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金花葵对硒的富集特征及其与土壤硒形态的关系
1
作者 杜小平 祁蒙 +8 位作者 贺博 宋仕勤 刘晓婷 张军 杜妮妮 朱雄峰 魏昌华 李超 何祥华 《陕西农业科学》 2025年第6期62-67,72,共7页
为了研究金花葵对硒的富集特征及其与土壤硒形态的关系,采用盆栽试验,设置7个硒处理浓度(硒含量分别为0 mg/kg、4 mg/kg、8 mg/kg、12 mg/kg、16 mg/kg、20 mg/kg和24 mg/kg),研究不同土壤硒浓度对金花葵各器官硒吸收、转运和富集的影响... 为了研究金花葵对硒的富集特征及其与土壤硒形态的关系,采用盆栽试验,设置7个硒处理浓度(硒含量分别为0 mg/kg、4 mg/kg、8 mg/kg、12 mg/kg、16 mg/kg、20 mg/kg和24 mg/kg),研究不同土壤硒浓度对金花葵各器官硒吸收、转运和富集的影响,为金花葵富硒种植及开发利用提供数据支撑。结果表明:随土壤硒浓度的增加,金花葵TF_(茎/根)、TF_(籽粒/荚)和BCF_(茎)、BCF_(籽粒)值快速增加,硒在金花葵茎和籽粒中快速积累,各器官硒含量呈现茎>根>叶>籽粒>荚>花的特点;在0~16 mg/kg硒处理下,土壤硒形态以残渣态硒为主,占比27.42%~61.22%;在20 mg/kg和24 mg/kg硒处理下,土壤硒形态以有机态硒为主,占比31.87%~34.24%;金花葵各器官硒含量与土壤硒形态呈显著相关(P<0.05),相关系数在0.837以上;籽粒硒含量与荚硒含量呈正相关,茎硒含量是荚、叶和花硒含量的主要贡献因子。研究明确了金花葵对硒的富集特征及其与土壤硒形态的关系,在仅考虑土壤硒利用率方面,12 mg/kg的土壤硒浓度是富硒金花葵栽培的最适土壤硒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花葵 富集 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安康地区茶叶硒含量空间分布及硒肥后效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杜小平 魏昌华 +6 位作者 张立君 夏曾润 宋仕勤 刘乔斐 唐德剑 朱晓妮 吕金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9-90,共12页
【目的】研究安康地区茶叶硒含量空间分布特征及根施硒肥对茶叶硒含量的提升作用,为富硒茶的科学栽培提供参考。【方法】以来自陕西安康市汉滨区、紫阳县、平利县等9区县的521份茶叶样品为对象,分析安康地区不同区域茶叶硒含量的分布特... 【目的】研究安康地区茶叶硒含量空间分布特征及根施硒肥对茶叶硒含量的提升作用,为富硒茶的科学栽培提供参考。【方法】以来自陕西安康市汉滨区、紫阳县、平利县等9区县的521份茶叶样品为对象,分析安康地区不同区域茶叶硒含量的分布特征;从安康9区县采集107组茶叶及其根际土壤,分析二者硒含量的相关性;采用小区根施硒肥试验,研究施硒量(0,225,450和675 g/hm^(2))和施硒后时长(0,1.5,3,16和26月)对茶叶硒含量的影响。【结果】①521份茶叶样本硒含量的变幅为0.003~3.99 mg/kg,变异系数为157.35%,安康地区不同区域茶叶硒含量空间分布差异较大,整体呈现“南高北低”趋势。参照陕西省地方标准DB 61/T 556-2018和国家农业行业标准NY/T 600-2002中的富硒茶判定依据,安康地区茶叶富硒率分别为41.46%和25.14%。②安康地区茶叶与其根际土壤硒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R=0.7293,P<0.01),土壤硒含量达到0.49和0.85 mg/kg时,茶叶硒含量分别为0.15和0.25 mg/kg,达到了富硒茶DB 61/T 556-2018和NY/T 600-2002标准。茶叶硒生物富集系数为0.06~1.44,变异系数为74.11%,各取样点茶叶硒生物富集能力存在较大差异,茶叶硒生物富集系数与其根际土壤硒含量相关性不显著(R=-0.1708,P>0.05)。③根施硒肥225 g/hm^(2)后1.5个月,茶叶硒含量从施硒前低于0.11 mg/kg提高到0.28 mg/kg以上,连续2年均可达到富硒茶DB 61/T 556-2018标准,茶树根部施硒量和施硒时长对茶叶硒含量有极显著影响(P<0.01)。【结论】安康地区茶叶硒含量呈现“南高北低”趋势。对于土壤硒含量低于0.49 mg/kg的茶园,建议采茶前1.5个月根施硒肥225 g/hm^(2)以提高茶叶硒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硒茶 硒含量分布 硒肥后效 安康茶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康市油菜新品种不同产品聚硒能力试验 被引量:5
