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术前MRI影像组学及临床特征的卵巢癌淋巴结转移预测模型构建及验证 被引量:4
1
作者 杨钱 王海宝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3-68,共6页
目的探讨卵巢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并构建基于术前MRI影像组学及临床特征的卵巢癌淋巴结转移的列线图。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21年7月期间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225例卵巢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淋巴结转移情况分为淋巴... 目的探讨卵巢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并构建基于术前MRI影像组学及临床特征的卵巢癌淋巴结转移的列线图。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21年7月期间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225例卵巢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淋巴结转移情况分为淋巴结转移组和无淋巴结转移组。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卵巢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利用LIFEx软件提取卵巢癌患者手术前的核磁共振(MRI)影像组学特征,将所选MRI影像组学与其对应非零系数乘积的线性组合确定其MRI影像组学评分。建立MRI影像组学、临床特征模型。通过整合优化的MRI影像组学及临床特征模型,采用R(R4.2.0)软件建立卵巢癌淋巴结转移的列线图,并对模型进行内部验证。结果225例卵巢癌中有95例患者出现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为42.22%(95/225)。Logsit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临床分期、病灶位置、分化程度及糖尿病等是卵巢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P<0.05)。结合多因素结果及MRI影像组学参数提取构建了3组预测模型,其中包括临床模型1组,MRI影像组学模型1组,组合模型(临床-MRI影像组学模型)1组,其中临床-MRI影像组学模型的AUC(0.862)最高。构建的临床-MRI影像组学关于卵巢癌淋巴结转移的列线图模型的结果显示,校正曲线显示预测值和实际值具有良好的拟合度,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62(95%CI:0.790~0.934),决策曲线显示阈值概率为22%~80%时,列线图预测卵巢癌淋巴结转移的净获益值较高。结论基于术前MRI影像组学及临床特征的卵巢癌淋巴结转移的列线图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和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能够用于术前卵巢癌淋巴结转移的识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 影像组学 卵巢癌 淋巴结转移 危险因素 列线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腺癌EGFR突变与病理组织学亚型及CT影像学特征的关系 被引量:10
2
作者 陈志红 赵雪梅 +4 位作者 叶元滋 赵毅 朱小娅 张颖 孟刚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69-472,共4页
目的探讨肺腺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突变与病理组织学亚型及CT影像学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ARMS检测96例肺腺癌患者的EGFR突变,分析其与临床因素、病理组织学亚型及CT影像学特征的关系;同时分析与E... 目的探讨肺腺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突变与病理组织学亚型及CT影像学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ARMS检测96例肺腺癌患者的EGFR突变,分析其与临床因素、病理组织学亚型及CT影像学特征的关系;同时分析与EGFR突变具有相关性的病理组织学亚型及与CT影像学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EGFR总突变率为59.4%;EGFR突变在腺泡占优势亚型、黏液占优势亚型、是否含有磨玻璃影(ground glass opacity,GGO)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是否含有GGO在腺泡占优势亚型分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示女性、腺泡占优势亚型和含有GGO对EGFR突变预测价值更高。结论腺泡占优势亚型及含有GGO与EGFR突变有关,且腺泡占优势亚型与含有GGO有关;腺泡占优势亚型有利于分析EGFR突变与是否含有GGO的关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EGFR基因 病理分型 计算机断层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例鼻腔鼻窦畸胎癌肉瘤临床及影像学表现 被引量:2
