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祝福》:“第二次绝望”与鲁迅的文学行动 |
蔡洞峰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3
|
|
2
|
强制阐释论的文学性诉求 |
江飞
|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3
|
|
3
|
挚虞《文章志》撰出年代考 |
林宗毛
|
《江海学刊》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4
|
“认知高于表现”——论潘军回乡后的小说创作 |
陈宗俊
|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5
|
心理创伤的书写与精神家园的重建——鲁迅《野草》阅读札记 |
王永兵
姚园园
|
《鲁迅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6
|
清代科举教科书:《钦定四书文》的编选与文风宗尚 |
宋豪飞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7
|
康德“范型论”与汉字的空间性特征 |
李成金
|
《语言战略研究》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8
|
新时代的区域农业史研究——《人勤地利:明清太湖地区农业史》评介 |
梁诸英
方文静
|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9
|
文学意义的生成:重审雅各布森与里法泰尔、卡勒之争 |
江飞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0 |
|
10
|
论苏雪林的文学批评观 |
陈卓
|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0 |
|
11
|
“革命文学论争”中的鲁迅 |
蔡洞峰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0 |
|
12
|
流动的“文学性”——雅各布森“主导”诗学思想论 |
江飞
|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
2016 |
0 |
|
13
|
先秦至魏晋文学中对自然观照方式的变迁——以景句中的鱼鸟并举为例 |
单剩平
|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3
|
|
14
|
阳明心学传统的现代转换与鲁迅文学的生成 |
蔡洞峰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1
|
|
15
|
鲁迅文学的形成与中国现代国家建构 |
蔡洞峰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0 |
|
16
|
故都北平的文化生产与文学记忆 |
王谦
|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0 |
|
17
|
明代《诗经》八股文中的文学阐释 |
汪祚民
|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0 |
|
18
|
“我的天空在天空之外”——周庆荣散文诗创作纵向性比较 |
陈宗俊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19
|
西三条的“雪”:“雨的精魂”与“战士鲁迅”的新生 |
蔡洞峰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20
|
桐城派因时而变的史学思想 |
董根明
陶知行
|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