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祛湿化瘀方治疗痰瘀互结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临床观察 被引量:35
1
作者 李红山 冯琴 +3 位作者 朱德东 应豪 李德周 傅琪琳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3年第8期1764-1767,共4页
目的:评价祛湿化瘀方治疗痰瘀互结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痰瘀互结证患者164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祛湿化瘀方组(试验组)82例,多烯磷脂酰胆碱组(对照组)82例,疗程均为24周,以治疗后中医证候、肝功... 目的:评价祛湿化瘀方治疗痰瘀互结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痰瘀互结证患者164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祛湿化瘀方组(试验组)82例,多烯磷脂酰胆碱组(对照组)82例,疗程均为24周,以治疗后中医证候、肝功能、血脂变化、B超改善情况评价有效性。结果试验组中医证候改善总有效率为86.11%,对照组为57.5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596,P<0.01)。两组治疗后脘腹胀满、胁肋胀痛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1),两组间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血清ALT、AST活性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血清TG、TC、LDL-C含量较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治疗后血清TG、TC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试验组B超总改善率为87.50%,对照组B超总改善率为67.1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62,P<0.01)。随访12周时,试验组B超总改善率为81.94%,优于对照组的64.38%(χ2=5.685,P<0.05),与治疗结束时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χ2=0.858,P>0.05)。结论:祛湿化瘀方对痰瘀互结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其疗效优于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祛湿化瘀方 非酒精性脂肪肝炎 痰瘀互结型 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乙型肝炎不同中医证候机体免疫功能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15
2
作者 李红山 朱德东 +2 位作者 傅琪琳 应豪 李德周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3年第11期2391-2393,共3页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肝炎不同中医证侯机体免疫功能的动态变化,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临床免疫指标的关联性。方法:选择初次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肝胆湿热证和肝郁脾虚证患者各30例,动态观察两组患者血清CD_3^+、CD_4^+、CD_8^+水平及...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肝炎不同中医证侯机体免疫功能的动态变化,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临床免疫指标的关联性。方法:选择初次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肝胆湿热证和肝郁脾虚证患者各30例,动态观察两组患者血清CD_3^+、CD_4^+、CD_8^+水平及IgA、IgM、IgG含量的变化。结果:肝胆湿热型患者CD_3^+水平在初次、随访8周和16周时均明显升高,与肝郁脾虚型患者相应数值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初次、随访8周和16周时CD_4^+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胆湿热组高于肝郁脾虚组。两组患者初次IgM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肝胆湿热组低于肝郁脾虚组(P<0.05),随访8周和16周时两组IgM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CD_8^+、IgA、IgG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胆湿热组患者不同时间点血清CD_3^+、CD_4^+、CD_8^+水平及IgA、IgM、IgG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脾虚组患者不同时间点血清CD_3^+、CD_4^+、CD_8^+水平及IgA、IgM、IgG含量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机体免疫功能有一定的关联性,相关免疫指标可作为中医辨证分型的参考依据;②不同中医证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免疫功能具有一定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中医证型 免疫功能 动态变化 关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替比夫定治疗妊娠晚期慢性乙型肝炎孕妇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8
3
作者 姜秀浓 范玲燕 +2 位作者 李德周 万炯 叶菁菁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3年第2期101-103,共3页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孕妇妊娠晚期予替比夫定(LdT)抗病毒治疗对控制肝炎活动、阻断HBV母婴传播的意义。方法把116例HBsAg、HBeAg、抗-HBc阳性,HBV DNA≥1×105拷贝/ml,ALT≥2×ULN,伴或不伴TBil升高的慢性乙型肝炎孕妇,根据自...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孕妇妊娠晚期予替比夫定(LdT)抗病毒治疗对控制肝炎活动、阻断HBV母婴传播的意义。方法把116例HBsAg、HBeAg、抗-HBc阳性,HBV DNA≥1×105拷贝/ml,ALT≥2×ULN,伴或不伴TBil升高的慢性乙型肝炎孕妇,根据自愿原则分为两组,治疗组65例(孕28±2周)在护肝降酶的基础上服用LdT,600 mg/d,对照组51例仅予护肝降酶治疗,两组新生儿出生后均予主被动联合免疫。比较两组患者在分娩前及产后7个月HBV DNA、ALT、TBil水平的变化,比较两组新生儿在7个月时HBsAg携带率、抗-HBs阳转率,观察母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孕妇分娩前及产后7个月HBV DNA、ALT、TBil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新生儿7个月时HBsAg携带率分别为1.5%和15.7%,抗-HBs阳性率分别为95.4%和7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母婴并发症发生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 LdT能有效控制肝炎活动,快速降低慢性乙型肝炎孕妇的HBV DNA水平,同时减少HBV母婴垂直传播,对母婴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替比夫定 肝炎 乙型 慢性 妊娠 疾病传播 垂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祛湿化瘀方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血清游离脂肪酸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李红山 冯琴 +2 位作者 朱德东 傅琪琳 李德周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3年第7期1640-1642,共3页
