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后路寰枕斜坡螺钉枕颈固定的生物力学有限元分析
1
作者 王扬 胡旭栋 +4 位作者 阮超越 顾勇杰 刘观燚 马维虎 罗昵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3-193,共11页
目的:利用有限元分析研究后路寰枕斜坡螺钉(atlantoccipital transarticular-clivus screw,TACL)枕颈固定的稳定性及其应力影响。方法:应用志愿者枕颈CT数据建立正常枕颈模型,验证模型有效性后建立枕颈失稳模型和6种枕颈固定的有限元模... 目的:利用有限元分析研究后路寰枕斜坡螺钉(atlantoccipital transarticular-clivus screw,TACL)枕颈固定的稳定性及其应力影响。方法:应用志愿者枕颈CT数据建立正常枕颈模型,验证模型有效性后建立枕颈失稳模型和6种枕颈固定的有限元模型:枕骨螺钉(occipital screw,OS)+寰椎侧块螺钉(C1 lateral mass screw,C1LMS)+枢椎椎弓根螺钉(C2 pedicle screw,C2PS)、OS+寰枕关节螺钉(atlantoccipital transarticular screw,TA)+C2PS、OS+TACL+C2PS、枕骨髁螺钉(occipital condyles screw,OcC)+C1LMS+C2PS、TA+C2PS、TACL+C2PS,对模型赋值材料参数,在枕骨上表面施加40N的垂直向下压力模拟头部重力,施加1.5N·m扭矩,使模型产生屈伸、侧弯和旋转运动,比较各枕颈固定模型在不同工况下的稳定性、置入物应力分布情况以及骨骼应力分布情况。结果:建立的正常枕颈模型生理状态下的活动度与文献报道的结果相近,在屈、伸、侧弯、旋转工况下的活动度分别为19.53°、17.37°、10.44°、38.74°;失稳模型在屈、伸、侧弯、旋转工况下的活动度分别为26.17°、18.90°、10.99°、42.30°,较正常模型分别增加34.00%、8.82%、5.34%、9.20%。6种内固定模型在相同工况下的活动度均减小。相较于失稳模型,TACL+C2PS在前屈、后伸、侧弯、旋转工况下削减了97.43%、94.06%、96.68%、99.01%的活动度。在相同工况下TACL+C2PS的内固定应力峰值为241.00MPa、241.2MPa、166.94MPa、168.8MPa,OS+TACL+C2PS的内固定应力峰值为295.00MPa、295.00MPa、73.54MPa、81.40MPa;内固定应力集中于连接棒中部和TACL尾部,且两种应用TACL固定技术的模型对骨骼的切割应力均较小,较其他枕骨固定技术具有更合理的应力分布。结论:后路TACL作为枕骨侧固定的技术可以满足枕颈固定的力学强度要求,相较于其他单独应用的枕骨固定技术,具有更优异的稳定性和应力分布,其与后路OS联合应用具有更强的力学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枕颈固定 寰枕斜坡螺钉 内固定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寰椎骨折合并不连续下颈椎骨折脱位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5
2
作者 胡勇 徐荣明 +3 位作者 赵红勇 马维虎 顾勇杰 袁振山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806-811,共6页
目的:探讨寰椎骨折合并不连续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0月~2011年5月收治的20例寰椎骨折合并不连续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的一期手术治疗效果。男13例,女7例,平均年龄36岁。5例寰椎粉碎性骨折合并有寰椎... 目的:探讨寰椎骨折合并不连续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0月~2011年5月收治的20例寰椎骨折合并不连续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的一期手术治疗效果。男13例,女7例,平均年龄36岁。5例寰椎粉碎性骨折合并有寰椎侧块内侧骨性结构附着处横韧带撕裂(DickmanⅡ型),3例双侧前弓骨折(前1/2 Jefferson骨折),5例单侧前后弓双骨折(半环Jefferson骨折),2例前3/4 Jefferson骨折(前弓二处、后弓一处骨折),5例后3/4 Jefferson骨折(前弓一处、后弓二处骨折)。其中并存下颈椎骨折脱位按Allen分型:屈曲压缩型5例,牵张压缩型3例,垂直压缩型8例,屈曲牵张型2例,伸展牵张型2例。20例患者均行上、下颈椎一期手术治疗:5例行后路C1-C2固定融合术,7例行口咽入路钢板内固定术,8例行单纯C1后路螺钉固定术;9例并发脊髓不完全损伤来自于下颈椎骨折脱位者,先行下颈椎融合固定,无脊髓损伤11例患者,先固定相对不稳定节段。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平均手术时间200min(180~240min);平均失血量760ml(500~1600ml)。2例因电刀灼伤C1-C2间血管静脉丛导致出血,行止血纱布、脑棉片填塞止血,未出现颅脑缺血症状;其他病例未出现与手术直接相关并发症及长期卧床所导致的并发症。患者均于术后3d颈托固定后下地行走。随访8~42个月,平均26个月。9例合并脊髓不完全损伤者术后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均有1个级别恢复。复查X线片和CT,未发现患者颈椎失稳或复位丢失,螺钉位置良好,无松动、断钉,寰椎骨折及下颈椎骨折脱位均获骨性愈合。结论:手术治疗寰椎骨折合并不连续下颈椎骨折脱位利于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减少长期卧床并发症,可获得较好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椎 骨折 骨折固定术 下颈椎 外科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消毒液对手外科感染伤口消毒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5
3
