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LRC4介导的炎症小体通路与多发性骨髓瘤的关系及治疗前景 被引量:1
1
作者 许婷婷 汪万杰 +1 位作者 鲍静 夏瑞祥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01-508,共8页
目的:通过分析NLRC4 mRNA在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骨髓液中的相对表达及临床意义,探究NLRC4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作用机制及临床意义,以此指导疾病治疗方案的制定及临床预后的评估。方法:通过MMRF数据库及GTEx数据库比较... 目的:通过分析NLRC4 mRNA在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骨髓液中的相对表达及临床意义,探究NLRC4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作用机制及临床意义,以此指导疾病治疗方案的制定及临床预后的评估。方法:通过MMRF数据库及GTEx数据库比较炎症小体在骨髓瘤患者与正常对照中的表达差异及生存相关性。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PCR)法检测2023年1月至2023年9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6例初诊骨髓瘤患者及19例治疗后骨髓瘤患者的骨髓液与28例正常志愿者外周血中炎症小体的表达,分析各炎症小体mRNA的表达差异及NLRC4炎症小体的表达与初诊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炎症因子/趋化因子表达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和治疗后组相比,除NLRP3外,初诊组中炎症小体mRNA的表达均升高,其中NLRC4 mRNA表达明显升高(P<0.01)。初诊患者中血红蛋白计数、肌酐水平及钙离子水平与NLRC4 mRNA表达水平呈直线相关(P<0.05)。初诊患者中IL-18、CCL-3与NLRC4 mRNA表达水平呈直线相关(P<0.05)。结论:在多发性骨髓瘤中,NLRC4炎症小体呈高表达,并通过促进炎症因子/趋化因子IL-18、CCL-3的生成及释放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对多发性骨髓瘤治疗方案的制定及临床预后的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炎症小体 NLRC4 治疗方案 临床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恶性血液病患者血浆抗凝血酶Ⅲ和蛋白C的检测 被引量:1
2
作者 黄建尧 曾庆曙 +2 位作者 杜爱梅 任立奋 严国维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1994年第2期118-119,共2页
恶性血液病患者血浆抗凝血酶Ⅲ和蛋白C的检测黄建尧,曾庆曙,杜爱梅,任立奋,严国维恶性血液病往往伴有止血功能紊乱,而止血功能紊乱的原因甚为复杂,近年来对此问题研究颇多,其中抗凝系统的变化可能起着较为重要作用。为此我们对... 恶性血液病患者血浆抗凝血酶Ⅲ和蛋白C的检测黄建尧,曾庆曙,杜爱梅,任立奋,严国维恶性血液病往往伴有止血功能紊乱,而止血功能紊乱的原因甚为复杂,近年来对此问题研究颇多,其中抗凝系统的变化可能起着较为重要作用。为此我们对1991年9月至1992年10月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病 抗凝血酶Ⅲ C蛋白 恶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颗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白细胞减少血液病中的应用
3
作者 任立奋 曾庆曙 +2 位作者 郝思国 汪惠园 蔡学杰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1997年第1期42-43,共2页
对24例恶性血液病患者于化疗结束后次日应用颗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100μg·d-1,皮下注射,连用5~7天,最短3天,最长20天。并选择同期恶性血液病化疗2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发现化疗后末梢血WB... 对24例恶性血液病患者于化疗结束后次日应用颗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100μg·d-1,皮下注射,连用5~7天,最短3天,最长20天。并选择同期恶性血液病化疗2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发现化疗后末梢血WBC>4.0×109·L-1或ANC>2.0×109·L-1;恢复时间,治疗组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化疗后发热并发感染的天数短于对照组(P<0.05)。在治疗组患者中未出现明显副作用。表明rhG-CSF有使化疗后患者末梢血WBC、特别是ANC恢复加快,减少感染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减少 药物疗法 白血病 RHG-CS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白介素-2受体、白介素-8表达水平对恶性血液病患者感染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4
4
作者 吴月蓉 章涵硕 +1 位作者 刘志强 夏海龙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78-282,共5页
