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3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转录组学分析昆布多糖对C57BL/6小鼠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张蕾 张素梅 +7 位作者 杨振 胡韦康 白红枚 周文静 王子涵 李名聪 张胜权 廖荣丰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92-398,共7页
目的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RNA-seq)探讨昆布多糖(LAM)对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的影响。方法采用链脲佐菌素(STZ)腹腔注射建立糖尿病模型,观察LAM对糖尿病小鼠的影响。将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Control)、模型(Model)、昆布多... 目的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RNA-seq)探讨昆布多糖(LAM)对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的影响。方法采用链脲佐菌素(STZ)腹腔注射建立糖尿病模型,观察LAM对糖尿病小鼠的影响。将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Control)、模型(Model)、昆布多糖治疗(LAM)组,每组8只小鼠。在建模8周后,LAM组接受为期4周的LAM腹腔注射治疗。记录3组小鼠血糖体质量变化,HE染色检查视网膜病变情况,采用RNA-seq挖掘STZ及LAM作用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关键差异基因(DEGs)。结果使用STZ可以成功建立DR模型,而LAM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糖尿病小鼠血糖并改善糖尿病小鼠视网膜结构疏松的病理形态。经过RNA-seq对DEG挖掘发现与Control组相比,Model组小鼠视网膜共有214个DEGs,通过富集分析发现DR可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加重病变程度。Model组与LAM组小鼠视网膜共有DEGs 42个,富集后显示LAM通过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通路改善其病变程度。早期生长反应因子1(Egr1),FBJ骨肉瘤致癌基因(Fos),核受体亚家族4A成员1(Nr4a1),盐诱导激酶1(Sik1)受STZ调节,而LAM能显著回调其表达,可能与LAM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治疗密切相关。结论DEG可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加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程度。LAM可以通过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通路减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Egr1、Fos、Nr4a1、Sik1是LAM治疗STZ诱导DR的关键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通量测序 昆布多糖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C57BL/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眼科误诊的Sjogren综合征24例临床分析
2
作者 宋汝庸 陈积中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1995年第3期222-223,共2页
眼科误诊的Sjogren综合征24例临床分析宋汝庸,陈积中Sjogren综合征(简称SS),近年来发病率有增高的趋势[1],干燥性角结膜炎(KCS)是此综合征最常见的表现,所以大多数病人首诊眼科,但由于忽视全身方面检... 眼科误诊的Sjogren综合征24例临床分析宋汝庸,陈积中Sjogren综合征(简称SS),近年来发病率有增高的趋势[1],干燥性角结膜炎(KCS)是此综合征最常见的表现,所以大多数病人首诊眼科,但由于忽视全身方面检查而易被误诊。笔者收集了1983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燥综合征 误诊 干燥性角膜炎 临床分析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程度DR对三维脉络膜血管指数变化的影响及其意义 被引量:1
3
作者 纪风涛 王慧 +4 位作者 李永蓉 戴维 魏科 王志敏 廖荣丰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36-743,共8页
