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安徽省汉族人群Miltenberger血型调查分析 被引量:10
1
作者 周娟 吕蓉 +2 位作者 朱帮强 韩婷婷 刘忠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13-315,共3页
目的调查安徽省Miltenberger血型的分布情况,为建立红细胞库奠定基础。方法随机采集安徽省血液中心2 660例非血缘关系汉族无偿志愿献血者外周血样乙二胺四乙酸(EDTA)抗凝血标本,并提取DNA。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PCR(PCR-SSP)方法对Miltenb... 目的调查安徽省Miltenberger血型的分布情况,为建立红细胞库奠定基础。方法随机采集安徽省血液中心2 660例非血缘关系汉族无偿志愿献血者外周血样乙二胺四乙酸(EDTA)抗凝血标本,并提取DNA。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PCR(PCR-SSP)方法对Miltenberger血型系统进行检测,并通过血清学及测序方法验证。结果 2 660例献血者中有24例PCR-SSP阳性,经血清学及测序确认均为GP.Mur表型。结论在安徽省汉族人群中,GP.Mur表型的频率为0.9%。目前还未发现Miltenberger血型系统的其他表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型 Miltenberger血型 Mur抗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蚌埠地区卡波氏肉瘤相关疱疹病毒的血清阳性率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张莹 曾宪聪 +3 位作者 汪小五 刘淑均 李进 王林定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93-495,共3页
目的研究安徽蚌埠地区卡波氏肉瘤相关疱疹病毒(KSHV)在普通人群中的感染情况,并初步分析KSHV感染的危险因子。方法选择KSHV ORF65、ORF73和K8.1编码的病毒蛋白为抗原,采用酶联免疫法对1 008份普通人群血清进行了KSHV抗体检测。结果在检... 目的研究安徽蚌埠地区卡波氏肉瘤相关疱疹病毒(KSHV)在普通人群中的感染情况,并初步分析KSHV感染的危险因子。方法选择KSHV ORF65、ORF73和K8.1编码的病毒蛋白为抗原,采用酶联免疫法对1 008份普通人群血清进行了KSHV抗体检测。结果在检测的1 008份血样中,KSHV抗体的总阳性率为4.3%,其中男为3.9%,女为4.6%。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KSHV感染率没有性别差异,在年龄上也基本无差异。结论在中国安徽北部地区的普通人群KSHV的感染率较低,且KSHV的感染与年龄及性别之间无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波氏肉瘤相关疱疹病毒 血清阳性率 蚌埠 安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汉族人血小板特异性抗原1-17多态性分布调查 被引量:3
3
作者 朱帮强 徐元宏 +1 位作者 陈影 周娟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120-1123,共4页
目的研究安徽汉族人群人类血小板特异性抗原(HPA)1-17多态性分布特点,为临床进行血小板相容性输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随机选取150例健康安徽汉族献血者,分别采集2 ml全血提取DNA后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式反应(SSP-PCR)方法进行HPA... 目的研究安徽汉族人群人类血小板特异性抗原(HPA)1-17多态性分布特点,为临床进行血小板相容性输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随机选取150例健康安徽汉族献血者,分别采集2 ml全血提取DNA后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式反应(SSP-PCR)方法进行HPA1-17基因分型。结果安徽汉族人HPA-1 a、2 a、3 a、4 a、5 a、6 a、15 a基因频率分别为0.996 6、0.880 0、0.626 7、0.996 6、0.970 0、0.953 3、0.483 3;HPA-1 b、2 b、3 b、4 b、5 b、6 b、15 b基因频率分别为0.003 4、0.120 0、0.373 3、0.003 4、0.030 0、0.046 7、0.516 7;HPA-7 a、8 a、9 a、10 a、11 a、12 a、13 a、14a、16 a、17 a基因频率为1.000 0;HPA-7 b、8 b、9 b、10 b、11b、12 b、13 b、14 b、16 b、17 b未在本次调查中检出。结论安徽汉族人群HPA1-17多态性分布显示出自身特点,HPA-2、HPA-3、HPA-15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血小板特异性抗原 基因分型 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细胞过滤器在临床输血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