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发热患者白介素-2受体(IL-2R)及白介素-8(IL-8)表达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8年4月至2019年10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内科住院的121例恶性血液病发热患者,将患者分为感染组(61例)和非感染组(60例)同... 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发热患者白介素-2受体(IL-2R)及白介素-8(IL-8)表达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8年4月至2019年10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内科住院的121例恶性血液病发热患者,将患者分为感染组(61例)和非感染组(60例)同时选择无发热和感染的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40例)。全部发热患者在入院后和感染控制后实时抽血进行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和细胞因子检测,健康体检者在体检时抽血检测。结果:感染组血清中IL-2R水平高于对照组,有极其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感染组血清IL-2R水平高于非感染组,有统计学差异(P <0.05)。基于Spearman分析,恶性血液病患者血清中IL-2R水平与CRP(r=0.557,P<0.001)和IL-8(r=0.479,P<0.001)呈正相关,IL-8水平与CRP呈明显正相关(r=0.318,P<0.001)。与非感染组相比感染组CRP、PCT和IL-2R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14(95%CI:0.623-0.806)、0.765(95%CI:0.680-0.851)和0.761(95%CI:0.686-0.836)灵敏度分别为0.705、0.852和0.705,特异度分别为0.717、0.70和0.60;CRP+PCT、CRP+IL-2R、PCT+IL-2R和CRP+PCT+IL-2R联合诊断的AUC分别为0.789(95%CI:0.712-0.866)、0.702(95%CI:0.623-0.782)、0.757(95%CI:0.677-0.838)和0.789(95%CI:0.712-0.866),灵敏度分别为0.738、0.934、0.705和0.738特异度分别为0.840、0.470、0.810和0.840。结论:联合检测CRP、PCT、IL-2R和IL-8有助于恶性血液病感染的诊断,为临床医师初期准确诊断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有力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介素-2受体 白介素-8 恶性血液病 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R-141-5p/ZNF705A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源外泌体调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黏附作用的机制 被引量:1
5
作者 鲍静 许晗 +3 位作者 汪万杰 许婷婷 戴霁菲 夏瑞祥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06-514,共9页
目的探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ML)细胞源外泌体(exosome,Exo)中miR-141-5p/ZNF705A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黏附作用的影响。方法电镜和NTA粒径分析检测CML患者外周血和K... 目的探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ML)细胞源外泌体(exosome,Exo)中miR-141-5p/ZNF705A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黏附作用的影响。方法电镜和NTA粒径分析检测CML患者外周血和K562细胞中的Exo形态大小;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转染前后K562细胞的Exo、BMSCs标记分子及黏附蛋白的表达情况;细胞黏附实验检测BMSCs的黏附能力;CCK-8法检测BMSCs活性、萤光素酶实验检测miR-141-5p与ZNF705A结合情况等。结果qRT-PCR结果显示,miR-141-5p表达在CML患者和K562细胞源Exo中均明显降低;qRT-PCR和Western blot等结果表明,CML患者中BMSCs的黏附蛋白CD44和CXCL12表达明显降低,且能够吞噬K562细胞源Exo。进一步发现,与CD34^(+)细胞相比,K562源性Exo能够降低Exo促进的BMSCs中CD44和CXCL12表达和黏附作用;同时,双萤光素酶基因报告等验证miR-141-5p与ZNF705A靶向结合;最后发现通过上调K562细胞源Exo中miR-141-5p的表达,靶向抑制ZNF705A,进而促进BMSCs的活性和黏附功能。结论K562细胞下调Exo中miR-141-5p表达,减少对ZNF705A的靶向抑制,进而抑制BMSCs的黏附功能,从而调控CML患者的骨髓造血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RNA-141-5p K562细胞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ZNF705A 外泌体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莪术二酮对凝血酶诱导的人血小板整合素αⅡbβ3活化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1
6
作者 程紫薇 史寒冰 +2 位作者 刘沁华 夏泉 吴鸿飞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038-2041,共4页
