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白癜风遗传模式的复合分离分析 被引量:6
1
作者 刘江波 桂金萍 +6 位作者 李明 杜文辉 任韵清 张国龙 赵晓燕 杨森 张学军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4年第6期415-418,共4页
目的 探讨中国汉族不同类型白癜风可能的遗传模式。方法 以调查表的形式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家系资料 ,用EpiInfo 5 0及SPSS 10 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 ,用SAGE 3 1进行遗传模式的复合分离分析。结果 白癜风的平均发病年龄为 19... 目的 探讨中国汉族不同类型白癜风可能的遗传模式。方法 以调查表的形式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家系资料 ,用EpiInfo 5 0及SPSS 10 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 ,用SAGE 3 1进行遗传模式的复合分离分析。结果 白癜风的平均发病年龄为 19岁左右 ,性别间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患者一、二级亲属中白癜风患病率较一般人群显著增高 (P <0 0 5 )。局限型、面肢型及节段型白癜风符合多基因累加遗传模式 (P >0 0 5 ) ,泛发型白癜风可能的遗传模式为环境模式 (P >0 0 5 )。结论 白癜风的发生无性别差异 ,但存在明显的家族聚集性 ,不同类型的白癜风发病机制可能不尽相同。该病的发生可能是由多基因累加遗传效应及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癜风 遗传模式 遗传流行病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瘢痕疙瘩的临床和流行病学特征 被引量:4
2
作者 周顺铭 杨森 +5 位作者 李伟 王剑 何素敏 梁燕华 王红艳 张学军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46-348,共3页
目的了解中国人瘢痕疙瘩患者的临床和流行病学的特点。方法采用SPSS13·0软件对550例瘢痕疙瘩先证者流行病学分析并用Falconer法计算遗传度。结果发病年龄(22·61±12·34)岁,男女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有家系患者比无家... 目的了解中国人瘢痕疙瘩患者的临床和流行病学的特点。方法采用SPSS13·0软件对550例瘢痕疙瘩先证者流行病学分析并用Falconer法计算遗传度。结果发病年龄(22·61±12·34)岁,男女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有家系患者比无家系患者病情更重且此种差异有显著性(χ2=8·430,P<0·05)。有家系患者中58·20%为多发患者,而无家系患者中该比例为47·40%,两者差异有显著性(χ2=5·167,P<0·05)。患者一、二和三级亲属的遗传度分别是71·55%、40·51%和17·14%,加权平均遗传度为58·89%。结论年轻人好发且无性别差异,遗传因素可能在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瘢痕疙瘩 流行病学 遗传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斑癣的遗传流行病学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何素敏 杜卫东 +5 位作者 杨森 周顺铭 李伟 王剑 徐生新 张学军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98-301,共4页
目的探讨花斑癣临床流行病学特征和可能的遗传模式。方法采用调查表的方式对503例花斑癣患者及其家系进行问卷调查,应用Epi6.0、SPSS10.0软件、Falconer公式和复合分离分析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和分析。结果①503例花斑癣患者平均发... 目的探讨花斑癣临床流行病学特征和可能的遗传模式。方法采用调查表的方式对503例花斑癣患者及其家系进行问卷调查,应用Epi6.0、SPSS10.0软件、Falconer公式和复合分离分析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和分析。结果①503例花斑癣患者平均发病年龄(22.85±10.36)岁;男、女患者平均首发年龄分别为(23.45±10.51)岁和(21.53±9.91)岁(P〉0.05);男女患者的首次发病高峰年龄均是20—29岁。②503例中有家族史者106例(21.1%),男性有家族史者发病年龄早于无家族史者(P〈0.01);有家族史者复发频率较无家族史者高,病程也较长。③先证者一、二、三级亲属的发病率分别为5.31%、1.65%和0.28%;计算遗传度分别为48.13%、40.11%和27.20%。④通过复合分离分析,花斑癣的最佳遗传模型为多基因累加模式。结论遗传因素在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斑癣 流行病学 遗传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