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茶叶多糖及其生物活性 被引量:14
1
作者 叶盛 程玉祥 汪东风 《茶叶科学技术》 2000年第1期1-4,共4页
茶叶多糖(TPS)是一种酸性多糖,不同制备原料及制备方法其含量及单糖组成等均有差异;茶多糖络合有多种金属元素,具广泛的生物活性,如降血糖、降血脂、抗凝血及抗血栓、降血压及耐缺氧等。
关键词 茶叶多糖 组成 生物活性 降血糖 降血脂 抗血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叶有效成分清洁生产技术 被引量:1
2
作者 汪东风 赵贵文 +1 位作者 范崇政 叶盛 《中国茶叶加工》 1999年第1期15-20,共6页
清洁生产是人们环保战略由被动反应向主动行动的一种转变。它要求从源头上削减污染产生的可能性。近几年我国在茶叶有效成分制备方面正是按照清洁生产要求,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茶叶有效成分综合提取的清洁生产技术比传统的萃取方法提... 清洁生产是人们环保战略由被动反应向主动行动的一种转变。它要求从源头上削减污染产生的可能性。近几年我国在茶叶有效成分制备方面正是按照清洁生产要求,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茶叶有效成分综合提取的清洁生产技术比传统的萃取方法提高原料利用率37%,E—因子下降至40.23;超临界二氧化碳(SCFCO_2)提取茶叶中有效成分已逐步进入规模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洁生产 茶叶 提取 超临界萃取 有效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叶多糖的组成及免疫活性研究 被引量:39
3
作者 汪东风 李俊 +4 位作者 王常红 赵贵文 金涌 陈玎玎 叶盛 《茶叶科学》 CAS CSCD 2000年第1期45-50,共6页
用粗老茶制备茶多糖 (TPS)的粗品 (TPS1) ,经脱蛋白处理并过凝胶柱纯化后得TPS的纯品 (TPS2 ) ,然后用UV、IR、HPLC、GC及常规成分分析等方法比较了TPS1和TPS2 之间的组分差异 ;用AA (佐剂性关节炎 )大鼠和正常小鼠为对象 ,比较TPS1和TP... 用粗老茶制备茶多糖 (TPS)的粗品 (TPS1) ,经脱蛋白处理并过凝胶柱纯化后得TPS的纯品 (TPS2 ) ,然后用UV、IR、HPLC、GC及常规成分分析等方法比较了TPS1和TPS2 之间的组分差异 ;用AA (佐剂性关节炎 )大鼠和正常小鼠为对象 ,比较TPS1和TPS2 对动物免疫活性的影响。结果发现 :TPS中蛋白质与多糖呈紧密结合态 ,TPS是一种糖蛋白 ;用不同方法制备的TPS对AA大鼠引起的脾淋巴细胞转化低下和白细胞介素 2 (IL 2 )分泌过低均有恢复作用 ,而对白细胞介素 1(IL 1)分泌过高则有抑制作用 ,对正常小鼠机体免疫有增强作用 ,其中TPS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多糖 组成 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树紫黄素脱环氧化酶基因的cDNA克隆及其生物信息学分析 被引量:11
4
作者 韦朝领 江昌俊 +1 位作者 陶汉之 宛晓春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4-19,共6页
根据GenBank中已登录的植物紫黄素脱环氧化酶 (VDE)基因序列 ,以其高度保守的氨基酸序列设计一对简并引物 ,采用RT PCR与 3′/ 5′RACE相结合的方法 ,从茶树 (Camelliasinensi)中克隆出VDE的全长cDNA ,长度为 16 32bp。分析表明 ,该序列... 根据GenBank中已登录的植物紫黄素脱环氧化酶 (VDE)基因序列 ,以其高度保守的氨基酸序列设计一对简并引物 ,采用RT PCR与 3′/ 5′RACE相结合的方法 ,从茶树 (Camelliasinensi)中克隆出VDE的全长cDNA ,长度为 16 32bp。分析表明 ,该序列的 5′端和 3′端的非编码序列长度分别为 6 1bp和 14 0bp ,开放阅读框为 14 2 2bp ,编码 4 73个氨基酸 ,其转运肽长度为 132个氨基酸。成熟蛋白的氨基酸序列与拟南芥、莴苣、菠菜及烟草的同源性分别为 83 5 % ,82 7% ,82 1%和 83 6 % ,且有 3个特殊的结构域 :半胱氨酸富集区、脂肪结合蛋白特征区和由谷氨酸富集的高电荷区。分析表明 ,茶树VDE具有热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紫黄素 脱环氧化酶 基因 CDNA克隆 生物信息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多酚氧化实验研究 被引量:26
