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浙江宁波鱼山遗址出土木材的种属鉴定与分析
1
作者 赵一凡 王树芝 +1 位作者 雷少 焦延静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25,共11页
鱼山遗址是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以河姆渡文化和商周时期遗存为主体的一处遗址。在2013~2015年发掘中,采集了58个木材样品。经鉴定,出土木材分别属于柏木属(Cupressus sp.)、松属(Pinus sp.)、甜槠(Castanopsis eyrei)、青冈属(Cyclobalan... 鱼山遗址是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以河姆渡文化和商周时期遗存为主体的一处遗址。在2013~2015年发掘中,采集了58个木材样品。经鉴定,出土木材分别属于柏木属(Cupressus sp.)、松属(Pinus sp.)、甜槠(Castanopsis eyrei)、青冈属(Cyclobalanopsis sp.)等15个属或种。研究表明,鱼山先民主要利用遗址周边的树木资源,而且松属、青冈属木材在先民生活中有重要作用,被广泛用作建材和生活用器用材;青冈属为代表的壳斗科树木在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时期可能是先民的食物资源而得到了先民的保护;先民选用甜槠制作木屐,利用榉属、糙叶树属、柿属木材修筑木构通道,利用青冈、甜槠制作木陀螺;在遗址区域发现了古松树遗存,可能是先民自然神信仰的体现。鱼山先民在木材利用上体现了就地取材、因材施用的特点,为探讨宁绍平原史前树木资源利用模式提供了新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山遗址 木材考古 木材利用 木材解剖 考古学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教育基地评定与规划建设——以宁波为例 被引量:3
2
作者 马丽丽 陈蓉 +2 位作者 张延 卞正平 曹凤芹 《规划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3-160,共8页
在国土空间规划时代,自然教育基地作为一种特殊的生态空间,其规划建设具有充分发挥生态空间多种功能、实现自然资源永续利用的积极意义,对于在全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观具有重要影响。梳理自然教育基地的内涵、特征与类型,明... 在国土空间规划时代,自然教育基地作为一种特殊的生态空间,其规划建设具有充分发挥生态空间多种功能、实现自然资源永续利用的积极意义,对于在全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观具有重要影响。梳理自然教育基地的内涵、特征与类型,明确自然教育基地的评定条件、评定程序与规划建设路径,并以宁波自然教育基地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着重阐述宁波四明山国家森林公园和宁波杭州湾国家湿地公园的规划建设情况,以期为其他自然教育基地的评定与规划建设提供案例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教育基地 自然教育 生态文明建设 国土空间规划 宁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船饱水考古木材内外部位降解特征研究
3
作者 李仁 张治国 +3 位作者 金涛 孙满利 铁付德 殷亚方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1-102,共12页
