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动物源性食品中小分子有机污染物的多类别多残留分析技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
作者 葛晓鸣 湛嘉 +5 位作者 杨亮 何卫敏 陈梦琦 殷居易 史西志 刘小涛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09-415,共7页
综述了近年来动物源性食品中小分子有机污染物的多类别多残留分析技术的研究进展,包括液液萃取法、加速溶剂萃取法、基质分散固相萃取法等提取方法,液液萃取法、低温冷冻法、固相分散萃取法、固相萃取法等净化方法,以及液相色谱法、质... 综述了近年来动物源性食品中小分子有机污染物的多类别多残留分析技术的研究进展,包括液液萃取法、加速溶剂萃取法、基质分散固相萃取法等提取方法,液液萃取法、低温冷冻法、固相分散萃取法、固相萃取法等净化方法,以及液相色谱法、质谱法、液相色谱-质谱联用等仪器分析方法。还指出了多类别多残留分析方法潜在的研究方向(引用文献64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源性食品 污染物 多类别多残留分析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稳定同位素比质谱用于不同进口国大豆溯源技术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冯睿 李锦花 +5 位作者 马明 张吉红 殷居易 刘永丰 陈先锋 曹国洲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589-1595,共7页
为探讨锶(Sr)、碳(C)、氮(N)稳定同位素比质谱应用于我国进口大豆产地溯源的可行性,本试验利用热电离质谱检测进口大豆中^(87)Sr/^(86)Sr,利用稳定同位素比质谱仪检测进口大豆中的δ^(13)C和δ^(15)N,利用SPSS软件对进口自巴西、美国和... 为探讨锶(Sr)、碳(C)、氮(N)稳定同位素比质谱应用于我国进口大豆产地溯源的可行性,本试验利用热电离质谱检测进口大豆中^(87)Sr/^(86)Sr,利用稳定同位素比质谱仪检测进口大豆中的δ^(13)C和δ^(15)N,利用SPSS软件对进口自巴西、美国和阿根廷的大豆^(87)Sr/^(86)Sr比值、δ^(13)C和δ^(15)N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产地国大豆样本中的^(87)Sr/^(86)Sr比值、δ^(13)C和δ^(15)N呈正态分布;方差分析和事后多重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产地国大豆样本中的^(87)Sr/^(86)Sr比值、δ^(13)C和δ^(15)N有显著差异(P<0.05);利用大豆样本中的^(87)Sr/^(86)Sr比值、δ^(13)C和δ^(15)N对进口大豆产地国进行判别分析,进口自阿根廷的大豆样本与进口自美国和巴西的大豆样本判别正确率达100%,3个主要大豆进口国大豆样本总体判别正确率达到82.4%。综上所述,利用^(87)Sr/^(86)Sr比值、δ^(13)C和δ^(15)N能够初步对进口自不同国家的大豆进行产地溯源和判别,为我国进口大豆产地国鉴别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同位素比质谱 ^(87)Sr/^(86)Sr比值 δ^(13)C 进口大豆 溯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进口蜂蜜中幼虫芽孢杆菌分子分型方法的比较研究
3
作者 俞佳 高有领 +6 位作者 王建峰 赵秀玲 李如松 王春 杨伯龙 于纪棉 江玲丽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8-82,共5页
为研究来自不同地域幼虫芽孢杆菌的进化关系,建立其分子分型方法,对来自11个国家和地区的50株幼虫芽孢杆菌分离株进行MLST分型分析,并与ERIC分型比较。结果显示,ERIC法将50株分离株分为ERICⅠ、ERICⅡ与ERICⅣ型,但不能区分不同区域菌株... 为研究来自不同地域幼虫芽孢杆菌的进化关系,建立其分子分型方法,对来自11个国家和地区的50株幼虫芽孢杆菌分离株进行MLST分型分析,并与ERIC分型比较。结果显示,ERIC法将50株分离株分为ERICⅠ、ERICⅡ与ERICⅣ型,但不能区分不同区域菌株;MLST法将菌株分为ST1至ST8共8种序列型,其中ST1为优势型,占比高且分布广泛;其次为ST5(主要为加拿大分离株),ST3(澳大利亚分离株),ST4(法国与匈牙利分离株),ST6(新西兰分离株),ST2(西班牙分离株),ST7(匈牙利分离株)和ST8(澳大利亚分离株)。与ERIC相比,MLST可以对不同地域的幼虫芽孢杆菌进行有效分型,具有更高的分辨率,可作为后续进口蜂蜜中幼虫芽孢杆菌流行病学调查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幼虫芽孢杆菌 多位点序列分型 管家基因 肠杆菌基因间重复共有序列分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荧光免疫层析法结合智能手机在食品危害物质快速检测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郑欣瑶 沈央红 +3 位作者 赵秀玲 陈绅 费建枫 朱军莉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376-383,共8页
