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碳青霉烯酶和整合子的检测 被引量:11
1
作者 张琪 程训民 沈继龙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377-381,共5页
目的了解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中碳青霉烯酶和整合子的携带情况。方法从我院临床标本分离的65株鲍曼不动杆菌中筛选出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株,测定其对15种抗生素的敏感性;用EDTA协同试验筛选金属β-内酰胺酶,改良Hodge试... 目的了解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中碳青霉烯酶和整合子的携带情况。方法从我院临床标本分离的65株鲍曼不动杆菌中筛选出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株,测定其对15种抗生素的敏感性;用EDTA协同试验筛选金属β-内酰胺酶,改良Hodge试验初筛碳青霉烯酶;PCR扩增碳青霉烯酶基因和整合酶基因,并测序分析。结果 65株鲍曼不动杆菌中筛选34株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株,对米诺环素、头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和复方磺胺甲噁唑的耐药率分别为8.8%、47.1%、73.5%和82.4%,对其余11种抗生素耐药率均为100.0%。EDTA协同试验结果均为阴性,改良Hodge试验28株(82.4%)结果阳性。基因扩增和测序结果表明34株细菌中25株(73.5%)产OXA-23型碳青霉烯酶,13株(38.2%)产KPC-2型碳青霉烯酶。21株(61.8%)Ⅰ类整合酶基因阳性,其中17株检测出2300bp的可变区基因盒,序列对比显示为aac A4、aad A1和cat B8基因盒。未检出OXA-24、OXA-58、IMP、VIM型酶和Ⅱ类整合酶基因。结论产OXA-23型和KPC-2型碳青霉烯酶是我院2013年临床分离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原因之一;Ⅰ类整合子广泛存在于碳青霉烯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但可变区不携带OXA-23型和KPC-2型碳青霉烯酶编码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鲍曼不动杆菌 耐药性 碳青霉烯酶 整合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芍药苷通过IL-13信号通路抑制日本血吸虫病小鼠肝脏纤维化 被引量:6
2
作者 杜明占 沈继龙 +2 位作者 吴强 胡向阳 储德勇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14-320,共7页
目的观察芍药苷(PAE)对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肝脏纤维化及白介素13(IL-13)信号转导通路中的IL-13、信号转导蛋白和转录激活子6(STAT6)、白介素-13受体α1(IL-13Rα1)和Ⅰ型胶原(Col-Ⅰ)、Ⅲ型胶原(Col-Ⅲ)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PAE预防血吸... 目的观察芍药苷(PAE)对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肝脏纤维化及白介素13(IL-13)信号转导通路中的IL-13、信号转导蛋白和转录激活子6(STAT6)、白介素-13受体α1(IL-13Rα1)和Ⅰ型胶原(Col-Ⅰ)、Ⅲ型胶原(Col-Ⅲ)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PAE预防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 BALB/c小鼠感染血吸虫尾蚴12 d开始,药物组每天灌胃给予PAE[0.2 ml,60 mg/(kg.d)×30 d],正常和模型组给予0.5%羧甲基纤维素钠,并于感染后第42天起所有各组灌胃给予吡喹酮[500 mg/(kg.d)×2 d]以杀虫。在感染后第8、12周末,分别处死小鼠,取血及肝脏,分别用竞争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透明质酸(HA)含量;碱裂解法测量肝脏羟脯氨酸(HYP)含量;苏木精-伊红(HE)和Masson胶原纤维染色法观察肝虫卵性肉芽肿面积和评价肝纤维化程度;免疫组化染色观察α-平滑肌动蛋白(α-SMA)、IL-13、STAT6、IL-13Rα1的表达情况;RT-PCR检测Col–Ⅰ、Col-Ⅲ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感染后第8、12周时,模型组小鼠血清HA水平和肝脏HYP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和药物组(P<0.01);肝脏虫卵肉芽肿面积和纤维化程度显著高于药物组(P<0.01);肝脏α-SMA阳性细胞的表达强度显著高于正常组和药物组(P<0.01);肝脏IL-13表达水平显著高于药物组(P<0.01);肝脏Col-Ⅰ、Col-ⅢmRNA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和药物组(P<0.01)。感染后第8周时模型组小鼠STAT6、IL-13Rα1表达水平显著高于药物组(P<0.01)。结论 PAE可能通过抑制IL-13信号转导通路而抑制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芍药苷 血吸虫 日本 肝硬化 白细胞介素1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蠕虫及虫源性分子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4
3
作者 宋晓蓉 徐元宏 沈继龙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86-190,共5页
