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祝福》:“第二次绝望”与鲁迅的文学行动 被引量:3
1
作者 蔡洞峰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7-25,共9页
《祝福》通过独特的叙事技巧和“两个故事”的结构安排,开启了作者彷徨时期的反省之路。鲁迅通过文学行动呈现自我现实生存的精神困境以及在绝望中寻路的价值探索,折射出经历了“第二次绝望”之后的鲁迅文学行动及其反抗绝望的生命哲学... 《祝福》通过独特的叙事技巧和“两个故事”的结构安排,开启了作者彷徨时期的反省之路。鲁迅通过文学行动呈现自我现实生存的精神困境以及在绝望中寻路的价值探索,折射出经历了“第二次绝望”之后的鲁迅文学行动及其反抗绝望的生命哲学形成,显示了鲁迅精神及其文学的多维和丰富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祝福》 文学行动 生命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制阐释论的文学性诉求 被引量:3
2
作者 江飞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7-12,共6页
强制阐释论通过回归文学本体与文学文本,表达了对文学性的诉求。一方面,为文本圈定文学边界,建构起作者—文本—读者三位一体的文学理论与批评体系,不仅对揭示和规避当代西方文论以泛文本性取代文学性、以阐释者为中心的谬误具有重要的... 强制阐释论通过回归文学本体与文学文本,表达了对文学性的诉求。一方面,为文本圈定文学边界,建构起作者—文本—读者三位一体的文学理论与批评体系,不仅对揭示和规避当代西方文论以泛文本性取代文学性、以阐释者为中心的谬误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而且对正确理解文学意义的生成具有重要的学理意义;另一方面,以实践论为基点,强调文学实践和经验对于文学理论的重要价值,提出理论与批评、理论与文学的辩证法,不仅有力地批判了强制阐释混乱的认识路径,纠正了中国当下学院派文学研究理论脱离实践之弊,而且对于建设以实践性为品格、以民族性为特色的中国文论话语体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制阐释 文学性 文本 实践 文学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挚虞《文章志》撰出年代考
3
作者 林宗毛 《江海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4-104,共1页
《文章志》是西晋文人挚虞所撰断代别集类目录著作,自成书后渐为后人所重,钟嵘便称其“详而博赡,颇曰知言”。(《诗品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236页)。然而随着此书的散佚,其重要性渐被后世遗忘,甚至无法厘清其撰写和撰出年代... 《文章志》是西晋文人挚虞所撰断代别集类目录著作,自成书后渐为后人所重,钟嵘便称其“详而博赡,颇曰知言”。(《诗品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236页)。然而随着此书的散佚,其重要性渐被后世遗忘,甚至无法厘清其撰写和撰出年代。关于此书撰写年代,徐昌盛暂定为晋惠帝太安元年(302)。(《挚虞行年考略》,《古籍研究》2016年第2期)然而关于其撰出年代,徐氏却未交代,历来论者也均未涉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惠帝 挚虞 古籍研究 重要性 太安元年 散佚 撰写年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认知高于表现”——论潘军回乡后的小说创作
4
作者 陈宗俊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3-201,共9页
潘军回乡后的小说创作,指的是2017年年初作家从北京返回故乡安庆定居以来的小说创作。这期间,潘军共发表中、短篇小说9部,出版作品集多部。潘军回乡后的小说创作大致可分现实题材与历史题材这两类。无论是对当下中国复杂现实与人心的“... 潘军回乡后的小说创作,指的是2017年年初作家从北京返回故乡安庆定居以来的小说创作。这期间,潘军共发表中、短篇小说9部,出版作品集多部。潘军回乡后的小说创作大致可分现实题材与历史题材这两类。无论是对当下中国复杂现实与人心的“鲁迅式”的解剖,还是用历史故事探究人性善恶的现代思考,潘军都作着艰辛的探寻。这其中不仅仅是如何处理小说“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更多的时候是作家对这二者关系如何处理的认知问题。潘军回乡后的小说创作体现着作家一如既往的先锋姿态与探索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潘军 回乡后小说 现实 历史 认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理创伤的书写与精神家园的重建——鲁迅《野草》阅读札记
5
作者 王永兵 姚园园 《鲁迅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0-49,58,共11页
