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成骨细胞特异性识别多肽对人成骨细胞黏附和迁移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宋婷婷 王泽华 +3 位作者 高启坤 庄艳琴 吴齐越 吴明月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217-1220,共4页
目的探讨成骨细胞特异性识别多肽对人颅骨成骨细胞黏附和迁移作用的影响。方法常规培养人颅骨成骨细胞,分为10^(-4)、10^(-5)、10^(-6)、10^(-7)、10^(-8)mol/L 5个实验组及对照组,应用黏附实验、划痕实验及Transwell迁移小室实验检测... 目的探讨成骨细胞特异性识别多肽对人颅骨成骨细胞黏附和迁移作用的影响。方法常规培养人颅骨成骨细胞,分为10^(-4)、10^(-5)、10^(-6)、10^(-7)、10^(-8)mol/L 5个实验组及对照组,应用黏附实验、划痕实验及Transwell迁移小室实验检测不同浓度的成骨细胞特异性识别多肽对人成骨细胞黏附、迁移作用的影响。结果成骨细胞特异性识别多肽在10^(-8)~10^(-4)mol/L浓度范围内能够促进人颅骨成骨细胞迁移与黏附,其中10^(-5)mol/L浓度促进作用最为显著。结论成骨细胞特异性识别多肽能够促进成骨细胞黏附及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骨细胞特异性识别多肽 人颅骨成骨细胞 迁移 黏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钛纳米管表面固定GL13K抗菌肽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王泽华 程佳蕙 +2 位作者 高啟坤 宋婷婷 吴明月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51-255,共5页
目的探讨在二氧化钛(TiO_2)纳米管表面固定GL13K抗菌肽(AMP)的方法并对其效果进行比较,为钛种植体表面的抗菌改性及种植体周围炎治疗研究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采用物理吸附、共价结合及层层自组装将GL13K抗菌肽固定至TiO_2纳米管表面,构... 目的探讨在二氧化钛(TiO_2)纳米管表面固定GL13K抗菌肽(AMP)的方法并对其效果进行比较,为钛种植体表面的抗菌改性及种植体周围炎治疗研究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采用物理吸附、共价结合及层层自组装将GL13K抗菌肽固定至TiO_2纳米管表面,构建生物活性抗菌涂层,并比较其固定效果。结果通过场发射扫描电镜、正置荧光显微镜、接触角测量仪、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傅里叶红外光谱以及紫外分光光度计对样品进行表征,证实3种方法均可将GL13K抗菌肽固定至TiO_2纳米管表面。结论层层自组装法的缓释效应最佳,有望提高钛种植体表面的持续抗菌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O2纳米管 GL13K抗菌肽 缓释 种植体周围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层层自组装技术在组织工程领域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3
作者 郭雨晴 张菁 李颂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S02期538-541,共4页
层层自组装(Layer-by-layer self-assembly,LBL)是利用逐层交替沉积的方法,借助各层分子间的弱相互作用,使层与层自发地缔合形成结构完整、性能稳定、具有某种特定功能的分子聚集体或超分子结构的过程。组织工程学被称为“再生医学”,... 层层自组装(Layer-by-layer self-assembly,LBL)是利用逐层交替沉积的方法,借助各层分子间的弱相互作用,使层与层自发地缔合形成结构完整、性能稳定、具有某种特定功能的分子聚集体或超分子结构的过程。组织工程学被称为“再生医学”,是指利用生物活性物质,通过体外培养或构建的方法,再造或者修复器官及组织的技术,其主要包括新型生物材料、细胞来源、信号因子和生物制造方法等四个方面,目标是制造功能组织,用于再生医学和药物试验。本文就层层自组装技术在组织工程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层自组装(LBL) 组织工程 再生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DF-1α复合Pluronic F-127的构建及其对BMSCs的体外生物效应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田甜 程继光 周健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096-1099,共4页