作者 周海微 李学渊 +2 位作者 应瑛 孙凌燕 王萑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2017年第12期70-72,共3页
目的比较不同消毒液对手外科感染伤口消毒的效果。方法便利抽样法选取2014年8月1日至2016年11月1日在宁波市第六医院手外科治疗的开放性手外伤术后创面感染的患者3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次氯酸钠组、苯扎氯胺组和传统组,每组100... 目的比较不同消毒液对手外科感染伤口消毒的效果。方法便利抽样法选取2014年8月1日至2016年11月1日在宁波市第六医院手外科治疗的开放性手外伤术后创面感染的患者3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次氯酸钠组、苯扎氯胺组和传统组,每组100例。采用上述消毒液对其感染伤口消毒,在消毒后第7天记录伤口情况,根据创口疗效评价标准对其进行评价。结果消毒第7天时,三组患者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显示,苯扎氯胺组与次氯酸钠组患者的疗效均明显优于传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苯扎氯胺组与次氯酸钠组患者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苯扎氯铵、次氯酸钠消毒液进行伤口消毒,其临床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伤口 次氯酸钠 苯扎氯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后路减压手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邬玲巧 蒋伟宇 +1 位作者 姚钇锴 马维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43-547,共5页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是指颈椎后纵韧带发生骨化,进而压迫椎管内脊髓、神经的一种退行性颈椎疾病,在亚洲地区,尤其在日本人群中较为多见,患病率约1.9%~4.3%[1]。颈椎OPLL病程较长...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是指颈椎后纵韧带发生骨化,进而压迫椎管内脊髓、神经的一种退行性颈椎疾病,在亚洲地区,尤其在日本人群中较为多见,患病率约1.9%~4.3%[1]。颈椎OPLL病程较长,对于出现进行性脊髓功能下降或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外科干预具有明显疗效。临床上治疗颈椎OPLL的常见手术入路为前路、后路及前后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 颈椎后路减压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双节段峡部裂伴滑脱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1
5
作者 张凯伦 胡勇 +5 位作者 钟建斌 袁振山 董伟鑫 孙肖阳 朱秉科 赵波捷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663-666,共4页
腰椎双节段峡部裂伴滑脱指两个腰椎节段出现一侧或两侧椎弓上、下关节突之间的峡部骨质缺损,同时伴有椎体之间的相对滑移。腰椎双节段峡部裂伴滑脱在临床上较少见,Sakai等[1]报道在2000例行腹部和盆腔CT的患者中,多节段峡部裂仅占0.3%。... 腰椎双节段峡部裂伴滑脱指两个腰椎节段出现一侧或两侧椎弓上、下关节突之间的峡部骨质缺损,同时伴有椎体之间的相对滑移。腰椎双节段峡部裂伴滑脱在临床上较少见,Sakai等[1]报道在2000例行腹部和盆腔CT的患者中,多节段峡部裂仅占0.3%。Liu等[2]发现多节段腰椎峡部裂更易发生于男性,且多数腰椎峡部裂发生在L3~L5脊髓水平,常与体育、创伤或沉重的劳动有关;而Zhang等[3]报道两节段腰椎峡部裂并滑脱多发生在L3~L5水平,但更易发生于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关节突 腰椎峡部裂 脊髓水平 双节段 骨质缺损 多节段 椎弓 峡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6
作者 殷若恒 刘加伟 +1 位作者 蒋伟宇 马维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7-82,共6页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是颈椎后纵韧带异常增生骨化导致椎管容积减小,进而引起脊髓损害和四肢功能障碍的一种疾病,后纵韧带骨化也是脊髓型颈椎病的重要致病因素。依据韧带骨化范围...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是颈椎后纵韧带异常增生骨化导致椎管容积减小,进而引起脊髓损害和四肢功能障碍的一种疾病,后纵韧带骨化也是脊髓型颈椎病的重要致病因素。依据韧带骨化范围和形态分为4种类型:①连续型;②局灶型;③节段型;④混合型。对于保守治疗无效、影响正常生活工作的患者,手术是主要治疗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 后纵韧带骨化 脊髓型颈椎病 异常增生 局灶型 脊髓损害 椎管容积 节段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联合侧块螺钉固定稳定性的有限元分析
7
作者 胡利华 刘观燚 +4 位作者 马一中 陈凯旋 王宣 张家玮 应霁翀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73-1180,共8页