3
作者 安鹏 张晨颖 +3 位作者 江楠 王俊 王林省 孙立新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997-1000,共4页
目的观察鼻腔鼻窦畸胎癌肉瘤(SNTCS)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病理确诊SNTCS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均接受鼻窦MR平扫,其中5例接受增强MR检查,4例接受鼻窦CT平扫。结果6例中,男5例、女1例,年龄34~59岁、中位年龄53岁;临床主... 目的观察鼻腔鼻窦畸胎癌肉瘤(SNTCS)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病理确诊SNTCS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均接受鼻窦MR平扫,其中5例接受增强MR检查,4例接受鼻窦CT平扫。结果6例中,男5例、女1例,年龄34~59岁、中位年龄53岁;临床主要表现为鼻衄和进行性鼻塞。影像学上,6例SNTCS均为鼻腔鼻窦单发病灶,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5个病灶中心位于鼻腔及筛窦、1个位于颅底嗅沟;平扫CT均表现为等或稍低密度不规则软组织肿块,伴溶骨性骨质破坏区;T1WI上,5个病灶呈等或稍低信号、1个呈低信号,4个内见斑片状低信号,1个瘤周见不规则高信号;6个病灶T2WI均呈略高信号,4个内见条纹状低信号、3个伴小囊变;增强后5个病灶均呈明显不均质强化,3个内见条纹状强化,均侵犯周围组织。结论SNTCS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异性,有助于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肿瘤 诊断显像 恶性畸胎瘤肉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的胸部X线图像清晰度评价方法
4
作者 宋亮亮 王倩 +3 位作者 韩啸 李传富 李小虎 余永强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16-621,共6页
目的 构建深度学习模型对胸部X线图像进行清晰度评价,并与放射科医师的主观评价对比,验证模型的效能。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5年6月—2022年8月安徽省590家医院共9 135幅胸部X线图像,组织放射科医师采用五级评分法对图像清晰度进行... 目的 构建深度学习模型对胸部X线图像进行清晰度评价,并与放射科医师的主观评价对比,验证模型的效能。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5年6月—2022年8月安徽省590家医院共9 135幅胸部X线图像,组织放射科医师采用五级评分法对图像清晰度进行多人多次评价,单人评价结果为A、B,多人评价结果为C。构建基于ResNet-50的深度学习模型对胸部X线图像进行清晰度评价,以结果 C作为模型训练和测试数据,模型评价结果为D。由1名放射质控专家对模型评价结果和医师多人评价结果进行审核评价作为图像清晰度的参考标准,评价结果为E。采用Spearman相关、均方根误差(RMSE)和准确率验证模型的效能。结果 与参考标准E相比,D的平均准确率为0.85,高于C的0.84。A、B、C、D与E的ρ分别为0.58(0.54,0.62)、0.59(0.55,0.63)、0.74(0.71,0.77)和0.80(0.78,0.82),D与E的相关性最好。A与B的ρ为0.45(0.41,0.49),两次单人主观评价清晰度相关性较差。A、B、C、D与E的RMSE分别为0.99、0.94、0.72和0.71,D与E的RMSE小于人工评价结果。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模型能够准确评价胸部X线图像清晰度,通过深度学习方法可以降低人工评价的主观干扰,为临床放射图像清晰度评价提供有效、客观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学习 质量控制 放射摄影术 胸部 决策 计算机辅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垂体柄中断综合征21例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尹倩倩 左春林 +4 位作者 胡红琳 邓大同 钱银锋 王长江 章秋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0期2486-2489,2492,共5页