目的构建装载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SDF-1α)的Pluronic F-127新型复合材料,并研究其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体外生物效应。方法构建装载不同浓度SDF-1α(200、50 ng/ml)的Pluronic F-127复合水凝胶,采用Transwell小室进行复合水... 目的构建装载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SDF-1α)的Pluronic F-127新型复合材料,并研究其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体外生物效应。方法构建装载不同浓度SDF-1α(200、50 ng/ml)的Pluronic F-127复合水凝胶,采用Transwell小室进行复合水凝胶对BMSCs的体外趋化实验。将BMSCs与复合材料均匀混合,加成骨细胞诱导液进行培养,并对其行碱性磷酸酶(AKP)活性测定及茜素红染色,由结果可观察到BMSCs的成骨诱导分化情况,并用MTT法检测复合培养后细胞的活性状况。结果趋化实验结果显示,含SDF-1α浓度为200 ng/ml的复合水凝胶对BMSCs的募集效果显著(P<0.05)。MTT法证实了Pluronic F-127对细胞增殖不产生影响(P>0.05)。BMSCs-复合材料、单纯BMSCs在成骨诱导培养条件下,两组细胞的AKP表达量均明显增高,并且都高于非成骨诱导组(P<0.05),同时诱导组镜下可见明显的钙结节形成。结论成功构建装载SDF-1α的Pluronic F-127新型复合材料,其在体外对BMSCs有明显的趋化作用,在细胞材料复合培养的三维支架中,BMSCs能够存活并被成功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 PLURONIC F-127水凝胶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成骨诱导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长因子在牙周炎位点保存中促进骨组织再生的观察 被引量:15
5
作者 王敬 徐燕 +4 位作者 杨洋 汪晨 孟明理 王晓静 周永敏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329-1333,共5页
目的比较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RF)和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 FGF)两种不同生长因子对骨生成促进能力的差异。方法将28例因牙周炎松动不能保留患牙而拔除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PRF组是牙槽窝内加入去蛋白牛骨矿物质(Bio-Oss骨粉)和PR... 目的比较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RF)和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 FGF)两种不同生长因子对骨生成促进能力的差异。方法将28例因牙周炎松动不能保留患牙而拔除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PRF组是牙槽窝内加入去蛋白牛骨矿物质(Bio-Oss骨粉)和PRF的复合物,bFGF组使用bFGF和Bio-Oss骨粉的复合物,空白组只加入Bio-Oss骨粉。术后6个月进行术区垂直骨吸收量、骨密度平均值、邻牙骨高度变化的临床测量并对PRF和bFGF两组取出的骨标本进行组织观察,用专业图像分析软件IPP6.0对新生骨的量进行定量分析。结果空白组分别与PRF组、bFGF组的垂直骨吸收量、骨密度平均值、邻牙牙槽骨高度变化量及新生骨百分比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bFGF组和PRF组比较中,骨密度平均值及新生骨百分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垂直骨吸收量及邻牙牙槽骨高度变化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PRF组促进成骨生成的能力高于bFGF组。结论 PRF能更有效地促进骨组织的形成,从而获得更高新生骨的质量,为种植修复提供良好的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F BFGF 牙周炎 位点保存 组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藻酸钠壳聚糖支架复合成骨细胞特异性多肽修复兔颅骨缺损 被引量:9
6
作者 陈慧敏 宋婷婷 +3 位作者 吴齐越 高启坤 庄艳琴 吴明月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04-507,共4页
目的评价成骨细胞特异性识别多肽在骨缺损中的修复效果。方法将成骨细胞特异性识别多肽与海藻酸钠/壳聚糖水凝胶(SA/CS Gel)复合植入兔颅骨双侧15 mm圆形极限骨缺损区,实验组缺损处植入海藻酸钠/壳聚糖/成骨细胞特异性识别多肽水凝胶(... 目的评价成骨细胞特异性识别多肽在骨缺损中的修复效果。方法将成骨细胞特异性识别多肽与海藻酸钠/壳聚糖水凝胶(SA/CS Gel)复合植入兔颅骨双侧15 mm圆形极限骨缺损区,实验组缺损处植入海藻酸钠/壳聚糖/成骨细胞特异性识别多肽水凝胶(SA/CS/多肽Gel),对照组植入SA/CS Gel,空白组不植入任何载体及药物,随机分组。术后8周活体行CBCT扫描,随后处死取材并常规HE染色行组织学检查观察成骨效果。结果影像学及组织形态学结果可见,实验组缺损区成骨量明显大于对照组及空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骨细胞特异性识别多肽可促进兔颅骨缺损的骨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骨细胞特异性识别多肽 颅骨缺损 海藻酸钠/壳聚糖复合凝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氧对人牙周膜干细胞骨向分化的影响
7
作者 刘衍钊 孙世林 +3 位作者 顾旷 刘雨 邹多宏 王元银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965-969,共5页