4
作者 许连庆 卞茂红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1年第2期162-163,共2页
关键词 输血 白细胞 过滤器 细胞分离 仪器 设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安庆地区卡波肉瘤相关疱疹病毒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段强 张莹 +8 位作者 曾宪聪 汪小五 吴悦 杜爱能 刘璐璐 陈振 刘淑均 李进 王林定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44-47,共4页
目的探讨安徽省安庆地区卡波肉瘤相关疱疹病毒(KSHV)在普通人群中的感染情况,并初步分析KSHV感染的危险因子。方法选择KSHV ORF65、ORF73和K8.1编码的病毒蛋白为抗原,采用酶联免疫法对1 006份普通健康人群血清进行KSHV抗体检测。结果在... 目的探讨安徽省安庆地区卡波肉瘤相关疱疹病毒(KSHV)在普通人群中的感染情况,并初步分析KSHV感染的危险因子。方法选择KSHV ORF65、ORF73和K8.1编码的病毒蛋白为抗原,采用酶联免疫法对1 006份普通健康人群血清进行KSHV抗体检测。结果在检测的1 006份血样中,KSHV抗体的总阳性率为5.3%,其中男性为5.6%,女性为5.5%。KSHV感染率与梅毒感染有显著相关性,但是其与年龄、性别、血型及乙肝五项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中国安徽安庆地区的普通健康人群KSHV的感染率较低,其中KSHV的感染率与性病梅毒感染具有显著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波肉瘤相关疱疹病毒 血清阳性率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冻保存富血小板血浆对创伤修复的影响及体外机制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苏睿 董良 +1 位作者 潘钊 闻慧琴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143-1150,共8页
目的评估-80℃超低温冷冻保存后冻融的富血小板血浆(PRP)对伤口愈合相关细胞的影响,揭示超低温冻融的PRP在创伤修复中的机制,明确低温冷冻保存PRP对促进伤口愈合应用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使用未激活的新鲜PRP、钙离子激活的新鲜PRP和... 目的评估-80℃超低温冷冻保存后冻融的富血小板血浆(PRP)对伤口愈合相关细胞的影响,揭示超低温冻融的PRP在创伤修复中的机制,明确低温冷冻保存PRP对促进伤口愈合应用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使用未激活的新鲜PRP、钙离子激活的新鲜PRP和冻融后PRP分别与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和血管形成细胞共培养,测定比较巨噬细胞极化与炎症反应相关因子的表达及细胞迁移率和增殖率等多项指标,分析PRP对巨噬细胞极化、炎症及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超低温冻融后的PRP使巨噬细胞M1样极化基因iNOS表达降低(P<0.0001),NO分泌减少(P<0.001),尿素含量增加(P<0.0001),M1相关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降低(P<0.001),白细胞介素(IL)-1分泌降低(P<0.001),M2相关抗炎因子IL-10、IL-12分泌水平增加(P<0.01,P<0.05)。此外,冻融PRP共培养明显促进细胞迁移,提高了血管形成效率,高于新鲜PRP组(P<0.01),与激活PRP组效果相当。细胞活死染色和CCK-8增殖实验也显示与冻融PRP共培养的L929和HUVEC细胞增殖率均显著增加(P<0.01)。结论-80℃超低温冷冻保存后的PRP能够显著增强细胞的迁移、分化和增殖能力,同时抑制炎症因子产生,促进巨噬细胞的M2样极化。低温冷冻保存可被视为一种有效的PRP保存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血小板血浆 低温冷冻保存 巨噬细胞极化 创伤修复 血管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栓弹力图在指导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危重症患者血小板输注中的应用 被引量:1
7
作者 郭骥 卞茂红 曹发明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2703-2707,共5页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参数联合血小板计数(PLT)对发热伴血小板综合征(SFTS)危重症患者血小板输注的指导作用。方法选取在感染科治疗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危重症患者62例,分为出血组(n=30)和非出血组(n=32),比较两组间PLT和TEG等...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参数联合血小板计数(PLT)对发热伴血小板综合征(SFTS)危重症患者血小板输注的指导作用。