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尿道下裂术后多发尿瘘的显微外科修复 被引量:4
1
作者 丁浩 汪春兰 +2 位作者 曹东升 李小静 宁金龙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27-228,共2页
目的探讨应用显微外科技术修复尿道下裂术后多发尿瘘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应用显微外科技术修复尿道下裂术后多发尿瘘32例。对于直径<2mm的瘘孔采用单纯三层缝合法,>2mm采用局部皮瓣修复,其中Z形皮瓣修复瘘孔10个,Y-V皮瓣15个,... 目的探讨应用显微外科技术修复尿道下裂术后多发尿瘘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应用显微外科技术修复尿道下裂术后多发尿瘘32例。对于直径<2mm的瘘孔采用单纯三层缝合法,>2mm采用局部皮瓣修复,其中Z形皮瓣修复瘘孔10个,Y-V皮瓣15个,旋转皮瓣18个,对于反复手术、瘘孔大或多个彼此邻近的瘘孔且局部瘢痕明显的复杂性尿瘘,则切除瘘孔及瘢痕组织并行尿道重建术,应用阴茎背侧皮瓣尿道成形2例,阴囊皮瓣尿道成形4例。结果除1例应用局部皮瓣修复、1例应用阴囊皮瓣尿道重建因皮瓣远端坏死再次出现尿瘘外,其余均获满意效果。结论根据尿瘘大小、部位及局部具体情况,应用显微外科技术、选择血供丰富皮瓣修复尿道下裂术后多发尿瘘成功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道下裂/外科学 手术后并发症 尿瘘/外科学 显微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输卵管显微复通术中较大面积浆膜缺损的整形修复 被引量:1
2
作者 周志林 汪春兰 +3 位作者 赵宇 曹东升 丁浩 王帮河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34-235,共2页
目的探讨整形外科技术修复输卵管显微复通术中较大面积浆膜缺损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在绝育术后要求行输卵管显微复通术的患者中,对其中因采用Pom eroy改良法绝育术式而造成输卵管浆膜有较大面积缺损的56例患者,根据浆膜缺损面积的大... 目的探讨整形外科技术修复输卵管显微复通术中较大面积浆膜缺损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在绝育术后要求行输卵管显微复通术的患者中,对其中因采用Pom eroy改良法绝育术式而造成输卵管浆膜有较大面积缺损的56例患者,根据浆膜缺损面积的大小分别采用Z成形、旋转浆膜瓣及腹膜游离移植3种不同的修复方法进行修复。结果经随访,56例患者行输卵管显微复通术后,复通率100%(56例),其中宫内受孕率85.7%(48例),异位妊娠率1.8%(1例),至今未受孕患者共7例,行输卵管造影检查显示管腔形态完整、通畅。结论根据整形外科修复原理,应用Z成形、旋转浆膜瓣及腹膜游离移植3种方法可修复输卵管浆膜较大面积的缺损,使输卵管解剖形态和生理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恢复,避免复通术后粘连,有效提高复孕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卵管/外科学 浆膜/损伤 浆膜/外科学 绝育逆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睑伴眼睑分裂痣的手术整形 被引量:2
3
作者 李红红 汪春兰 赵宇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09-410,共2页
目的探讨先天性重睑并有不同部位眼睑分裂痣的手术整复技术及效果。方法根据分裂痣大小、部位及与重睑皱襞关系,灵活设计带皮下蒂的弧形皮瓣、全上睑皮瓣、L型皮瓣、颞侧滑行皮瓣等手术整复。结果9例患者痣块切除术后利用皮瓣Ⅰ期修复,... 目的探讨先天性重睑并有不同部位眼睑分裂痣的手术整复技术及效果。方法根据分裂痣大小、部位及与重睑皱襞关系,灵活设计带皮下蒂的弧形皮瓣、全上睑皮瓣、L型皮瓣、颞侧滑行皮瓣等手术整复。结果9例患者痣块切除术后利用皮瓣Ⅰ期修复,皮瓣成活,重睑皱襞形态良好,外观满意。结论重睑伴眼睑分裂痣切除术后,眼睑皮肤缺损和重睑皱襞形态改变可通过合理设计应用皮瓣加以整复,操作简单,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睑/外科学 痣/外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党参多糖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诱导细胞周期阻滞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田艳 朱飞 +3 位作者 宋采滢 朱秋璇 程盛荣 陈文东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142-1146,共5页
