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东海区大陆海岸带生境质量时空演变研究 被引量:21
1
作者 张海涛 李加林 +2 位作者 田鹏 王中义 沈杏雯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37-947,共11页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土地利用变化影响下的生境质量时空格局演变,对优化区域国土生态布局具有重要意义。利用DEM数据、气象数据、社会经济数据与1980、1990、2000、2010、2018年5期土地利用数据,通...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土地利用变化影响下的生境质量时空格局演变,对优化区域国土生态布局具有重要意义。利用DEM数据、气象数据、社会经济数据与1980、1990、2000、2010、2018年5期土地利用数据,通过InVEST模型、景观格局指数、地理探测器评估、描述、分析东海区大陆海岸带生境质量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1980—2018年东海区大陆海岸带陆地面积增加,土地利用中林地所占比重最大,耕地、建设用地面积变化最明显,2000—2010年土地利用转化最显著。土地变化北部大于南部、东侧大于西侧。(2)1980—2018年生境质量均值为0.75,总体生境质量较好,但呈下降趋势,2000—2010年生境质量下降最明显,2010年后下降速度减缓。生境质量斑块趋于破碎化、多样化、均匀化。(3)生境质量总体上从沿海向内陆下降,受岸线性质与围垦影响,北部生境质量由陆向海退化,南部生境退化沿海向陆推进。低等生境质量区呈现点—面—带的扩张趋势。(4)建设用地指数、高程、夜间灯光亮度、土壤类型、坡度为影响生境质量分布的主要因素,38年间主导因素由高程变为建设用地指数。自然因素奠定了生境质量的梯级分布格局、人类活动的位置与强度推动了生境质量的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VEST模型 生境质量 景观格局 因子探测 东海区大陆海岸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水利发展与治水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其时代价值解析
2
作者 李加林 田鹏 +1 位作者 龚虹波 马仁锋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4-72,共9页
中国拥有悠久的水利发展历史,从大禹治水到现代水利工程,体现了水资源治理与中国文明发展的紧密关系。系统回顾了中国水利发展的历史演变和水资源管理需求的变化,梳理了治水思想的发展脉络,深入探讨了水利发展与治水思想之间的互动关系... 中国拥有悠久的水利发展历史,从大禹治水到现代水利工程,体现了水资源治理与中国文明发展的紧密关系。系统回顾了中国水利发展的历史演变和水资源管理需求的变化,梳理了治水思想的发展脉络,深入探讨了水利发展与治水思想之间的互动关系,并总结了历史治水经验对当代水资源管理的启示。结果表明:中国水利发展经历了7个主要阶段,包括开创与发展阶段、以黄河流域为主的发展期、向江淮流域发展期、黄河流域恢复及江淮持续发展期、以长江流域及其以南为主的发展期、普遍恢复及衰落期以及现代水利全面发展期;水利需求逐步由“安全性需求”向“经济性需求”和“舒适性需求”转变,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多层次需求;治水思想经历了从依存自然、开发利用、过度开发到人与水和谐共生的4个阶段,体现了人类与水资源关系的不断深化与重构。历史经验表明,中国的治水历程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体现了战略思维、科技创新和治理理念的持续演进。现代治水模式逐步由单一的灾害防治转向多方协同治理,推动了水资源的可持续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利发展史 治水思想 治水经验 人水和谐 时代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海洋生态环境治理绩效及其影响因子探测分析 被引量:8
3
作者 李加林 陈慧霖 +4 位作者 龚虹波 李东霖 辛欣 杨凯杰 王彩依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660-1670,共11页