免疫层析法因其经济、简便、灵敏、特异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的快速检测。相对于胶体金纳米颗粒在定量和抗干扰上的局限,荧光纳米材料因优异光学性能已成为免疫层析法中重要的信号标签。本文简要综述了量子点、上转换纳米粒子、... 免疫层析法因其经济、简便、灵敏、特异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的快速检测。相对于胶体金纳米颗粒在定量和抗干扰上的局限,荧光纳米材料因优异光学性能已成为免疫层析法中重要的信号标签。本文简要综述了量子点、上转换纳米粒子、时间分辨荧光微球、持续发光纳米粒子等荧光纳米标签的制备和性能,重点介绍荧光免疫层析法应用于食源性致病菌、真菌毒素、农药兽药、抗生素、激素和内分泌干扰物、重金属等食品危害物中的检测与分析,阐述荧光免疫层析法与智能手机的联合使用,可为食品安全检测和现场实时监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层析 荧光纳米材料 危害物 智能手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日本、加拿大及EPPO植物检疫性菌物名录的比较分析
5
作者 张慧丽 赵鹏 +1 位作者 黄静 段维军 《生物安全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7-113,共7页
【目的】分析中国、日本、加拿大及欧洲和地中海植物保护组织(European and Mediterranean Plant Protection Organization,EPPO)现行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以期为我国科学合理制定检疫性菌物名录提供参考。【方法】结合世界三大菌物... 【目的】分析中国、日本、加拿大及欧洲和地中海植物保护组织(European and Mediterranean Plant Protection Organization,EPPO)现行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以期为我国科学合理制定检疫性菌物名录提供参考。【方法】结合世界三大菌物名称注册库Fungal Name、Mycobank及Index Fungrum信息,对上述名录中检疫性菌物学名、种类、数量等信息进行比较研究。【结果】4个国家或地区的名录共涉及检疫性菌物218种,分布在2界4门30目61科114属中。其中,中国有82属130种,日本有43属61种,加拿大有30属41种,EPPO有41属67种。在检疫性菌物涉及类群方面,4个国家或地区各类群所占比例不同,4个国家或地区名录中子囊菌门占比均为最高,中国和日本名录中卵菌门和担子菌门占比相近,加拿大卵菌门占比较高,EPPO担子菌门占比较高。4个国家或地区独有的检疫性菌物情况分别为中国77种,日本34种,加拿大22种,EPPO 25种。4个国家或地区共有的检疫性菌物有5种,分别是栎枯萎病菌、栎树猝死病菌、马铃薯癌肿病菌、小麦印度腥黑穗病菌和马铃薯黑粉病菌。【结论】由于菌物分类学的快速发展,许多检疫性菌物的分类地位已经发生变化,4个国家或地区中,我国检疫性菌物名录与国际公认现用学名不一致情况最为明显,我国检疫性菌物名录亟待修订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来物种 生物安全 检疫性菌物 名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介导等温扩增联合横向流动试纸条快速检测扁浒苔(Ulva compressa)的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陈先锋 周前进 +3 位作者 王瑞娜 段维军 苗亮 陈炯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819-827,共9页