目的研究莪术二酮对凝血酶诱导的人血小板整合素αⅡbβ3活化的抑制作用。方法健康志愿者全血制备成洗涤血小板,分别以终浓度100、150、200μmol/L莪术二酮与洗涤血小板共孵育,凝血酶作为诱导剂,以不加莪术二酮的血小板同步处理为对照组... 目的研究莪术二酮对凝血酶诱导的人血小板整合素αⅡbβ3活化的抑制作用。方法健康志愿者全血制备成洗涤血小板,分别以终浓度100、150、200μmol/L莪术二酮与洗涤血小板共孵育,凝血酶作为诱导剂,以不加莪术二酮的血小板同步处理为对照组,采用血小板聚集实验检测凝血酶的最佳浓度和血小板的聚集功能,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的活化(P-选择素)和整合素αⅡbβ3活化(PAC-1)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Integrinβ3相关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莪术二酮可抑制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聚集、P-选择素的表达、PAC-1的结合能力以及Talin 1、p-Src、p-Integrinβ3蛋白表达(P<0.05),但莪术二酮的作用弱于阳性药替罗非班(P<0.05)。结论莪术二酮可以通过降低Talin 1和p-Src蛋白表达,从而抑制整合素αⅡbβ3活化,进而抑制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活化发挥抗血小板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莪术二酮 血小板 活化和聚集 整合素αⅡbβ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滤泡性淋巴瘤中CH25H和STAT3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7
作者 余文慧 段家豪 +1 位作者 刘沁华 吴正升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99-1204,共6页
目的探讨CH25H和STAT3在滤泡性淋巴瘤(follicular lymphoma,FL)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筛选GEO数据库中FL与正常淋巴结组织中差异表达基因;收集54例FL和20例反应性增生淋巴结(reactive lymphoid hyperplasia,RLH)组织石蜡样本;采用免疫... 目的探讨CH25H和STAT3在滤泡性淋巴瘤(follicular lymphoma,FL)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筛选GEO数据库中FL与正常淋巴结组织中差异表达基因;收集54例FL和20例反应性增生淋巴结(reactive lymphoid hyperplasia,RLH)组织石蜡样本;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石蜡样本CH25H和STAT3的表达,分析其与FL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相关性。结果FL中CH25H mRNA表达显著高于正常淋巴结组织(P<0.01);FL中CH25H mRNA的表达与STAT3呈线性相关(P<0.01);FL中CH25H高表达率为48.1%,明显高于RLH(15.0%,P<0.05);STAT3高表达率为59.3%,明显高于RLH(25.0%,P<0.05);CH25H蛋白表达与FL肿瘤病理分级、临床Ann Arbor分期均明显相关(P均<0.05),在Ki67高表达(≥30%)的FL中CH25H表达较高,而在Ki67低表达的FL中表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H25H与患者年龄、性别、有无B症状、CD10、BCL6、BCL2的表达、FLIPI-1评分、淋巴细胞计数和单核细胞计数均无明显相关性(P均>0.05)。STAT3蛋白表达与FL肿瘤病理分级、临床Ann Arbor分期、FLIPI-1评分均明显相关(P均<0.05);在Ki67高表达(≥30%)的FL中STAT3表达较高,而在Ki67低表达的FL中表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TAT3与患者年龄、性别、有无B症状、CD10、BCL6、BCL2的表达、淋巴细胞计数和单核细胞计数均无明显相关性(P均>0.05);FL中CH25H与STAT3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573,P<0.001)。结论FL中CH25H和STAT3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可作为FL病理诊断、病理分级和预后评估的潜在分子标志物;CH25H和STAT3异常表达可能联合参与FL的发生与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滤泡性淋巴瘤 CH25H STAT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和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判断中的意义 被引量:18
8
作者 倪婧 王永庆 +4 位作者 张英平 吴炜 曾庆曙 杨明珍 夏瑞祥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27-432,共6页
目的:研究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lymplocyte ratio,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lymphocyte ratio,PLR)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的影响及其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57例经过化疗的... 目的:研究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lymplocyte ratio,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lymphocyte ratio,PLR)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的影响及其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57例经过化疗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确定NLR和PLR的截断点,并根据初次化疗前NLR和PLR将患者分为高比值组和低比值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和COX回归多因素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总生存和无进展生存。结果:通过ROC曲线,计算出NLR和PLR的最佳截断点分别为2.915和270.27。单因素分析显示,IPI评分、NLR、PLR对患者的总生存和无进展生存均有影响。此外,结外受累数量、疾病分期、ECOG评分对疾病的无进展生存有影响。然而,多因素分析显示,仅NLR是影响患者总生存和无进展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PLR是影响患者无进展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但并不影响总生存。结论:初诊时NLR和PLR值可预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沙佐米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8
