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7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软骨细胞培养及其冻存复苏后的生物学特性比较 被引量:1
1
作者 孙和炎 卜海富 +3 位作者 王明丽 卢晓林 张学瑜 汪正宇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3年第2期107-109,共3页
目的 了解冻存复苏过程对保持软骨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 对冻存 1周组、1个月组、2个月组和新鲜制备组的软骨细胞进行倒置相差显微镜动态观察、特殊染色以及透射电镜等观察 ,在其形态和功能方面进行比较。结果 各组间软骨细胞... 目的 了解冻存复苏过程对保持软骨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 对冻存 1周组、1个月组、2个月组和新鲜制备组的软骨细胞进行倒置相差显微镜动态观察、特殊染色以及透射电镜等观察 ,在其形态和功能方面进行比较。结果 各组间软骨细胞的生长过程、特殊染色及透射电镜观察的结果差异均无显著性 ,但随冻存时间的延长 ,其存活率有所下降。结论 冻存软骨细胞与新鲜制备的软骨细胞相比保持了一些相似的生物行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骨细胞 细胞培养 复苏 生物学特性 低温保藏 关节软骨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2011-2012年报告HIV-1新发感染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8
2
作者 秦义组 金琳 +3 位作者 刘爱文 程晓莉 苏斌 沈继龙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03-606,共4页
目的了解安徽省HIV-1新发感染者情况及患者特征。方法对2011年7月至2012年6月安徽省艾滋病确证实验室新确证的748例的HIV-1型感染者通过BED检测,评估新发感染情况并分析其患者特征。结果 2011年7月至2012年6月安徽省报告发现的HIV-1感... 目的了解安徽省HIV-1新发感染者情况及患者特征。方法对2011年7月至2012年6月安徽省艾滋病确证实验室新确证的748例的HIV-1型感染者通过BED检测,评估新发感染情况并分析其患者特征。结果 2011年7月至2012年6月安徽省报告发现的HIV-1感染者新发感染比例为24.6%,在BED确认的新发感染者中,男性、男男同性性行为者以及医院就诊者比例较高。与既往感染患者相比,新近感染者年龄更轻,且男性所占比例以及男男同性性行为者的比例均较高,并伴有更高的CD4细胞数。结论安徽省HIV-1新发感染者比例较高,男男同性性行为是新发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V-1 新发感染 BED 男男同性性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三种常见蜚蠊基因组多态性DNA的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姚湧 汪学龙 夏立照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55-57,20,共4页
目的 研究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 ,用于蜚蠊分子分类。方法 提取 3种蜚蠊的基因组DNA ,鉴定及定量分析。确定RAPD反应总体积、反应条件。选取 3条不同的随机排列碱基顺序的多聚核苷酸单链为引物 ,进行RAPD-PCR扩增反应。将扩增... 目的 研究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 ,用于蜚蠊分子分类。方法 提取 3种蜚蠊的基因组DNA ,鉴定及定量分析。确定RAPD反应总体积、反应条件。选取 3条不同的随机排列碱基顺序的多聚核苷酸单链为引物 ,进行RAPD-PCR扩增反应。将扩增产物制备成DNA图谱 ,通过对DNA图谱和遗传距离的分析 ,研究这三种蜚蠊基因组DNA的多态性。结果 分别扩增出不同数量和分子大小的DNA片段。 3种蜚蠊基因组DNA扩增产物中具有相同的DNA条带 ,这反映了各蜚蠊基因组DNA具有同源性 ;3种蜚蠊基因组DNA扩增产物又具有各自独特的DNA条带 ,DNA条带亮度也有差别。结论 RAPD技术可以精确地区别这三种蜚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蜚蠊 基因组DNA 分类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 安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3种常见蜚蠊的可溶性蛋白质组成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姚湧 夏立照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1年第2期114-115,共2页