本研究将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与横向流动试纸条(lateral flow dipstick,LFD)的可视化检测方法结合,建立了扁浒苔(Ulva compressa)的LAMPLFD快速检测技术。该方法以扁浒苔的内转录间隔区(IT... 本研究将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与横向流动试纸条(lateral flow dipstick,LFD)的可视化检测方法结合,建立了扁浒苔(Ulva compressa)的LAMPLFD快速检测技术。该方法以扁浒苔的内转录间隔区(ITS1-5.8S-ITS2)序列为检测靶标,设计了3对特异性引物(其中,上游内引物由生物素标记)和1条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探针。结果表明,LAMP最适反应温度为63°C,扩增时间为60 min,从核酸扩增到LFD结果判读需70 min。利用LAMP-LFD可特异性检出扁浒苔,对浒苔、曲浒苔、缘管浒苔和孔石莼等石莼属绿藻以及塔玛亚历山大藻、无纹环沟藻、东海原甲藻、锥状斯克里普藻和赤潮异弯藻等常见微藻的检测结果为阴性。该方法最低可检测到0.1 pg的扁浒苔基因组DNA,是以Uco ITS-F3和Uco ITS-B3为特异性引物的PCR方法的100倍。对实际样品的检测结果表明,LAMP-LFD方法检测扁浒苔与传统的形态学观察的结果一致。因此,该方法可快速、特异地检测出扁浒苔,而且操作简单,仪器设备依赖性低,有潜力成为扁浒苔现场检测的常规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扁浒苔 环介导等温扩增 横向流动试纸条 内转录间隔区 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子标记鉴定法鉴别3种麻类韧皮纤维的研究
7
作者 保琦蓓 傅科杰 +3 位作者 冯云 陈吉刚 任清庆 杨力生 《针织工业》 2016年第5期66-70,共5页
文中开发了一种利用特异性PCR(聚合酶链式反应)引物组进行分子标记的辅助方法,以实现对汉麻、苎麻和亚麻的韧皮纤维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采用收集的汉麻、苎麻、亚麻3种麻类植物的9个亚种提取基因组DNA并进行简化基因组测序,通过建库与... 文中开发了一种利用特异性PCR(聚合酶链式反应)引物组进行分子标记的辅助方法,以实现对汉麻、苎麻和亚麻的韧皮纤维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采用收集的汉麻、苎麻、亚麻3种麻类植物的9个亚种提取基因组DNA并进行简化基因组测序,通过建库与筛选得到能用于鉴定3种麻类韧皮纤维种类的3组特异性PCR引物组。结果表明:通过PCR扩增试验验证证明设计的引物组能实现对汉麻、苎麻和亚麻韧皮纤维种类的定性鉴定;使用植物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法可获得高质量的麻类韧皮纤维DNA样品用于后续的分子标记鉴定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麻 苎麻 亚麻 特异性PCR引物组 分子标记 简化基因组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进境茶梅中山茶叶杯菌的检疫鉴定 被引量:5
8
作者 段维军 段丽君 +3 位作者 刘芳 吕燕 赵鹏 蔡磊 《中国森林病虫》 2020年第6期1-9,共9页
为明确宁波口岸从进境日本茶梅Camellia sasanqua种苗花朵上截获的1株疑似山茶叶杯菌Ciborinia camelliae菌株CM-2的分类地位,通过形态学特征观察,ITS、28S、β-微管蛋白基因(β-tubulin)序列比对分析以及致病性测定进行种类鉴定。结果... 为明确宁波口岸从进境日本茶梅Camellia sasanqua种苗花朵上截获的1株疑似山茶叶杯菌Ciborinia camelliae菌株CM-2的分类地位,通过形态学特征观察,ITS、28S、β-微管蛋白基因(β-tubulin)序列比对分析以及致病性测定进行种类鉴定。结果表明:该菌株可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燕麦琼脂和茶梅花水琼脂培养基平板上生长,但在麦芽汁培养基平板上生长十分缓慢;经培养可产生菌核和小型分生孢子。菌核圆形至椭圆形、浅盘状,大小为(1.86~14.50)mm×(1.37~10.83)mm,成熟时黑色;小型分生孢子球状,直径3.1~4.2μm,易脱落,有时呈短链状。该菌株与山茶叶杯菌菌株EFA-2、EFA-4序列相似度较高,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中处于同一个分支。该菌株可侵染茶梅,引起山茶花腐症状并产生菌核。结合上述结果,将该菌株鉴定为山茶叶杯菌,这是我国首次截获山茶叶杯菌这一进境检疫性真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茶叶杯菌 形态学特征 序列分析 致病性测定 检疫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CO_2萃取技术在检测干洗服装四氯乙烯残留量中的应用 被引量:2
9
作者 马艳英 任清庆 +1 位作者 傅科杰 刘懿丹 《毛纺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61-65,共5页