5
作者 李立祥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01-104,共4页
进行茶多酚酶 (PPO)促氧化、碱性氧化、酸性氧化试验 ,结果发现 :茶多酚在 3种氧化条件下均可氧化并形成茶黄素 (TFs) ;酶促氧化形成茶黄素的含量比化学氧化形成量低。在双液相体系中茶多酚进行碱性氧化和酸性氧化 ,茶黄素形成量较接近... 进行茶多酚酶 (PPO)促氧化、碱性氧化、酸性氧化试验 ,结果发现 :茶多酚在 3种氧化条件下均可氧化并形成茶黄素 (TFs) ;酶促氧化形成茶黄素的含量比化学氧化形成量低。在双液相体系中茶多酚进行碱性氧化和酸性氧化 ,茶黄素形成量较接近。并就儿茶素氧化方法对茶色素制取的影响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多酚 儿茶素 酸性氧化 茶色素 茶黄素 氧化实验 化学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茶原料低温保鲜技术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张正竹 童宗寿 《保鲜与加工》 CAS 2002年第1期16-18,共3页
将微波杀青的茶鲜叶原料与鲜叶、干茶用有色塑料袋抽气包装,在不同低温温度下贮藏1年后烘干,在室温放置1个月,HPLC分析几种主要儿茶素含量,GC分析茶叶香气。检测结果表明,贮藏1年的杀青叶制成的绿茶在主要品质因子上均优于对照。因此,... 将微波杀青的茶鲜叶原料与鲜叶、干茶用有色塑料袋抽气包装,在不同低温温度下贮藏1年后烘干,在室温放置1个月,HPLC分析几种主要儿茶素含量,GC分析茶叶香气。检测结果表明,贮藏1年的杀青叶制成的绿茶在主要品质因子上均优于对照。因此,茶鲜叶微波杀青后,迅速低温去湿,在-5~-20℃下真空包装贮藏,可保鲜1年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茶 原料 杀青 低温保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色素制取的生物化学 被引量:8
7
作者 萧伟祥 李立祥 萧慧 《蚕桑茶叶通讯》 2003年第1期5-7,共3页
茶色素是制茶发酵中形成的 ,其前导物是以儿茶素为主体的茶多酚 ,在多酚氧化酶 (PPO)与过氧化物 (POD)催化作用下 ,氧化聚合缩合反应形成了茶黄素类 (Theaflavins;TFs)与茶红素类 (Thearubigins ;TRs)物质[1] 。茶色素具有降血脂 ,抗动... 茶色素是制茶发酵中形成的 ,其前导物是以儿茶素为主体的茶多酚 ,在多酚氧化酶 (PPO)与过氧化物 (POD)催化作用下 ,氧化聚合缩合反应形成了茶黄素类 (Theaflavins;TFs)与茶红素类 (Thearubigins ;TRs)物质[1] 。茶色素具有降血脂 ,抗动脉粥样硬化 ,抗凝 ,促纤溶 ,抗脂质过氧化 ,清除自由基 ,增强免疫功能 ,改善微循环 ,抗肿瘤等药理作用。茶色素组分中TFs是生物活性最活动的成分 ,但从红茶中提取的茶色素制品 ,TFs含量仅占色素总量 0 .5 %~ 3% ,纯化困难 ,因此 ,必须改进制取工艺 ,提高TFs等有效成分含量[1] 。我室采用双液相酶化学技术制取茶色素[2 ,3 ] ,制品中TFs含量≥ 4 5 .0 % ,高纯度低含咖啡因 ,符合国家二类中药要求。本文简述了茶色素的化学组成 ,茶色素的形成机理和制取。讨论了茶色素的重要组分茶黄素的生物活性和结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色素 制取 生物活性 化学组成 形成机理 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叶香精油的同时蒸馏萃取(SDE)法提取效率分析 被引量:42
8
作者 张正竹 陈玎玎 《中国茶叶加工》 2003年第1期31-33,共3页
SDE是一种简便的茶叶香精油萃取装置,但存在一系列缺陷。SDE装置的萃取过程是在保持萃取物沸腾的条件下进行的,容易造成香气物质的结构变化;对SDE法提取后的残留物再反复进行SDE法提取分析的结果表明,SDE法不仅萃取率低,而且不能成比例... SDE是一种简便的茶叶香精油萃取装置,但存在一系列缺陷。SDE装置的萃取过程是在保持萃取物沸腾的条件下进行的,容易造成香气物质的结构变化;对SDE法提取后的残留物再反复进行SDE法提取分析的结果表明,SDE法不仅萃取率低,而且不能成比例地萃取出香气物质,因此不适于用作定量分析时的样品制备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馏萃取 提取效率 茶叶香精油 SDE提取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细管电泳在茶叶领域的应用及前景 被引量:4
