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茶树光敏色素互作因子CsPIF3a的克隆及其与光温逆境的响应
1
作者 班秋艳 赵鑫月 +7 位作者 迟文静 黎俊生 王琼 夏瑶 梁丽云 贺巍 李叶云 赵广山 《生物技术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56-265,共10页
【目的】PIFs(phytochrome interacting factors)是光敏色素介导光温信号中的核心成员。研究茶树(Camellia sinensis(L.)O.Kuntze)PIF3的功能,为利用光信号途径避免或缓解逆境对茶树造成的危害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方法】利用同源克... 【目的】PIFs(phytochrome interacting factors)是光敏色素介导光温信号中的核心成员。研究茶树(Camellia sinensis(L.)O.Kuntze)PIF3的功能,为利用光信号途径避免或缓解逆境对茶树造成的危害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方法】利用同源克隆方法从茶树中克隆CsPIF3a,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RT-qPCR)分析其在不同组织及不同光温处理的表达差异,同时,利用烟草瞬时表达和酵母双杂技术观察其蛋白定位和转录活性。【结果】CsPIF3a开放阅读框长度为2163 bp,编码721个氨基酸,蛋白分子相对质量为76.97 kD,理论等电点为5.70,具有亲水性;系统发育树分析表明,CsPIF3a与毛花猕猴桃(Actinidia eriantha Bentham.)关系最近;CsPIF3a蛋白含有1个bHLH结构域、1个APB结构域和1个APA结构域;二级结构中含α-螺旋18.17%、β-折叠结构6.80%、β-转角1.53%、无规则卷曲73.51%,此外,还含无序化区域46.87%;CsPIF3a蛋白被定位于细胞核中,并具有转录活性。RT-qPCR分析表明,CsPIF3a在老叶和茎中表达水平较高,响应温度胁迫表达,且表达量与光照强度相关。【结论】CsPIF3a位于细胞核中,具有转录活性。CsPIF3a响应温度胁迫,表达量与光照强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sPIF3a 基因克隆 生物信息学分析 亚细胞定位 转录活性 表达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4个柿大茶品系加工太平猴魁的适制性评价
2
作者 杨群 代修娣 +3 位作者 张熙敏 朱小元 胡绍德 杨天元 《中国茶叶》 2025年第4期48-55,共8页
以种植于同一区域的54个柿大茶品系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农艺性状(物候期、发芽密度和百芽质量),按同一加工工艺加工成太平猴魁后,分析其感官品质、主要理化成分含量,结合主成分分析评价供试柿大茶品系的太平猴魁适制性。结果表明,不同柿... 以种植于同一区域的54个柿大茶品系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农艺性状(物候期、发芽密度和百芽质量),按同一加工工艺加工成太平猴魁后,分析其感官品质、主要理化成分含量,结合主成分分析评价供试柿大茶品系的太平猴魁适制性。结果表明,不同柿大茶品系加工的太平猴魁,其儿茶素含量的变异系数最大(43.00%),其次是没食子酸(25.53%)、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24.99%)和茶氨酸含量(24.98%)。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5个主成分贡献率达68.53%,第1主成分贡献率为23.37%,主要指向茶多酚、酚氨比、表没食子儿茶素和表儿茶素。基于前5个主成分构建评价模型,得到排名前10的柿大茶品系。根据54个柿大茶品系农艺性状观测结果,筛选出了3个同时具有较早生、发芽密度较高、百芽质量较高特征的品系:SDC29、SDC32和SDC40,同时结合主成分分析和感官审评结果筛选出3个综合评价值与感官审评各项得分均较高的品系:SDC8、SDC29和SDC2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猴魁 柿大茶品系 适制性 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叶缓解结肠炎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3
作者 孙雨宁 刘倩芬 +3 位作者 刘丹 李大祥 蔡荟梅 陈贵杰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8期425-439,共15页
