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伤寒论》之“痞”临证浅析
被引量:10
- 1
-
-
作者
邢齐树
董昌武
-
机构
安徽医科大学合肥第三临床学院(合肥市第三人民医院)中医科
安徽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
-
出处
《环球中医药》
CAS
2021年第1期103-105,共3页
-
文摘
“痞”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为自觉心下痞塞,胸膈胀满,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主要症状的临床常见病证。仲景在《伤寒论》中指出太阳病本为表证,误下而成“痞”。误下是“痞”的重要病因,但临床上不管外感内伤,不论寒热痰水、正虚邪实,只要是胃气壅滞,都可以发生“痞”证。“痞”证是以中焦脾胃的气机不畅为总的病机,临证需辨寒热虚实,更需与“结胸”、“心下支结”等病证相鉴别。仲景基于“辛开苦降”理论创立了“泻心汤”类方,实现了从理论到临床的转变。自仲景以来,后世医家不断探索“痞”证之病因病机以及治法方药,提出了“塞因塞用”理论,创立了“补中益气汤”,进一步完善了“痞”证的辨证论治。
-
关键词
伤寒论
痞
泻心汤
仲景
辛开苦降
塞因塞用
-
分类号
R222
[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