目的:探讨党参多糖对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进程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四唑盐比色测定法[3-(4,5-Dimethylthazol-2-yl)-2,5-diphenyltetrazolium bromide,MTT]检测党参多糖对细胞存活率的影响,筛选党参多糖加药浓度,... 目的:探讨党参多糖对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进程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四唑盐比色测定法[3-(4,5-Dimethylthazol-2-yl)-2,5-diphenyltetrazolium bromide,MTT]检测党参多糖对细胞存活率的影响,筛选党参多糖加药浓度,采用平板克隆实验检测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比例和细胞凋亡,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分析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Ⅰ型胶原蛋白(CollagenⅠ)、Ⅲ型胶原蛋白(CollagenⅢ)、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oinositide 3-kinase,PI3K)和丝苏氨酸蛋白激酶(protein kinase B,AKT)蛋白磷酸化水平。结果:当党参多糖浓度小于80μmol/L时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无明显毒性作用,本实验选择浓度为10、20、40μmol/L的党参多糖作为后续实验加药标准浓度;与0μmol/L组相比,10、20和40μmol/L组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克隆形成能力降低,细胞周期阻滞于G_(0)/G_(1)期,PCNA、Cyclin D1、CollagenⅠ和CollagenⅢ的表达下调,细胞凋亡率升高,PI3K和AKT磷酸化水平降低(P<0.05)。结论:党参多糖能够抑制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进程,其分子机制可能与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的激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参多糖 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 增殖 细胞周期 PI3K/AKT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浓度松弛素-2对人永生角质细胞增殖、迁移的影响
5
作者 胡金鹏 李心怡 +2 位作者 张伟 许熙 李小静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926-1930,共5页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松弛素-2(RLN-2)对人永生角质(HaCaT)细胞增殖、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将HaCaT细胞在不同浓度RLN-2的培养基中培养,以不含RLN-2的培养基培养的细胞作为对照组,应用CCK-8试剂检测其对细胞增殖影响,细胞划痕实验检测其对...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松弛素-2(RLN-2)对人永生角质(HaCaT)细胞增殖、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将HaCaT细胞在不同浓度RLN-2的培养基中培养,以不含RLN-2的培养基培养的细胞作为对照组,应用CCK-8试剂检测其对细胞增殖影响,细胞划痕实验检测其对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对细胞生长周期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周期蛋白Cyclin B1和Cyclin A2表达情况。结果以RLN-2浓度为10~100 ng/ml培养HaCaT细胞24 h后,相比对照组,增殖逐渐加快、迁移能力逐渐增强,相关细胞周期蛋白Cyclin B1和Cyclin A2表达水平增高,处于S期和G 2/M期细胞比例增加,并在100 ng/ml处达到峰值;RLN-2浓度200 ng/ml培养的HaCaT细胞相比100 ng/ml组增殖减慢、迁移能力下降,相关细胞周期蛋白Cyclin B1和Cyclin A2表达水平下降,处于S期和G 2/M期细胞比例下降。结论RLN-2在适当浓度范围内能增强HaCaT细胞的迁移能力,同时也可通过促进相关细胞周期蛋白表达,提高处于S期和G 2/M期细胞比例促进细胞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弛素-2 人永生角质细胞 增殖 迁移 细胞周期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凌草甲素对人瘢痕疙瘩来源的成纤维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6