目的:应用有限元技术建立颈椎多节段椎管狭窄伴不稳模型,分析并比较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联合单侧或双侧侧块螺钉固定时的稳定性区别。方法:基于宁波市第六医院2023年1月就诊的1例成年男性志愿者颈椎CT扫描数据,构建C0~T1带肌肉的... 目的:应用有限元技术建立颈椎多节段椎管狭窄伴不稳模型,分析并比较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联合单侧或双侧侧块螺钉固定时的稳定性区别。方法:基于宁波市第六医院2023年1月就诊的1例成年男性志愿者颈椎CT扫描数据,构建C0~T1带肌肉的颈椎有限元模型。该模型在屈伸、侧屈及旋转方向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与以往文献结果相近,应力分布合理,有较高可信度。在完整模型基础上通过有限元技术,分别生成颈椎多节段椎管狭窄及多节段椎管狭窄伴不稳的有限元模型。将上述两个模型左侧作为开门侧,删除全层椎板,并采用钛板固定,右侧为门轴侧做V形槽,分别建立多节段椎管狭窄开门模型(经典开门组)和多节段椎管狭窄伴不稳的开门模型(不稳开门组)。在不稳开门组基础上,于C3~C7节段置入单侧或双侧侧块螺钉,分别生成单侧侧块螺钉固定模型(单侧螺钉组)和双侧侧块螺钉固定模型(双侧螺钉组),计算各组模型在屈伸、侧屈和旋转方向的ROM及应力分布情况。采用独立样本F检验对比各组的ROM,两组间比较采用SNK q检验。结果:单侧螺钉组和双侧螺钉组在C3~C7节段各运动方向ROM均低于不稳开门组(P<0.05),双侧螺钉组在C3~C7节段屈伸和侧屈方向ROM低于单侧螺钉组(P<0.05)。单侧螺钉组中螺钉的应力峰值在左侧屈和左旋转方向较大,分别为402.9MPa和450.2MPa;双侧螺钉组中螺钉在前屈和后伸方向的应力峰值明显高于其余方向,分别为409.8MPa和651.0MPa。结论:与单纯行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相比,联合单侧侧块螺钉固定或双侧侧块螺钉固定均显示出良好的力学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 侧块螺钉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颈椎非融合固定技术的研究进展
8
作者 干智伟 胡勇 +1 位作者 罗林威 陈锡炯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12-316,共5页
上颈椎包括寰椎和枢椎,主要涉及寰枕关节和寰枢关节,上承头颅,下接下位颈椎,生物力学复杂。颈椎具有旋转、屈伸和侧屈的运动功能,旋转运动的一半主要来自上颈椎的寰枢关节,屈伸主要来自寰枕关节[1]。上颈椎损伤多由身体或头部加速撞击... 上颈椎包括寰椎和枢椎,主要涉及寰枕关节和寰枢关节,上承头颅,下接下位颈椎,生物力学复杂。颈椎具有旋转、屈伸和侧屈的运动功能,旋转运动的一半主要来自上颈椎的寰枢关节,屈伸主要来自寰枕关节[1]。上颈椎损伤多由身体或头部加速撞击到静止物体上所致,主要包括寰枕关节脱位、寰枢关节脱位、寰椎骨折、枢椎齿状突骨折、枢椎创伤性滑脱和以上病变的叠加损伤[2]。传统治疗上颈椎损伤的术式主要是寰枢椎融合术和枕颈融合术,但植骨融合技术在稳定结构的同时,导致上颈椎大部分活动度的丧失,旋转、屈曲等功能明显受限。上颈椎活动度的丧失对颈椎的生理和生物力学产生长期的负面影响,并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不利影响。近年来,随着非融合理念和技术的推广,人工寰齿关节、经椎弓根动态固定系统等上颈椎非融合固定方式开始出现,以达到不植骨融合就可以同时实现稳定上颈椎结构和保留一定活动度的治疗目的。为进一步了解上颈椎非融合固定技术的研究进展,笔者对其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关节 上颈椎 寰枕关节 植骨融合 生物力学 经椎弓根 寰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短节段伤椎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A3型和A4型胸腰段骨折 被引量:44
9
作者 顾勇杰 赵刘军 +2 位作者 于亮 洪锦炯 马维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95-400,共6页
目的 :探讨单纯后路短节段结合伤椎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A3型和A4型胸腰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9月~2014年2月无神经损伤、Loadsharing评分≤6分、单椎体A3型或A4型胸腰段骨折患者60例,分为经皮组(单纯后路短节段结... 目的 :探讨单纯后路短节段结合伤椎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A3型和A4型胸腰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9月~2014年2月无神经损伤、Loadsharing评分≤6分、单椎体A3型或A4型胸腰段骨折患者60例,分为经皮组(单纯后路短节段结合伤椎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和经肌间隙组(后路经肌间隙短节段结合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两组间性别比例、年龄、骨折类型、骨折节段等一般资料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比较两组的围手术期指标(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切口疼痛VAS评分)与影像学指标(伤椎前缘高度和矢状面Cobb角)指标。结果:两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切口疼痛经皮组分别为9.55±1.76cm、120.7±24.5min、50.6±13.7ml及3.5±1.0分;经肌间隙组分别为10.80±1.52cm、90.3±15.6min、152.0±25.8ml及5.1±1.7分,两组间差异除手术切口长度外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即刻、取内固定时、末次随访时的伤椎前缘高度和矢状面Cobb角经皮组分别为(86.5±7.9)%和3.7°±4.5°、(84.5±8.1)%和3.9°±5.0°、(83.9±5.7)%和3.6°±4.5°;经肌间隙组分别为(88.1±8.6)%和3.2°±5.1°、(86.3±8.3)%和3.8°±5.4°、(85.6±7.1)%和3.7°±4.8°。与术前相比两组均得到明显纠正(P〈0.05),与术后即刻相比两组均没有明显丢失,两组间的影像学评价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的前提下,单纯后路短节段结合伤椎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适用于治疗A3型和A4型胸腰段骨折,同时具有出血少、疼痛轻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椎弓根螺钉 微创 经皮 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创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单间室骨性关节炎 被引量:23
