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政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研究--以安徽省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万年顺 於冉 +3 位作者 叶芸 程宏晟 汪沁 魏露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23年第5期126-133,共8页
对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研究,可防范化解入市改革可能会带来的社会矛盾,推动入市工作科学合理地展开。采用层次分析法并结合社会调查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研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最主要社会稳定风险因素为... 对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研究,可防范化解入市改革可能会带来的社会矛盾,推动入市工作科学合理地展开。采用层次分析法并结合社会调查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研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最主要社会稳定风险因素为社会公共利益冲突风险、信息公开与参与机制风险、审批权限与审查报批程序风险;预估安徽省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社会稳定风险值为0.3412,提出六项风险预警措施。得出结论:安徽省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社会稳定风险处于低风险,依据风险值高低采取针对性措施,这对防范化解社会稳定风险以及推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工作平稳推进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AHP 安徽省 社会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20年安徽省生境质量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3
2
作者 张茜 於冉 +1 位作者 储昭君 王成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16-425,共10页
[目的]厘清安徽省生境质量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作用机制,为提高研究区生态治理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借助InVEST模型分析安徽省2000—2020年生境质量的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并以网格为分析单元,利用多... [目的]厘清安徽省生境质量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作用机制,为提高研究区生态治理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借助InVEST模型分析安徽省2000—2020年生境质量的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并以网格为分析单元,利用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MGWR)模型分析自然、社会经济、景观格局等层面因素对生境质量的空间作用机制。[结果]①2000—2020年安徽省的优势景观始终为耕地,区域内的景观转变主要发生在耕地、林地与建设用地之间,其中建设用地景观要素扩张最为明显。人类活动干扰程度的增大导致安徽省景观格局朝着破碎化、复杂化趋势演变。②2000—2020年间安徽省生境质量均值下降0.016,整体上呈现轻微退化趋势,区域内生境质量以较差(0.2~0.4)等级为主,两期数据占比均超过40%。安徽省生境质量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特征,在空间格局上呈现着“南高北低”的态势。③根据MGWR模型回归结果,降雨和归一化植被指数对安徽省生境质量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两期回归系数的正值比例均达80%以上,并随着时间推移进一步扩大,在空间格局上皖南的回归系数整体大于皖北;人口密度与单位面积GDP对于安徽省生境质量存在明显的负面影响,两期回归系数的负值比例均达90%以上,在空间格局上皖北的回归系数整体大于皖南;最大斑块指数与均匀度指数对安徽省生境质量存在正负双向影响,随着安徽省景观格局的破碎化与复杂化发展,其回归系数的负值比例也进一步扩大。[结论]安徽省生境质量在空间格局上呈现一定规律,在此基础上结合影响因素分析结果制定差异化的保护政策,因地制宜治理生态环境,以提高安徽省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格局 生境质量 InVEST模型 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安徽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景观生态风险视角下皖西大别山区土地利用格局模拟及权衡分析
3
作者 於冉 魏靖阳 +1 位作者 苏越 王成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23-335,共13页
通过探究皖西大别山区景观生态风险时空演化特征,模拟不同情景下风险变化趋势,可为山区景观格局优化与生态风险治理提供科学依据,缓解开发与保护的矛盾。基于200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耦合景观格局指数构建的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和PLU... 通过探究皖西大别山区景观生态风险时空演化特征,模拟不同情景下风险变化趋势,可为山区景观格局优化与生态风险治理提供科学依据,缓解开发与保护的矛盾。基于200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耦合景观格局指数构建的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和PLUS模型,模拟多情景下皖西大别山区景观生态风险演化趋势,并权衡发展方向。结果表明:(1)研究区主要用地类型为耕地和林地,2000—2020年建设用地快速扩张,林地为主要转出地类,景观生态风险呈现南部高、北部较高、中部低的态势,草地、水域等用地类型交错区域为风险易发区,风险聚集性不断减弱,高、低风险区面积均缩小。(2)除建设用地外,研究区地类扩张主要受自然因素及风险指数的影响,城市发展情景下建设用地面积大幅增加,生态建设情景下林地、水域面积提升,协调发展情景下经济生态用地需求得到满足。(3)城市发展情景下各城区景观生态风险等级显著下降,高风险区面积略有增加;生态建设情景下水域林地地类风险降低明显,高风险区面积占比最小;协调发展情景下较高以上风险区面积最小,适合未来发展模式。该研究基于风险评价及预测结果,为山区生态安全治理措施及可持续发展模式抉择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生态风险 土地利用格局 多情景模拟 PLUS模型 皖西大别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排放峰值控制下的建设用地扩展规模研究 被引量:24