作者 宋采滢 高翔 +3 位作者 朱秋璇 程盛荣 陈文东 朱飞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706-1712,共7页
目的探讨冬凌草甲素(ORI)对人瘢痕疙瘩来源的成纤维细胞(HKF)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CCK-8法检测ORI对HKF的增殖活性的影响,实验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细胞划痕和transwell实验检测HKF的迁移和侵袭能力,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和蛋白免... 目的探讨冬凌草甲素(ORI)对人瘢痕疙瘩来源的成纤维细胞(HKF)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CCK-8法检测ORI对HKF的增殖活性的影响,实验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细胞划痕和transwell实验检测HKF的迁移和侵袭能力,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ORI对HKF的细胞外基质形成相关mRNA和纤维连接蛋白1(FN1)、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Ⅰ型胶原蛋白(COLⅠ)、COLⅢ表达的影响。实验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转化生长因子(TGF)-β1+ORI组,用RT-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ORI对HKF内TGF-β1诱导的相关mRNA和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SC)、Smad2、Smad3、磷酸化Smad2蛋白(p-Smad2)、p-Smad3表达的影响。结果CCK-8显示随着ORI浓度增加,HKF细胞抑制率逐渐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细胞24 h迁移面积、侵袭细胞数显著下降,FN1、α-SMA、COL I、COLⅢ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5);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NLRP3、ASC、Smad2、Smad3、p-Smad2、p-Smad3表达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TGF-β1+ORI组NLRP3、ASC、Smad2、Smad3、p-Smad2、p-Smad3表达显著下降(P<0.05)。结论ORI通过阻断TGF-β1/Smad信号通路和NLRP3介导的炎症反应,抑制HKF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以及细胞外基质的形成和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凌草甲素 人瘢痕疙瘩来源的成纤维细胞 细胞外基质 NLRP3 TGF-β1 SMAD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源细胞微移植技术联合A型肉毒毒素促进毛发再生的实验研究
7
作者 朱秋璇 宋采滢 +2 位作者 程盛荣 陈文东 朱飞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417-1422,共6页
目的 探索同源细胞微移植(MG)技术及A型肉毒毒素(BTX-A)联合使用对小鼠毛发再生的影响。方法 选取45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NS组)、MG组(MB-0组)、MG+低剂量BTX-A组(MB-2组)、MG+中剂量BTX-A组(MB-10组)、MG+高剂量BTX-A组(M... 目的 探索同源细胞微移植(MG)技术及A型肉毒毒素(BTX-A)联合使用对小鼠毛发再生的影响。方法 选取45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NS组)、MG组(MB-0组)、MG+低剂量BTX-A组(MB-2组)、MG+中剂量BTX-A组(MB-10组)、MG+高剂量BTX-A组(MB-50组),共5组,用药后观察小鼠背部毛发生长情况,并在实验第7、14、21天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评估毛囊生长情况、在第21天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评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β-catenin的表达情况。结果 经过MG及BTX-A治疗后,小鼠皮肤变黑时间缩短(P<0.05),第14天新生毛发覆盖率增高(P<0.05)。与NS组比较,其余各实验组毛囊数目增多(P<0.05),VEGF及β-catenin表达增多。结论 MG联合BTX-A对小鼠毛发再生有促进作用,其机制可能和促进血管生长及激活β-catenin信号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囊 毛发生长 A型肉毒毒素 微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炎因子TSG-6抑制兔耳瘢痕增生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9
