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乳腺癌植入式静脉输液港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徐芸 盛丽娟 +2 位作者 张海燕 裴静 江守伟 《军事护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9-12,共4页
目的 分析乳腺癌植入式静脉输液港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为避免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栓提供参考。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 目的 分析乳腺癌植入式静脉输液港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为避免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栓提供参考。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中关于乳腺癌植入式静脉输液港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4年1月,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9篇文献,9938例乳腺癌患者。年龄≥60岁(OR=0.44,P=0.005)、体质量指数>24 kg/m2(OR=1.85,P=0.001)、硅胶导管材质(OR=0.75,P=0.040)、左侧置管(OR=1.23,P=0.040)、上臂输液港植入(OR=0.23,P=0.010)、蒽环类与紫杉类联合化疗方案(OR=1.95,P=0.030)、肿瘤临床分期Ⅲ~Ⅳ期(OR=0.53,P<0.001)、静脉血栓史(OR=3.24,P=0.030)、高凝状态(OR=2.43,P<0.001)、高血压史(OR=1.84,P=0.001)是乳腺癌植入式静脉输液港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结论 医护人员应加强高危乳腺癌患者的管理,针对上述危险因素提前采取措施,以降低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发生率,提高其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植入式静脉输液港 导管相关性血栓 危险因素 META分析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nCor微创手术与传统手术治疗乳腺脓肿的对比 被引量:32
2
作者 陶丹丹 任敏 +4 位作者 裴静 杨筱嵬 陈樱 岳健 王本忠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53-455,465,共4页
收集乳腺脓肿直径≥30 mm的患者327例,其中193例选择安珂(En Cor)微创手术(观察组),134例选择传统切开引流术(对照组)。依据影像学资料,根据脓腔分隔情况,将患者分为单腔组和多腔组,分别对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手术情况、美容效果、满意度... 收集乳腺脓肿直径≥30 mm的患者327例,其中193例选择安珂(En Cor)微创手术(观察组),134例选择传统切开引流术(对照组)。依据影像学资料,根据脓腔分隔情况,将患者分为单腔组和多腔组,分别对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手术情况、美容效果、满意度等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较对照组的手术用时少、愈合时间短、美容度和满意度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单腔组中,观察组的治愈率均高于对照组,但仅在脓腔直径30~69 mm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多腔组中,观察组的治愈率也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数据中,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脓腔较大、有美容需求又拥有一定经济能力的患者,En Cor微创手术可以作为安全、可靠、有效的手术方式选择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手术 引流 乳腺脓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荧光联合纳米炭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中的应用 被引量:6
3
作者 岳健 裴静 +6 位作者 任敏 张敬杰 杨帆 张泽树 陶丹丹 王俊艳 王本忠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36-239,共4页
目的探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中吲哚菁绿(ICG)联合纳米炭悬浊液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10例腋窝淋巴结阴性的早期乳腺癌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采用注射用ICG联合纳米炭悬浊液(联合组,57例)和单用纳米炭悬浊液(纳米炭组,53例)为示... 目的探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中吲哚菁绿(ICG)联合纳米炭悬浊液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10例腋窝淋巴结阴性的早期乳腺癌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采用注射用ICG联合纳米炭悬浊液(联合组,57例)和单用纳米炭悬浊液(纳米炭组,53例)为示踪剂行SLNB。SLNB后随即行腋窝淋巴结清扫。结果联合组中55例可见荧光所示淋巴管道,荧光显像率96.49%(55/57),前哨淋巴结检出率98.25%(56/57),准确率96.43%(54/56),假阴性率6.67%(2/30),灵敏度93.33%(28/30);纳米炭组前哨淋巴结检出率94.34%(50/53),准确率96.00%(48/50),假阴性率8.33%(2/24),灵敏度91.67%(22/24)。