10
作者 凌晶 章军辉 +3 位作者 狄正林 何志勇 曾智敏 徐荣明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4年第3期243-245,共3页
目的探讨微创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单间室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10月~2013年3月,对51例(54膝)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采用髓外定位法进行胫骨及股骨截骨,骨水泥固定OxfordⅢ单髁置换假体并植入移动半月板。观察切口... 目的探讨微创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单间室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10月~2013年3月,对51例(54膝)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采用髓外定位法进行胫骨及股骨截骨,骨水泥固定OxfordⅢ单髁置换假体并植入移动半月板。观察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手术前后血红蛋白下降量,术后直腿抬高时间,膝关节活动范围,术后髋膝踝角及并发症;采用Oxford评分法对术前、术后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结果2例出现内衬脱位并发症进行翻修。无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假体位置不良,假体松动等并发症。切口长度(6.6±0.8)cm(5.5~8cm)。手术时间(59.9±6.6)min(50~80min),术后3d血红蛋白下降(13.5±5.0)g/L(7~28g/L)。术后自主直腿抬高时间(3.4±1.6)d(1~8d)。术后2~3d行双下肢全长片检查,髋膝踝178.2°±2.6°(177°~183°)。术后无伸直受限,最大屈曲度121.3°±6.6°(110°-130°)。51例术后随访6~23个月,平均14.5月,无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假体位置不良,假体松动等并发症。Oxford膝关节功能评分术前(24.6±1.9)分,术后末次随访(41.6±3.5)分,术前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t=34.313,P=0.000)。结论微创单髁置换术治疗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短期效果良好,中远期疗效需要进一步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成形术 置换 膝关节 骨关节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节镜下带线锚钉固定修复Meyers McKeever Ⅲ型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 被引量:22
11
作者 刘华 狄正林 +1 位作者 章军辉 徐荣明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830-833,共4页
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在关节镜下使用带线锚钉固定的手术疗效。方法 2012年5月-2013年7月,对15例Meyers Mc KeeverⅢ型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在关节镜下使用带线锚钉固定,术后早期功能锻炼,术后复查X线片了解骨... 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在关节镜下使用带线锚钉固定的手术疗效。方法 2012年5月-2013年7月,对15例Meyers Mc KeeverⅢ型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在关节镜下使用带线锚钉固定,术后早期功能锻炼,术后复查X线片了解骨折复位愈合情况,检查膝关节松弛度、活动度。结果随访12-22个月,平均17个月。15例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均满意复位愈合,无移位,术后Lachmann试验及前抽屉试验均阴性,膝关节功能正常。术前Lysholm评分(54.2±4.2)分,术后12个月提高至(91.8±2.2)分(配对t检验,t=2.242,P=0.000)。结论关节镜下应用带线锚钉固定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手术疗效满意,具有复位良好,固定牢靠,可早期行膝关节功能锻炼,缩短术后康复周期,避免膝关节僵硬,对于前交叉韧带止点撕脱骨折是一种可靠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镜 前交叉韧带 撕脱骨折 带线锚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寰椎有限内固定治疗寰椎不稳定性骨折 被引量:18
12
作者 徐荣明 赵红勇 +3 位作者 胡勇 马维虎 顾勇杰 袁振山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18-122,共5页