为建立快速有效的四氯乙烯残留检测方法,根据四氯乙烯的化学性质,利用新型、环境友好的超临界二氧化碳(SC-CO_2)萃取技术,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建立了对干洗后服装中残留四氯乙烯定性、定量的检测方法。通过单因素法确定的最优萃取条件... 为建立快速有效的四氯乙烯残留检测方法,根据四氯乙烯的化学性质,利用新型、环境友好的超临界二氧化碳(SC-CO_2)萃取技术,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建立了对干洗后服装中残留四氯乙烯定性、定量的检测方法。通过单因素法确定的最优萃取条件为:以二氯甲烷作为夹带剂,其流量为0.9 mL/min,萃取压力30 MPa,萃取时间30 min,萃取温度35℃,二氧化碳流量30 g/min。采用气质联用仪检测四氯乙烯残留量,保留时间为4.877 min,该方法线性相关系数为0.999 9,检出限为0.9 mg/kg,3种纺织品的加标回收率在94.1%~105.7%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2.15%~3.02%之间,可以满足纺织服装实际检测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氯乙烯 检测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 气质联用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u基树枝状杂聚体纳米结构形成机理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陈有为 马明 +4 位作者 俞雄飞 黄姣 张丽 陈丹超 谭曜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74-78,共5页
以油胺为还原剂和稳定剂,通过晶种生长法顺序还原HAuCl4·xH2O和H2PtCl6·6H2O,成功制备了Au-Pt树枝状杂聚体纳米颗粒。通过对Pt在Au颗粒表面沉积过程的研究,探讨了杂聚体结构的形成机理。研究发现油胺还原得到的Au纳米颗粒表... 以油胺为还原剂和稳定剂,通过晶种生长法顺序还原HAuCl4·xH2O和H2PtCl6·6H2O,成功制备了Au-Pt树枝状杂聚体纳米颗粒。通过对Pt在Au颗粒表面沉积过程的研究,探讨了杂聚体结构的形成机理。研究发现油胺还原得到的Au纳米颗粒表面是由不同晶面组成的,随后还原的Pt会选择性地沉积到Au{111}表面处成核生长,形成Pt的纳米岛结构,当有足量的Pt前体时,Pt会在纳米岛的表面继续生长形成附着于Au颗粒表面的树枝状结构,研究表明树枝状Pt形貌的形成与油胺的使用有着重要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u-Pt杂聚体 纳米颗粒 晶种生长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巴拟刀角瓢虫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杨果润 刘丽 +3 位作者 赵冬梅 梁建锋 关月姗 王兴民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823-829,共7页
探究以烟粉虱Bemisia tabaci Gennadius为食料,沙巴拟刀角瓢虫Serangiella sababensis Sasaji的生物学特性,为利用沙巴拟刀角瓢虫控制烟粉虱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在实验室条件下观察取食烟粉虱的沙巴拟刀角瓢虫各虫态的形态特征、生活... 探究以烟粉虱Bemisia tabaci Gennadius为食料,沙巴拟刀角瓢虫Serangiella sababensis Sasaji的生物学特性,为利用沙巴拟刀角瓢虫控制烟粉虱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在实验室条件下观察取食烟粉虱的沙巴拟刀角瓢虫各虫态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不同虫态的发育历期、存活率和繁殖力,并计算沙巴拟刀角瓢虫生命表参数。结果表明,在26±1℃、L∶D=14∶10、相对湿度75%±10%的条件下,以烟粉虱卵和若虫为食的沙巴拟刀角瓢虫的世代历期分别为18.82 d和17.75 d,世代存活率分别为65.53%和75.00%,成虫寿命分别为106.65 d和105.58 d,每雌产卵量分别为286.20粒和366.67粒。以烟粉虱卵和若虫为食的沙巴拟刀角瓢虫的内禀增长率(r_(m))分别为0.0581和0.0780,净增殖率(R_(0))分别为107.0338和147.8748,平均世代历期(T)分别为80.3985和64.0385,周限增长率(λ)分别为1.0598和1.0811。研究发现,取食烟粉虱若虫的沙巴拟刀角瓢虫世代发育历期短于取食卵的世代发育历期,繁殖率也高于后者,烟粉虱若虫比烟粉虱卵更适宜作为沙巴拟刀角瓢虫规模化生产的食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巴拟刀角瓢虫 烟粉虱 形态特征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uPt合金的两种典型生长机理研究
12
作者 陈有为 谭曜 +4 位作者 刘汉伟 黄姣 陈丹超 张威波 周生虎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A01期11-14,18,共5页