联合组共检出前哨淋巴结309枚,纳米炭组共检出前哨淋巴结218枚,两组前哨淋巴结平均检出枚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检出率、准确率、假阴性率和灵敏度这4个评价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ICG与纳米炭悬浊液联合应用相比单用纳米炭悬浊液可提高前哨淋巴结检出数量,减少漏诊概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炭 吲哚菁绿 前哨淋巴结活检 荧光 乳腺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R、PR、HER-2在绝经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相关性的研究 被引量:12
4
作者 裴静 余昌俊 +1 位作者 王本忠 胡向阳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41-43,共3页
 目的 探讨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 (PR)及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2 (HER 2)在绝经后女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临床病理相关性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 57例绝经后女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ER、PR、HER ...  目的 探讨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 (PR)及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2 (HER 2)在绝经后女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临床病理相关性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 57例绝经后女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ER、PR、HER 2定位和蛋白表达,比较它们相互之间及与腋窝淋巴结转移、肿瘤大小、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关系。结果 ER、PR定位于细胞核, HER 2定位于细胞膜,其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49 1%、45 6%及 50 9%。ER表达与组织学分级呈负相关(rs=-0 271,P<0 05),与PR呈正相关(rs=0 748,P<0 01),与HER 2呈负相关 (rs=-0 347,P<0 01 );HER 2不仅与ER呈负相关 (rs= - 0 347,P<0 01),且与肿瘤大小呈正相关 (rs=0 269,P<0 05 )。ER、PR、HER 2与腋窝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无相关性。结论 联合检测ER、PR、HER 2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对于术后指导治疗的选择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但在绝经后,ER、PR、HER 2作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独立的预后指标用以判断预后的意义有所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 乳腺 受体 雌激素 受体 表皮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癌术后不同方案化疗的临床观察与预后比较 被引量:10
5
作者 王道亮 许骏 王本忠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841-843,共3页
回顾性分析480例腋窝淋巴结阴性的乳腺癌患者,采用氟尿嘧啶+表柔比星+环磷酰胺(CEF)方案,多西他赛+表柔比星+环磷酰胺(TEC)方案和多西他赛+表柔比星(TE)方案辅助化疗的效果。3种方案的血液系统毒性、皮肤黏膜损伤、心脏毒性的发生率比... 回顾性分析480例腋窝淋巴结阴性的乳腺癌患者,采用氟尿嘧啶+表柔比星+环磷酰胺(CEF)方案,多西他赛+表柔比星+环磷酰胺(TEC)方案和多西他赛+表柔比星(TE)方案辅助化疗的效果。3种方案的血液系统毒性、皮肤黏膜损伤、心脏毒性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年无病生存率(DFS)和总生存率(O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因此对于腋窝淋巴结阴性的中低危乳腺癌患者术后辅助化疗,CEF方案有理想的5年DFS和OS,含有紫杉类方案不占有优势,并且增加化疗的毒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辅助化疗 无病生存率 总生存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SM-1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4
6
作者 颜蕴文 徐晓军 +3 位作者 陈樱 张素梅 汪渊 张敬杰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167-1170,共4页
