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管钙化对超声引导下经皮腔内血管成形干预动静脉瘘狭窄后通畅率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何杭 刘旻 +1 位作者 王笑薇 余康敏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540-544,共5页
目的观察血管钙化对以超声引导下经皮腔内血管成形(UG-PTA)干预动静脉瘘(AVF)狭窄后通畅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因自体或人工AVF狭窄而接受UG-PTA的慢性肾脏病维持性血液透析(HD)患者,根据超声所示有无AVF钙化将其分为钙化组(n=21... 目的观察血管钙化对以超声引导下经皮腔内血管成形(UG-PTA)干预动静脉瘘(AVF)狭窄后通畅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因自体或人工AVF狭窄而接受UG-PTA的慢性肾脏病维持性血液透析(HD)患者,根据超声所示有无AVF钙化将其分为钙化组(n=21)及非钙化组(n=27);记录UG-PTA技术成功率、临床治疗成功率及UG-PTA相关不良事件。分别于UG-PTA后3、6、9、12、24及36个月以超声评价AVF通畅情况,计算初级及次级通畅率,并以Kaplan-Meier生存曲线进行分析。结果对48例均于UG-PTA后成功实施3次以上有效HD,UG-PTA技术及临床治疗成功率均为100%(48/48);未见严重不良事件。钙化组UG-PTA后3、6、9、12、24及36个月初级通畅率分别为75.89%、37.95%、37.95%、27.10%、14.46%及0,次级通畅率分别为95.24%、95.24%、95.24%、89.95%、83.03%及83.03%;非钙化组初级通畅率分别为92.31%、73.08%、57.69%、53.85%、36.15%及36.15%,次级通畅率分别为100%、100%、100%、100%、95.24%及95.24%;钙化组初级通畅率低于非钙化组(P<0.05),而组间次级通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UG-PTA干预AVF狭窄后,局部血管钙化为其初级通畅率的危险因素,但对次级通畅率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静脉瘘 钙质沉着症 血管成形术 超声检查 介入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动静脉内瘘狭窄早期疗效评估 被引量:20
2
作者 徐佳波 刘旻 +2 位作者 王伟 徐骏 余康敏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653-656,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腔内血管成形术在治疗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AVF)狭窄的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超声引导下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的24例前臂AVF狭窄的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术前及术后即刻狭窄处内径,对通畅率采用Kaplan...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腔内血管成形术在治疗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AVF)狭窄的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超声引导下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的24例前臂AVF狭窄的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术前及术后即刻狭窄处内径,对通畅率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24例患者均获得技术成功,成功率为100%(24/24)。无穿刺部位假性动脉瘤及皮下血肿等并发症发生,除1例术后AVF血栓形成,围术期无患者死亡。术后随访3、6、9、12个月的初级通畅率分别为87.50%(21/24)、83.33%(20/24)、79.17%(19/24)、58.33%(14/24)。结论超声引导下PTA治疗AVF狭窄性病变微创、安全,是AVF狭窄性病变的合理治疗方法,近期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静脉瘘 狭窄 血管成形术 超声检查 介入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介入术后P-选择素和内皮素1的表达 被引量:7
3
作者 江涛 余昌俊 +2 位作者 陈智勇 余康敏 陈昌裕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866-868,共3页