8
作者 王晖 李小静 陈钊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5-49,共5页
目的通过建立兔耳增生性瘢痕模型,研究肿瘤坏死因子α刺激基因-6(TSG-6)在增生性瘢痕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建立兔耳增生性瘢痕模型,右侧耳创面为实验组,注射TSG-6,左侧均注射等量PBS作为对照组,通过比较各组瘢痕指数(SEI)及Ⅰ... 目的通过建立兔耳增生性瘢痕模型,研究肿瘤坏死因子α刺激基因-6(TSG-6)在增生性瘢痕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建立兔耳增生性瘢痕模型,右侧耳创面为实验组,注射TSG-6,左侧均注射等量PBS作为对照组,通过比较各组瘢痕指数(SEI)及Ⅰ、Ⅲ型胶原表达的不同来评价瘢痕增生程度的差异。采用免疫组化法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各组中的表达;以透射电镜观察及TUNEL法检测瘢痕组织成纤维细胞凋亡的变化。结果与PBS对照组比较,TSG-6治疗组炎症因子IL-1β、IL-6及TNF-α表达减少炎症反应明显减轻,瘢痕组织成纤维细胞凋亡明显增多,且SEI及Ⅰ、Ⅲ型胶原含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炎因子TSG-6能明显减弱增生性瘢痕的形成,其对瘢痕形成的抑制作用可能与抑制炎症反应及促进成纤维细胞凋亡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模型 增生性瘢痕 炎症 TSG-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耳再造的解剖学基础研究 被引量:26
9
作者 陈兵 高学宏 +1 位作者 徐达传 雷涛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50-252,共3页
目的 :为更好地开展全耳再造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①观察头面部血管铸型标本 10例 18侧 ,②用逐层解剖的方法观察 10例经 10 %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头部标本和 5例新鲜成人头部标本。结果 :①耳廓及乳突区是由耳后动脉和颞浅动脉相互... 目的 :为更好地开展全耳再造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①观察头面部血管铸型标本 10例 18侧 ,②用逐层解剖的方法观察 10例经 10 %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头部标本和 5例新鲜成人头部标本。结果 :①耳廓及乳突区是由耳后动脉和颞浅动脉相互吻合形成的血管网供血。②耳廓的组织层次简单 ,可以认为耳廓是由皮肤包裹软骨形成的一个附属结构。结论 :①皮肤扩张法耳再造术在皮下层进行皮肤扩张最为理想 ,可形成薄的真皮下血管网皮瓣。②颞顶筋膜瓣可作为耳后皮瓣的补充 ,用于耳廓再造。③残耳可分为三部分进行充分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耳再造 解剖学 基础研究 应用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在治疗糖尿病兔皮肤溃疡中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5
10
作者 汪新伟 荣洁琳 +4 位作者 蒋思静 马莉 贾大平 吴亮亮 赵宇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983-987,共5页
目的观察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RF)对糖尿病动物模型皮肤创面的治疗作用及疗效。方法将20只大白兔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4只)、糖尿病模型组(4只)、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rhEGF)组(4只),PRF组(8只),将糖尿病模型组、rhEGF组、PRF组建立糖... 目的观察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RF)对糖尿病动物模型皮肤创面的治疗作用及疗效。方法将20只大白兔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4只)、糖尿病模型组(4只)、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rhEGF)组(4只),PRF组(8只),将糖尿病模型组、rhEGF组、PRF组建立糖尿病动物创面模型,4组动物创面分别予以1%碘伏清创、1%碘伏清创、rhEGF外敷、PRF外敷。