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混合所有制改革: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市场化发展新路径探寻 被引量:4
1
作者 曾恒源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0-41,共12页
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快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基于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实践经验,对农村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概念内涵、现实动因、基础条件和理论机理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农... 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快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基于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实践经验,对农村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概念内涵、现实动因、基础条件和理论机理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遵循“资本混合-产权混合-机制混合”的底层逻辑,在设立企业法人并与社会资本合作组建混合所有制经营实体的基础上,引入职业经理人行使集体资产经营权,同时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和监督管理机制,能够有效聚合内外部资源、协调双重职能和提升运营效率,最终实现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市场化运行和高质量发展。需要强调的是,混合所有制改革仅是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有效路径之一,其核心在于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现代企业制度,让市场机制在集体资源要素配置和运营管理中发挥更大作用。未来应当在坚持农村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在有条件的村庄加快实施农村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改革,同时注重严格防控改革风险、多维创新改革形式、稳步开放产权结构、有效维护各方利益以及强化集体资产监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混合所有制改革 资本混合 产权混合 机制混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何以优化村庄公共品供给?——基于多案例的比较分析
2
作者 曾恒源 高强 《改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1-108,共18页
农村集体经济蕴含经济和社会“双重属性”,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对于优化村庄公共品供给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基于“社会经济”理论视角,构建“集体经济发展—村庄治理改进—公共品供给优化”的分析框架,并结合三个村庄案例,考察了农村集... 农村集体经济蕴含经济和社会“双重属性”,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对于优化村庄公共品供给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基于“社会经济”理论视角,构建“集体经济发展—村庄治理改进—公共品供给优化”的分析框架,并结合三个村庄案例,考察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优化村庄公共品供给的理论逻辑和实现路径。理论分析表明,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对村庄公共品供给的影响主要通过治理资源支持效应、治理主体重塑效应和治理机制优化效应三个维度来实现,且不同维度之间呈现正向反馈循环的“三圈式”关联机制。案例经验显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不仅能够直接强化村庄公共品供给的物质基础,而且有利于推动农民主体性重塑和村庄治理机制优化,进而间接提升村庄公共品供给绩效;在不同的集体经济发展类型和现实情境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参与村庄公共品供给的方式和侧重点存在一定差异。应高度重视农村集体经济的“双重属性”,进一步激活和发挥其在促进乡村善治、培育提升村庄内生型公共品供给能力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集体经济 公共品供给 社会经济 村庄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常态化帮扶:价值意蕴、逻辑向度与推进策略
3
作者 高强 曾恒源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3-101,201,202,共11页
加快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常态化帮扶机制,不仅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有效手段和缓解相对贫困的关键举措,也是破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抓手和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路径。现阶段,针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的帮扶... 加快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常态化帮扶机制,不仅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有效手段和缓解相对贫困的关键举措,也是破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抓手和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路径。现阶段,针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的帮扶政策具有较为明显的“非常态化”和“过渡性”特征,已经难以适应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需要。过渡期后,开展常态化帮扶的逻辑向度在于推动帮扶目标由兜底保障向共同富裕转型,对象瞄准由静态界定向动态识别转型,参与主体由政府主导向多元协同转型,以及资源配置由行政为主向激活市场转型;工作重点在于优化农村低收入人口分层分类帮扶机制,探索重点帮扶县城乡融合发展机制,以及创新经济薄弱村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低收入人口 欠发达地区 常态化帮扶 共同富裕 乡村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五五”时期推进城乡融合:四重循环与实践进路
4
作者 钟晓萍 于晓华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25年第8期1-14,共14页
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揭示城乡融合需具备一定的物质基础、技术条件、制度前提和空间载体。立足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空间融合四个向度,构建理解城乡融合的“四重循环”框架。研究发现,“十四五”时期我国城乡收入和消费差距... 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揭示城乡融合需具备一定的物质基础、技术条件、制度前提和空间载体。立足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空间融合四个向度,构建理解城乡融合的“四重循环”框架。研究发现,“十四五”时期我国城乡收入和消费差距明显缩小、农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城乡公共资源配置日趋均衡、县城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有力推进。与此同时,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城乡经济循环仍有阻滞、劳动-技术循环仍存障碍、经济-社会循环仍有短板、空间-功能循环面临制约等。“十五五”时期应着力以推进产业融合和流通顺畅为重点畅通城乡经济循环,以强化农业技术创新应用为重点促进劳动-技术循环,以加快乡村公共服务补短板和城乡社会保障均等化为重点构建经济-社会循环,以分类推进县域城镇化和深化农地制度改革为重点实现空间-功能循环,加快推进城乡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融合 城乡循环 县域城镇化 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