选择行血管腔内治疗的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PAD)患者20例,比较术前和术后1、6、24 h及2周患者静脉血浆P-选择素和内皮素1水平,患者术后的P-选择素和内皮素1水平明显升高。P-选择素和内皮素1水平在血管腔内治疗术后有一定程度的激活,术... 选择行血管腔内治疗的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PAD)患者20例,比较术前和术后1、6、24 h及2周患者静脉血浆P-选择素和内皮素1水平,患者术后的P-选择素和内皮素1水平明显升高。P-选择素和内皮素1水平在血管腔内治疗术后有一定程度的激活,术后监测对患者的临床治疗及判断预后可能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选择素 内皮素1 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 经皮 腔内血管成形术 支架置入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预处理对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效应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司小毛 仇鹏 +4 位作者 朱化刚 余康敏 查斌山 谢文涛 李俊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69-571,共3页
目的探讨缺血预处理不同时间方案对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差异性,选择合理的缺血预处理时间。方法 40只SPF级SD大鼠随机分成5组:假手术组(A组,仅行开腹,分离腹主动脉不阻断);缺血再灌注组(B组,夹闭腹主动脉缺血2 h后再灌注2 h);C... 目的探讨缺血预处理不同时间方案对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差异性,选择合理的缺血预处理时间。方法 40只SPF级SD大鼠随机分成5组:假手术组(A组,仅行开腹,分离腹主动脉不阻断);缺血再灌注组(B组,夹闭腹主动脉缺血2 h后再灌注2 h);C、D、E组:分别阻断腹主动脉1、5和10 min,再灌注1、5和10 min,重复3个循环后进行2 h缺血2 h再灌注。测定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观察各组氧化/抗氧化指标及炎症因子表达的差异性。结果 D组SOD活性升高、MDA含量下降,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组改变更明显,和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B组比较,C、D、E组的IL-6、TNF-α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组的各炎症因子水平最高,与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缺血时间与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在一定时间窗内呈平行关系,预缺血并无明显抗炎作用,过长时间预缺血甚至能导致全身性炎症反应;5 min/3个循环缺血预处理方案较为适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肢体 缺血再灌注 缺血预处理 保护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急性期C-反应蛋白、IL-6、IL-8及纤维蛋白原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14
5
作者 徐余兴 刘斌 +3 位作者 朱化刚 余昌俊 叶雨生 宋海屏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71-473,共3页
目的研究炎症因子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IL-8和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FIB)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急性期的关系。方法检测并比较30例DVT急性期患者治疗前后与15例对照组中CRP、IL-6、IL-8和FIB水平。结果 DVT急性期患... 目的研究炎症因子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IL-8和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FIB)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急性期的关系。方法检测并比较30例DVT急性期患者治疗前后与15例对照组中CRP、IL-6、IL-8和FIB水平。结果 DVT急性期患者治疗前血清CRP、IL-6、IL-8及FIB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结论 CRP、IL-6、IL-8及FIB在DVT急性期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血栓 炎症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62_P、CD63、D-二聚体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系 被引量:14
6
