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0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农业温室环境控制方法研究综述 被引量:29
1
作者 张雪花 张武 +3 位作者 杨旭 王露皎 马慧敏 范琼 《控制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8-15,共8页
随着现代控制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快速发展,温室环境控制系统的研究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因温室环境的大滞后、非线性、多输入多输出(MIMO)等情况,难于构建精确数学模型结构,运用简单的基于模型的控制策略难以对其实施准确的调控。因... 随着现代控制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快速发展,温室环境控制系统的研究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因温室环境的大滞后、非线性、多输入多输出(MIMO)等情况,难于构建精确数学模型结构,运用简单的基于模型的控制策略难以对其实施准确的调控。因此,如何将传统控制方法与现代控制方法结合实现温室环境的优化控制是目前温室控制系统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文中分别从PID控制、现代控制、智能控制和解耦控制等方面综述温室环境控制方法的研究现状,指出各种方法在温室环境控制中仍需解决的问题;认为可靠的温室系统模型是实现温室自动化控制的前提条件,提出将温室机理过程与系统辨识方法融合建立温室环境模型的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环境 建模/机理模型 控制方法 优化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安徽茶业的可持续发展 被引量:3
2
作者 李大祥 王浩 孙有丰 《福建茶叶》 2001年第2期38-39,共2页
关键词 安徽 茶业 可持续发展 结构调整 良种推广 无公害栽培 科研开发 名牌战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茶叶家庭农场适度规模问题调研 被引量:9
3
作者 付磊 孙桐 +1 位作者 夏涛 文小孟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43-651,共9页
基于茶叶家庭农场的科学定义,本文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模型,对安徽省六安市100个茶叶家庭农场的经营效率展开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利用层次分析法(AHP)构建、评价茶叶家庭农场适度规模的体系,对茶叶家庭农场的规模化问题进行讨论。研... 基于茶叶家庭农场的科学定义,本文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模型,对安徽省六安市100个茶叶家庭农场的经营效率展开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利用层次分析法(AHP)构建、评价茶叶家庭农场适度规模的体系,对茶叶家庭农场的规模化问题进行讨论。研究结果表明,100个茶叶家庭农场中有16个处于规模有效阶段,其中2~2.667 hm^2规模的综合效益大于0~0.667 hm^2及6.667 hm^2以上规模的综合效益,因此现阶段安徽省主要产茶区发展茶叶家庭农场的适度规模为2~2.667 hm^2。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培育新型茶叶家庭农场主、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扶持政策等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家庭农场 DEA AHP 适度规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固定化单宁酶和β-葡萄糖苷酶对茶饮料增香和除混效果的研究 被引量:20
4
作者 苏二正 夏涛 +2 位作者 张正竹 黄继轸 胡颍蕙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25-129,共5页