目的采用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SS-OCTA)测量糖尿病患者三维脉络膜血管指数(3D CVI)并评估其与不同程度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关系。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纳入2022年3—12月在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的139名受试者139眼,... 目的采用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SS-OCTA)测量糖尿病患者三维脉络膜血管指数(3D CVI)并评估其与不同程度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关系。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纳入2022年3—12月在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的139名受试者139眼,包括糖尿病患眼115眼和无糖尿病对照眼24眼。根据早期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研究标准七视野彩色眼底图像对DR进行分级,将糖尿病患眼分为无DR组34眼、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组42眼、NPDR合并糖尿病黄斑水肿(DME)组21眼和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组18眼。采用SS-OCTA扫描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3 mm×3 mm区域,利用仪器内置软件分别测量黄斑中心凹1 mm(C1)及旁中心凹3 mm(C3)3D-CVI、脉络膜血管体积(CVV)、脉络膜间质体积和脉络膜厚度;旁中心凹进一步分为上方、下方、颞侧、鼻侧区域,测量其3D CVI。3D CVI定义为CVV与脉络膜总体积的比值。比较各组间不同区域脉络膜参数差异;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评估3D CVI的影响因素。结果各组受检眼3D CVI-C1和3D CVI-C3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103、3.036,均P<0.05),其中PDR组3D CVI-C1小于无DR组,3D CVI-C3小于对照组和无DR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组受检眼旁中心凹下方和鼻侧3D CVI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714、4.020,均P<0.05),其中PDR组下方3D CVI小于无DR组,PDR组鼻侧3D CVI均小于对照组、无DR组、NPDR组和NPDR合并DME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控制年龄、病程和糖化血红蛋白后,DR病变程度是中心凹及旁中心凹3D CVI的影响因素,PDR眼对中心凹及旁中心凹3D CVI影响最大,与无DR眼相比,PDR眼中心凹3D CVI降低0.019(95%CI:-0.031~-0.007,P=0.003),旁中心凹3D CVI降低0.019(95%CI:-0.030~-0.008,P=0.001);与无DR眼相比,NPDR合并DME眼中心凹3D CVI降低0.014(95%CI:-0.027~0.000,P=0.044)。结论黄斑中心凹3D CVI与DR严重程度有关,黄斑区脉络膜中大血管3D CVI的降低可能是DR加重的敏感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脉络膜 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三维脉络膜血管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小鼠早期视觉功能损伤与初级视觉皮层神经元功能异常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汤浩琼 封利霞 +1 位作者 陶天畅 曾义格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698-704,共7页
目的探讨糖尿病小鼠早期视觉功能损伤及其初级视觉皮层神经元的反应特性。方法将20只SPF级7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应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糖尿病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10只。糖尿病组小鼠经腹腔内注射链脲佐菌素诱导建立糖尿病模型。造... 目的探讨糖尿病小鼠早期视觉功能损伤及其初级视觉皮层神经元的反应特性。方法将20只SPF级7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应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糖尿病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10只。糖尿病组小鼠经腹腔内注射链脲佐菌素诱导建立糖尿病模型。造模前及造模后1、2、3周检测小鼠的空腹血糖水平和体质量,并于造模后4周进行腹腔葡萄糖耐量试验以评估糖尿病模型建立情况。造模后4周,采用视网膜电图(ERG)分别记录小鼠暗适应下光刺激强度分别为0.01、3.0 cd·s/m 2的ERG反应,并于明适应10 min后记录光强度为3.0 cd·s/m 2的ERG反应评估小鼠视网膜功能;采用超广角激光扫描检眼镜检测小鼠的眼底表现;采用视觉水迷宫检测小鼠光栅辨别截止频率以评估小鼠的视觉功能;采用在体电生理技术检测小鼠初级视觉皮层(V1)神经元的空间频率调谐曲线并统计神经元的最大发放强度、自发放强度、最优空间频率、截止频率、带宽等以评估小鼠的神经元功能。结果糖尿病组10只小鼠均造模成功。