作者 余鑫 余昌俊 +1 位作者 余康敏 许克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79-381,共3页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DVT)患者血小板表面P-选择素(CD62P)、溶酶体颗粒糖蛋白(CD63)和血浆D-二聚体(D-D)在治疗前后的变化规律。方法选择确诊为LDVT 31例患者为治疗组,28例为对照组,运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血浆CD62P、CD63的阳性表...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DVT)患者血小板表面P-选择素(CD62P)、溶酶体颗粒糖蛋白(CD63)和血浆D-二聚体(D-D)在治疗前后的变化规律。方法选择确诊为LDVT 31例患者为治疗组,28例为对照组,运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血浆CD62P、CD63的阳性表达率,用ELISA方法检测血浆D-D,比较溶栓、抗凝、抗血小板治疗前后各项指标的变化,分析其与双下肢周径差的相关性。结果治疗组CD62P、CD63、D-D均高于对照组,治疗3 d后CD62P、CD63开始下降,且CD63、D-D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治疗组治疗7 d后CD62P、CD63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1),D-D降低到治疗前水平;CD62P、CD63的变化趋势和双下肢周径差变化相符。结论 CD62P、CD63、D-D可作为LDVT的良好检查指标,对LDVT的诊断及疗效判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形成 P-选择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I3K-Akt-mTOR信号通路对Foxp3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5
7
作者 葛圣林 彭磊磊 张成鑫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855-859,共5页
目的研究PI3K-Akt-mTOR信号通路对Foxp3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将SPF级昆明系小鼠6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A)和实验组(B、C、D),B、C、D三组分别灌胃雷帕霉素0.2、0.4、0.6 mg.d-1,A组每天予以无菌水灌胃,共3周。3周后,无菌条件下心脏采血,EDT... 目的研究PI3K-Akt-mTOR信号通路对Foxp3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将SPF级昆明系小鼠6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A)和实验组(B、C、D),B、C、D三组分别灌胃雷帕霉素0.2、0.4、0.6 mg.d-1,A组每天予以无菌水灌胃,共3周。3周后,无菌条件下心脏采血,EDTA抗凝,分离脾脏,制备单细胞悬液,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小鼠外周血和脾脏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水平(CD4+CD25+Treg细胞占CD4+T细胞的百分比),RT-PCR检测小鼠脾细胞Foxp3mRNA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SP法染色观察小鼠脾脏中p-mTOR蛋白表达的变化,并利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测量各实验组及对照组中p-mTOR蛋白表达的平均光密度。结果 Foxp3 mRNA在实验组(B、C、D)小鼠脾脏中表达的程度分别为(0.4853±0.0574、0.7886±0.1085、0.9639±0.2015),明显高于对照组A(0.1345±0.0271)(P<0.05);实验组(B、C、D)小鼠脾脏中p-mTOR蛋白表达的平均光密度分别为(0.2326±0.0431、0.1156±0.0223、0.0556±0.0041),明显低于对照组A(0.4223±0.0534)(P<0.05);两指标经pearson相关分析,小鼠脾脏中Foxp3mRNA的表达与p-mTOR蛋白表达呈负相关。结论抑制PI3K-Akt-mTOR信号通路会促使Foxp3的表达增强;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激活程度与Foxp3的表达程度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帕霉素 PI3K-Akt-mTOR 信号通路 FOXP3 CD4+CD25+TREG细胞 P-MTO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肢静脉曲张的腔内激光治疗 被引量:4
8
作者 王华 宋海屏 +1 位作者 万圣云 余昌俊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78-79,共2页
目的评价下肢静脉曲张腔内激光治疗(EVLT)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对 53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计67条肢体施行了EVLT,其中7条肢体因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同时施行了股浅静脉壁环形缩窄术.全部患者手术前后均行光电容积描记(PPG)和彩色多普... 目的评价下肢静脉曲张腔内激光治疗(EVLT)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对 53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计67条肢体施行了EVLT,其中7条肢体因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同时施行了股浅静脉壁环形缩窄术.全部患者手术前后均行光电容积描记(PPG)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进行对比.结果经0.5~1年随访,所有患者无疼痛、酸胀感、肢体肿胀、曲张静脉消失,经光电容积描记检查均无返流,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曲张静脉全部闭塞、无血流信号.其中2例出现术后皮肤轻度灼伤.结论 EVLT治疗下肢静脉曲张具有创伤小、疗效好、恢复快、副作用少、操作简单、无瘢痕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手术 静脉曲张/外科学 下肢/血液供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矫正性裸支架理念在治疗复杂主动脉疾病中的应用 被引量:3