分别采用晶种生长法和快速共还原法制备得到了AuPt合金。采用晶种生长法制备AuPt合金时,Au晶种的尺寸对Au-Pt双金属结构的形成有关键性影响,当用小尺寸的Au纳米颗粒(3nm)作为晶种时才会形成AuPt合金结构,当Au晶种尺寸较小时,由于颗粒内... 分别采用晶种生长法和快速共还原法制备得到了AuPt合金。采用晶种生长法制备AuPt合金时,Au晶种的尺寸对Au-Pt双金属结构的形成有关键性影响,当用小尺寸的Au纳米颗粒(3nm)作为晶种时才会形成AuPt合金结构,当Au晶种尺寸较小时,由于颗粒内纳米尺度的原子快速扩散导致合金结构的形成。高温下油胺对Au和Pt前体的快速共还原会使Au和Pt在极短的时间内同时得到还原,避免了两相的分离,得到了AuPt合金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uPt合金 晶种生长法 快速共还原法 纳米颗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u-Pt海胆状纳米结构的合成研究
13
作者 陈有为 谭曜 +5 位作者 史丹 黄姣 陈丹超 张威波 潘甬 周生虎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A01期37-42,共6页
采用油胺为还原剂和稳定剂,通过晶种生长法制备了Au-Pt海胆状纳米结构,研究了各种合成条件对产物结构及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空气气氛下不能合成Au-Pt双金属杂聚体结构;Pt(acac)2和H2PtCl6·6H2O两种Pt前体对于产物形貌没有明显影... 采用油胺为还原剂和稳定剂,通过晶种生长法制备了Au-Pt海胆状纳米结构,研究了各种合成条件对产物结构及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空气气氛下不能合成Au-Pt双金属杂聚体结构;Pt(acac)2和H2PtCl6·6H2O两种Pt前体对于产物形貌没有明显影响;强极性的1-十八烯参与合成反应时不易得到海胆状的双金属结构;不同Au/Pt配比对产物形貌影响的研究指出,Au-Pt海胆状杂聚体结构的形成是因为后还原的Pt会倾向性地沉积到先还原成核的Au纳米颗粒的特定表面。一锅法合成得到了AuPt合金结构,表明后还原的Pt以Au为晶种,在小尺寸效应作用下使颗粒发生纳米尺度的原子扩散形成了带浓度梯度的AuPt合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u-Pt 双金属纳米颗粒 Au晶种 海胆状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9—2019年中国进口大豆中检疫性有害生物截获情况分析 被引量:11
14
作者 吕燕 郭立新 +1 位作者 张慧丽 段维军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57-264,共8页
大豆是中国进口量最大的农产品,因此其携带有害生物风险很高。为提高进口大豆中检疫性有害生物的截获能力,给进口大豆检疫工作及其他相关工作提供参考,本研究统计分析2009—2019年全国口岸进口大豆基本情况,比较分析不同来源国(或地区)... 大豆是中国进口量最大的农产品,因此其携带有害生物风险很高。为提高进口大豆中检疫性有害生物的截获能力,给进口大豆检疫工作及其他相关工作提供参考,本研究统计分析2009—2019年全国口岸进口大豆基本情况,比较分析不同来源国(或地区)大豆中截获杂草、昆虫、真菌等检疫性有害生物的种类数和种次数。结果显示:2009—2019年中国大豆进口量整体呈逐年上升的趋势,2017年大豆进口量达到最大;大豆中截获的检疫性有害生物共136种,包括杂草84种、昆虫24种、真菌14种、病毒8种、细菌3种、线虫2种和软体动物1种。在所截获检疫性有害生物中,疫情问题最突出的是杂草,检出种次数最多的3种杂草分别是假高粱(及其杂交种)、豚草和刺蒺藜草;检疫性昆虫检出种次数最多的是四纹豆象;检疫性真菌检出种次数最多的是大豆北方茎溃疡病菌;检疫性病毒检出种次数最多的是菜豆荚斑驳病毒。从疫情来源国来看,巴西、美国、阿根廷是截获检疫性有害生物种类及种次数最多的3个国家,其中巴西大豆以杂草、昆虫及真菌疫情为主,美国大豆以杂草、真菌及病毒疫情为主,阿根廷大豆以杂草和真菌疫情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口大豆 口岸 外来物种 生物安全 检疫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进境美国大豆夹杂向日葵茎溃疡病菌的检疫鉴定 被引量:8
15
作者 李雪莲 段维军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92-297,共6页
