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某医科大学在校生亚健康及其与述情障碍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7
1
作者 刘从云 陶芳标 +2 位作者 吴强 万宇辉 王润玲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343-1346,共4页
目的了解医学生亚健康状态及其与述情障碍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某医科大学临床医学及其相关专业2505名学生,运用《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和《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分别评定亚健康状态和述情障碍,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法分析... 目的了解医学生亚健康状态及其与述情障碍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某医科大学临床医学及其相关专业2505名学生,运用《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和《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分别评定亚健康状态和述情障碍,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法分析医学生亚健康状态与述情障碍的关系。结果男生躯体、心理亚健康状态的检出率分别为7.7%、5.9%,女生分别为8.6%、5.5%,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变量分析中,述情障碍及其3个因子与躯体和心理亚健康显著相关(除外向性思维和心理亚健康);在控制人口统计学指标等混杂因素后,躯体亚健康状态以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最高,述情障碍得分>P75为其危险因素(P<0.05),"母亲文化程度为小学"是躯体亚健康的保护因素(P<0.01);心理亚健康状态以5年制临床相关专业最低,父亲和自己生活的家庭类型、识别情感不能得分>P50是危险因素(P<0.05)。结论亚健康状态在医学生中十分常见,述情障碍可能是医学生亚健康状态发生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康状况 情绪障碍 学生 医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大学生心身症状调查 被引量:12
2
作者 王君 张洪波 +2 位作者 许娟 曹秀菁 许韶君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481-481,共1页
关键词 大学生 横断面调查 心身症状 SCL-90 安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有焦虑症状大学生的社会人口特征及社会心理分析 被引量:12
3
作者 许敏兰 张洪波 +2 位作者 许娟 许韶君 苏普玉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510-512,共3页
目的:了解安徽省大学生焦虑症状流行状况及其社会人口和社会心理影响因素。方法:对所有省属高校按专业分层,以校为整群抽样(每专业1校),抽取该校在校生的15%。采用无记名问卷调查,共获得有效问卷4178份。调查工具包括焦虑自评问卷(SAS)... 目的:了解安徽省大学生焦虑症状流行状况及其社会人口和社会心理影响因素。方法:对所有省属高校按专业分层,以校为整群抽样(每专业1校),抽取该校在校生的15%。采用无记名问卷调查,共获得有效问卷4178份。调查工具包括焦虑自评问卷(SAS)和青少年负性生活事件量表(ASLEC)。结果:6.94%的大学生存在焦虑,其中男生7.22%,女生为6.35%。理工学生焦虑检出率最高(10.08%),西医学生最低(3.59%)。卡方检验显示焦虑症状与社会人口特征中的出生地、年级、学习成绩、专业及父亲学历有关;与社会心理因素中的生活事件与生活经历,家庭环境中的大部分特征都有统计意义的相关性。多元逐步回归模型进一步发现焦虑症状受社会人口特征中理工类专业(OR=1.77,95%CI:1.30~2.41)和成绩差(OR=1.45,95%CI:1.09~1.93)的显著影响,同时也受社会心理因素中的负性生活事件(OR=4.76,95%CI:3.36~6.77)、消极社会经历(OR=3.35,95%CI:2.43~4.62)以及家庭环境特征中的亲密度(OR=0.65,95%CI:0.49~0.85)和情感表达(OR=0.71,95%CI:0.54~0.94)的显著影响。结论:大学生焦虑症状受社会人口特征及社会心理各方面的综合影响,大学生焦虑症状的预防需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参与和促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虑 横断面调查 大学生 社会人口特征 社会心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权TOPSIS法与RSR法联合应用对农村寄宿制学校卫生安全状况的综合评价 被引量:4
4
作者 杨玲 陶芳标 +2 位作者 陈钦 郝加虎 刘业勋 《中国卫生统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24-425,427,共3页
关键词 加权TOPSIS法 综合评价方法 寄宿制学校 学校卫生 安全状况 联合应用 RSR法 农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酚S暴露致生殖系统损伤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5
