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生物信息学探讨仙鹤草抗胃癌、肝癌和食管癌的共同分子机制
1
作者 余水红 查洁 刘慧娟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46-651,共6页
目的:探讨仙鹤草抗胃癌、肝癌和食管癌的共同分子机制。方法:通过TCMSP和Uniprot数据库获取仙鹤草的有效成分及其作用靶基因,利用GeneCards、OMIM和TTD数据库获取胃癌、肝癌和食管癌的相关基因,两者取交集确定共同靶基因,通过UALCAN数... 目的:探讨仙鹤草抗胃癌、肝癌和食管癌的共同分子机制。方法:通过TCMSP和Uniprot数据库获取仙鹤草的有效成分及其作用靶基因,利用GeneCards、OMIM和TTD数据库获取胃癌、肝癌和食管癌的相关基因,两者取交集确定共同靶基因,通过UALCAN数据库分析共同靶基因的转录水平,筛选关键靶基因,对关键靶基因进行GO功能注释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采用PubChem、RCSB数据库及AutoDock Vina 1.1.2软件进行分子对接,初步验证仙鹤草活性成分与P53信号通路上游基因的对接亲和力。通过细胞实验验证仙鹤草对胃癌HCG27细胞增殖、周期分布、凋亡及P53、MDM2、CDKN2A和CHEK2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共筛选出鞣酸、山柰酚、儿茶酸、木樨草素、檞皮素5个活性成分和46个关键靶基因,主要富集于P53信号通路、胰腺癌、乙型肝炎、细胞衰老等,5个活性成分与P53信号通路蛋白P53、MDM2、CDKN2A、CHEK2均具有强烈结合活性(结合能均<-25.1 kJ/mol)。细胞实验结果表明,随着仙鹤草剂量的增加,G0/G1期细胞比例上升,而S期细胞比例下降,细胞凋亡率升高(P<0.05)。低剂量(50 ng/L)仙鹤草作用48 h后,HCG27细胞中P53、CDKN2A和CHEK2蛋白表达均升高(P<0.05);高剂量(100 ng/L)条件下,P53、MDM2和CDKN2A蛋白的表达下降,而CHEK2蛋白的表达持续升高(P<0.05)。结论:P53信号通路可能是仙鹤草抗胃癌、肝癌和食管癌的共同分子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仙鹤草 胃癌 肝癌 食管癌 网络药理学 生物信息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壬基酚和17β-雌二醇对子陵吻鰕虎鱼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毒性作用机制
2
作者 汪敏 谷鹏飞 +3 位作者 姚淑媛 谈凯 赵凯 宋婧 《生态毒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10-221,共12页
壬基酚(nonylphenol,NP)是一种典型的环境异种雌激素,而17β-雌二醇(17β-estradiol,E_(2))是生物体内合成的天然雌激素。这2种物质都可能对水生生物的内分泌系统产生干扰,进而影响其生殖和发育过程。为了揭示NP和E_(2)对水生生物的毒... 壬基酚(nonylphenol,NP)是一种典型的环境异种雌激素,而17β-雌二醇(17β-estradiol,E_(2))是生物体内合成的天然雌激素。这2种物质都可能对水生生物的内分泌系统产生干扰,进而影响其生殖和发育过程。为了揭示NP和E_(2)对水生生物的毒性作用机制,本研究以子陵吻虾虎鱼为模型,深入探讨了短期暴露于不同浓度雌激素对下丘脑-垂体-性腺轴(HPG轴)相关激素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子陵吻鰕虎鱼在E_(2)(浓度分别为0、1、10、100 ng·L^(-1))和NP(浓度分别为0、10、100、1000 ng·L^(-1))暴露下,其促黄体生成激素(lh)水平呈现下降趋势,尤其是在100 ng·L^(-1)E_(2)暴露下更为明显。促黄体生成激素受体(lhr)在10 ng·L^(-1)E_(2)和1000 ng·L^(-1)NP暴露下较高。此外,外源性E_(2)和NP的暴露使得子陵吻鰕虎鱼血浆中的E_(2)水平呈上升趋势,对雌激素受体α(erα)的影响有限,但雌激素受体β1(erβ1)的表达在E_(2)和NP处理下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同时,卵黄蛋白原(VTG)表达量在E_(2)和NP的作用下显著增加,并随浓度升高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综上所述,本研究揭示了外源性E_(2)和NP通过影响子陵吻鰕虎鱼HPG轴的关键激素和受体,进而干扰其生殖内分泌系统。这些发现强调了环境雌激素对水生生物生殖健康的潜在风险,并为未来水环境雌激素污染的监测和管理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雌二醇 壬基酚 子陵吻鰕虎鱼 下丘脑-垂体-性腺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100A9基因敲除对小鼠狼疮样表型的影响
