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阿奇霉素联合左氧氟沙星对不同ST型肺炎克雷伯菌生物膜的抑制和清除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曹若楠 李小宁 +5 位作者 阮欣然 刘诗惠 陈婧璇 徐浩 沈继录 朱国萍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23年第12期1347-1356,共10页
目的:研究不同ST型肺炎克雷伯菌生物膜的形成能力及阿奇霉素联合左氧氟沙星对不同ST型菌株生物被膜的抑制和清除作用,旨为预防治疗产生物被膜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提供新思路。方法:随机收集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9年8月至2021年11月从... 目的:研究不同ST型肺炎克雷伯菌生物膜的形成能力及阿奇霉素联合左氧氟沙星对不同ST型菌株生物被膜的抑制和清除作用,旨为预防治疗产生物被膜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提供新思路。方法:随机收集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9年8月至2021年11月从住院患者标本分离的全敏感组肺炎克雷伯菌9株、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 spectrum β-Lactamases,ESBLs)肺炎克雷伯菌19株、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arbapenem resistant Klebsiella pneumoniae,CRKP)37株,细菌均采用VITEK MS IVD KB V3.2质谱仪鉴定并使用VITEK 2-compact 60全自动微生物鉴定及药敏系统对细菌进行药敏试验。对各菌株进行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分析其同源性;结晶紫染色法进行生物被膜半定量检测,比较不同ST型肺炎克雷伯菌之间生物膜形成能力的差异;选取不同ST型菌株,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计算部分抑菌浓度指数(FICI)判断联合效果并选择最佳联合浓度;结晶紫染色法探究阿奇霉素联合左氧氟沙星对不同ST型肺炎克雷伯菌生物膜的抑制及清除效果;激光扫描共聚焦荧光显微镜观察抗菌药物作用前后肺炎克雷伯菌生物膜的结构变化。结果:MLST分型结果显示敏感组肺炎克雷伯菌株有ST86、ST727等8个序列,ESBLs组菌株属于ST15、ST37、ST11等14个序列型,其中ST15占26.32%(5/19);CRKP组菌株属于ST11、ST15、ST656等9个序列型,其中ST11占48.65%(18/37),ST15占27.03%(10/37);ST15(ESBLs)型、ST11(CRKP)型、ST15(CRKP)型肺炎克雷伯菌生物膜均在第5天达到成熟,ST15(ESBLs)组较ST15(CRKP)组产生物被膜能力强,ST11(CRKP)组较ST15(CRKP)组形成生物膜能力强(P<0.01)。阿奇霉素联合左氧氟沙星药敏结果显示对不同ST型肺炎克雷伯菌均具有相加作用;在生物膜形成的抑制及清除试验中,2×MIC阿奇霉素组及联合浓度组均对不同ST型肺炎克雷伯菌生物膜形成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且联合组的抑制能力优于单药组,抑制率最高可达到89.93%;清除效果均为联合药物组>阿奇霉素>左氧氟沙星,清除率最高为44.79%。结论:不同ST型肺炎克雷伯菌之间生物膜形成能力存在差异,阿奇霉素联合左氧氟沙星对不同ST型肺炎克雷伯菌生物膜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可在早期联合用药进行抗生物膜菌感染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克雷伯菌 阿奇霉素 左氧氟沙星 多位点序列分型 生物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1种联合方案对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的体外联合药敏试验 被引量:9
2
作者 陆国平 唐浩 +2 位作者 夏兆新 门万琪 沈继录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87-294,共8页
目的 观察头孢他啶/阿维巴坦(CZA)联合氨曲南(ATM),亚胺培南(IPM)、美罗培南(MEM)分别联合头孢他啶(CAZ)、头孢哌酮/舒巴坦(SCF)、阿米卡星(AK)、左氧氟沙星(LEV)和磷霉素(FOS)对产KPC、NDM和IMP的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CRE)的体外联合药... 目的 观察头孢他啶/阿维巴坦(CZA)联合氨曲南(ATM),亚胺培南(IPM)、美罗培南(MEM)分别联合头孢他啶(CAZ)、头孢哌酮/舒巴坦(SCF)、阿米卡星(AK)、左氧氟沙星(LEV)和磷霉素(FOS)对产KPC、NDM和IMP的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CRE)的体外联合药物敏感性。方法 选取从临床标本中分离的38株非重复CRE,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抗菌药物对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棋盘稀释法进行联合药敏试验,计算部分抑菌浓度指数(FIC)判定联合效果。结果 CZA对22株产KPC菌株的MIC均≤4μg/mL,对16株产B类金属酶NDM、IMP菌株的MIC均>128μg/mL,联合ATM后协同率为100%;IPM与MEM分别联合SCF协同率最强,分别为63.2%、68.4%,协同率与相加率之和为100%,IPM联合FOS的协同率与相加率之和最低,为40.5%。在肺炎克雷伯菌(KP)中,IPM与MEM联合SCF协同率均为68%,协同率与相加率之和均为100%,IPM联合FOS的协同率与相加率之和最低,为24%;大肠埃希菌(ECO)中,IPM与MEM联合SCF协同率分别为44.4%、77.8%,协同率与相加率之和为100%,IPM联合FOS的协同率与相加率之和最低,为66.7%。基因型KPC菌株中,IPM与MEM联合SCF协同率分别为72.7%、63.6%,协同率与相加率之和均为100%,IPM联合FOS的协同率与相加率之和最低,为22.7%;基因型NDM菌株中,IPM与MEM联合SCF协同率分别为46.7%、80.0%,协同率与相加率之和为100%,IPM联合FOS的协同率与相加率之和最低,为64.3%。所有联合方案均无拮抗作用。结论 CZA单独或联合ATM对CRE菌株有效。IPM与MEM分别联合其他抗菌药物中,IPM与MEM联合SCF的协同率与相加率之和最高,IPM联合FOS的协同率与相加率之和最低。不是所有联合方案都有效,同一菌株不同联合方案的效果不同,同一联合方案对不同菌株效果也不同,两药间的剂量配比也很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合药敏 部分抑菌浓度指数 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 基因型 棋盘稀释法 联合用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