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磁性颗粒/碳纤维轻质柔软复合材料制备及其吸波性能 被引量:9
1
作者 叶伟 孙雷 +1 位作者 余进 孙启龙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97-102,共6页
为开发兼具电损耗和磁损耗的新型轻质柔软吸波复合材料,采用聚丙烯腈(PAN)基预氧丝毡浸渍金属盐溶液,经高温处理工艺制备了磁性颗粒/碳纤维轻质柔软复合材料。通过弓形法吸波测试、X射线衍射、X射线能谱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等方法... 为开发兼具电损耗和磁损耗的新型轻质柔软吸波复合材料,采用聚丙烯腈(PAN)基预氧丝毡浸渍金属盐溶液,经高温处理工艺制备了磁性颗粒/碳纤维轻质柔软复合材料。通过弓形法吸波测试、X射线衍射、X射线能谱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等方法对材料性能进行表征和分析。结果表明:所制备的复合材料由碳纤维和具有磁损耗性能的Fe—Co—Ni、Fe_3O_4、Fe—Ni、Fe—Co等颗粒组成,磁性颗粒沿着纤维轴向均匀分布,电损耗与磁损耗间的协同作用使磁性颗粒/碳纤维复合材料表现出优异的吸波性能。当处理温度为650℃和700℃时,试样电磁波发射损耗小于-5 d B的吸收波段分别为8. 6~18 GHz和10~18 GHz,电磁波反射损耗小于-10 d B的吸收波段分别为13. 9~18 GHz和14~18 GHz。结果表明,过高或过低的处理温度会降低材料电磁波损耗,通过调节处理温度可控制材料的吸波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材料 碳纤维 金属盐 磁性颗粒 吸波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锆基金属有机骨架材料/活性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降解性能 被引量:2
2
作者 刘其霞 张天昊 +2 位作者 季涛 葛建龙 单浩如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34-143,共10页
为改善活性碳材料在芥子气防护过程中存在的吸附易饱和、处置不当易造成二次污染等问题,制备了一种以活性碳纤维(ACF)为基材的新型降解材料。首先利用抽滤法将纳米锆溶胶沉积到ACF表面,随后采用层层自组装法,以ZrCl 4为金属簇、对苯二... 为改善活性碳材料在芥子气防护过程中存在的吸附易饱和、处置不当易造成二次污染等问题,制备了一种以活性碳纤维(ACF)为基材的新型降解材料。首先利用抽滤法将纳米锆溶胶沉积到ACF表面,随后采用层层自组装法,以ZrCl 4为金属簇、对苯二甲酸为有机配体,在纤维表面原位生长锆基金属有机骨架材料(Zr-MOF),最终制备出一种对芥子气模拟剂2-氯乙基乙基硫醚(CEES)有较高降解性能的Zr-MOF/ACF复合材料,综合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比表面积及孔结构分析等手段进行表征,并测试了其对CEES的降解性能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锆溶胶的引入有效提高了Zr-MOF在ACF表面的负载量,从而提升了所得材料对CEES的降解性能,并且力学性能也获得显著提高;综合考虑样品的降解性能、拉伸强度与制备效率,将经锆溶胶处理后进行15次循环处理的样品定为最佳工艺样品,经过24 h反应后,对CEES的降解率为83.08%,断裂强度为0.40 MPa,相比于酸化处理的活性碳纤维毡,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提升了80.9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基金属有机骨架材料 层层自组装法 2-氯乙基乙基硫醚 活性碳纤维 化学战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酚醛纤维的制备、改性及应用研究进展
3
作者 高瑶 张子秋 +1 位作者 郭滢 潘刚伟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44-49,共6页
酚醛纤维是一种高度交联结构的纤维,具有优异阻燃、绝热和耐腐蚀等性能。从酚醛纤维的特征、酚醛树脂的选择、酚醛纤维的制备、酚醛纤维的改性及应用五方面综述了酚醛纤维研究进展,以期为从事酚醛纤维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酚醛纤维 酚醛树脂 本征阻燃 改性 纺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织物/热塑性聚氨酯 复合材料的界面黏结性能 被引量:4