9
作者 查斌山 朱化刚 +4 位作者 谢文涛 陈智勇 刘斌 叶雨生 余康敏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65-69,共5页
目的探讨矫正性裸支架理念在复杂主动脉病变中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接受腔内修复术联合矫正性裸支架治疗的13例复杂主动脉夹层及2例肾下腹主动脉瘤患者的资料。结果 13例主动脉夹层患者中,植入Valiant支架11例,Grikin支架2例;2例腹主... 目的探讨矫正性裸支架理念在复杂主动脉病变中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接受腔内修复术联合矫正性裸支架治疗的13例复杂主动脉夹层及2例肾下腹主动脉瘤患者的资料。结果 13例主动脉夹层患者中,植入Valiant支架11例,Grikin支架2例;2例腹主动脉瘤患者均植入Zenith支架。对15例患者共植入矫正性裸支架19枚;主动脉夹层裸支架17枚,长度60~80mm,直径18~24mm;腹主动脉瘤裸支架2枚,长度均为60mm,直径分别为24mm和7mm。所有患者术后无严重并发症。15例中,14例完成随访,1例失访,随访期间无支架源性夹层或内漏发生及假性动脉瘤、髂支血栓形成。结论矫正性裸支架理念有助于拓宽主动脉病变腔内治疗的适应证,且安全、微创、近期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夹层 支架 腔内修复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药物治疗过程中CD62P、CD63的改变及其意义 被引量:3
10
作者 许克 余昌俊 +1 位作者 余康敏 余鑫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693-695,共3页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患者CD62p、CD63表达率及其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中的变化。方法以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膜标志物CD62p、CD63的表达率评价血小板活化。选取ASO患者和志愿者各20例,实验组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0.1 g、盐酸氯...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患者CD62p、CD63表达率及其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中的变化。方法以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膜标志物CD62p、CD63的表达率评价血小板活化。选取ASO患者和志愿者各20例,实验组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0.1 g、盐酸氯吡格雷片75 mg每天一次,口服2周,分别于第1、3、7、14天检测实验组患者外周血血小板CD62p、CD63表达率,对照组随机检测一次。于第1、14天测量实验组踝肱指数(ABI)。结果治疗前实验组CD62p、CD63表达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实验组在抗血小板药物的作用下CD62p、CD63表达率缓慢下降,与患者症状改善及ABI上升相一致。结论血小板CD62p、CD63表达率与ASO密切相关,抗血小板治疗可明显抑制血小板CD62p、CD63表达,有效缓解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硬化 闭塞性/药物疗法 下肢 流式细胞术 血小板活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腘动脉损伤及早诊断与治疗方法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刘斌 朱化刚 李永生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504-1506,共3页
目的 研究腘动脉损伤及早诊断与合理治疗方法的选择. 方法 选取25例诊治和随访资料完整的腘动脉损伤患者,其中锐性损伤6例(24%),钝性损伤19例(76%) ;合并开放性骨折10例(40%),闭合性骨折及膝关节脱位13例(52%),静脉损伤3例(12%... 目的 研究腘动脉损伤及早诊断与合理治疗方法的选择. 方法 选取25例诊治和随访资料完整的腘动脉损伤患者,其中锐性损伤6例(24%),钝性损伤19例(76%) ;合并开放性骨折10例(40%),闭合性骨折及膝关节脱位13例(52%),静脉损伤3例(12%),神经损伤5例(20%);分析延迟诊断原因,比较腘动脉损伤原因、类型、合并损伤及发病到救治时间与预后的关系. 结果 手术修复腘动脉同时取栓20例(80%),血管腔内治疗5 例(20%);血供完全恢复16例(64%),改善3例(12%),截肢6例(24%). 发病6-8 h内救治者截肢率明显低于8 h以上者(P〈0. 05);钝性损伤或与合并损伤同时存在者截肢率明显高于锐性损伤者(P〈0. 05). 结论 受伤至治疗的时间〈8 h、合并膝关节脱位及周围损伤是致残的主要原因. 及早诊断、以手术修复同时取栓为主要治疗手段,血管腔内治疗是有效的补充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腘动脉损伤 诊断 手术治疗 动脉取栓 血管腔内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主动脉瘤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3