以东海为例,利用熵权TOPSIS模型与地理探测器,探究2007—2016年东海海洋生态环境治理绩效的时空演变特征及成因,揭示其成因背后的发生机理及调控措施。结果表明,(1)2007—2011年东海海洋生态环境治理绩效平稳增长,2011—2016年为加速增... 以东海为例,利用熵权TOPSIS模型与地理探测器,探究2007—2016年东海海洋生态环境治理绩效的时空演变特征及成因,揭示其成因背后的发生机理及调控措施。结果表明,(1)2007—2011年东海海洋生态环境治理绩效平稳增长,2011—2016年为加速增长。上海市2007—2016海洋生态环境治理绩效均呈加速增长型;浙江省和福建省2007—2011年呈振荡-下降型,2011—2016年为上升型。(2)2007—2011年东海区及两省一市海洋生态环境压力状况具有高位回落与低位上升交替的特征。海洋生态环境状况2007—2011年缓慢向好转变,2011—2016年加速向好增长,响应层变化趋势与东海区总体特征对应。(3)人口密度与就业、科技创新能力、经济发展结构等人文因素与水质状况、近海与海岸生态状况、海水可养殖面积等自然资源承载要素的交互性解释力极高,是驱动人地关系地域变化的重要因子,对海洋生态环境治理绩效也极具解释力。(4)上海市对东海区海洋环境优化具有牵引性作用。浙江省与福建省减轻沿海压力、优化沿岸景观生态的同时需借鉴上海市经验,加强海域生产与管理的科技创新,强化正向干扰与响应。“两省一市”既要从整体上将政策措施有效联合,也要对局部海域重点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学 环境治理绩效 P-S-R 熵权TOPSIS 地理探测器 东海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意阶层集聚与城市空间互塑的理论渊源、逻辑关系与发展进路 被引量:9
4
作者 马仁锋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6-30,共15页
在创意时代,基于人力资本的创意资本成为解释城市发展动力的重要因素,创意阶层作为创意资本的主体,已然成为后工业时代国家与城市最为核心的竞争要素。文章梳理并诠释了创意阶层的概念、统计范畴以及集聚扩散的多尺度区位指向假说,试图... 在创意时代,基于人力资本的创意资本成为解释城市发展动力的重要因素,创意阶层作为创意资本的主体,已然成为后工业时代国家与城市最为核心的竞争要素。文章梳理并诠释了创意阶层的概念、统计范畴以及集聚扩散的多尺度区位指向假说,试图揭示创意阶层与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空间的互动机理,进而阐明创意阶层的全球化和地方化以及创意城市、创意城市网络的生长机制。研究发现,中西方创意阶层职业构成存在较大差别,中国创意阶层职业主要对应西方创意阶层职业的中间群体与边缘群体,对应核心群体的职业较少;创意阶层多尺度区位指向假说以舒适物为代表的传统因素仍发挥一定作用,但宽容性是最为重要的解释变量且其重要性随城市等级而递增;城市空间资源吸引创意阶层集聚,城市经济、社会与文化空间三维一体重构及响应过程,很大程度上适应创意阶层群集及其演化;创意阶层集聚可推动创意城市形成,这是一个复杂过程,存在内生性和外生性两种模式,随着创意城市的崛起,创意城市网络也随之浮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意阶层 区位指向 城市空间 创意城市 创意地理学 创意经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三角旅游业碳排放强度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0
5
作者 姚丹 任丽燕 +2 位作者 马仁锋 李泽坤 王彩娟 《生态科学》 CSCD 2021年第2期89-98,共10页
利用“自下而上”法,对长三角25个城市2010-2016年旅游业碳排放进行测算的基础上,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ESDA)分析旅游业碳排放强度的空间结构,并利用SDM模型对其影响因素展开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旅游业碳排放量除上海和... 利用“自下而上”法,对长三角25个城市2010-2016年旅游业碳排放进行测算的基础上,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ESDA)分析旅游业碳排放强度的空间结构,并利用SDM模型对其影响因素展开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旅游业碳排放量除上海和南京呈下降趋势外,其余城市整体呈增长趋势,碳排放强度呈逐年下降态势;(2)旅游业碳排放强度表现出显著集聚特征,形成以宁波、舟山与徐州为中心的高值集聚区和以镇江、泰州为中心的低值集聚区;(3)SDM模型结果显示:城镇化率与能源消费结构在影响旅游业碳排放强度中直接效应显著为负;人均GDP具有显著为正的溢出效应和总效应;产业结构在溢出效应和总效应中显著为负;能源强度表现出显著为正的直接效应和总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业 碳排放强度 空间格局 ESDA SDM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貌类型的中国东海大陆海岸带景观动态分析 被引量:8
6
作者 田鹏 李加林 +6 位作者 叶梦姚 史小丽 王丽佳 刘瑞清 王中义 汪海峰 高扬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3351-3363,共13页