造模后4周,糖尿病组小鼠暗适应光强度为0.01 cd·s/m 2的b波振幅、光强度为3.0 cd·s/m 2的a波和b波振幅以及明适应10 min后光强度为3.0 cd·s/m 2的b波振幅较正常对照组均有下降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眼底超广角成像检查显示糖尿病组小鼠视网膜未见明显血管改变;视觉水迷宫检测小鼠光栅辨别能力结果显示,糖尿病组小鼠截止频率为(0.45±0.06)c/d,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的(0.58±0.05)c/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0,P<0.05);在体电生理检查结果显示,糖尿病组小鼠视觉皮层V1区的神经元最大发放强度为4.29(2.60,8.33)spikes/s,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的7.10(4.34,11.6)spikes/s,最优空间频率、截止空间频率、带宽分别为0.03(0.02,0.05)、0.07(0.05,0.12)和0.14(0.07,0.22)c/d,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的0.41(0.03,0.05)、0.10(0.07,0.14)和0.14(0.10,0.26)c/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4.29、-3.22、-3.19、-2.19,均P<0.05)。结论在糖尿病早期视网膜血管病变尚未出现时视觉功能即可出现异常,这种功能异常与视觉皮层V1区的神经元功能损伤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视网膜 初级视觉皮层 视觉水迷宫 视网膜电图 电生理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P3-蛋白激酶C通路探讨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高糖性损伤的作用机制
5
作者 刘强 俞华 +1 位作者 董立红 廖荣丰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112-2116,共5页
目的探讨IP3蛋白激酶C通路在高糖条件对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作用。方法取对数生长期的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分为实验组(10 mmol/L、20 mmol/L葡萄糖)和对照组(5 mmol/L葡萄糖),在不同浓度葡萄糖培养基下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流... 目的探讨IP3蛋白激酶C通路在高糖条件对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作用。方法取对数生长期的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分为实验组(10 mmol/L、20 mmol/L葡萄糖)和对照组(5 mmol/L葡萄糖),在不同浓度葡萄糖培养基下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的凋亡情况,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IP3-蛋白激酶C(PKC)通路中PKC的RNA表达水平,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中PKC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高糖条件下,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体积增大,伸展度减小,凋亡率增加,与对照组比较,20 mmol/L葡萄糖组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率增加(P<0.05);20 mmol/L葡萄糖组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IP3水平(587.9±15.2)ng/ml相较对照组IP3水平(738.9±1.0)ng/ml降低(P<0.05),高糖处理下,PKC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增加(P<0.05)。结论IP3-PKC通路可能参与高糖条件下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过程,因此可能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起到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 IP3-蛋白激酶C通路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高糖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单纯性晶状体异位家系的基因型及临床表型研究
6
作者 王书军 叶敏捷 +1 位作者 范玲玲 廖荣丰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98-903,共6页
