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丹蛭降糖胶囊治疗肥胖引起的慢性肾病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吴斌 张一 +5 位作者 陈勇 刘权 李瑞 胡冰峰 方朝晖 鲁云霞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163-1169,共7页
目的探究丹蛭降糖胶囊(DJC)改善肥胖引起的大鼠慢性肾病的初步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基础饲料组(CON)、高脂饲料组(HFD)、高脂饲料+丹蛭降糖胶囊低剂量组(HFD+DJCL,500 mg·kg^(-1)·d^(-1))、高脂饲料+丹蛭降糖胶囊高剂量... 目的探究丹蛭降糖胶囊(DJC)改善肥胖引起的大鼠慢性肾病的初步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基础饲料组(CON)、高脂饲料组(HFD)、高脂饲料+丹蛭降糖胶囊低剂量组(HFD+DJCL,500 mg·kg^(-1)·d^(-1))、高脂饲料+丹蛭降糖胶囊高剂量组(HFD+DJCH,1 000 mg·kg^(-1)·d^(-1)),除CON组外,均给予高脂饮食12周,治疗组再灌胃治疗8周。检测血清血脂和肾代谢指标,HE、油红O、PAS染色观察肾脏的病理学变化,10%肾匀浆测定肾组织TG、TSOD、Cu Zn-SOD、CAT、GSH-Px、TNOS、MDA含量,免疫组化法检测CD36的表达变化,RT-PCR分析SREBP1c及FASN的表达,Western blot分析DJC对AMPK、磷酸化AMPK、PPARα、PPARγ表达的影响。结果对比CON组,HFD组大鼠体质量增加,血清TC、TG、UA、BUN、Scr升高,HDL-C下降,肾小球出现明显的损伤及脂质沉积,GSH-Px、MDA升高,TSOD、CAT、Cu Zn-SOD、TNOS水平降低,CD36、SREBP1c、FASN、PPARγ的表达上升,PPARα、AMPK、磷酸化AMPK表达下降;对比HFD组,HFD+DJCL和HFD+DJCH组均明显逆转上述指标,且有一定的剂量效应。结论 DJC可有效降低高脂饮食引起的肾内脂质沉积和氧化应激水平,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激活AMPK-PPARα通路,抑制CD36和脂肪生成基因PPARγ、SREBP1c、FASN的表达,并有一定的剂量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蛭降糖胶囊 高脂血症 慢性肾病 氧化应激 AMPK 脂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