目的研究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ESM-1)作为敏感的分子标志物对乳腺癌预后的预测及复发的判断。方法选取133例乳腺癌患者石蜡标本,进行癌组织和癌旁组织切片,采用免疫组化法研究ESM-1蛋白的表达,分析ESM-1与肿瘤生物学行为及患者预后之... 目的研究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ESM-1)作为敏感的分子标志物对乳腺癌预后的预测及复发的判断。方法选取133例乳腺癌患者石蜡标本,进行癌组织和癌旁组织切片,采用免疫组化法研究ESM-1蛋白的表达,分析ESM-1与肿瘤生物学行为及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 ESM-1的表达在乳腺癌组织中弱,而在癌旁组织中强;在分期早的肿瘤中表达高于分期晚的肿瘤。ESM-1和乳腺癌的预后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腋窝转移阳性患者中ESM-1表达低于腋窝阴性患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过表达患者中ESM-1的表达低于HER-2无扩增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相关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ESM-1可以成为判断乳腺癌患者预后的一个分子标志物,ESM-1在组织中的高表达往往预示着该患者有较好的预后和长期的生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分子标志物 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不同方案近期疗效观察及化疗前后Ki-67的表达变化 被引量:20
7
作者 桑果 王本忠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181-1184,共4页
目的比较多西他赛联合表柔比星(TE)与多西他赛联合表柔比星及环磷酰胺(TEC)方案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NAC)中的近期疗效,观察化疗前后Ki-67的表达变化,并分析其与化疗疗效的相关性及对化疗是否有预测作用。方法 63例Ⅱ~Ⅲ期乳腺癌患者随... 目的比较多西他赛联合表柔比星(TE)与多西他赛联合表柔比星及环磷酰胺(TEC)方案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NAC)中的近期疗效,观察化疗前后Ki-67的表达变化,并分析其与化疗疗效的相关性及对化疗是否有预测作用。方法 63例Ⅱ~Ⅲ期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接受TE和TEC方案化疗,观察化疗后病理反应并评价两组的近期疗效和毒副反应。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NAC前后Ki-67的表达,并分析表达改变原因和其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结果TE组与TEC组的有效率分别为84.4%(27/32)、87.1%(27/31),差异无显著性。TEC组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发生率均较TE组高(P<0.05),化疗前Ki-67的表达高于化疗后(P<0.01)。Ki-67表达的改变与NAC的临床疗效有关(P<0.05)。结论 TE与TEC方案在乳腺癌NAC中的疗效相似,但TE方案骨髓抑制较TEC方案轻,值得临床推广应用。Ki-67表达的改变与NAC的临床疗效有关,可能是预测化疗疗效的敏感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新辅助化疗 生物标记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PAG5在原发性乳腺癌中的表达与TEC方案新辅助化疗敏感性的关系 被引量:3
8
作者 王俊艳 吴正升 +2 位作者 裴静 任敏 王本忠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704-1708,共5页
目的观察精子相关抗原5(SPAG5)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表达情况与临床病理因素及TEC方案(T:多西他赛,E:表柔比星,C:环磷酰胺)新辅助化疗疗效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107例接受TEC方案新辅助化疗的乳腺癌患者化疗前的组织标本,通过免... 目的观察精子相关抗原5(SPAG5)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表达情况与临床病理因素及TEC方案(T:多西他赛,E:表柔比星,C:环磷酰胺)新辅助化疗疗效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107例接受TEC方案新辅助化疗的乳腺癌患者化疗前的组织标本,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标本中SPAG5蛋白的表达,结合临床病理因素及新辅助化疗疗效进行分析。结果 107例原发性乳腺癌组织中SPAG5蛋白高表达率48.6%(52/107),与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过表达呈正相关性(P=0.000),与细胞增殖核抗原过表达呈正相关性(P=0.019)。SPAG5的表达在患者年龄、肿瘤大小、肿瘤分期、组织学分级、淋巴结状况、雌激素受体及孕激素受体的表达情况中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化疗总体客观缓解(OR)率为70.1%(75/107),其中病理完全缓解(p CR)率9.3%(10/107),SPAG5高表达组OR率为82.7%(43/52),低表达组56.1%(32/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SPAG5高表达组p CR率为15.4%(8/44),SPAG5低表达组p CR率为3.6%(2/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8)。结论 SPAG5作为肿瘤增殖指标,其表达状态对于乳腺癌患者TEC方案新辅助化疗的疗效具有预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AG5 增殖指标 乳腺肿瘤 新辅助化疗 TE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皮抑素治疗人乳腺癌裸鼠模型的观察 被引量:2
9
作者 刘雷 余昌俊 +2 位作者 王劲 张敬杰 王本忠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89-391,共3页