3
作者 查洁 张绪森 +2 位作者 杨小四 叶淳 姚根宏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18-323,共6页
目的探究S100钙结合蛋白A9(S100A9)基因敲除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模型小鼠表型的影响,阐明S100A9在SLE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取野生型和S100A9基因敲除(S100A9-KO)C57BL/6雌性小鼠各10只,其中5只野生型B6小鼠和5只S100A9-KO B6小鼠涂抹咪... 目的探究S100钙结合蛋白A9(S100A9)基因敲除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模型小鼠表型的影响,阐明S100A9在SLE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取野生型和S100A9基因敲除(S100A9-KO)C57BL/6雌性小鼠各10只,其中5只野生型B6小鼠和5只S100A9-KO B6小鼠涂抹咪喹莫特(IMQ)乳膏,建立SLE动物模型。另外5只野生型和5只S100A9-KO B6小鼠,用棉签擦拭小鼠右耳皮肤,作为对照组。8周后处死小鼠,取各组小鼠血清,ELISA检测血清中抗双链DNA(dsDNA)抗体、免疫球蛋白G(IgG)、B细胞激活因子(BAFF)和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肌氨酸氧化酶法测定血肌酐水平;留取尿液,测定尿蛋白浓度;留肾脏组织,HE染色后观察肾脏病理。结果经IMQ诱导处理后,IMQ B6组小鼠和IMQ S100A9-KO B6组小鼠的脾脏长度、脾脏质量、血清肌酐、抗dsDNA抗体、IgG、BAFF、IL-6、尿蛋白水平均较相应对照组增加,肾脏出现肾小球体积增大、肾小管上皮肿胀等狼疮样改变。但对比IMQ B6组小鼠,IMQ S100A9-KO B6组小鼠以上血清学指标、尿液指标以及狼疮样症状相对较轻。结论IMQ可使野生型B6小鼠和S100A9-KO B6小鼠出现SLE病变,但S100A9基因敲除的小鼠病变程度较轻。研究结果提示S100A9参与和促进了SLE的发病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咪喹莫特(IMQ) S100钙结合蛋白A9(S100A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100A9基因敲除对姥鲛烷诱导小鼠狼疮肾炎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查洁 杨小四 +2 位作者 李帆 李晓静 姚根宏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69-474,共6页
目的:探究S100A9基因敲除(S100A9^(-/-))对小鼠狼疮性肾炎(lupus nephritis,LN)的影响,阐明S100A9在LN中的作用。方法:6~8周龄雌性野生型及S100A9^(-/-)C57BL/6(B6)小鼠各10只;5只野生型B6和5只S100A9^(-/-)B6小鼠一次性腹腔注射0.5 mL... 目的:探究S100A9基因敲除(S100A9^(-/-))对小鼠狼疮性肾炎(lupus nephritis,LN)的影响,阐明S100A9在LN中的作用。方法:6~8周龄雌性野生型及S100A9^(-/-)C57BL/6(B6)小鼠各10只;5只野生型B6和5只S100A9^(-/-)B6小鼠一次性腹腔注射0.5 mL姥鲛烷;另外5只野生型B6和5只S100A9^(-/-)B6小鼠一次性腹腔注射0.5 mL生理盐水。6个月后处死小鼠;ELISA法检测血清中抗双链DNA(double-stranded DNA,ds-DNA)抗体水平;测定血清肌酐、血清尿素氮、尿蛋白水平;留取肾组织进行HE染色,观察肾脏病理。结果:与野生型B6小鼠相比,S100A9^(-/-)B6小鼠体重、脾脏重量、肾脏结构、血清肌酐水平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的B6小鼠相比,姥鲛烷诱导的B6小鼠脾脏重量、脾脏长度、血清肌酐、尿素氮、尿蛋白、抗ds-DNA抗体、IgG水平均明显增加,肾脏出现狼疮样改变(肾脏肾小球体积增大,肾小管上皮水肿、管腔狭窄);与对照S100A9^(-/-)B6小鼠相比,姥鲛烷诱导的S100A9^(-/-)B6小鼠脾脏重量、脾脏长度、血清肌酐、尿素氮、尿蛋白、抗ds-DNA抗体、IgG水平均明显增加,肾脏出现狼疮样改变。