4
作者 张杏 叶伟 +4 位作者 龙啸云 曹海建 孙启龙 马岩 王征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43-150,共8页
针对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纤维织物与热塑性聚氨酯(TPU)黏结性能差的问题,采用常压介质阻挡放电(DBD)等离子体对UHMWPE纤维织物进行表面处理及复合工艺的调整来提高复合材料界面黏结性能。研究了热压温度及时间和常压DBD等离子体处... 针对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纤维织物与热塑性聚氨酯(TPU)黏结性能差的问题,采用常压介质阻挡放电(DBD)等离子体对UHMWPE纤维织物进行表面处理及复合工艺的调整来提高复合材料界面黏结性能。研究了热压温度及时间和常压DBD等离子体处理电压及次数对纤维结构、纤维表面形貌及化学成分、丝束断裂强力及复合材料剥离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热压温度为120℃,热压时间为30 s时,UHMWPE纤维织物与TPU的黏结性能达到最优,剥离强度达到了42.88 N/(25 mm);经过常压DBD等离子体处理后,UHMWPE纤维表面产生明显的刻蚀痕迹,纤维表面含氧极性官能团增加,丝束力学性能及复合材料剥离强度随着处理电压和次数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当处理电压为200 V,处理3次时,丝束断裂强力增加了1.8%,剥离强度提升了30.7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 热塑性聚氨酯 断裂强力 界面 黏结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医用防护服用非织造材料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6
5
作者 安琪 付译鋆 +3 位作者 张瑜 张伟 王璐 李大伟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88-196,共9页
为推进非织造材料在医用防护材料领域的应用,系统综述了医用防护服用非织造材料的发展及新型非织造防护材料的种类和应用。介绍了纺粘非织造材料、熔喷非织造材料、纺粘-熔喷-纺粘复合非织造材料和闪蒸非织造材料的制备方法与防护特性,... 为推进非织造材料在医用防护材料领域的应用,系统综述了医用防护服用非织造材料的发展及新型非织造防护材料的种类和应用。介绍了纺粘非织造材料、熔喷非织造材料、纺粘-熔喷-纺粘复合非织造材料和闪蒸非织造材料的制备方法与防护特性,然后分别从覆膜非织造材料、复合非织造材料和功能非织造材料3个方面分析新型非织造防护材料的原理及性能特点,重点剖析不同防护材料的结构及其对病毒阻隔性和吸湿透气的影响。阐述了基于智能监测、温湿度调节和自消毒、自清洁智能材料在防护服上的应用,指出医用防护服未来有望向高防护性、高舒适性和智能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用防护服 非织造材料 病毒阻隔性 舒适性 智能防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偏氟乙烯纳米纤维的结构调控及其在生物医学领域应用研究进展
6
作者 李朝威 成悦 +3 位作者 苏新 陈鹏飞 李大伟 付译鋆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29-237,共9页
为促进聚偏氟乙烯(PVDF)基纳米纤维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首先阐述了PVDF压电效应产生的关键在于其偶极子的取向排列,进一步以PVDF纳米纤维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纳米纤维的偶极子与纤维表面极性电荷的键合作用机制;归纳总结了随机分布型、... 为促进聚偏氟乙烯(PVDF)基纳米纤维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首先阐述了PVDF压电效应产生的关键在于其偶极子的取向排列,进一步以PVDF纳米纤维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纳米纤维的偶极子与纤维表面极性电荷的键合作用机制;归纳总结了随机分布型、取向排列型、中空以及图案化PVDF纳米纤维的结构调控;重点讨论了石墨烯、氧化锌、钛酸钡以及碳纳米管等各种掺杂材料对静电纺PVDF复合纳米纤维薄膜压电性能的影响,并详细介绍了其在伤口敷料、药物载体以及组织工程等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研究指出结构调控和添加剂掺杂以及2种方法的组合是提高PVDF压电性能的有效方法,有望进一步拓展PVDF基纳米复合压电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偏氟乙烯 纳米纤维 结构调控 压电特性 生物医用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透气式球形活性炭化学防护服复合面料的制备及其性能 被引量:8