目的探讨内皮抑素对乳腺癌细胞生长和转移的抑制作用。方法建立人乳腺癌裸鼠模型30只,随机分成3组,每组10只。接种乳腺癌细胞悬液后第1周于种植部位皮下注射内皮抑素,隔天1次,剂量分别为10.0mg/kg(治疗Ⅰ组)、20.0mg/kg(治疗Ⅱ组),对照... 目的探讨内皮抑素对乳腺癌细胞生长和转移的抑制作用。方法建立人乳腺癌裸鼠模型30只,随机分成3组,每组10只。接种乳腺癌细胞悬液后第1周于种植部位皮下注射内皮抑素,隔天1次,剂量分别为10.0mg/kg(治疗Ⅰ组)、20.0mg/kg(治疗Ⅱ组),对照组以PBS溶液代替,共用7周。第8周颈椎脱位处死裸鼠,完整剥离肿瘤,检测肿瘤体积、抑瘤率、肿瘤微血管密度(MVD)、癌细胞凋亡指数(AI)、肝肺转移情况。结果治疗Ⅱ组、治疗Ⅰ组、对照组的肿瘤体积分别为(4132.5±578.6)mm3、(18347.5±665.0)mm3、(43653.0±639.1)mm3;抑瘤率分别为91.3%、58.4%、0;MVD分别为1.8±0.4、4.6±0.9、9.6±1.2;AI分别为(12.4±4.9)%、(8.3±2.6)%、(3.2±0.8)%,以上各项数据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肝(肺)转移率分别为0(0)、60%(50%)、90%(80%),治疗Ⅱ组肝肺转移率与对照组、治疗Ⅰ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治疗Ⅰ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内皮抑素可能通过抗肿瘤血管生成、促肿瘤细胞凋亡作用,有效抑制了实验裸鼠乳腺癌细胞的生长和转移,并且其疗效与剂量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抑素类/治疗应用 乳腺肿瘤/药物治疗 肿瘤转移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TBX2和MDM2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6
10
作者 陈樱 王本忠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211-1214,共4页
目的探讨TBX2和MDM2蛋白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TBX2、MDM2蛋白在9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和30例正常乳腺组织中表达。结果 90例乳腺癌浸润性导管癌中TBX2和MDM2蛋白的阳性率分别为75.6%和81.... 目的探讨TBX2和MDM2蛋白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TBX2、MDM2蛋白在9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和30例正常乳腺组织中表达。结果 90例乳腺癌浸润性导管癌中TBX2和MDM2蛋白的阳性率分别为75.6%和81.1%,明显高于正常乳腺组织中的阳性率16.7%、2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TBX2过表达与病理分级、临床分期、腋窝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均<0.05),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无关(P>0.05)。MDM2过表达与病理分级、腋窝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均<0.05),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临床分期无关(P>0.05)。TBX2和MDM2蛋白在乳腺癌表达呈正相关(rs=0.240,P<0.05)。结论 TBX2、MDM2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的异常表达,可能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联合检测两者可为监测乳腺癌的预后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浸润性导管癌 TBX2 MDM2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人群中血清TK1与乳腺疾病相关性的Meta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孙晨宇 王本忠 +2 位作者 裴静 许骏 张一聪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20-826,共7页
目的运用Meta分析方法评价中国人群中血清胸腺激酶1(TK1)与乳腺疾病的相关性。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维普、PubMed数据库,结合文献追溯和采用公共搜索引擎(www.baidu.com;scholar.google.com)网上检索,收集所有关于... 目的运用Meta分析方法评价中国人群中血清胸腺激酶1(TK1)与乳腺疾病的相关性。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维普、PubMed数据库,结合文献追溯和采用公共搜索引擎(www.baidu.com;scholar.google.com)网上检索,收集所有关于中国人群中血清TK1与乳腺疾病的相关性的研究。以血清TK1与乳腺疾病的相关性的相对危险度(RR)值及标化均数差(SMD)值为效应指标,各资料间进行一致性检验,以确定采用固定或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合并分析。发表偏倚通过漏斗图和Egger's线性回归检验进行评估。统计分析应用RevMan5.1软件进行,Egger’s线性回归检验选用STATA 10.0软件计算。结果共入选相关文献15篇,Meta分析显示血清TK1在乳腺癌患者与乳腺良性疾病患者及健康人群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TK1在淋巴结转移及无转移组间以及不同分期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清TK1水平对乳腺癌及乳腺良性疾病的鉴别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而对预测及评估乳腺癌患者中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以及评估乳腺癌分期的参考价值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苷激酶1 乳腺疾病 乳腺癌 META分析 TK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真核表达质粒PIRESneo3/miR-194的构建及其在乳腺癌细胞MCF-7中的表达