4
作者 於冉 黄贤金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66-72,共7页
建设用地作为最大的碳源用地类型,碳排放贡献率显著,因此,低碳调控是实现建设用地减量化的有效手段。已有研究多是通过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控制建设用地扩展来实现碳减排效果,而当中国政府做出2030年左右达到CO2排放峰值的承诺后,首先需... 建设用地作为最大的碳源用地类型,碳排放贡献率显著,因此,低碳调控是实现建设用地减量化的有效手段。已有研究多是通过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控制建设用地扩展来实现碳减排效果,而当中国政府做出2030年左右达到CO2排放峰值的承诺后,首先需要解决的是碳排放的达峰问题。因此,本文通过构建与修正Kaya恒等式、回归拟合、灰色预测等方法,在合肥市建设用地碳排放峰值预测的基础上,对该峰值管控下的建设用地扩展进行研究。得到以下结论:①提出了碳排放峰值对建设用地管控的研究思路与框架,认为基于碳排放峰值的科学预测,可以有效地控制建设用地扩展,并引导土地利用结构调整。②GDP、人口与建设用地、碳排放的关系密切,按照人均GDP高、中、低值三种情景的设定,认为中值情景更符合合肥市“十二五”以来的发展状况,即合肥市将在2030年达到CO2排放峰值1862.54万t,此后开始逐渐降低。③建设用地扩展与碳排放之间具有强相关性,根据中值情景下合肥市的CO2排放峰值预测结果,合肥市建设用地将在2030年达到最高值10.81万hm^2,此后开始逐渐减少。最后,提出两点讨论:①对于模型构建、因素分解等方面可进一步深入研究,从而为决策、规划提供更全面的依据。②展望未来,“退建还耕”应当是中国城市精明增长的路径之一,城市周边建设用地复垦将是城镇建设用地整治的重要工作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峰值 建设用地碳排放 建设用地扩展 合肥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生”协调视角下村庄主导功能分区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於冉 汪沁 +2 位作者 张茜 储昭君 程宏晟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78-489,共12页
以期优化“三生”协调的村域尺度国土空间格局,为各类村庄实现乡村振兴提供空间支撑。运用5 m×5 m格网法对各类村庄分别进行“三生”功能适宜性评价,并基于村庄定位目标差异化设定主导功能区划定原则,依据高适宜及优先递减原则构... 以期优化“三生”协调的村域尺度国土空间格局,为各类村庄实现乡村振兴提供空间支撑。运用5 m×5 m格网法对各类村庄分别进行“三生”功能适宜性评价,并基于村庄定位目标差异化设定主导功能区划定原则,依据高适宜及优先递减原则构建二维空间权重矩阵,实现各类村庄“三生”功能分区划定。结果表明:现状适宜程度较高的“三生”功能排序为城郊融合类村庄农业生产>生活>非农生产>生态,而集聚提升类村庄为农业生产>生态>生活>非农生产。未来城郊融合类村庄优先递减原则设置为生活—非农生产—农业生产—生态,集聚提升类村庄设定为农业生产—生活—非农生产—生态。城郊融合类村庄A农业生产与生活主导区面积占比最大,生态主导区零星分散,非农生产主导区分布集聚但占比最小,明显高于集聚提升类村庄;集聚提升类村庄B农业生产主导区面积最大,其次为生态主导区、生活主导区,非农生产主导区。基于“三生”功能适宜性评价与功能主导区划定原则,分类施策科学指引农业生产、非农生产、生活及生态空间布局,引导形成突出特色的“三生”协调空间新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适宜性评价 村庄分类 集聚提升 城郊融合 “三生”功能主导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产业-碳排放-土地协同发展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叶芸 於冉 +3 位作者 万年顺 程宏晟 汪沁 於忠祥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312-320,共9页
[目的]研究长江经济带产业发展、土地利用及碳排放指数间的内在响应关系及作用机理,为区域协同发展提供思路。[方法]基于GM(1,1)预测模型对产业发展、土地利用及碳排放指数进行灰色预测后进行耦合协调度分析,并运用PVAR模型探讨三者间... [目的]研究长江经济带产业发展、土地利用及碳排放指数间的内在响应关系及作用机理,为区域协同发展提供思路。[方法]基于GM(1,1)预测模型对产业发展、土地利用及碳排放指数进行灰色预测后进行耦合协调度分析,并运用PVAR模型探讨三者间的响应关系。[结果]①区域各要素间的耦合度高于协调度,耦合协调状态呈增长趋势,而区域内部则呈现自下游至上游的降低趋势。②土地利用强度对于产业发展于前两期呈正向冲击,产业发展对碳排放为滞后2期内的先负而后转正冲击的倒V型波动趋势,土地利用对碳排放呈现明显的正相关脉冲响应。③三要素主要依赖于自身的发展路径,但产业发展对碳排放强度的解释力高于土地利用强度对其的解释力,而随着期数的增加,二者对碳排放的影响趋势均呈现增长趋势。[结论]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调整及土地利用的配置和保障不可或缺,而碳排放作为未来发展中的重要制约因素也不可忽视,探索三者间的响应关系,能够更好地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发展 土地利用 碳排放 耦合协调 PVAR模型 长江经济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评价与电路理论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及关键区域识别——以安徽省为例 被引量:8
7
作者 汪沁 於冉 +2 位作者 储昭君 吴雨桐 魏靖阳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09-216,226,共9页