目的:研究祛湿化瘀方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血清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FFA)的作用,并探讨其部分作用环节。方法:选择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痰瘀互结证患者164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祛湿化瘀方组(试验组)82例,多烯磷脂酰胆碱组(对照... 目的:研究祛湿化瘀方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血清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FFA)的作用,并探讨其部分作用环节。方法:选择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痰瘀互结证患者164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祛湿化瘀方组(试验组)82例,多烯磷脂酰胆碱组(对照组)82例,疗程均为24周,观察患者血清FFA含量、血清脂联素含量及胰岛素抵抗指数的变化。并通过血清FFA含量与血清脂联素含量及胰岛素抵抗指数的相关分析探讨其相关性。结果:两组治疗后血清FFA含量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1),两组间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血清脂联素含量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P<0.01),两组间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优于对照组。试验组治疗后胰岛素抵抗指数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对照组治疗后胰岛素抵抗指数较治疗前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FFA含量与血清脂联素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胰岛素抵抗指数无显著相关性。结论:祛湿化瘀方可显著降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血清FFA含量,提高血清脂联素含量和改善胰岛素抵抗可能是其重要药理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祛湿化瘀方 游离脂肪酸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瘦素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中的动态变化及中药干预作用 被引量:5
5
作者 李红山 冯琴 +2 位作者 朱德东 李德周 傅琪琳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3年第9期1962-1964,共3页
目的:研究瘦素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中的意义及中药祛湿化瘀方的干预作用。方法:选择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164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中药干预组(祛湿化瘀方组)82例,西药对照组(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组)82例,疗程均为24周,并以30例健... 目的:研究瘦素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中的意义及中药祛湿化瘀方的干预作用。方法:选择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164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中药干预组(祛湿化瘀方组)82例,西药对照组(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组)82例,疗程均为24周,并以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观察中药干预组和西药对照组患者治疗前血清瘦素含量较之正常对照组的变化,并动态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瘦素含量、谷氨酰转肽酶(γ-glutamyl transpeptidase,GGT)活性及部分患者肝/脾CT值的变化。通过血清瘦素含量与血清谷氨酰转肽酶活性及部分患者肝/脾CT值的相关分析探讨血清瘦素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中的价值和意义。结果:中药干预组和西药对照组患者治疗前血清瘦素含量较正常对照组均明显升高(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瘦素含量、GGT活性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1),组间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药干预组优于西药对照组。两组部分患者治疗后肝/脾CT值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P<0.01),组间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瘦素含量与血清GGT活性呈显著正相关,而与肝/脾CT值则呈显著负相关。结论: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血清瘦素含量显著升高,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病理机制中具有重要意义;②祛湿化瘀方能明显降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血清瘦素水平,改善高瘦素血症,这可能为该方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作用的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瘦素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动态变化 中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均匀设计的防治非酒精性脂肪肝中药有效组分复方研究 被引量:15
6
作者 李红山 朱德东 +2 位作者 郑南红 高国生 丁世雄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4年第10期2497-2500,I0004,共5页
目的:基于几种既往研究被证实有良好抗脂肪肝作用的中药有效组分,探求具有防治非酒精性脂肪肝作用的由中药有效组分组成的复方。方法:采用高脂饮食(10%猪油+2%胆固醇+88%基础饲料)诱导的大鼠NAFLD模型(10周),以红景天苷,绞股蓝总苷,姜黄... 目的:基于几种既往研究被证实有良好抗脂肪肝作用的中药有效组分,探求具有防治非酒精性脂肪肝作用的由中药有效组分组成的复方。方法:采用高脂饮食(10%猪油+2%胆固醇+88%基础饲料)诱导的大鼠NAFLD模型(10周),以红景天苷,绞股蓝总苷,姜黄素,山楂总黄酮,白术多糖为研究对象,运用均匀设计法"5因素10水平设计表"分组设计;以大鼠肝组织甘油三酯(TG)为筛选指标,并经多元回归分析获得"最佳配方"。以最佳配方为观察对象,以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为对照,采用上述动物模型,通过观察肝组织TG含量和血清ALT活性的变化,对所得配方的治疗效果进行验证实验。结果:最佳有效组分配方为红景天苷5.77 mg/kg+绞股蓝总苷17.68 mg/kg+姜黄素4.35 mg/kg+白术多糖69.75 mg/kg,验证实验显示该配方疗效显著,优于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P<0.05)。结论:1由红景天苷、绞股蓝总苷、姜黄素、白术多糖特定比例组成的有效组分复方具有较好的防治实验性脂肪肝的效应;2均匀设计在中药有效组分配伍研究中有重要应用价值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肝 中药有效组分 均匀设计 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