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老年白血病医院感染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欧阳桂芳 徐薇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3年第6期354-355,共2页
目的总结分析老年白血病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及治疗。方法对我院 1998年 10月— 2 0 0 0年 12月收治的 78例次老年白血病患者及同期住院的 5 32例次非老年白血病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及防治情况 ,根据病原学及感染部位等分组进行统计学分... 目的总结分析老年白血病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及治疗。方法对我院 1998年 10月— 2 0 0 0年 12月收治的 78例次老年白血病患者及同期住院的 5 32例次非老年白血病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及防治情况 ,根据病原学及感染部位等分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78例次老年白血病患者的医院感染率为 4 1.0 % ,感染死亡率为 2 1.9% (均为混合感染 )。结论老年白血病患者免疫功能极度低下是导致感染死亡的主要内在因素 ,对这类患者要加强防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白血病 医院感染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氧化二砷与硼替佐米联合应用对多发性骨髓瘤KM3细胞凋亡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英文) 被引量:7
2
作者 葛群芳 欧阳桂芳 +3 位作者 陈莹 张怡 牧启田 陆滢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12-115,共4页
本研究探讨硼替佐米(Bor)单用及与三氧化二砷(As2O3)联合应用对多发性骨髓瘤(MM)细胞株KM3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采用MTT法检测Bor单用及与As2O3联合应用对KM3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计算其IC50值。采用AnnexinⅤ-FITC凋亡试剂盒检... 本研究探讨硼替佐米(Bor)单用及与三氧化二砷(As2O3)联合应用对多发性骨髓瘤(MM)细胞株KM3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采用MTT法检测Bor单用及与As2O3联合应用对KM3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计算其IC50值。采用AnnexinⅤ-FITC凋亡试剂盒检测各药物组KM3细胞早期及晚期凋亡率,流式细胞术测定各药物组KM3细胞跨膜电位的变化。采用RT-PCR检测各药物组KM3细胞Caspase-3、Bim、Bcl-xL mRNA水平的变化。结果表明,Bor联合As2O3对KM3细胞生长抑制明显高于Bor单用,处理72 h作用最明显〔(27.64±0.81)%vs(21.67±2.20)%,P<0.05〕。联合用药组KM3细胞早期凋亡率及晚期凋亡率均较Bor单药组明显增多,前者在作用48 h时效果最明显〔(53.20±3.70)%vs(35.40±2.58)%,P<0.01〕,后者在作用72 h时效果最明显〔(63.96±2.97)%vs(54.08±3.76)%,P<0.01〕。联合用药组KM3细胞线粒体跨膜电位较Bor单药组明显下降,作用48 h时下降最明显。与Bor单药组比较,联合用药组KM3细胞Caspase-3 mRNA、Bim mRNA均升高,Bcl-xLmRNA下降。结论:在体外As2O3可增强Bor对KM3细胞增殖的抑制,增加KM3细胞的凋亡,并且可能通过抑制Bcl-xL mRNA表达,诱导Caspase-3和BIM mRNA表达的途径增强凋亡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氧化二砷 硼替佐米 多发性骨髓瘤 KM3细胞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纤维蛋白原、内皮素、P-选择素及肌钙蛋白Ⅰ测定在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11
3
作者 欧阳桂芳 陈晓敏 徐薇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3年第9期730-732,共3页
