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安徽省鸟类新记录--三趾鸥
1
作者 罗星宇 潘扬 +6 位作者 杨晨露 汪柳菲 阚明瑞 王雪峰 陈春丽 杨敏 汪骏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5-145,共1页
2024年11月20日13∶50,笔者在安徽省安庆菜子湖国家湿地公园菜子湖岸边带泥滩地中(117.09229544°E,30.74935613°N,海拔12 m),发现1具鸥科Laridae鸟类的新鲜尸体(图1),该个体整体呈灰白色,喙黑色且端部略向下弯曲,头、颈部具... 2024年11月20日13∶50,笔者在安徽省安庆菜子湖国家湿地公园菜子湖岸边带泥滩地中(117.09229544°E,30.74935613°N,海拔12 m),发现1具鸥科Laridae鸟类的新鲜尸体(图1),该个体整体呈灰白色,喙黑色且端部略向下弯曲,头、颈部具灰色羽带,后颈有新月形黑色横带,眼后有黑色斑点,初级飞羽灰色,具有黑色羽缘和尖端,次级飞羽暗灰色,具有白色尖端,脚黑色且脚趾为特殊的3趾。通过查阅《中国鸟类观察手册》(刘阳,陈水华,2021)和《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第四版)》(郑光美,2023),确定为三趾鸥Rissa tridactyla,为第1年越冬期的幼体。该个体体表羽毛整洁完好,龙骨饱满且未见外伤,基本可排除饥饿或天敌猎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级飞羽 初级飞羽 菜子湖 郑光美 鸥科 国家湿地公园 越冬期 三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禁捕初期菜子湖两种典型生境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研究
2
作者 李博文 杜士威 +3 位作者 王慧丽 姜潮 张晓可 刘凯 《水生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81-196,共16页
为了解禁捕初期菜子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本研究于2022—2024年对菜子湖两种典型生境(湖滨带和敞水区)开展了季节性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共采集底栖动物83种,隶属于3门7纲17目32科,其中中国淡水蛏(Novaculina chinensis)和背瘤丽蚌(La... 为了解禁捕初期菜子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本研究于2022—2024年对菜子湖两种典型生境(湖滨带和敞水区)开展了季节性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共采集底栖动物83种,隶属于3门7纲17目32科,其中中国淡水蛏(Novaculina chinensis)和背瘤丽蚌(Lamprotula leai)为菜子湖首次记录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整个调查区域底栖动物的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208 ind./m^(2)和75.8 g/m^(2),且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布差异;菜子湖西侧湖区及出湖河流长河底栖动物现存量明显高于其他区域。两种不同生境相比,湖滨带共采集底栖动物66种,以小划蝽(Micronectra sp.)和环足摇蚊(Cricotopus sp.)为主要优势种;敞水区共采集44种,主要以小摇蚊(Microchi ronomus sp.)和长足摇蚊(Tanypus sp.)优势度最高。湖滨带平均生物量占比以十足目(虾类)最高,且不同功能摄食类群的相对丰度变化较大;敞水区平均生物量占比主要以软体动物最高,且不同功能摄食类群相对丰度较为恒定。然而,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生境类型、季节及其交互作用均对菜子湖底栖动物的现存量没有显著影响。单因素相似性分析结果显示,两种典型生境底栖动物群落明显分离且差异显著;不同季节底栖动物群落虽有一定重叠,但也存在显著差异。植被盖度、底质类型和水温是造成不同季节两种典型生境底栖动物群落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与禁捕前历史数据相比,此次调查底栖动物种类数和现存量明显增加,但敞水区主要优势种已由摇蚊幼虫、寡毛类和软体动物共存演变为摇蚊幼虫为主。后续研究中仍需持续跟踪监测从而为底栖动物资源恢复和禁捕效果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菜子湖 大型底栖动物 群落结构 十年禁渔 生态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江豚对孤立栖息地斑块利用规律研究及潜在因子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张康 张平 +4 位作者 夏德军 李子航 吴赞 于道平 陈敏敏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633-1641,共9页