为探究沉船考古木材内外部位的降解特征,选择“小白礁Ⅰ号”沉船遗址出水的一件饱水考古木材样品,通过分区取样获得其剖面“外层”与“内核”部位的样品。经鉴定样品为龙脑香属(Dipterocarpus sp.)木材,并进一步采用光学显微镜(OM)、扫... 为探究沉船考古木材内外部位的降解特征,选择“小白礁Ⅰ号”沉船遗址出水的一件饱水考古木材样品,通过分区取样获得其剖面“外层”与“内核”部位的样品。经鉴定样品为龙脑香属(Dipterocarpus sp.)木材,并进一步采用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ATR-FTIR)和动态水蒸气吸附(DVS)等方法综合分析考古木材内外部位的降解差异。结果表明,外层木材最大含水率(MWC)高达687%,内核木材MWC为246%。外层木材所有类型细胞均降解,而内核木材部分木纤维细胞保存完好,呈现被侵蚀细菌降解的模式。SEM形貌分析显示外层木材细胞壁具多孔“海绵”结构。FTIR确定了外层木材细胞壁残余化学组分主要为木质素,而内核木材保留了部分纤维素,结合主成分分析(PCA)表明纤维素是判别外层与内核木材降解差异的特征化学组分,层次聚类分析(HCA)判定样品剖面存在降解过渡区。DVS分析发现外层木材吸湿平衡含水率高于内核木材,借助H-H模型拟合吸附等温曲线,进一步揭示外层与内核木材的水分吸附性能差异与细胞壁化学组分及孔隙结构有关。综合分析方法阐释了“小白礁Ⅰ号”沉船饱水考古木材非均一性降解特征,实现了木材内外部位保存状况的准确判定,为饱水木质文物的保护及利用积累了科学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饱水考古木材 小白礁Ⅰ号 降解特征 木材细胞壁 水分吸附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湖桥文化的分期与年代
4
作者 李永宁 李冰 《文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7-54,共8页
跨湖桥文化是一支分布在钱塘江流域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通过对萧山跨湖桥、浦江上山等遗址出土典型陶器作类型学分析,跨湖桥文化可分为三期。参考碳十四年代测定数据及其与周边相关文化年代关系,跨湖桥文化的绝对年代大致在公元前6... 跨湖桥文化是一支分布在钱塘江流域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通过对萧山跨湖桥、浦江上山等遗址出土典型陶器作类型学分析,跨湖桥文化可分为三期。参考碳十四年代测定数据及其与周边相关文化年代关系,跨湖桥文化的绝对年代大致在公元前6000-前4900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湖桥文化 跨湖桥遗址 分期 年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宁波马衙街南遗址发掘简报
5
作者 李永宁 付亚瑞(绘图) +2 位作者 罗雅馨(绘图) 高梦玲(绘图) 吴敬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68-78,共11页
为了配合历史文化街区的旧城改造,2015年,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位于宁波市海曙区月湖西侧的马衙街南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此次发掘清理出晚唐至明清时期的地层及遗迹,出土了大量瓷器,为研究宁波地区晚唐至明清时期的城市发展和... 为了配合历史文化街区的旧城改造,2015年,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位于宁波市海曙区月湖西侧的马衙街南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此次发掘清理出晚唐至明清时期的地层及遗迹,出土了大量瓷器,为研究宁波地区晚唐至明清时期的城市发展和变迁提供了重要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波 马衙街南遗址 晚唐至明清 瓷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材生物病害严重区域古建筑木构件树种选择及与生物病害的关系 被引量:12
6
作者 刘波 付跃进 +2 位作者 马星霞 卢芸 王麟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08-121,共14页