结肠炎(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类常见的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其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近年来,茶叶及其活性成分在干预IBD及其作用机制方面的研究引起了广泛关注。研究表明... 结肠炎(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类常见的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其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近年来,茶叶及其活性成分在干预IBD及其作用机制方面的研究引起了广泛关注。研究表明,茶叶及其功能成分能够通过多种途径缓解结肠炎,包括调控炎症因子及相关信号通路、调节免疫功能、修复肠道屏障以及调节肠道菌群和代谢物等。本文综述了近年来茶叶缓解结肠炎的研究进展,重点探讨其作用机制,旨在为IBD的预防与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成分 结肠炎 肠道菌群 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茶氨酸与单糖模拟热反应挥发性成分分析
4
作者 郭向阳 宛晓春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214-222,共9页
为深入探究茶氨酸作为香气前体的潜力,借鉴美拉德反应原理,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L-茶氨酸与单糖在加热条件下的模拟反应生成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在120℃加热2 h的条件下,L-茶氨酸与4种茶叶中常见单糖(D-葡萄糖、D-半乳糖、D-... 为深入探究茶氨酸作为香气前体的潜力,借鉴美拉德反应原理,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L-茶氨酸与单糖在加热条件下的模拟反应生成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在120℃加热2 h的条件下,L-茶氨酸与4种茶叶中常见单糖(D-葡萄糖、D-半乳糖、D-阿拉伯糖及D-木糖)均能够反应并生成挥发性成分。L-茶氨酸与D-葡萄糖、D-半乳糖模拟反应中产生较多的挥发性成分,分别鉴定出32个和21个化合物,其中含氮的化合物分别有17个和12个,且以含吡咯和酰胺类结构的杂环化合物为主,包括具烘烤香的4-乙基-2-甲基吡咯、4-乙基-2,3-二甲基-1H-吡咯、2-乙酰基吡咯及N-乙基琥珀酰胺。相比之下,L-茶氨酸与D-阿拉伯糖、D-木糖模拟反应中鉴定出的挥发性成分数量较少,分别为6个和9个。L-茶氨酸与D-阿拉伯糖模拟反应中含吡咯结构的杂环化合物含量较高,如具烘烤香的2,3-二甲基-1H-吡咯;而D-木糖与L-茶氨酸模拟反应中主要生成含呋喃结构的杂环化合物。此外,L-茶氨酸单独加热到120℃时也能产生挥发性成分。在这些鉴定的挥发性成分中,含嘧啶结构的杂环化合物及烷烃类化合物含量较高。同时,对模拟反应中产生的部分化合物的香气生成机理进行推测,即加热条件下,以L-茶氨酸和糖作为反应底物,可能通过美拉德反应或斯特勒克降解反应生成挥发性成分。主成分分析能够较好地将不同模拟反应进行区分,表明L-茶氨酸与不同单糖之间的热反应特性不同。本研究不仅为茶叶香气生成机理提供了数据支持,也为茶叶加工工艺优化及品质控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茶氨酸 茶叶单糖 挥发性成分 美拉德反应 茶叶香气生成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茶健康功效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5
作者 孙洪 王新宇 +8 位作者 刘成玉 陈岗 杨群 徐书豪 李大祥 练学燕 王立磊 陈贵杰 杨天元 《中国茶叶》 2025年第6期1-16,共16页
近年来,红茶健康功效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文章系统梳理了2015—2024年间相关研究成果,重点综述了红茶在抗氧化、抗炎、降血脂、调节肠道微生物群、改善代谢综合征、保护心血管系统、抗肿瘤等方面的生物活性效应。研究表... 近年来,红茶健康功效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文章系统梳理了2015—2024年间相关研究成果,重点综述了红茶在抗氧化、抗炎、降血脂、调节肠道微生物群、改善代谢综合征、保护心血管系统、抗肿瘤等方面的生物活性效应。研究表明,红茶的健康益处主要归因于其所含茶多酚氧化产物(如茶黄素、茶红素)、茶多糖等活性成分,这些成分可通过调控信号通路、抑制氧化应激、调节免疫功能及维持肠道菌群稳态等机制发挥作用。文章还讨论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局限性,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为红茶的功能性开发与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茶 茶多酚 健康功效 作用机制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低产低效茶园改造研究进展及展望
6
作者 方静 杨群 +2 位作者 邹丽群 李叶云 杨天元 《中国茶叶》 2025年第7期9-18,共10页