目的:探讨后路寰椎钉棒系统有限内固定治疗寰椎不稳定性骨折的疗效。方法:2008年4月-2010年10月采用后路寰椎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寰椎不稳定性骨折10例,男7例,女3例;年龄20-60岁,平均37.5岁。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枕颈部疼痛、僵硬... 目的:探讨后路寰椎钉棒系统有限内固定治疗寰椎不稳定性骨折的疗效。方法:2008年4月-2010年10月采用后路寰椎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寰椎不稳定性骨折10例,男7例,女3例;年龄20-60岁,平均37.5岁。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枕颈部疼痛、僵硬和颈部活动受限,均无神经损伤表现。双侧寰椎后弓并单侧寰椎前弓骨折(后3/4 Jefferson骨折,LandellsⅡ型)6例,单侧寰椎前后弓骨折(半环Jefferson骨折,LandellsⅡ型)4例;横韧带完整7例,横韧带附着处骨折和撕脱(DickmanⅡ型)3例。术前均行颅骨牵引稳定骨折块。结果:共置人螺钉20枚,其中1例在置人寰椎椎弓根螺钉时后弓破裂,1例术前进钉点处后弓破裂,直接将螺钉固定在侧块上;1例患者寰椎后弓进钉点处的高度小于4mm,无法行椎弓根螺钉固定而改为侧块螺钉固定;其余7例均行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手术时间为60-90min,平均70.5min;术中出血量为100-300ml,平均150ml。术中1例患者在剥离寰椎后弓下缘时损伤静脉丛,用明胶海绵压迫止血;未发生脊髓和椎动脉损伤。术后X线片及CT示1例一侧寰椎椎弓根螺钉部分进入椎动脉孔,1例一侧螺钉偏内致椎弓根内侧皮质破裂。但均无血管神经损伤症状,未处理;其余螺钉位置良好。随访12-36个月,平均20.2个月,术后3-6个月枕颈部疼痛缓解.颈部活动范围基本接近伤前水平;术后6个月复查骨折断端达到骨性融合;随访期间颈椎序列良好,未见内固定松动、断裂,无C1-2失稳。结论:在严格选择适应证的前提下,寰椎后路钉棒系统有限内固定是治疗寰椎不稳定性骨折的较好方法。能保留枕颈部活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椎骨折 内固定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寰椎后路两种螺钉固定的解剖学测量和生物力学测试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2
13
作者 胡勇 谢辉 +3 位作者 杨述华 徐荣明 马维虎 阮永平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2007年第1期88-93,共6页
目的对寰椎椎弓根螺钉和寰椎侧块螺钉两种固定方法进行解剖测量和生物力学测试的对比研究,为临床选择寰椎螺钉的固定方式提供依据。方法用电子游标卡尺和量角器测量16套正常成年人寰椎新鲜标本的相关参数,包括寰椎侧块螺钉的最大进钉长... 目的对寰椎椎弓根螺钉和寰椎侧块螺钉两种固定方法进行解剖测量和生物力学测试的对比研究,为临床选择寰椎螺钉的固定方式提供依据。方法用电子游标卡尺和量角器测量16套正常成年人寰椎新鲜标本的相关参数,包括寰椎侧块螺钉的最大进钉长度(L1)、侧块螺钉进钉点到寰椎后弓后缘的长度(L2)、椎弓根螺钉在寰椎侧块内部分的长度(L3)、椎弓根螺钉在寰椎后弓内的长度(L4)、寰椎椎弓根螺钉的最大进钉长度(L3+L4)、椎弓根螺钉和侧块螺钉的外倾角(α°)和上斜角(β°)等14项内容。进行寰椎单皮质和双皮质的椎弓根螺钉或侧块螺钉固定,测试比较其螺钉拔出强度和钉道长度。结果L1为(25.01±0.23)mm、L2为(9.85±1.31)mm、L3为(19.58±1.63)mm、L4为(10.47±1.51)mm、L3+L4为(29.81±1.27)mm、椎弓根螺钉和侧块螺钉的外倾角(α°)和上斜角(β°)分别为10°、5°和15°、20°。双皮质寰椎椎弓根螺钉的最大拔出力为(1 686.0±425.3)N,单皮质寰椎椎弓根螺钉为(1 082.5±292.7)N;双皮质寰椎侧块螺钉最大拔出力为(1 127.2±367.1)N,与单皮质寰椎椎弓根螺钉无明显差异,单皮质寰椎侧块螺钉最小,为(785.2±402.7)N。结论由于寰椎椎弓根螺钉和寰椎侧块螺钉进钉点的位置不同,使得寰椎椎弓根螺钉的长度较寰椎侧块螺钉要长。寰椎侧块螺钉的长度大于寰椎椎弓根螺钉在寰椎侧块内部分的长度,是因为寰椎侧块螺钉的上斜角度和外倾角度均较大之故。在同时适用寰椎椎弓根螺钉和寰椎侧块螺钉固定的患者,从手术操作和螺钉固定强度考虑,宜首先选择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次选寰椎侧块螺钉固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剖 寰椎 上颈椎 椎弓根螺钉 侧块螺钉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椎板间完全内镜下与椎间盘镜下L5/S1椎间盘切除术的中期临床疗效比较 被引量:10
14
作者 蒋伟宇 马维虎 +5 位作者 胡旭栋 阮超越 陈云琳 赵刘军 顾勇杰 于亮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734-740,共7页
目的:比较经椎板间完全内镜辅助下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interlaminar discectomy, PEID)和椎间盘镜辅助下椎间盘切除术(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MED)在治疗特殊类型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 目的:比较经椎板间完全内镜辅助下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interlaminar discectomy, PEID)和椎间盘镜辅助下椎间盘切除术(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MED)在治疗特殊类型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将2013年2月~2015年2月符合纳入标准的84例患者,随机分为PEID组和MED组,各42例。