目的对一单纯性晶状体异位(IEL)家系患者的致病基因进行筛查,并分析该家系临床特征。方法该研究纳入一IEL家系共5代48例成员。收集家系成员外周血样本,并通过全身体格检查及眼科常规检查观察临床表现特点。采用全外显子组测序(WES)技术... 目的对一单纯性晶状体异位(IEL)家系患者的致病基因进行筛查,并分析该家系临床特征。方法该研究纳入一IEL家系共5代48例成员。收集家系成员外周血样本,并通过全身体格检查及眼科常规检查观察临床表现特点。采用全外显子组测序(WES)技术对家系中2例患者进行致病基因筛查。通过对家系其他成员及200例正常对照人群进行基因靶向Sanger测序验证。并采用SIFT、PolyPhen和MutationTester软件预测蛋白功能。结果该家系共13例IEL患者,以常染色显性模式遗传,平均发病年龄为51.5岁。临床特征主要为晶状体异位伴前倾向前房,前房变浅,房角变窄,最终导致继发性青光眼。通过筛选及验证显示家系所有患者均携带原纤维蛋白基因-1(FBN1)基因c.3463G>A突变,在200例对照人群中未发现该突变。SIFT、PolyPhen和MutationTester功能预测软件均提示该突变影响蛋白功能。结论该IEL主要临床表型是晶状体异位伴前倾导致继发性青光眼。FBN1基因的c.3463G>A可能是导致该家系IEL的致病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晶状体异位 原纤维蛋白基因-1 马凡综合征 全外显子组测序 Sanger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发性矮小患儿的眼部生物学参数研究
7
作者 朱如源 王月 +1 位作者 封利霞 刘晓静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648-1652,1658,共6页
目的研究特发性矮小(ISS)患儿的眼部生物学参数,并与生长激素缺乏症(GHD)患儿及正常儿童进行比较,探究该群体眼部生物学参数的特点,为ISS患儿视力的筛查及使用生长激素治疗的安全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15例5~14岁ISS患儿作为观察组,3... 目的研究特发性矮小(ISS)患儿的眼部生物学参数,并与生长激素缺乏症(GHD)患儿及正常儿童进行比较,探究该群体眼部生物学参数的特点,为ISS患儿视力的筛查及使用生长激素治疗的安全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15例5~14岁ISS患儿作为观察组,32例GHD患儿作为GHD组,并选取47名进行常规视力筛查的正常身高儿童作为正常对照,所有受试对象均接受眼科检查,包括裸眼视力、眼轴、眼压、角膜曲率、轴率比等参数。研究ISS患儿的眼部生物学参数,比较上述三组儿童视力相关参数的差异,分析影响ISS患儿视力发育的影响因素。结果ISS轴率比明显大于GHD组及正常儿童,ISS组眼压明显高于GHD组及正常儿童。ISS组的眼轴与GHD组、正常儿童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GHD组眼轴明显短于正常儿童的眼轴。ISS的角膜曲率明显大于正常儿童。ISS组的轴率比与生长激素激发试验的峰值、角膜曲率均呈正相关关系(β=1.052,P<0.05;β=0.004,P<0.05)。结论ISS患儿可能存在眼压高、近视风险大的问题,较高的生长激素激发试验峰值结果及较大的角膜曲率可能是其近视的高危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矮小 生长激素缺乏症 眼轴 轴率比 眼压 角膜曲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复杂性眼内异物 被引量:10
8
作者 李寿玲 张晓峰 +3 位作者 朱美玲 张桦 龚建阳 刘伦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2年第4期323-324,共2页
目的 探讨和评价玻璃体手术治疗复杂性眼内异物的效果和手术相关因素。方法 对 2 0例 (2 0眼 )眼内异物患者行玻璃体切割联合眼内异物摘除治疗 ,并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 0眼中摘除异物 18例 ,异物摘除率为 90 % ,术后视力提高 14眼 ... 目的 探讨和评价玻璃体手术治疗复杂性眼内异物的效果和手术相关因素。方法 对 2 0例 (2 0眼 )眼内异物患者行玻璃体切割联合眼内异物摘除治疗 ,并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 0眼中摘除异物 18例 ,异物摘除率为 90 % ,术后视力提高 14眼 (70 % ) ,视力不变 4只眼 (2 0 % ) ,视力下降2只眼 (10 % )。并发症主要为视网膜脱离。结论 玻璃体手术治疗复杂性眼内异物为一有效的治疗方法 ,能提高异物的摘除率 ,并同时治疗眼内多组织的损伤 ,促进视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璃体切除术 眼异物 外科学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麻糖复合物对大鼠缺血/再灌注模型视网膜的影响 被引量:5
9
作者 陶黎明 鲍宁 +1 位作者 缪化春 范伟杰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233-1236,共4页