作者 雷连曼 孙姝 +2 位作者 陈晨 张超(综述) 郝加虎(审校)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0-185,共6页
双酚S作为双酚A的替代物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但多项研究表明双酚S同样具有多种毒性效应。目前已有研究发现双酚S可对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等造成不良影响,尤其是在生殖系统方面,相关研究更为深入且广泛。双酚S暴露可引起雄... 双酚S作为双酚A的替代物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但多项研究表明双酚S同样具有多种毒性效应。目前已有研究发现双酚S可对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等造成不良影响,尤其是在生殖系统方面,相关研究更为深入且广泛。双酚S暴露可引起雄性精子数量减少、活动率下降和畸形率增加,并降低睾酮水平;另一方面,双酚S暴露引起雌性卵巢体积和相对质量显著减少,并影响卵母细胞质量,降低促性腺激素(促卵泡激素、促黄体生成素)水平。双酚S作用于机体的机制复杂多样,涉及氧化应激、细胞凋亡、表观遗传修饰等,其中不同研究中双酚S的生殖毒性存在差异。该文对双酚S致生殖毒性表现及其机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酚S 睾丸 卵巢 生殖毒性 氧化应激 促性腺激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肥市小学生心理复原力与社会支持的关系 被引量:27
6
作者 王坚杰 张洪波 +3 位作者 许娟 高茗 王敏 吴泽俊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62-164,共3页
目的:探讨小学生心理复原力与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方法:运用加利福尼亚健康儿童问卷修订版中的学生复原力问卷和社会支持问卷,对合肥市2067名三、四、五年级小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合肥市小学生的心理复原力平均得分为49.0... 目的:探讨小学生心理复原力与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方法:运用加利福尼亚健康儿童问卷修订版中的学生复原力问卷和社会支持问卷,对合肥市2067名三、四、五年级小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合肥市小学生的心理复原力平均得分为49.0±8.8,女生复原力得分(50.1±8.6)高于男生(47.9±8.8,t=5.71,P〈0.01)。五年级复原力得分(49.0±8.8)高于三、四年级(47.9±8.7,47.9±8.7,F=21.39,P〈0.01)。小学生复原力在学校间差异有显著性(F=19.94,P〈0.01)。(2)社会支持各因子中父母支持、学校支持、亲戚支持和同伴支持均与心理复原力呈显著正相关(r=0.49~0.76,P〈0.01)。(3)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与三年级学生心理复原力密切相关的因素依次为:同伴支持(OR=7.66,95%CI为2.34~25.05),学校支持(4.50,1.75~11.55),亲戚支持(4.25,1.91~9.47);与四年级学生心理复原力密切相关的因素依次为:同伴支持(10.75,2.58~44.79),父母支持(2.79,1.35—5.77),亲戚支持(2.77,1.46—5.26),学校支持(2.28,1.15~4.53);与五年级学生心理复原力密切相关的因素依次为:父母支持(7.29,3.09~17.21),同伴支持(2.54,1.31—4.93),学校支持(2.38,1.47~3.85),亲戚支持(1.99,1.20~3.30)。结论:生活环境中的社会支持越好,小学生的复原力也越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复原力 社会支持 横断面调查 小学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既往受责打与初中学生行为问题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陶芳标 凤尔翠 +3 位作者 苏普玉 朱鹏 王莉娜 张洪波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4年第15期1057-1059,共3页
目的 了解既往受责打儿童的行为问题检出率 ,分析既往受责打对初中学生行为问题的影响。方法 对某农村中学初中学生 84 2人进行调查 ,通过自我报告法调查学生既往受责打情况和家庭的社会人口学特征 ,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 (教师... 目的 了解既往受责打儿童的行为问题检出率 ,分析既往受责打对初中学生行为问题的影响。方法 对某农村中学初中学生 84 2人进行调查 ,通过自我报告法调查学生既往受责打情况和家庭的社会人口学特征 ,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 (教师问卷 )评定儿童行为问题。获得 812份有效问卷 ,其中评定为有既往受责打的初中生12 8人 ,对照组 6 84人。