12
作者 周汝元 葛圣林 +4 位作者 葛建军 林敏 高晴云 郑小燕 张士兵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4年第6期476-478,共3页
目的 总结胸主动脉瘤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 对13例胸主动脉瘤施行手术治疗 ,9例升主动脉瘤 (3例伴夹层形成 )均在中低温体外循环心脏停搏下进行操作 ,4例行Bentall手术 ,另 5例行升主动脉及主动脉瓣置换术。 2例降主动脉瘤 ,1例在并... 目的 总结胸主动脉瘤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 对13例胸主动脉瘤施行手术治疗 ,9例升主动脉瘤 (3例伴夹层形成 )均在中低温体外循环心脏停搏下进行操作 ,4例行Bentall手术 ,另 5例行升主动脉及主动脉瓣置换术。 2例降主动脉瘤 ,1例在并行循环下真性动脉瘤切除 ,人工血管置换术。 1例DeBakeyⅢ型动脉瘤阻断近、远端动脉 ,切除动脉瘤 ,置入人工血管。 2例累及弓部的锁骨下假性动脉瘤在体外循环下瘤体切除 ,人工血管置换或破口修补术。结果 本组无手术死亡 ;脊髓缺血性损伤 1例。结论 胸主动脉瘤的手术效果满意。加强DeBakeyⅢ型动脉瘤的认识 ,选择适宜的手术及脊髓保护方法仍是工作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瘤 胸/外科学 脊髓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循环术后异常失血原因分析及防治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峰 周汝元 +6 位作者 林敏 葛圣林 葛建军 胡根源 张士兵 张飞 周正春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81-183,共3页
目的 探讨体外循环术后异常失血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 分析374例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后纵隔、心包和(或)胸腔失血量。结果 术后纵隔、心包和(或)胸腔失血量>15ml/kg者共45例,占12 .03%。异常失血的原因以术前心功能不全及继发的... 目的 探讨体外循环术后异常失血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 分析374例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后纵隔、心包和(或)胸腔失血量。结果 术后纵隔、心包和(或)胸腔失血量>15ml/kg者共45例,占12 .03%。异常失血的原因以术前心功能不全及继发的多脏器功能失调、术中止血不彻底、鱼精蛋白中和不足、深静脉穿刺不当、转机时间过久等多见。结论 术前调整脏器功能,术中细致操作、彻底止血、加强血液保护,术后严密监护、妥善处理、必要时及时开胸止血,是防治术后出血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循环 手术后失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房室通道及其并发畸形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1
14
作者 周汝元 林敏 +4 位作者 葛圣林 葛建军 高晴云 郑小燕 张士兵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3年第6期463-465,共3页
目的 探讨房室通道及其并发畸形手术治疗的经验。方法 手术治疗房室通道 36例 ,其中部分性房室通道(PAVC) 2 8例 ,完全性房室通道 (CAVC) 8例 ;并发冠状静脉窦顶膜缺如 4例 ,左上腔残留 3例 ,双孔二尖瓣、继发孔房缺、肺动脉瓣狭窄各 ... 目的 探讨房室通道及其并发畸形手术治疗的经验。方法 手术治疗房室通道 36例 ,其中部分性房室通道(PAVC) 2 8例 ,完全性房室通道 (CAVC) 8例 ;并发冠状静脉窦顶膜缺如 4例 ,左上腔残留 3例 ,双孔二尖瓣、继发孔房缺、肺动脉瓣狭窄各 2例 ,动脉导管未闭、右上肺静脉异位引流、三房心、共同心房各 1例。PAVC手术方法采用间断缝合二尖瓣裂缺 ,心包补片关闭原发孔房缺。CAVC采用双片修补法 ,即用Dacron片修补室缺 ,用自体心包片修补原发孔房缺。 2例冠状静脉窦顶膜缺如合并左上腔者术中插管转流 ,术终仍保留冠状静脉窦开口在右房内 ;另外 2例未合并左上腔者经房缺补片将窦口隔入左房侧。另 1例左上腔静脉套带阻断 ,术中定时开放。 1例双孔二尖瓣行瓣裂修补及瓣下结构修理 ;另 1例只须修补瓣裂。并发的其它心脏畸形术中予以同期处理。结果 PAVC手术死亡 1例 ,死因为术后严重心律紊乱 ;CAVC手术无死亡。结论 房室通道一旦诊断明确均应手术治疗 ;妥善修补间隔缺损及瓣膜裂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室通道 并发症 心脏畸形 手术治疗 冠状静脉窦顶膜缺如 肺动脉瓣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冠心病 被引量:1
15