受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启示,《野草》采用象征手法书写对于历史和现实的创伤性体验,并借此表现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内心的苦闷与创伤。这其中既有对恶劣的生存环境和生存空间的揭示,也有对现代人的孤独与绝望意识的描绘,同时还有对人与... 受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启示,《野草》采用象征手法书写对于历史和现实的创伤性体验,并借此表现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内心的苦闷与创伤。这其中既有对恶劣的生存环境和生存空间的揭示,也有对现代人的孤独与绝望意识的描绘,同时还有对人与自我、人与他者关系的深度辨析,这些都源于写作主体严重的精神危机。书写创伤体验抚摸内心伤痛具有一定的文学功效,但《野草》真正的目的是通过创伤性人生体验的书写塑造人道主义的精神界战士的自我形象,表达对美和美好生活的“凝视”,用“可悲悯的与可诅咒的”眼光重新审视国民性,并以此化解精神危机重建精神家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草》 心理创伤 自我形象 精神家园 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科举教科书:《钦定四书文》的编选与文风宗尚
6
作者 宋豪飞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6-44,共9页
乾隆元年,方苞奉敕编选《钦定四书文》,这是清代一部官修的科举教科书。乾隆下旨编选此书有着以儒家正统思想管束士子、涵养国家“气运”即巩固封建专制统治长治久安的根本目的以及作为考官阅卷衡文、应试士子写作八股文具体而明确的范... 乾隆元年,方苞奉敕编选《钦定四书文》,这是清代一部官修的科举教科书。乾隆下旨编选此书有着以儒家正统思想管束士子、涵养国家“气运”即巩固封建专制统治长治久安的根本目的以及作为考官阅卷衡文、应试士子写作八股文具体而明确的范本和颁行该书作为“举业指南”的实用目的。方苞将明代时文划分为四个时期,概括各期特点,并指出自己的选文原则。他认为好的时文需要具备“发明义理,清真古雅,言必有物”三个要素,为士人提供了“制科之标准”。“清真古雅”契合清廷所倡导的“清真雅正”的文风宗尚。《钦定四书文》的颁行促进了清初时文的兴盛和文风宗尚的取向,有其积极的作用,但就清代科举实情而论,该书的颁行虽并未切实起到振起士风、引领文风的理想效果,然仍不失为对有清一代科举产生极大影响的教科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苞 《钦定四书文》 科举教科书 “清真雅正” 文风宗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德“范型论”与汉字的空间性特征
7
作者 李成金 《语言战略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6-74,共9页
“范型”(或称“图式”)是康德知识学的重要内容“范型论”(或称“图式论”)的核心概念。有观点认为,康德的图式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纯粹知性概念的图式和感性概念的图式;汉字是“有生命的图式”。而细绎康德的相关论述可知,其所谓“范型... “范型”(或称“图式”)是康德知识学的重要内容“范型论”(或称“图式论”)的核心概念。有观点认为,康德的图式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纯粹知性概念的图式和感性概念的图式;汉字是“有生命的图式”。而细绎康德的相关论述可知,其所谓“范型”包括3个类型:“先验的范型”“感性概念(作为关于空间中的图形的概念)的范型”和“经验概念的范型”,它们与图像的关系错综复杂;量的范畴在纯直观中的作用,是理解范型与图像关系的关键。汉字具有空间性特征,比照汉字与康德范型论中的“经验概念的范型”,可以发现二者高度同构,但并不相同;准确地说,汉字是“经验概念的范型”的摹本。从汉字与范型的内在关系看,汉字对认知活动有着表音文字所不具备的特殊意义。就此而言,表音文字有不及汉字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范型 图像 图形 空间性 汉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的区域农业史研究——《人勤地利:明清太湖地区农业史》评介
8
作者 梁诸英 方文静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6-208,共3页