9
作者 刘莉华 宛晓春 侯如燕 《中国茶叶加工》 2002年第1期35-37,共3页
介绍了毛细管电泳(CE)在茶叶分析领域的应用现状,并对毛细管电泳在茶叶类黄酮物质、生物碱、农残、无机离子、氨基酸含量测定、生物技术等方面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应用 前景 毛细管电泳 茶叶分析 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安徽茶业的可持续发展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大祥 王浩 孙有丰 《福建茶叶》 2001年第2期38-39,共2页
关键词 安徽 茶业 可持续发展 结构调整 良种推广 无公害栽培 科研开发 名牌战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技术与低档茶中有效成分的开发与利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大祥 王浩 《茶叶科学技术》 2000年第4期29-30,共2页
低档茶中有效成分的开发与利用可大大提高茶叶的附加值,促进茶业的发展.本文将近年来新发展起来的一些新技术如超临界CO 2 萃取技术、双液相发酵技术、吸附树脂吸附分离技术、膜分离技术、HPLC制备技术等在低档茶中主要有效成... 低档茶中有效成分的开发与利用可大大提高茶叶的附加值,促进茶业的发展.本文将近年来新发展起来的一些新技术如超临界CO 2 萃取技术、双液相发酵技术、吸附树脂吸附分离技术、膜分离技术、HPLC制备技术等在低档茶中主要有效成分(茶多酚、茶色素、咖啡碱)的开发与利用方面的研究作了一简要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技术 低档茶 有效成分 开发利用 超临界流体萃取 双液相发酵 膜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叶基因PCR扩增条件研究
12
作者 李远华 《蚕桑茶叶通讯》 2002年第3期26-27,共2页
本文对茶叶基因PCR扩增条件进行了研究 。
关键词 茶叶 基因 PCR 扩增条件 引物扩增 扩增片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树品种、加工工艺、季节对乌龙茶品质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45
13
作者 方世辉 张秀云 +1 位作者 夏涛 宛晓春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35-139,146,共6页
研究了茶树品种、加工工艺和季节对乌龙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鲜叶中醇系香气总量有明显的季节性差异,游离态为春季>夏季>秋季,键合态为春季>秋季>夏季;加工过程中,游离态和键合态醇系香气成分呈现不同的动态变化趋... 研究了茶树品种、加工工艺和季节对乌龙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鲜叶中醇系香气总量有明显的季节性差异,游离态为春季>夏季>秋季,键合态为春季>秋季>夏季;加工过程中,游离态和键合态醇系香气成分呈现不同的动态变化趋势;茶多酚逐渐减少,游离氨基酸含量先增后减,可溶性糖则与氨基酸相反。对干茶样进行感官审评,春茶后期和夏茶前期槠叶种重做青所制茶样具有明显的乌龙茶品质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品种 加工工艺 季节 乌龙茶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鲜叶在不同季节及绿茶加工贮藏过程中糖苷类香气前体含量变化研究 被引量:43
14
作者 张正竹 宛晓春 +1 位作者 施兆鹏 夏涛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4,共4页