基于东海地貌信息数据和6期景观数据,研究1990-2015年东海大陆海岸带地貌类型与景观动态变化特征,分析各地貌类型下景观格局时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1)东海海岸带以丘陵地貌为主,其次是小起伏山地、平原、台地和中起伏山地。景观类型... 基于东海地貌信息数据和6期景观数据,研究1990-2015年东海大陆海岸带地貌类型与景观动态变化特征,分析各地貌类型下景观格局时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1)东海海岸带以丘陵地貌为主,其次是小起伏山地、平原、台地和中起伏山地。景观类型林地占主导,其次为耕地和建设用地。(2)平原、台地和丘陵地貌景观变化以耕地转为建设用地为主,小和中起伏山地则以草地转林地为主。(3)不同地貌单元下的景观变化剧烈程度依次为:平原>台地>丘陵>小起伏山地>中起伏山地,2005-2015年景观变化叠合度小于1990-2005年,景观变化剧烈程度下降。(4)地貌类型对景观分维数和稳定性指数影响差异较大,平原上水域分维数值最大,台地和丘陵耕地分维数最大,小起伏山地未利用地分维数最大,中起伏山地建设用地分维数最大,稳定性指数相反。耕地在海拔较低的地貌类型中趋于稳定,林地和草地多分布在海拔较高丘陵和山地,水域和建设用地在平原地区分维数最大,稳定性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貌 景观 海岸带 东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阔叶红松林地表葬甲群落多样性及其空间变异特征 被引量:4
7
作者 高梅香 叶妍妍 +6 位作者 孙佳欢 宋国华 金光泽 原作强 王绪高 张卫国 周利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8期7536-7552,共17页
为了探明我国东北阔叶红松(Pinus koraiensis)林地表葬甲多样性及其空间变异特征,在胜山、丰林、凉水和长白山的4个大型森林动态监测样地内,通过布置900个陷阱调查了36 hm^(2)范围内的地表葬甲群落基本特征。基于群落物种数量、个体数... 为了探明我国东北阔叶红松(Pinus koraiensis)林地表葬甲多样性及其空间变异特征,在胜山、丰林、凉水和长白山的4个大型森林动态监测样地内,通过布置900个陷阱调查了36 hm^(2)范围内的地表葬甲群落基本特征。基于群落物种数量、个体数量和总体长,分析了地表葬甲多样性及其空间变异性。结果表明:(1)东北阔叶红松林区域物种库包含12个葬甲物种,密度为0.018只/m^(2),总平均体长达0.32 mm/m^(2)。北方花葬甲(Nicrophorus tenuipes)是东北阔叶红松林内的广布物种,黑葬甲(Nicrophorus concolor)等五个物种具有明显的生境偏好,仅存在于单个局域物种库内。(2)物种数量、个体数量和总体长在胜山、丰林、凉水和长白山样地存在明显差异,其中纬度较低的局域物种库(凉水、长白山)可维持更高的物种多样性,纬度最高的局域物种库(胜山)维持较低的物种多样性。(3)地表葬甲群落在胜山和丰林样地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在凉水和长白山样地则不显著。(4)葬甲群落具有较明显的空间异质性,长白山样地的空间变异性与其他样地差异较大,这些空间变异性主要受确定性和/或非确定性过程调控,但二者的作用强度在4个样地表现不同。本研究表明东北阔叶红松林内,地表葬甲的多样性和空间变异性在不同纬度存在差异,该研究为地带性顶极植被-阔叶红松林内土壤动物多样性维持和保护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葬甲 空间变异 多样性 体长 阔叶红松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陆海经济发展水平及相互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辛欣 姜文达 +3 位作者 李加林 田鹏 陈慧霖 杨凯杰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73-81,91,共10页
探究陆海经济关联性及其相互作用机制对实现陆海统筹具有重要意义。以中国沿海11省区市为研究区,运用核密度估计、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2006—2017年陆海经济发展演变过程及其相互影响过程进行探讨。研究发现:(1)沿海区域陆海经济整体呈... 探究陆海经济关联性及其相互作用机制对实现陆海统筹具有重要意义。以中国沿海11省区市为研究区,运用核密度估计、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2006—2017年陆海经济发展演变过程及其相互影响过程进行探讨。研究发现:(1)沿海区域陆海经济整体呈正向发展态势,但海洋经济仍落后于陆域经济发展水平;(2)沿海区域海洋经济正逐渐形成具有健全产业结构的独立经济体系,但其对陆域产业影响程度仍弱于陆域产业对海洋产业的带动作用;(3)空间上看,陆海产业相互作用排序为:北部经济圈>南部经济圈>东部经济圈。