【目的】研究木材生物病害严重区域木结构古建筑木构件用材树种选材原则及与生物病害的关系,深入认识我国古建筑用材的树种配置模式和生物病害规律,为古建筑修缮保护和古代建筑史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12座木结构古建筑修缮时因... 【目的】研究木材生物病害严重区域木结构古建筑木构件用材树种选材原则及与生物病害的关系,深入认识我国古建筑用材的树种配置模式和生物病害规律,为古建筑修缮保护和古代建筑史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12座木结构古建筑修缮时因病害更换下来的30份旧木构件为研究对象,检测其生物病害种类、位置和程度,在木构件上切取样品,根据样品腐朽程度选用碳蜡包埋或普通制片方法,采用滑走切片机制备15~20μm厚显微切片,光学显微镜观察微观构造和生物病害特征,参照IAWA针叶树和阔叶树木材识别特征一览表,依据国家标准进行木材树种识别和生物病害等级判定。【结果】12座木结构古建筑木构件用材树种涉及12科14属,针阔叶树材占比分别为43.3%和56.7%,其中杉木属、桦木属、杨木属和硬木松是常用树种。浙江省古建筑木构件用材最为丰富,河南、贵州省古建筑木构件用材以阔叶树为主,湖南省古建筑木构件用材以针叶树为主。10种木构件中,承重且体积较大的木构件用材树种主要是杉木、落叶松、银杏、硬木松、桦木、锥木、楠木、栎木、榆木、杨木、番龙眼和厚皮香;非承重且体积较小或装饰用木构件用材树种主要是杉木、桦木、杨木、椴木、榆木和臭椿。14种树种的物理力学强度中等,气干密度和抗弯强度最大的是栎木,最小的是杉木;木材强耐腐及耐腐的树种有9种;易开裂的有4种。木构件受腐朽真菌、木蜂、蠹虫和白蚁等不同程度危害;易受木蜂侵害的树种为杉木、桦木和硬木松,易受蠹虫侵害的树种为硬木松、桦木和杨木,易受白蚁蛀蚀的树种为杉木、榆木、栎木和锥木;所有树种均易受腐朽菌侵害,其中杉木、桦木和杨木占比较大。【结论】木材生物病害严重区域古建筑木构件用材特点存在明显差异,不同木构件用材和同类木构件用材均存在差异。选材原则:1)从建筑安全性能考虑,木材物理力学性能是用材选择的首要因素;2)从材料采伐运输的经济便捷性考虑,宜选用当地常见乡土树种;3)因“就地取材”为其重要选材原则,导致不同地区用材差异较大;4)一定程度上受木构件使用用途影响;5)一定程度上受古建筑地位和功能影响。木材生物病害与木构件用材选择密切相关:1)尽管树种天然耐腐性存在差别,但真菌腐朽仍是12座木结构古建筑木构件用材材性劣化的首要生物病害因素,说明腐朽与古建筑所处气候环境关系更密切;2)木构件虫蛀病害以木蜂和蠹虫危害为首,木蜂筑巢树种的选择与木蜂种类、构件种类和建筑地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结构古建筑 木材识别 菌虫危害 腐朽 木蜂 蠹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国木结构古建筑木蜂危害风险区域划分 被引量:12
7
作者 马星霞 王麟 +6 位作者 朱海燕 刘波 张斌 卢芸 王艳华 蒋明亮 王六如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16-123,共8页
【目的】根据木蜂种类、分布、筑巢特性和危害程度,对全国木结构古建筑木蜂危害风险区域进行初步划分,为木结构古建筑预防性保护方案制定提供依据。【方法】查阅文献和馆藏木蜂标本信息,汇总不同种类木蜂的分布,分析木蜂筑巢特性及对木... 【目的】根据木蜂种类、分布、筑巢特性和危害程度,对全国木结构古建筑木蜂危害风险区域进行初步划分,为木结构古建筑预防性保护方案制定提供依据。【方法】查阅文献和馆藏木蜂标本信息,汇总不同种类木蜂的分布,分析木蜂筑巢特性及对木结构的危害程度;勘查各省木结构古建筑危害发生程度,记载木蜂对木结构古建筑的危害情况,综合比较后进行全国木结构古建筑木蜂危害风险区域划分。【结果】黑龙江地区无木蜂分布,内蒙古、青海、新疆、宁夏和陇东以外的甘肃仅有突眼木蜂分布,这些地区木结构古建筑未发现木蜂危害。西藏、河南、山西、山东、辽宁、吉林和甘肃陇东地区仅发现1种木蜂——黄胸木蜂。湖北、陕西、四川、河北、安徽和江苏发现有2种木蜂分布。实地勘察结果显示,河南、山西、四川、江苏和安徽均发现有木蜂轻度危害(危害程度1级);云南、贵州、湖南、江西、广东、广西、福建、浙江和海南木蜂危害发生比较严重(危害程度2级或2级以上),危害木构件的木蜂往往有3种以上。【结论】将无木蜂分布的黑龙江以及仅有突眼木蜂分布的内蒙古、青海、新疆、宁夏和陇东以外的甘肃划分为木蜂危害低风险区域(代号CB1);木结构古建筑危害发生程度较轻或暂未发现危害,但有1种或2种木蜂分布的地区划分为木蜂危害中风险区域(代号CB2);危害木构件的木蜂有3种以上且危害发生程度较重的云南、贵州、湖南、江西、广东、广西、福建、浙江和海南划分为木蜂危害高风险区域(代号CB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结构古建筑 木蜂 生物危害 风险区域 筑巢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危害我国古建筑木构件的天牛类害虫 被引量:4