选择了槠叶种鲜叶为茶叶原料 ,研究了茶叶糖苷类香气前体在不同季节和绿茶加工过程中的消长规律。研究结果表明 ,槠叶种鲜叶中存在以顺 3 己烯醇、芳樟醇及其氧化物、水杨酸甲酯、香叶醇、苯乙醇、苯甲醇等为苷元的糖苷类香气前体。不... 选择了槠叶种鲜叶为茶叶原料 ,研究了茶叶糖苷类香气前体在不同季节和绿茶加工过程中的消长规律。研究结果表明 ,槠叶种鲜叶中存在以顺 3 己烯醇、芳樟醇及其氧化物、水杨酸甲酯、香叶醇、苯乙醇、苯甲醇等为苷元的糖苷类香气前体。不同季节 ,茶叶糖苷类香气前体在组成和含量上差别较大。单萜烯醇糖苷特别是香叶醇糖苷在春茶中的含量很高 ;秋茶中以芳香族醇、酯、脂肪族醇为苷元的糖苷含量显著增加 ,而单萜烯醇糖苷含量降低 ;夏茶中水杨酸甲酯、苯甲醇糖苷含量处于低水平 ,但苯乙醇糖苷含量较高。从春季到秋季 ,顺 3 己烯醇和水杨酸甲酯糖苷的含量逐渐提高 ,而芳樟醇和香叶醇糖苷的含量却逐步减少。茶鲜叶摊放 2h后 ,糖苷类香气前体的总量提高 ,并在绿茶加工的后续阶段逐步降低 ,特别是在干燥阶段。在成品绿茶中仍保留约 77%的糖苷类香气前体 ,这为绿茶香气品质的进一步改善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槠叶种鲜叶 糖苷类香气前体 绿茶 消长规律 加工贮藏 季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茉莉花茶窨制过程中主要影响因子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1
15
作者 方世辉 徐国谦 +2 位作者 夏涛 李立祥 宛晓春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21-26,共6页
对茉莉花茶窨制过程中素坯含水量(WCTD)、配花量(RJF)、堆温(T)、窨制时间(ST)四个主要影响因子进行综合研究。利用DPS软件对综合实验得出的回归方程进行优化,得出要使花茶吸附的香精油总量较高,最佳的因子水平组合为:素坯含水量17.9%~2... 对茉莉花茶窨制过程中素坯含水量(WCTD)、配花量(RJF)、堆温(T)、窨制时间(ST)四个主要影响因子进行综合研究。利用DPS软件对综合实验得出的回归方程进行优化,得出要使花茶吸附的香精油总量较高,最佳的因子水平组合为:素坯含水量17.9%~20.0%、配花量73.7%~77.6%、堆温27.2℃~29.7℃、窨制时间12.7 h^14.0 h;要使花茶的综合品质较好,最佳的因子水平组合为:素坯含水量16.9%~20.0%、配花量62.0%~69.8%、堆温29.3℃~32.2℃、窨制时间12.5 h^13.8 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茉莉花茶 窨制过程 影响因子 相关性 素坯含水量 配花量 堆温 窨制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茉莉花香气释放酶的研究 被引量:21
16
作者 高丽萍 王黎明 +2 位作者 张玉琼 夏涛 宛晓春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40-143,共4页
茉莉花开放过程中 ,以PNPG为底物的 β_葡萄糖苷酶活性没有明显变化 ,同样丙酮粉中参与键合态芳樟醇释放的有关酶活性变化也不显著 ,但与键合态苯甲醇释放有关的酶活性却在离体后 6小时 ( 2 3∶0 0 )有一明显活性高峰 ,这一变化与游离... 茉莉花开放过程中 ,以PNPG为底物的 β_葡萄糖苷酶活性没有明显变化 ,同样丙酮粉中参与键合态芳樟醇释放的有关酶活性变化也不显著 ,但与键合态苯甲醇释放有关的酶活性却在离体后 6小时 ( 2 3∶0 0 )有一明显活性高峰 ,这一变化与游离态的苯甲醇变化规律相吻合 ;苯丙氨酸解氨酶在花初开时 ( 2 0∶0 0 )活性有所提高 ;非特异性酯酶同工酶谱带显示酯酶与香气释放有关 ;乙醇脱氢酶活性始终高于甲醇脱氢酶 ,而两种酶活性变化不大 ,前者在花前 ( 17∶0 0 )和花盛开时 ( 2∶0 0 )略有提高 ,后者在花后 (次日 5∶0 0 )有所提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气 释香 茉莉花 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树鲜叶中β-葡萄糖苷酶提取条件的研究 被引量:21
17
作者 江昌俊 李叶云 王朝霞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93-96,共4页