未来仍应以陆域经济为重心,优化沿海经济圈产业布局,加强沿海经济圈对内陆经济辐射效应;(4)陆海产业之间已形成良好联动作用机制,尤其是陆域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和海洋第三产业之间交互影响强烈,其作用机制可归纳为资源交换型、产业链型、动态互助型三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海产业联动发展 作用机制 地理探测器 陆海统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波市植物园67种木本植物功能性状对开花物候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罗旭悦 陈静 +5 位作者 范文亮 廖珂 孙楠 李红利 刘双 杨晓东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59-1069,共11页
开花物候的种间差异除受到气候影响外,还可能与植物功能性状有关。但两者的相关程度在不同地区、气候带间差异较大。文章为了探索功能性状是否对亚热带地区常绿阔叶植物的开花物候有影响,在宁波植物园内对67种木本植物开花物候进行观测... 开花物候的种间差异除受到气候影响外,还可能与植物功能性状有关。但两者的相关程度在不同地区、气候带间差异较大。文章为了探索功能性状是否对亚热带地区常绿阔叶植物的开花物候有影响,在宁波植物园内对67种木本植物开花物候进行观测,并分析其与4种功能性状(生活型、潜在最大树高、花色和果实类型)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67种木本植物初始开花、盛花、败花和开花持续的时间分别为3月28日±21.64 d、3月30日±27.02 d、4月15日±30.78 d和(23.82±13.31)d;(2)乔木初始开花时间和盛花时间显著早于灌木(P<0.05),但败花时间和开花持续时间在两者间未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乔木开花物候的标准差均显著低于灌木,说明乔木开花物候相对于灌木更加稳定;(3)广义线性混合效应回归模型结果表明,彩色花朵的败花时间比白色花朵早,潜在最大树高越小的木本植物开花持续时间越长。综上可知,宁波植物园67种木本植物开花物候受功能性状影响,但影响程度与功能性状的类型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本植物 开花物候 生活型 花色 果实类型 最大潜在树高 亚热带地区 宁波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波市道路绿化植物调查及适宜种筛选 被引量:9
10
作者 王洁瑾 杨晓东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4期112-122,共11页
城市道路绿化对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有着举足轻重的价值,也是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但当前城市道路所使用的绿化植物,多为外貌较好或具有特色的风景植物,其他生态功能不强。为了利用植物功能性状的方法筛选具... 城市道路绿化对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有着举足轻重的价值,也是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但当前城市道路所使用的绿化植物,多为外貌较好或具有特色的风景植物,其他生态功能不强。为了利用植物功能性状的方法筛选具有较高生态功能、适合宁波市道路绿化的植物,调查宁波市主城区126种植物的11个功能性状,利用专家访谈和街头社会调查确定了当地居民认为绿化植物最重要的3种生态功能(外观美学、抗风抗涝和改善空气质量),之后,利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每种植物的上述3种功能的数值,并将它们合并为一个综合值来筛选道路绿化植物。结果表明:(1)宁波市的道路绿化植物隶属46科86属,占《浙江植物志》中收录总科数的27.06%;(2)宁波市道路绿化种的乔灌比例、常绿和落叶的比例,均明显和当地天然林不同;(3)外观美学、抗风抗涝、改善空气质量及综合优势值在常绿乔木和落叶乔木之间没有显著差别,同样它们在常绿灌木和落叶灌木之间没有显著差别;(4)乔木在外观美学、抗风抗涝、改善空气质量方面的能力和绿化综合优势值均显著高于灌木(P<0.05);(5)木兰科、樟科、蔷薇科、锦葵科、木樨科、山茶科和山茱萸科作为道路绿化植物具有生态优势;(6)根据绿化综合值,还筛选了50种植物(包括25种乔木和25种灌木)作为建群种或常见种,用它们构建具有较多生态功能的道路绿化群落。研究结果为城市道路绿化物种的选择提供了一种方法,同时也为宁波市道路绿化群落的构建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绿化植物 植物功能性状 层次分析法 外观美学 抗风抗涝 改善空气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场服务质量对航空出行选择行为的影响——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
