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anos1基因在日本血吸虫不同发育时期的定位 被引量:2
1
作者 华梦晴 邵延靖 +1 位作者 刘淼 沈际佳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15-221,共7页
目的探讨nanos1基因在日本血吸虫的定位以及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情况。方法在NCBI上搜索日本血吸虫nanos1基因,PCR扩增、测序并将其全长序列经BLAST软件分析,利用DNAMAN6.0和ClustalX2.0.9进行多重序列比对,利用MAGA 5.05构建进化树进行... 目的探讨nanos1基因在日本血吸虫的定位以及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情况。方法在NCBI上搜索日本血吸虫nanos1基因,PCR扩增、测序并将其全长序列经BLAST软件分析,利用DNAMAN6.0和ClustalX2.0.9进行多重序列比对,利用MAGA 5.05构建进化树进行系统进化分析。体外转录地高辛(DIG)标记的RNA探针,并将其用于日本血吸虫感染后第18、24和42天3个发育时期的雌雄虫整体原位杂交,以确定nanos1基因在日本血吸虫的定位。结果PCR扩增获得日本血吸虫nanos1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其编码的蛋白与曼氏血吸虫nanos2蛋白同源性最高。体外转录成功的RNA探针用于日本血吸虫整体原位杂交,在感染后第24、42天雌虫的卵巢和卵黄腺以及18天雌虫的卵巢检测到阳性杂交信号,而各个发育阶段的雄虫均未观察到明显阳性杂交信号。结论日本血吸虫nanos1基因高表达于感染后第18天雌虫的卵巢以及第24、42天雌虫的卵巢和卵黄腺。该研究初步揭示了日本血吸虫nanos1基因的表达模式,为研究nanos1基因的功能提供了重要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血吸虫 nanos1 进化分析 整体原位杂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酰乳香酸抑制日本血吸虫虫卵肉芽肿形成及对PLA_2、LTB_4、PGE_2和MMP-9的影响
2
作者 董胜鉴 沈际佳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355-1355,共1页
目的探讨乙酰乳香酸(ABA)抑制日本血吸虫虫卵肉芽肿形成及其对生化介质磷脂酶A2(PLA2)、白三烯B4(LTB4)、前列腺素E2(PGE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作用。方法 6周龄SPF级C57鼠随机分成5组:A组为未感染血吸虫尾蚴同期正常鼠,B、C、D... 目的探讨乙酰乳香酸(ABA)抑制日本血吸虫虫卵肉芽肿形成及其对生化介质磷脂酶A2(PLA2)、白三烯B4(LTB4)、前列腺素E2(PGE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作用。方法 6周龄SPF级C57鼠随机分成5组:A组为未感染血吸虫尾蚴同期正常鼠,B、C、D、E组经腹部皮肤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20±2)条,小鼠感染尾蚴21 d后,B组经腹腔注射溶剂环糊精280 mg/(kg.d)×20 d,C组感染后不加治疗,D、E组分别腹腔注射ABA140 mg/(kg.d)×20 d、280 mg/(kg.d)×20 d。所有小鼠12周龄时处死取血,收集血清,转氨酶试剂盒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ELISA法检测血清LTB4和肝匀浆PGE2;RT-PCR法检测肝匀浆PLA2和MMP-9mRNA的表达量;Western blot检测肝匀浆MMP-9的蛋白含量。取小鼠肝组织中叶固定、切片做HE染色,观察并测量肝虫卵肉芽肿面积,计算与正常肝组织的比值。结果 E组ALT、AST和LTB4的水平均显著低于B、C组(P<0.05),D组ALT、AST和LTB4的水平虽均低于B、C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组虫卵肉芽肿面积与正常肝组织的比值均显著小于B、C组(P<0.05),D组虫卵肉芽肿面积正常肝组织的比值虽均小于B、C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另外,D组和E组肝匀浆中PGE2的水平均显著低于B组和C组(P<0.05);D组和E组的MMP-9 mRNA表达量显著低于B组和C组(P<0.05),D组和E组的MMP-9 mRNA的表达量显著高于A组(P<0.05);D组和E组MMP-9的水平显著低于B组和C组(P<0.05),D组和E组MMP-9的水平虽高于A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C、D、E组PLA2mRNA的表达量无明显变化。结论ABA对抑制血吸虫虫卵肉芽肿炎症有一定效果,ABA可降低血清LTB4和肝匀浆中PGE2、MMP-9的生成,是抑制肉芽肿炎症反应的重要生化介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酰乳香酸 日本血吸虫 肉芽肿 生化介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弓形虫Tg Hly-Ⅲ蛋白诱导虫体从宿主细胞逸出
3
作者 张倩 金郁 +2 位作者 姚湧 计永胜 汪学龙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0-14,共5页
目的检测外源性弓形虫三型溶血素(TgHly-Ⅲ)蛋白诱导弓形虫逸出的效果和分子机制。方法通过在线软件预测TgHly-Ⅲ的功能与结构,外源表达TgHly-Ⅲ蛋白,并用其孵育感染弓形虫的宿主细胞,用流式细胞仪在不同时间点检测逸出虫体数目;用免疫... 目的检测外源性弓形虫三型溶血素(TgHly-Ⅲ)蛋白诱导弓形虫逸出的效果和分子机制。方法通过在线软件预测TgHly-Ⅲ的功能与结构,外源表达TgHly-Ⅲ蛋白,并用其孵育感染弓形虫的宿主细胞,用流式细胞仪在不同时间点检测逸出虫体数目;用免疫印迹检测宿主细胞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用不同阻断剂阻断虫体钙离子、运动能力和细胞凋亡、程序性坏死通路,检测TgHly-Ⅲ诱导虫体逸出效果。结果 TgHly-Ⅲ在序列上具有较高的保守性,具有膜穿孔功能;外源表达的TgHly-Ⅲ可有效诱导弓形虫从宿主细胞逸出,并且此种逸出依赖于虫体内钙离子和虫体的运动能力;阻断宿主细胞凋亡途径后,TgHly-Ⅲ诱导虫体逸出效率显著降低,并且TgHly-Ⅲ孵育可以提高宿主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ax的表达和JNK、p38的磷酸化水平。结论 TgHly-Ⅲ可以通过细胞凋亡途径诱导虫体从宿主细胞逸出,这类逸出与虫体钙离子和运动能力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弓形虫 三型溶血素蛋白 逸出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