目的 应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 PAGE)对安徽省 3种常见蜚蠊的可溶性蛋白质区带进行测定 ,为蜚蠊分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应用冻融匀浆法制备 3种蜚蠊的可溶性蛋白液 ,进行SDS PAGE ,用考马斯亮蓝G 2 5 0染色后 ,... 目的 应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 PAGE)对安徽省 3种常见蜚蠊的可溶性蛋白质区带进行测定 ,为蜚蠊分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应用冻融匀浆法制备 3种蜚蠊的可溶性蛋白液 ,进行SDS PAGE ,用考马斯亮蓝G 2 5 0染色后 ,观察、计算各蛋白质区带的分子量。结果 黑胸大蠊的蛋白条带数目♂为 2 9条 ,♀为 31条 ;美洲大蠊的蛋白条带数目♂为 2 8条 ,♀为 30条 ;德国小蠊的蛋白条带数目♂为 2 5条 ,♀为 2 8条。通过比较发现 3种蜚蠊的蛋白质区带数目和位置有差别 ;德国小蠊主要蛋白质区带的位置与两种大蠊相差明显 ;♀♂之间也有差别。结论 S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蜚蠊 蛋白质类 电泳 聚丙烯酰胺凝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藻酸钙-纳米羟磷灰石骨修复材料的制备及部分生物相容性测定 被引量:1
5
作者 王彦梅 何家才 +1 位作者 李全利 沈际佳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7-31,共5页
目的制备海藻酸钙-纳米羟磷灰石复合材料,探讨其作为骨修复材料的可行性。方法应用化学交联及冷冻干燥技术制备海藻酸钙-纳米羟磷灰石复合材料,通过扫描电镜(SEM)和X光衍射(XRD)对材料性能进行表征,液体置换法测定孔隙率。将第5代骨髓... 目的制备海藻酸钙-纳米羟磷灰石复合材料,探讨其作为骨修复材料的可行性。方法应用化学交联及冷冻干燥技术制备海藻酸钙-纳米羟磷灰石复合材料,通过扫描电镜(SEM)和X光衍射(XRD)对材料性能进行表征,液体置换法测定孔隙率。将第5代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接种至材料上,倒置显微镜及SEM观察细胞生长情况。材料浸提液与BMSCs共培养,甲基噻唑基四唑(MTT)法检测接种后1、3、5 d的相对增殖率(RGR),并评估毒性分级。新鲜犬血加入材料浸提液进行溶血试验,分光光度计测定光密度值并计算溶血率。结果制备的海藻酸钙-纳米羟磷灰石复合材料具有多孔性,孔隙率达(88.6±4.5)%。倒置显微镜及SEM观察可见,细胞在材料周围及表面伸展充分、生长旺盛。材料浸提液培养的细胞具有较好的活力,其毒性分级为1级。溶血试验结果表明复合材料的溶血率为1.28%,满足医用生物材料的要求。结论本研究制备的复合材料具有较高的孔隙率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藻酸钙 纳米羟磷灰石 复合材料 骨髓基质干细胞 生物相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弓形虫肌动蛋白抗原表位抗体的制备及应用
6
作者 庄宝灿 朱进进 余莉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3-78,共6页
制备弓形虫肌动蛋白(TgActin)多肽表位抗体并探讨其应用价值。BepiPred 1.0 Server在线分析设计TgActin抗原表位,并与多种属Actin进行同源比对,选取并合成高特异性多肽片段序列免疫新西兰兔。末次免疫后收集兔血清并使用Protein G纯化抗... 制备弓形虫肌动蛋白(TgActin)多肽表位抗体并探讨其应用价值。BepiPred 1.0 Server在线分析设计TgActin抗原表位,并与多种属Actin进行同源比对,选取并合成高特异性多肽片段序列免疫新西兰兔。末次免疫后收集兔血清并使用Protein G纯化抗体,SDS-PAGE检测抗体纯度,ELISA测定抗体效价,Western blot分析抗体的特异性及TgActin表位抗体作为内参抗体的可能性,免疫荧光观察胞内速殖子形态。结果显示,ELISA测定抗体效价为1∶128000,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抗体特异性识别弓形虫Actin,免疫荧光染色显示TgActin表位抗体可以标记纳虫泡内速殖子。结果表明,成功制备了TgActin多肽表位抗体,可用做弓形虫蛋白检测的内参抗体及其在细胞内的免疫荧光检测,为后续弓形虫研究提供了便利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弓形虫 肌动蛋白 表位抗体 内参抗体 免疫荧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河干流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 被引量:63