作者 周汝元 葛建军 +5 位作者 葛圣林 林敏 石开虎 高晴云 郑小燕 张士兵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4年第2期144-146,共3页
目的 分析冠状动脉搭桥术 (CABG)治疗冠心病的早期效果和经验。方法  18例冠心病患者中 16例为多支冠状动脉病变 ,17例心绞痛 (CCS)Ⅲ~Ⅳ级。 15例为常规体外循环下CABG ,1例为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CABG ,2例为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 目的 分析冠状动脉搭桥术 (CABG)治疗冠心病的早期效果和经验。方法  18例冠心病患者中 16例为多支冠状动脉病变 ,17例心绞痛 (CCS)Ⅲ~Ⅳ级。 15例为常规体外循环下CABG ,1例为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CABG ,2例为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冠状动脉搭桥术 (OPCAB)。 15例采用左乳内动脉 (LIMA)与左前降支 (LAD)搭桥 ,余均为大隐静脉桥。同期行二尖瓣置换 (MVR) 2例 ,主动脉瓣置换(AVR) 1例。人均搭桥 3 4 5支。结果  18例CABG临床效果满意 ,无手术死亡。 1例术后出血 ,低血压时间较长 ,出现脑功能不全。 1例术后呼吸功能不全 ,经气管造口、机械通气改善。患者心绞痛症状完全消失。结论 CABG是治疗冠心病的一种安全和有效的方法 ,OPCAB创伤轻、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治疗 冠心病 体外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心病肺动脉高压患者围术期呼吸指数变化
16
作者 胡根源 周汝元 +6 位作者 葛圣林 林敏 石开虎 葛建军 高晴云 张士兵 郑晓燕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4年第4期300-302,共3页
目的 探讨风湿性心脏病 (风心病 )肺动脉高压患者围术期呼吸指数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将 6 0例风心病患者分为肺动脉高压组 (30例 )、对照组 (30例 ) ,对其围术期呼吸指数变化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肺动脉高压组呼吸指数术后 2h... 目的 探讨风湿性心脏病 (风心病 )肺动脉高压患者围术期呼吸指数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将 6 0例风心病患者分为肺动脉高压组 (30例 )、对照组 (30例 ) ,对其围术期呼吸指数变化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肺动脉高压组呼吸指数术后 2h降至较低水平 12h后又逐渐增高 ,在术后 18h达到高峰后逐渐下降 ,2 4h基本达到术前水平 ,呈明显不稳定状态 ,而对照组则相对平稳。结论 风心病肺动脉高压患者术后 2 4h内肺的换气功能处于不稳定状态 ,适当延长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有利于渡过术后危险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湿性心脏病 肺性高血压 手术期间 体外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心内直视术后吸入NO对肺功能的影响
17
作者 高从荣 周汝元 +6 位作者 林敏 葛圣林 葛建军 高晴云 张士兵 张飞 周德纯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17-719,共3页
关键词 心脏缺损 先天性/外科学 高血压 肺性 一氧化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准定量SPECT/CT对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鉴别诊断 被引量:12
18
作者 朱英杰 徐慧琴 +4 位作者 吴涛 叶雨生 刘斌 朱干 谯凤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991-1995,共5页
目的分析SPECT/CT精准定量对甲状腺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经超声确诊的8l例甲状腺结节患者,所有患者行^(99m)TcO4-显像及定量SPECT/CT检查,结果为“凉结节”及“冷结节”患者次日行^(99m)Tc-MIBI显像及定量SPECT/CT。... 目的分析SPECT/CT精准定量对甲状腺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经超声确诊的8l例甲状腺结节患者,所有患者行^(99m)TcO4-显像及定量SPECT/CT检查,结果为“凉结节”及“冷结节”患者次日行^(99m)Tc-MIBI显像及定量SPECT/CT。勾画感兴趣区(ROI)获取甲状腺摄锝率及结节的标准摄取值(SUV)。上述检查完成后行手术治疗并以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比较良恶性结节各参数间的差异。绘制ROC曲线获取SUV值的诊断界值,与^(99m)TcO4-及^(99m)Tc-MIBI显像结果作比较,评价诊断效能。结果81例患者,术后病理结果显示甲状腺恶性结节35例,良性结节46例,良性组与恶性组甲状腺摄锝率及结节的标准摄取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9m)TcO4-结合^(99m)Tc-MIBI显像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为41.6%、68.8%、56.8%。