以海藻酸钠为载体,采用交联-包埋-交联的方法共固定化了单宁酶和β-葡萄糖苷酶,2种酶的活力回收率分别为67·3%和46·0%。将共固定化酶应用于茶饮料的除混和增香,结果表明,经共固定化酶处理后,绿茶、红茶、乌龙茶3类茶的香精油... 以海藻酸钠为载体,采用交联-包埋-交联的方法共固定化了单宁酶和β-葡萄糖苷酶,2种酶的活力回收率分别为67·3%和46·0%。将共固定化酶应用于茶饮料的除混和增香,结果表明,经共固定化酶处理后,绿茶、红茶、乌龙茶3类茶的香精油总量均有所增加,其中以绿茶的香精油总量增加最多,增长率达20·69%,乌龙茶和红茶分别为10·30%,6·79%;3类茶的非酯型儿茶素含量增加,增幅依次为绿茶(52·17%)>红茶(12·94%)>乌龙茶(8·83%),而酯型儿茶素的含量下降,降幅依次为绿茶(20·0%)>乌龙茶(16·68%)>红茶(5·04%);实验中还研究了用共固定化酶处理绿茶饮料的抗沉淀效果,未经共固定化酶处理的绿茶饮料低温时的浊度比经共固定化酶处理的要高,贮藏3个月,经共固定化酶处理的绿茶的澄清度一直很高,而未经共固定化酶处理的绿茶在60d后有少许沉淀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葡萄糖苷酶 共固定化 单宁酶 增香 酯型儿茶素 绿茶饮料 酶处理 乌龙茶 海藻酸钠 沉淀效果 香精油 红茶 回收率 酶应用 增长率 澄清度 交联 含量 混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酵型茶酒澄清剂的筛选 被引量:21
5
作者 邱新平 李立祥 +3 位作者 倪媛 余红军 徐瑞瑞 蒋其忠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37-545,共9页
用皂土、明胶、壳聚糖、干酪素、硅藻土、PVPP(聚乙烯聚吡咯烷酮)等6种澄清剂对发酵型茶酒进行后期澄清处理,测定澄清后茶酒的透光率、色度、酒精度、残糖、总酚、酸度等指标。结果表明:皂土最适添加量为0.6 g/L;明胶最适添加量为0.2 g... 用皂土、明胶、壳聚糖、干酪素、硅藻土、PVPP(聚乙烯聚吡咯烷酮)等6种澄清剂对发酵型茶酒进行后期澄清处理,测定澄清后茶酒的透光率、色度、酒精度、残糖、总酚、酸度等指标。结果表明:皂土最适添加量为0.6 g/L;明胶最适添加量为0.2 g/L;硅藻土最适添加量1.0 g/L;壳聚糖最适添加量为2%壳聚糖溶液0.2 g/L;干酪素最适添加量为0.4 g/L;PVPP不适合做茶酒澄清剂。壳聚糖为最佳澄清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酒 澄清剂 澄清 皂土 明胶 壳聚糖 干酪素 硅藻土 PVP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树品种、加工工艺、季节对乌龙茶品质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45
6
作者 方世辉 张秀云 +1 位作者 夏涛 宛晓春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35-139,146,共6页
研究了茶树品种、加工工艺和季节对乌龙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鲜叶中醇系香气总量有明显的季节性差异,游离态为春季>夏季>秋季,键合态为春季>秋季>夏季;加工过程中,游离态和键合态醇系香气成分呈现不同的动态变化趋... 研究了茶树品种、加工工艺和季节对乌龙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鲜叶中醇系香气总量有明显的季节性差异,游离态为春季>夏季>秋季,键合态为春季>秋季>夏季;加工过程中,游离态和键合态醇系香气成分呈现不同的动态变化趋势;茶多酚逐渐减少,游离氨基酸含量先增后减,可溶性糖则与氨基酸相反。对干茶样进行感官审评,春茶后期和夏茶前期槠叶种重做青所制茶样具有明显的乌龙茶品质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品种 加工工艺 季节 乌龙茶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尺蠖生物学习性研究 被引量:39
7
作者 高旭晖 宛晓春 +2 位作者 杨云秋 郑高云 沈强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10-113,共4页
本试验对茶尺蠖的生活习性作了进一步的研究。结果表明,茶尺蠖成虫羽化后,大多于次日晚20:00~凌晨01:00交尾,交尾高峰集中在22:00~23:00,翌日黄昏开始产卵,20:00~00:00产卵最多。不同叶位饲养幼虫对其生长发育影响很大。... 本试验对茶尺蠖的生活习性作了进一步的研究。结果表明,茶尺蠖成虫羽化后,大多于次日晚20:00~凌晨01:00交尾,交尾高峰集中在22:00~23:00,翌日黄昏开始产卵,20:00~00:00产卵最多。不同叶位饲养幼虫对其生长发育影响很大。咀食嫩叶的幼虫生长最快,化蛹率较高;食成老叶的生长较快,化蛹率最高;而食芽头的生长最慢,化蛹率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尺蠖 性行为 交尾高峰 生长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鲜叶在不同季节及绿茶加工贮藏过程中糖苷类香气前体含量变化研究 被引量:43
8