观察各组创面面积及容积变化情况,标本予以HE染色观察创面组织生长情况,免疫组化标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计算VEGF平均光密度。结果干预后3、7 d显示,rhEGF组、PRF组创面面积和容积缩小的速度高于空白对照组及糖尿病模型组(P<0.05)。第2、3周末大体病理观察rhEGF组、PRF组创面组织表皮覆盖完全,真皮结构致密,皮肤结构基本恢复正常,有大量毛细血管存在。第2、3周末标本VEGF平均光密度蛋白含量,rhEGF组、PRF组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糖尿病模型组(P<0.05)。结论 PRF可显著促进糖尿病兔皮肤创面的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F 富血小板纤维蛋白 糖尿病溃疡 难治性溃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物质、肥大细胞与病理性瘢痕瘙痒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0
11
作者 武建潮 宁金龙 +2 位作者 高学宏 李晓静 孟刚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4年第1期45-47,共3页
目的 探讨病理性瘢痕瘙痒与肥大细胞及P物质的相互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研究 90例瘢痕组织中P物质及肥大细胞的表达 ,并分析其和临床瘙痒的关系。结果 病理性瘢痕组织表皮层有P物质阳性染色 ,且P物质染色强度、肥大细... 目的 探讨病理性瘢痕瘙痒与肥大细胞及P物质的相互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研究 90例瘢痕组织中P物质及肥大细胞的表达 ,并分析其和临床瘙痒的关系。结果 病理性瘢痕组织表皮层有P物质阳性染色 ,且P物质染色强度、肥大细胞数明显高于非增生性瘢痕及正常皮肤组织 (P <0 0 1)。以P物质染色等级分组 ,各组肥大细胞数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瘙痒等级计分与P物质成正相关 (r =0 6 0 18,P <0 0 1) ,以瘙痒等级计分分组 ,各组上网状真皮层肥大细胞数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结论 病理性瘢痕瘙痒与表皮中P物质、上网状真皮层中的肥大细胞有关 ,其可能的机制是P物质直接刺激表皮中的初级传入游离神经末梢 (nociceptor) ,引起上网状真皮层的肥大细胞浸润及活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物质 肥大细胞 病理性瘢痕 瘙痒症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皮恶性肿瘤术后缺损的I期修复与重建 被引量:8
12
作者 姚远 汪春兰 +2 位作者 宁金龙 曹东升 丁浩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81-583,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带蒂皮瓣在头皮恶性肿瘤术后缺损I期修复与重建中的作用,评价其临床效果。方法用邻近头皮瓣转移加植皮法、逆流颞顶筋膜瓣转移加植皮法,下斜方肌肌皮瓣转移法一期修复头皮缺损伴颅骨外露36例。结果共切取皮瓣,筋膜瓣,肌皮... 目的探讨不同带蒂皮瓣在头皮恶性肿瘤术后缺损I期修复与重建中的作用,评价其临床效果。方法用邻近头皮瓣转移加植皮法、逆流颞顶筋膜瓣转移加植皮法,下斜方肌肌皮瓣转移法一期修复头皮缺损伴颅骨外露36例。结果共切取皮瓣,筋膜瓣,肌皮瓣42块,除1例下斜方肌肌皮瓣远端表皮坏死经换药后愈合,其余皮瓣完全成活,功能及外观均满意,随访3月~3年无复发。结论邻近头皮瓣转移加植皮术对术后较小面积头皮缺损伴颅骨外露效果良好,逆流颞顶筋膜瓣加植皮法适应于额顶部头皮肿瘤切除后骨外露修复的有效方法之一,而下斜方肌肌皮瓣可满足较大面积头皮缺损伴颅骨外露的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皮皮肤病 皮肤肿瘤/外科学 外科皮瓣 头皮/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SG-6调控PI3K/Akt-Bcl-2通路影响人瘢痕疙瘩凋亡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13
13
作者 田小雨 李小静 +1 位作者 李心怡 李涛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63-567,共5页