方法选取在感染科治疗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危重症患者62例,分为出血组(n=30)和非出血组(n=32),比较两组间PLT和TEG等相关指标的变化,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预测危重症患者出血影响因素,用ROC曲线下面积分析相关指标预测患者出血的效能并计算最佳界值,用秩和检验和Fisher精确检验比较以MA界值分组后的PLT和死亡率。结果出血患者MA值和PLT低于非出血患者(P<0.05),而K值、PT高于未出血患者(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MA值和PLT是患者发生出血的影响因素(P<0.05)。ROC分析显示PLT、MA对应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84、0.890,P值均<0.05,其中特异度最高的是PLT、灵敏度最高的是MA值,得出MA的最佳界值为48.85 mm,联合指标(K值、MA、PLT)得到的曲线下面积为0.941,约登指数0.77,均高于单独指标。秩和检验和Fisher精确检验显示,MA值<48.85 mm组的PLT更低且死亡率更高(P<0.05)。结论联合TEG和PLT,能有效预测SFTS危重症患者出血情况,对于指导SFTS危重症患者预防性血小板输注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弹力图 血小板计数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危重症 血小板输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TEG监测冠心病患者的凝血状态及评价抗血小板聚集效果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0
8
作者 钟涛 许伟 +4 位作者 胡海亮 刘淑均 闻慧琴 夏康 卞茂红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484-1491,共8页
目的:探讨应用血栓弹力图(thromboelastography,TEG)监测冠心病(CHD)患者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后体内的凝血状态以及抗血小板聚集的效果。方法:选取71例冠心病患者为CHD组和380例TEG检测结果正常的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所有冠心病患者... 目的:探讨应用血栓弹力图(thromboelastography,TEG)监测冠心病(CHD)患者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后体内的凝血状态以及抗血小板聚集的效果。方法:选取71例冠心病患者为CHD组和380例TEG检测结果正常的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所有冠心病患者入院后按常规治疗方案给予临床推荐剂量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后用血栓弹力图仪监测凝血的基础指标(包括R值、K值、α角、MA值、CI值)及一系列血小板抑制率相关指标。结果:CHD组中患者的TEG各凝血基础指标80%以上均在正常参考值范围之内;与对照组相比,CHD组R值、MA值、α角和CI值无显著性差异,但K值显著性增高(P <0.05)。与对照组相比CHD组男性患者比率明显增多,年龄显著增高(P <0.05)。CHD组血小板抑制率在50%以上的抗血小板聚集效果显著的患者占83.10%;且以MA_(ADP)、MAck和MA_A为参考依据的抗血小板聚集的相关指标中,提示有血栓形成风险的冠心病患者分别占9.86%、4.23%和12.68%。CHD组中所有的抗血小板聚集的相关指标中,与年龄相关性最强的指标为MAck(相关系数0.111),与体质量相关性最强的指标为ADP%(相关系数0.160)。结论:TEG结果能够为临床医师提供有价值的凝血信息,并且在冠心病患者的抗血小板临床诊治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TEG检测的应用还可为下一步冠心病患者的个体化临床治疗提供预判的依据,从而更加精准地指导和保障临床抗栓治疗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弹力图 冠心病 凝血状态 血小板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生素B_2作为光敏剂灭活病毒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1
9
作者 王志勇 张循善 +2 位作者 王明丽 高容保 胡勇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71-73,共3页