作者 张正竹 宛晓春 +1 位作者 施兆鹏 夏涛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4,共4页
选择了槠叶种鲜叶为茶叶原料 ,研究了茶叶糖苷类香气前体在不同季节和绿茶加工过程中的消长规律。研究结果表明 ,槠叶种鲜叶中存在以顺 3 己烯醇、芳樟醇及其氧化物、水杨酸甲酯、香叶醇、苯乙醇、苯甲醇等为苷元的糖苷类香气前体。不... 选择了槠叶种鲜叶为茶叶原料 ,研究了茶叶糖苷类香气前体在不同季节和绿茶加工过程中的消长规律。研究结果表明 ,槠叶种鲜叶中存在以顺 3 己烯醇、芳樟醇及其氧化物、水杨酸甲酯、香叶醇、苯乙醇、苯甲醇等为苷元的糖苷类香气前体。不同季节 ,茶叶糖苷类香气前体在组成和含量上差别较大。单萜烯醇糖苷特别是香叶醇糖苷在春茶中的含量很高 ;秋茶中以芳香族醇、酯、脂肪族醇为苷元的糖苷含量显著增加 ,而单萜烯醇糖苷含量降低 ;夏茶中水杨酸甲酯、苯甲醇糖苷含量处于低水平 ,但苯乙醇糖苷含量较高。从春季到秋季 ,顺 3 己烯醇和水杨酸甲酯糖苷的含量逐渐提高 ,而芳樟醇和香叶醇糖苷的含量却逐步减少。茶鲜叶摊放 2h后 ,糖苷类香气前体的总量提高 ,并在绿茶加工的后续阶段逐步降低 ,特别是在干燥阶段。在成品绿茶中仍保留约 77%的糖苷类香气前体 ,这为绿茶香气品质的进一步改善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槠叶种鲜叶 糖苷类香气前体 绿茶 消长规律 加工贮藏 季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儿茶素氧化机理 被引量:59
9
作者 李大祥 宛晓春 +1 位作者 杨昌军 王华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06年第1期171-181,共11页
在制茶发酵过程中,儿茶素可发生苯骈环化反应而形成茶黄素,茶黄素还可转化成茶萘酚醒、脱氢茶黄素和高聚合物;同时,儿茶素可发生二聚合反应产生原花青素类以及双黄烷醇类等物质;儿茶素还可能与茶没食子素、杨梅甙、阿福豆素、维生素C、... 在制茶发酵过程中,儿茶素可发生苯骈环化反应而形成茶黄素,茶黄素还可转化成茶萘酚醒、脱氢茶黄素和高聚合物;同时,儿茶素可发生二聚合反应产生原花青素类以及双黄烷醇类等物质;儿茶素还可能与茶没食子素、杨梅甙、阿福豆素、维生素C、茶氨酸发生聚合反应,形成加合物。体外自由基清除实验表明,儿茶素具有优良的抗氧化特性。儿茶素在清除自由基时,自身氧化产生双黄烷醇,也可发生A环的断裂而产生羧酸类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茶素 氧化 茶黄素 茶红素 原花青素 双黄烷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茶几种化学组分苦涩味非线性回归分析及在感官审评中的应用 被引量:43
10
作者 徐文平 李大祥 +2 位作者 张正竹 唐茜 宛晓春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399-406,共8页
为了定量分析茶汤苦涩味强度,采用感官评定法中的线性标度法和排序法,建立了EGCG和咖啡碱的呈味特征曲线(滋味强度与浓度关系),以EGCG、咖啡碱和芦丁为主要参数建立了茶汤苦涩味强度定量函数,探讨了这3种主要呈味物质间的相互影响。芦... 为了定量分析茶汤苦涩味强度,采用感官评定法中的线性标度法和排序法,建立了EGCG和咖啡碱的呈味特征曲线(滋味强度与浓度关系),以EGCG、咖啡碱和芦丁为主要参数建立了茶汤苦涩味强度定量函数,探讨了这3种主要呈味物质间的相互影响。芦丁能增加咖啡碱的苦味,但是芦丁对EGCG的滋味无明显影响,而咖啡碱对EGCG的涩味有明显增强作用。利用苦涩味强度定量函数对四川绿茶苦涩味偏重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对20个茶样的分析结果表明,模型对苦味的解释程度达78%~137%,对涩味的解释程度达68%~144%,较高的EGCG和咖啡碱含量可能是四川绿茶苦涩味偏重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绿茶 苦涩味 EGCG 咖啡碱 非线性回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酶澄清绿茶饮料研究 被引量:18
11
作者 宁井铭 方世辉 +1 位作者 夏涛 周天山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122-124,共3页