机体接触包括蠕虫在内的病源微生物机会减少,尤其在幼年时期免疫系统失去病源微生物的塑造和协调,是导致西方发达国家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过敏性疾病发病率迅速增高的主要原因之一。蠕虫感染能激发强烈的Th2免疫应答,可以改善Th1介导的自... 机体接触包括蠕虫在内的病源微生物机会减少,尤其在幼年时期免疫系统失去病源微生物的塑造和协调,是导致西方发达国家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过敏性疾病发病率迅速增高的主要原因之一。蠕虫感染能激发强烈的Th2免疫应答,可以改善Th1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临床症状和病理过程。日益增多的流行病学及实验研究证实了蠕虫对自身免疫性疾病及过敏性疾病的保护作用,显示了优异的临床应用价值。蠕虫感染能激发强烈的Th2免疫应答,可以改善Th1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临床症状和病理过程。目前,蠕虫感染诱导的宿主Th2免疫偏移已成为感染免疫调节研究的重要模型,并显示了优异的临床应用价值,具有诱人的临床应用前景。然而其负向免疫调控的机制至今尚未明了。本文回顾近年来蠕虫及其分子调节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国内外研究进展,着重探讨蠕虫感染及其分子发挥免疫抑制作用的可能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蠕虫感染 虫源性分子 自身免疫性疾病 免疫偏移 免疫调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阳猫源弓形虫株基因分型及毒力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孟德娣 王林 +2 位作者 楼研 房功思 沈继龙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50-154,共5页
目的观察流行于贵阳猫源弓形虫株基因型分布及其毒力。方法采自贵阳的2株猫源性刚地弓形虫株(CT-1,CT-2),经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在SAG1,SAG2,SAG3,BTUB,GRA6,c22-8,c29-2,L358,PK1和Apico十个位点进行基因分型;同... 目的观察流行于贵阳猫源弓形虫株基因型分布及其毒力。方法采自贵阳的2株猫源性刚地弓形虫株(CT-1,CT-2),经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在SAG1,SAG2,SAG3,BTUB,GRA6,c22-8,c29-2,L358,PK1和Apico十个位点进行基因分型;同时用弓形虫CT-1株1×103个速殖子分别腹腔注射SPF级KM、BALB/c、C57BL、ICR小鼠,观察其存活率及死亡时间,进行毒力分析。结果从贵阳分离出2株弓形虫株,在10个遗传位点经PCR-RFLP分析均为China 1型(ToxoDB#9)。通过进行不同品系小鼠毒力研究显示,CT-1虫株感染C57BL、BALB/c、KM和ICR小鼠死亡率分别为100%、100%、30%和20%,有显著差异;CT-1虫株对C57BL和BALB/c鼠的毒力显著高于KM和ICR小鼠(P<0.01)。结论流行我国的弓形虫分离株具有有限的遗传多态性;在生物多样性较为丰富的我国西南地区,弓形虫China 1仍为其优势基因型;该型CT-1虫株对不同品系小鼠的致死力具有显著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弓形虫 基因分型 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 毒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徐州猫源弓形虫株基因型及其毒力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朱长东 程维晟 +1 位作者 罗庆礼 沈继龙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421-1425,共5页
目的了解猫源弓形虫株基因型和毒力,为研究其致病机制奠定基础。方法自江苏徐州诱捕采集40只流浪家猫,昆明小鼠腹腔接种分离弓形虫;采用PCR-RFLP法对10个基因分型位点(SAG1、SAG2、SAG3、BTUB、GRA6、c22-8、c29-2、L358、PK1及Apico... 目的了解猫源弓形虫株基因型和毒力,为研究其致病机制奠定基础。方法自江苏徐州诱捕采集40只流浪家猫,昆明小鼠腹腔接种分离弓形虫;采用PCR-RFLP法对10个基因分型位点(SAG1、SAG2、SAG3、BTUB、GRA6、c22-8、c29-2、L358、PK1及Apico)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用相应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水解后观察分析电泳图谱;将分离的虫株分别感染SPF级BALB/c小鼠和昆明鼠,观察其存活时间和存活率,分析毒力强弱。选取弓形虫的毒力相关效应分子ROP16和GRA15,PCR扩增出基因序列,比较其多态性。结果共获得6株猫源弓形虫虫株,基因分型结果显示,两株为Chinese 1型(即Toxo DB#9型),4株为Toxo DB#205型;此6株弓形虫虫株对BALB/c小鼠和昆明鼠均有较强的毒性,两种小鼠分别在感染后5~7 d和9~12 d均100%死亡。毒力相关基因GRA15和ROP16的分析显示,Chinese 1型虫株为GRA15Ⅱ和ROP16Ⅰ/Ⅲ型,Toxo DB#205型虫株为GRA15Ⅱ和ROP16Ⅱ型。结论徐州地区猫源弓形虫虫株具有有限遗传多态性,且均为强毒的虫株。Toxo DB#205型虫株的主要毒力效应分子ROP16Ⅱ不同于Chinese 1型虫株,这一毒力相关基因的多态性与其毒力的关系尚待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弓形虫 基因型 毒力 GRA15 ROP1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免疫磁珠分离法纯化弓形虫速殖子的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楼研 沈继龙 +4 位作者 程维晟 刘芳 陈鹤 罗庆礼 王林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9-13,共5页
目的用免疫磁珠分离法分选弓形虫速殖子,以去除宿主细胞成分,并尽可能对虫体的生物学特性无不良影响,为弓形虫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提供技术基础。方法采用弓形虫Wh3株(China 1基因型)速殖子感染小鼠,提取腹腔液,常规方法制备速殖子可溶性抗... 目的用免疫磁珠分离法分选弓形虫速殖子,以去除宿主细胞成分,并尽可能对虫体的生物学特性无不良影响,为弓形虫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提供技术基础。方法采用弓形虫Wh3株(China 1基因型)速殖子感染小鼠,提取腹腔液,常规方法制备速殖子可溶性抗原,免疫家兔,获得兔抗弓形虫多克隆IgG抗体。用抗体包被的免疫磁珠对小鼠腹腔液内弓形虫速殖子进行纯化,比较其纯度、回收率、虫体活力、毒力与感染性。结果用免疫磁珠分离技术纯化弓形虫速殖子后,其纯度提高到98.2%,细胞清除率为96%,虫体回收率为73.5%;用内盐法(MTS)细胞增殖与毒性检测试剂盒检测分离后的速殖子活性为95.6%。定量分组感染小鼠后死亡时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免疫磁珠分离的速殖子纯度、细胞清除率和虫体回收率较高,能有效去除宿主细胞,且对速殖子的活性和毒力无影响。该法操作简便快速,无需昂贵的仪器设备,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弓形虫 速殖子 纯化 免疫磁珠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