目的 判断纤维蛋白原(Fg)、内皮素(ET-1)、P-选择素和肌钙蛋白Ⅰ(cTn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的诊断价值。方法 用Beckmun全自动生化仪测定Fg,放射免疫法测定ET-1,流式细胞术测定P-选择素,Access化学发光法测定cTnI,... 目的 判断纤维蛋白原(Fg)、内皮素(ET-1)、P-选择素和肌钙蛋白Ⅰ(cTn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的诊断价值。方法 用Beckmun全自动生化仪测定Fg,放射免疫法测定ET-1,流式细胞术测定P-选择素,Access化学发光法测定cTnI,共测定23例AMI患者,21例UA患者和28例健康对照者。结果 3组被检者的Fg、ET-1、P-选择素及cTnI的含量均值间差别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UA组与AMI组患者的P选择素、cTnI的含量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Fg、ET-1的含量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AMI组与对照组被检者的Fg、ET-1、P-选择素,cTnI的含量间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UA组与对照组被检者的Fg、ET-1、P-选择素的含量间差别亦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cTnI含量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多元回归分析发现P-选择素与cTnI含量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r=0.404,P<0.01)。判断分析发现同时测定Fg、ET-1、P-选择素及cTnI可预测患者属于AMI、UA和对照组的正确性为86.7%。结论 Fg、ET-1、P-选择素是检测血栓前状态的敏感指标,Fg、ET-1、P-选择素和cTnI同时测定可预测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不稳定型心绞痛 纤维蛋白原 内皮素 P-选择素 肌钙蛋白Ⅰ 测定 诊断 流式细胞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迁移和归巢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6
4
作者 张艳丽 傅晋翔 +2 位作者 张宏 朱慧玲 欧阳桂芳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69-473,共5页
目的:构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与多发性骨髓瘤(MM)细胞共培养体系,探讨共培养后BMMSC对M M细胞迁移和归巢的影响。方法:采用贴壁筛选法培养绿色荧光蛋白(GFP)小鼠BM M SC,建立M M细胞株XG-7细胞和BMMSC间接及直接共培养体系;用CD13... 目的:构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与多发性骨髓瘤(MM)细胞共培养体系,探讨共培养后BMMSC对M M细胞迁移和归巢的影响。方法:采用贴壁筛选法培养绿色荧光蛋白(GFP)小鼠BM M SC,建立M M细胞株XG-7细胞和BMMSC间接及直接共培养体系;用CD138磁珠法分离直接共培养的XG-7细胞及BMMSC,用台盼蓝染色计数法检测XG-7细胞的增殖水平、Annexin V/PI测定细胞凋亡水平、单丹(磺)酰戊二胺(MDC)法检测细胞自噬泡数量、在共聚焦显微镜下动态观察BMMSC与PE-CD138标记的XG-7细胞共培养过程的分子流向和分布。结果:经共培养后,BMMSC促进XG-7细胞增殖;单独培养后凋亡率为(17.90±1.46)%,直接和间接共培养后凋亡率分别降至(6.23±0.12)%和(6.97±0.03)%(P<0.01);XG-7细胞单独培养及与BMMSC共培养后,荧光显微镜下均可出现自噬,共培养后的XG-7细胞自噬现象相对少见;在共聚焦荧光显微镜下XG-7细胞是以极化的胞膜区同BMMSC接触,加入甲基β环糊精后极化现象消失。结论:BMMSC可促进XG-7细胞的生长,且增强XG-7细胞抗凋亡及抗自噬能力,影响骨髓瘤细胞的迁移和归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 多发性骨髓瘤 自噬 归巢 绿色荧光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RNA-181a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增殖和迁移的作用 被引量:7
5
作者 严笑 张艳丽 +2 位作者 欧阳桂芳 牧启田 盛立霞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3-37,共5页
目的:通过沉默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RPM18226中miRNA-181a的表达,观察RPM18226细胞的增殖、迁移和细胞周期的变化,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和健康者血清标本中miRNA-181a的表达水平;转染miRNA... 目的:通过沉默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RPM18226中miRNA-181a的表达,观察RPM18226细胞的增殖、迁移和细胞周期的变化,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和健康者血清标本中miRNA-181a的表达水平;转染miRNA-181a inhibitor后,CCK-8法与集落形成实验检测细胞的增殖能力,划痕实验检测细胞的迁移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的周期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cyclin D1、p-PI3K和pAkt蛋白水平的变化。