8
作者 马星霞 李嘉欣 +1 位作者 王麟 王艳华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30-140,共11页
鞘翅目昆虫天牛幼虫在木材内部营钻蛀性生活,破坏木结构建筑或古建筑木构件,严重时短期即可导致建筑倒塌,极大影响木结构安全,系统性了解危害古建筑木构件的天牛类害虫种类、危害特性、防治和预防对古建筑保护工程勘察、预防性保护方案... 鞘翅目昆虫天牛幼虫在木材内部营钻蛀性生活,破坏木结构建筑或古建筑木构件,严重时短期即可导致建筑倒塌,极大影响木结构安全,系统性了解危害古建筑木构件的天牛类害虫种类、危害特性、防治和预防对古建筑保护工程勘察、预防性保护方案设计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研究基于全国各地古建筑和民居天牛危害相关报道,结合部分地区古建筑木构件虫害勘察实例,总结危害我国古建筑木构件的天牛种类、分布、生活习性和寄主树种,梳理天牛危害识别技术及其危害等级划分标准,分析古建筑木构件天牛危害风险和预防措施。危害我国古建筑木构件的天牛种类主要有家茸天牛、家扁天牛、长角凿点天牛和槐绿虎天牛4种;全国各地古建筑木构件均有天牛危害侵染风险;预防天牛在古建筑上的危害重要的是维修工程中新更换木构件和墩接、加固用木材加工之前应预处理,包括原木剥皮、干燥处理、防腐处理等措施;应建立古建筑病虫害定期检查监测制度,及时发现虫害及时除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建筑木构件 鞘翅目昆虫 钻蛀性害虫 天牛 危害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木蜂筑巢习性的古建筑木构件木蜂危害等级划分 被引量:4
9
作者 马星霞 王麟 +6 位作者 乔云飞 段恩泽 路易 方旋 张斌 王艳华 金琪军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67-174,共8页
【目的】基于木蜂筑巢习性,划分古建筑木构件木蜂危害等级,为古建筑保护工程勘察提供参考依据和评定标准。【方法】收集受木蜂危害的轻木构件,采用内窥镜、CT扫描和巢穴解剖方式,了解巢穴构造,计算隧道容积和巢穴体积,估算木材损失程度... 【目的】基于木蜂筑巢习性,划分古建筑木构件木蜂危害等级,为古建筑保护工程勘察提供参考依据和评定标准。【方法】收集受木蜂危害的轻木构件,采用内窥镜、CT扫描和巢穴解剖方式,了解巢穴构造,计算隧道容积和巢穴体积,估算木材损失程度,结合古建筑木构件危害勘察,划分木蜂危害等级。【结果】经鉴定,收集到的木蜂为黄胸木蜂。内窥镜可以观测到主隧道,隧道有2~3条分枝,次隧道与主隧道夹角成一定角度,影响内窥镜进一步深入观测。CT扫描能够准确了解巢穴内部危害。巢穴解剖发现,黄胸木蜂巢穴皆为分枝型,大部分为双向平行2条分枝或一侧2条分枝另一侧1条分枝;巢室内径平均1.55 cm,每条分枝长度平均14.4 cm,隧道容积平均约133.67 cm^(3),巢穴体积平均1436.58 cm^(3)。【结论】古建筑木蜂危害一般发生在建筑外部的檐椽、望板、斗栱等非承重和非独立作用构件上,基于木蜂筑巢习性估算木材损失程度,古建筑木构件木蜂危害可划分为1~4级:当木构件有且仅有1个木蜂孔洞时,为1级危害;当木构件有2~3个木蜂孔洞时,为2级危害;当木构件有4~5个木蜂孔洞时,为3级危害;当木构件有6个及以上木蜂孔洞时,为4级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结构古建筑 木蜂危害 筑巢特性 危害等级评定 病害勘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绍平原东部新石器遗址地层碱土金属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以及对海水入侵事件的指示 被引量:3
10
作者 潘昱 孙国平 +2 位作者 雷少 吴莹莹 王张华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69-180,共12页