目的研究瘢痕疙瘩形成中肿瘤坏死因子α刺激基因6(TSG-6)调控3-磷酸肌醇激酶/丝/苏氨酸蛋白激酶-B淋巴细胞瘤-2基因(PI3K/Akt-Bcl-2)信号通路对成纤维细胞表达和凋亡的关联性。方法构建p LVX-puro-TSG-6、p LVX-shRNA1-TSG-6及其对应空... 目的研究瘢痕疙瘩形成中肿瘤坏死因子α刺激基因6(TSG-6)调控3-磷酸肌醇激酶/丝/苏氨酸蛋白激酶-B淋巴细胞瘤-2基因(PI3K/Akt-Bcl-2)信号通路对成纤维细胞表达和凋亡的关联性。方法构建p LVX-puro-TSG-6、p LVX-shRNA1-TSG-6及其对应空质粒重组慢病毒载体转入人瘢痕疙瘩成纤维(HKF)细胞,建立稳定转染的过表达细胞株、干扰细胞株、过表达对照细胞株、干扰对照细胞株,用流式细胞术和CCK-8法分别检测相应细胞株与HKF细胞凋亡与增殖。应用RT-PCR及Western blot分别检测TSG-6过表达细胞株、TSG-6干扰组细胞株及前两组对应对照组细胞株、HKF细胞株中PI3K、Akt、鼠双微基因2(MDM2)、P53基因、Bcl-2的信使核糖核酸及蛋白表达变化。结果与HKF组对比,TSG-6过表达组细胞增殖减缓,凋亡显著增加(t=-4.443,P=0.011);TSG-6干扰组则相反(t=3.827,P=0.019);其余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T-PCR、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TSG-6过表达组抑制PI3K、Akt、MDM2、Bcl-2的mRNA及蛋白表达,促进P53的mRNA及蛋白表达(P<0.05)。TSG-6干扰组促进PI3K、Akt、MDM2、Bcl-2的mRNA及蛋白表达,抑制P53的mRNA及蛋白表达(P<0.05)。结论 TSG-6负向调控PI3K/Akt-Bcl-2通路促进HKF细胞凋亡,抑制瘢痕疙瘩增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SG-6 瘢痕疙瘩 PI3K/Akt-Bcl-2信号转导 成纤维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逆行颞顶筋膜瓣的解剖与临床应用 被引量:8
14
作者 孔祥安 宁金龙 +3 位作者 韩卉 李晓静 张林 高学宏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23-325,共3页
目的 :探讨逆行颞顶筋膜瓣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①在 12侧成人头颅标本上 ,对颞顶筋膜的形态和血供进行巨微解剖观测。②分别以颞浅动脉的额支或顶支或额、顶支双蒂设计逆行颞顶筋膜瓣应用于临床修复头颅深度软组织缺损。结果 :①... 目的 :探讨逆行颞顶筋膜瓣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①在 12侧成人头颅标本上 ,对颞顶筋膜的形态和血供进行巨微解剖观测。②分别以颞浅动脉的额支或顶支或额、顶支双蒂设计逆行颞顶筋膜瓣应用于临床修复头颅深度软组织缺损。结果 :①颞顶筋膜主要由颞浅动脉供血 ,额支与顶支是颞浅动脉的终末分支 ,颞浅动脉经额支、顶支与耳后动脉、枕动脉、眶上动脉、滑车上动脉及对侧颞浅动脉有丰富吻合。颞浅静脉由静脉额支和静脉顶支汇合而成 ,动、静脉额支及动、静脉顶支基本伴行。②临床应用 6例逆行颞顶筋膜瓣均获成功。结论 :逆行颞顶筋膜瓣供血可靠 ,具有采取方便、供区隐蔽等优点 ,适用于额、顶、枕等处深度软组织缺损的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行皮瓣 颞顶筋膜 颞浅动脉 解剖 临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鼻唇沟“风筝”皮下蒂皮瓣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0
15
作者 朱飞 宁金龙 +2 位作者 李小静 张林 陈旭林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36-337,共2页
目的探讨应用鼻唇沟“风筝”皮下蒂皮瓣修复颜面部皮肤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以皮瓣基底部皮下组织为蒂或以皮瓣两侧皮下组织为蒂的鼻唇沟“风筝”皮下蒂皮瓣修复颜面部因色素痣、血管瘤、瘢痕、基底细胞癌、鳞癌等病变切除后造成的... 目的探讨应用鼻唇沟“风筝”皮下蒂皮瓣修复颜面部皮肤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以皮瓣基底部皮下组织为蒂或以皮瓣两侧皮下组织为蒂的鼻唇沟“风筝”皮下蒂皮瓣修复颜面部因色素痣、血管瘤、瘢痕、基底细胞癌、鳞癌等病变切除后造成的皮肤缺损。结果临床应用33例,皮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3个月至2年,皮瓣颜色、质地与周围正常皮肤相近,外观满意,瘢痕不明显。结论此方法具有操作简单、皮瓣血运可靠、转移灵活、切口瘢痕与鼻唇沟方向一致、愈合后瘢痕不明显、术区平整等优点,是修复颜面部美容效果要求较高部位皮肤缺损的较理想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损伤 皮肤/外科学 外科皮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脂肪干细胞体外定向诱导分化为脂肪细胞和成骨细胞的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程文丹 赵宇 +5 位作者 何金生 汪春兰 王帮河 谢灿 张梅 陆艳艳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01-504,共4页