11
作者 廖望 曹小曙 +1 位作者 李涛 高兴川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5-211,共17页
文章立足于旅客心理感知,基于随机效用理论,运用SEM-Logit模型方法,探讨机场服务质量的关键维度对粤港澳大湾区航空出行选择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1)航空出行选择行为并不是对行为意向的简单线性扩展,作为机场服务质量的2个关键维度,强... 文章立足于旅客心理感知,基于随机效用理论,运用SEM-Logit模型方法,探讨机场服务质量的关键维度对粤港澳大湾区航空出行选择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1)航空出行选择行为并不是对行为意向的简单线性扩展,作为机场服务质量的2个关键维度,强制性流程服务是旅客在机场无可避免且耗费时间最长和最为繁琐的流程,在该过程中的优质服务水平和质量对旅客存在无形吸引力,特别对商务出行旅客在机场-航空公司方案的比选中存在显著影响;2)设施设备和环境虽然不是旅客普遍性考虑因素,但旅客对其感知差异明显表现在机场群内不同机场类型之间;3)预计起飞时间差异、机型、准点率、航班班次、航班价格等其他因素均存在显著影响,且抵达机场时间、航班飞行时间等时间成本是核心影响因素;4)旅客对航空公司类型并不存在明显偏好,但低成本航空公司的入驻对区域机场竞争存在明显的抗风险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场群 机场服务质量 航空出行选择行为 旅客心理感知 SEM-Logit模型 粤港澳大湾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都市区跨区域通勤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以京津城际高铁为例 被引量:14
12
作者 林雄斌 卢源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04-113,共10页
伴随着交通强国和构建互联互通交通网络战略的深入实施,在城际高速铁路服务不断完善的背景下,应对都市区核心城市不断高涨的生活成本,郊区化和跨区域通勤趋势日益明显。理解都市区跨区域通勤的规模及其影响因素,对推动高速交通导向的都... 伴随着交通强国和构建互联互通交通网络战略的深入实施,在城际高速铁路服务不断完善的背景下,应对都市区核心城市不断高涨的生活成本,郊区化和跨区域通勤趋势日益明显。理解都市区跨区域通勤的规模及其影响因素,对推动高速交通导向的都市区国土空间规划和区域一体化具有一定意义。基于此,以京津城际铁路为例,通过调查问卷收集京津城际通勤行为数据,理解都市区城际通勤规模和一般特征,采用二元逻辑回归模型甄别城际通勤选择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京津跨城高铁通勤(含每日通勤、每周通勤和每月固定次数通勤的乘客)的比例约为7%。(2)个体社会经济属性、城市-城际交通接驳便捷性和出行时长、城市-城际出行经济成本、交通换乘便捷性和换乘成本、出行偏好和异地工作意愿等因素均会影响居民跨城通勤选择。(3)在控制相关变量的影响下,模型结果表明,出行时间、换乘便捷度、出行成本和异地工作意愿等对跨城通勤选择有显著作用。面向国土空间规划需求,本研究能为都市区公共服务供给体系优化、跨市公共交通规划与区域一体化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规划 交通出行 城际通勤 京津都市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轨道交通周边土地溢价捕获的制度安排与实施机制——全球经验及其中国启示 被引量:9
13
作者 林雄斌 杨家文 +1 位作者 段阳 李欣建 《中国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87-97,共11页