《人勤地利:明清太湖地区农业史》一书基于农业遗产和农业生产的新视角,总结和分析了太湖地区传统农业发展变迁的过程和因素,阐述了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下农民的生产经验和智慧,在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方面均有诸多创新。该书不仅在区域... 《人勤地利:明清太湖地区农业史》一书基于农业遗产和农业生产的新视角,总结和分析了太湖地区传统农业发展变迁的过程和因素,阐述了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下农民的生产经验和智慧,在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方面均有诸多创新。该书不仅在区域农业史研究中具有显著学术意义,而且在新时代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及树立大食物观的背景下,相关看法也具有历史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史 太湖地区 乡村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意义的生成:重审雅各布森与里法泰尔、卡勒之争
9
作者 江飞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71-179,155,共10页
1960-1970年代,罗曼·雅各布森语言诗学的批评方法与实践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也先后遭到结构主义阵营中里法泰尔和卡勒等人的批评,前者坚持"读者反应"立场,后者则立论于读者的"文学能力";而雅各布森则努力追求和... 1960-1970年代,罗曼·雅各布森语言诗学的批评方法与实践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也先后遭到结构主义阵营中里法泰尔和卡勒等人的批评,前者坚持"读者反应"立场,后者则立论于读者的"文学能力";而雅各布森则努力追求和捍卫对"语法的诗歌"和"诗歌的语法"问题的系统探究,分别从语言学立场、读者期待和能力培养、语法结构研究的正当性、诗性结构的主导、诗学分析的客观性等方面予以反批评;双方争论的焦点是读者阐释与语言阐释在文学意义生成过程中孰先孰后,孰轻孰重。在后结构主义时代的今天,反思这场争论,有利于我们更加科学地理解跨学科研究的必要,认清从语言诗学走向文化诗学的必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曼·雅各布森 里法泰尔 卡勒 语言诗学 文学意义 文学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苏雪林的文学批评观
10
作者 陈卓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53-156,177,共5页
苏雪林作为我国现代为数不多的女性批评家,其文学批评在价值标准、批评视角和方法上都显现出独特的风貌。探寻苏雪林文学批评观的生成,有时代及个人动因,夹杂着众多因素。苏雪林独树一帜的批评话语形成了鲜明的批评个性,建构了我国早期... 苏雪林作为我国现代为数不多的女性批评家,其文学批评在价值标准、批评视角和方法上都显现出独特的风貌。探寻苏雪林文学批评观的生成,有时代及个人动因,夹杂着众多因素。苏雪林独树一帜的批评话语形成了鲜明的批评个性,建构了我国早期现代文学批评的一种范型,对后来的文学批评史的书写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雪林 文学批评观 价值标准 批评视角 生成因由 影响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革命文学论争”中的鲁迅
11
作者 蔡洞峰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5-23,共9页
左翼文学在五四新文学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坛的兴起缘由是多方面的,而1928年发生的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以及创造社、太阳社同人对鲁迅的攻击,无疑是绕不过去的一个存在,它是左翼文学在中国兴起的关键原因和基点。
关键词 革命文学论争 鲁迅 五四新文学运动 中国文坛 左翼文学 创造社 太阳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动的“文学性”——雅各布森“主导”诗学思想论
12
作者 江飞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6年第3期84-98,140,共15页
在罗曼·雅各布森构筑的语言诗学体系中,"主导"是通往"文学性"、"诗性功能"的第一扇门。在《主导》和《语言学和诗学》两篇文章中,雅各布森不仅明确界定了"主导"概念,借此解释了诗歌作品... 在罗曼·雅各布森构筑的语言诗学体系中,"主导"是通往"文学性"、"诗性功能"的第一扇门。在《主导》和《语言学和诗学》两篇文章中,雅各布森不仅明确界定了"主导"概念,借此解释了诗歌作品的结构特征,还非常细致全面地解析了文学(诗歌)演变乃至艺术演变的内在规律,揭示出"文学性"的流动特性,并进一步从功能角度提出以"诗性功能占主导"来确定"文学性"的具体表现。"主导"诗学不仅实现了"形式的历史化"和"历史的形式化",更实现了结构主义语言诗学对早期俄国形式主义诗学中机械化弊病的修正以及对布拉格学派诗学理论的发展。在当代文化语境中,我们需要领会和吸收"主导"诗学的内在精神,在变动不居的本民族现实语境、历史文化和文学观念中,在"形式"与"历史"的互动之间,发挥其阐释效力和理论价值,并继续探求流动的"文学性"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曼·雅各布森 语言诗学 主导 诗性功能 文学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秦至魏晋文学中对自然观照方式的变迁——以景句中的鱼鸟并举为例 被引量:3