研究了不同种类酶对绿茶茶汤抗沉淀效果,并采用HPLC分析了经单宁酶处理后茶汤中酯型儿茶素的变化。结果表明,单宁酶、果胶酶、木瓜蛋白酶对绿茶茶汤抗沉淀影响达极显著水平。多酚类和咖啡碱都有不同程度地减少,但没有达到显著水平。经... 研究了不同种类酶对绿茶茶汤抗沉淀效果,并采用HPLC分析了经单宁酶处理后茶汤中酯型儿茶素的变化。结果表明,单宁酶、果胶酶、木瓜蛋白酶对绿茶茶汤抗沉淀影响达极显著水平。多酚类和咖啡碱都有不同程度地减少,但没有达到显著水平。经木瓜蛋白酶处理的茶汤蛋白质含量减少,氨基酸含量同其他处理样相比有一定的增加。结合方差分析和感官审评结果表明,单宁酶对绿茶茶汤抗沉淀效果最好,单宁酶最佳作用时间为2h。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单宁酶作用时间的延长,茶汤中酯型儿茶素的总量在不断减少,茶汤的透光率随着酯型儿茶素的减少在不断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茶饮料 沉淀 蛋白酶处理 酯型儿茶素 绿茶茶汤 木瓜蛋白酶 澄清 沉淀效果 HPLC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邻苯二甲醛柱前衍生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茶叶中17种游离氨基酸 被引量:35
12
作者 杨卫 鲜殊 +1 位作者 李大祥 宛晓春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11-217,共7页
采用邻苯二甲醛作为柱前衍生化试剂,结合反相高效液相色谱,优化了色谱条件,实现对茶汤中17种一级氨基酸的精确定性和定量分析。17种氨基酸的保留时间和峰面积的RSD分别在0.02%~0.70%与0.11%~1.15%之间,经方法学考察,该方法具有良好的... 采用邻苯二甲醛作为柱前衍生化试剂,结合反相高效液相色谱,优化了色谱条件,实现对茶汤中17种一级氨基酸的精确定性和定量分析。17种氨基酸的保留时间和峰面积的RSD分别在0.02%~0.70%与0.11%~1.15%之间,经方法学考察,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重现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PLC 柱前衍生化 邻苯二甲醛(OPA) 游离氨基酸 茶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茉莉花茶窨制过程中主要影响因子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1
13
作者 方世辉 徐国谦 +2 位作者 夏涛 李立祥 宛晓春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21-26,共6页
对茉莉花茶窨制过程中素坯含水量(WCTD)、配花量(RJF)、堆温(T)、窨制时间(ST)四个主要影响因子进行综合研究。利用DPS软件对综合实验得出的回归方程进行优化,得出要使花茶吸附的香精油总量较高,最佳的因子水平组合为:素坯含水量17.9%~2... 对茉莉花茶窨制过程中素坯含水量(WCTD)、配花量(RJF)、堆温(T)、窨制时间(ST)四个主要影响因子进行综合研究。利用DPS软件对综合实验得出的回归方程进行优化,得出要使花茶吸附的香精油总量较高,最佳的因子水平组合为:素坯含水量17.9%~20.0%、配花量73.7%~77.6%、堆温27.2℃~29.7℃、窨制时间12.7 h^14.0 h;要使花茶的综合品质较好,最佳的因子水平组合为:素坯含水量16.9%~20.0%、配花量62.0%~69.8%、堆温29.3℃~32.2℃、窨制时间12.5 h^13.8 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茉莉花茶 窨制过程 影响因子 相关性 素坯含水量 配花量 堆温 窨制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超声波对茶叶主要化学成分浸提效果的研究 被引量:41
14
作者 夏涛 时思全 宛晓春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70-173,共4页
浸提工艺是影响茶饮料品质的关键环节之一。如何在低温短时浸提条件下保持茶叶良好的品质和较高的内含成分浸出率,是茶饮料生产工艺急待解决的难题。尝试将微波、超声波应用于茶饮料浸提过程中,研究了两种浸提方法对茶叶主要化学成分浸... 浸提工艺是影响茶饮料品质的关键环节之一。如何在低温短时浸提条件下保持茶叶良好的品质和较高的内含成分浸出率,是茶饮料生产工艺急待解决的难题。尝试将微波、超声波应用于茶饮料浸提过程中,研究了两种浸提方法对茶叶主要化学成分浸出的影响,结果显示微波、超声波对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的浸出率与常规浸提法相当,对蛋白质、果胶等大分子物质的浸出有抑制作用。分析了不同浸提方式茶汤中主要儿茶素的含量,结果表明超声波浸提茶汤中主要儿茶素的含量高于其它浸提方式。微波、超声波处理适合于茶饮料的浸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饮料 微波 超声波 浸提 化学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茉莉花茶香气成分与品质之间关系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47
15
作者 陆宁 宛晓春 潘冬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93-97,共5页
