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伴抑郁、焦虑情绪的心肌梗死稳定期患者氯吡格雷治疗后的血小板活性 被引量:12
1
作者 邬丹娟 阮列敏 +4 位作者 季蕴辛 崔翰斌 杜为平 朱爱珍 林少沂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69-173,共5页
目的:探讨伴发抑郁、焦虑情绪的心肌梗死稳定期患者服用氯吡格雷后的血小板活性。方法:选取符合2000年欧洲心脏病学会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的稳定期患者(心肌梗死后3个月以上,无心绞痛,且心功能≤Ⅱ级患者)79例,服用75 mg/d氯吡格雷和10... 目的:探讨伴发抑郁、焦虑情绪的心肌梗死稳定期患者服用氯吡格雷后的血小板活性。方法:选取符合2000年欧洲心脏病学会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的稳定期患者(心肌梗死后3个月以上,无心绞痛,且心功能≤Ⅱ级患者)79例,服用75 mg/d氯吡格雷和100 mg/d阿司匹林3个月以上。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和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评估患者的焦虑、抑郁状况。采集外周血通过Veri-fyNow血小板检测仪来检测ADP-P2Y12反应单位(PRU值)、血小板基础活性(基线值)及氯吡格雷抑制血小板聚集程度(血小板抑制率)。结果:4例(5.1%)患者的HAMD总分≥20分,52例(65.8%)<8分;7例(8.9%)患者HAMA总分≥14,39例(49.4%)<7分。与HAMD<8分者相比,HAMD总分≥20分者的PRU值[(311.5±68.0)vs.(213.0±59.9)]、血小板基线值[(308.4±41.1)vs.(279.3±44.3)]较高,血小板抑制率[(0.1±0.2)vs.(0.2±0.2)]较低(P<0.05)。与HAM A总分<7分者相比,HAMA总分>14者的PRU值[(272.0±54.6)vs.(200.0±56.2)]较高,对血小板的抑制率[(0.1±0.1)vs.(0.3±0.2)]较低(P<0.05)。HAM D总分与PRU值(r=0.54,P<0.01)、血小板基线值(r=0.30,P<0.01)呈正相关,与血小板抑制率呈负相关(r=-0.47,P<0.01)。HAMA总分与PRU值(r=0.54,P<0.01)、血小板的基线值(r=0.24,P<0.05)呈正相关,与氯吡格雷药物对血小板的抑制率呈负相关(r=-0.52,P<0.01)。结论:心肌梗死稳定期伴发抑郁、焦虑情绪的患者血小板活性可能会增加,氯吡格雷药物对血小板聚集程度的抑制率可能弱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 焦虑 血小板 氯吡格雷 横断面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红注射液对冠心病患者阿司匹林反应单位和临床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8
2
作者 王勇 孔丽君 +4 位作者 王胜煌 林少沂 崔翰斌 周宏林 陈晓敏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243-1246,共4页
目的:探讨丹红注射液对冠心病合并阿司匹林抵抗患者阿司匹林反应单位(aspirin reaction units,ARU)和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自2012年1月—2014年1月,前瞻性收集冠心病合并阿司匹林抵抗患者10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n=50)和对照组(n=... 目的:探讨丹红注射液对冠心病合并阿司匹林抵抗患者阿司匹林反应单位(aspirin reaction units,ARU)和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自2012年1月—2014年1月,前瞻性收集冠心病合并阿司匹林抵抗患者10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n=50)和对照组(n=50)。研究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丹红注射液治疗;对照组仅采用常规治疗。主要观察指标为两组患者ARU和临床预后。结果:两组患者入院时ARU和血小板聚集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研究组ARU水平显著降低(540.39±54.39 vs.654.49±39.48,P=00);血小板聚集率显著降低[(49.59±9.48)%vs.(64.39±8.89)%,P=00)];再次入院率显著降低(20%vs.40%,P=29)。死亡率、非致死性心梗、卒中和出血发生率等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有助于降低阿司匹林抵抗患者ARU,降低再入院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阿司匹林抵抗 丹红注射液 阿司匹林反应单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女性冠心病临床及冠脉造影特点分析 被引量:10
3
作者 陈谦 潘伟民 叶红华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833-834,共2页
目的:探讨女性冠心病的临床及冠脉造影特点。方法:对88例冠脉造影确诊的女性冠心病的临床资料和冠脉病变特点进行分析,并与112例男性冠心病作比较。结果:(1)女性冠心病患者年龄大,症状及心电图缺血表现不典型,危险因素多,尤其是糖尿病... 目的:探讨女性冠心病的临床及冠脉造影特点。方法:对88例冠脉造影确诊的女性冠心病的临床资料和冠脉病变特点进行分析,并与112例男性冠心病作比较。结果:(1)女性冠心病患者年龄大,症状及心电图缺血表现不典型,危险因素多,尤其是糖尿病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男性(P<0.01)。(2)冠脉造影特点为多支病变及中重度狭窄比男性多(P<0.01和P<0.05)。(3)女性发生心衰及射血分数(EF)下降与男性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女性冠心病病情及冠脉病变程度较男性更为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冠状血管造影术 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小板P2Y12受体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抵抗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李晓静 陈晓敏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33-338,共6页