7
作者 吴利 李源玲 陈延松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932-940,共9页
2011年3、6、9和12月对淮河干流11个采样点的浮游动物群落结构进行调查研究,共检出浮游动物79属206种,其中原生动物27属69种,占浮游动物总物种数的33.5%;轮虫35属104种,占50.5%;枝角类12属27种,占13.1%;桡足类5属6种,占2.9%.总体上看,... 2011年3、6、9和12月对淮河干流11个采样点的浮游动物群落结构进行调查研究,共检出浮游动物79属206种,其中原生动物27属69种,占浮游动物总物种数的33.5%;轮虫35属104种,占50.5%;枝角类12属27种,占13.1%;桡足类5属6种,占2.9%.总体上看,从上游至下游,浮游动物物种数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浮游动物的丰度和生物量分别为3527447 ind./L和2452 mg/L,轮虫和原生动物丰度是淮河干流浮游动物丰度的主体,轮虫生物量是淮河干流浮游动物生物量的主体,浮游动物及各类群丰度和生物量均表现为从上游到中游逐渐增高的趋势,而从中游到下游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上游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高于中、下游.结果表明:淮河干流上游水质为轻污染,中、下游水质为中污染或重污染.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和环境因子的冗余分析表明,水温、溶解氧和流速是与淮河干流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相关性较强的环境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动物 群落结构 水质 淮河干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日本血吸虫26ku谷胱甘肽-硫-转移酶的表达、纯化及其免疫特性分析用于急性血吸虫病免疫诊断 被引量:11
8
作者 罗庆礼 沈继龙 +5 位作者 汪学龙 刘淼 胡元生 钟政荣 王家传 袁小松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491-494,共4页
目的将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26ku谷胱甘肽硫转移酶(26kuSjGST)基因克隆入pET28a(+)并诱导表达26kurSjGST蛋白,纯化并用于急性血吸虫病免疫诊断。方法构建重组质粒pET28aSjGST,转化到E.coliBL21,经IPTG诱导表达并进行SDS变性蛋白质电泳... 目的将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26ku谷胱甘肽硫转移酶(26kuSjGST)基因克隆入pET28a(+)并诱导表达26kurSjGST蛋白,纯化并用于急性血吸虫病免疫诊断。方法构建重组质粒pET28aSjGST,转化到E.coliBL21,经IPTG诱导表达并进行SDS变性蛋白质电泳,以小鼠抗GST单克隆抗体为一抗,进行Westernblot分析。用His·BandPurificationKit亲和层析纯化重组蛋白,以此重组蛋白作为抗原,用ELISA法检测急性血吸虫患者血清和非流行区正常人血清。结果成功地构建了重组质粒pET28aSjGST,SDS变性蛋白质电泳显示可见一与预期分子量大小相符的特异蛋白条带的表达。Westernblot分析表明,该重组蛋白能被小鼠抗GST单克隆抗体识别。ELISA结果表明,rSjGST用于急性血吸虫患者血清中抗体检测的阳性率为92.3%。结论rSjGST得到表达和纯化,该重组蛋白用于急性血吸虫患者血清中抗体的检测具有良好的免疫反应性,为进一步探讨其在血吸虫病诊断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吸虫 日本 谷胱甘肽转移酶 血吸虫病/诊断 联免疫吸附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信号蛋白14-3-3在原核细胞的高效融合表达和特性鉴定 被引量:22
9
作者 李德发 沈继龙 +4 位作者 祖莹 汪学龙 王维 郭泽坤 余龙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50-53,共4页