结果: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清中miRNA-181a呈高表达,显著高于正常人;转染miRNA-181a inhibitor后,RPM18226细胞的存活率和集落形成能力下降,迁移能力降低,G_0/G_1期细胞比例明显减少,S期细胞比例增多,cyclin D1蛋白表达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I3K和Akt的磷酸化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结论:沉默miRNA-181a的表达能够抑制RPM18226细胞的增殖,并降低细胞的迁移能力,可能与细胞周期及PI3K/Akt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RNA-181a 多发性骨髓瘤 细胞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达沙替尼对NK细胞的体外扩增、细胞亚群、受体表达及细胞毒功能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4
6
作者 盛立霞 王佳萍 +5 位作者 赖艳丽 吴昊 孙永城 周淼 欧阳桂芳 黄河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762-1768,共7页
目的:探讨达沙替尼对NK细胞的体外扩增作用,以及对NK细胞的亚群、受体表达及细胞毒功能的影响。方法:从健康成人外周血中分离单个核细胞(PBMC),采用添加过IL-2、IL-15的SCGM培养液进行NK细胞的扩增培养,培养体系中添加不同浓度的达沙替... 目的:探讨达沙替尼对NK细胞的体外扩增作用,以及对NK细胞的亚群、受体表达及细胞毒功能的影响。方法:从健康成人外周血中分离单个核细胞(PBMC),采用添加过IL-2、IL-15的SCGM培养液进行NK细胞的扩增培养,培养体系中添加不同浓度的达沙替尼,细胞计数结合FCM检测分析扩增效率,FCM检测NK细胞表面受体表达以及亚群的分布;采用脱颗粒试验结合CFSE/7AAD杀伤试验检测NK细胞对白血病细胞株K562的细胞毒功能。结果:5-50 nmol/L的达沙替尼能够在体外增加NK细胞的扩增效率,NK细胞的扩增效率在达沙替尼浓度为20 nmol/L时达到峰值。20 nmol/L达沙替尼培养组的NK细胞对K562细胞的细胞毒作用强于对照组。达沙替尼体外扩增的NK细胞中,CD226、NKP46及NKG2D等活化型受体的MFI上调;NKG2A^+CD57^-亚群比例下调,而NKG2A^-CD57^+亚群比例增高,NKG2A^-CD57^+NK细胞对K562细胞的脱颗粒反应强于NKG2A^+CD57^-NK细胞。结论:20 nmol/L的达沙替尼可以增强NK细胞体外扩增的效率,并能够上调扩增的NK细胞表面活化型受体的表达和优先扩增胞毒功能较强的NKG2A^-CD57^+亚群,从而增强NK细胞对白血病细胞株的细胞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沙替尼 自然杀伤细胞 体外扩增 细胞毒作用 激活型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硼替佐米治疗多发性骨髓瘤10例 被引量:5
7
作者 朱慧玲 欧阳桂芳 +4 位作者 孙永城 王怡 陆滢 洪用伟 盛立霞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57-459,共3页
目的:观察硼替佐米治疗初治、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2007年3月至2008年10月宁波第一医院血液科住院的10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7例初治,3例复发难治),其中7例初治1例复发难治接受VTD方案:硼替佐米1.0~1.3mg/m2(d1,d... 目的:观察硼替佐米治疗初治、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2007年3月至2008年10月宁波第一医院血液科住院的10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7例初治,3例复发难治),其中7例初治1例复发难治接受VTD方案:硼替佐米1.0~1.3mg/m2(d1,d4,d8,d11),地塞米松20~40mg/d(d1~4,d8~11),反应停100mg/d,复发难治者中另2例在此基础上分别加用环磷酰胺0.4mg/d(d1~4)(VTCD方案),或表阿霉素10mg(d1~4)(VTAD方案),21d为1个周期。每例患者接受1~8疗程化疗。结果:随访1~20个月,10例患者中CR2例,nCR3例,PR3例,MR1例,NC1例。总体缓解率(CR+nCR+PR)80%(8/10),总体有效率90%(9/10)。10例患者中出现末梢神经炎5例(5/10),白细胞减少4例(4/10),血小板减少4例(4/10),继发感染6例(6/10),33例次化疗中出现白细胞减少6例次(18.1%),血小板减少6例次(18.1%),发生感染13例次(39.4%),其中1例死于感染。结论:硼替佐米治疗初治或复发难治的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可以耐受的、疗效确切的治疗新选择,并发症中感染发生率高,末梢神经炎较多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硼替佐米 治疗效果 不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亚砷酸为主的维持治疗下染色体核型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4