目的探讨垂体柄中断综合征(PSIS)的临床特征,提高对本病的了解,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方法选取2010年6月—2015年9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收治的PSIS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结果以及治... 目的探讨垂体柄中断综合征(PSIS)的临床特征,提高对本病的了解,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方法选取2010年6月—2015年9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收治的PSIS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结果以及治疗情况。结果 21例PSIS患者中20例以身材矮小伴性腺发育不全就诊,1例以单纯性腺发育不全就诊。21例患者均生长激素缺乏,其中19例为完全性生长激素缺乏;13例为低促性腺激素性性腺功能减退;13例为中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8例为中枢性甲状腺功能减退;2例为中枢性尿崩症。垂体磁共振成像检査可见患者腺垂体体积小,垂体柄变细或缺如,神经垂体异位。21例生长激素缺乏患者予以生长激素替代治疗,定期随访直到身高达到预期目标或不再增长时再补充性激素。13例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者予以糖皮质激素替代治疗,8例甲状腺功能减退者口服左甲状腺素钠治疗。结论 PSIS发病率低,临床特征以身材矮小为主,常伴有多种腺垂体激素缺乏症状,本病诊断依靠垂体磁共振成像检查,确诊后应及时给予激素替代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体柄中断综合征 性腺发育不全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定量CT评价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腰椎骨密度及骨折的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潘艳丽 唐松涛 +6 位作者 窦家庆 何勇 代芳 杨洋 赵广碧 任邦树 章秋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23-326,304,共5页
目的明确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腰椎骨密度及骨折发生率之间的关系。方法每年随访97例老年T2DM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记录骨折等不良事件。于第0、3、7年用DEXA测定腰椎BMD,第7年测定患者及同龄正常对照组(20例)腰椎的DEXA骨密度(aBMD)... 目的明确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腰椎骨密度及骨折发生率之间的关系。方法每年随访97例老年T2DM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记录骨折等不良事件。于第0、3、7年用DEXA测定腰椎BMD,第7年测定患者及同龄正常对照组(20例)腰椎的DEXA骨密度(aBMD)及QCT骨密度(vBMD)。结果老年(T2DM)患者腰椎aBMD随年龄增长逐渐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5),第7年时与第3年时比较仍下降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有13名患者发生非暴力性骨折,糖尿病骨折组、非骨折组及对照组相比,腰椎aBMD均未见显著差异(P>0.05);糖尿病骨折组vBMD最低,与非骨折组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多重回归分析腰椎aBMD与糖化血红蛋白相关性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①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腰椎aBMD随年龄增长逐渐下降,但与正常同龄人无显著差异;②腰椎aBMD与糖化血红蛋白无显著相关性;②老年T2DM合并骨折病史者腰椎vBMD显著下降但aBMD无显著改变,提示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QCT对预测骨折可能具有良好临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骨密度 定量CT 双能X线骨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脑性瘫痪MRI特征与临床表现的相关性 被引量:1
7
作者 王莹 王海宝 +2 位作者 余永强 徐丽艳 陈玉萍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452-1455,共4页