目的探讨维生素B2工作浓度及紫外光强度对维生素B2光化学法灭活病毒效果的影响。方法将滴度为7.25 lg TCID50的水泡性口腔炎病毒(VSV)悬液置于聚氯乙烯(PVC)血袋中,加入不同浓度维生素B2溶液结合不同强度紫外光(λ:250-350nm)... 目的探讨维生素B2工作浓度及紫外光强度对维生素B2光化学法灭活病毒效果的影响。方法将滴度为7.25 lg TCID50的水泡性口腔炎病毒(VSV)悬液置于聚氯乙烯(PVC)血袋中,加入不同浓度维生素B2溶液结合不同强度紫外光(λ:250-350nm)照射,处理后的维生素B2和病毒悬液混合物接种于Hep-2细胞单层,测定病毒滴度,观察维生素B2光化学法对VSV的灭活效果。结果工作浓度为300μmol/L的维生素B2结合强度为1920μW/cm^2紫外光照射10min,即可将滴度为7.25 lg TCID50的VSV灭活至〈0.50 lg TCID50。结论维生素B2结合紫外光照射可以有效灭活VS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黄素/药理学 光敏感药药理学 病毒灭活 口炎/病毒学 水疱病毒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HSP90α和癌组织基因HSP90AA1在肺癌中的高表达及预后价值 被引量:16
10
作者 董晓玉 钟涛 +2 位作者 叶元滋 郑美娟 沈继龙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034-1040,共7页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血清热休克蛋白90α(HSP90α)和癌组织基因HSP90AA1在肺癌中的高表达及其预后价值。方法收集109例肺癌患者为实验组;36例肺部炎症患者为参照组;以及3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比较三组间血清HSP90α水平的差异;分析HSP90...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血清热休克蛋白90α(HSP90α)和癌组织基因HSP90AA1在肺癌中的高表达及其预后价值。方法收集109例肺癌患者为实验组;36例肺部炎症患者为参照组;以及3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比较三组间血清HSP90α水平的差异;分析HSP90α与临床参数的关系;从癌症基因图谱(TCGA)数据库下载数据分析HSP90AA1在癌组织中的表达,同时探讨HSP90AA1与患者临床病理资料的相关性及对预后的影响。结果实验组血清HSP90α水平高于参照组和对照组(P<0.05);HSP90α诊断肺癌的ROC曲线下面积是0.898(P<0.05);肺鳞癌组、小细胞癌组HSP90α表达高于腺癌组(P<0.05);肺癌患者治疗缓解期HSP90α表达降低,病情进展期HSP90α表达显著升高(P<0.05);TCGA数据分析显示HSP90AA1表达癌组织高于癌旁组织,且肺鳞癌癌组织HSP90AA1表达高于肺腺癌(P<0.05);HSP90AA1表达与肺癌患者的年龄、性别、临床分期、肿瘤残余均无关;K-M生存分析单因素、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HSP90AA1高表达降低肺癌患者的整体生存率(OS),HSP90AA1表达水平是肺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肺癌患者血清HSP90α及癌组织HSP90AA1水平升高,癌组织高表达HSP90AA1是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HSP90α和HSP90AA1可作为肺癌的一种辅助诊断指标;其表达水平对肺癌患者疗效观察及生存状态预测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热休克蛋白90a HSP90AA1 腺癌 鳞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BsAg、抗-HCV、抗-TP混合室内质控物的制备和应用 被引量:3
11
作者 卞茂红 张循善 +2 位作者 杨鹏 刘淑均 许伟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4年第5期402-404,共3页
目的 试制HBsAg、抗 HCV、抗 TP混合室内质控物 ,对其应用效果进行评价。方法 分别以复检阳性的报废全血作为原料 ,以一定的比例混合 ,用 10 %小牛血清PBS缓冲液稀释 ,使用同一批号、不同品牌和同一品牌不同批号的诊断试剂盒进行检测 ... 目的 试制HBsAg、抗 HCV、抗 TP混合室内质控物 ,对其应用效果进行评价。方法 分别以复检阳性的报废全血作为原料 ,以一定的比例混合 ,用 10 %小牛血清PBS缓冲液稀释 ,使用同一批号、不同品牌和同一品牌不同批号的诊断试剂盒进行检测 ,比较其结果差异。结果 试制的室内质控物保存于不同的温度下 ,其检测结果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使用不同品牌和同一品牌不同批号的诊断试剂盒 ,HBsAg、抗 HCV、抗 TP批间变异范围分别为 10 7%~14 5 %、11 7%~ 14 9%。结论 混合室内质控物制备容易 ,测定结果稳定 ,在血站系统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 乙型 肝炎抗体 丙型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质量控制 质控品 室内质控 血液筛查 抗-T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黄素联合紫外光灭活血小板悬液中的病毒及抑制细胞因子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钟涛 沈继龙 +3 位作者 许伟 张循善 卞茂红 杨鹏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3-17,共5页