7
作者 刘其霞 周逸如 +2 位作者 杨智联 王梅 季涛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82-188,共7页
为制备兼具优良的防护性能和生理舒适性能的透气式化学防护服面料,在结构优化设计的基础上,采用4种不同球形活性炭(SAC)作为核心吸附材料,通过点黏复合技术开发出系列SAC复合织物作为化学防护服的中间吸附层材料,并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 为制备兼具优良的防护性能和生理舒适性能的透气式化学防护服面料,在结构优化设计的基础上,采用4种不同球形活性炭(SAC)作为核心吸附材料,通过点黏复合技术开发出系列SAC复合织物作为化学防护服的中间吸附层材料,并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比表面积及孔隙分析仪等对其结构和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开发的SAC化学防护服复合面料通过防油-吸附机制实现防毒;综合成本、透气性、黏结牢度、防毒性能等指标,采用国产沥青基SAC做吸附剂制备的透气式化学防护服复合面料性能最佳,相应吸附层材料的面密度为386.6 g/m^2,透气率达到 1 086.57 mm/s,球炭与复合材料基布的黏结牢固,洗脱率仅为0.87%,吸附容量保留率达到90.3%,该复合面料的“液-气”防毒时间大于48 h,“气-气”防毒时间为230 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气式化学防护服 球形活性炭 吸附层材料 防毒性能 防毒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菌防沾污生物防护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 被引量:7
8
作者 夏勇 赵迎 +3 位作者 徐利云 徐思峻 姚理荣 高强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64-70,共7页
为保护医护人员生命健康安全,研制了一种兼具抗菌和阻隔功能的可重复使用生物防护材料。首先以纳米银(AgNPs)为抗菌剂,热塑性聚氨酯(TPU)为基体,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制备载银TPU纳米纤维膜;然后以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为疏水整理剂,涤纶织... 为保护医护人员生命健康安全,研制了一种兼具抗菌和阻隔功能的可重复使用生物防护材料。首先以纳米银(AgNPs)为抗菌剂,热塑性聚氨酯(TPU)为基体,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制备载银TPU纳米纤维膜;然后以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为疏水整理剂,涤纶织物为基材,通过等离子体刻蚀—浸轧PDMS—焙烘工艺制备防沾污织物;最后将制备的载银TPU纳米纤维膜与防沾污织物进行点胶复合制备生物防护材料。测试了生物防护材料的抗湿性能、透湿性能、防水性能及过滤性能等。结果表明:经过50次标准洗涤后,防沾污织物的水接触角达到143.1°;纳米银负载量为300 mg/kg的生物防护材料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均达到99.99%,且沾湿等级达到5级,水蒸气透过量为2654.8 g/(m^(2)·24 h),断裂强力为450 N左右,静水压为53.6 kPa,过滤效率达到99%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护服 纳米银 聚氨酯 聚二甲基硅氧烷 抗菌 防沾污 生物防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部防护用纺织品耐磨性增强技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9