12
作者 李佳 王本忠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772-776,共5页
目的构建含miR-194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建立miR-194稳定表达的MCF-7乳腺癌细胞株。方法设计合成miR-194引物序列,PCR法从乳腺癌231细胞中扩增出目的片段,经双酶切后定向连入PIRESneo3载体,构建PIRES-neo3/miR-194真核表达质粒,经酶切、... 目的构建含miR-194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建立miR-194稳定表达的MCF-7乳腺癌细胞株。方法设计合成miR-194引物序列,PCR法从乳腺癌231细胞中扩增出目的片段,经双酶切后定向连入PIRESneo3载体,构建PIRES-neo3/miR-194真核表达质粒,经酶切、测序检测其构建的正确性。脂质体法将重组质粒转入MCF-7细胞,G418药物筛选出稳定转染的细胞,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稳定转染MCF-7细胞中miR-194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构建的PIRESneo3/miR-194质粒经酶切、测序等检验表明质粒构建成功,筛选获得稳定高表达miR-194的MCF-7乳腺癌细胞株。结论成功构建了PIRESneo3/miR-194真核表达质粒以及稳定高表达miR-194的MCF-7细胞株。为进一步观察该基因对乳腺癌细胞的体外效应和以miR-194为靶点的乳腺癌基因治疗研究提供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RNA 转染 乳腺癌 质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癌患者术后上肢三阶段康复方案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徐芸 盛丽娟 +4 位作者 张海燕 裴静 梁琳 刘浩梅 许德琼 《军事护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9-12,共4页
目的探究乳腺癌患者术后上肢三阶段康复方案的应用效果,为减轻患者身心痛苦、提高生活质量提供依据。方法2020年7-12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合肥市某三级甲等医院日间病房收治的80例行术前新辅助化疗的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时... 目的探究乳腺癌患者术后上肢三阶段康复方案的应用效果,为减轻患者身心痛苦、提高生活质量提供依据。方法2020年7-12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合肥市某三级甲等医院日间病房收治的80例行术前新辅助化疗的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时间先后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试验组实施上肢三阶段康复方案,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上肢功能锻炼依从性评分、上肢功能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的差异。结果术后3个月,试验组上肢功能锻炼依从性量表和生活质量测定量表各个维度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上肢功能评定表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01)。结论上肢三阶段康复方案,能增加乳腺癌患者术后功能锻炼依从性,促进其上肢功能的良好恢复,提高术后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预康复 早期康复 持续监测 上肢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CP-1/CCR2信号途径介导酒精诱导的乳腺癌血管新生 被引量:6
14
作者 季丹 何晓刚 +5 位作者 汪刚 罗涛 张露 徐晓丹 徐晓军 李菲菲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969-976,共8页
目的:研究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及其受体CC趋化因子受体2(CCR2)在酒精刺激乳腺癌血管生成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建立小鼠饮酒乳腺癌移植瘤模型,免疫组化检测肿瘤组织中MCP-1和CCR2表达与血管标志物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PECAM... 目的:研究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及其受体CC趋化因子受体2(CCR2)在酒精刺激乳腺癌血管生成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建立小鼠饮酒乳腺癌移植瘤模型,免疫组化检测肿瘤组织中MCP-1和CCR2表达与血管标志物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PECAM-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相关性。体外建立3D肿瘤-内皮细胞共培养系统观察肿瘤血管新生,检测MCP-1/CCR2信号在酒精介导血管生成中的作用。通过细胞迁移实验检测MCP-1/CCR2是否增加细胞移动而促进脉管形成。