目的观察天麻糖复合物(polysaccharides from Gastrodia elata Blume,GEP)对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retinal ischemia reperfusion,RIR)后视网膜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 目的观察天麻糖复合物(polysaccharides from Gastrodia elata Blume,GEP)对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retinal ischemia reperfusion,RIR)后视网膜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一氧化氮(nitricoxide,NO)含量及视网膜形态的影响。方法采用前房灌注液体形成16kPa高眼压而建立RIR模型。SD大鼠随机分为:GEP小剂量组、中剂量组、大剂量组、维生素E组、阴性对照组,缺血60min后恢复血流,分别于再灌注60min,24h和72h检测视网膜组织中MDA(比色法),SOD(比色法)、NO(硝酸还原酶法)含量及视网膜光学显微镜的组织学观察。结果GEP干预后,再灌注60min,24h和72h后中、大剂量干预组视网膜中MDA含量均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P〈0.05);SOD含量均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P〈0.05);NO含量在再灌注24~72h时间段内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P〈0.05),GEP干预组视网膜组织形态学损害较阴性对照组明显减轻。结论GEP对缺血/再灌注的视网膜具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 缺血/再灌注损伤 天麻糖复合物 超氧化物歧化酶 丙二醛 一氧化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对兔角膜基质细胞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6
10
作者 朱洁 廖荣丰 +2 位作者 刘贺婷 王道斌 胡向阳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6-39,共4页
目的观察兔行不同切削深度的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LASEK)后角膜基质细胞凋亡的变化。方法健康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3组,随机选择一只眼行LASEK术,分别按近视-3.00、-9.00和-15.00D设计切削,另一只眼为对照眼。24h和7d后常规取角... 目的观察兔行不同切削深度的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LASEK)后角膜基质细胞凋亡的变化。方法健康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3组,随机选择一只眼行LASEK术,分别按近视-3.00、-9.00和-15.00D设计切削,另一只眼为对照眼。24h和7d后常规取角膜制成石蜡切片,采用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标记(TUNEL)法检测基质细胞凋亡,计数凋亡细胞,计算凋亡指数进行分析。结果凋亡细胞呈棕黄色,体积缩小,核固缩成团。术后24h-3.00、-9.00和-15.00D三组激光切削眼凋亡指数分别为0.39±0.10、0.55±0.08和0.54±0.12,均分别高于对照眼;-9.00D的切削较-3.00D组凋亡细胞增多,-15.00D组凋亡指数与-9.00D无显著性差异;术后7d激光切削组的凋亡指数与对照眼无显著性差异,且较24h减轻。结论LASEK术可导致兔角膜基质细胞凋亡,且随切削深度的增加,细胞凋亡呈增加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病理学 角膜切削术 上皮下 激光 细胞 凋亡 角膜基质/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近视并发症 被引量:5
11
作者 朱美玲 廖荣丰 +4 位作者 陈逖 张晓苹 陶黎明 卫修玲 夏卫东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3年第4期284-286,共3页
目的 分析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IK)治疗近视的并发症 ,探讨其发生的原因、预防和处理措施。方法  72 3例 ( 1390只眼 )近视患者 ( - 1 5 0~ - 2 2 0 0D)行LASIK术后随访 12个月 ,观察其术中、术后并发症。结果 术中角膜... 目的 分析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IK)治疗近视的并发症 ,探讨其发生的原因、预防和处理措施。方法  72 3例 ( 1390只眼 )近视患者 ( - 1 5 0~ - 2 2 0 0D)行LASIK术后随访 12个月 ,观察其术中、术后并发症。结果 术中角膜瓣形成不全 5只眼 ( 0 36 % ) ,角膜瓣过薄 4只眼( 0 2 9% ) ,角膜瓣游离 6只眼 ( 0 4 3% ) ,角膜瓣层间异物残留 12只眼 ( 0 86 % ) ,屈光回退 >1 0D者 2 0只眼 ( 1 4 4 % ) ,激素性高眼压 16只眼 ( 1 15 % ) ,眩光和夜驶困难 2 4只眼( 1 73% )。结论 LASIK治疗近视安全、有效 ,但仍存在一定的并发症 ,必须引起重视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并发症 治疗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IK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光谱视网膜成像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筛查中的价值 被引量:6
12
作者 龚健杨 夏卫东 +2 位作者 高健 刘伦 李寿玲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641-1644,共4页