向日葵茎溃疡病菌是我国进境植物检疫性病原真菌。自进境美国大豆夹杂的向日葵种籽上,采用常规平板法分离并纯化获得1株疑似向日葵茎溃疡病菌Diaporthe helianthi菌株8616S3。形态学特征观察表明,该菌株在PDA上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器和β... 向日葵茎溃疡病菌是我国进境植物检疫性病原真菌。自进境美国大豆夹杂的向日葵种籽上,采用常规平板法分离并纯化获得1株疑似向日葵茎溃疡病菌Diaporthe helianthi菌株8616S3。形态学特征观察表明,该菌株在PDA上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器和β型分生孢子,但未见有性阶段。经rDNA ITS基因序列比对分析,发现该菌株与GenBank中多个向日葵茎溃疡病菌菌株的ITS基因序列同源性达99%以上,位于同一个分支。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该菌株可侵染向日葵茎部,引起典型向日葵茎溃疡病症状。美国是我国主要大豆进口来源国,这是我国首次从进境美国大豆夹杂物中截获向日葵茎溃疡病菌D.helianth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向日葵茎溃疡病菌 形态学特征 致病性测定 分子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9年-2019年全国口岸进口大麦中检疫性有害生物截获情况分析 被引量:6
16
作者 吕燕 赵鹏 +1 位作者 刘丽 段维军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78-286,共9页
为给进口大麦中检疫性有害生物截获策略提供参考,本研究统计了全国口岸2009年-2019年大麦进口基本情况,比较并分析了不同来源国(或地区)大麦中截获杂草、软体动物、真菌、昆虫、病毒等检疫性有害生物的种类数和种次数。结果表明,近11年... 为给进口大麦中检疫性有害生物截获策略提供参考,本研究统计了全国口岸2009年-2019年大麦进口基本情况,比较并分析了不同来源国(或地区)大麦中截获杂草、软体动物、真菌、昆虫、病毒等检疫性有害生物的种类数和种次数。结果表明,近11年来我国大麦进口量呈波动上升的趋势,其中2015年大麦进口量最大。截至2019年,大麦中截获检疫性有害生物共计70种,包括杂草53种、软体动物2种、真菌5种、昆虫8种、病毒2种,其中疫情最突出的是杂草。从来源国来看,澳大利亚、法国、加拿大、乌克兰是截获检疫性有害生物种类及种次数最多的国家。其中,澳大利亚、法国大麦中主要截获杂草、软体动物、真菌等有害生物,加拿大大麦中主要截获杂草、真菌及病毒,乌克兰大麦则主要截获杂草、软体动物及昆虫。本研究汇总了2009年-2019年不同来源国(或地区)进口大麦中截获检疫性有害生物的名单,为进口大麦检疫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口大麦 外来有害生物 生物安全 检疫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来自台湾地区番荔枝果实上可可花瘿病菌的检疫鉴定 被引量:3
17
作者 李敏 吕燕 +2 位作者 陈细红 沈建国 段维军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44-651,共8页
【目的】从台湾进境的番荔枝果实样品上发现带有黑褐色、不规则病斑的病果,对其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以明确其病原种类及分类地位。【方法】采用常规PDA平板分离法获得1株疑似可可花瘿病菌(Albonectria rigidiuscula)菌株2268-2-2-3,通... 【目的】从台湾进境的番荔枝果实样品上发现带有黑褐色、不规则病斑的病果,对其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以明确其病原种类及分类地位。【方法】采用常规PDA平板分离法获得1株疑似可可花瘿病菌(Albonectria rigidiuscula)菌株2268-2-2-3,通过形态学特征观察、序列比对分析及致病性测定的方法对其进行了鉴定。【结果】分离菌株在PDA平板上菌丝生长茂盛,菌落呈粉色,可产生大量大型分生孢子和小型分生孢子,大型分生孢子镰刀形或稍弯的柱形,具5~9个隔,大小为(52.98~76.33)μm×(5.38~8.56)μm,小型分生孢子椭圆形至圆柱形,有0~1个隔,大小(4.95~10.38)μm×(2.61~5.12)μm,培养期间未见有性阶段。经rDNA基因间隔序列(ITS)和翻译延长因子基因序列(EF1A)比对分析,发现该菌株与GenBank中多个可可花瘿病菌(A.rigidiuscula)菌株的ITS和EF1A基因序列同源性超过98%。根据EF1A序列构建的系统进化树表明,该菌株与其他多株可可花瘿病菌(A.rigidiuscula)分离物EF1A序列聚在同一个分枝上。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菌株2268-2-2-3可侵染释迦果实,形成黑褐色不规则病斑。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台湾地区释迦果上分离获得的菌株2268-2-2-3为可可花瘿病菌(A.rigidiuscula)。【结论】采用形态学、序列分析、致病性测定相结合的方法,准确截获鉴定了来自台湾地区释迦果上的可可花瘿病菌。可可花瘿病菌是我国进境检疫性植物病原真菌,研究为口岸检疫以及该病菌的防控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荔枝 果实 可可花瘿病菌 检测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进境德国云杉原木中夹带栎树猝死病菌的检疫鉴定 被引量:3
