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历史时期长江下游山地丘陵区玉米生产引发水土流失及其成因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张祥稳 惠富平 戴家翠 《中国水土保持》 2019年第12期74-77,共4页
明末至20世纪中后期,在我国长江下游山地丘陵区陆续形成了约40个县域玉米种植区。山地丘陵区玉米种植引发了普遍和严重的水土流失,以清除坡地上的原生植被、翻挖旱土和种植玉米为发端。分析历史时期长江下游玉米种植区水土流失产生的原... 明末至20世纪中后期,在我国长江下游山地丘陵区陆续形成了约40个县域玉米种植区。山地丘陵区玉米种植引发了普遍和严重的水土流失,以清除坡地上的原生植被、翻挖旱土和种植玉米为发端。分析历史时期长江下游玉米种植区水土流失产生的原因,主要有:生物学特性和种植区的地形、气候、土质等自然因素;翻挖玉米地等田间管理行为、水土保持工作缺失或寡效等社会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时期 山地丘陵区 玉米种植 水土流失 原因分析 长江下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清(1861~1911)社会应对皖淮流域灾荒问题初探
2
作者 张祥稳 戴家翠 《农业考古》 2019年第1期120-125,共6页
晚清时期,皖淮流域内灾荒史无前例的频仍和严重,对此,海内外官民日益予以关注,调查灾情和民生、鼓吹灾区危局、吁请社会救助并提出应对之策。官方为灾荒救助的主导者、决策者和行为主体,整合国内外救助力量,治标与治本并举;海内外社会... 晚清时期,皖淮流域内灾荒史无前例的频仍和严重,对此,海内外官民日益予以关注,调查灾情和民生、鼓吹灾区危局、吁请社会救助并提出应对之策。官方为灾荒救助的主导者、决策者和行为主体,整合国内外救助力量,治标与治本并举;海内外社会应对皖淮灾荒取得了些许实效,并涌现出众多被朝廷誉为"见义勇为"的中外善士,但基于诸多不利因素的制约,灾荒应对举步维艰,最终没有达到"定人心而全民命"的基本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灾荒应对 皖淮流域 晚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