目的研究核黄素联合紫外光进行血小板病毒灭活的安全性、有效性及对血小板保存中白细胞释放细胞因子的抑制作用;观察灭活后血小板体外各参数的变化。方法实验组:将人巨细胞病毒标准株(HCMV AD169)注入核黄素溶液,混匀后加入到单采血小板... 目的研究核黄素联合紫外光进行血小板病毒灭活的安全性、有效性及对血小板保存中白细胞释放细胞因子的抑制作用;观察灭活后血小板体外各参数的变化。方法实验组:将人巨细胞病毒标准株(HCMV AD169)注入核黄素溶液,混匀后加入到单采血小板中,以一定辐照剂量的紫外光照射,检测照射前后病毒滴度和照射后不同时间细胞因子的变化,并观察体外血小板部分参数的变化。对照组:为相同来源新鲜单采血小板,同步检测其细胞因子的含量和血小板体外各参数。以植物凝集素(PHA)同步刺激两组血小板,用ELISA法检测细胞因子的含量。结果实验组经150μmol/L的核黄素结合辐照剂量为1 500 mJ/cm2的紫外光(250<λ<350 nm)照射10 min可有效灭活血小板中病毒;对照组细胞因子含量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而显著增加;实验组第3天和第5天的细胞因子含量相对于保存前(0 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在同一保存时间对照组中细胞因子含量高于实验组(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血小板悬液经过PHA同步刺激后:接受PHA刺激的对照组与未接受PHA刺激的对照组相比,细胞因子含量显著增加(P<0.05);而接受PHA刺激的实验组与未接受PHA刺激的实验组相比,细胞因子含量无显著变化。结论核黄素结合紫外光照射可以有效灭活血小板中病毒,抑制血小板保存中白细胞释放细胞因子的能力,而单采血小板体外诸参数和阴性对照比较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黄素 紫外光 病毒灭活 人类巨细胞病毒 细胞因子 植物凝集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黄素光化学法灭活红细胞悬液巨细胞病毒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4
13
作者 杨鹏 陶勇 +2 位作者 张循善 王明丽 胡勇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02-405,共4页
目的探讨核黄素光化学法对红细胞悬液中病毒灭活效果。方法以人巨细胞病毒(HCMV)作为指示病毒,在红细胞悬液中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核黄素,结合照度为40000 Lux的可见光(λ(600nm),处理后加入单层人胚成纤维细胞(HF)中培养,观察细胞病变... 目的探讨核黄素光化学法对红细胞悬液中病毒灭活效果。方法以人巨细胞病毒(HCMV)作为指示病毒,在红细胞悬液中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核黄素,结合照度为40000 Lux的可见光(λ(600nm),处理后加入单层人胚成纤维细胞(HF)中培养,观察细胞病变效应并测定病毒滴度,用PCR检测病毒核酸的变化。结果红细胞悬液中的核黄素浓度为50、100、150、200μmol/L时,结合照度为40000 Lux的可见光分别照射40、30、20、20min时,可将滴度为7.65log TCID50的HCMV灭活至<0.50log TCID50;PCR法未能检测出病毒核酸。结论核黄素光化学法能有效灭活红细胞悬液中的HCM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灭活 核黄素/药理学 巨细胞病毒 红细胞输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浆TIMP-3、p16基因甲基化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4
14
作者 李超 宋超 +3 位作者 胡海亮 于在诚 金永堂 薛绍礼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088-1091,共4页
目的检测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癌组织与血浆中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3(TIMP-3)、p16基因甲基化状态,研究血浆中两种基因的检测及联合检测在NSCLC筛查和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技术,检测110例NSCL... 目的检测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癌组织与血浆中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3(TIMP-3)、p16基因甲基化状态,研究血浆中两种基因的检测及联合检测在NSCLC筛查和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技术,检测110例NSCLC患者癌组织、癌旁组织和外周血血浆TIMP-3、p16基因的甲基化状态,并对110例正常对照组血浆样品进行同样检测,比较各组检测结果。