研究了从茶树鲜叶中提取 β 葡萄糖苷酶时不溶性聚乙烯吡咯烷酮 (polyvinypolypyrrolidone ,PVPP)的加入量、缓冲液的选择、多酚类浓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及酶的部分特性。结果表明 :加入与鲜叶重量相等的PVPP可获得较高的酶活性 ;选用 0 ... 研究了从茶树鲜叶中提取 β 葡萄糖苷酶时不溶性聚乙烯吡咯烷酮 (polyvinypolypyrrolidone ,PVPP)的加入量、缓冲液的选择、多酚类浓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及酶的部分特性。结果表明 :加入与鲜叶重量相等的PVPP可获得较高的酶活性 ;选用 0 1mol/L (离子强度为 0 7)的柠檬酸—柠檬酸钠缓冲液 (pH 6 0 )作为提取缓冲液可得到活性较高的酶液 ;浓度仅为 4mg/L的茶叶多酚类物质能使酶完全失活 ;β 巯基乙醇和EDTA对酶活性有抑制作用 ;而甘油能提高酶活性 ,2~2 5mol/L的甘油效果较明显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鲜叶 Β-葡萄糖苷酶 提取条件 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茉莉花香气释放与呼吸作用的关系 被引量:8
18
作者 高丽萍 王黎明 +2 位作者 张玉琼 夏涛 宛晓春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85-88,共4页
采用添加呼吸抑制剂、乙烯利的方法研究了茉莉花香气释放与呼吸作用的关系。结果表明 :茉莉花开放过程中有明显的呼吸跃变现象 ,呼吸高峰出现在释香高峰前 ;氧化磷酸化解偶联剂 (DNP)和细胞色素氧化酶特异性抑制剂 (叠氮化合物 )均能抑... 采用添加呼吸抑制剂、乙烯利的方法研究了茉莉花香气释放与呼吸作用的关系。结果表明 :茉莉花开放过程中有明显的呼吸跃变现象 ,呼吸高峰出现在释香高峰前 ;氧化磷酸化解偶联剂 (DNP)和细胞色素氧化酶特异性抑制剂 (叠氮化合物 )均能抑制茉莉花开放和释香 ,表明细胞色素氧化系统提供的能量对开花释香具有重要作用 ;外源乙烯处理没有提高呼吸速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茉莉花 呼吸 释香 香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树鲜叶中叶黄素循环组分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研究及其光保护功能鉴定 被引量:8
19
作者 韦朝领 江昌俊 +1 位作者 陶汉之 胡颖蕙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60-64,共5页
采取酮提取茶树鲜叶中的叶黄素循环组分,分别在15℃、22℃和30℃下,用Spherisorb C18(5μm,250 mm×4.6 mm)色谱柱,乙腈︰甲醇(85︰15)和甲醇︰乙酸乙酯(68︰32)为流动相,线性洗脱,在445 nm下检测。结果表明,不同温度条件下,高效液... 采取酮提取茶树鲜叶中的叶黄素循环组分,分别在15℃、22℃和30℃下,用Spherisorb C18(5μm,250 mm×4.6 mm)色谱柱,乙腈︰甲醇(85︰15)和甲醇︰乙酸乙酯(68︰32)为流动相,线性洗脱,在445 nm下检测。结果表明,不同温度条件下,高效液相色谱法都能够从茶树鲜叶提取物中检测到紫黄素、环氧玉米黄素和玉米黄素,而且分离效果好,重现性和精密度也很高。强光下,叶黄素循环库和紫黄素脱环氧化程度皆明显增加,表明其在茶树中有重要的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鲜叶 叶黄素循环组分 高效液相色谱法 测定方法 抗逆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色素及其药理学功能 被引量:63
20
作者 宛晓春 李大祥 夏涛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01年第4期65-70,共6页
茶色素是茶叶中多酚类及其衍生物的混合物 ,主要成分为茶黄素类、茶红素类。茶色素含有大量的活性酚羟基等活性基因 ,具有极强的清除自由基和抗氧化作用。近代药理学研究表明 ,茶色素具有防癌抗癌、防紫外线照射、抗氧化、抗动脉粥样硬... 茶色素是茶叶中多酚类及其衍生物的混合物 ,主要成分为茶黄素类、茶红素类。茶色素含有大量的活性酚羟基等活性基因 ,具有极强的清除自由基和抗氧化作用。近代药理学研究表明 ,茶色素具有防癌抗癌、防紫外线照射、抗氧化、抗动脉粥样硬化、抗龋护齿等多种药理功能。茶色素产品的开发可广泛用于医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 茶色素 药理学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