8
作者 赖斌斌 牧启田 +2 位作者 张艳丽 陈莹 欧阳桂芳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380-1386,共7页
目的:探讨在以亚砷酸为主的维持治疗体系下染色体核型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预后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12年内本院住院治疗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并选取其中以亚砷酸为主的方案维持治疗且可随访的患者,分为单纯t(15;17)组,... 目的:探讨在以亚砷酸为主的维持治疗体系下染色体核型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预后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12年内本院住院治疗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并选取其中以亚砷酸为主的方案维持治疗且可随访的患者,分为单纯t(15;17)组,t(15;17)伴有附加染色体异常组,正常核型组并探讨附加染色体异常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同时进一步探讨复杂核型对预后的意义。结果:单纯t(15;17)组患者共57例,早期死亡8例,其早期死亡率为14.0%。附加染色体异常组患者21例,其早期死亡4例,死亡率19.0%。正常染色体组15例,早期死亡5例,其死亡率33.3%,3组间早期死亡率无统计学差异。其余76例患者均达到完全血液学缓解。对76例患者进行长期随访,中位随访43.9个月,其中单纯t(15;17)组患者复发2例,复发率3.5%,附加染色体异常组患者复发1例,复发率4.2%,正常染色体组无病例复发。3组间总生存率、无病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进一步分析显示,复杂染色体核型的患者无复发生存率较低,但总体生存率未显示显著区别。结论:以亚砷酸为主的维持治疗体系,附加染色体异常总体上不影响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预后,但是复杂染色体核型可能会降低患者的无复发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染色体核型 亚砷酸 临床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高发地区地中海贫血孕妇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5
9
作者 葛群芳 王怡 +3 位作者 张怡 牧启田 郭飞 欧阳桂芳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022-2027,共6页
目的:探索非高发地区地中海贫血孕妇的特点,减少中间型及重型地中海贫血患儿的出生。方法:回顾性分析宁波市第一医院2015年3月至2016年4月诊断的235例地中海贫血孕妇,采用XN-90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血常规检测,采用HYDRASYS血红蛋... 目的:探索非高发地区地中海贫血孕妇的特点,减少中间型及重型地中海贫血患儿的出生。方法:回顾性分析宁波市第一医院2015年3月至2016年4月诊断的235例地中海贫血孕妇,采用XN-90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血常规检测,采用HYDRASYS血红蛋白电泳仪进行血红蛋白电泳检测,利用荧光PCR熔解曲线法检测常见的3种缺失型和3种非缺失型α型地中海贫血以及21种突变的β型地中海贫血。结果:235例地中海贫血孕妇中β地中海贫血占大多数,其次为α地中海贫血和复合型地中海贫血。大多数孕妇处于轻度贫血状态,表现为小细胞性贫血,但合并缺铁性贫血(IDA)者少见。二胎孕妇比例明显升高,α地中海贫血和β地中海贫血中比例接近1/3,复合型地中海贫血中占75%。血红蛋白电泳中出现HbF的多见于β地中海贫血,且在本籍孕妇中多见。血红蛋白异构体易见于α型地中海贫血孕妇,且均为非本籍孕妇。α型地中海贫血孕妇中无论本籍孕妇还是非本籍孕妇均以--sea基因型最多,β型地中海贫血孕妇中,本籍孕妇及父母一方为本籍孕妇均以IVS-II-654基因型最多,占55.38%,而非本籍孕妇中以CD41-42、IVS-II-654和CD17这3种基因型最多,占30%。结论:地中海贫血孕妇在非高发地区并不少见,并且有自身独有的特点,需引起重视。对该类孕妇配偶需进行地中海贫血基因检测,及时对高危胎儿行进一步遗传学检查,避免中间型及重型地中海贫血胎儿出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中海贫血 非高发地区 孕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伴3q异常的急性髓系白血病24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陆滢 陈志妹 +2 位作者 徐伟来 牧启田 金洁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41-245,共5页