结果患者癌组织中TIMP-3、p16、联合检测的基因甲基化率分别高于癌旁组织(P<0.01);外周血血浆中TIMP-3、p16、联合检测基因甲基化率分别高于正常对照组血浆(P<0.01);血浆中TIMP-3、p16和联合检测的基因甲基化检出率与NSCLC临床分期、临床分类以及病理类型的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患者外周血浆TIMP-3、p16基因甲基化的联合检测可提高肺癌的检出率,为肺癌的筛查和鉴别诊断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MP-3 P16 非小细胞肺癌 甲基化 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BO血型不合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采集及移植效果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许伟 朱梅 +4 位作者 李燕萍 卞茂红 卫玉芝 夏雪 张循善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5期1237-1240,共4页
本研究评价COBE Spectra血细胞分离机按干细胞采集程序采集HLA配型相合、ABO血型不合供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效能,观察未去除红细胞和(或)血浆进行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的效果。应用COBE Spectra血细胞分离机的自动干细胞采集程序采... 本研究评价COBE Spectra血细胞分离机按干细胞采集程序采集HLA配型相合、ABO血型不合供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效能,观察未去除红细胞和(或)血浆进行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的效果。应用COBE Spectra血细胞分离机的自动干细胞采集程序采集28例异基因供者外周血干细胞,并选用同期ABO血型相合15例作对照。检测采集物有核细胞(NC)数、单个核细胞(MNC)比例及CD34+细胞计数,观察造血功能重建情况和转变为供者血型所需要的时间。结果表明,ABO血型不合和相合组采集物中的NC、CD34+细胞数、MNC比例无统计学差异(p>0.05)。ABO血型不合组和相合组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恢复的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14例ABO血型主要不合患者,红系造血明显延迟,ABO血型不合组28名患者于移植后35-193天血型成功转变为供者型,和ABO血型相合组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ABO血型不合不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障碍,主要不合可能是红系造血明显延迟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BO血型不合 ABO血型相合 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 纯红细胞再生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噬菌体随机肽库筛选Rh(D)血型抗原的模拟表位 被引量:4
16
作者 刘淑均 沈继龙 +2 位作者 卞茂红 张循善 闻慧琴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817-820,共4页
目的从纯化的人抗Rh(D)抗体阳性血清中筛选Rh(D)血型抗原模拟表位。方法用纯化的多克隆抗Rh(D)抗体血清对噬菌体随机十二肽库进行3轮"吸附-洗脱-扩增"过程筛选,随机挑取噬菌体克隆;用ELISA法检测其特异性及其与抗体的结合能... 目的从纯化的人抗Rh(D)抗体阳性血清中筛选Rh(D)血型抗原模拟表位。方法用纯化的多克隆抗Rh(D)抗体血清对噬菌体随机十二肽库进行3轮"吸附-洗脱-扩增"过程筛选,随机挑取噬菌体克隆;用ELISA法检测其特异性及其与抗体的结合能力。提取阳性克隆DNA并进行测序,推导外源多肽的氨基酸序列。凝集抑制试验检测噬菌体展示的多肽对Rh(D)血型抗原结合的模拟作用。结果经过3轮筛选和相应鉴定后得到6个抗Rh(D)抗体的特异性噬菌体克隆,其中4个克隆展示相同的氨基酸序列为PSQGYVILLDEK,命名为C2,另外2个克隆展示相同的氨基酸序列为TMLNRAHDFSEC,命名为C21。凝集抑制试验结果表明这两个多肽的噬菌体可以抑制Rh(D)抗原阳性红细胞的凝集作用。结论多肽PSQGYVILLDEK和TMLNRAH-DFSEC可以模拟Rh(D)血型抗原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噬菌体随机肽库 模拟表位 Rh(D)血型抗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BO血型正反鉴定结果不符原因分析及解决方法的探讨 被引量:8
17
作者 张循善 何秀英 许连庆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1年第1期67-69,共3页