9
作者 鲍静 陈晓文 +3 位作者 夏亮 赵雨辰 夏瑞祥 夏海龙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21年第7期782-786,共5页
目的:评价口服蛋白酶体抑制剂伊沙佐米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接受含伊沙佐米治疗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80例,其中复发/难治(relapsed/refractory mul... 目的:评价口服蛋白酶体抑制剂伊沙佐米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接受含伊沙佐米治疗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80例,其中复发/难治(relapsed/refractory multiple myeloma,RRMM)患者38例,硼替佐米初始诱导治疗有效而因不良事件(adverse events,AEs)转换治疗患者42例,治疗方案为含伊沙佐米的两药或三药方案。评价伊沙佐米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RRMM患者总体反应率(ORR)为50%,≥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率为21.05%;转换治疗患者ORR为83.33%,与转换前ORR(78.57%)相比,缓解率进一步提高,其中45.24%(19/42)患者缓解加深;主要的血液学AEs包括粒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减少以及贫血,非血液学AEs主要是腹泻和乏力等。结论:伊沙佐米对RRMM、硼替佐米不耐受MM均表现出良好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伊沙佐米 疗效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尾型同源盒基因在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6
10
作者 鲁海艳 夏海龙 +3 位作者 陈晓文 朱立新 王庆义 程歆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2期298-302,共5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同源盒基因CDX1,CDX2和CDX4在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骨髓或外周血标本51份,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CDX1,CDX2和CDX4在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和14例正常... 本研究旨在探讨同源盒基因CDX1,CDX2和CDX4在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骨髓或外周血标本51份,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CDX1,CDX2和CDX4在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和14例正常对照组中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在14例健康成人中未见CDX1,CDX2和CDX4表达,15例缓解期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中未见CDX1,CDX2和CDX4表达,在初治ALL患者中CDX2的表达率为60.8%,而在治疗缓解后其表达率明显下降(p<0.05);在复发组患者中CDX2表达率又升高(81.8%);CDX2表达与疾病危险分组相关,高危组CDX2阳性率为91.7%,高于标危组45.7%(p<0.05);CDX1和CDX4在初治及复发成人ALL中皆无表达。在初治和复发的成人ALL患者中CDX2表达阳性患者的完全缓解率(CR)低于表达阴性的患者(p<0.05);CDX2表达阳性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短于阴性表达的患者。结论:CDX2表达和成人ALL的发病、复发相关,CDX1和CDX4表达与成人ALL发病及复发无相关性;CDX2表达阳性的患者完全缓解率低,预后不良;CDX2可作为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发病、复发及预后判断的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型同源盒基因 CDX1基因 CDX2基因 CDX4基因 急淋巴细胞白血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25-二羟维生素D_3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模型小鼠的治疗作用 被引量:10
11
作者 顾悦 刘莉侠 +4 位作者 杨明珍 曾庆曙 黄震琪 吴炜 安福润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574-1578,共5页