18
作者 李雪莲 吕燕 +2 位作者 刘芳 张慧丽 段维军 《生物安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44-249,共6页
【目的】检测自德国进境云杉原木夹杂的水青冈植物叶片上是否携带栎树猝死病菌。【方法】采用磁珠法提取水青冈植物叶片DNA,根据巢式PCR方法和DNA序列测定分析方法,进行栎树猝死病菌的检测。【结果】采用巢式PCR方法,能够扩增出约280 b... 【目的】检测自德国进境云杉原木夹杂的水青冈植物叶片上是否携带栎树猝死病菌。【方法】采用磁珠法提取水青冈植物叶片DNA,根据巢式PCR方法和DNA序列测定分析方法,进行栎树猝死病菌的检测。【结果】采用巢式PCR方法,能够扩增出约280 bp的特异性条带;DNA序列测定表明,该DNA序列与GenBank中多个栎树猝死病菌分离物DNA序列相似性达99%,位于同一个发育分支。【结论】样品中检出栎树猝死病菌,这是我国口岸首次从进境德国云杉原木中截获栎树猝死病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栎树猝死病菌 外来入侵物种 系统发育分析 检疫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波地区蔬菜主要病原线虫的分离和种类鉴定 被引量:2
19
作者 姚红燕 顾建锋 +1 位作者 王江岭 陈若霞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16-119,136,共5页
对宁波14个主要蔬菜基地进行土壤和植株取样,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明确了宁波地区蔬菜主要病原线虫为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Kofoid&White)]和咖啡短体线虫[Pratylenchus coffeae(Zimmer mann)]。南方根结线虫... 对宁波14个主要蔬菜基地进行土壤和植株取样,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明确了宁波地区蔬菜主要病原线虫为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Kofoid&White)]和咖啡短体线虫[Pratylenchus coffeae(Zimmer mann)]。南方根结线虫主要分布在江北费市、宁海冠庄、宁波梅墟和镇海九龙湖,咖啡短体线虫分布在江北费市。南方根结线虫的寄主为番茄、黄瓜、豇豆和白菜,咖啡短体线虫的寄主为萝卜和大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波 鉴定 南方根结线虫 咖啡短体线虫 寄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进境澳大利亚大麦夹杂油菜茎基溃疡病菌的检疫鉴定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慧丽 李雪莲 +2 位作者 陈先锋 吕燕 段维军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2-58,共7页
采用常规平板分离法,从进境澳大利亚大麦中夹杂的油菜籽上获得1株疑似油菜茎基溃疡病菌的菌株01829。通过致病性测定、形态学观察、特异性引物扩增、ITS序列比对分析,对01829进行了种类鉴定。结果表明:菌株01829在PDA培养基上生长较慢,... 采用常规平板分离法,从进境澳大利亚大麦中夹杂的油菜籽上获得1株疑似油菜茎基溃疡病菌的菌株01829。通过致病性测定、形态学观察、特异性引物扩增、ITS序列比对分析,对01829进行了种类鉴定。结果表明:菌株01829在PDA培养基上生长较慢,菌落边缘不整齐,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采用特异性引物对LMR1-D和Lmb分别进行PCR检测,结果均有预期扩增片段产生;基于ITS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中,菌株01829和GenBank中其他油菜茎基溃疡病菌相关序列聚在同一分支;菌株01829接种油菜子叶和茎基部,在子叶和茎基部接种部位分别引起叶斑和凹陷溃疡斑。根据上述试验结果,将菌株01829鉴定为油菜茎基溃疡病菌,这是我国口岸首次从进境澳大利亚大麦中截获油菜茎基溃疡病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茎基溃疡病菌 形态特征 系统发育分析 致病性测定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