3
作者 张立君 贺博 +1 位作者 王志荣 李成军 《长江蔬菜》 2022年第4期28-30,共3页
为筛选出适宜陕西省安康市种植的优质富硒“油蔬两用”油菜品种,2019-2020年安康市富硒产品研发中心联合安康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在汉阴县实施了富硒油菜不同产品聚硒能力试验,综合比较分析4个参试油菜品种菜薹、菜籽、菜粕总硒含量和菜... 为筛选出适宜陕西省安康市种植的优质富硒“油蔬两用”油菜品种,2019-2020年安康市富硒产品研发中心联合安康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在汉阴县实施了富硒油菜不同产品聚硒能力试验,综合比较分析4个参试油菜品种菜薹、菜籽、菜粕总硒含量和菜薹、菜籽产量结果。试验结果表明,参试品种中油杂19、陕油28菜薹硒含量达到陕西地方标准,而且菜籽、菜薹产量较高,可以将中油杂19、陕油28作为安康市“油蔬两用”油菜主要品种积极示范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品种筛选 聚硒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酵母菌源纳米硒的制备、安全性评价及纳米硒奶片研发 被引量:1
4
作者 郗慧娟 陈晗玉 +5 位作者 骆莹 祁蒙 王叶博 朱文婷 陈平 何鸿举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124-132,共9页
为降低无机砷毒性并提高硒的生物利用率,本文利用利用酵母菌将无机硒转化为纳米硒,通过对七株益生酵母菌的筛选,最终确定酿酒酵母ATCC 18824为最佳的硒转化菌株,并建立了其最佳纳米硒转化条件。利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透射... 为降低无机砷毒性并提高硒的生物利用率,本文利用利用酵母菌将无机硒转化为纳米硒,通过对七株益生酵母菌的筛选,最终确定酿酒酵母ATCC 18824为最佳的硒转化菌株,并建立了其最佳纳米硒转化条件。利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技术对合成的纳米硒进行结构和形态的观察及特性表征,并通过小鼠30 d喂养实验验证了纳米硒的安全性。结果表明,ATCC18824合成的纳米硒表现出良好的分散性,呈现大小均一、饱满的圆球形的Se~0纳米硒单质,Na_(2)SeO_(3)添加量控制在0.5~1.5 mg/mL,30℃,60~72 h培养时为最优。研究还发现,纳米硒在胞内合成,随时间延长逐渐释放胞外,可在72 h完全排出胞外。30 d喂养实验表明纳米硒对小鼠体重变化、脏器指数、血液常规和生化分析、主要脏器组织等均无显著性影响,验证了其体内安全性。基于此,本研究成功研发了感官评价良好、营养成分丰富的酵母菌源纳米硒奶片,硒含量为12.67μg/g、16.67μg/g和33.33μg/g,营养价值高于部分市售奶片,展示了其在食品加工业中作为新型安全食品添加剂的潜在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酵母菌 纳米硒 特性表征 安全性评价 纳米硒奶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合成纳米硒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5
作者 杨辉 王丽红 +2 位作者 孔阳 苏文 贺博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5期339-344,351,共7页
硒是一种生物体必需的微量元素,纳米硒因具有低毒、高活性有望成为最佳的补硒形态。微生物转化合成纳米硒条件温和,纳米颗粒均匀,分散性好,结构稳定,在功能性产品开发方面应用潜力巨大。本文主要综述了纳米硒的特点、微生物转化合成纳... 硒是一种生物体必需的微量元素,纳米硒因具有低毒、高活性有望成为最佳的补硒形态。微生物转化合成纳米硒条件温和,纳米颗粒均匀,分散性好,结构稳定,在功能性产品开发方面应用潜力巨大。本文主要综述了纳米硒的特点、微生物转化合成纳米硒的优势、合成纳米硒的微生物种类以及纳米硒功能性产品开发方面的进展,并对微生物转化合成纳米硒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硒 微生物 生物合成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还原法合成纳米硒益生菌的筛选及其培养条件优化 被引量:12
6