[目的]构建安徽省生态安全格局,识别生态修复关键区域,以期筑牢城市发展的生态基底,为该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InVEST模型及MCR模型从生态系统供给侧与内部响应侧展开评价识别生态源地,利用夜间灯光数据修正阻力面... [目的]构建安徽省生态安全格局,识别生态修复关键区域,以期筑牢城市发展的生态基底,为该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InVEST模型及MCR模型从生态系统供给侧与内部响应侧展开评价识别生态源地,利用夜间灯光数据修正阻力面,基于电路理论构建安徽省生态安全格局,识别生态夹点与生态障碍点,根据空间分异与地类特征提出差异化修复维育措施。[结果](1)安徽省共计53块生态源地斑块,面积合计4.22×10^(4) km^(2),占安徽省总面积的30.50%,其中南部源地集中成片生态价值高,北部较为分散生态价值低。(2)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生态廊道共有95条,基于景观连通性分析,筛选出68条关键廊道,26条重要廊道及1条一般廊道。(3)共识别生态夹点119处,面积达412.45 km^(2),生态障碍点46处,面积达423.20 km^(2)。(4)生态夹点及零星障碍点以自然维育为主,大型生态障碍点人工修复及自然恢复两措并举。[结论]借助生态评价以及电路理论开展构建的生态安全格局更符合物种运动的真实规律,可有效识别生态修复关键区域及其分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评价 电路理论 生态安全格局 生态夹点 生态障碍点 安徽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县域经济发展的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研究——以长丰县为例
8
作者 张正雄 贺威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32期317-319,共3页
基于土地利用结构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关系,以长丰县为例,实例分析了县域土地利用结构现状及特点,结合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与态势,提出了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过程中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方略:把"增加挂"的用地政策用足用实,通过... 基于土地利用结构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关系,以长丰县为例,实例分析了县域土地利用结构现状及特点,结合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与态势,提出了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过程中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方略:把"增加挂"的用地政策用足用实,通过实施"整村推进,土地整治"模式,实现城镇建设用地面积增加、耕地面积增加、农村宅基地面积减少和土地利用效益提升的"双增一减一提升"的土地利用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县域经济 土地利用结构 调整 长丰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J48决策树算法的遥感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被引量:10
9
作者 史泽鹏 马中文 +2 位作者 马友华 王强 於忠祥 《遥感信息》 CSCD 2014年第1期78-84,共7页
在遥感和GIS技术的支持下,运用WEKA的J48决策树算法和监督分类的最大似然法对肥东县3期ETM+影像进行分类,提取土地利用信息,构建了土地利用类型转换矩阵,从主地利用类型的数量、结构和程度3个方面对肥东县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分析.研究表明... 在遥感和GIS技术的支持下,运用WEKA的J48决策树算法和监督分类的最大似然法对肥东县3期ETM+影像进行分类,提取土地利用信息,构建了土地利用类型转换矩阵,从主地利用类型的数量、结构和程度3个方面对肥东县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前一种分类方法的精度较高;肥东县2000年~2011年建设用地面积呈上升趋势且变化最大,耕地、林地、草地、水域、未利用地均呈减少趋势,土地利用变化速度和综合程度越来越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GIS 土地利用变化 肥东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三角耕地利用效率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5
10
作者 桂政 於冉 +2 位作者 秦岩 李兰兰 宋中俊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843-849,共7页
【目的】研究长三角和各区域耕地利用效率及其影响因素,为提高长三角耕地利用效率提供依据。【方法】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Tobit模型分析以及数理分析方法。【结果】(1)近19年来长三角耕地利用效率均值为0.81并呈波动上升趋势,且根... 【目的】研究长三角和各区域耕地利用效率及其影响因素,为提高长三角耕地利用效率提供依据。【方法】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Tobit模型分析以及数理分析方法。【结果】(1)近19年来长三角耕地利用效率均值为0.81并呈波动上升趋势,且根据区域差异可将27个城市划分为高效率区、较高效率区、中等效率区和低效率区;(2)利用Tobit模型分析得出各影响因素对长三角及各区域耕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具有差异性,人均GDP、耕地复种指数、单位耕地面积施肥量、人均耕地面积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对耕地利用效率有显著影响;(3)高效率区应继续落实现行的高效农业财政和生产政策,较高效率区要有效控制化肥使用强度,中等效率区要正确处理区域经济发展与耕地数量的关系,低效率区应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重视农业耕作。【结论】当前长三角耕地利用效率处于中等水平,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使其呈现区域差异性。因此,分区域进行讨论,分析其影响因素的作用程度,探索其特征的内在机理,是实现长三角耕地利用效率提升的有效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利用效率 影响因素 DEA TOBIT 长三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