目的:研究伴3q异常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的临床及实验室特征。方法:采用R带常规显带技术进行染色体检查,对657例AML患者的核型进行分析。结果:在657例AML患者中检出3q异常患者24例,检出率3.7%;在24例患者中,涉... 目的:研究伴3q异常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的临床及实验室特征。方法:采用R带常规显带技术进行染色体检查,对657例AML患者的核型进行分析。结果:在657例AML患者中检出3q异常患者24例,检出率3.7%;在24例患者中,涉及3q21或3q26异常18例(75.0%),其中3q21q26异常11例(45.8%),包括9例t(3;3)及2例inv(3);其余伴3q异常的6例患者,2例为t(1;3),t(2;3)、t(3;7)、t(3;11)及t(3;14)各1例。11例3q21q26异常的AML患者,其中3例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转化而来,10例患者血小板正常或增高,骨髓形态学为巨核细胞异常增殖。而在其余7例伴3q21或3q26异常的患者中均未见有血小板增高及骨髓巨核细胞的增殖。24例涉及3q异常的AML患者化疗疗效差,仅4例患者获得短期缓解,中位生存仅6.7个月。结论:AML的3q异常以3q21q26最为常见,且涉及3q异常的AML患者,无论是3q21q26还是其他异常的患者治疗效果差,预后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粒细胞 急性 核型分析 预后 染色体畸变 细胞遗传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全血细胞减少为表现的老年巨幼红细胞性贫血36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王怡 陆滢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8年第20期1869-1870,共2页
目的探讨以全血细胞减少为表现的老年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老年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误诊情况、合并症、治疗和预后。结果36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头晕、乏力等症状,骨髓细胞呈"... 目的探讨以全血细胞减少为表现的老年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老年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误诊情况、合并症、治疗和预后。结果36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头晕、乏力等症状,骨髓细胞呈"核幼浆老"改变,以红系为明显,细胞有巨幼样变。叶酸、维生素B12水平下降28例。20例行骨髓染色体检查:未见核型异常。58.3%的患者被误诊为其他疾病。给予维生素B12、叶酸片后疗效显著。结论老年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因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被误诊为心脑血管疾病及消化道肿瘤。对于有全血细胞减少的巨幼红细胞性贫血须强调骨髓检查的重要性,最好开展骨髓染色体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贫血 巨幼细胞性 骨髓检查 全血细胞减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人羊膜细胞的表型鉴定和分化潜能测定(英文) 被引量:4
12
作者 王佳萍 欧阳桂芳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46-153,共8页