研究多光谱视网膜成像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筛查中的价值。回顾性研究95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免散瞳眼底照相和多光谱视网膜成像照片资料,以免散瞳眼底照相为标准,计算其一致性、灵敏度、特异度,并进行Kappa检验,评价其筛查价值。同时对照部... 研究多光谱视网膜成像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筛查中的价值。回顾性研究95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免散瞳眼底照相和多光谱视网膜成像照片资料,以免散瞳眼底照相为标准,计算其一致性、灵敏度、特异度,并进行Kappa检验,评价其筛查价值。同时对照部分病例的眼底造影检查,评价这两种检查方法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特征的显示特性。DR 0~1期为阈值,两种检查一致率为98%,Kappa值为0.95,P=0.5,灵敏度为0.96,特异度为1.00。DR 2~3期为阈值,两种检查一致率为100%。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特征显示方面,多光谱略优于眼底照相,但不能替代眼底荧光造影。多光谱视网膜成像相对于眼底彩照技术,在DR筛查中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对于DR的眼科介入干预指导方面两者无明显差别。相对眼底荧光造影,多光谱视网膜成像虽然较清晰地显示视网膜血管,但是依然无法全面反应眼底荧光造影所显示的微循环异常,仅仅略优于眼底照相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光谱视网膜成像 免散瞳眼底照相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杏叶总黄酮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0
13
作者 何晓静 朱美玲 宋洁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83-285,共3页
目的探讨银杏叶总黄酮(FG)对视网膜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NC)、糖尿病对照(DC)、及不同剂量FG(L-FG1、L-FG2、M-FG、H-FG)治疗组,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诱发大鼠糖尿病。第5周起,各治疗组分别... 目的探讨银杏叶总黄酮(FG)对视网膜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NC)、糖尿病对照(DC)、及不同剂量FG(L-FG1、L-FG2、M-FG、H-FG)治疗组,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诱发大鼠糖尿病。第5周起,各治疗组分别给予FG20、50、100、200mg/(kg·d)灌胃,共8周。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大鼠视网膜细胞中Bax和Bcl-2基因表达强度,利用生物图像分析软件进行分析。结果Bax和Bcl-2在DC组视网膜血管和神经细胞较NC组免疫强度增强;在各治疗组的强度较DC组减弱,其中M-FG、H-FG组与DC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各治疗组与NC组比较,其表达仍有增强,L-FG1、L-FG2组与NC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结论FG可以影响视网膜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ax和Bcl-2的表达,并可能由此影响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细胞的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杏 视网膜 细胞凋亡/药物作用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结膜无缝合23G玻璃体切除术灌注系统在玻璃体切除术后白内障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4
作者 汪永 李寿玲 赵冰莹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17-119,共3页
回顾性分析30例(30只眼)均系玻璃体切除术后白内障的患者,经结膜无缝合23G玻璃体切除术(23G TSV)灌注系统的支持下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观察视力预后、术中及术后并发症。1例患者在行超声乳化时,术中发现... 回顾性分析30例(30只眼)均系玻璃体切除术后白内障的患者,经结膜无缝合23G玻璃体切除术(23G TSV)灌注系统的支持下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观察视力预后、术中及术后并发症。1例患者在行超声乳化时,术中发现后囊膜破裂改行小切口手术。3例患者术后低眼压,其中1例发现是脉络膜脱离所致,另外2例考虑有切口的渗漏,经处理后恢复正常。4例硬核和3例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者术后出现角膜水肿和前房闪辉。所有患者没有出现巩膜塌陷、晶体核沉入玻璃体腔、脉络膜上腔出血等严重的并发症。28例患者术后视力得到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摘除术 玻璃体切除术后 23-gauge 人工晶状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羟基磷灰石义眼台Ⅱ期植入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4
