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宁波舟山港气象灾害风险及服务效益评估 被引量:11
1
作者 孔扬 赵昶昱 +4 位作者 王科 徐建红 周宜航 薛国强 钱燕珍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82-90,共9页
近年来海洋经济和港口快速发展,港口吞吐量不断增长,气象灾害对港口的安全生产和经济效益影响日益显著。对港口气象风险及气象服务效益的评估不仅能促进公众对气象事业的认知,也是各部门制定相关工作规划的重要参考。采用国际减灾战略... 近年来海洋经济和港口快速发展,港口吞吐量不断增长,气象灾害对港口的安全生产和经济效益影响日益显著。对港口气象风险及气象服务效益的评估不仅能促进公众对气象事业的认知,也是各部门制定相关工作规划的重要参考。采用国际减灾战略风险评估模型,基于1974—2019年气象数据和2013—2019年港口险情事故数据,讨论浙江省宁波市舟山港不同重现期下的灾害危险性、承载体脆弱性、自然灾害风险指数。采用对比分析法构建服务效益评估模型,基于致灾因子综合强度指数、港口管制数据、码头计划兑现率数据、气象监测数据,对模型进行量化。评估结果表明,2016年、2019年港口自然灾害风险偏高。2017年以来,气象服务通过提高作业效率、增加作业时间,为港口产生上亿元的服务效益。提出的评估技术已在宁波业务应用,对类似港口有一定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服务 气象灾害 风险评估 效益评估 港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FBG传感技术的混凝土开裂损伤研究
2
作者 李建新 朱伟 +2 位作者 任建乔 李智强 丁国平 《传感器与微系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7-20,共4页
为了解决混凝土结构开裂损伤难以定位和定量监测的问题,利用混凝土塑性损伤模型确定了损伤因子取值并验证了其准确性;基于光纤传感监测裂缝的原理,推导并验证了光纤布拉格光栅(FBG)应变传感器监测裂缝开展的理论关系。实验结果表明:FBG... 为了解决混凝土结构开裂损伤难以定位和定量监测的问题,利用混凝土塑性损伤模型确定了损伤因子取值并验证了其准确性;基于光纤传感监测裂缝的原理,推导并验证了光纤布拉格光栅(FBG)应变传感器监测裂缝开展的理论关系。实验结果表明:FBG能准确监测裂缝发生和扩展过程中的规律,且理论和实验得出的定量关系近似,满足工程地误差允许。最后,建立了损伤理论下的混凝土结构裂缝开展规律,通过宏观可测的裂缝宽度来表示塑性损伤模型输出的无量纲损伤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塑性损伤 光纤传感 光纤布拉格光栅 应变 损伤 裂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相变钢球混凝土能源桩热力学特性试验和模拟
3
作者 刘干斌 苏销淇 +1 位作者 金力涵 常虹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36-146,共11页
为了解决能源桩热交换过程中的土壤热堆积问题,结合相变混凝土与传统能源桩的优点,将相变材料掺入混凝土中形成相变能源桩,以提高能源桩的热交换效率和储热能力.为此,开展了饱和砂土中相变钢球能源桩热力学特性模型试验和模拟,对循环温... 为了解决能源桩热交换过程中的土壤热堆积问题,结合相变混凝土与传统能源桩的优点,将相变材料掺入混凝土中形成相变能源桩,以提高能源桩的热交换效率和储热能力.为此,开展了饱和砂土中相变钢球能源桩热力学特性模型试验和模拟,对循环温度作用下桩与桩周土的温度、桩体轴向应变、桩顶位移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与普通桩相比,加热升温后,相变桩桩体应变比普通桩低;温度稳定时变相桩应变与普通桩相近;相变桩的温度滞后效应和热稳定性更强,换热效率提高,有助于缓解土壤热堆积问题;桩体长期循环温度过高(日间50℃,夜间40℃),桩身温度将超过相变材料的相变温度,储能效果变差,在实际使用时需要采用间歇性作业环境才能达到最佳使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变混凝土 能源桩 钢球 换热循环 饱和砂土 桩基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国道路交通安全水平的时空布局演化研究
4
作者 李杰 曾叙砜 +2 位作者 孙领 刘伟 李平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36-143,共8页
为了解全国道路交通安全水平的时空布局演化特征,为区域交通规划提供依据,基于2001—2018年31个省市自治区面板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各地区的道路交通安全水平;并用ArcGIS软件对其可视化;最后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ESDA)对整体... 为了解全国道路交通安全水平的时空布局演化特征,为区域交通规划提供依据,基于2001—2018年31个省市自治区面板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各地区的道路交通安全水平;并用ArcGIS软件对其可视化;最后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ESDA)对整体及局部地区分别进行空间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01—2018年全国道路交通事故发生起数整体呈下降趋势,全国道路交通安全水平的全局集聚性从2005年的显著集聚向2018年的随机性转化。2005年,吉林、四川为显著的高高类型地区,西藏为显著的低高类型区域,浙江、广东为显著的低低类型区域,山西为显著的低高类型区域。2010年,山东、河南为显著的高高类型区域,山西为显著的低高类型区域,广东为显著的低低类型区域。2015年,四川、山西、辽宁为显著的高高类型区域,广东为显著的低低类型区域。2018年,江苏为显著的高高类型区域,广东、湖南为显著的高低类型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交通安全水平 时空布局 主成分分析 面板数据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