目的观察并分析1,25-二羟维生素D3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模型小鼠的治疗作用。方法将44只BALB/c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1,25-二羟维生素D3治疗组。模型组经腹腔给予豚鼠抗小鼠血小板血清(GPAPS),治疗组在模型组的基础上经尾... 目的观察并分析1,25-二羟维生素D3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模型小鼠的治疗作用。方法将44只BALB/c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1,25-二羟维生素D3治疗组。模型组经腹腔给予豚鼠抗小鼠血小板血清(GPAPS),治疗组在模型组的基础上经尾静脉注射给予100 ng/d的1,25-二羟维生素D3,正常对照组均给予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经腹腔及尾静脉注射给药。在每次给药后24 h记录体重并采血,测量血小板计数,评价出血倾向。2周后处死小鼠并解剖,取骨髓涂片,镜下计数巨核细胞。从多方面评估1,25-二羟维生素D3对模型小鼠的治疗作用。结果注射第10天开始,1,25-二羟维生素D3治疗组小鼠进食量开始明显增加,精神和反应逐渐恢复;体重、血小板数较模型组明显上升(P<0.05);出血倾向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产板巨核细胞数较模型组高,低于正常对照组,而巨核细胞数较模型组低,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1,25-二羟维生素D3对模型小鼠在一般情况的改善、体重及血小板数的上升、出血倾向的降低和促进骨髓血小板生成等方面表现出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动物模型 1 25-二羟维生素D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6例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早期感染临床分析 被引量:6
12
作者 李庆生 杨明珍 +4 位作者 夏瑞祥 曾庆曙 黄震琪 吴炜 鲁海艳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85-487,共3页
目的探讨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早期感染的防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术后早期感染的发生率及病原菌的分布情况。结果 26例患者中24例发生早期感染,感染率为92.3%。首次感染的发生时间为移植后8 d内,中位时间为第6天... 目的探讨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早期感染的防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术后早期感染的发生率及病原菌的分布情况。结果 26例患者中24例发生早期感染,感染率为92.3%。首次感染的发生时间为移植后8 d内,中位时间为第6天,高峰时间移植后4~7d;感染持续时间为3~12d。所有患者首次感染均在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0.5×109/L时。移植早期感染最常见为口腔炎、胃肠炎等消化道黏膜炎,其次为呼吸道感染。检查分离出细菌8株,真菌1株,病毒1株。结论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早期感染发生率高,并与粒细胞低下密切相关,以口腔、咽部、胃肠道及肺部多见,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血干细胞移植 手术后并发症 革兰阴性菌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凝剂在改良MAIPA法中对ITP患者血小板特异性自身抗体(GPⅡbⅢa和GPⅠbα)检测的影响 被引量:5
13
作者 阮敏 朱凌燕 +2 位作者 曾庆曙 夏瑞祥 倪合宇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832-834,共3页
探究二价阳离子络合剂的抗凝剂在改良单克隆抗体俘获血小板抗原(MAIPA)法检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血小板特异性自身抗体中的影响。分别留取ED-TA-K2和肝素钠抗凝的162例ITP患者标本,采用改良MAI-PA法检测血小板特异性自身膜糖蛋... 探究二价阳离子络合剂的抗凝剂在改良单克隆抗体俘获血小板抗原(MAIPA)法检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血小板特异性自身抗体中的影响。分别留取ED-TA-K2和肝素钠抗凝的162例ITP患者标本,采用改良MAI-PA法检测血小板特异性自身膜糖蛋白IIbIIIa(GPIIbIIIa)和膜糖蛋白Ibα(GPIbα)。抗GPIIbIIIa抗体:单用EDTA-K2抗凝剂检出阳性77例,单用肝素钠抗凝剂检出阳性78例,双重检测阳性102例;抗GPIbα抗体:单用EDTA-K2抗凝剂检出阳性53例,单用肝素钠抗凝剂检出阳性51例,双重检测阳性72例。单一抗凝剂与双重抗凝剂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价阳离子络合剂的抗凝剂在改良MAIPA法检测ITP患者血小板特异性自身抗体中有一定影响,采用两种抗凝剂双重检测可提高自身抗体的检出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凝剂 MAIPA法 血小板 特异性自身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贫血患者外周血CD55、CD59检测及对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的诊断意义 被引量:5
14
作者 冯玉虎 夏瑞祥 +4 位作者 王卫国 黄明 郑顶运 许凌云 王庆义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262-1265,共4页
目的:检测贫血性疾病患者外周血CD55、CD59的表达并行相关实验检查,并探讨其对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4年2月入院的129例贫血患者行流式细胞术检测CD55、CD59,同时选取健康体检者25例作为... 目的:检测贫血性疾病患者外周血CD55、CD59的表达并行相关实验检查,并探讨其对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4年2月入院的129例贫血患者行流式细胞术检测CD55、CD59,同时选取健康体检者25例作为对照,对贫血性疾病患者以健康对照人群CD55、CD59检出结果进行综合对比与分析,并同时做FLAER实验、酸化血清溶血实验(Ham实验)、尿含铁血黄素试验(尿Rous实验)、网织红细胞计数。结果:与正常对照组和其他贫血组相比,再生障碍性贫血(AA)-PNH和PNH患者外周血红细胞与粒细胞CD55、CD59表达明显低下(P<0.05),表达均<95.0%,部分再生障碍性贫血与部分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外周血红细胞与粒细胞CD55、CD59表达也可低下,但表达均>48.0%,与健康组和其他贫血组(除AA-PNH和PNH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纯红再障、营养性贫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缺铁性贫血患者CD55、CD59表达均在正常范围。