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泌尿道感染的菌群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21
1
作者 杨静 吴永贵 +3 位作者 沈继录 徐元宏 阚明 张江淮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80-282,共3页
目的调查泌尿道感染的细菌分布及主要致病菌大肠埃希菌对临床常用20种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鉴定菌种,用K-B纸片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依据CLSI标准判断,分析尿路感染患者清洁中段尿... 目的调查泌尿道感染的细菌分布及主要致病菌大肠埃希菌对临床常用20种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鉴定菌种,用K-B纸片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依据CLSI标准判断,分析尿路感染患者清洁中段尿培养的结果以及泌尿系统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大肠埃希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结果泌尿系感染检出大肠埃希菌占检出细菌总数的36.29%,其次为葡萄球菌属。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三唑巴坦、阿米卡星、替卡西林/棒酸、阿莫西林/棒酸和头孢西丁耐药率较低,分别为0.9%、5.4%、7.1%、9.8%、10.7%和14.3%,而其他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率均>50%。大肠埃希菌ESBLs(+)细菌的检出率较高,ESBLs(+)菌对头孢菌素的耐药率普遍高于ESBLs(-)菌(P<0.05)。结论尿路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为大肠埃希菌,其对临床常用20种药物的耐药性率较高,临床医生应当根据药敏试验来选择抗生素,指导临床抗感染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泌尿道感染/微生物学 抗药性 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持性血液透析血管通路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1
2
作者 李剑莹 郝丽 +1 位作者 张江淮 陈雷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55-557,共3页
回顾性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的基本资料、首次血液透析(HD)不同血管通路(VA)的选择及动静脉内瘘(AVF)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情况。对比分析首次HD时使用AVF与临时静脉置管(TCVC)患者的文化教育程度、经济状况及AVF使用寿命情况。首次H... 回顾性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的基本资料、首次血液透析(HD)不同血管通路(VA)的选择及动静脉内瘘(AVF)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情况。对比分析首次HD时使用AVF与临时静脉置管(TCVC)患者的文化教育程度、经济状况及AVF使用寿命情况。首次HD使用TCVC占72.9%,AVF占25.7%。自体AVF是本透析中心MHD患者最主要的VA(96.2%),但首次HD采用自体AVF的比例(25.7%)仍低于指南要求。提前建立AVF与其所受文化教育水平、经济状况呈正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利于减少患者AVF远期并发症的发生;而与患者的性别、年龄、原发疾病及后期内瘘血流量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透析 血管通路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机血容量监测联合可调钠透析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压及容量变化的观察 被引量:10
3
作者 肖蓓 阚明 吴永贵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62-565,共4页
目的利用联机血容量测定及可调钠透析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进行实时血容量监测从而制订个体化透析方案。方法维持性标准钠透析(SSD)患者40例,根据透析中是否反复出现低血压反应进行分组。并对两组患者施行实时血容量监测。上述两组患者... 目的利用联机血容量测定及可调钠透析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进行实时血容量监测从而制订个体化透析方案。方法维持性标准钠透析(SSD)患者40例,根据透析中是否反复出现低血压反应进行分组。并对两组患者施行实时血容量监测。上述两组患者在实时容量监测基础上使用可调钠透析(VSD)并比较不同透析方法相对血容量(△BV)变化域值。结果易于在超滤过程中反复出现低血压倾向的患者在年龄、透析龄、单次总超滤量及血红蛋白、血浆白蛋白等方面差异均存在显著性(P<0.05)。在此基础上进行VSD后,透析中低血压等不适反应减少,具显著统计学意义。两组△BV域值均较SSD时存在差异且具统计学意义。同时发现经3个月VSD后,原有高血压患者血压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结论我们的研究表明透析患者原发病、年龄、透析龄、透析间期体重增长程度及营养情况均是影响△BV域值改变的因素。VSD可以改善低血压反应且使△BV域值变化具统计学意义。VSD对原有高血压的患者血压控制较SSD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透析 血量测定 低血压/预防和控制 氯化钠投药和剂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及肿瘤坏死因子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 被引量:7
4
作者 丁琼 张守柱 +1 位作者 阚明 吴永贵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59-561,共3页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方法测定40例1年以上透析充分的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透析前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肌酐(...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方法测定40例1年以上透析充分的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透析前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肌酐(Scr)、血尿酸(UA)、血糖(Glu)、血浆白蛋白(ALB)、血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应用超声测定颈动脉中层厚度(MT)及有无颈动脉斑块形成。结果IMT增厚和(或)有斑块形成组Hcy、hsCRP、TNF-α明显高于非增厚组,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两组在收缩压、脉压、血TC、TG、血糖、血尿酸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血Hcy、hsCRP、TNF-α的升高可以作为MHD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坏死因子类 C反应蛋白 肾透析 半胱氨酸/血液 动脉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致血液透析患者癫■发作11例 被引量:1
5
作者 李冬梅 杨静 丁琼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094-1096,共3页
目的探讨终末期肾病血液透析患者应用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后癫■发作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预后,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2016年3月-2018年5月终末期肾病血液透析患者使用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后出... 目的探讨终末期肾病血液透析患者应用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后癫■发作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预后,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2016年3月-2018年5月终末期肾病血液透析患者使用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后出现癫■发作11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11例患者平均年龄(83.6±6.7)岁,发病前后无神经系统定位体征,无新发脑卒中,肾功能、血红蛋白、血糖、电解质等无明显变化(P>0.05),经停药、对症治疗后,6例患者在24~72 h内症状消失,1例患者15 d后症状消失,4例患者因为其他疾病死亡。结论终末期肾病血液透析患者,尤其老年患者,使用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后可能出现癫■发作,一旦出现需及时停药,一般预后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 癫■发作 终末期肾病 血液透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