目的 构建重组质粒pET2 8a -Sj14 - 3- 3,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 ,检测表达产物的免疫活性。 方法 用亚克隆技术把Sj14 - 3- 3基因克隆至 pET2 8aT7启动子下游 ,转化大肠杆菌DH5α和BL2 1感受态细胞 ,经IPTG诱导表达 ,SDS -PAGE和Western... 目的 构建重组质粒pET2 8a -Sj14 - 3- 3,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 ,检测表达产物的免疫活性。 方法 用亚克隆技术把Sj14 - 3- 3基因克隆至 pET2 8aT7启动子下游 ,转化大肠杆菌DH5α和BL2 1感受态细胞 ,经IPTG诱导表达 ,SDS -PAGE和Westernblot分析。结果 获得pET2 8a -Sj14 - 3- 3重组表达载体 ,SDS -PAGE和Westernblot显示Sj14 - 3- 3基因在 pET2 8a中表达的融合蛋白约为 32 4kDa ,与天然 14 - 3- 3蛋白具有相同的免疫活性。 结论 日本血吸虫信号蛋白14 - 3- 3在原核细胞中得以高效表达 ,表达产物具有免疫活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血吸虫 14-3-3蛋白质 原核细胞 融合表达 特性鉴定 信号转导 免疫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IL-6与中性粒细胞表型及吞噬力关系在脓毒症分期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5
10
作者 董晓玉 马晴晴 +3 位作者 殷俊 李家斌 郑美娟 沈继龙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265-1270,共6页
目的探讨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与中性粒细胞表型及吞噬力关系在脓毒症分期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患者121例,分为两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患者(95例,包括非脓毒症患者19例,脓毒症患者56例,脓毒症休克患者20例)、局部感染组(2... 目的探讨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与中性粒细胞表型及吞噬力关系在脓毒症分期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患者121例,分为两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患者(95例,包括非脓毒症患者19例,脓毒症患者56例,脓毒症休克患者20例)、局部感染组(26例)以及2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检测患者血清细胞因子IL-2、IL-4、IL-6、IL-10、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TNF)-α、降钙素原(PC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及白细胞(WBC)计数;及外周血中性粒细胞(PBNs)表面簇分化抗原(CD)62L、CD64和CD11b分子及其吞噬功能。结果SIRS组患者血清IL-6和IL-10水平最高(P<0.01),其次为局部感染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脓毒症休克组IL-6水平最高(P<0.01),其次为脓毒症组和非脓毒症组(P<0.01)。脓毒症休克组与脓毒症组血清IL-10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低IL-6组比较,高IL-6组脓毒症患者血清hsCRP、PCT和IL-10水平亦见增高(P<0.01),PBNs CD11b指数和CD64指数也同时增高(P<0.01),高IL-6组患者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高于低IL-6组(P<0.01)。结论脓毒症患者的血清IL-6水平随着疾病进展而逐渐升高,脓毒症休克患者的血清IL-6水平最高,其次是脓毒症和非脓毒症患者。高IL-6水平脓毒症患者中性粒细胞吞噬作用增强,同时高表达CD64和CD11b。血清IL-6水平与脓毒症的诊断和分期密切相关,动态监测脓毒症患者血清IL-6可为临床诊断及分期、疾病进展提供参考依据,值得在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L-6 IL-10 CD64 CD11B CD62L 脓毒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血吸虫谷胱甘肽-S-转移酶在虫卵阶段的定位 被引量:19
11
作者 王志成 徐元宏 +5 位作者 汪学龙 李敏 罗飞 郑美娟 罗庆礼 沈继龙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4,共4页