我国各层级政府正推动大容量轨道交通建设,在财政预算和债务管理约束下,如何实现轨道交通可持续融资成为公交都市的核心问题.采用合理有效的溢价捕获机制,实现土地溢价反哺轨道交通成为理论与实践的关键议题.我国土地财政体制具备溢价... 我国各层级政府正推动大容量轨道交通建设,在财政预算和债务管理约束下,如何实现轨道交通可持续融资成为公交都市的核心问题.采用合理有效的溢价捕获机制,实现土地溢价反哺轨道交通成为理论与实践的关键议题.我国土地财政体制具备溢价捕获特征,但对轨道交通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呈现难以持续的缺陷,且尚未实施专门的捕获策略.立足我国轨道交通融资现状与问题,回顾全球各地典型土地溢价捕获制度与实施机制,总结政策要点和适用条件,并鉴于中外城市空间和政策差异,重点讨论土地溢价捕获在我国的未来实践和创新方向.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不同溢价捕获框架下轨道交通投融资与土地开发、财政收益的互动关系,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与交通强国战略落实提供有意义的政策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交都市 轨道交通投融资 土地溢价 溢价捕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省主要农作物水足迹时空特征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芳芳 赵春芳 +1 位作者 余凤荣 童亿勤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32-240,共9页
农作物水足迹是衡量水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指标,为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以浙江省主要农作物为研究对象,利用CROPWAT8.0、CLIMWAT2.0和ArcGIS软件,计算和分析了2002-2018年浙江省的主要农作物水足迹时空特征。结果表明:... 农作物水足迹是衡量水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指标,为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以浙江省主要农作物为研究对象,利用CROPWAT8.0、CLIMWAT2.0和ArcGIS软件,计算和分析了2002-2018年浙江省的主要农作物水足迹时空特征。结果表明:2002-2018年浙江省农作物总水足迹变动幅度较大,总体呈下降趋势,2016年最低,2002年最高,减幅达16.18%;水足迹内部结构中,粮食作物的水足迹稳居首位,其次是水果、茶叶、蔬菜和油料作物,粮食作物水足迹内部结构中晚稻水足迹占比最大,玉米水足迹占比最小;区域水足迹差异显著,海岛地区农作物总水足迹最低,平原、盆地地区农作物总水足迹最为丰富,山地、丘陵地区农作物总水足迹次之;人均农作物水足迹不仅受农作物总水足迹影响,更受人口数量的影响,人口分布稀疏的县域人均水足迹明显高于人口分布密集的城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足迹 农作物 时空特征 浙江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与城市产业研究热点、方法与数据挑战 被引量:4
15
作者 马仁锋 李秋秋 +1 位作者 窦思敏 张文忠 《智库理论与实践》 CSSCI 2022年第2期154-164,共11页
[目的/意义]聚集于特定城市或区域的产业是地球表层人类利用资源环境与技术进步的产物。本文通过对经济学、管理学、人文-经济地理学等学科的产业研究,回顾与预测产业研究热点领域与经典模型及数据革命。[方法/过程]本文借助Citespace 5... [目的/意义]聚集于特定城市或区域的产业是地球表层人类利用资源环境与技术进步的产物。本文通过对经济学、管理学、人文-经济地理学等学科的产业研究,回顾与预测产业研究热点领域与经典模型及数据革命。[方法/过程]本文借助Citespace 5.8.R1文献计量软件可视化中国知网(CNKI)中CSSCI源刊、WoS核心合集1992—2020年期刊发文,识别中外区域与城市产业研究热点及其方法。[结果/结论]①中外相关学科产业研究热点存在差异,中国聚焦发展(现状/对策)、文化、市场等主题下的信息、文化/创意、制造、旅游、教育等产业,国外聚焦创新、绩效、新兴经济等主题下的制造、金融、文化、信息等产业,反映了中外经济发展阶段差异造成的产业创新、高技术/知识研究热度势差。同时,中国研究样地集中于全国、京津冀、长三角/长江经济带、粤港澳等地区,西方关注中国、美国、东欧等地区产业发展。②中外产业研究对象多以企业、企业同类或异类集合体为主体,同时运用尺度升降定性或定量地观察、分析与预判地方、国家、全球范围产业创新、绩效、贸易、碳中和与空间布局演化等议题。中外产业研究文献计量表明,不同研究主题、不同尺度在多学科运用中已有相对成熟的方法或软件模块,但是数据仍是产业研究瓶颈,大数据采集与运用成为破解首选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与区域经济学 经济地理学 产业经济学 创新-网络-环境 碳中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新安县郁山林区土壤速效养分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芳芳 余凤荣 +1 位作者 童晨 童亿勤 《生态科学》 CSCD 2021年第2期67-73,共7页