部分AA-PNH和PNH患者,加做FLAER实验,显示外周血粒细胞及单核细胞PNH克隆明显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D55、CD59检测与FLAER实验在诊断AA-PNH、PNH患者中有重要意义,是目前诊断PNH的最敏感,最可靠的方法,也可作为疗效判断及观察病情变化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贫血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 CD55 CD59 流式细胞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白血病患者院内感染297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7
15
作者 杨明珍 徐汪松 +2 位作者 曾庆曙 任立奋 蔡学杰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1年第6期486-488,共3页
目的 了解急性白血病患者院内感染的特点、致病菌的种类以及药物敏感结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 2 97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发生 2 0 1例次院内感染。结果 急性白血病院内感染的发生率较高 ;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口腔、泌尿道、肛周为主 ;致... 目的 了解急性白血病患者院内感染的特点、致病菌的种类以及药物敏感结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 2 97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发生 2 0 1例次院内感染。结果 急性白血病院内感染的发生率较高 ;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口腔、泌尿道、肛周为主 ;致病菌以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霉菌为主 ;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硫霉素最敏感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最敏感。结论 急性白血病患者院内感染中 ,革兰阴性杆菌的发病率明显高于革兰阳性球菌 (P <0 0 1) ,革兰阴性杆菌对亚胺硫霉素最敏感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白血病 交叉感染 微生物学 抗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织血小板检测在急性白血病继发感染患者中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0
16
作者 宋明月 刘沁华 +1 位作者 谢蓓蓓 夏瑞祥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045-1049,共5页
目的探讨网织血小板检测在急性白血病(AL)患者继发感染时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189例疑似感染的AL患者,分别测定并记录其外周血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N)百分比、血小板计数(PLT)、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网织血小板(RP)... 目的探讨网织血小板检测在急性白血病(AL)患者继发感染时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189例疑似感染的AL患者,分别测定并记录其外周血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N)百分比、血小板计数(PLT)、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网织血小板(RP)百分比、腋下温度(T)。应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进行诊断价值比较。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RP百分比与重症感染相关的死亡率之间的关系。结果 RP百分比在诊断AL继发感染及重症感染时ROC曲线下面积明显高于其他传统炎症指标;RP百分比与CRP或PCT联合诊断感染时其灵敏度和特异度显著提高;RP百分比<9.76%的重症感染组患者40 d累计生存率明显高于RP百分比≥9.76%的重症感染组患者(P<0.05)。结论相较于传统炎症指标,RP百分比在诊断AL患者继发感染及重症感染时诊断价值最高,与CRP和(或)PCT联合检测有助于提高AL患者继发感染的早期诊断率。RP百分比可作为预测死亡风险的一项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织血小板 急性白血病 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CL-2、Caspase-3、NF-κB在黄芪总苷诱导人白血病NB4细胞凋亡过程中作用 被引量:3
17
作者 倪婧 谢希 +3 位作者 谢晶 胡雪莹 黄震琪 夏瑞祥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703-706,共4页