目的通过分析脑性瘫痪( CP)患儿磁共振表现与其类型、粗大运动功能分级( GMFCS)及出生胎龄的关系,探讨MRI在小儿CP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143例CP患儿的临床和MRI资料,回顾性分析其间相关性。结果MRI表现为室周白质损伤(PWMI... 目的通过分析脑性瘫痪( CP)患儿磁共振表现与其类型、粗大运动功能分级( GMFCS)及出生胎龄的关系,探讨MRI在小儿CP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143例CP患儿的临床和MRI资料,回顾性分析其间相关性。结果MRI表现为室周白质损伤(PWMI)52例,弥漫性脑损伤31例,脑发育异常19例,局灶性脑血管意外11例,正常24例,无法分类性病变6例。不同类型MRI表现的GMFCS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974,P =0.000, Fisher 精确检验)。 PWMI的患儿中,早产儿多见,且主要为双瘫及偏瘫, GMFCSⅠ-Ⅲ级较多。弥漫性脑损伤中,四肢瘫及不随意运动型常见,GMFCS多为重度障碍。脑发育异常及局灶性脑血管意外足月儿多见,GMFCS显示为前者重度障碍多见,后者轻度障碍多见。结论 CP患儿MRI表现与CP类型、GM-FCS、出生胎龄有密切关系,对CP的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磁共振成像 粗大运动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对比增强定量T1 mapping技术对肝血管瘤、肝细胞癌及肝转移瘤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6
8
作者 张玉佩 李小虎 +6 位作者 汪飞 杨擎 侯唯姝 朱娟 何安东 卢慧敏 胡汉金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216-1221,共6页
目的探讨非对比增强磁共振纵向弛豫时间定量成像(T1 mapping)技术对肝血管瘤、肝细胞癌及肝转移瘤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经肝脏T1 mapping技术及扩散加权成像扫描的患者,共发现105枚病灶,其中肝血管瘤25枚、肝细胞癌26... 目的探讨非对比增强磁共振纵向弛豫时间定量成像(T1 mapping)技术对肝血管瘤、肝细胞癌及肝转移瘤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经肝脏T1 mapping技术及扩散加权成像扫描的患者,共发现105枚病灶,其中肝血管瘤25枚、肝细胞癌26枚、肝转移瘤54枚,测量并比较3组病变的平均初始T1值(Native T1)与平均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的差异。利用线性判别分析分别对单纯使用T1值作为变量、单纯使用ADC值作为变量及同时使用T1值与ADC值作为变量对上述3组病变分类准确率进行统计。结果肝血管瘤的平均初始T1值及平均ADC值分别为(1788.63±261.91)ms与(1.73±0.32)×10^(-3) mm^(2)/s,肝细胞癌的平均初始T1值及平均ADC值分别为(1221.84±173.83)ms与(0.92±0.13)×10^(-3) mm^(2)/s,肝转移瘤的平均初始T1值及平均ADC值分别为(1538.86±189.04)ms与(0.88±0.14)×10^(-3) mm^(2)/s。3组病变初始T1值、A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49.09、172.09,P均<0.01),肝细胞癌与肝转移瘤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6)。单纯使用T1值作为变量与单纯使用ADC值作为变量对3组病变的分类准确率分别为64.8%与62.9%,同时使用T1值与ADC值作为变量对3组病变分类准确率为78.1%。结论非对比增强T1 mapping技术初始T1值对肝血管瘤、肝细胞癌及肝转移瘤具有较好的鉴别诊断效能,且初始T1值对肝细胞癌及肝转移瘤的鉴别诊断效能高于ADC值;联合应用T1 mapping与扩散加权成像技术可以显著提高对肝血管瘤、肝细胞癌及肝转移瘤的诊断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肝细胞 血管瘤 肿瘤转移 磁共振成像 扩散加权成像 T1 mapping技术 诊断 鉴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息态fMRI评估急性酒精暴露对恒河猴脑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4
9
作者 丁兆明 余永强 +1 位作者 王海宝 程文文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02-107,共6页
目的采用静息态fMRI基于分数低频振荡幅度(fALFF)方法评估急性酒精暴露后恒河猴脑功能改变。方法分别对7只健康雄性恒河猴于静脉注射酒精前及注射后10、28、46min进行BOLD fMRI序列及3D结构像扫描,采用fALFF算法获得并比较4个时间点fALF... 目的采用静息态fMRI基于分数低频振荡幅度(fALFF)方法评估急性酒精暴露后恒河猴脑功能改变。方法分别对7只健康雄性恒河猴于静脉注射酒精前及注射后10、28、46min进行BOLD fMRI序列及3D结构像扫描,采用fALFF算法获得并比较4个时间点fALFF差异的脑区。结果 4个时间点fALFF总体差异显著的脑区为右侧中央后回、右侧岛叶、右侧小脑、左侧海马旁回、双侧额下回、小脑蚓部、右枕叶、楔前叶、左侧缘上回(P均<0.05);静脉注射酒精后fALFF值减低的脑区为双侧额上回、右侧额下回、右侧梭状回、右侧角回、双侧颞上回、右枕叶、左侧外侧沟、左侧中央后回、左侧楔状叶、左侧丘脑、左侧岛叶、前扣带回(P均<0.05);静脉注射酒精后fALFF值增高的脑区为右侧额下回、右侧颞中回(P均<0.05)。结论酒精暴露急性期脑代谢活动发生显著变化,主要涉及默认网络、奖赏及情绪加工系统、视听皮层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酒精中毒 急性 磁共振成像 恒河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