本研究旨在分离、培养和表型鉴定两种人羊膜细胞并分析其多向分化潜能。羊膜中可分离出来源于外胚层的羊膜上皮细胞和来源于中胚层的羊膜间充质细胞。用流式细胞术和免疫荧光法对其进行表型鉴定,同时用免疫荧光法分析其多向分化潜能。... 本研究旨在分离、培养和表型鉴定两种人羊膜细胞并分析其多向分化潜能。羊膜中可分离出来源于外胚层的羊膜上皮细胞和来源于中胚层的羊膜间充质细胞。用流式细胞术和免疫荧光法对其进行表型鉴定,同时用免疫荧光法分析其多向分化潜能。结果表明:两种人羊膜细胞阳性表达HLA-A,B,C和间充质干细胞的标志(CD29,CD73,CD44,CD59,CD90,CD105,CH166),不表达造血干细胞的标志(CD31,CD34,CD45,HLA-DR),弱表达协同刺激分子(CD40,CD40L,CD80,CD86),且这些表型的表达量在第3-7代都维持稳定。免疫荧光法显示羊膜上皮细胞表达角蛋白19,不表达波形蛋白,而羊膜间充质细胞则相反。对其多向分化潜能测定显示,羊膜间充质细胞更好地向心肌细胞分化,而羊膜上皮细胞更好地向神经细胞分化。结论:从羊膜中可分离出羊膜上皮细胞和羊膜间充质细胞,两种细胞的表型相似,多向分化潜能却不同。羊膜上皮细胞具有更好的外胚层分化潜能,而羊膜间充质细胞更好地向中胚层分化。此结论对细胞治疗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膜上皮细胞 羊膜间充质细胞 免疫表型 分化潜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累及单核细胞系急性白血病50例核型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怡 牧启田 +6 位作者 陆滢 朱慧玲 洪用伟 盛立霞 孙永城 吴文淼 欧阳桂芳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947-948,共2页
目的:探讨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M4)和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M5)的核型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直接法和短期培养法制备骨髓细胞染色体,以R显带技术,对50例M4/M5患者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50例M4/M5中,24例(48.0%)检出核型异常。其中... 目的:探讨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M4)和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M5)的核型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直接法和短期培养法制备骨髓细胞染色体,以R显带技术,对50例M4/M5患者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50例M4/M5中,24例(48.0%)检出核型异常。其中累及8号染色体异常(除外复杂核型)9例,3号染色体异常4例,复杂核型异常9例,7号及11号染色体异常各1例。化疗后9例获得完全缓解,缓解率37.5%(9/24),明显低于正常核型的缓解率65.4%(17/26),差异有显著性(χ2=3.89,P<0.05)。结论:核型异常的M4/M5患者,特别是3号染色体异常和复杂核型异常组,疗效与预后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粒-单核细胞 急性 核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LA-G参与羊膜间充质干细胞抑制淋巴细胞增殖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佳萍 欧阳桂芳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87-191,共5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羊膜间充质干细胞(human amniotic mesenchymal stem cells,HAMSC)抑制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机制,证明人类白细胞抗原G(HLA-G)参与了HAMC的免疫抑制功能。从胎膜上分离、培养和扩增HAMSC,用流式细胞术进行表型鉴定,同时检... 本研究旨在探讨羊膜间充质干细胞(human amniotic mesenchymal stem cells,HAMSC)抑制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机制,证明人类白细胞抗原G(HLA-G)参与了HAMC的免疫抑制功能。从胎膜上分离、培养和扩增HAMSC,用流式细胞术进行表型鉴定,同时检测膜表面和胞质中HLA-G的含量;用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中HLA-G的含量;MTT法检测混合培养后HAMSC对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表明,HAMSC膜表面和胞质均表达HLA-G,膜表面和胞质HLA-G的含量分别是(16.75±3.871)%和(39.14±4.274)%,在细胞培养上清中的含量是5.2 ng/ml。HAMSC及其上清加入淋巴细胞混合培养后,淋巴细胞抑制率增高,当HLA-G特异性抗体加入后这种抑制效应减低。结论:HAMSC表面和胞质都表达HLA-G,同时也分泌HLA-G到上清液中。HLA-G是HAMSC的免疫抑制功能的关键因素之一,这为HAMSC在移植后抑制排斥反应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膜间充质细胞 人类白细胞抗原G 淋巴细胞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皮素与P-选择素在冠心病中的意义 被引量:2
15
