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安徽省饮用水中氟化物含量及健康风险分析 被引量:30
1
作者 郜红建 张显晨 +1 位作者 张正竹 宛晓春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64-467,共4页
分析了安徽省不同地区231个随机样点饮用水中氟化物含量及其健康风险.结果表明,饮用水中氟化物含量为0.12~1.94mg/L,平均0.57mg/L,其中淮北平原区(0.85mg/L)>大别山地区(0.42mg/L)≈江淮丘陵区(0.41mg/L)>沿江平原区(0.34mg/L)&... 分析了安徽省不同地区231个随机样点饮用水中氟化物含量及其健康风险.结果表明,饮用水中氟化物含量为0.12~1.94mg/L,平均0.57mg/L,其中淮北平原区(0.85mg/L)>大别山地区(0.42mg/L)≈江淮丘陵区(0.41mg/L)>沿江平原区(0.34mg/L)>皖南山区(0.24mg/L).61.85%的饮用水中氟化物含量小于0.50mg/L,24.89%在0.50~1.0mg/L之间,12.05%在1.01~1.50mg/L之间,1.21%高于1.5mg/L.不同地区居民每人每天饮水摄氟总量为0.26~4.3mg(以2.2L饮水量计).江淮丘陵、皖西大别山、沿江平原和皖南山区饮水摄氟总量全部低于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推荐的最低限量,应采取饮茶或饮水加氟措施增加摄氟量,而在淮北平原区亳州市部分样点氟化物摄入量超过了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推荐的最高限量,宜采取降氟饮水方法减少人体摄氟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饮用水 氟化物含量 健康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中氟化物测定过程中总离子强度调节缓冲液的对比与优化 被引量:14
2
作者 郜红建 张显晨 +2 位作者 蔡荟梅 张正竹 宛晓春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754-758,共5页
对比了不同总离子强度调节缓冲液(total ionic strength adjustment buffer,TISAB)及不同浓度柠檬酸钠和pH对水中氟化物测定过程中TISAB消除Fe3+和Al3+干扰的影响.结果表明,柠檬酸钠作为TISAB中的络合剂对消除水中Fe3+和Al3+干扰能力最... 对比了不同总离子强度调节缓冲液(total ionic strength adjustment buffer,TISAB)及不同浓度柠檬酸钠和pH对水中氟化物测定过程中TISAB消除Fe3+和Al3+干扰的影响.结果表明,柠檬酸钠作为TISAB中的络合剂对消除水中Fe3+和Al3+干扰能力最强,氟化物测定的回收率在93%—100%之间.随TISAB中柠檬酸钠浓度的增加,其消除水中Al3+干扰能力提高,当TISAB中柠檬酸钠浓度达68mg.l-1时对水中低于25mg.l-1的Al3+干扰消除效果最好.水中氟化物测定时TISAB消除Al3+干扰的最适pH为5.0.选用优化的TISAB分析了合肥市饮用自来水和瓶装水样品中氟化物的含量在0.43—0.86mg.l-1和0.12—0.51mg.l-1之间,平均值分别为0.53mg.l-1和0.39mg.l-1,部分饮用水中氟化物含量低于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0.5—1.0mg.l-1),长期饮用有患龋齿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中氟化物 含量测定 TISAB 对比分析 条件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苯菊酯在干茶中的残留和降解行为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张海伟 冯慧 +2 位作者 文一 何萍 郑文佳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84-87,共4页