作者 王丽红 杨辉 +3 位作者 毛建丽 耿懿璠 苏文 贺博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4期29-34,共6页
微生物合成的纳米硒具有低毒、稳定、高效的生物活性,本研究通过实验室保藏的10种益生菌中,筛选能耐受高浓度亚硒酸钠并还原生成纳米硒的益生菌,最终获得一株嗜酸乳杆菌LA5,采用SEM和XRD对纳米硒进行表征,发现嗜酸乳杆菌转化的红色纳米... 微生物合成的纳米硒具有低毒、稳定、高效的生物活性,本研究通过实验室保藏的10种益生菌中,筛选能耐受高浓度亚硒酸钠并还原生成纳米硒的益生菌,最终获得一株嗜酸乳杆菌LA5,采用SEM和XRD对纳米硒进行表征,发现嗜酸乳杆菌转化的红色纳米硒颗粒呈无定形态,颗粒均匀,粒径80~150nm之间.对嗜酸乳杆菌LA5菌株还原亚硒酸钠的条件进行优化,得到最适条件:亚硒酸钠浓度6g/L、培养时间48h、温度37℃、pH6.5.在此条件下亚硒酸钠还原率达到89.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硒 益生菌 筛选 还原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叶面施硒对黑豆硒吸收转运特征及籽粒硒形态的影响 被引量:6
7
作者 杜小平 刘乔斐 +5 位作者 夏曾润 贺博 卜贤盼 祁蒙 唐德剑 佘婷婷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2266-2274,共9页
为了明确叶面喷施亚硒酸钠对黑豆硒吸收转运特征及籽粒硒形态的影响,采用小区试验在黑豆结荚兴盛期进行一次性叶面喷施亚硒酸钠(施硒量分别为0、6、12、18和24 mg·m^(-2))处理,分析比较不同浓度亚硒酸钠处理下黑豆产量、各器官硒... 为了明确叶面喷施亚硒酸钠对黑豆硒吸收转运特征及籽粒硒形态的影响,采用小区试验在黑豆结荚兴盛期进行一次性叶面喷施亚硒酸钠(施硒量分别为0、6、12、18和24 mg·m^(-2))处理,分析比较不同浓度亚硒酸钠处理下黑豆产量、各器官硒含量、籽粒有机硒转化率和品质性状的差异。结果表明,各施硒水平对黑豆各器官总硒含量均有提升作用,在24 mg·m^(-2)硒处理时各器官总硒含量最大,根、茎、荚和籽粒硒含量分别较对照提高了8.74、8.37、9.85和65.21倍,硒处理后各器官总硒含量呈现籽粒>根≈荚>茎的特点。籽粒中硒以有机硒形态存在,且有机硒转化率随着亚硒酸钠浓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在0、6、12、18和24 mg·m^(-2)施硒处理时,有机硒含量分别为0.0714、1.1018、1.5106、1.8111和2.0935 mg·kg^(-1),有机硒转化率分别为94.52%、84.81%、70.30%、60.11%和52.43%。叶面喷施亚硒酸钠显著提高了黑豆籽粒蛋白质含量和分离蛋白硒含量,但对脂肪含量的影响较小,在24 mg·m^(-2)硒处理时蛋白质含量和分离蛋白硒含量分别较对照增加了2.4个百分点和117.35倍,分离蛋白硒含量占有机硒和总硒含量的比例分别为90.29%和47.39%。适宜浓度亚硒酸钠叶面喷施对黑豆产量具有促进作用,但浓度过高导致增产效果减弱。综上,叶面喷施亚硒酸钠可提高黑豆各器官总硒含量,但黑豆籽粒有机硒转化率随喷施浓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且黑豆籽粒有机硒主要以蛋白质形式存在。本研究结果为应用外源硒强化技术生产富硒黑豆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豆 亚硒酸钠 吸收 转运 叶面喷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波卓链霉菌合成纳米硒的物理化学表征及其抑菌促生活性 被引量:2
8
作者 何斐 崔鸣 +4 位作者 王甜 杜小平 张博泉 朱锦镕 冯明月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10-120,共11页