本研究探讨黄芪总苷(astragaloside,AST)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NB4细胞株的凋亡诱导作用及其分子机制。采用AST处理人APL细胞株NB4,CCK-8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FITC-Annexin V/PI双染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不同浓度AST作... 本研究探讨黄芪总苷(astragaloside,AST)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NB4细胞株的凋亡诱导作用及其分子机制。采用AST处理人APL细胞株NB4,CCK-8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FITC-Annexin V/PI双染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不同浓度AST作用NB4细胞后RT-PCR检测BCL-2 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NF-κB、BCL-2、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表明,AST作用NB4细胞48 h后,浓度依赖性地抑制NB4细胞的增殖,且随着AST的浓度增加,细胞凋亡率也由4.69%上升到40.85%。RT-PCR结果显示,BCL-2 mRNA表达减弱;Western blot结果显示,NF-κB及BCL-2蛋白表达减弱,caspase-3表达增强。结论:降低NF-κB、BCL-2表达并最终激活caspase-3的表达可能是AST诱导NB4细胞株凋亡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总苷 NB4细胞 细胞凋亡 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马替尼治疗后慢性髓系白血病患者ABL激酶区域点突变的检测 被引量:4
18
作者 武琳琳 曾庆曙 +4 位作者 杨明珍 缪华纬 夏瑞祥 王霖 倪静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1期49-53,共5页
本研究主要探讨甲磺酸伊马替尼(IM)治疗的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患者ABL激酶区点突变的发生情况及其临床意义。应用巢式RT-PCR对328例伊马替尼治疗效果欠佳及10例初诊慢性期CML患者不同时期的51份骨髓标本进行ABL激酶区扩增,并对产物进行... 本研究主要探讨甲磺酸伊马替尼(IM)治疗的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患者ABL激酶区点突变的发生情况及其临床意义。应用巢式RT-PCR对328例伊马替尼治疗效果欠佳及10例初诊慢性期CML患者不同时期的51份骨髓标本进行ABL激酶区扩增,并对产物进行纯化、测序以及序列同源性比对,确定点突变的存在及类型。结果显示,12例检出点突变,其类型分别为M351T2例,Q252H7例,E279K1例,E255V及E355G各1例;慢性期、加速期和急变期的点突变发生率分别为17.6%(3/17)、45.5%(5/11)和44.4%(4/9);血液学和遗传学耐药患者的点突变发生率分别为50%(5/10)和44.4%(8/18),其95%的可信区间分别为12.3%-87.7%和19%-69.9%;有点突变的12例患者的疗效均欠佳,经过加量至600m g,随访3-24个月,在治疗过程中均出现疾病进展或死亡。结论:ABL激酶区点突变是伊马替尼耐药导致CML治疗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监测点突变的发生及其类型有助于早期进行疾病预后评估及调整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髓系白血病 伊马替尼ABL激酶区 点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G方案治疗急性白血病及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3
19
作者 武琳琳 曾庆曙 +4 位作者 夏瑞祥 杨明珍 倪婧 王霖 缪华纬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82-284,共3页
关键词 白血病/药物疗法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药物疗法 阿克拉霉素 阿糖胞苷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马替尼血药浓度的临床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朱凌燕 武琳琳 +2 位作者 曾庆曙 杨明珍 夏瑞祥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39-541,共3页
目的探讨伊马替尼(IM)血药浓度监测在指导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治疗中的意义。方法利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MS)法对153例正规服用IM治疗CML患者进行IM血浆浓度监测,分析血药浓度与患者一般特征及疗效的关系。结果①IM血药浓度水... 目的探讨伊马替尼(IM)血药浓度监测在指导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治疗中的意义。方法利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MS)法对153例正规服用IM治疗CML患者进行IM血浆浓度监测,分析血药浓度与患者一般特征及疗效的关系。结果①IM血药浓度水平与患者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体表面积以及服用IM时间无相关性;②111例标准剂量IM治疗CML患者中有86例获得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CCyR),在Q1、Q2~Q3和Q4组分别为18例(67.7%,18/27)、50例(87.7%,50/57)和18例(67.7%,18/27),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6例获得CCyR的患者血浆谷浓度水平高于25例未获得CCyR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6例进行分子生物学评估的患者中,63例获得分子生物学缓解(MMR),IM血浆谷浓度水平高于未获得MMR的43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M血药浓度水平与患者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体表面积等一般特征无关,与临床疗效有一定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髓系 慢性 BCR-ABL阳性 血药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