以河南省新安县郁山林区为研究对象,利用野外采样结合室内分析,系统的测定了土壤pH值、铵态氮、速效磷、速效钾四项指标。按照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分级标准,依次对土壤养分指标进行分项评价和综合评价,并采用改进的内梅罗综合指数法分析... 以河南省新安县郁山林区为研究对象,利用野外采样结合室内分析,系统的测定了土壤pH值、铵态氮、速效磷、速效钾四项指标。按照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分级标准,依次对土壤养分指标进行分项评价和综合评价,并采用改进的内梅罗综合指数法分析土壤肥力水平。结果表明:郁山林区土壤pH值变幅范围是5.70-8.77,符合北方土壤特性,基本适合林业的发展。土壤铵态氮含量变幅范围是43.43-105.70 mg·kg^(-1),变异系数21.03%,属于低水平(4级)。土壤速效磷含量变幅范围是13.45-54.35 mg·kg^(-1),变异系数30.22%,属于较高水平(2级)。土壤速效钾含量变幅范围是58.67-93.36 mg·kg^(-1),变异系数13.18%,属于低水平(4级)。土壤综合养分指数为1.63,变异系数51.10%,属于土壤养分综合评价等级分类标准的3级,土壤养分肥力程度一般。因而建议今后在林区的管理中施加氮肥和钾肥,平衡土壤养分,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郁山林区 土壤速效养分 土壤养分评价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原城市拉萨农牧业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与优化路径 被引量:1
17
作者 马仁锋 刘丽东 +1 位作者 张文忠 李佳洺 《高原农业》 2023年第3期324-335,共12页
农牧业是拉萨乃至青藏高原基础产业,其可持续发展水平关系到国家稳定与边疆安全。本文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运用SWOT、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拉萨农牧业发展条件及影响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结合拉萨农牧业典型产业模式可推广性探讨拉萨... 农牧业是拉萨乃至青藏高原基础产业,其可持续发展水平关系到国家稳定与边疆安全。本文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运用SWOT、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拉萨农牧业发展条件及影响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结合拉萨农牧业典型产业模式可推广性探讨拉萨农牧业可持续发展策略。结果表明:拉萨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相对均衡,可聚焦良种、经营人才与产业组织模式采取有效措施转化不利条件。影响农牧业发展因素中农作物播种面积、农业机械化总动力是关键。拉萨农牧业发展的地方经营模式为“公司+合作社+农户”等,但是存在利益分配、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及粮:经:饲比例制约产业稳定发展等问题,提升农牧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关键在于优化土地利用基础上优化牦牛、青稞、牛奶等核心产业经营模式,提升农牧业的生态化、集约化与品牌化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可持续发展 青稞业 牦牛业 拉萨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小麦干旱的下垫面孕灾环境研究——以淮河流域为例
18
作者 高超 陈财 罗纲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59-368,共10页
基于1961—2019年淮河流域140个气象站点的日尺度降水数据和2000—2016年的月尺度的地表温度(LST)、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利用表征气象干旱的标准化降水指数(SPI)挑选确定冬小麦不同生长期的典型干旱年份;利用表征农业干旱温度植... 基于1961—2019年淮河流域140个气象站点的日尺度降水数据和2000—2016年的月尺度的地表温度(LST)、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利用表征气象干旱的标准化降水指数(SPI)挑选确定冬小麦不同生长期的典型干旱年份;利用表征农业干旱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VDI),借助Landsat-8数据提取淮河流域冬小麦种植面积,进一步深入分析格网化后的高程、坡度、水系、土壤类型、土壤相对湿度和浅层地下水埋藏深度等下垫面孕灾环境条件与冬小麦干旱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影响,为冬小麦干旱防灾减灾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结果表明:(1)1961—2019年,冬小麦不同生育期的降水变化趋势不明显,冬前生长期和灌浆成熟期降水呈现略微上升趋势,各气象站点上升下降趋势均不显著。