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剖宫产时蛛网膜下隙0.75%罗哌卡因麻醉的ED_(50) 被引量:5
1
作者 沈晓署 甘果 袁力勇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8年第8期905-908,共4页
目的:确定剖宫产时蛛网膜下隙0.75%罗哌卡因(ropivacaine,Rop)麻醉的半数有效剂量(ED50)。方法:32名ASAⅠ-Ⅱ、择期在蛛网膜下隙-硬膜外隙联合麻醉(combined spinal-epidural an-esthesia,CSEA)下剖宫产产妇参加试验。第一位产... 目的:确定剖宫产时蛛网膜下隙0.75%罗哌卡因(ropivacaine,Rop)麻醉的半数有效剂量(ED50)。方法:32名ASAⅠ-Ⅱ、择期在蛛网膜下隙-硬膜外隙联合麻醉(combined spinal-epidural an-esthesia,CSEA)下剖宫产产妇参加试验。第一位产妇0.75%Rop剂量为12.8mg,以相邻剂量的98.4%为剂量的变化幅度。感觉、运动神经阻滞分别以针刺法及改良Bromage法测定。麻醉有效的指标为:蛛网膜下隙给药后10min内感觉平面阻滞达到T7、Bromage达3分、切皮不痛、肌松满意。计算剖宫产时蛛网膜下隙0.75%Rop麻醉的ED50及其95%可信区间(CI)。结果:32名产妇中有5例麻醉效果可疑,剔除出本研究。根据其余27名产妇序贯试验得出剖宫产时蛛网膜下隙0.75%Rop麻醉的ED50为11.97mg,ED50的95%CI为11.75-12.19mg。结论:L3-4间隙CSEA下剖宫产时,蛛网膜下隙0.75%罗哌卡因麻醉的ED50为11.97m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剖宫产 蛛网膜下隙-硬膜外隙联合麻醉 罗哌卡因 半数有效剂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侏儒产妇的剖宫产麻醉1例 被引量:2
2
作者 李鼎 叶松 +1 位作者 李茹 严海雅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359-1359,共1页
产妇,年龄20岁,因“孕36周先兆早产,臀位,侏儒症”拟行急诊剖宫产术。体格检查如下:神志清,精神可。无特殊面容,Mallampati评分Ⅱ级,无短颈,腰部脊柱向左侧弯明显,心肺听诊无殊,腹隆符合孕周,神经系统检查未见异常。产妇体... 产妇,年龄20岁,因“孕36周先兆早产,臀位,侏儒症”拟行急诊剖宫产术。体格检查如下:神志清,精神可。无特殊面容,Mallampati评分Ⅱ级,无短颈,腰部脊柱向左侧弯明显,心肺听诊无殊,腹隆符合孕周,神经系统检查未见异常。产妇体重48妇,身高120cm,既往无手术史和麻醉史,无服用如阿司匹林等会影响药物出凝血功能的药物史,急诊血常规和出凝血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剖宫产术 产妇体重 侏儒症 麻醉 神经系统检查 出凝血功能 先兆早产 体格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艾司氯胺酮预防无痛人工流产术中丙泊酚注射痛的有效剂量 被引量:20
3
作者 沈燕平 殷利军 +1 位作者 庄文明 严海雅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22年第6期660-664,共5页
目的:探讨艾司氯胺酮预防无痛人流术中丙泊酚注射痛的有效剂量。方法:选择2021年11月至12月拟择期行无痛人流术患者,年龄20~40岁,ASAⅠ~Ⅱ级,BMI 19~26 kg/m^(2)。采用改良序贯法进行试验,艾司氯胺酮初始剂量为0.2 mg/kg,相邻患者艾司... 目的:探讨艾司氯胺酮预防无痛人流术中丙泊酚注射痛的有效剂量。方法:选择2021年11月至12月拟择期行无痛人流术患者,年龄20~40岁,ASAⅠ~Ⅱ级,BMI 19~26 kg/m^(2)。采用改良序贯法进行试验,艾司氯胺酮初始剂量为0.2 mg/kg,相邻患者艾司氯胺酮剂量梯度为0.02 mg/kg,当出现丙泊酚注射痛阳性,下一例采用高一级剂量,反之采用低一级剂量,待出现七个上下交叉拐点则停止试验。采用Probit法计算艾司氯胺酮的半数有效剂量(ED_(50))和95%有效剂量(ED_(95))及其95%置信区间(CI)。记录注药前(T_(0))、艾司氯胺酮注射后(T_(1))、丙泊酚注射后(T_(2))、手术结束时(T_(3))的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O_(2))和心率(HR)。同期观察并记录苏醒时间、恶心呕吐、谵妄、视觉异常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艾司氯胺酮预防丙泊酚注射痛的ED_(50)和ED_(95)及95%CI为0.135(0.116~0.149)mg/kg和0.170(0.153~0.252)mg/kg。