采用 χ2 检验比较两组各项行为问题检出率差异的显著性 ,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结果 有既往受责打史的男生焦虑 /抑郁问题检出率 (15 3% )与对照组 (6 2 % )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思维问题检出率 (2 9 4 % )与对照组 (17 4 % )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总行为问题检出率 (37 6 % )与对照组 (2 6 5 % )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退缩行为、躯体主诉、注意问题、违纪行为、攻击行为、内外向行为问题在两组学生中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既往受责打女生和对照组间各项行为问题均无显著性。根据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 (教师问卷 )评定的学校得分和适应能力总分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儿童行为问题与既往受责打相关联。结论 既往经常受责打男学生的焦虑 /抑郁、思维问题和总行为问题的检出率较高 ,既往受责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虐待儿童 行为异常 中学生 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生亲密伴侣暴力演变及其与抑郁症状的关联 被引量:2
8
作者 汪瑞 李书琴 +5 位作者 金正格 钱燕 蒋志成 李若瑜 张诗晨 万宇辉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930-936,共7页
目的:分析亲密伴侣暴力(IPV)转变模式与大学生抑郁症状的关联。方法:于2019年11月-12月,选取安徽省两所医学专科学校的4211名大一年级学生开展基线调查(T1),1年后进行随访(T2)。采用IPV问卷、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大学生的IPV和抑郁症... 目的:分析亲密伴侣暴力(IPV)转变模式与大学生抑郁症状的关联。方法:于2019年11月-12月,选取安徽省两所医学专科学校的4211名大一年级学生开展基线调查(T1),1年后进行随访(T2)。采用IPV问卷、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大学生的IPV和抑郁症状,通过潜在转变分析(LTA)探讨IPV的变化模式。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IPV不同转变模式和抑郁症状的关联。结果:潜在转变分析显示,70.6%的大学生T2与T1保持一致,其中64.0%的大学生持续低IPV,命名为低水平稳定组;6.6%的大学生持续高IPV,命名为持续高危组。22.4%的大学生高IPV转变为低IPV,命名为缓和组,7.1%的大学生从低IPV转变为高IPV,命名为恶化组。各转变模式中,相对低水平稳定组,缓和组(OR=1.37,95%CI:0.98~1.91)、恶化组(OR=3.68,95%CI:2.33~5.81)与持续高危组(OR=3.80,95%CI:2.37~6.09)与大学生抑郁症状风险增加有关。结论:IPV随时间的转变与大学生抑郁症状风险增加相关,减少IPV有益于大学生抑郁症状的防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亲密伴侣暴力 抑郁症状 潜在转换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生抑郁焦虑症状与新冠肺炎风险感知关联研究 被引量:20
9
作者 朱卓妍 张一 +3 位作者 甘虹 陶舒曼 陶芳标 伍晓艳 《中国健康教育》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45-149,共5页
目的描述大学生新冠肺炎风险感知情况,分析大学生抑郁、焦虑症状与风险感知水平的关联。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20年4月在全国16个省份或地区21所高校开展关于15936名大学生新冠肺炎风险感知和心理状况调查。采用χ^(2)... 目的描述大学生新冠肺炎风险感知情况,分析大学生抑郁、焦虑症状与风险感知水平的关联。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20年4月在全国16个省份或地区21所高校开展关于15936名大学生新冠肺炎风险感知和心理状况调查。采用χ^(2)检验比较高、中、低3组风险感知大学生抑郁和焦虑症状检出率的差异,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大学生风险感知水平与抑郁焦虑症状关联。结果大学生抑郁、焦虑症状检出率分别为30.7%和23.9%。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新冠肺炎总风险感知水平低的大学生相比,风险感知水平中、高的大学生其抑郁症状OR值分别为2.28(95%CI:2.10~2.53)和3.34(95%CI:3.01~3.72),焦虑症状OR值为2.68(95%CI:2.40~2.99)和3.91(95%CI:3.51~4.46)。大学生新冠肺炎风险感知的危害严重性和发生可能性高均与抑郁、焦虑症状呈正性关联,应对脆弱性和个体价值观低均与焦虑、抑郁症状检呈正性关联。结论大学生新冠肺炎风险感知水平与抑郁、焦虑情绪密切相关,提示应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通过改善大学生风险感知缓解大学生抑郁、焦虑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冠肺炎 抑郁 焦虑 风险感知 大学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生睡眠质量与生活质量的典型相关分析 被引量:13
10
作者 李娟 刘伟 +2 位作者 于邦林 李潇岚 曹秀菁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942-945,共4页
