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安康城区方言的重叠式 被引量:8
1
作者 杨静 《语言科学》 CSSCI 2008年第2期177-184,共8页
安康是川、陕、鄂、渝的交汇之地,其方言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特征。其中安康城区方言的重叠式,无论是在构成形式上还是在表义特征上都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
关键词 安康城区方言 重叠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远游文学及其文学史意义 被引量:5
2
作者 唐景珏 方铭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95-200,共6页
远游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学创作的重要主题。中国远游文学发轫于先秦时期,在其后漫长的文学发展历程中,文人士大夫对于远游的书写,从未断绝过。中国古代文人入仕动机推动下的游学、宦游等都是中国古代文人远游之行为表现,这些行为萌生了文... 远游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学创作的重要主题。中国远游文学发轫于先秦时期,在其后漫长的文学发展历程中,文人士大夫对于远游的书写,从未断绝过。中国古代文人入仕动机推动下的游学、宦游等都是中国古代文人远游之行为表现,这些行为萌生了文人进行远游文学之创作灵感。根据萌发于中国古代文人远游情结的创作冲动,远游文学分为纪游文学、神游文学、仙游文学、梦游文学等四种类型。远游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远游文学的出现,扩大了中国文学作品的表现范围;推动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勃兴;契合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气质与道德情感,在中华民族情感悟导域内具有重要的引向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游情结 远游文学 文学史研究 文学与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梦华体”补论 被引量:5
3
作者 郑继猛 霍有明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9年第4期136-140,共5页
"梦华体"是宋代都市笔记《东京梦华录》所具有的一种特殊的文体形式。伊永文教授率先提出并做了初步的论证。本文就"梦华体"的文体特征作进一步的论证,认为"梦华体"还有独特的时空结构和"逼近审视&q... "梦华体"是宋代都市笔记《东京梦华录》所具有的一种特殊的文体形式。伊永文教授率先提出并做了初步的论证。本文就"梦华体"的文体特征作进一步的论证,认为"梦华体"还有独特的时空结构和"逼近审视"的叙事特点,这样作为文体的"梦华体"才能完备,以便学者对其他类似笔记的研究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笔记 梦华体 东京梦华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南混合方言知庄章组声母的今读类型与历史层次 被引量:5
4
作者 周政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79-189,共11页
文章主要讨论陕南混合方言知庄章组声母的今读类型与历史层次。陕南方言接触,东部的安康和商洛主要表现为中原官话、西南官话与外来江淮官话(黄孝片)的深度接触,西部主要表现为西南官话与源自关中中原官话的深度接触。接触结果,按知庄... 文章主要讨论陕南混合方言知庄章组声母的今读类型与历史层次。陕南方言接触,东部的安康和商洛主要表现为中原官话、西南官话与外来江淮官话(黄孝片)的深度接触,西部主要表现为西南官话与源自关中中原官话的深度接触。接触结果,按知庄章精组字?、?的读音变化,有的仍维持着典型的读音类型,有的却产生了一种或几种变异类型,演变的层次也随之不同。之所以产生不同的结果,与方言间的人数比例、人口入迁时间的先后、人口的密度有关,与所处的地理环境、是否占据了政治文化中心地位等因素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南方言 江淮官话 中原官话 西南官话 接触类型 历史层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南混合方言韵母和声调的演变 被引量:5
5
作者 周政 《汉语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6-22,95,共7页
本文讨论陕南混合方言韵母和声调的演变。陕南方言的接触,东部的安康和商洛主要表现为中原官话与江淮官话、西南官话与江淮官话的深度接触,西部的汉中主要表现为中原官话与西南官话的深度接触。接触所引发的韵母和声调的演变表现出一定... 本文讨论陕南混合方言韵母和声调的演变。陕南方言的接触,东部的安康和商洛主要表现为中原官话与江淮官话、西南官话与江淮官话的深度接触,西部的汉中主要表现为中原官话与西南官话的深度接触。接触所引发的韵母和声调的演变表现出一定的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南混合方言 韵母 声调 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高校“大学语文”的社会功能与实施方略 被引量:5
6
作者 刘海 《理论月刊》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98-101,共4页
"大学语文"是我国高等教育课程设置中的一门必修课,它针对各个专业的学生开设。然而,在面对当今国际市场化发展趋势和中国职业化教育的走向,它的人文教育的审美功能和文化传承的任务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作为一位从事大学语文... "大学语文"是我国高等教育课程设置中的一门必修课,它针对各个专业的学生开设。然而,在面对当今国际市场化发展趋势和中国职业化教育的走向,它的人文教育的审美功能和文化传承的任务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作为一位从事大学语文教学工作者,需要从民族文化传承与文化安全、国民素质的提升和受教育者的审美情感教育三个角度审视"大学语文"教学的社会功能,注重文理交融的双重视野、跨时空的历史对话和引导与交流双向互动的教学实施方略,从而树立"大语文"意识和担当文化传承者的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语文 文化传承 民族记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方典故:对新诗用典的一种考察 被引量:3
7
作者 朱云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2008年第3期142-145,共4页