根据SPI确定典型干旱年份,冬前生长期的典型干旱年份为2010年,越冬期为2011年,返青抽穗期为2006年,灌浆成熟期为2001年。(2)淮河流域农业干旱程度总体大于气象干旱,空间分布总体一致,但存在部分地区不一致的现象,即冬小麦干旱还受到下垫面孕灾环境的较大影响。(3)冬小麦干旱与水系、表层土壤相对湿度和浅层地下水埋深相关性较高,与高程、坡度、土壤类型相关性较小。淮河流域冬小麦干旱易发生在海拔相对较高、坡度较陡、土壤类型为半水成土、远离河流、表层土壤相对湿度较低和浅层地下水埋藏深度为>1 m的区域,干旱程度主要呈现沿海至内陆递增、南高北低的特征,有必要加强此类地区防灾抗旱能力,增加人工灌溉设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干旱 农业干旱 冬小麦 下垫面孕灾环境 淮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降雨情景模拟的城市社区尺度暴雨内涝研究 被引量:9
19
作者 石小芳 赵明洁 +3 位作者 杨青青 张菲菲 吴燕娟 高超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6-35,共10页
全球变暖背景下城市暴雨内涝灾害频发,对我国东部沿海城市影响显著。根据暴雨内涝的致灾因子进行分类,基于SWMM(Storm Water Management Model)对宁波地区分别构建了台风和非台风暴雨情景内涝响应模拟模型,并对比分析了台风暴雨内涝和... 全球变暖背景下城市暴雨内涝灾害频发,对我国东部沿海城市影响显著。根据暴雨内涝的致灾因子进行分类,基于SWMM(Storm Water Management Model)对宁波地区分别构建了台风和非台风暴雨情景内涝响应模拟模型,并对比分析了台风暴雨内涝和非台风暴雨内涝的特征及其差异。结果表明:(1)台风和非台风暴雨在变化趋势、分布特征和时程分布上差异显著。(2)台风暴雨情景下,河道水位和流量主要受潮位影响,在高潮位时发生倒灌。在非台风暴雨情景下,河道水位和流量主要受降雨影响,并随着重现期的增大而增大。(3)台风和非台风暴雨情景下,研究区发生内涝的子汇水区数量和等级随着重现期的增大而增加,积水区域逐渐连片分布,最多有17个子汇流区发生内涝,占总内涝区域的80%。而在相同重现期的台风暴雨情景下,排水管网负荷率更高、节点洪流更大、内涝更重、积水历时更长、积水深度更深,积水历时超过10.7 h,积水深度超过67 cm。本研究丰富了研究暴雨洪涝的方法,可为社区尺度的内涝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内涝 台风暴雨情景 社区尺度 SWMM模型 宁波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效率视角的浙江省2030年碳排放配额分析 被引量:10
20
作者 李泽坤 任丽燕 +2 位作者 马仁锋 刘永强 姚丹 《生态科学》 CSCD 2020年第3期201-211,共11页
测算浙江省1995—2015年的碳排放总量,构建STIRPAT模型,通过岭回归分析各影响因素对碳排放总量的影响,结合情景分析法对浙江省2030年的碳排放总量进行预测,最后以情景预测值为总量限定在效率视角下进行碳配额并分析各市剩余碳排放空间... 测算浙江省1995—2015年的碳排放总量,构建STIRPAT模型,通过岭回归分析各影响因素对碳排放总量的影响,结合情景分析法对浙江省2030年的碳排放总量进行预测,最后以情景预测值为总量限定在效率视角下进行碳配额并分析各市剩余碳排放空间。结果表明:(1)人口总量、人口城市化率、人均GDP和煤类能源占比对碳排放总量起促进作用,人口总量、人口城市化率、人均GDP和煤类能源占比每增加1%,浙江省的碳排放总量会分别增加3.578%、0.588%、0.295%和1.310%;(2)保持经济和城市化高速发展的同时,大力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的情景3最符合现实发展要求,情景3下,浙江省碳排放总量在2030年将达到47902.57万吨;(3)ZSG-DEA模型的碳配额结果显示,2030年宁波市碳配额最多,其次为杭州市,丽水市碳配额最少。从绝对剩余碳排放空间看,宁波市剩余碳排放空间最大,其次为杭州市,舟山市剩余碳排放空间最小。从相对剩余碳排放空间看,丽水市相对剩余碳排放空间最大,其次为绍兴市,舟山市需在2015年碳排放总量的基础上减排9.4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配额 STIRPAT 情景预测 ZSG-DEA模型 剩余碳排放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