为研究长江江豚(Neophocaena asiseorientalis asiseorientalis)对人类干扰包围下孤立栖息地斑块的利用规律,采用目视考察和声学监测两种方法研究了不同季节江豚在被航运、航道整治、大型码头等包围的何家洲水域的分布及概率。并与江豚... 为研究长江江豚(Neophocaena asiseorientalis asiseorientalis)对人类干扰包围下孤立栖息地斑块的利用规律,采用目视考察和声学监测两种方法研究了不同季节江豚在被航运、航道整治、大型码头等包围的何家洲水域的分布及概率。并与江豚对长江自然岸滩牛屯河边滩的分布及概率做比较,揭示江豚对被高强度人为干扰包围的孤立栖息地斑块利用规律并定性分析潜在影响因子。丰水期和枯水期目视考察平均单次观察到的江豚分别为(10.00±2.35)和(15.60±8.17)头次,主要集中分布在何家洲水域及牛屯河边滩,两个季节平均单次观察到的江豚头次没有显著差异。丰水期和枯水期在何家洲和牛屯河边滩水域几乎每天都能声学监测到江豚分布。丰水期何家洲水域浅滩、汇流区及牛屯河边滩的江豚探测概率分别为0.377±0.074、0.06±0.036和0.140±0.081;枯水期何家洲水域浅滩、汇流区及牛屯河边滩的江豚探测概率分别为0.137±0.102、0.216±0.087和0.495±0.098。江豚在研究水域3个监测点的昼夜分布节律表现出随机性,表明江豚在该水域昼夜活动相当。可见,江豚对何家洲水域仍有较高的利用率,尤其是在丰水期。枯水期江豚对何家洲水域浅滩水域利用率明显降低,低水位导致浅滩萎缩和航运对近岸水域的占据可能是重要的影响因子。鉴于江豚对何家洲水域的高利用率和何家洲外围被较大的人类干扰所包围,研究建议在何家洲水域设置江豚重要栖息地标志及控制何家洲左汊的船只数量和船只间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动声学监测 孤立栖息地斑块 栖息地选择 栖息地保护 长江江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麦穗鱼消化系统的形态学与组织学研究 被引量:12
4
作者 杨晓鸽 连玉喜 +2 位作者 万安 郑爱芳 于道平 《水产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5-50,共6页
2018年4—5月在阊江上游收集了体长(7.66±0.65)cm的长麦穗鱼Pseudorasbora elongate 8尾,采用解剖学及组织学技术研究了长麦穗鱼消化系统形态学和组织学特征。结果表明:(1)长麦穗鱼消化系统包括口咽腔、食管和肠3部分,无胃的分化;... 2018年4—5月在阊江上游收集了体长(7.66±0.65)cm的长麦穗鱼Pseudorasbora elongate 8尾,采用解剖学及组织学技术研究了长麦穗鱼消化系统形态学和组织学特征。结果表明:(1)长麦穗鱼消化系统包括口咽腔、食管和肠3部分,无胃的分化;消化腺包括肝脏和胰脏;(2)口极小,上位,口裂长/吻长为(0.25±0.03),口咽腔上皮为复层鳞状上皮,具有味蕾结构;(3)食管短,肠道呈“Z”字形折叠于腹腔内。根据形态学与组织学差别,将肠道分为前肠、中肠和后肠,比肠长(0.82±0.07),由比肠长及口裂特征推测其应属杂食性鱼类;(4)口咽腔至后肠黏膜中不均匀地分布有黏液细胞;(5)消化道各段的组织结构差异显著,食管黏膜下层及肌层厚度显著高于肠壁各段,前肠黏膜褶皱数量及高度均显著高于消化道其他部分;(6)比肝脏重(0.65±0.19)%,胰腺为独立的腺体,分布于前肠及中肠的肠系膜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麦穗鱼 消化系统 形态学 组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蚯蚓粪中微生物群落特征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宋晓贺 李彦凯 +3 位作者 宋亚玲 郑彦坤 侯振林 于道平 《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92-97,共6页