目的探讨低氧对人牙周膜干细胞(PDLSCs)骨向分化的影响。方法采用组织块法体外分离培养PDLSCs,分别在常氧和低氧条件下培养PDLSCs,低氧组在2%O2浓度下培养6、12、24、48 h后检测其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并通过荧光定量PCR检测低氧培养的P... 目的探讨低氧对人牙周膜干细胞(PDLSCs)骨向分化的影响。方法采用组织块法体外分离培养PDLSCs,分别在常氧和低氧条件下培养PDLSCs,低氧组在2%O2浓度下培养6、12、24、48 h后检测其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并通过荧光定量PCR检测低氧培养的PDLSCs中骨钙素(OCN)、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碱性磷酸酶(ALP)以及成骨相关基因核心结合因子(Runx-2)等基因的表达变化;通过Western blot法检测低氧培养的PDLSCs中Runx-2、Hif-1α等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低氧组的PDLSCs的ALP水平高于常氧组,但低氧48 h开始抑制ALP水平,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低氧培养48 h内的PDLSCs的成骨能力高于常氧组,但低氧培养48 h则抑制其成骨能力。结论48 h内低氧可显著增强PDLSCs骨向分化作用,48 h则开始抑制其成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周膜干细胞 低氧 骨向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录因子NFIC在cAMP信号通路调控根尖牙乳头干细胞分化中的作用 被引量:4
8
作者 梁妍 张菁 李颂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90-193,共4页
目的通过慢病毒转染过表达NFIC基因,研究NFIC在cAMP信号通路促进根尖牙乳头干细胞(SCAPs)分化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酶消化法培养SCAPs,将SCAPs分别于普通矿化诱导液(对照组)、cAMP信号通路激动剂(Forskolin组)、转染空病毒载体协同Forskol... 目的通过慢病毒转染过表达NFIC基因,研究NFIC在cAMP信号通路促进根尖牙乳头干细胞(SCAPs)分化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酶消化法培养SCAPs,将SCAPs分别于普通矿化诱导液(对照组)、cAMP信号通路激动剂(Forskolin组)、转染空病毒载体协同Forskolin(Forskolin+LV-empty组)、转染过表达NFIC慢病毒协同Forskolin(Forskolin+ovNFIC组)的矿化诱导液中培养。矿化诱导10 d后茜素红染色检测各组矿化结节形成情况,QPCR法检测7 d Runt相关基因2(RUNX2)、碱性磷酸酶(ALP)、骨钙素(OCN)mRNA的表达。结果 Forskolin作用SCAPs后矿化结节形成增多,相关矿化基因表达增高,而Forskolin+ov-NFIC组矿化结节进一步增多,矿化基因表达进一步上调。结论转录因子NFIC能够促进cAMP信号通路介导的SCAPs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尖牙乳头干细胞 CAMP NFIC 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T-qPCR检测CPC对中重度慢性牙周炎患者口内环境中红色复合体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叶兴如 徐燕 +5 位作者 庞罡 王莹 周莉莉 蒋鹏 沈继龙 王荣海 《口腔医学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852-856,共5页
目的:利用RT-qPCR检测CPC对中重度慢性牙周炎患者口内环境中红色复合体构成比的影响。方法:临床选择40例中重度慢性牙周炎患者,随机分成CPC(试验)组、溶媒(对照)组,牙周基础治疗后分别使用该药品含漱+袋内冲洗。记录患者基线和用药4周... 目的:利用RT-qPCR检测CPC对中重度慢性牙周炎患者口内环境中红色复合体构成比的影响。方法:临床选择40例中重度慢性牙周炎患者,随机分成CPC(试验)组、溶媒(对照)组,牙周基础治疗后分别使用该药品含漱+袋内冲洗。记录患者基线和用药4周后的临床指标;采集龈下菌斑、龈沟液和唾液样本,BANA试验检测胰蛋白酶样酶含量,RT-qPCR检测P.gingivalis、T.forsythia、T.denticola在总菌量中的构成比。结果:治疗后:1)试验组AL、BOP、PLI显著改善(P<0.01),对照组仅AL改善(P<0.01);2)两组龈下菌斑和龈沟液样本中胰蛋白酶样酶含量均显著下降(P<0.05);3)两组P.gingivalis构成比均显著下降(P<0.01),T.forsythia在试验组构成比显著下降(P<0.01),而T.denticola治疗前后无变化;4)P.gingivalis、T.forsythia、T.denticola两两之间构成比均显著相关(P<0.01)。结论:CPC可抑制牙菌斑形成,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并对龈下菌斑中的P.gingivalis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临床上可用于辅助治疗中重度慢性牙周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龈卟啉单胞菌 福塞坦氏菌 齿垢密螺旋体 实时荧光定量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