作者 欧阳桂芳 陈晓敏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3年第4期250-251,共2页
目的研究内皮素 (endothelin 1,ET 1)、P 选择素和肌钙蛋白I(CTnI)在急性心肌梗死 (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 ,AMI)和不稳定性心绞痛 (unstableangina ,UA)中的意义。 方法用放射免疫法测定ET 1,流式细胞仪测定P 选择素 ,Access化学... 目的研究内皮素 (endothelin 1,ET 1)、P 选择素和肌钙蛋白I(CTnI)在急性心肌梗死 (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 ,AMI)和不稳定性心绞痛 (unstableangina ,UA)中的意义。 方法用放射免疫法测定ET 1,流式细胞仪测定P 选择素 ,Access化学发光法测定CTnI ,共检测 2 3例AMI患者 ,2 1例UA患者及 2 8例健康对照者。结果AMI组的ET 1、P 选择素和CTnI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5— 0 .0 1) ;UA组的ET 1、P 选择素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UA组的CTnI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UA组的P 选择素、CTnI低于AMI组 (P <0 .0 5 )。多元回归分析发现P 选择素与CTnI相关 ,相关系数r =0 .40 4,(P <0 .0 1)。结论ET 1、P 选择素是检测血栓前状态的敏感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心肌梗死 不稳定性心绞痛 内皮素 P-选择素 肌钙蛋白I 放射免疫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治疗性血细胞单采术中的不良反应及其护理 被引量:2
16
作者 冯鸣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9年第23期51-52,共2页
总结76例血液病患者行治疗性血细胞单采术治疗中的不良反应及护理对策。血液病患者行血细胞单采的主要不良反应有穿刺部位出血、心血管反应、低钙血症及感染等。护士积极有效地采取护理措施,做好术前的心理护理,术中加强生命体征及病情... 总结76例血液病患者行治疗性血细胞单采术治疗中的不良反应及护理对策。血液病患者行血细胞单采的主要不良反应有穿刺部位出血、心血管反应、低钙血症及感染等。护士积极有效地采取护理措施,做好术前的心理护理,术中加强生命体征及病情监测,并对出现的不良反应及早干预,对提高血液病患者血细胞单采术治疗的疗效有着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细胞单采术 不良反应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硼替佐米和柔红霉素联合应用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KM3的作用(英文)
17
作者 欧阳桂芳 林茂芳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6期1468-1471,共4页
为了研究硼替佐米(bortezomib,Bor)单用及与柔红霉素(daunorubicin,DNR)联合应用对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细胞株KM3细胞的抑制作用,采用MTT法检测Bor单用及与DNR联合应用对KM3细胞的抑制作用,求出其IC50。结果表明:Bor、DNR... 为了研究硼替佐米(bortezomib,Bor)单用及与柔红霉素(daunorubicin,DNR)联合应用对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细胞株KM3细胞的抑制作用,采用MTT法检测Bor单用及与DNR联合应用对KM3细胞的抑制作用,求出其IC50。结果表明:Bor、DNR对KM3细胞生长抑制作用呈浓度依赖性,IC50分别为0.27μmol/L,0.16μmol/L;Bor联合DNR对KM3细胞生长抑制作用明显增强(p<0.05)。结论:在体外,Bor联合DNR对KM3细胞生长抑制有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硼替佐米 柔红霉素 多发性骨髓瘤细胞 KM3细胞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LA-G对人羊膜间充质细胞免疫调节功能的影响
18
作者 王佳萍 欧阳桂芳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5期1325-1328,共4页