结果:饮酒的荷瘤小鼠肿瘤组织中MCP-1和CCR2均高表达,且表达水平和血管新生标志物PECAM-1和VEGF相一致。通过3D肿瘤-内皮细胞共培养系统观察到小鼠乳腺癌E0771细胞和内皮细胞相互作用可促进血管的形成,酒精可以增强此种肿瘤血管新生效应。外源性MCP-1可以促进此种肿瘤血管生成,其受体CCR2抑制剂处理则可以有效抑制酒精刺激的肿瘤血管生成。进一步研究发现MCP-1/CCR2可以增强内皮细胞的迁移能力。结论:MCP-1/CCR2信号途径在酒精刺激乳腺癌血管生成中发挥重要作用,其机制可能是促进了内皮细胞的迁移从而加速了肿瘤脉管新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酒精 乳腺癌 血管生成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CC趋化因子受体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癌组织中RunX2基因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分析 被引量:4
15
作者 胡滨 范楚苓 +3 位作者 徐晓军 赵明 刘亚坤 李菲菲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356-1359,共4页
目的探讨乳腺癌和癌旁组织中核心结合因子(RunX2)基因的表达差异及其与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75例乳腺癌患者癌组织标本,所有患者术前未经放疗和化疗,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乳腺癌组织和癌旁组织RunX2的表达情况。分... 目的探讨乳腺癌和癌旁组织中核心结合因子(RunX2)基因的表达差异及其与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75例乳腺癌患者癌组织标本,所有患者术前未经放疗和化疗,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乳腺癌组织和癌旁组织RunX2的表达情况。分析乳腺癌患者RunX2基因的表达与年龄、病理分型、术后分期、淋巴转移、肿瘤大小、雌激素受体(ER)表型、孕激素受体(PR)表型、人类表皮生长因子2(HER2)表型、ki67表达水平以及生存率的关系。结果 75例患者的癌组织中有44例乳腺癌组织高表达RunX2,31例组织低表达RunX2;而癌旁组织仅23例高表达,52例均表达较低。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RunX2的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unX2基因的表达高低与患者年龄、术后分期、淋巴结转移、病理类型、PR表型、HER2表型无明显相关性,但是与患者的ER表型和ki67表达相关(P<0.05),并且高表达RunX2患者术后3年的总体生存率较低表达患者差。结论乳腺癌组织中RunX2基因高表达与患者的ER表型和临床预后呈正相关性,进一步证实了RunX2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RUNX2 雌激素受体 临床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croRNA-100对乳腺细胞和乳腺癌细胞增殖能力的负调控作用 被引量:7
16
作者 徐绍莲 何晓刚 +5 位作者 张露 汪刚 罗涛 徐晓丹 徐晓军 李菲菲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77-182,共6页
目的探讨microRNA(miR)-100对乳腺细胞和乳腺癌细胞增殖能力的直接负调控作用。方法免疫组化和q-PCR检测临床乳腺癌组织标本、正常人乳腺上皮细胞MCF-10A、人乳腺癌细胞MCF-7中miR-100的表达水平差异。利用慢病毒载体筛选建立稳定低表达... 目的探讨microRNA(miR)-100对乳腺细胞和乳腺癌细胞增殖能力的直接负调控作用。方法免疫组化和q-PCR检测临床乳腺癌组织标本、正常人乳腺上皮细胞MCF-10A、人乳腺癌细胞MCF-7中miR-100的表达水平差异。利用慢病毒载体筛选建立稳定低表达miR-100的细胞株MCF-10A和高表达miR-100的MCF-7细胞株。检测比较上述细胞中miR-100对正常乳腺上皮细胞和乳腺癌细胞活力、平板克隆形成能力的影响。结果在正常乳腺组织和细胞系中miR-100表达水平明显比乳腺癌组织和乳腺癌细胞中高;成功构建稳定下调miR-100表达的正常乳腺上皮细胞MCF-10A和上调miR-100表达的乳腺癌细胞MCF-7,显示抑制其表达后乳腺细胞的增殖能力上调;相反,上调其表达后对乳腺癌细胞的增殖行为有抑制作用,表现为增殖水平的减弱。结论miR-100的表达和乳腺细胞的增殖水平负相关,并且直接负调控人乳腺上皮细胞和乳腺癌细胞的增殖能力,提示其可能成为预防和治疗乳腺癌的潜在有效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R-100 乳腺癌 细胞增殖 恶性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姜黄素联合干扰素-β/维甲酸对乳腺癌细胞的协同效应 被引量:3
17
作者 葛素侠 任敏 +1 位作者 查晓军 吴晓东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00-203,共4页
目的研究姜黄素和干扰素-β/维甲酸(IFN-β/RA)联合用药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的生长抑制效应,探讨姜黄素和IFN-β/RA联合用药的合理性及科学性。方法实验分组如下:对照组(加培养基)、姜黄素组(40μmol/L)、IFN-β/RA组(IFN-β750 U/ml,RA... 目的研究姜黄素和干扰素-β/维甲酸(IFN-β/RA)联合用药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的生长抑制效应,探讨姜黄素和IFN-β/RA联合用药的合理性及科学性。方法实验分组如下:对照组(加培养基)、姜黄素组(40μmol/L)、IFN-β/RA组(IFN-β750 U/ml,RA 1.5μmol/L)、姜黄素联合IFN-β/RA组(姜黄素40μmol/L,IFN-β375 U/ml,RA0.75μmol/L),分别处理乳腺癌细胞MCF-7,采用MTT法检测细胞活性,采用Annexin-V/PI双染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姜黄素和IFN-β/RA联合用药可显著抑制乳腺癌MCF-7细胞增殖,同时诱导细胞凋亡,这种作用强于单药(P<0.05),表现为协同作用。结论姜黄素联合IFN-β/RA对乳腺癌MCF-7细胞增殖具有更强的抑制作用,并能促进细胞凋亡,具有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黄素 干扰素-Β 维甲酸 乳腺癌 MCF-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RNA-4465过表达对乳腺癌MDA-MB-231细胞迁移侵袭的影响及其机制 被引量:8