本文提取并分析了三种不同级别茉莉花茶的香气挥发性成分,讨论并确定了香气挥发油总量是决定香气浓度的基础;推测低沸点物质对香气的鲜灵度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此外,讨论了茉莉花茶香气成分与品质之间的关系,确定了芳樟醇,乙酸苄酯,顺... 本文提取并分析了三种不同级别茉莉花茶的香气挥发性成分,讨论并确定了香气挥发油总量是决定香气浓度的基础;推测低沸点物质对香气的鲜灵度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此外,讨论了茉莉花茶香气成分与品质之间的关系,确定了芳樟醇,乙酸苄酯,顺-3-己烯醇,水杨酸甲酯,苯甲醇为茉莉花茶的主要香气成份,并且前四种物质与香气的品质呈正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茉莉花茶 香气成分 品质 相关性 香气挥发油总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茉莉花香气释放酶的研究 被引量:21
16
作者 高丽萍 王黎明 +2 位作者 张玉琼 夏涛 宛晓春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40-143,共4页
茉莉花开放过程中 ,以PNPG为底物的 β_葡萄糖苷酶活性没有明显变化 ,同样丙酮粉中参与键合态芳樟醇释放的有关酶活性变化也不显著 ,但与键合态苯甲醇释放有关的酶活性却在离体后 6小时 ( 2 3∶0 0 )有一明显活性高峰 ,这一变化与游离... 茉莉花开放过程中 ,以PNPG为底物的 β_葡萄糖苷酶活性没有明显变化 ,同样丙酮粉中参与键合态芳樟醇释放的有关酶活性变化也不显著 ,但与键合态苯甲醇释放有关的酶活性却在离体后 6小时 ( 2 3∶0 0 )有一明显活性高峰 ,这一变化与游离态的苯甲醇变化规律相吻合 ;苯丙氨酸解氨酶在花初开时 ( 2 0∶0 0 )活性有所提高 ;非特异性酯酶同工酶谱带显示酯酶与香气释放有关 ;乙醇脱氢酶活性始终高于甲醇脱氢酶 ,而两种酶活性变化不大 ,前者在花前 ( 17∶0 0 )和花盛开时 ( 2∶0 0 )略有提高 ,后者在花后 (次日 5∶0 0 )有所提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气 释香 茉莉花 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越冬过程中3个茶树品种的生理特性变化及抗寒性评价 被引量:33
17
作者 李叶云 舒锡婷 +1 位作者 周月琴 江昌俊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2-58,共7页
以茶树〔Camellia sinensis(Linn.) Kuntze〕品种‘舒茶早’(‘Shuchazao’)、‘乌牛早’(‘Wuniuzao’)和‘平阳特早’(‘Pingyangtezao’)为实验材料,分析了自然越冬过程中(2011年10月至2012年3月)茶树叶片主要渗透调节物质(可溶性糖... 以茶树〔Camellia sinensis(Linn.) Kuntze〕品种‘舒茶早’(‘Shuchazao’)、‘乌牛早’(‘Wuniuzao’)和‘平阳特早’(‘Pingyangtezao’)为实验材料,分析了自然越冬过程中(2011年10月至2012年3月)茶树叶片主要渗透调节物质(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热稳定蛋白质和脯氨酸)含量、抗氧化酶(SOD、CAT和POD)活性、PSⅡ原初光能转化效率(Fv/Fm)和总叶绿素含量的变化,并应用主成分分析结合隶属函数法对3个茶树品种抗寒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自然越冬期3个茶树品种叶片生理指标随时间推移呈规律性变化,越冬期(12月和1月)与越冬前期(10月)、越冬后期(2月和3月)各指标总体上差异显著,且品种间各指标也有一定差异。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热稳定蛋白质和脯氨酸含量以及SOD活性均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且峰值多出现在12月或2月;CAT和POD活性、Fv/Fm值和总叶绿素含量则呈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且均在1月降至最低。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第1主成分(X1)包括可溶性糖含量、SOD活性、CAT活性、POD活性、Fv/Fm和总叶绿素含量,贡献率达到57.97%;第2主成分(X2)包括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热稳定蛋白质含量和脯氨酸含量,贡献率达到26.89%。综合评价结果显示:自然越冬期3个茶树品种抗寒性的综合评价值均随时间推移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且均在12月达到最高,据此判断3个茶树品种中‘舒茶早’的抗寒性最强、‘乌牛早’的抗寒性最弱,‘平阳特早’的抗寒性介于二者之间。研究结果显示:在自然越冬过程中供试3个茶树品种的抗寒性与其生理指标变化及生长表现一致,表明综合评价法可用于茶树抗寒性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自然越冬 生理指标 主成分分析 综合评价值 抗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稀土对茶园增产及品质影响的分析 被引量:14