作者 吴磊磊 赵卫 +2 位作者 农歆玥 严雪峰 马岩 《毛纺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01-107,共7页
针对手部防护用纺织品易磨损问题,文章介绍了手部防护用纺织品耐磨性的基本原理、评价标准与测试方法,重点回顾了近年来国内外纺织品耐磨增强技术的研究进展。一方面,从纺织品材料组成与结构设计方面增强纺织品的耐磨性,包括:纤维、纱... 针对手部防护用纺织品易磨损问题,文章介绍了手部防护用纺织品耐磨性的基本原理、评价标准与测试方法,重点回顾了近年来国内外纺织品耐磨增强技术的研究进展。一方面,从纺织品材料组成与结构设计方面增强纺织品的耐磨性,包括:纤维、纱线及织物的原料选配、纤维集合体结构及织物结构设计等;另一方面,从纺织品的后整理上提高纺织品耐磨损的能力,包括:树脂涂层处理、橡胶涂层处理及胶乳涂层处理等。分析表明:纺织品的组成与结构设计已难以满足纺织品的高耐磨需求;而在此基础上对纺织品进行涂层处理,尤其是胶乳涂层处理,不仅能有效增强纺织品的耐磨性,还有利于舒适性和灵活性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纺织品 耐磨性 涂层处理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态金属/聚氨酯复合弹性导电纤维的制备及性能 被引量:4
10
作者 薛超 杨晓川 +2 位作者 夏旺 任煜 刘婉婉 《印染》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3-16,39,共5页
利用湿法纺丝法制备了高弹性热塑性聚氨酯(TPU)纤维;然后浸涂水性聚氨酯(WPU)作为黏结层,改善了TPU和液态金属(LM)间的浸润性,并在预牵伸状态下涂覆LM,以提高纤维的电阻稳定性;最后利用浸涂法将LM层封装在WPU涂层中,得到复合弹性导电纤... 利用湿法纺丝法制备了高弹性热塑性聚氨酯(TPU)纤维;然后浸涂水性聚氨酯(WPU)作为黏结层,改善了TPU和液态金属(LM)间的浸润性,并在预牵伸状态下涂覆LM,以提高纤维的电阻稳定性;最后利用浸涂法将LM层封装在WPU涂层中,得到复合弹性导电纤维。测试结果表明:WPU可显著改善纤维与LM间的浸润性,接触角由初始的127.9°降低至75.2°;在200%预牵伸状态下涂覆LM得到的复合导电纤维,在经历120次拉伸回复循环后,电阻仍保持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导电纤维 液态金属 水性聚氨酯 热塑性聚氨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的耐高温性能 被引量:5
11
作者 薛淑云 叶伟 +2 位作者 王征 夏平原 管永银 《现代纺织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3-60,共8页
针对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纤维熔点低、易蠕变的缺点,以复合材料热压加工环境为测试条件,通过分析不同热压温度和热压时间下的力学稳定性能,研究UHMWPE纤维的耐高温性能。采用差示扫描量热仪、热重分析仪、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 针对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纤维熔点低、易蠕变的缺点,以复合材料热压加工环境为测试条件,通过分析不同热压温度和热压时间下的力学稳定性能,研究UHMWPE纤维的耐高温性能。采用差示扫描量热仪、热重分析仪、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红外吸收光谱分析仪和力学性能测试仪等仪器设备,表征并分析了UHMWPE纤维的力学性能、热稳定性能和微观结构。结果表明:热压温度及时间对UHMWPE纤维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在150℃及以下热压处理时,纤维力学性能随着热压时间的增加而变化不大;在160℃及以上热压处理时,长时间的热处理导致纤维力学性能下降明显,在160℃处理40 s时丝束断裂强力为153 N,强力损失为46.50%;当热压温度大于纤维熔点时,纤维强力出现急速下降,在170℃热压处理10 s时强力下降到了121 N,强力损失达到了57.80%。研究结果可为UHMWPE纤维复合材料的加工及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 热稳定性能 断裂强力 断裂伸长 高性能纤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单旦醋酸纤维的成形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潘刚伟 杨占平 +6 位作者 石浩轩 黄海建 陈昀 窦峰 沈晶晶 曹智祥 张丽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255-258,共4页