为了研究联苯菊酯在干茶中的残留量和降解行为,分析加工工艺及茶叶品种对茶叶中联苯菊酯残留动态的影响,田间试验中选用福鼎和黔湄601 2个品种,用25%联苯菊酯乳油40mL对水15L进行喷施,分别于施药后0(2h)、1、3、8、11d人工采摘茶青,并... 为了研究联苯菊酯在干茶中的残留量和降解行为,分析加工工艺及茶叶品种对茶叶中联苯菊酯残留动态的影响,田间试验中选用福鼎和黔湄601 2个品种,用25%联苯菊酯乳油40mL对水15L进行喷施,分别于施药后0(2h)、1、3、8、11d人工采摘茶青,并按照烘青工艺和炒青工艺制成干茶,采用GC-ECD方法检测干茶中联苯菊酯的含量。结果表明,茶叶加工工艺及茶叶品种在施药8d内对茶叶中联苯菊酯残留量有极显著影响,8d后联苯菊酯平均降解率达到91.8%。干茶中联苯菊酯消解动态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半衰期为2.31~3.47d。若以5mg/kg作为残留量参考指标,建议施药3d后再采摘茶青样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苯菊酯 茶叶 品种 加工工艺 农药残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中的纳米硅及其紫外吸收 被引量:4
4
作者 房江育 宛晓春 马雪泷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2315-2318,共4页
为了了解水稻中硅的亚显微结构及其紫外吸收特性,根据强酸不会腐蚀SiO2玻璃的事实,选择湿消化方法分离水稻中的硅体。以浓硫酸和硝酸混合液分别处理水稻叶片和稻壳,经多级沉降分离出其中的硅体。X射线光电子能谱结果表明硅体距离表面... 为了了解水稻中硅的亚显微结构及其紫外吸收特性,根据强酸不会腐蚀SiO2玻璃的事实,选择湿消化方法分离水稻中的硅体。以浓硫酸和硝酸混合液分别处理水稻叶片和稻壳,经多级沉降分离出其中的硅体。X射线光电子能谱结果表明硅体距离表面10nm以内碳相对质量为35.05%,远高于硅体表面(5.88%),说明硅质壁能够阻止强酸进入硅体内部,避免硅体内氧化,保持硅体结构完整和相对独立的理化性质。电镜显示硅体SiC):结构致密,由1~2nm的SiO2凝胶粒子粘聚而成,纳米颗粒相互融合组成排列方向一致的纳米棒,内部还有微米尺度(≤1μm)和纳米尺度(≤1~2nm)的隙孔。颖壳硅体最大吸收位于285nm;叶片纳米硅对紫外辐射的吸收极其有限,表明水稻颖壳和叶片硅体对紫外辐射具有不同的抵抗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硅体 纳米 紫外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树叶与根表面的XPS表征 被引量:6
5
作者 房江育 宛晓春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2196-2200,共5页
利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研究了茶树叶与根的表面化学组成与结构。结果表明,茶树表面主要由C,O,N和Al等四种元素组成,在茶树叶远轴面还有少量的P和F。通过查阅标准图谱数据库、参照木材表面XPS分析结果,对茶树表面测得的C1s结合能采... 利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研究了茶树叶与根的表面化学组成与结构。结果表明,茶树表面主要由C,O,N和Al等四种元素组成,在茶树叶远轴面还有少量的P和F。通过查阅标准图谱数据库、参照木材表面XPS分析结果,对茶树表面测得的C1s结合能采用曲线拟合与分峰,得到三种形态:结合能为285eV的是C1,来自C—C或C—H,代表角质、蜡质等脂类化合物;C2的结合能在286.35eV(近轴面)和286.61eV(远轴面),是能够与氧形成单键的C—O,主要源于表面的纤维素;C3的结合能为288.04eV(近轴面)和288.09eV(远轴面),为C═O基团标志,综合N(1s)的结合能(399~401eV)和O(1s)的分峰情况,为蛋白质的酰基标志。茶树根表面除含有与叶表面相同的C1(结合能285eV)、C2(结合能286.49eV)和C3(结合能288.78eV)所代表的角质、蜡质、纤维素和蛋白质之外,还出现了结合能为283.32eV的C5。由于其结合能低于C1,推测为茶树根表面的有机金属形态。茶树叶和根表面没有木材表面具有的羧基C4,说明根系分泌的有机酸游离存在于根表面。对茶树表面O(1s)图谱的拟合结果与C(1s)结果相吻合。计算不同C和O形态所占的比例得知,茶树叶面远轴面含氧基团多于近轴面,呈较高的氧化状态,因此远轴面化学性质较活泼;与叶相比,茶树根的角质和蜡质含量显著降低,含氧基团相对增多,因此化学性质较活泼,适于水分子和其他溶质分子通过。由于蛋白质含量为根表面〉远轴面〉近轴面,表明根表面的湿润度高于叶表面,而远轴面湿润度高于近轴面。存在于茶树表面Al的结合能均大于单质铝72.7eV,在73.50eV以上,为Al2O3形态,这将增大茶树表面的吸附作用。由于根表面Al2O3含量高于叶面,显示根具有更强的吸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表面 X射线光电子能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