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镜下经口入路至颈静脉孔区处理沟通型肿瘤的临床应用解剖 被引量:1
1
作者 王涵 王玉海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9,共5页
目的研究内镜下经口入路至颈静脉孔区解剖,以期为临床上切除该区域的沟通型肿瘤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内镜下对15具尸头模拟经口入路,观察颈静脉孔区颅内外的暴露情况,定位解剖标志并记录相关参数。结果内镜下经口入路可很好显露颈静... 目的研究内镜下经口入路至颈静脉孔区解剖,以期为临床上切除该区域的沟通型肿瘤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内镜下对15具尸头模拟经口入路,观察颈静脉孔区颅内外的暴露情况,定位解剖标志并记录相关参数。结果内镜下经口入路可很好显露颈静脉孔区颅外段,尤其是其前内侧区域,在磨除舌下神经管外口至中线骨质后可获得颅内脑干腹侧中线区域的最佳暴露。枕髁、髁上槽、颈动脉嵴为重要的解剖标志。其中枕髁前缘距舌下神经管外口下缘(14.51±2.30)mm,枕髁前缘距颈动脉嵴(24.11±2.19)mm,枕髁前缘距颈静脉结节上端(21.26±2.26)mm。结论该入路有助于处理肿瘤主体偏于颈静脉孔内侧的沟通型肿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静脉孔区 内窥镜 沟通型肿瘤 经口入路 应用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剂量生大黄对胃肠肿瘤病人术后胃肠道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5
2
作者 葛晨 吴国忠 +2 位作者 陆春雷 吴涛 姚豪杰 《肠外与肠内营养》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85-87,91,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的生大黄对胃肠肿瘤病人术后胃肠道功能的影响. 方法:将150例病人分为试验1~4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试验组术后6h开始给予生大黄,剂量分别为0.3、0.6、0.9和1.2g/(kg·d),分2次给予,1次/12 h,持续至术后第2天...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的生大黄对胃肠肿瘤病人术后胃肠道功能的影响. 方法:将150例病人分为试验1~4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试验组术后6h开始给予生大黄,剂量分别为0.3、0.6、0.9和1.2g/(kg·d),分2次给予,1次/12 h,持续至术后第2天.对照组给予同药剂量的温开水滴入.观察给予不同剂量生大黄后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和排便时间、术后并发症以及术后住院时间、费用等指标. 结果:试验1~4组病人的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和排便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以及住院费用等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3、4组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明显快于试验1、2组.但试验4组比其他几组腹泻次数明显增加,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生大黄可加速胃肠肿瘤病人术后胃肠道功能的恢复,并不增加术后并发症.0.9g/(kg·d)生大黄为最佳安全有效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大黄 胃肠肿瘤 剂量 快速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