18
作者 汪东风 邵学广 +2 位作者 王常红 方能虎 赵贵文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455-461,共7页
本文通过常规分析方法、生物痕量分析技术及酶活性检测等手段对茶园喷施稀土后的一些生理生化指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喷施稀土可明显提高叶绿素的含量 ,有利于光合作用 ;增强了谷氨酸脱氢酶 ( GDH)、过氧化氢酶 ( CAT)、过氧化物酶 ... 本文通过常规分析方法、生物痕量分析技术及酶活性检测等手段对茶园喷施稀土后的一些生理生化指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喷施稀土可明显提高叶绿素的含量 ,有利于光合作用 ;增强了谷氨酸脱氢酶 ( GDH)、过氧化氢酶 ( CAT)、过氧化物酶 ( POD)及肽酶 ( PTD)等酶活性 ;提高了茶叶水浸出物含量 ,品质得分高于对照 ;有利于细胞膜的稳定 ,增强了茶树的抗性 ;另外 ,喷施稀土后茶梢中IAA、 GA等含量明显提高 ,这也是稀土对茶叶产量及品质影响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 稀土 生理生化特性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宁酶和β-葡萄糖苷酶的共固定化 被引量:12
19
作者 苏二正 夏涛 +2 位作者 宛晓春 张正竹 黄继轸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0-44,共5页
比较了海藻酸钠和壳聚糖两种载体及不同固定化方法对单宁酶和β-葡萄糖苷酶的共固定化效果,结果表明以海藻酸钠为载体,采用交联-包埋-交联固定化方法的效果最佳。对共固定化条件进行了优化,可使单宁酶和β-葡萄糖苷酶的活力回收率分别达... 比较了海藻酸钠和壳聚糖两种载体及不同固定化方法对单宁酶和β-葡萄糖苷酶的共固定化效果,结果表明以海藻酸钠为载体,采用交联-包埋-交联固定化方法的效果最佳。对共固定化条件进行了优化,可使单宁酶和β-葡萄糖苷酶的活力回收率分别达67.3%和46.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宁酶 Β-葡萄糖苷酶 海藻酸钠 壳聚糖 共固定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茶汤色分析 被引量:22
20
作者 李立祥 梅玉 +1 位作者 常珊 董瑞霞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123-126,共4页
采用色差分析和感官审评的方法对10种绿茶汤色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品茶师间对绿茶评分与评价呈现较高度一致,差异性较小。色差分析绿茶汤色各组间明亮度(L)、茶汤绿度(a)和茶汤黄度(b)均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亦存在差异;但绿茶汤色各组间色... 采用色差分析和感官审评的方法对10种绿茶汤色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品茶师间对绿茶评分与评价呈现较高度一致,差异性较小。色差分析绿茶汤色各组间明亮度(L)、茶汤绿度(a)和茶汤黄度(b)均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亦存在差异;但绿茶汤色各组间色差衍生指标a/b具有高度一致性。统计分析显示:品茶师茶汤评分与茶汤明亮度(L)和茶汤黄度(b)相关性较小,与茶汤绿度(a)相关性较大;而与色差衍生指标a/b达极显著相关。应用逐步回归对色差的衍生指标色相(a/b)进行绿茶汤色感官评分表征,相关性均达极显著,其决定系数均可达80%以上。应用二次多项式逐步回归对色差亮度(L值)和色差的衍生指标色相(a/b)进行绿茶汤色感官评分表征,相关性均达显著以上,其决定系数均可达95%以上。文中还对绿茶汤色的表述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茶 色差 汤色 感官审评 统计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