为满足新型加热不燃烧卷烟滤棒低吸阻、低过滤的要求,开发出超高单旦醋酸纤维。阐释了超高单旦醋酸纤维的成形过程,分析了超高单旦醋酸纤维的表面形貌、截面异形度、拉伸性能和滤棒吸阻,比较了与其他醋酸纤维的性能差异。结果表明,超高... 为满足新型加热不燃烧卷烟滤棒低吸阻、低过滤的要求,开发出超高单旦醋酸纤维。阐释了超高单旦醋酸纤维的成形过程,分析了超高单旦醋酸纤维的表面形貌、截面异形度、拉伸性能和滤棒吸阻,比较了与其他醋酸纤维的性能差异。结果表明,超高单旦醋酸纤维需通过甬道停留时间的延长或甬道内气体流量和温度的提高实现顺利成形;超高单旦醋酸纤维纵向表面有沟槽,横截面为Y形,且截面异形度大;低吸阻(750Pa)使超高单旦醋酸纤维在新型加热不燃烧卷烟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醋酸纤维 超高单旦 滤棒 吸阻 异形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交换型纤维素纤维非织造材料的制备及其蛋白质吸附性能
13
作者 谢单单 杨逸 +3 位作者 张伟 单浩如 葛建龙 傅秋霞 《印染》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6-20,24,共6页
通过对纤维素纤维非织造材料进行表面羧基化改性,制备得到具有离子交换功能的非织造材料基蛋白质吸附介质。研究了改性工艺参数对形貌结构、化学性质及力学性能的影响;并以溶菌酶为模板蛋白质,探究不同改性剂用量及改性温度条件下获得... 通过对纤维素纤维非织造材料进行表面羧基化改性,制备得到具有离子交换功能的非织造材料基蛋白质吸附介质。研究了改性工艺参数对形貌结构、化学性质及力学性能的影响;并以溶菌酶为模板蛋白质,探究不同改性剂用量及改性温度条件下获得的非织造材料的蛋白质吸附性能。结果表明,当采用8%柠檬酸,以110℃热处理后,所得羧基化非织造材料具有良好的亲水性,对蛋白质的最高吸附量可达420 mg/g,且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是一种高效、环保的蛋白质吸附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织造材料 纤维素纤维 羧基化改性 离子交换 蛋白质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鲁士蓝涂层非织造材料在细菌检测中的应用
14
作者 夏梦 成悦 +2 位作者 刘蓉 李大伟 付译鋆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66-171,共6页
针对传统细菌检测方法操作步骤复杂、检测时间长、成本高等问题,研制了具有细菌检测功能的医疗卫生用非织造材料。首先制备了普鲁士蓝纳米颗粒(PB NPs),然后利用声化学涂层技术对聚丙烯(PP)纺黏非织造材料进行涂层整理,制得可检测细菌... 针对传统细菌检测方法操作步骤复杂、检测时间长、成本高等问题,研制了具有细菌检测功能的医疗卫生用非织造材料。首先制备了普鲁士蓝纳米颗粒(PB NPs),然后利用声化学涂层技术对聚丙烯(PP)纺黏非织造材料进行涂层整理,制得可检测细菌的功能非织造材料,并对其形貌结构、化学成分和细菌检测性能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PB NPs形貌呈现明显的立方体结构;声化学涂层后的非织造材料(PP/PB)在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培养24 h后,可观察到明显的颜色变化,表明其具有优异的细菌检测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鲁士蓝 声化学涂层 非织造材料 细菌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丝瓜络基碳材料的电磁波吸收性能 被引量:2
15
作者 叶伟 余进 +2 位作者 龙啸云 孙启龙 马岩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3-39,共7页