宏基因组学技术是研究特定环境微生物的重要手段之一.笔者利用ITS和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蚯蚓粪中真菌和细菌群落结构特征进行系统分析.结果发现,207331序列共获得11951 OTUs,细菌和真菌分别为10218,1733 OTUs.细菌群落检测到34个... 宏基因组学技术是研究特定环境微生物的重要手段之一.笔者利用ITS和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蚯蚓粪中真菌和细菌群落结构特征进行系统分析.结果发现,207331序列共获得11951 OTUs,细菌和真菌分别为10218,1733 OTUs.细菌群落检测到34个菌门,优势菌门为变性菌门,其次为拟杆菌门、酸杆菌门、放线菌门和浮霉菌门.优势菌目为浮霉状菌目、根瘤菌目和噬纤维菌目.真菌群落检测到9个门,优势门为罗兹菌门和子囊菌门,优势目为粪壳菌目.在属水平上检测到大量的有益生防真菌和生防细菌.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开发利用蚯蚓粪微生物资源、探索其在植物土传病害生物防治方面的作用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蚯蚓粪 微生物群落 宏基因组学 ITS 16S rRNA 土传病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入侵植物一年蓬基因组DNA提取方法优化
6
作者 王仕文 杨子琼 +5 位作者 魏淑雅 丁彤 顾婉如 陈雨蓓 屈利利 童跃伟 《安徽农学通报》 2024年第13期66-70,共5页
一年蓬为菊科飞蓬属植物,是分布较广、危害较重的一种外来入侵杂草。为优选该植物基因组DNA的提取方法,本研究采取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设计,对一年蓬基因组DNA的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提取方法进行优化,并与常规的植物基因组试剂... 一年蓬为菊科飞蓬属植物,是分布较广、危害较重的一种外来入侵杂草。为优选该植物基因组DNA的提取方法,本研究采取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设计,对一年蓬基因组DNA的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提取方法进行优化,并与常规的植物基因组试剂盒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一年蓬基因组DNA较优的提取方法为改良CTAB法,即一年蓬的干燥叶片经CTAB-free去除多糖,并加入β-巯基乙醇防止酚氧化,用氯仿∶异戊醇(24∶1)抽提3次。改良CTAB法提取的一年蓬基因组DNA质量较高,微量分光光度计检测的A_(260)/A_(280)数值接近1.8~2.0,且凝胶电泳DNA条带清晰,无明显拖带。该方法为该植物的遗传多样性和入侵机制等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菊科 一年蓬 DNA提取方法 改良CTAB法 正交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鄱阳湖长江江豚的微卫星遗传多样性及发展预测 被引量:3
7
作者 王仁勇 陈敏敏 +7 位作者 万晓玲 唐斌 郝玉江 梅志刚 范飞 王克雄 王丁 郑劲松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693-1700,共8页
为了科学评估鄱阳湖长江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 asiaeorientalis)的遗传多样性并预测其发展趋势,研究基于124头活体长江江豚的血液样本及42头搁浅死亡长江江豚的组织样本,利用微卫星遗传标记对该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评估... 为了科学评估鄱阳湖长江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 asiaeorientalis)的遗传多样性并预测其发展趋势,研究基于124头活体长江江豚的血液样本及42头搁浅死亡长江江豚的组织样本,利用微卫星遗传标记对该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评估,并利用BottleSim软件对该种群遗传多样性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模拟预测。研究结果显示,鄱阳湖长江江豚种群10个微卫星位点的平均等位基因数(Na)为5.80、平均观察杂合度(Ho)为0.653、期望杂合度(He)为0.664,表现出中等程度的核DNA遗传多样性;在剔除死亡个体后,平均等位基因数下降至5.50,并且死亡个体在3个微卫星位点上具有3个稀有等位基因,表明非正常死亡将导致鄱阳湖种群遗传多样性下降。此外,模拟结果表明,如果保持当前有效种群(Ne=62)和雌雄性比(0.87:1),鄱阳湖长江江豚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将快速下降;而要实现100年内保存90%以上遗传多样性的目标,则其有效种群至少需要200头或者实际种群数量超过1000头。研究结果对于鄱阳湖长江江豚种群及整个物种的遗传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 微卫星 遗传多样性 发展预测 保护建议 长江江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