18
作者 骆广涛 王本忠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570-1574,共5页
目的探讨miRNA-4465的过表达对乳腺癌MDAMB-231细胞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将miRNA-4465的模拟物(minics)转染入MDA-MB-231细胞,通过实时定量PCR检测miRNA-4465的表达变化;运用Transwell实验检测转染后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改... 目的探讨miRNA-4465的过表达对乳腺癌MDAMB-231细胞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将miRNA-4465的模拟物(minics)转染入MDA-MB-231细胞,通过实时定量PCR检测miRNA-4465的表达变化;运用Transwell实验检测转染后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改变。采用生物信息学技术预测miRNA-4465的潜在靶基因,并通过荧光报告载体实验及Western blot加以证实。结果与阴性对照组相比,转染miRNA-4465 minics组miRNA-4465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01)。Transwell迁移实验结果显示转染miRNA-4465 minics组细胞迁移能力减弱(P=0.001);Transwell侵袭实验结果显示转染miRNA-4465 minics组细胞侵袭能力降低(P=0.010)。通过生物信息学技术预测了EZH2为miRNA-4465的潜在靶基因;荧光报告载体实验结果显示转染miRNA-4465 minics+psi CHECK2-EZH2 3’UTR(野生型)后荧光素酶活性较转染阴性对照序列(NC)+psi CHECK2-EZH2 3’UTR(野生型)降低66%(P=0.001)。此外将miRNA-4465转染入MDA-MB-231细胞后EZH2蛋白表达降低。结论 miRNA-4465能降低MDA-MB-231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这个过程可能是通过调控EZH2基因的表达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RNA-4465 EZH2 乳腺肿瘤 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脉治疗护理亚专科的建设与实践效果 被引量:11
19
作者 高金华 胡少华 +3 位作者 罗群 陈新华 张海燕 裴静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4期76-81,共6页
目的探讨静脉治疗护理亚专科团队的建设和实践效果。方法我院于2019年7月正式成立静脉治疗护理亚专科,通过建立静脉治疗团队、明确静脉治疗亚专科的工作内容与管理机制来实现静脉治疗亚专科的运行。结果通过2年的静脉治疗护理亚专科团... 目的探讨静脉治疗护理亚专科团队的建设和实践效果。方法我院于2019年7月正式成立静脉治疗护理亚专科,通过建立静脉治疗团队、明确静脉治疗亚专科的工作内容与管理机制来实现静脉治疗亚专科的运行。结果通过2年的静脉治疗护理亚专科团队构建与管理,临床护士的静脉导管维护能力显著改善(P<0.05)、科研创新能力较前提高;输液工具选择合理率、输液接头使用正确率、导管固定正确率、敷料维护正确率、穿刺点发红发生率较实施前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项目实施后静脉血管通路门诊工作量较前增加,患者和护士满意度得分显著提高(均P<0.05)。结论静脉治疗护理亚专科的建设与实践不仅提升了专科护理人员综合水平,在为患者提供安全、优质静脉治疗护理服务的同时也满足了患者多元化治疗需求,进一步提高专科护理质量,深化专科内涵,促进静脉治疗专科不断向纵深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治疗 护理亚专科 专科建设 专科质量管理 导管维护 科研创新 团队建设 护理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定位针引导下的乳管内隆起样病变切除术 被引量:6
20
作者 许骏 王本忠 +4 位作者 张敬杰 王劲 徐晓军 蒋文杰 颜蕴文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8年第6期497-499,共3页
目的评价乳管镜和乳腺定位针对乳管内隆起样病变的诊断和指导微创手术的价值。方法对103例不伴有乳腺肿块的乳头溢液病人行乳管镜检查,其中63例乳管内隆起样病变行乳腺定位针定位,乳晕弧形切口手术切除定位针及周围1cm腺体组织一并送术... 目的评价乳管镜和乳腺定位针对乳管内隆起样病变的诊断和指导微创手术的价值。方法对103例不伴有乳腺肿块的乳头溢液病人行乳管镜检查,其中63例乳管内隆起样病变行乳腺定位针定位,乳晕弧形切口手术切除定位针及周围1cm腺体组织一并送术中冰冻,导管内单发乳头状瘤者结束手术,乳管内乳头状瘤病行单纯乳房切除术,导管内癌行单纯乳房切除联合一期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DIEP)自体再造术。结果冰冻及术后病理诊断导管内单发乳头状瘤59例(93.6%),乳管内乳头状瘤病2例(3.2%),导管内癌2例(3.2%)。59例导管内乳头状瘤术后3个月复查,无溢液症状及明显不适。结论定位针引导下的乳管内隆起样病变手术切除范围小,创伤小,乳房外形基本无改变,手术切除率和病理标本检出率高,误诊和漏诊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管镜 乳腺定位针 乳管内乳头状瘤 乳管内乳头状瘤病 微创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