但是,与姥鲛烷诱导的野生型B6小鼠相比,姥鲛烷诱导的S100A9^(-/-)B6小鼠的狼疮样症状及以上血清学和尿液指标改变均明显减轻。结论:姥鲛烷可以使野生型B6小鼠和S100A9^(-/-)B6小鼠出现狼疮病变,但S100A9基因敲除小鼠病变程度较轻,提示该基因对狼疮小鼠的发病可能有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S100A9基因 姥鲛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细胞介素-12促进氧化应激参与干燥综合征肝脏病变
5
作者 查洁 江婷婷 +2 位作者 郭俊巧 肖帧 姚根宏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61-465,共5页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2(IL-12)对干燥综合征小鼠肝脏病变及氧化应激通路的影响,阐明干燥综合征肝脏病变的可能机制。方法:分别检测NOD、IL-12基因敲除(IL-12KO)NOD和C57BL/6(B6)小鼠的唾液流率、肝功能、肝脏病理、IL-12水平等。取不...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2(IL-12)对干燥综合征小鼠肝脏病变及氧化应激通路的影响,阐明干燥综合征肝脏病变的可能机制。方法:分别检测NOD、IL-12基因敲除(IL-12KO)NOD和C57BL/6(B6)小鼠的唾液流率、肝功能、肝脏病理、IL-12水平等。取不同浓度IL-12及JAK2、TYK2抑制剂作用于小鼠肝癌细胞。测定各组小鼠血清及细胞培养上清的氧化应激指标。结果:与其他两组小鼠相比,NOD小鼠GOT和GPT显著升高(P<0.05),血清GSH-PX、SOD和CAT降低(P<0.05)。不同浓度IL-12处理后,小鼠肝癌细胞CAT、GSH、GSH-PX和SOD有下降趋势,MDA增加。JAK2/TYK2抑制剂能逆转IL-12对肝癌细胞SOD、GSH和MDA的调节(P<0.05)。结论:IL-12可能通过促进干燥综合征肝脏细胞的氧化应激,进而参与干燥综合征肝脏病变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燥综合征 肝脏病变 白细胞介素-12 氧化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生亲密伴侣暴力演变及其与抑郁症状的关联 被引量:2
6
作者 汪瑞 李书琴 +5 位作者 金正格 钱燕 蒋志成 李若瑜 张诗晨 万宇辉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930-936,共7页
目的:分析亲密伴侣暴力(IPV)转变模式与大学生抑郁症状的关联。方法:于2019年11月-12月,选取安徽省两所医学专科学校的4211名大一年级学生开展基线调查(T1),1年后进行随访(T2)。采用IPV问卷、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大学生的IPV和抑郁症... 目的:分析亲密伴侣暴力(IPV)转变模式与大学生抑郁症状的关联。方法:于2019年11月-12月,选取安徽省两所医学专科学校的4211名大一年级学生开展基线调查(T1),1年后进行随访(T2)。采用IPV问卷、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大学生的IPV和抑郁症状,通过潜在转变分析(LTA)探讨IPV的变化模式。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IPV不同转变模式和抑郁症状的关联。结果:潜在转变分析显示,70.6%的大学生T2与T1保持一致,其中64.0%的大学生持续低IPV,命名为低水平稳定组;6.6%的大学生持续高IPV,命名为持续高危组。22.4%的大学生高IPV转变为低IPV,命名为缓和组,7.1%的大学生从低IPV转变为高IPV,命名为恶化组。各转变模式中,相对低水平稳定组,缓和组(OR=1.37,95%CI:0.98~1.91)、恶化组(OR=3.68,95%CI:2.33~5.81)与持续高危组(OR=3.80,95%CI:2.37~6.09)与大学生抑郁症状风险增加有关。结论:IPV随时间的转变与大学生抑郁症状风险增加相关,减少IPV有益于大学生抑郁症状的防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亲密伴侣暴力 抑郁症状 潜在转换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硒菌C5对小鼠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李帆 张伟 +1 位作者 查洁 荚荣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04-111,共8页