目的探讨大学生睡眠质量与生活质量(QOL)之间相关性,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3586名学生,运用匹茨堡睡眠量表(PSQI)和健康调查简表(SF-36)分别对大学生睡眠质量和QOL进行评估。结果QOL领域一般健康状... 目的探讨大学生睡眠质量与生活质量(QOL)之间相关性,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3586名学生,运用匹茨堡睡眠量表(PSQI)和健康调查简表(SF-36)分别对大学生睡眠质量和QOL进行评估。结果QOL领域一般健康状况得分男生高于女生(t=2.53,P<0.01),社会功能得分女生高于男生(t=-6.79,P<0.001),其余各维度得分男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SQI测得男、女生睡眠质量总分分别为(5.03±2.65)、(5.57±2.54),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睡眠问题(PSQI≥8)检出率为18.3%。典型相关结果显示,睡眠质量与QOL的第1、2对典型相关系数分别为0.605、0.285,前两对累计贡献率为95.63%;睡眠质量领域主观睡眠质量、睡眠障碍以及日间功能紊乱与QOL领域一般健康状况、精力和情感职能相关。结论睡眠质量是QOL的重要影响因素,应采取相关措施对大学生睡眠质量进行针对性干预,以提高其QO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生活质量 睡眠质量 典型相关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学生筛查性近视与主要带养人报告近视的差异研究
11
作者 张向林 李婷婷 +6 位作者 高振珊 曹钰璇 黄思哲 陶舒曼 伍晓艳 许韶君 陶芳标 《中国健康教育》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93-498,共6页
目的分析中山市1~3年级小学生的近视现况、其与主要带养人报告近视的差异,并探索影响报告差异的主要因素,为儿童青少年早期近视的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23年5-7月,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广东省中山市部分小学生... 目的分析中山市1~3年级小学生的近视现况、其与主要带养人报告近视的差异,并探索影响报告差异的主要因素,为儿童青少年早期近视的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23年5-7月,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广东省中山市部分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视力检查。采用χ^(2)检验分析筛查性近视和报告近视的差异,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近视结果报告一致性的因素。结果中山市1~3年级学生总体筛查性近视率为25.3%,父母报告显示1~3年级小学生总体近视率为12.1%,父母总体知晓率为81.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以1年级为参照,3年级的报告一致率较高,OR值为1.453(95%CI:1.160~1.819);以眼健康素养评分不良为参照,评分一般和评分良好的报告一致率较高,OR值分别为0.524(95%CI:0.423~0.649)和0.379(95%CI:0.293~0.467);以未进行过散瞳验光组为参照,进行过散瞳验光组的报告一致率较高,OR值为0.615(95%CI:0.455~0.831);以父母双方近视为参照,父母双方均不近视的报告一致率较高,OR值为0.669(95%CI:0.514~0.872);以母亲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为参照,母亲文化程度为初中、高中及中专和大专及以上的报告一致率较高,OR值分别为0.514(95%CI:0.322~0.821)、0.355(95%CI:0.222~0.567)和0.313(95%CI:0.195~0.503)。结论眼健康素养评分良好和进行过散瞳验光是影响报告一致性的主要因素,因此未来应加强对父母近视防控的健康教育,提高父母对孩子近视状况的知晓度和报告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学生 近视 眼健康行为评分 一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医学生的自伤行为与手机依赖及抑郁症状 被引量:32
12
作者 陶舒曼 伍晓艳 +3 位作者 刘业好 张昱堃 张诗晨 陶芳标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72-477,共6页