目的研究大鼠脂肪干细胞的基本生物学特性及其向脂肪细胞和成骨细胞诱导分化潜能。方法取6周龄SD大鼠腹股沟处脂肪组织,胶原酶消化法分离出脂肪干细胞,体外培养。取第3代细胞,免疫细胞化学测定其CD44、CD34抗原表达,分别用成脂和成骨诱... 目的研究大鼠脂肪干细胞的基本生物学特性及其向脂肪细胞和成骨细胞诱导分化潜能。方法取6周龄SD大鼠腹股沟处脂肪组织,胶原酶消化法分离出脂肪干细胞,体外培养。取第3代细胞,免疫细胞化学测定其CD44、CD34抗原表达,分别用成脂和成骨诱导培养液诱导其向脂肪细胞及成骨细胞分化。油红染色、碱性磷酸酶染色和vonKossa染色鉴定其分化能力。结果大鼠脂肪干细胞生长能力旺盛,表达CD44,而不表达CD34;定向诱导后,油红染色、碱性磷酸酶染色和vonKossa染色阳性。结论大鼠脂肪组织可分离培养出脂肪干细胞,能向脂肪细胞和成骨细胞诱导分化,有可能成为组织工程理想的种子细胞来源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Sprague-Dawley 间质干细胞/生理学 细胞 培养的 免疫组织化学 细胞分化 成骨细胞 脂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眼轮匝肌蒂颞区皮瓣移位术的解剖学基础 被引量:9
17
作者 李晓静 郑和平 +1 位作者 汪春兰 曹东升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54-355,共2页
目的 :为眼轮匝肌蒂颞侧皮瓣转位修复中颌面软组织缺损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30侧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头颅标本 ,解剖观测眼轮匝肌形态及血供。结果 :①眼轮匝肌眶下部的中部、内侧部及外侧部宽分别为 (2 .5± 0 .3)cm、(0 .8... 目的 :为眼轮匝肌蒂颞侧皮瓣转位修复中颌面软组织缺损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30侧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头颅标本 ,解剖观测眼轮匝肌形态及血供。结果 :①眼轮匝肌眶下部的中部、内侧部及外侧部宽分别为 (2 .5± 0 .3)cm、(0 .8± 0 .2 )cm和 (2 .6± 0 .5 )cm。②眼轮匝肌眶下部血供主要来源于内眦动脉、眶下动脉及颧眶动脉等分支 ,其外径在 0 .2~ 0 .8mm之间。这些动脉相互间形成丰富的吻合。结论 :以眼轮匝肌眶下部为蒂的颞侧皮瓣可用于转位修复中颌面软组织缺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轮匝肌 颞区皮瓣 面部缺损 移位术 解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阳霉素局部注射对增殖性血管瘤VEGF、bFGF和PCNA表达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5
18
作者 盛华 曹东升 +3 位作者 汪春兰 丁浩 王邦河 陈增红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9-102,共4页
目的探讨瘤体注射平阳霉素对增殖性血管瘤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长因子(bFGF)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增殖血管瘤140例随机分成7组,每组20例,A组作为对照组;B、D、F组平阳霉素术前1、2、3周瘤... 目的探讨瘤体注射平阳霉素对增殖性血管瘤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长因子(bFGF)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增殖血管瘤140例随机分成7组,每组20例,A组作为对照组;B、D、F组平阳霉素术前1、2、3周瘤体注射。C、E、G组平阳霉素加地塞米松术前1、2、3周瘤体注射。对收集到的血管瘤标本采用组织化学方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进行光镜下组织结构观察及VEGF、PCNA和bFGF的含量检测。结果A、F、G组VEGF的表达水平(%)为78.00±3.57、75.90±2.63、70.54±3.11,B、C、D、E组为56.35±2.60、41.50±2.12、40.10±2.27、27.70±1.40,差异有显著性(P<0.05)。A、B、F、G组bFGF的表达水平(%)81.40±2.00、73.55±1.67、71.45±3.88、69.70±3.76,C、D、E组53.65±2.29、45.35±1.82、31.90±2.55,差异有显著性(P<0.05)。A、F、G组PCNA的表达水平(%)为79.55±3.15、76.30±3.71、69.20±2.97,B、C、D、E组57.30±2.34、44.95±2.47、44.25±1.60、34.00±2.25,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平阳霉素瘤体注射可明显抑制血管瘤组织中VEGF和bFGF的表达,从而抑制其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血管 瘤/药物疗法 增殖细胞核抗原 博来霉素/治疗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确炎舒松对扩张囊包膜组织学及扩张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9