人类白细胞抗原G(HLA-G)是一种非经典的HLAⅠ类抗原,具有抑制炎症反应,协助肿瘤细胞逃逸,促使移植物免疫耐受的作用。人羊膜间充质细胞(HAMC)表达和分泌HLA-G,它能参与HAMC的免疫调节功能,抑制NK、T、B细胞的功能,影响树突状细胞(DC)的... 人类白细胞抗原G(HLA-G)是一种非经典的HLAⅠ类抗原,具有抑制炎症反应,协助肿瘤细胞逃逸,促使移植物免疫耐受的作用。人羊膜间充质细胞(HAMC)表达和分泌HLA-G,它能参与HAMC的免疫调节功能,抑制NK、T、B细胞的功能,影响树突状细胞(DC)的活性,为阐述HAMC的免疫抑制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主要综述HLA-G的基因及分子结构,HLA-G在HAMC免疫抑制功能中的可能机制及HLA-G与HAMC、NK、DC、T细胞和B细胞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LA-G 人羊膜间充质细胞 免疫调节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P53突变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染色体核型分析 被引量:9
19
作者 周旭艳 欧阳桂芳 +1 位作者 牧启田 盛立霞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872-876,共5页
目的:探讨伴TP53突变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的临床特征及MDS患者中TP53突变与单体核型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02例初发MDS患者TP53基因的突变情况,比较基因突变组和非突变组的临床特征,并探讨TP53突变与染色体核型尤其是单体核... 目的:探讨伴TP53突变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的临床特征及MDS患者中TP53突变与单体核型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02例初发MDS患者TP53基因的突变情况,比较基因突变组和非突变组的临床特征,并探讨TP53突变与染色体核型尤其是单体核型的关系结果:102例MDS患者中,男性52例,女性50例,中位年龄59.5(23-83)岁,基因TP53突变的检出率为12.7%,突变多发生于MDS伴原始细胞增多亚型患者。与非突变组相比,TP53突变组血红蛋白、血小板水平偏低(P=0.001,P=0.033),而乳酸脱氢酶水平、骨髓原始细胞比例明显偏高(P=0.002,P <0.001),且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血清铁蛋白水平、β2微球蛋白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P53突变患者染色体核型异常发生率为90.9%,其中72.7%为单体核型。TP53基因突变组单体核型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突变组(P <0.001)。TP53突变合并单体核型的MDS患者出现在IPSS-R预后评分系统中预后差及预后极差组。结论:伴TP53突变的MDS患者具有独特的临床特征且单体核型发生率高,总体预后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TP53突变 单体核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因子诱导K562/MDR1分化为具有多药耐药特征的树突状细胞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盛立霞 谢晓宝 +3 位作者 欧阳桂芳 王怡 朱慧玲 黄河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89-494,共6页
目的:研究多药耐药基因1(multidrug resistance gene1,MDR1)转染的K562细胞是否能够在细胞因子诱导下向树突状细胞(DC)诱导分化,获得多药耐药特性的K562来源的DC。方法:将K562/MDR1和K562细胞分别用GM-CSF+IL-4诱导培养DC,并以TNF-α促... 目的:研究多药耐药基因1(multidrug resistance gene1,MDR1)转染的K562细胞是否能够在细胞因子诱导下向树突状细胞(DC)诱导分化,获得多药耐药特性的K562来源的DC。方法:将K562/MDR1和K562细胞分别用GM-CSF+IL-4诱导培养DC,并以TNF-α促进DC成熟,于第14天收获细胞K562/MDR1-DC及K562-DC。通过流式细胞仪(FCM)检测细胞分化前后的CD1a、CD83、CD80、CD86、HLA-ABC和HLA-DR的表达;异基因混合淋巴细胞反应(Allo-MLR)检测其抗原递呈功能;流式细胞仪检测Pgp的表达及细胞内柔红霉素(DNR)的蓄积浓度;MTT法测定K562/MDR1-DC及K562-DC对化疗药物长春新碱(VCR)、阿霉素(ADM)的IC50。结果:K562/MDR1和K562细胞均能在适当细胞因子组合下分化为具有DC形态特征和表型特征的K562/MDR1-DC及K562-DC,K562/MDR1-DC在Allo-MLR反应中显示出比K562-DC更强的抗原递呈功能。与K562-DC相比,K562/MDR1-DC具有膜Pgp分子的高表达和对胞内DNR的外排作用,对化疗药物VCR、ADM有较高的IC50。结论:转染MDR1基因不影响K562向树突状细胞分化的能力;并且K562/MDR1-DC具有Pgp的高表达,获得多药耐药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细胞 细胞因子类 P糖蛋白 K562细胞 柔红霉素/药理学 基因 转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