目的:调查医学生中自伤行为的现状,探讨其与手机依赖和抑郁症状的关联性.方法:在某医科大学选取2376名大一至大三年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询问调查条目“最近一年是否做过以下8种故意伤害自己的行为”来评定自伤行为,使用青少年手... 目的:调查医学生中自伤行为的现状,探讨其与手机依赖和抑郁症状的关联性.方法:在某医科大学选取2376名大一至大三年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询问调查条目“最近一年是否做过以下8种故意伤害自己的行为”来评定自伤行为,使用青少年手机使用依赖自评问卷(SQAPMPU)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大学生手机依赖行为和抑郁症状进行评估.结果:医学生自伤行为的检出率为12.9% (307/2376).有手机依赖行为和抑郁症状的医学生中,自伤行为的检出率(17.9% vs.11.0%;21.1%vs.11.0%)更高(P〈0.001);医学生手机依赖(OR=1.74)、抑郁症状(OR=2.05)均与自伤行为呈正向关联,并对自伤行为存在相乘交互作用(OR =2.31),但不存在相加交互作用[RERI =0.33 (95% CI:-2.17~2.83)、AP =0.12(95%CI:-0.70~0.94)及Index S=1.22 (95%CI:0.28~5.38)].结论:自伤行为在医学生中的发生率较高;手机依赖和抑郁症状与自伤行为正向关联,并对自伤行为存在相乘交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伤害行为 便携式电话 依赖(心理学) 抑郁 交互作用 现况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学生视屏时间、心理亚健康与自伤行为 被引量:36
13
作者 付继玲 万宇辉 +5 位作者 孙莹 陶舒曼 祖萍 安静 王熙 陶芳标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468-472,共5页
目的:调查我国中学生视屏时间及自伤行为现状,探讨在不同心理亚健康状态下视屏时间与自伤行为的关联。方法:选取沈阳、新乡、广州和重庆4个城市的中学生13817名,使用自伤行为及久坐行为调查问卷调查自伤行为和视屏时间,用青少年亚健康... 目的:调查我国中学生视屏时间及自伤行为现状,探讨在不同心理亚健康状态下视屏时间与自伤行为的关联。方法:选取沈阳、新乡、广州和重庆4个城市的中学生13817名,使用自伤行为及久坐行为调查问卷调查自伤行为和视屏时间,用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评价心理亚健康状态。结果:学习日和周末视屏时间>2 h/d者分别为2085人(15.1%)、8077人(58.5%),心理亚健康状态者2997人(21.7%),有自伤行为者3899人(28.2%)。调整地区、性别、年级、吸烟、饮酒和年龄等混杂因素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学习日视屏时间>2 h/d在非心理亚健康状态的学生中与自伤行为无统计学关联,而在心理亚健康状态的学生中,学习日视屏时间>2 h/d是自伤行为的危险因素(OR=1.27);无论中学生是否存在心理亚健康状态,周末视屏时间>2 h/d均是自伤行的危险因素(OR=1.37、1.39)。结论:较长视屏时间在中学生中普遍存在,且视屏时间较长、心理亚健康状态可能和自伤行为存在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屏时间 自伤 少年 心理亚健康 横断面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男男性接触者焦虑、抑郁与艾滋病高危性行为的关系 被引量:56
14
作者 郑迎军 许娟 张洪波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699-701,共3页
目的:探讨男男性接触者(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心理症状与艾滋病高危性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无记名方式,运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在酒吧中活动的MSM 进行焦虑、抑郁症状评定,并对其性取向、性行为和性伴... 目的:探讨男男性接触者(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心理症状与艾滋病高危性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无记名方式,运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在酒吧中活动的MSM 进行焦虑、抑郁症状评定,并对其性取向、性行为和性伴特征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焦虑、抑郁心理症状检出率分别为45.5%和57.5%。已婚、非同性恋和有过性病史的人比未婚、同性恋和没有性病史的MSM 符合焦虑的比例高(分别为62.5%/41.5%,54.1%/62.5%,72.2%/42.3%,x^2=4.61,3.91,5.81,P<0.05);受教育程度为高中及以下、非同性恋和有过性病史的MSM 抑郁症状检出率较受教育程度为大专以上者、同性恋和没有性病史者高(分别为76.9%/48.7%,70.3%/47.3%,83.3%/54.4%,x^2=11.67,8.89,5.52,P<0.01)。焦虑、抑郁症状与多性伴和艾滋病高危性行为相关联(r=0.19~0.28,P<0.01)。经Logistic 回归分析表明,进入焦虑症状方程的变量为一生中异性性伴数、近2个月同性商业性伴和近6个月无保护阴道性交,进入抑郁症状方程的变量为为受教育程度、性取向和近2个月同性商业性伴。结论:在MSM 人群中进行行为干预时,应当注意他们的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男男性接触者 横断面研究 焦虑 抑郁 艾滋病 高危性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文化因素对安徽省农村儿童体罚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31
15
作者 陶芳标 张洪波 +6 位作者 王德斌 杨善发 苏普玉 凤尔翠 许韶君 许娟 张丽英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4年第3期172-174,共3页