19
作者 曹东升 汪春兰 +3 位作者 李晓静 张林 宁金龙 高学宏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0年第2期136-139,共4页
目的 探讨确炎舒松对扩张纤维囊组织结构及扩张过程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对 2 4例成年患者按部位随机分为用药组和对照组 ,用药组于扩张器置入后 1周向扩张囊外周注入确炎舒松 (悬液 ) 2 0~ 40mg。两组同时开始扩张 ,注水间隔均为 4... 目的 探讨确炎舒松对扩张纤维囊组织结构及扩张过程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对 2 4例成年患者按部位随机分为用药组和对照组 ,用药组于扩张器置入后 1周向扩张囊外周注入确炎舒松 (悬液 ) 2 0~ 40mg。两组同时开始扩张 ,注水间隔均为 48h ,每次注水均使扩张器表面皮肤变韧。记录每例达到 5 0 %和完成扩张容量的时间 (天 ) ,第二次手术时切取纤维包膜及皮瓣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 用药组达到 5 0 %和 10 0 %容量所需时间分别为 (10± 3)天和 (2 4±4)天 ,对照组分别为 (14± 3 5 )天和 (40± 5 )天 ,两组对比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和P <0 0 1)。组织学观察 :纤维包膜均分肉芽层和胶原纤维层 ,用药组两层均较薄 ,肉芽层炎细胞数目少 ,血管少且细 ,纤维层胶原稀疏、薄 ,仅有少量成肌纤维细胞 ;对照组则相反。两组真皮均变薄 ,未见有纤维断裂现象。结论 扩张术后早期局部应用确炎舒松可有效控制扩张纤维囊增生 ,加快扩张速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扩张 扩张囊包膜组织 确炎舒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SG-6促进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凋亡及其NF-κB信号通路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
20
作者 王佳妮 李小静 +1 位作者 李涛 王瑜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266-1270,共5页
目的探讨TSG-6预处理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凋亡及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标本人瘢痕疙瘩共3例,采用酶消化法分离纯化得到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KFs),MTT法检测rh TSG-6蛋白对KFs的增殖抑制作用,计算半数抑制浓度(IC50),流式细胞术检... 目的探讨TSG-6预处理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凋亡及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标本人瘢痕疙瘩共3例,采用酶消化法分离纯化得到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KFs),MTT法检测rh TSG-6蛋白对KFs的增殖抑制作用,计算半数抑制浓度(IC50),流式细胞术检测KFs(空白对照组)与接近IC50rh TSG-6蛋白处理组(rh TSG-6实验组)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中IκBα、p-IκBα、活化caspase3及caspase8的表达。凝胶电泳迁移率实验(EMSA)检测各组细胞NF-κB DNA结合活性。结果 rh TSG-6在体外对KFs增殖有明显抑制作用(IC50接近300 ng/ml),细胞凋亡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法检测显示rh TSG-6实验组KFs中IκBα表达增加,p-IκBα表达减少,活化caspase3和caspase8表达明显增多。EMSA结果显示rh TSG-6实验组NF-κB DNA结合活性明显降低。结论TSG-6在体外可能通过抑制NF-κB信号通路活性进而抑制KFs增殖并促进其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SG-6 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 NF-ΚB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