目的探讨谷胱甘肽-S-转移酶(Sj26GST)在虫卵阶段的表达、定位和重组蛋白(rSj26GST)的免疫诊断价值。方法从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6周的兔肝脏中分离虫卵,分别用RT-PCR和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Sj26GST基因在虫卵阶段的转录和翻译... 目的探讨谷胱甘肽-S-转移酶(Sj26GST)在虫卵阶段的表达、定位和重组蛋白(rSj26GST)的免疫诊断价值。方法从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6周的兔肝脏中分离虫卵,分别用RT-PCR和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Sj26GST基因在虫卵阶段的转录和翻译;同时用兔肝做免疫组化观察Sj26GST在虫卵内的分布。利用纯化的rSj26GST和日本血吸虫可溶性虫卵抗原(SEA),采用间接ELISA法检测急、慢性血吸虫病患者和正常人血清。结果RT-PCR从血吸虫虫卵中扩增670bp的基因片断,Western blotting证明在虫卵阶段Sj26GST的表达;同时免疫组化显示Sj26GST主要分布在虫卵内毛蚴两边的侧腺。rSj26GST检测急、慢性血吸虫病患者和正常人血清的阳性率分别为92%、80%和0;用SEA检测以上标本,阳性率分别为96%、84%和2%。结论Sj26GST是SEA的主要组分之一,能刺激机体产生高滴度的抗体;rSj26GST为抗原诊断日本血吸虫病显示出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具有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吸虫 日本 血吸虫病/诊断 寄生虫虫卵计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生素B_2作为光敏剂灭活病毒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1
12
作者 王志勇 张循善 +2 位作者 王明丽 高容保 胡勇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71-73,共3页
目的探讨维生素B2工作浓度及紫外光强度对维生素B2光化学法灭活病毒效果的影响。方法将滴度为7.25 lg TCID50的水泡性口腔炎病毒(VSV)悬液置于聚氯乙烯(PVC)血袋中,加入不同浓度维生素B2溶液结合不同强度紫外光(λ:250-350nm)... 目的探讨维生素B2工作浓度及紫外光强度对维生素B2光化学法灭活病毒效果的影响。方法将滴度为7.25 lg TCID50的水泡性口腔炎病毒(VSV)悬液置于聚氯乙烯(PVC)血袋中,加入不同浓度维生素B2溶液结合不同强度紫外光(λ:250-350nm)照射,处理后的维生素B2和病毒悬液混合物接种于Hep-2细胞单层,测定病毒滴度,观察维生素B2光化学法对VSV的灭活效果。结果工作浓度为300μmol/L的维生素B2结合强度为1920μW/cm^2紫外光照射10min,即可将滴度为7.25 lg TCID50的VSV灭活至〈0.50 lg TCID50。结论维生素B2结合紫外光照射可以有效灭活VS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黄素/药理学 光敏感药药理学 病毒灭活 口炎/病毒学 水疱病毒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血吸虫重组信号蛋白14-3-3(rSj14-3-3)及其单克隆抗体用于诊断的价值 被引量:20
13
作者 查任远 沈继龙 汪学龙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847-850,共4页
目的探讨纯化的日本血吸虫重组信号蛋白14-3-3(rSj14-3-3)及其相应单克隆抗体对日本血吸虫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利用纯化的rSj14-3-3抗原和可溶性虫卵抗原(SEA)间接ELISA方法检测急、慢性日本血吸虫病患者血清中特异性抗体;以纯化的抗rSj1... 目的探讨纯化的日本血吸虫重组信号蛋白14-3-3(rSj14-3-3)及其相应单克隆抗体对日本血吸虫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利用纯化的rSj14-3-3抗原和可溶性虫卵抗原(SEA)间接ELISA方法检测急、慢性日本血吸虫病患者血清中特异性抗体;以纯化的抗rSj14-3-3单克隆抗体包板,以兔抗rSj14-3-3多抗和酶标羊抗兔多抗为检测系统的酶标夹心法检测患者血清中的循环抗原。结果用rSj14-3-3检测急、慢性血吸虫病患者血清中特异性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100%和933%,用抗rSj14-3-3单克隆抗体检测循环抗原的阳性率分别为100%和956%,两者联合检测的总阳性率分别为100%和978%;经治疗后2、4、6、12个月,抗体转阴率分别为387%、548%、75%、90%,血清循环抗原转阴率分别为177%、419%、55%、85%,两者联合检测的总转阴率分别为452%、63%、85%、90%;对正常人血清的检测未见假阳性反应,与华支睾吸虫病和钩虫病患者血清出现轻微的交叉反应;用SEA检测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978%和956%,与正常人及华支睾吸虫病和钩虫病患者血清均有不同程度的交叉反应,治疗后2、4、6、12个月阴转率分别为32%、65%、125%、15%。结论rSj14-3-3检测急慢性血吸虫病患者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和利用抗rSj14-3-3单克隆抗体检测循环抗原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血吸虫病 免疫诊断 重组sj14-3-3 单克隆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霉酚酸酯对糖尿病大鼠肾组织Nephrin与Podocin表达的影响及机制 被引量:7