目的 探讨社会文化因素对农村儿童体罚行为的影响。方法 对安徽省农村 2 192名由父母带养的 1~14岁儿童近 1个月的体罚行为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 近 1个月来 ,挨打发生率为 39 3%,打 3次以上发生率为17 3%,罚站或罚跪发生率为 3 5 %... 目的 探讨社会文化因素对农村儿童体罚行为的影响。方法 对安徽省农村 2 192名由父母带养的 1~14岁儿童近 1个月的体罚行为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 近 1个月来 ,挨打发生率为 39 3%,打 3次以上发生率为17 3%,罚站或罚跪发生率为 3 5 %,不让回家的发生率为 2 2 %,不给吃饭的发生率为 3 1%。多变量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 ,儿童年龄、性别、父亲文化程度、独生子女与近 1个月以来儿童挨打以及多次挨打相关 ,其中儿童年龄越小、男童、父亲文化程度低、非独生子女是危险因素 ;母亲文化程度低、非独生子女是儿童不给吃饭的危险因素 ;男童、经济状况较差、非独生子女是不让回家的危险因素 ;儿童罚站或罚跪未发现显著的影响因素。结论 儿童体罚行为普遍 ,社会文化因素对农村儿童体罚行为产生影响 ,应重视对农村儿童体罚行为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因素 文化因素 安徽 农村 儿童 体罚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维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在中国青少年中的应用 被引量:16
16
作者 孟秀红 陶芳标 +2 位作者 黄朝辉 胡传来 万宇辉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613-618,共6页
目的:评价中国青少年学生的生活满意度情况,探讨生活满意度与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的相关关系。方法:以地区和城乡分层,从全国8个城市中抽取17,622名青少年学生,进行多维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Multidimensional Students'Life Satisfact... 目的:评价中国青少年学生的生活满意度情况,探讨生活满意度与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的相关关系。方法:以地区和城乡分层,从全国8个城市中抽取17,622名青少年学生,进行多维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Multidimensional Students'Life Satisfaction Scale,MSLSS)、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健康危害行为自评问卷的测定。结果:(1)青少年总体生活满意度较高(4.99±0.94)。(2)不同性别、年级、年龄、城乡、自评家庭经济状况、父母受教育程度的青少年生活满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女生的一般、家庭、朋友和学校满意度得分均高于男生[如,一般(4.56±0.56)vs.(4.50±0.63),P<0.001],而自我满意度得分低于男生[(4.75±0.72)vs.(4.80±0.88),P<0.001];除朋友维度,其他维度得分均是高中阶段最低;除学校维度外,城镇学生一般和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农村[如,一般(4.56±0.61)vs.(4.48±0.56),P<0.001];自评家庭经济状况越好,MSLSS的一般和各维度得分越高;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MSLSS的一般和各维度得分越高;不同年龄学生一般和各维度生活满意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15~16岁时评分最低(4.44±0.56)。(3)生活满意度高是抑郁、焦虑、吸烟、饮酒、自杀意念、自杀计划、自杀行为的保护因素(OR=0.17~0.68)。结论:中国青少年生活满意度存在人口统计学差异;同时与心理行为问题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维生活满意度 心理测定学 青少年 中国 横断面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肥市小学生抑郁症状及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14
17
作者 张洪波 许娟 +4 位作者 王坚杰 王君 高茗 Donald E.Steward 孙静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809-811,共3页
目的:了解小学生抑郁症状现况,探讨可能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儿童抑郁量表(CDI)及自编问卷对合肥市2078名小学生进行抑郁症状及其生活方式、社会支持等情况调查。结果:小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为11.9%,男生检出率高于女生(13.6%/9.6%,... 目的:了解小学生抑郁症状现况,探讨可能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儿童抑郁量表(CDI)及自编问卷对合肥市2078名小学生进行抑郁症状及其生活方式、社会支持等情况调查。结果:小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为11.9%,男生检出率高于女生(13.6%/9.6%,χ2=7.01,P<0.01)。早上起床感觉不好、晚上睡觉时间迟及睡眠不好者出现抑郁症状的危险性是没有该情况者的2倍,有节食行为与一周吃早饭天数<3天可使抑郁症状发生的危险性增加1.5倍。学校生活状况,父母支持、伙伴支持及老师支持是降低抑郁症状发生的保护因素,各得分每增加1分,发生抑郁的危险性可降低约1/2。结论:建立良好的学校、家庭、伙伴等社会支持环境,培养良好的生活与学习习惯,有利于降低小学生抑郁症状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 小学生 社会支持 横断面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农村老年人抑郁的现况调查 被引量:11