13
作者 单剩平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3-90,共8页
不同时期文学作品中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反映出对自然观照方式的变迁,是形成不同时期文学风格的重要因素。本文以先秦至魏晋文学景物描写中的鱼鸟为例,选取有代表性的五个节点,分析其背后反映的对自然观照方式的变迁。认为《诗经》中的自... 不同时期文学作品中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反映出对自然观照方式的变迁,是形成不同时期文学风格的重要因素。本文以先秦至魏晋文学景物描写中的鱼鸟为例,选取有代表性的五个节点,分析其背后反映的对自然观照方式的变迁。认为《诗经》中的自然物是比类思维下对人事的比兴,缺乏自身独立的价值;汉赋中的自然作为体现帝国意志的罗列式描写,是没有情意感动的客观记述;魏晋时期的宴饮和游览诗展现出由个体切身感受出发的对于风景的自觉;嵇康阮籍的一部分诗歌则体现了玄学化的自然观照,自然物象是无处不在的"道"的体现者;《兰亭诗》中的鱼鸟看似为纯粹的景物描写,其背后蕴藏着永嘉玄学的时空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 观照方式 景句 鱼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阳明心学传统的现代转换与鲁迅文学的生成 被引量:1
14
作者 蔡洞峰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3-23,共11页
鲁迅思想及其文学价值是在全球背景的空前文化转型中形成的,在古今中外文化的交汇点上成为改造传统、创造时代的历史角色,所谓"托尼学说,魏晋文章"。作为20世纪中国思想与文学的显赫存在,鲁迅思想与文学的形成无疑有着来自传... 鲁迅思想及其文学价值是在全球背景的空前文化转型中形成的,在古今中外文化的交汇点上成为改造传统、创造时代的历史角色,所谓"托尼学说,魏晋文章"。作为20世纪中国思想与文学的显赫存在,鲁迅思想与文学的形成无疑有着来自传统文化浸润的家世背景和故乡厚实的地域文化积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思想 鲁迅文学 阳明心学 家世背景 现代转换 历史角色 地域文化 文化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迅文学的形成与中国现代国家建构
15
作者 蔡洞峰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9-17,共9页
鲁迅所处的时代正值“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处在内外交困的危机时刻。在当时晚清和民初的历史语境中,洋务派的改革、维新派的改良以及革命派的革命实践,其根本指向是中华民族的现代转型,促进现代民族国家意识的建立。时代... 鲁迅所处的时代正值“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处在内外交困的危机时刻。在当时晚清和民初的历史语境中,洋务派的改革、维新派的改良以及革命派的革命实践,其根本指向是中华民族的现代转型,促进现代民族国家意识的建立。时代的风潮无疑影响了鲁迅在今后的民族救亡之路中的选择,终其一生,其思想、实践和理想都围绕着中华民族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促进国人灵魂的新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国家建构 鲁迅文学 中华民族 中国 民族国家意识 革命实践 现代转型 危机时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故都北平的文化生产与文学记忆
16
作者 王谦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7-26,共10页
城市身份与地位的变化决定着城市的命运,也影响着城市空间意象与心理想象的建构。近代北京在国都南迁后改称北平,面临着重新塑造自身形象的问题,城市文化生产与文学记忆的逻辑也随之发生改变。在作为城市旅游手册的系列北平"指南&q... 城市身份与地位的变化决定着城市的命运,也影响着城市空间意象与心理想象的建构。近代北京在国都南迁后改称北平,面临着重新塑造自身形象的问题,城市文化生产与文学记忆的逻辑也随之发生改变。在作为城市旅游手册的系列北平"指南"与各种文学书写中,北平由一个走向现代化的国都转变为以保存传统为要务的故都,北平的文化生产与文学记忆亦由对城市现代化的向往转为寻求文化之维,最终将北平建构为一个文化古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故都 北平 城市意象 文化生产 文学记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代《诗经》八股文中的文学阐释