目的 探讨ABO血型正反定型结果不符的原因和解决方法。方法  71例ABO血型正反定型不符者采用消除红细胞自凝、红细胞不规则抗体检查、A1抗原检测、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吸收放散试验、唾液血型物质的检测及密切结合临床 ,以正确进行AB... 目的 探讨ABO血型正反定型结果不符的原因和解决方法。方法  71例ABO血型正反定型不符者采用消除红细胞自凝、红细胞不规则抗体检查、A1抗原检测、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吸收放散试验、唾液血型物质的检测及密切结合临床 ,以正确进行ABO血型鉴定。结果 红细胞因素造成的ABO正反定型不符 14例 ,抗体因素造成的 2 2例 ,红细胞和抗体混合因素造成的 35例。结论 ABO血型鉴定出现正反定型不符时 ,应根据血清学试验并结合临床资料以正确鉴定ABO血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BO血型系统 血型鉴定 交叉配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黄素光化学法灭活单采血小板细菌的效果评价 被引量:4
18
作者 许伟 张循善 +1 位作者 钟涛 王明丽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98-402,共5页
目的探讨核黄素光化学法灭活单采血小板细菌的效果及血小板一系列生化和生理学指标的改变。方法将28ml浓度为500μmol/L核黄素加到250ml的单采血小板悬液中,再将一定浓度的G^+菌(表皮葡萄球菌ATCC12228)和G^+菌(大肠埃希菌ATCC25... 目的探讨核黄素光化学法灭活单采血小板细菌的效果及血小板一系列生化和生理学指标的改变。方法将28ml浓度为500μmol/L核黄素加到250ml的单采血小板悬液中,再将一定浓度的G^+菌(表皮葡萄球菌ATCC12228)和G^+菌(大肠埃希菌ATCC25922)分别注入上述混悬液中,经265—370nm广谱紫外光6.2J/ml照射8~10min后,测定其浓度,并检测血小板体外参数的变化情况。结果经浓度50μmol/L的核黄素结合强度为6.2J/ml紫外光照射8—10min,可将一定浓度的模型菌灭活至〈1.22logCFU/ml。结论核黄素结合紫外光照射可以有效灭活细菌,而单采血小板的各项生化、生理学指标和阴性对照比较均差异无显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黄素/药理学 光敏感药/药理学 血小板输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尸体与活体供肾移植术前微量淋巴细胞毒交叉配型结果及与肾移植效果的关系 被引量:2
19
作者 钟涛 廖贵益 +4 位作者 许伟 程越 胡海亮 张循善 卞茂红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704-1707,共4页
回顾性分析同期完成的尸体与活体供肾移植术前微量淋巴细胞毒(CDC)交叉配型实验检测结果与术后临床效果的内在关系。尸体供肾移植组术前CDC检测结果相对于活体供肾移植组显著增高(P<0.05),术后受者死亡/肾丢失、排斥反应/延迟恢复发... 回顾性分析同期完成的尸体与活体供肾移植术前微量淋巴细胞毒(CDC)交叉配型实验检测结果与术后临床效果的内在关系。尸体供肾移植组术前CDC检测结果相对于活体供肾移植组显著增高(P<0.05),术后受者死亡/肾丢失、排斥反应/延迟恢复发生率,尸体供肾移植组显著高于活体供肾移植组(P<0.05)。移植后在出现受者死亡/肾丢失、排斥反应/延迟恢复以及肺部感染这些不良事件时,尸体供肾移植组CDC检测结果在9%以上或者活体供肾移植组在4%以上的占比均显著高于未发生临床不良事件,两种不同来源的肾脏移植都应尽可能的选择术前CDC检测结果偏低的受者进行移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体供肾 尸体供肾 不良事件 交叉配型 肾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贮存致悬浮红细胞凋亡损伤的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马文娟 卞茂红 +5 位作者 郑美娟 乔金平 王峰 许哲 马胜利 沈继龙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89-193,共5页
目的探讨贮存期内不同保存时间致悬浮红细胞凋亡损伤及可能的机制。方法采集12例健康献血员血液,常规去除白细胞和血浆。取保存后3、11、19、27、35 d 5个时相点的红细胞,用凋亡试剂染色经流式细胞仪检测红细胞凋亡率及红细胞体积大小变... 目的探讨贮存期内不同保存时间致悬浮红细胞凋亡损伤及可能的机制。方法采集12例健康献血员血液,常规去除白细胞和血浆。取保存后3、11、19、27、35 d 5个时相点的红细胞,用凋亡试剂染色经流式细胞仪检测红细胞凋亡率及红细胞体积大小变化,用Fluo-3 AM染色经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内Ca2+浓度。同时留取上清液,利用酶标仪检测血红蛋白在405 nm的吸光度。结果与保存3 d的红细胞比较,红细胞凋亡率和细胞内Ca2+浓度逐渐增加,至27 d与35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溶血率早期增加不明显,至35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红细胞体积逐渐变小,至27 d与35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体外贮存的悬浮红细胞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凋亡逐渐增加,可能是储存损伤的原因之一。Ca2+内流可能是凋亡主要的发生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浮红细胞 储存损伤 红细胞凋亡 钙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