18
作者 曹月婷 江秀玲 +6 位作者 钱巧霞 于丹丹 熊黎明 方云 毛伟 高荣 苏普玉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543-544,共2页
老年人抑郁症状严重危害老年人的心身健康,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本研究探讨安徽农村老年人抑郁症状及相关因素。
关键词 抑郁 老年人 心理卫生 横断面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肥市和深圳市小学生抑郁症状及其影响因素比较 被引量:8
19
作者 许娟 林德南 +3 位作者 王坚杰 胡伟 张洪波 徐光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46-248,252,共4页
目的:比较合肥市和深圳市小学生抑郁症状流行状况,探讨不同地区小学生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儿童抑郁量表对两市3224名小学生抑郁症状进行评定,问卷调查小学生家庭、学校和同伴社会支持水平及一般人口学特征。结果:合肥市... 目的:比较合肥市和深圳市小学生抑郁症状流行状况,探讨不同地区小学生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儿童抑郁量表对两市3224名小学生抑郁症状进行评定,问卷调查小学生家庭、学校和同伴社会支持水平及一般人口学特征。结果:合肥市小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为11.9%,高于深圳市的8.2%(x^2=10.37,P=0.001);合肥市、深圳市有抑郁症状小学生的社会支持各维度得分及总分均低于无抑郁症状小学生(合肥市有无抑郁症状小学生父母支持、学校支持、同伴支持得分及总分分别为3.6±1.6/5.0±0.9、2.1±0.9/2.6±0.8、3.2±1.5/4.4±1.0、8.9±2.9/12.0±1.8,均P〈0.001;深圳市有无抑郁症状小学生父母支持、学校支持、同伴支持得分及总分分别为3.4±1.8/4.9±0.7、2.2±1.2/2.9±0.8、3.4±1.5/4.4±0.9、9.0±2.7/12.3±1.6,均P〈0.001);合肥市小学生父母支持每增加1分可使抑郁症状发生的危险下降50%,学校支持与同伴支持得分每增加1分,小学生抑郁症状危险性可降低30%~40%;深圳市父母、学校和同伴支持得分每增加1分,小学生抑郁症状危险性可下降50%左右。结论:大约10%的小学生存在抑郁症状,改善小学生父母、学校和同伴支持,可望降低小学生抑郁症状发生的危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抑郁症状 影响因素 小学生 现况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妇女产前保健服务与分娩方式的关联研究 被引量:9
20
作者 徐艳 郝加虎 +4 位作者 黄朝辉 宋玉梅 庞培 李诺 张婉婉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41-44,共4页
目的探讨芜湖及周边地区妇女剖宫产流行病学分布特征及其与孕产妇保健服务的关联性。方法选取安徽省巢湖和芜湖市2009年有过分娩史的产妇共计490例,采用自填式问卷的方法收集孕产妇的基本信息。调查内容包括人口统计学变量、孕产妇保健... 目的探讨芜湖及周边地区妇女剖宫产流行病学分布特征及其与孕产妇保健服务的关联性。方法选取安徽省巢湖和芜湖市2009年有过分娩史的产妇共计490例,采用自填式问卷的方法收集孕产妇的基本信息。调查内容包括人口统计学变量、孕产妇保健服务情况及本次实际采取的分娩方式等。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果 490例孕产妇中139例(28.4%)的分娩方式为自然分娩,180例(36.7%)的分娩方式为医学指征剖宫产,171例(34.9%)的分娩方式为社会因素剖宫产。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产检次数>8次[OR=2.386,95%CI(1.124,5.064)]、入院时有临产先兆[OR=0.091,95%CI(0.031,0.269)]、有流产史[OR=1.867,95%CI(1.000,3.505)]是影响医学指征剖宫产的因素。而第一次产检时孕周>12周[OR=0.447,95%CI(0.230,0.868)]、产检医院为社区与乡镇医院[OR=0.406,95%CI(0.200,0.825)]、产检有异常[OR=0.285,95%CI(0.108,0.746)]、入院时有临产先兆[OR=0.053,95%CI(0.018,0.157)]与社会因素剖宫产有关。结论孕产妇接受产前保健服务情况与分娩方式的选择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孕产妇保健服务应引起妇幼保健工作人员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孕妇 分娩 剖宫产术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