17
作者 汪祚民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53-163,共11页
明代《诗经》八股文中的文学阐释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紧扣字眼,据文求义,对作为文题的《诗经》文本做出符合其本义和情趣的概括;二、翻新巧构股对句群,对《诗经》义理性强的诗句给予生动形象、层次化的解析;三、通过创造性的重写再... 明代《诗经》八股文中的文学阐释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紧扣字眼,据文求义,对作为文题的《诗经》文本做出符合其本义和情趣的概括;二、翻新巧构股对句群,对《诗经》义理性强的诗句给予生动形象、层次化的解析;三、通过创造性的重写再现,对《诗经》中的心物情景关系进行深入的审美挖掘;四、通过对《诗经》作品中人物形象与心理活动的生动摹写,使之得到更为传神、更加精微的审美拓展。这些足以表明明代《诗经》八股文是《诗经》文学阐释的渊薮,并由此印证八股文的本质为"词章之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诗经》 八股文 文学阐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的天空在天空之外”——周庆荣散文诗创作纵向性比较
18
作者 陈宗俊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6-133,共8页
如果从1984年发表散文诗处女作《爱是一棵月亮树》算起,周庆荣的散文诗创作至今已逾40年。1963年出生的他如今已年满60岁,经历了人生的一个甲子。按照巴赫金“人在历史中成长”理论,人的成长包含着“个人时间”与“历史时间”这“双重... 如果从1984年发表散文诗处女作《爱是一棵月亮树》算起,周庆荣的散文诗创作至今已逾40年。1963年出生的他如今已年满60岁,经历了人生的一个甲子。按照巴赫金“人在历史中成长”理论,人的成长包含着“个人时间”与“历史时间”这“双重时间”,在巴赫金看来,只有兼具这两种时间意识的作家才能真正描绘出“世界”与“人”的成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文诗 巴赫金 周庆 双重时间 人的成长 创作 处女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三条的“雪”:“雨的精魂”与“战士鲁迅”的新生
19
作者 蔡洞峰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3-40,共8页
1923年的“兄弟失和”使鲁迅陷入了绝望,离开八道湾后进入西三条居所,开启了新的生活空间。通过西三条时期《野草·雪》的创作实践,可以窥见这一时期鲁迅的生活情境和精神症候,“雨雪之变”揭示出周氏兄弟不同的人生选择和精神境界... 1923年的“兄弟失和”使鲁迅陷入了绝望,离开八道湾后进入西三条居所,开启了新的生活空间。通过西三条时期《野草·雪》的创作实践,可以窥见这一时期鲁迅的生活情境和精神症候,“雨雪之变”揭示出周氏兄弟不同的人生选择和精神境界。“兄弟失和”后,鲁迅离开传统的大家庭八道湾住所,重启新生的路,并对自我的“伦理温情”和“生之意志”的精神空间进行召唤与重建。这一时期也是鲁迅反抗绝望,开始介入社会现实的时期,是“战士鲁迅”的形成时期。《雪》乃“战士鲁迅”的道成肉身之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 兄弟失和 西三条时期 战士鲁迅 乡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桐城派因时而变的史学思想
20
作者 董根明 陶知行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8-115,共8页
桐城派“义理、考据、辞章”兼修,在千余名桐城派作家群体中,有史著者380余人,各类史著近二千种。桐城派之所以取得如此显著的史学成就,与其因时而变的史学思想不无关系。桐城派史学思想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段、四种主流史学观念的演... 桐城派“义理、考据、辞章”兼修,在千余名桐城派作家群体中,有史著者380余人,各类史著近二千种。桐城派之所以取得如此显著的史学成就,与其因时而变的史学思想不无关系。桐城派史学思想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段、四种主流史学观念的演化,即清前期,从遗民史学到认同清廷统治的义理史学观;清中后期,因海疆危机而激发的边疆史地学意识;清末民初,经由西学传播而萌生的史学进化论思想。从遗民史学、义理史学、边疆史地学到进化史观,这种因时而变的史学思想使桐城派能够敏锐地捕捉到时代之变与时代之需,体现了有清一代史学发展的基本脉络与趋向,彰显了中国传统史学因应时代之变的学术生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桐城派 因时而变 遗民史学 边疆史地 进化史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