新诗用典是新诗创作中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与古典诗歌主要运用本国典故不同,西方典故在新诗中大量出现。运用本国典故也许具备文化传承和诗歌修辞手段的功能,运用外国典故则由于是两种不同文化的交流与碰撞,给新诗带来了在表达对象和... 新诗用典是新诗创作中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与古典诗歌主要运用本国典故不同,西方典故在新诗中大量出现。运用本国典故也许具备文化传承和诗歌修辞手段的功能,运用外国典故则由于是两种不同文化的交流与碰撞,给新诗带来了在表达对象和表达方式上的新审美素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诗 用典 郭沫若 艾青 左翼诗人 惠特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瓶梅》与《唐吉诃德》“戏拟”叙事之比较 被引量:1
8
作者 戴承元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47-149,共3页
以讽刺世相来揭示生存的荒谬和人性危机的《金瓶梅》与《唐吉诃德》,都采取了传统小说既成的"戏拟"叙事谋略。但基于各自不同的文化境遇及美学价值指归,两部作品又各有其讽刺的具体内涵。因这一缘故,读者从两部文本同一性的&q... 以讽刺世相来揭示生存的荒谬和人性危机的《金瓶梅》与《唐吉诃德》,都采取了传统小说既成的"戏拟"叙事谋略。但基于各自不同的文化境遇及美学价值指归,两部作品又各有其讽刺的具体内涵。因这一缘故,读者从两部文本同一性的"戏拟"叙事方式中获得的审美体验是完全不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瓶梅》 《唐吉诃德》 戏拟 讽刺视角 悲剧的崇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今文《周书》颜色词研究——兼与甲骨文、金文、《诗经》比较 被引量:1
9
作者 杨运庚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26-128,共3页
通过对今文《周书》颜色词的考察,探索了今文《周书》颜色词的类别、意义来源、历史发展以及特点,并与甲骨文、金文、《诗经》的颜色词做了比较,分析了颜色词义的发展变化、颜色同义词、颜色词使用中反映的民族心理等问题。
关键词 今文《周书》 甲骨文金文《诗经》 颜色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了不起的盖茨比》的艺术特色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霞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4期84-85,共2页
弗茨杰拉德的作品《了不起的盖茨比》通过以人物为中心的场景结构、动作刻画人物个性、富有寓意的色彩象征体系、内涵丰富的布景等创作手法,详细刻画了主人公在追寻美国梦时所作的思考,这些思虑不是简单的胡思乱想,而是追求梦想的勇气,... 弗茨杰拉德的作品《了不起的盖茨比》通过以人物为中心的场景结构、动作刻画人物个性、富有寓意的色彩象征体系、内涵丰富的布景等创作手法,详细刻画了主人公在追寻美国梦时所作的思考,这些思虑不是简单的胡思乱想,而是追求梦想的勇气,对二十年代美国社会享乐主义盛行的反思,对一相情愿、不切实际去重温旧梦的盖茨比这一形象象征意义思考,也是作家对小说运用戏剧手法写作本质的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剧化小说 美国文学 弗茨杰拉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生活状态下的宋代文学传播途径 被引量:1
11
作者 郑继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3期103-108,共6页
宋代文学传播在城市生活状态下,呈现出了新的传播途径,表现为轰动效应、品牌效应、旅游广告效应、宫廷文学消费以及城市谋生等息息相关的城市化特征。这些不同于题壁传播、纸媒传播的文学传播新特点,是文学传播近世化的开始。研究这些... 宋代文学传播在城市生活状态下,呈现出了新的传播途径,表现为轰动效应、品牌效应、旅游广告效应、宫廷文学消费以及城市谋生等息息相关的城市化特征。这些不同于题壁传播、纸媒传播的文学传播新特点,是文学传播近世化的开始。研究这些传播途径,可以更深入认识影响宋代文学的生成发展机制,解读宋代一些特殊文学样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文学传播 城市生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莺莺传》“忍情”议论的另一种解读
12
作者 崔有第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92-192,F0003,共2页
《莺莺传》中张生的"忍情"议论文字,在二十世纪的文学史家和评论者们那里多遭非议,他们大都从道德评判的角度批评张生用封建的伦理道德为自己始乱终弃的卑鄙行为辩解。而本文认为这段文字昭示了爱情毁灭后的危害,从而来批判... 《莺莺传》中张生的"忍情"议论文字,在二十世纪的文学史家和评论者们那里多遭非议,他们大都从道德评判的角度批评张生用封建的伦理道德为自己始乱终弃的卑鄙行为辩解。而本文认为这段文字昭示了爱情毁灭后的危害,从而来批判堕落的世风和人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莺莺传》 “忍情” 爱情悲剧 批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王权对人性的异化——有感于影片《荆轲刺秦王》
13
作者 李霞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37-39,共3页
“荆轲刺秦王”是一个中国老百姓耳熟能详的故事。“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名句也几乎是妇孺皆知。电影《荆轲刺秦王》演绎了这段人们熟悉的历史,重塑了一个历史上著名的、尽人皆知的暴君,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统一全国的皇... “荆轲刺秦王”是一个中国老百姓耳熟能详的故事。“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名句也几乎是妇孺皆知。电影《荆轲刺秦王》演绎了这段人们熟悉的历史,重塑了一个历史上著名的、尽人皆知的暴君,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统一全国的皇帝——秦王嬴政形象。在影片中,秦王嬴政形象主要是通过他与赵女、与吕不韦、与嫪毐、与荆轲、与燕太子丹等若干人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塑造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不韦 秦王嬴政 王权 人性 荆轲 异化 影片 影视艺术 正常人 太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