目的:分析临床氯吡格雷抵抗与P2Y12受体基因多态性之间的关系.方法:2011年5月至2012年11月期间在宁波市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住院并行介入治疗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共370例,规则使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每晚1次阿司匹林100... 目的:分析临床氯吡格雷抵抗与P2Y12受体基因多态性之间的关系.方法:2011年5月至2012年11月期间在宁波市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住院并行介入治疗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共370例,规则使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每晚1次阿司匹林100 mg,每天1次氯吡格雷75 mg)7d以上.运用DNA测序技术检测P2Y12受体基因C34T与G52T位点的多态性,分析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率和临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370例患者出现氯吡格雷抵抗共100例(27%),其中男性36例(36%),女性64例(64%);在C34T位点,CC基因型和CT +TT基因型分别有26例(12.3%)和74例(46.8%)发生氯吡格雷抵抗,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502,P=0.019),术后1年心绞痛复发率CT +TT基因型组高于CC基因型组(x2=4.956,P=0.026);在G52T位点,GG基因型和GT +TT基因型分别有48例(22.1%)和52例(34.2%)发生氯吡格雷抵抗,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4.350,P=0.037),术后1年急诊血运重建术、心绞痛、联合终点事件发生率GT +TT基因型组均高于GG基因型组(均P<0.05).结论:P2Y12受体基因在34、52位点上的T基因突变可能是产生氯吡格雷抵抗的一个危险因素,同时T基因突变对心血管疾病患者预后有不良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药理学 噻氯匹定 药理学 受体 嘌呤能P2 受体 嘌呤能P2 血液 多态现象 遗传 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循环内皮祖细胞的性别差异和雌二醇的体外动员作用 被引量:2
5
作者 费晓红 叶红华 +4 位作者 阮列敏 杨璐 楼燕如 张宜生 沈旭平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93-397,共5页
目的:探讨成人循环内皮祖细胞(EPCs)数量及功能的性别差异、女性月经周期对其的影响和雌二醇的体外动员作用。方法:选择月经周期正常的健康女性和年龄匹配的同等条件男性各10名,男性1次采血,女性在月经周期内3个性激素变化阶段(卵泡初... 目的:探讨成人循环内皮祖细胞(EPCs)数量及功能的性别差异、女性月经周期对其的影响和雌二醇的体外动员作用。方法:选择月经周期正常的健康女性和年龄匹配的同等条件男性各10名,男性1次采血,女性在月经周期内3个性激素变化阶段(卵泡初期、排卵前期和黄体中期)分别采血。用流式细胞仪计数循环CD34^+/CD133^+/含有激酶插入结构域的受体(KDR)^+的EPCs数量,放射免疫法测定雌二醇水平;经体外培养7 d,计数EPCs,并观察其黏附能力;分别通过跨膜迁移实验和增殖实验观察不同浓度雌二醇的影响。结果:女性组循环EPCs数量明显高于男性组(P<0.01),月经周期内排卵前期和黄体中期明显高于卵泡初期(P<0.05)。经体外培养测定EPCs功能,男性与女性无明显差异。较高浓度的雌二醇(≥1×10^(-9)mol/L)能显著增强EPCs的跨膜迁移能力和增殖能力(P<0.05)。结论:成人循环EPCs数量存在性别差异并且受女性月经周期影响,雌二醇对EPCs的动员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祖细胞 雌二醇 性别差异 月经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室起搏对肥厚梗阻型心肌病临床、血流动力学及形态学影响的随访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陈振云 陈海英 +6 位作者 刘祖秋 蔡幼梅 陈晓敏 张国元 吴宗贵 洪中立 闵宗延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58-361,共4页
目的:观察肥厚梗阻型心肌病(HOCM)患者右室起搏治疗的远期临床、血流动力学及形态学变化,以确定右室起搏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方法:采用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及超声多普勒检查方法观察右室起搏前、后(2 h、12周、... 目的:观察肥厚梗阻型心肌病(HOCM)患者右室起搏治疗的远期临床、血流动力学及形态学变化,以确定右室起搏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方法:采用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及超声多普勒检查方法观察右室起搏前、后(2 h、12周、4年)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及形态学变化。结果:右室起搏治疗4年后,患者临床症状、心功能、多数血流动力学及形态学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尤其是左室舒张期末压力(LVEDP)、左室流出道(LVOT)压力阶差(LVOTG),LVOT内径、LVOT血流速度、二尖瓣前向运动(SAM)评级等均较起搏前显著降低或减少(P<0. 01),其中 LVOTG,LVOT血流速度及 SAM评级又较起搏12周时显著改善(P<0.05);心排血量(CO)及心排血指数(CI)较起搏治疗前明显增加,肥厚的室间隔较起搏前及起搏12周时均明显变薄(P<0.05)。结论:右室起搏能显著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心功能及血流动力学指标,并能逆转肥厚的室间隔及左室游离壁,改善LVOT梗阻,其远期疗效显著;对药物治疗无效或疗效不满意的HOCM患者起搏治疗可能成为较为理想的治疗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厚型心肌病 心脏起搏 血流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