随访1年以上,记录两组患者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术后住院天数、并发症发生率;手术疗效按照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疼痛视觉类比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改良的Macnab标准评定。结果: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PEID组手术时间35~80min,平均54.4±10.6min;切口长度平均7mm;术后住院时间2~5d,平均3.4±0.6d;透视次数2~5次,平均2.4±0.5次;MED组手术时间45~90min,平均65.4±12.4min;切口长度平均18mm;术后住院时间3~8d,平均5.4±1.2d;透视次数2~5次,平均2.3±0.6次。PEID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和住院天数均比MED组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透视次数PEID组与ME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ID组腰痛、腿痛VAS术前分别为2.4±1.0和6.4±1.3;术后1d为1.4±1.2和1.0±0.8;术后1个月时为1.6±1.4和1.2±0.6;术后1年时为2.0±1.6和1.8±1.4;术前、术后1年时的ODI别为(58.4±18.0)%和(18.4±10.0)%。MED组腰痛、腿痛VAS术前分别为2.6±1.2和7.0±1.0;术后1d为2.2±1.0和1.8±1.6;术后1个月时为2.0±1.3和1.6±1.1;术后1年时为2.2±1.5和2.1±1.2;术前、术后1年时ODI分别为(60.2±17.2)%和(20.0±14.2)%。两组患者术后各随访时间点腰痛、腿痛VAS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术后1d时两组间腰痛、腿痛VAS评分PEID组均低于MED组(P〈0.05);两组间术前、术后1年时腰痛、腿痛VAS评分和OD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改良的MacNab法评定术后1年优良率分别为90.9%和92.7%,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PEID和MED两种微创术式治疗L5/S1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期疗效均满意,PEID更具有微创优势,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椎间盘移位 外科手术 内镜 椎板切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后路单开门结合Vertex钉棒系统和Centerpiece钉板系统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 被引量:20
15
作者 胡勇 赵红勇 +3 位作者 董伟鑫 袁振山 徐荣明 马维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966-972,共7页
目的:评价颈后路单开门结合Vertex钉棒系统和Centerpiece钉板系统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5月~2012年8月对我院因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需行手术治疗的36例患者,入院后随机采用下颈 椎侧块螺钉结合棘突椎板... 目的:评价颈后路单开门结合Vertex钉棒系统和Centerpiece钉板系统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5月~2012年8月对我院因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需行手术治疗的36例患者,入院后随机采用下颈 椎侧块螺钉结合棘突椎板螺钉Vertex钉棒系统组合固定椎板成形术或Centerpiece钉板系统椎板成形术,其中16例患者开门侧采用下颈椎侧块螺钉结合棘突椎板螺钉Vertex钉棒系统组合固定(A组),20例患者采用Centerpiece钉板系统固定(B组).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前后神经功能JOA分值及颈痛VAS分值,观察术后是否出现C5神经根麻痹.在X线侧位片上测量C2与C7椎体后缘切线夹角(α),以中立侧位X线片的α为颈椎曲度,以过伸过屈位α的差异计算颈椎活动度,颈椎CT片上测量椎板掀开的角度(β).两组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所有患者切口愈合良好,术中无神经、血管损伤,术后无伤口感染、脑脊液漏发生,A、B组术后各有1例出现严重轴性症状,B组2例术后出现C5神经根麻痹,经治疗后均缓解,A组无C5神经根麻痹出现.A组随访11~23个月,平均18.5±2.7个月;B组随访10~22个月,平均17.9±3.2个月,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末次随访时JOA分值平均改善率为(55.78±1.23)%,B组为(54.25±1.48)%,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术后2周颈痛VAS分值增加1.10±0.31,与B组(1.20±0.27)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A组VAS分值为2.13±0.16,与术前(3.23±1.28)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B组VAS分值为2.07±0.21,与术前(3.35±1.15)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A、B组颈椎曲度分别为16.3°±5.7°和15.6°±6.6°,与术前(16.5°±4.1 °和15.8°±5.2°)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末次随访时椎板开门角度为45.6°±3.6°,与B组(48.4°±5.4°)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A组平均颈椎活动度减少5.78°±4.35°,与B组减少5.91°±3.16°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用Vertex钉棒系统和Centerpiece钉板系统实施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均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但采用Vertex钉棒系统实施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可能在减少术后C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上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单开门椎板成形术 钉棒系统 钉板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髋表面置换术后与正常股骨近端生物力学比较 被引量:6
16
作者 李明 何志勇 +2 位作者 陶崑 章军辉 狄正林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13-218,共6页
目的通过三维有限元方法研究全髋表面置换术后股骨近端骨质区应力分布的变化。方法采用64排螺旋CT扫描获得正常股骨近端图像数据,重建股骨近端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对金属对金属全髋表面置换术后股骨近端和正常股骨近端应力分布进行量化研... 目的通过三维有限元方法研究全髋表面置换术后股骨近端骨质区应力分布的变化。方法采用64排螺旋CT扫描获得正常股骨近端图像数据,重建股骨近端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对金属对金属全髋表面置换术后股骨近端和正常股骨近端应力分布进行量化研究,分析术后生物力学环境的变化。结果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后,股骨头近端上、前、后、下方4个区域均出现明显应力遮挡,应力峰值分别为0.60、0.57、0.66、0.79 MPa,遮挡率分别为99.80%、99.16%、98.92%、96.66%。股骨头远端大部分区域出现了应力增加,其中应力遮挡只出现在股骨头远端的后方区域,遮挡率为4.92%。术后股骨颈近端前方区域出现了应力增加,在上、下、后方区域出现了应力遮挡,遮挡率分别为16.48%、22.75%和7.83%;股骨颈远端下方区域出现了应力增加,其余区域出现应力遮挡。大粗隆区出现应力增加9.22%;小粗隆区域和股骨颈基底区出现应力遮挡,遮挡率分别为2.49%、14.44%。结论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后股骨近端大部分区域的应力分布和正常股骨相比非常接近,应力传递接近生理状态,可有效避免术后股骨近段明显的应力遮挡,同时保留了骨量,有利于患者正常的生理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关节表面置换术 股骨近端 有限元分析 应力遮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藜芦醇抑制脊髓损伤兔的NLRP3炎症小体活化 被引量:9
17
作者 蒋伟宇 胡旭栋 +7 位作者 陈云琳 阮超越 许楠健 王扬 徐顶立 张佳铭 李豪杰 马维虎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20年第8期850-856,共7页
目的:研究白藜芦醇抑制NLRP3炎症小体活化保护兔脊髓损伤的机制。方法:将50只雄性日本大耳兔随机分成5组:空白对照组(CON组)、脊髓损伤模型组(SCI组)、白藜芦醇低剂量组(RSV(L)组)、白藜芦醇高剂量组(RSV(H)组),甲基强的松龙组(MP组),每... 目的:研究白藜芦醇抑制NLRP3炎症小体活化保护兔脊髓损伤的机制。方法:将50只雄性日本大耳兔随机分成5组:空白对照组(CON组)、脊髓损伤模型组(SCI组)、白藜芦醇低剂量组(RSV(L)组)、白藜芦醇高剂量组(RSV(H)组),甲基强的松龙组(MP组),每组10只。除CON组外的其他4组均制备脊髓损伤模型。每日静脉给药,CON组和SCI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连续14 d。Tarlov法进行兔神经行为学评分,发色底物法测定脊髓组织MDA含量及SOD和GSH-Px活力,Western blot测定脊髓神经组织NLRP3、Caspase1 p20,IL-1β,Sirt1,NF-κB p65的蛋白表达,HE染色观察脊髓组织病理变化。结果:白藜芦醇增加脊髓损伤兔行为学评分,促进损伤组织的修复,降低脊髓组织MDA含量,增加SOD和GSH-Px活力,下调脊髓组织NF-κB p65的表达,上调Sirt1的表达,抑制炎症小体NLRP3的表达(脊髓组织NLRP3、Caspase1 p20、IL-1β的表达均降低)。结论:白藜芦醇可促进脊髓损伤兔恢复,其作用机制可能通过激活Sirt1、调节NF-κB通路和体内抗氧化水平,进一步抑制NLRP3炎症小体的活化来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藜芦醇 脊髓损伤 NLRP3炎症小体 氧化系统 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寰枢椎后路动态固定系统有效性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
18
作者 蒋伟宇 于亮 +2 位作者 马维虎 赵刘军 徐荣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097-1100,共4页