宁绍平原东部地区孕育了丰富灿烂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但目前发现的遗址地层中普遍存在着不同时期文化堆积中断现象。选择井头山遗址和鱼山遗址两个剖面进行AMS14C测年、有机地球化学和碱土金属元素分析,探讨稀醋酸提取的碱土金属元素含量... 宁绍平原东部地区孕育了丰富灿烂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但目前发现的遗址地层中普遍存在着不同时期文化堆积中断现象。选择井头山遗址和鱼山遗址两个剖面进行AMS14C测年、有机地球化学和碱土金属元素分析,探讨稀醋酸提取的碱土金属元素含量变化的特征和原因,同时通过与研究区其他新石器遗址地层记录对比,识别区域性的水文环境变化事件。研究结果显示,稀醋酸提取的碱土金属元素Sr和Ca含量对海岸带低地环境的海水入侵事件十分敏感,是海陆过渡带有效的水文环境代用指标;而Ba含量的变化更加复杂,在两个遗址的中全新世地层中普遍呈现为低值,显示其不仅受水体盐度影响,而且与本地河流输入的泥沙量密切相关。通过区域性地层对比,认为宁绍平原东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存在3次大范围海水入侵事件,分别发生于大约6300、5300和4500 cal.aBP,主要由相对海平面上升或极端风暴事件造成,是新石器遗址文化堆积中断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岸带低地 Sr BA 水文环境 河流输入 极端风暴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白礁Ⅰ号”清代木质沉船构件的脱盐监测 被引量:2
11
作者 杜靖 金涛 +6 位作者 胡凤丹 张弛 朱铁权 詹长法 李乃胜 贾政 陈岳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3294-3298,共5页
“小白礁Ⅰ号”是一艘沉没于清代道光(1821—1850)年间的远洋木质商船,其“中西合璧”的船体构造为社会所关注。脱盐保护处理主要采用10 mmol·L^(-1)EDTA-2Na为水溶液,NaOH配置成中性后,静水浸泡和去离子水循环相配合,周期性更换... “小白礁Ⅰ号”是一艘沉没于清代道光(1821—1850)年间的远洋木质商船,其“中西合璧”的船体构造为社会所关注。脱盐保护处理主要采用10 mmol·L^(-1)EDTA-2Na为水溶液,NaOH配置成中性后,静水浸泡和去离子水循环相配合,周期性更换脱盐溶液的方式进行。选取浸泡脱盐中的“小白礁Ⅰ号”典型船体构件作为持续监测观察样本,定期采集脱盐浸泡液样品,通过连续为期一年的分析检测,全面监控评估船体构件的脱盐情况。利用分光测色计检测木材样品表面颜色变化;扫描电镜-能谱(SEM-EDS)观察木材样品微观形貌及元素变化;元素分析仪检测木材样品的硫元素含量、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检测脱盐溶液的铁元素含量,评估以硫铁化合物为主的难溶盐脱除效果;离子色谱分析(IC)检测脱盐溶液中的阴阳离子含量,评估可溶盐的脱除效果。分光测色计测试结果表明,“小白礁Ⅰ号”船体构件整体的色差变化趋势较为稳定,色差变化不明显。扫描电镜-能谱(SEM-EDS)测试结果表明,以球状颗粒形态存在的硫铁化合物明显减少,难溶盐得到了有效的脱除。元素分析仪、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测试结果表明,船体构件中硫含量降低到1 Wt%左右,脱盐溶液内的铁元素含量整体偏低,波动幅度不明显,且呈缓慢的下降趋势,后半段铁元素脱除率明显降低。离子色谱分析(IC)结果表明脱盐溶液中SO_(4)^(2-)含量很低,变化小。K+,Mg^(2+)和Ca^(2+)已经基本检测不到。Cl^(-)和Na^(+)含量相对较高,是由脱盐试剂中含有这两种离子所致,停止投放试剂改换纯水浸泡可有效降低含量。Cl^(-)和Na^(+)含量虽然有所波动,但在长达一年的时间内总脱盐量变化幅度较小,大量可溶盐已被脱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白礁Ⅰ号 脱盐 硫铁化合物 ICP-MS 离子色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