为开发具有电磁损耗的新型纤维状电磁波吸收材料,采用天然丝瓜络作为碳质纤维的基材,通过原位杂化将Fe_(3)O_(4)负载到纤维的表面和内部孔隙中。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磁滞回线和电磁参数分析等对材料的结构和性能进... 为开发具有电磁损耗的新型纤维状电磁波吸收材料,采用天然丝瓜络作为碳质纤维的基材,通过原位杂化将Fe_(3)O_(4)负载到纤维的表面和内部孔隙中。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磁滞回线和电磁参数分析等对材料的结构和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丝瓜络基碳材料具有特殊的中空结构,生成的Fe_(3)O_(4)颗粒在纤维表面和内部孔隙中均匀分布,介电损耗、磁损耗和纤维结构间的协同作用增强了材料的电磁波损耗;当FeCl_(3)浓度为2 mol/L,处理温度为700℃时,在2~18 GHz范围内,厚度为3 mm的试样在9.97 GHz处的电磁波损耗达到了-24.37 dB,在7.33~10.33 GHz频段内电磁波损耗小于-10 dB。丝瓜纤维通过合适的炭化及磁性颗粒负载工艺,可制备出性能优异的电磁波吸收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材料 丝瓜纤维 Fe_(3)O_(4) 介电损耗 磁损耗 电磁波吸收 原位杂化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疏水抗菌涤纶的制备及其性能
16
作者 周瑞 陈开红 +3 位作者 孙茂军 张成蛟 姚理荣 徐利云 《印染》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0-34,共5页
先使用铜碳粉末与涤纶母粒混合纺丝制成纤维,再加工成具有抗菌功能的铜碳涤纶(Cu/C/PET)织物,经等离子体表面活化处理-浸轧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水分散液后制成PDMS@Cu/C/PET织物。研究表明:铜碳涤纶织物具有良好的抗菌性,经PDMS处理后织... 先使用铜碳粉末与涤纶母粒混合纺丝制成纤维,再加工成具有抗菌功能的铜碳涤纶(Cu/C/PET)织物,经等离子体表面活化处理-浸轧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水分散液后制成PDMS@Cu/C/PET织物。研究表明:铜碳涤纶织物具有良好的抗菌性,经PDMS处理后织物获得较好的疏水性能。当PDMS质量浓度为7.5 g/L时,PDMS@Cu/C/PET织物疏水性能最佳,静态水接触角为153°,经过50次洗涤后,仍具有良好的疏水性,接触角大于140°;PDMS@Cu/C/PET织物经12次高温蒸煮或氯洗后,对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葡萄球菌的抑菌率均为99.9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整理 铜碳涤纶织物 抗菌 疏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微孔活性炭纤维电磁波吸收性能测试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严雪峰 孙启龙 +1 位作者 龙啸云 叶伟 《针织工业》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5-9,共5页
通过水蒸气活化法控制纤维孔隙及比表面积,制备不同比表面积和微孔率的活性炭纤维,并测试其微观形貌、比表面积、孔结构、XRD图谱、介电常数、电磁波吸收性能。结果表明,在900℃的水蒸气中活化15min制备的活性炭纤维可获得最优的电磁波... 通过水蒸气活化法控制纤维孔隙及比表面积,制备不同比表面积和微孔率的活性炭纤维,并测试其微观形貌、比表面积、孔结构、XRD图谱、介电常数、电磁波吸收性能。结果表明,在900℃的水蒸气中活化15min制备的活性炭纤维可获得最优的电磁波吸收性能,将其按10%的质量比与石蜡混合制备厚度为3mm的测试样,测得电磁波损耗(<-10.000dB)频宽达到6.74GHz。制备的高微孔活性炭纤维材料质量轻、电磁波吸收频带宽,是一种有效的电磁波吸收材料,可为其他电磁波吸收材料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炭纤维 电磁波吸收材料 介电损耗 电磁波吸收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g_(6)Si_(2)O_(7)/TiO_(2)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对亚甲基蓝的降解性能 被引量:8
18
作者 蒋文雯 莫慧琳 +5 位作者 樊婷玥 赵紫瑶 任煜 王春霞 张伟 臧传锋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07-113,共7页