15
作者 汪永 朱美玲 +3 位作者 乔丽珊 龚健扬 刘兴华 刘伦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3年第6期469-471,共3页
目的 观察眼球摘除术后或眼内容物剜除术后二期眶内植入羟基磷灰石 (HA)义眼台的修复效果。方法  32例 (32只眼 ) ,眼球摘除后 18例行异体巩膜包裹HA义眼台眶内植入 ,眼内容物剜除后 14例采用自体巩膜包埋的HA义眼台眶内植入。结果 ... 目的 观察眼球摘除术后或眼内容物剜除术后二期眶内植入羟基磷灰石 (HA)义眼台的修复效果。方法  32例 (32只眼 ) ,眼球摘除后 18例行异体巩膜包裹HA义眼台眶内植入 ,眼内容物剜除后 14例采用自体巩膜包埋的HA义眼台眶内植入。结果 术后均出现轻度的局部反应表现 ,1例拆线前切口裂开 ,2例上睑沟轻度凹陷 ,1例上睑下垂 ,1例下穹隆浅 ,经保守治疗或手术处理 ,随访 3~ 11月患者均取得理想的美容和功能效果 ,无一例发生术后眶内感染或义眼台暴露、脱出。结论 羟基磷灰石义眼台二期植入是安全可靠的手术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羟基磷灰石义眼台 Ⅱ期手术 植入术 眼内容物剜除术 眼球摘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七总皂甙对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被引量:8
16
作者 秦梅 陶黎明 +1 位作者 代应辉 项平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835-838,共4页
目的建立大鼠高眼压视网膜缺血再灌注(IR)模型,观察三七总皂甙(PNS)对大鼠视网膜IR损伤的防护作用和对核转录因子-κB(NF-κB)表达的影响。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IR组、IR+PNS组。建立112.5mmHg、60min高眼压视网膜缺血模型,在再灌注后不... 目的建立大鼠高眼压视网膜缺血再灌注(IR)模型,观察三七总皂甙(PNS)对大鼠视网膜IR损伤的防护作用和对核转录因子-κB(NF-κB)表达的影响。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IR组、IR+PNS组。建立112.5mmHg、60min高眼压视网膜缺血模型,在再灌注后不同时间段处死大鼠取出眼球,光镜观察视网膜损伤后的组织病理学改变,行原位细胞凋亡检测,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NF-κB的表达情况。结果IR组出现视网膜水肿、空泡变性、核固缩等组织病理学改变。IR+PNS组视网膜组织形态学损害明显减轻。原位细胞凋亡检测IR组的凋亡细胞阳性表达明显高于IR+PNS组(P<0.05)。IR组NF-κB的表达明显高于IR+PNS组(P<0.05),IR+PNS组的NF-κB表达滞后。结论PNS可通过抑制NF-кB的活化和减少凋亡而减轻视网膜IR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转录因子-ΚB 凋亡 缺血再灌注损伤 视网膜 三七总皂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甾体类抗炎药对白内障术后黄斑水肿的作用 被引量:26
17
作者 高雯 廖荣丰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8-42,共5页
目的比较白内障术前给予非甾体类口服药或非甾体类滴眼液对术后黄斑水肿的作用。方法将拟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115例(135眼)随机分为A组(31例,31眼)、B组(26例,32眼)、C组(30例,42眼)、D组(28例,30眼)。A组术前3 d... 目的比较白内障术前给予非甾体类口服药或非甾体类滴眼液对术后黄斑水肿的作用。方法将拟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115例(135眼)随机分为A组(31例,31眼)、B组(26例,32眼)、C组(30例,42眼)、D组(28例,30眼)。A组术前3 d开始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B组术前3 d开始滴用普拉洛芬眼水,C组术后开始滴用普拉洛芬眼水,D组术前术后不使用任何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术后除D组外其他各组患者均给予典必殊眼水、普拉洛芬眼水滴眼,D组仅使用典必殊眼水。