ROC曲线结果示^(99m)TcO4-SUVmax及SUVavg诊断界值、曲线下面积(AUC)、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分别为0.808、43.83 g/ml、100.0%、51.1%、72.8%及0.808、30.08 g/ml、94.1%、57.4%、74.1%。^(99m)Tc-MIBI SUVmax及SUVavg的诊断界值、AUC、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分别为0.899、2.24 g/ml、79.4%、92.9%、85.4%及0.816、1.37 g/ml、88.2%、71.4%、82.2%。结论精准定量SPECT/CT对甲状腺结节的良恶性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99m)Tc-MIBI SUVmax以2.24 g/ml作为诊断界值时的诊断效能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量SPECT/CT 甲状腺结节 良恶性 标准摄取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药物治疗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4
19
作者 骆广义 宋海屏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953-956,共4页
目的对溶栓药物在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D-VT)中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379例行抗凝、祛聚、溶栓的综合药物治疗的LDVT患者,根据发病时期不同将患者分为急性期(≤3 d)、亚急性期(3~14 d)和慢性期(>14 d),再根据... 目的对溶栓药物在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D-VT)中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379例行抗凝、祛聚、溶栓的综合药物治疗的LDVT患者,根据发病时期不同将患者分为急性期(≤3 d)、亚急性期(3~14 d)和慢性期(>14 d),再根据使用药物组合的不同分别将3组分为两个亚组:抗凝祛聚组和溶栓抗凝祛聚组。将158例术后发生LDVT的患者亦分为抗凝祛聚组和溶栓抗凝祛聚组。结果药物治疗对于急性期患者的治疗效果最好,在亚急性期及慢性期的两个亚组间比较,溶栓抗凝祛聚治疗的临床疗效均明显好于抗凝祛聚治疗,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组间凝血指标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在158例术后并发LDVT患者中,溶栓抗凝祛聚治疗的效果明显好于抗凝祛聚治疗,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组间凝血指标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溶栓药物对急性期LDVT患者治疗效果最好,对亚急性期和慢性期患者仍然有效。对于术后LDVT患者在严密观测下使用常规剂量溶栓药物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 静脉血栓形成/药物疗法 血栓溶解疗法自由词抗凝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兔后肢缺血再灌注损伤与血清IL-1、IL-6和TNF-α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柴鹏 刘斌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907-909,共3页
目的探讨家兔后肢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点血清中白介素-1(IL-1)、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与后肢损伤的关系。方法采用新西兰白家兔右后肢缺血再灌注模型,20只家兔随机均分成假手术组和缺血再灌注(IR)组,分别于缺血前与缺血4 h后... 目的探讨家兔后肢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点血清中白介素-1(IL-1)、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与后肢损伤的关系。方法采用新西兰白家兔右后肢缺血再灌注模型,20只家兔随机均分成假手术组和缺血再灌注(IR)组,分别于缺血前与缺血4 h后再灌注的第3、6、9、12、15 h采血。ELISA法测定各组血清IL-1、IL-6、TNF-α的浓度。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IR组各时点血清IL-1、IL-6、TNF-α的浓度显著升高(P<0.05),IL-1、TNF-α在9 h达到峰值(P<0.05),IL-6在12h达到峰值(P<0.05),假手术组不同时段各炎性因子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IL-1、IL-6、TNF-α在家兔后肢缺血再灌注后肢体损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 缺血再灌注 损伤 炎症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