为制备具有稳定性能的可见光催化剂,采用原位沉积法制得Ag_(6)Si_(2)O_(7)/TiO_(2)复合可见光催化剂。对光催化剂的表面形貌、结晶结构、化学元素组成和荧光光谱进行分析。在可见光照射下,以亚甲基蓝为有机污染物模型,探讨了TiO_(2)质... 为制备具有稳定性能的可见光催化剂,采用原位沉积法制得Ag_(6)Si_(2)O_(7)/TiO_(2)复合可见光催化剂。对光催化剂的表面形貌、结晶结构、化学元素组成和荧光光谱进行分析。在可见光照射下,以亚甲基蓝为有机污染物模型,探讨了TiO_(2)质量分数对复合光催化剂光催化降解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Ag_(6)Si_(2)O_(7)/TiO_(2)复合光催化剂中,Ag_(6)Si_(2)O_(7)均匀地包覆在TiO_(2)表面,二者以核壳结构形式紧密结合,且Ag、Si和Ti是以Ag^(+)、Si^(4+)和Ti^(4+)存在;与纯Ag_(6)Si_(2)O_(7)和纯TiO_(2)相比,Ag_(6)Si_(2)O_(7)/TiO_(2)光催化剂具有更高的可见光光催化活性;当TiO_(2)质量分数为20%时,对亚甲基蓝降解效果最佳,在20 min内降解率达到98.6%。这种新型高效复合可见光催化剂可用于处理印染废水,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O_(2) 光催化剂 染料降解 亚甲基蓝 印染废水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壳聚糖基纳米纤维载药体系及其缓释行为 被引量:7
19
作者 付译鋆 安琪 +2 位作者 张伟 张瑜 柯惠珍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7-12,共6页
为研制具有缓释效果的抗菌材料,以壳聚糖(CS)、聚乙烯醇(PVA)为原料,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CS/PVA复合纳米纤维膜并负载环丙沙星;探究纺丝体系、纺丝工艺对纤维膜微观形貌、接触角、化学结构的影响,分析药物体外释放行为及载药前后试样... 为研制具有缓释效果的抗菌材料,以壳聚糖(CS)、聚乙烯醇(PVA)为原料,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CS/PVA复合纳米纤维膜并负载环丙沙星;探究纺丝体系、纺丝工艺对纤维膜微观形貌、接触角、化学结构的影响,分析药物体外释放行为及载药前后试样的抗菌性。结果表明:PVA的加入提高了CS的可纺性,改善了纤维膜的亲水性;当纺丝电压为24 kV、CS和PVA质量比为1∶1.5时,纤维膜成网均匀,形貌良好;载药纳米纤维膜具有相对较低的药物释放速率,可有效避免药物突释,且药物释放速率随纤维膜中环丙沙星质量分数的增大而增大;载药CS/PVA纳米纤维膜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优良的抗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 聚乙烯醇 纳米纤维 药物缓释 抗菌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O_(2)原位掺杂聚偏氟乙烯纳米纤维膜的制备及其性能 被引量:1
20
作者 成悦 安琪 +3 位作者 李大伟 付译鋆 张伟 张瑜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1-76,共6页
为提高聚偏氟乙烯(PVDF)的压电性能,以PVDF和正硅酸乙酯(TEOS)为原料,N,N-二甲基甲酰胺(DMF)和丙酮为混合溶剂,利用原位复合溶胶-凝胶法和高压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纳米SiO_(2)原位掺杂PVDF复合纳米纤维膜,并分析纳米纤维膜的表面微观形貌... 为提高聚偏氟乙烯(PVDF)的压电性能,以PVDF和正硅酸乙酯(TEOS)为原料,N,N-二甲基甲酰胺(DMF)和丙酮为混合溶剂,利用原位复合溶胶-凝胶法和高压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纳米SiO_(2)原位掺杂PVDF复合纳米纤维膜,并分析纳米纤维膜的表面微观形貌、化学结构、力学性能以及压电性能等。结果表明:复合纳米纤维膜的面密度与厚度随TEOS质量的增加而增加;静电纺丝使PVDF中部分α相转变为β相,纯PVDF纳米纤维膜的β相含量是PVDF粉末的1.54倍,为(31.42±0.62)%;且原位掺杂SiO_(2)后β相含量进一步提高,拉伸强力与输出电压均呈先增大后降低的趋势,当TEOS质量为1.643 g时PVDF纳米纤维膜β相含量最高为(42.59±0.62)%,原位掺杂PVDF纳米纤维膜拉伸强力最大为(8.03±0.19)N,输出电压最高为(2.33±0.13)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复合 溶胶-凝胶 静电纺丝 纳米纤维膜 压电性能 聚偏氟乙烯 有机压电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