14
作者 董婧 吴永贵 +6 位作者 任克军 齐向明 梁超 张炜 袁亮 方芳 沈际佳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54-258,共5页
目的探讨霉酚酸酯(Mycophenolate mofetil,MMF)对糖尿病大鼠肾组织Nephrin与Podocin蛋白表达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建立链脲佐菌素诱导的单侧肾切除大鼠糖尿病模型,将模型大鼠随机分成糖尿病组(DM组)与MMF给药组(DM+MMF组,10mg·kg-1.... 目的探讨霉酚酸酯(Mycophenolate mofetil,MMF)对糖尿病大鼠肾组织Nephrin与Podocin蛋白表达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建立链脲佐菌素诱导的单侧肾切除大鼠糖尿病模型,将模型大鼠随机分成糖尿病组(DM组)与MMF给药组(DM+MMF组,10mg·kg-1.d-1灌胃给药),另设对照组(C组)。8wk末检测血糖、24h尿白蛋白排泄率(AER)变化,通过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肾组织ED-1表达,Westernblot方法检测肾组织Nephrin、Podocin、白细胞介素-1(IL-1)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蛋白表达。结果DM组大鼠尿AER明显高于C组(P<0.01),DM+MMF组大鼠尿AER明显低于DM组(P<0.05)。DM组大鼠肾小球ED-1阳性细胞数明显高于C组(P<0.01),DM+MMF组肾小球巨噬细胞浸润明显低于DM组(P<0.05)。DM组肾组织Nephrin与Podocin表达较C组分别下降80.2%与65.1%,MMF可明显恢复肾组织Nephrin与Podocin表达(P<0.01)。DM组肾组织IL-1与TNF-α表达较C组分别增加2.8倍与3.8倍,MMF可明显降低肾组织IL-1与TNF-α表达(P<0.01)。结论MMF可能通过恢复糖尿病大鼠肾组织Nephrin与Podocin蛋白表达减少尿白蛋白排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肾病 霉酚酸酯 NEPHRIN PODOCI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CMV pp65 DNA疫苗诱导小鼠的细胞免疫应答 被引量:7
15
作者 李艳秋 余莉 +2 位作者 方草晖 张文艳 王明丽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3年第2期98-102,共5页
目的 构建含HCMV pp65336~ 50 7位氨基酸的重组真核表达质粒 pcDNA3 1 pp65作为HCMVpp65基因疫苗 ,观察其诱导小鼠的细胞免疫应答情况。方法 以 6~ 8周龄♀Balb/c小鼠为动物模型 ,试验组和对照组各 6只。试验组于股四头肌注射pp65... 目的 构建含HCMV pp65336~ 50 7位氨基酸的重组真核表达质粒 pcDNA3 1 pp65作为HCMVpp65基因疫苗 ,观察其诱导小鼠的细胞免疫应答情况。方法 以 6~ 8周龄♀Balb/c小鼠为动物模型 ,试验组和对照组各 6只。试验组于股四头肌注射pp65DNA疫苗 ,对照组注射空载体pcDNA3 1。 2组小鼠分别在 0d、5d、3周注射该DNA疫苗 2 0 0μg。在末次免疫后 3d ,无菌取小鼠脾细胞 ,并用ConA和重组HCMV pp65336~ 50 7作为抗原刺激 ,吉氏液染色观察T淋巴细胞的形态学变化 ,并计算转化率。MTT法对脾脏的特异性杀伤细胞率和淋巴细胞的增殖指数进行测定 ,间接ELISA定量检测脾细胞上清中IFN γ的含量。结果 pp65336~ 50 7抗原刺激的DNA疫苗免疫鼠脾细胞体积变大 ,胞浆增多 ,核仁增多 ;淋巴细胞增殖试验示pp65336~ 50 7抗原能特异性刺激免疫鼠脾细胞增殖 ;试验组IFN γ较对照组增高 ,其含量为 80 0ng/L。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均具显著性 (P<0 0 5)。试验组及对照组脾细胞杀伤率分别为 :56 0 5 %±1 3 64 %、9 85 %± 2 0 6 % ,试验组脾细胞CTL活性比对照组增高 (P <0 0 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CMV PP65 DNA疫苗 小鼠 细胞免疫应答 动物模型 巨细胞病毒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肝脏损害的动态观察 被引量:8