研究了富硒菌C5和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地衣芽孢杆菌活菌胶囊的益生菌制剂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将小鼠分为益生菌制剂组A组(三联活菌组)和B组(地衣芽孢杆菌+三联活菌组)、实验组C组(富硒菌C5组)和空白组D组,饲养4周后取小鼠粪便,PC... 研究了富硒菌C5和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地衣芽孢杆菌活菌胶囊的益生菌制剂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将小鼠分为益生菌制剂组A组(三联活菌组)和B组(地衣芽孢杆菌+三联活菌组)、实验组C组(富硒菌C5组)和空白组D组,饲养4周后取小鼠粪便,PCR扩增细菌16S rRNA基因的V3-V4区,用Ⅰllummina HiSeq 2500进行高通量测序,利用QIIME2软件生成不同分类水平上的物种丰度表,对样品Alpha多样性指数进行评估和Beta多样性分析。富硒菌C5和地衣芽孢杆菌活菌胶囊、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一样能调节小鼠肠道菌群丰度和多样性,Alpha多样性的ACE、Chao1和Shannon均有所升高(P<0.05);富硒菌C5能提高小鼠肠道菌群中Firmicutes(厚壁菌门)和Lactobacillus(乳杆菌属)的相对丰度;降低Staphylococcus(葡萄球菌属);提高Lachnospiraceae(毛螺菌科)中的Agathobacter(无杆菌属)的相对丰度(P<0.05)。富硒菌C5能够改善机体的肠道微生态,在微生物制剂改善肠道菌群健康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硒菌 肠道菌群 高通量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酰肽受体激活剂丹皮酚抑制类风湿关节炎的作用 被引量:5
8
作者 杨小四 邵玉宝 +5 位作者 李文昊 龚泽睿 陈萌檬 王家昊 盛书颜 陈晓宇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320-1327,共8页
目的探讨丹皮酚作为甲酰肽受体激活剂抑制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药理作用。方法由高通量基因表达数据库取得目标数据集,利用R语言进行多个数据集合的联合分析,探究未经处理、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处理和丹... 目的探讨丹皮酚作为甲酰肽受体激活剂抑制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药理作用。方法由高通量基因表达数据库取得目标数据集,利用R语言进行多个数据集合的联合分析,探究未经处理、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处理和丹皮酚与LPS共处理三组巨噬细胞差异表达基因,并分析其富集途径。在STRING数据库中构建了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并在Cytoscape软件中将其可视化。利用TNF-α刺激成纤维样滑膜细胞(fibroblast-like synoviocyte,FLS)为模型,验证Hub基因甲酰肽受体2(formyl peptide receptor 2,FPR2)对RA炎症的抑制作用。结果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得到169个与炎症发生相关的差异基因,275个与丹皮酚作用机制相关的差异基因,对两组差异基因进行联合分析,发现FPR在丹皮酚抗炎机制中起到关键作用;对丹皮酚的作用机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丹皮酚能够激活FPR,丹皮酚对FLS炎症的抑制作用被Trp-Arg-Trp-Trp-Trp-Trp-NH2(WRW4)所挽救。结论丹皮酚可以通过FPR抑制RA的炎症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 成纤维细胞 丹皮酚 生物信息学 甲酰肽受体2 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