我国茶区分布广泛,茶树品种丰富多样,茶园种植模式各不相同。然而,近年来由于自然和人为等因素,低产低效茶园面积不断攀升,成为我国茶产业可持续发展和经济效益提升的关键制约因素。大部分低产低效茶园的成因复杂,主要包括土壤酸碱度不... 我国茶区分布广泛,茶树品种丰富多样,茶园种植模式各不相同。然而,近年来由于自然和人为等因素,低产低效茶园面积不断攀升,成为我国茶产业可持续发展和经济效益提升的关键制约因素。大部分低产低效茶园的成因复杂,主要包括土壤酸碱度不适宜、茶园基础建设薄弱、茶树品种选择失当、茶树品种老化、生态环境恶化及种植管理模式落后等诸多方面。目前,针对这些成因的系统性案例分析与研究展望仍较为匮乏,文章重点剖析了我国低产低效茶园形成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并深入解读了低产低效茶园改造技术及其应用前景,还着重分析了我国四大茶区低产低效茶园改造案例优势和不足,并对未来低产低效茶园改造工作提出了具体对策,旨在为推动茶产业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和转型升级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产低效茶园 茶区 改造技术 案例分析 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叶香气成分研究进展
7
作者 李璐 温明椿 +6 位作者 张海伟 龙飘飘 秦春寅 赖国平 李雯 王泽楷 张梁 《中国茶叶加工》 2025年第2期5-21,共17页
香气是评价茶叶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茶叶香气物质按照生成途径可以分为氨基酸衍生的挥发物、糖苷结合的挥发物、脂肪酸衍生的挥发物和类胡萝卜素衍生的挥发物四大类。由于茶叶中存在各种不同的挥发性香气化合物,且这些物质浓度与组成... 香气是评价茶叶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茶叶香气物质按照生成途径可以分为氨基酸衍生的挥发物、糖苷结合的挥发物、脂肪酸衍生的挥发物和类胡萝卜素衍生的挥发物四大类。由于茶叶中存在各种不同的挥发性香气化合物,且这些物质浓度与组成比例不同,最终茶叶会呈现不同的香气特征。已有大量研究利用分析化学手段研究了茶叶香气物质的组成,并进一步采用分子感官科学手段探究了关键香气物质的含量和香型,通过重组和缺失实验揭示了茶叶典型香型的关键香气物质。文章基于分子感官科学在茶叶香气物质研究中的应用,论述了茶叶中重要的香气化合物,总结了不同香型茶叶中的关键物质组成,以及香气物质之间的协同和掩蔽效应。在此基础上,概括了茶叶香气物质的形成机理(途径),为茶叶风味化学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 香气物质 形成机理 加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凤凰’茶树品系组培快繁体系的建立
8
作者 罗洁林 任露露 +3 位作者 孙智洋 王静娴 王旭 王春玲 《茶叶学报》 2025年第3期34-42,共9页
【目的】‘金凤凰’是源于武夷山市且具有一定规模的优异茶树品系。探索建立‘金凤凰’茶树组培快繁体系,为实现其优良品质稳定遗传及规模化快速繁殖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以‘金凤凰’成熟茶籽为外植体,探究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6-苄... 【目的】‘金凤凰’是源于武夷山市且具有一定规模的优异茶树品系。探索建立‘金凤凰’茶树组培快繁体系,为实现其优良品质稳定遗传及规模化快速繁殖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以‘金凤凰’成熟茶籽为外植体,探究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6-苄氨基嘌呤(6-BA)、萘乙酸(NAA)、吲哚丁酸(IBA)和赤霉素(GA3)等]之间的组合及其浓度差异对种胚诱导、定芽萌发、不定芽增殖和生根诱导的影响,从而建立‘金凤凰’茶树快繁体系。【结果】所使用的处理组合中,(1)‘金凤凰’最佳的种胚诱导培养基为MS+2.0 mg·L^(-1)6-BA+0.20 mg·L^(-1)NAA,萌发率为77.50%,无菌苗生长速度快,叶片舒展,茎干粗壮;(2)定芽萌发的最佳培养基配方为MS+1.0 mg·L^(-1)6-BA+0.10 mg·L^(-1)IBA+2.0 mg·L^(-1)GA3,定芽萌发率为82.22%;(3)不定芽增殖的最佳培养基为MS+2.0 mg·L^(-1)6-BA+0.10 mg·L^(-1)IBA,平均芽数最高为8.41个;(4)再生芽于100 mg·L^(-1)IBA无菌溶液中浸泡5 min,接种至1/2MS+2.0 mg·L^(-1)IBA,生根率达到65.55%,为最佳生根培养基。采用ISSR技术对再生植株进行分子检测,在连续2代离体再生植株中未发现明显遗传变异。【结论】不同的植物生长调节剂适合‘金凤凰’茶树品系组培快繁体系建立的不同阶段。NAA有助于种胚萌发,GA3有助于定芽萌发,IBA适合用于生根诱导。该研究建立了‘金凤凰’茶树组培快繁技术体系,为‘金凤凰’茶苗规模化生产及品种快速推广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凤凰 茶树 组织培养 快繁技术 遗传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