【目的】研究放线菌菌株合成纳米硒(Selenium nanoparticles,SeNPs)的物理化学特性和抑菌促生活性,为菌株在富硒花魔芋生产中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利用扫描电镜(SEM)和X射线能谱分析仪(EDS),对从健康花魔芋根际土壤中筛选的放线菌菌... 【目的】研究放线菌菌株合成纳米硒(Selenium nanoparticles,SeNPs)的物理化学特性和抑菌促生活性,为菌株在富硒花魔芋生产中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利用扫描电镜(SEM)和X射线能谱分析仪(EDS),对从健康花魔芋根际土壤中筛选的放线菌菌株A1的细胞形态及其合成的纳米硒进行观察和元素组成分析;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对亚硒酸钠Na_(2)SeO_(3)和菌株A1合成的纳米硒进行晶型结构表征;利用傅里叶红外变换光谱仪(FTIR)对菌株A1合成的纳米硒表面官能团结构进行表征分析。以小麦和玉米种子为材料,将菌株A1的富硒发酵滤液和非富硒发酵滤液分别稀释0,5,50倍,用皿内发芽试验测定纳米硒对种子的促生作用;以花魔芋软腐病原菌菊果胶杆菌(Pectobacterium chrysanthemi)CZS-B6为靶标菌,用滤纸片扩散法和牛津杯法分别测定菌株A1的富硒发酵滤液和非富硒发酵滤液原液的抑菌效果;通过菌落形态、生理生化特性和分子鉴定确定菌株A1的分类地位。【结果】菌株A1介导200 mg/L Na_(2)SeO_(3)合成的红色单质硒为球形纳米颗粒,非晶态,颗粒表面存在Se、C、O、N等有机元素和C-O、N-H、C-H等官能团。经菌株A1富硒发酵滤液原液处理后,小麦和玉米幼苗的主根长及总鲜质量均显著高于无菌水对照(P<0.05);富硒发酵滤液原液对花魔芋软腐病原菌菊果胶杆菌有较强的拮抗作用,其拮抗圈直径分别为14.6 mm(滤纸片扩散法)和13.1 mm(牛津杯法)。菌株A1的培养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DNA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其为波卓链霉菌(Streptomyces bottropensis)。【结论】波卓链霉菌菌株A1介导合成的生物纳米硒具有抑菌和促生活性,在绿色富硒花魔芋种植及软腐病防治等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线菌 波卓链霉菌 生物纳米硒 物理化学表征 促生活性 拮抗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叶面施硒浓度和喷施次数对春玉米产量和硒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刘乔斐 谢世学 +2 位作者 杜小平 王祖桥 杜妮妮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336-1344,共9页
旨在研究叶面喷施不同浓度氨基酸螯合有机硒肥和喷施次数对春玉米产量和各器官硒含量的影响。以玉米品种‘安科126’为试验材料,于2020和2021年在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试验基地布置大田试验。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以0、10、30和50 mg/L(以Se... 旨在研究叶面喷施不同浓度氨基酸螯合有机硒肥和喷施次数对春玉米产量和各器官硒含量的影响。以玉米品种‘安科126’为试验材料,于2020和2021年在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试验基地布置大田试验。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以0、10、30和50 mg/L(以Se计)4个施硒浓度为主处理,以喷施1次、2次和3次为副处理。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2020年叶面喷施硒肥使玉米产量下降1.20%~16.95%。2021年除处理Se50-3和Se50-1产量分别较对照显著增加35.63%和32.54%以外,2 a试验结果其他施硒处理玉米产量与对照差异均不显著(P>0.05)。施硒浓度和喷施次数对玉米根、叶和籽粒硒含量的影响显著。玉米各部位硒含量随着喷施次数的增加而增加。除2020年茎以外,玉米根、茎、叶和籽粒硒含量在施硒浓度50 mg/L喷施3次下均达到最大值。2020年玉米根、叶和籽粒硒含量最大值分别为0.65、6.66和0.56 mg/kg,分别是对照的3.42、19.59、3.50倍;2021年玉米根、茎、叶和籽粒硒含量最大值为0.86、1.64、27.23和0.83 mg/kg,分别是对照的2.46、10.25、34.91和3.61倍。叶面喷施硒肥使玉米籽粒硒含量显著提高,且符合富硒食品标准范围。因此,在安康地区采用氨基酸螯合有机富硒肥生产富硒玉米的推荐用量是50 mg/L喷施3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产量 施硒浓度 喷施次数 硒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