16
作者 张玉侠 黄大可 +4 位作者 马盼盼 陈柳茜 刘淼 任翠平 沈际佳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725-729,共5页
目的动态观察和探讨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肝脏虫卵肉芽肿病变及纤维化与血清学改变的相关性。方法小鼠经腹部皮肤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定期剖杀小鼠,观察肝脏大体变化并测定肝脏系数;HE染色及Masson胶原纤维染色观察肝虫卵肉芽肿面积及纤... 目的动态观察和探讨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肝脏虫卵肉芽肿病变及纤维化与血清学改变的相关性。方法小鼠经腹部皮肤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定期剖杀小鼠,观察肝脏大体变化并测定肝脏系数;HE染色及Masson胶原纤维染色观察肝虫卵肉芽肿面积及纤维化程度;ELISA检测血清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含量。放免法检测血清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Ⅳ型胶原(Ⅳ-C)含量。结果肉眼观察感染后24d肝脏表面开始出现出血点,29d开始出现粟白色肉芽肿;HE染色发现感染后21d肝脏可见灶性炎症,28d始见虫卵,但无肉芽肿反应,29d可见肉芽肿反应并于42d达到高峰;血清ALT/AST在28d明显升高,39d达到高峰,42d开始下降,70d接近正常水平;统计学分析血清转氨酶水平与肉芽肿面积具有相关性。Masson染色表明肝脏纤维化42d开始出现,以后逐渐加重;血清HA、LN随着纤维化的出现而升高,Ⅳ-C水平无明显改变,但统计分析胶原染色面积与血清纤维化指标无相关性。结论肝脏虫卵肉芽肿和纤维化均是导致小鼠血吸虫病肝脏损害的主要原因,血清转氨酶变化与肝脏的肉芽肿病变动态相一致,并呈显著正相关;血清纤维化指标与肝脏早期纤维化病变无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血吸虫 肉芽肿 纤维化 血清学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敏感性PCR检测猪肉弓形虫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被引量:9
17
作者 余莉 朱新伊 +3 位作者 胡元生 张俊玲 罗庆礼 沈继龙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895-899,共5页
目的建立一种敏感快速的猪肉弓形虫PCR检测方法,并用来检测市售猪肉弓形虫的感染情况。方法采用不同数量的弓形虫模拟感染猪肉样本,分别以529 bp重复序列、B1基因、SAG1、SAG2、SAG3作为目标检测基因,对其敏感性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运... 目的建立一种敏感快速的猪肉弓形虫PCR检测方法,并用来检测市售猪肉弓形虫的感染情况。方法采用不同数量的弓形虫模拟感染猪肉样本,分别以529 bp重复序列、B1基因、SAG1、SAG2、SAG3作为目标检测基因,对其敏感性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运用敏感的靶标检测100份市售猪肉样本中弓形虫的感染情况。结果 529 bp重复序列的敏感性最高,用此靶标检测合肥市售猪肉,弓形虫阳性率为17%。结论 529 bp重复序列基因是一个可用于肉制品中弓形虫PCR检测的理想靶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弓形虫 PCR 猪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ago nashi:一个日本血吸虫性别决定基因的发现与鉴定 被引量:7
18
作者 汪学龙 沈继龙 +1 位作者 沈际佳 蒋作君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4-36,40,共4页
目的 运用免疫学方法筛选日本血吸虫 (中国大陆株 )童虫cDNA文库 ,寻找血吸虫新基因 ,并克隆和鉴定一个日本血吸虫决定性别的Magonashi样蛋白基因。方法 用混合的血吸虫感染者血清免疫学筛选日本血吸虫童虫cDNA文库 ,随机挑取阳性重... 目的 运用免疫学方法筛选日本血吸虫 (中国大陆株 )童虫cDNA文库 ,寻找血吸虫新基因 ,并克隆和鉴定一个日本血吸虫决定性别的Magonashi样蛋白基因。方法 用混合的血吸虫感染者血清免疫学筛选日本血吸虫童虫cDNA文库 ,随机挑取阳性重组克隆进行测序 ,以获得血吸虫基因 ,并通过BLAST程序进行比较及同源性分析 ,根据分析结果设计合成引物 ,用PCR法扩增出日本血吸虫Magonashi样蛋白基因 (SiM)编码序列 ,将其克隆入pGEM T载体和 pBKCMV载体 ,用双酶切、以质粒为模板进行PCR扩增和测序进行鉴定。