目的:测试自主设计的寰枢椎后路动态固定系统的有效性。方法:根据寰枢椎的解剖特征及常规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置钉技术,设计符合寰枢椎运动方式的新型寰枢椎后路动态固定系统,并测试其有效性。将8具成人枕颈标奉(C0~C4)依次按... 目的:测试自主设计的寰枢椎后路动态固定系统的有效性。方法:根据寰枢椎的解剖特征及常规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置钉技术,设计符合寰枢椎运动方式的新型寰枢椎后路动态固定系统,并测试其有效性。将8具成人枕颈标奉(C0~C4)依次按完整状态组(A组)、寰枢椎不稳状态组(B组)、寰枢椎后路动态固定状态组(C组)及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状态组(D组)的顺序进行测试。在三维运动试验机(KD-101)上测试4组模型的颈椎运动范同(rangeofmotion,ROM),所有标本测试时施加1.50N·M力偶矩按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左/有轴向旋转的顺序进行,取其均值,所得结果进行比较。结果:B组与A组在屈伸状态、侧屈状态和轴向旋转状态的ROM分别相差4l%、4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A组在屈伸、侧屈和轴向旋转状态的ROM分别相差8%、9%、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ROM与B组比较分别相差46%、50%、17%.羞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D组固定后在屈伸、侧屈、轴向旋转状态的ROM与A组分别相差35%、46%、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B组分别相差62%、70%、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C组分别相差30%、41%、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寰枢椎后路动态固定系统能够有效地限制寰枢椎的不稳,同时义能保留寰枢椎一定的屈伸、侧屈和旋转活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椎 动态固定系统 有效性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齿状突螺钉钢板内固定系统的研制及解剖学可行性分析 被引量:6
19
作者 胡勇 董伟鑫 +1 位作者 袁振山 孙肖阳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33-541,共9页
目的:自行设计与制作齿状突螺钉钢板内固定系统,并验证其解剖学可行性。方法:收集40例健康志愿者(其中男20例,女20例,年龄22~32岁,平均26岁)的颈椎CT数据,导入到Mimics 15.01中,通过Mimics软件测量枢椎(C2)、第3颈椎(C3)... 目的:自行设计与制作齿状突螺钉钢板内固定系统,并验证其解剖学可行性。方法:收集40例健康志愿者(其中男20例,女20例,年龄22~32岁,平均26岁)的颈椎CT数据,导入到Mimics 15.01中,通过Mimics软件测量枢椎(C2)、第3颈椎(C3)及C2/3椎间盘的相关解剖参数,包括:齿状突高度、齿状突前后径、齿状突横径、枢椎椎体前缘高度、枢椎椎体后缘高度、枢椎椎体前后径、枢椎椎体横径、枢椎前下唇的高度、枢椎前下唇的宽度、枢椎前唇与枢椎椎体后缘最高点连线与C2椎体下终板面的夹角、齿状突轴径与冠状面的夹角、在枢椎椎体横径测量平面测量该切面枢椎椎体前突部分的夹角、枢椎椎体矢状面前缘与C2-C3椎体前缘矢状面切线的夹角、C3椎体前后径、C3椎体横径、C3椎体前缘高度、C3椎体后缘高度、C3前下唇的高度、C2/3前部椎间盘厚度、C2/3中部椎间盘厚度、C2/3后部椎间盘厚度、C3椎体正中矢状位前缘最高点与后缘最低点连线与C3椎体上终板面的夹角、C3上终板面与C2-C3椎体前缘矢状面切线的夹角、齿状突理想钉道与C2-C3椎体前缘矢状面切线的夹角。并进行统计学分析,为齿状突螺钉钢板内固定系统的设计提供相关解剖参数范围,在此基础上设计与制作齿状突螺钉钢板内固定系统,并将其在Mimics软件上和尸体标本上进行模拟手术。在Mimics软件上模拟齿状突螺钉钢板内固定系统置入后,通过Mimics软件上的透明功能观察螺钉通道在C2和C3中的位置是否合理,尸体模拟手术后通过对标本行CT扫描和三维重建,观察钉道是否准确。结果:根据上述C2、C3及C2/3椎间盘的相关解剖参数测量结果设计、采用医用钛合金材质(Ti-6A1-4V)制作的齿状突螺钉钢板内固定系统,主要由螺钉固定板、C2/3椎间融合器和相关配件组成,其中配件包括齿状突固定部件、椎体锚定部件和锁定部件。齿状突螺钉钢板内固定系统在Mimics软件上和尸体标本上模拟手术置入后,通过透明功能和CT检查显示钉道位置合理。结论:自行研制的齿状突螺钉钢板内固定系统的置入在解剖学上具有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路钢板固定 齿状突骨折 解剖学 HANGMAN骨折 MIMIC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寰齿关节置换后的解剖学测量 被引量:8
20
作者 胡勇 杨述华 +2 位作者 谢辉 徐荣明 阮永平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2期133-136,共4页
目的:探讨在寰枢关节骨性标本上置换自行设计的人工寰齿关节的可行性,为经口咽入路置换人工寰齿关节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10具正常成年人尸体寰枢关节湿性标本上行人工寰齿关节置换后,测量寰椎前弓骨窗宽、枢椎椎体骨窗宽、寰椎部件... 目的:探讨在寰枢关节骨性标本上置换自行设计的人工寰齿关节的可行性,为经口咽入路置换人工寰齿关节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10具正常成年人尸体寰枢关节湿性标本上行人工寰齿关节置换后,测量寰椎前弓骨窗宽、枢椎椎体骨窗宽、寰椎部件上位进钉点间距、寰椎部件下位进钉点间距、枢椎部件上位进钉点间距、枢椎部件下位进钉点间距等。结果:寰椎前弓骨窗宽为16.5±1.9mm、枢椎椎体骨窗宽为14.5±1.9mm、寰椎上位进钉点间距和下位进钉点间距分别为36.0±2.4mm和30.0±2.1mm;枢椎上位进钉点间距和下位进钉点间距分别为18.0±1.0mm和16.0±1.4mm。结论:自行研制的人工寰齿关节在形态学上具有置换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剖学 寰齿关节 人工关节 寰枢关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