分别于术后1 d,1、2、4、6、12周随访,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主要比较各组间黄斑水肿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后1 d,1、2、4周,各组间黄斑水肿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周,各组间黄斑水肿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D组黄斑水肿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3组(P<0.05),A、B、C 3组间黄斑水肿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2周,各组间黄斑水肿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C组、D组黄斑水肿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B组(P<0.05),A组与B组、C组与D组黄斑水肿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术前开始应用NSAIDs比术后开始应用可显著降低术后黄斑水肿发生率;术前口服NSAIDs与局部用非甾体类滴眼液相比未表现出明显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水肿 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 非甾体抗炎药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角膜缘移植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0
18
作者 朱美玲 李峻岭 +1 位作者 廖荣丰 陈逖 《眼科研究》 CSCD 1999年第6期493-494,共2页
目的 探讨自体角膜移植治疗翼状胬肉的疗效。 方法 对42 例(48 只眼) 初发性和复发性翼状胬肉行自体角膜缘移植术,术后随访36 例(42 只眼) ,随访时间4 个月~2 年,平均9 个月。 结果 上皮愈合良好、稳定,无新生... 目的 探讨自体角膜移植治疗翼状胬肉的疗效。 方法 对42 例(48 只眼) 初发性和复发性翼状胬肉行自体角膜缘移植术,术后随访36 例(42 只眼) ,随访时间4 个月~2 年,平均9 个月。 结果 上皮愈合良好、稳定,无新生血管及结膜样组织增生,角膜光滑透明,未见复发。 结论 自体角膜缘移植可通过提供新的干细胞来源,提高翼状胬肉手术的成功率,降低术后的复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状胬肉 角膜缘移植 自体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翼状胬肉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4
19
作者 龚健杨 黄河 +2 位作者 刘伦 朱美玲 程华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47-150,共4页
目的人为地造成局部角膜缘干细胞缺损以及慢性结膜炎症的眼表模型,探讨翼状胬肉的形成原因。方法4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A、B、C、D 4组,设右眼为实验眼,左眼为对照眼。采用手术切除1个象限角巩膜缘组织的方法产生角膜缘干细胞缺损模... 目的人为地造成局部角膜缘干细胞缺损以及慢性结膜炎症的眼表模型,探讨翼状胬肉的形成原因。方法4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A、B、C、D 4组,设右眼为实验眼,左眼为对照眼。采用手术切除1个象限角巩膜缘组织的方法产生角膜缘干细胞缺损模型,眼部以稀盐酸(A、B组)或滑石粉(C、D组)定期点眼产生慢性角结膜炎模型。实验眼在同一眼上观察同时产生角膜缘干细胞缺损和慢性角结膜炎模型后的形态学变化,对照眼分别采用两种模型之一的相应形态学改变。于2、4、8、12周每只眼记录角膜上皮缺损、球结膜充血和结膜新生物情况,评分,并随机每组取材2只作病理。结果切除角膜缘干细胞的兔眼,可以在短期内在切除角膜缘干细胞的方向上出现类胬肉增殖组织样改变。类胬肉增殖组织的形成、程度和是否有局部的炎症反应以及角膜上皮完整性的破坏呈正相关性。结论局限性角膜缘干细胞的缺损和长期慢性炎症刺激的同时作用可能是翼状胬肉形成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状胬肉 疾病模型 动物 干细胞 角膜缘/损伤结膜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岁以下儿童白内障术后后囊混浊手术预防的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朱子诚 袁华音 +3 位作者 孙思勤 温跃春 张国梅 陈逖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2年第6期474-475,493,共3页
目的 探讨 6岁下儿童白内障人工晶体术后后囊混浊的预防方法。方法 对 5 6例 80眼 6岁下儿童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患者随机分两组 ,A组 ,单纯行一期连续环行后囊撕囊术 (PCCC) ;B组行一期PCCC +前部玻璃体切除术。结果 术后随访 2年Ⅱ... 目的 探讨 6岁下儿童白内障人工晶体术后后囊混浊的预防方法。方法 对 5 6例 80眼 6岁下儿童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患者随机分两组 ,A组 ,单纯行一期连续环行后囊撕囊术 (PCCC) ;B组行一期PCCC +前部玻璃体切除术。结果 术后随访 2年Ⅱ级以上后囊混浊A组 2 7眼 ,B组 5眼 ,两组比较有差异 (χ2 =2 1 73,P <0 0 1)。视力 (第 2年 ) ,两组比较也有差异 (t =2 16 2 ,P <0 0 5 )。结论 一期PCCC +前部玻璃体切除术是真正有效预防儿童白内障人工晶体术后后囊混浊发生的术式 ,应为 6岁以下儿童白内障首选的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白内障 术后 后囊混浊 手术预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