结果 本研究共挑取 7个阳性克隆 ,通过测序获得了 5个有表达序列标签(ExpressedSequenceTag .EST)价值的序列 ,并进行了同源性分析 ;用PCR法扩增出大小为 4 4 1bpSjM开放阅读框 ,重组质粒pGEM SjM和 pBKCMV SjM经双酶切均可获得一条为PCR产物一致的DNA片段。 结论 本实验获得了 5个有EST价值的序列 ,并成功地克隆了其中SjM编码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血吸虫 CDNA文库 免疫学筛选 Mago mshi样蛋白 基因克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血吸虫重组信号蛋白14-3-3对日本血吸虫病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5
19
作者 刘庆中 沈继龙 汪学龙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3年第4期252-254,共3页
目的 探讨纯化的日本血吸虫 (中国大陆株 )重组信号蛋白 14 3 3(rSj14 3 3)诊断血吸虫病的价值。 方法 利用纯化的rSj14 3 3抗原与成虫抗原 ,间接ELISA法检测急、慢性日本血吸虫病患者血清。结果 急、慢性血吸虫患者血清rSj14 3 ... 目的 探讨纯化的日本血吸虫 (中国大陆株 )重组信号蛋白 14 3 3(rSj14 3 3)诊断血吸虫病的价值。 方法 利用纯化的rSj14 3 3抗原与成虫抗原 ,间接ELISA法检测急、慢性日本血吸虫病患者血清。结果 急、慢性血吸虫患者血清rSj14 3 3抗体检出率为 10 0 %和 92 0 % ,与正常人血清未出现交叉反应 ;抗AWA抗体检出率为 98 0 %和 94 0 % ,与正常人有 7 3%的交叉反应。结论 rSj14 3 3为抗原诊断日本血吸虫病显示出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具有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血吸虫病 诊断 重组信号蛋白14—3—3 rSjl4—3—3抗原 成虫抗原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HSP90α和癌组织基因HSP90AA1在肺癌中的高表达及预后价值 被引量:18
20
作者 董晓玉 钟涛 +2 位作者 叶元滋 郑美娟 沈继龙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034-1040,共7页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血清热休克蛋白90α(HSP90α)和癌组织基因HSP90AA1在肺癌中的高表达及其预后价值。方法收集109例肺癌患者为实验组;36例肺部炎症患者为参照组;以及3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比较三组间血清HSP90α水平的差异;分析HSP90...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血清热休克蛋白90α(HSP90α)和癌组织基因HSP90AA1在肺癌中的高表达及其预后价值。方法收集109例肺癌患者为实验组;36例肺部炎症患者为参照组;以及3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比较三组间血清HSP90α水平的差异;分析HSP90α与临床参数的关系;从癌症基因图谱(TCGA)数据库下载数据分析HSP90AA1在癌组织中的表达,同时探讨HSP90AA1与患者临床病理资料的相关性及对预后的影响。结果实验组血清HSP90α水平高于参照组和对照组(P<0.05);HSP90α诊断肺癌的ROC曲线下面积是0.898(P<0.05);肺鳞癌组、小细胞癌组HSP90α表达高于腺癌组(P<0.05);肺癌患者治疗缓解期HSP90α表达降低,病情进展期HSP90α表达显著升高(P<0.05);TCGA数据分析显示HSP90AA1表达癌组织高于癌旁组织,且肺鳞癌癌组织HSP90AA1表达高于肺腺癌(P<0.05);HSP90AA1表达与肺癌患者的年龄、性别、临床分期、肿瘤残余均无关;K-M生存分析单因素、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HSP90AA1高表达降低肺癌患者的整体生存率(OS),HSP90AA1表达水平是肺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肺癌患者血清HSP90α及癌组织HSP90AA1水平升高,癌组织高表达HSP90AA1是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HSP90α和HSP90AA1可作为肺癌的一种辅助诊断指标;其表达水平对肺癌患者疗效观察及生存状态预测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热休克蛋白90a HSP90AA1 腺癌 鳞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