与T_(0)比较,T_(1)时MAP升高,T_(2)时MAP降低,T_(2)时SpO_(2)降低(P<0.05),苏醒时间为(7.2±3.1)min,所有患者均未发生恶心呕吐、术后躁动、谵妄及视物异常等不良反应情况。结论:艾司氯胺酮缓解丙泊酚注射痛的ED_(50)和ED_(95)分别为0.135 mg/kg和0.170 mg/kg。小剂量艾司氯胺酮可以有效预防无痛人工流产术中丙泊酚注射痛并维持患者血流动力学平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司氯胺酮 丙泊酚 注射痛 人工流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哌卡因蛛网膜下隙阻滞分娩镇痛的剂量-效应关系 被引量:11
4
作者 蔡晓雷 钟惠珍 +3 位作者 甘果 袁力勇 黄建平 方春峰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9年第1期90-93,共4页
目的:确定罗哌卡因(ropivacaine,Rop)蛛网膜下隙分娩镇痛的剂量~效应关系。方法:100名拟实施分娩镇痛初产妇,按蛛网膜下隙Rop剂量不同,随机分为Rop 1.0mg(R。)组、1.5mg(R2)组、2.2mg(Rj)组及3.3mg(R4)组,每组25... 目的:确定罗哌卡因(ropivacaine,Rop)蛛网膜下隙分娩镇痛的剂量~效应关系。方法:100名拟实施分娩镇痛初产妇,按蛛网膜下隙Rop剂量不同,随机分为Rop 1.0mg(R。)组、1.5mg(R2)组、2.2mg(Rj)组及3.3mg(R4)组,每组25名。有效镇痛的标准为蛛网膜下隙注射Rop 10min内产妇宫缩时VAS评分0~2cm。运用概率单位回归分析(Probit法),建立有效镇痛产妇比例的概率单位(Z值)与蛛网膜下隙Rop对数剂量的回归关系方程,并计算Rop的E%及E%。结果:有效镇痛产妇比例的概率单位(Z值)与Rop对数剂量的回归关系方程为:Probit(Z)=-1.00478±5.67816(10g剂量);Rop蛛网膜下隙分娩镇痛的ED50为1.50mg(95%可信区间:1.31~1.70mg),ED。为2.93mg(95%可信区间:2.42~4.16mg)。结论:Rop蛛网膜下隙分娩镇痛的ED50为1.50mg,ED95为2.93m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哌卡因 蛛网膜下隙 分娩镇痛 剂量 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剂量艾司氯胺酮预防无痛人工流产患者丙泊酚注射痛的效果 被引量:26
5
作者 沈燕平 殷利军 庄文明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269-1273,共5页
目的探讨小剂量艾司氯胺酮预防无痛人工流产患者丙泊酚注射痛(PIP)的效果。方法选择行无痛人流患者198例,年龄18~50岁,BMI 19~26 kg/m^(2),ASA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三组:生理盐水组(C组)、利多卡因组(L组)和艾司氯胺酮... 目的探讨小剂量艾司氯胺酮预防无痛人工流产患者丙泊酚注射痛(PIP)的效果。方法选择行无痛人流患者198例,年龄18~50岁,BMI 19~26 kg/m^(2),ASA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三组:生理盐水组(C组)、利多卡因组(L组)和艾司氯胺酮组(E组),每组66例。C组静脉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5 ml,L组静脉注射利多卡因0.5 mg/kg,E组静脉注射艾司氯胺酮0.15 mg/kg。每组静脉注射相应药物60 s后,以0.2 ml/s的速度静脉注射丙泊酚2 mg/kg。采用Ambesh四分法评价PIP发生情况。记录麻醉前、手术开始前和手术结束时的HR、SBP、DBP。记录术中丙泊酚总用量、麻醉时间、手术时间、苏醒时间。记录去氧肾上腺素和阿托品使用情况。记录术中低血压、低氧血症、心动过缓、谵妄、恶心呕吐、体动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C组比较,L组和E组中重度疼痛和PIP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与L组比较,E组轻度疼痛和PIP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与E组比较,手术开始前C组和L组SBP和DBP明显降低,术中丙泊酚总用量明显增多,麻醉时间和苏醒时间明显延长,低氧血症及需托下颌的发生率均明显升高(P<0.05)。三组患者术中低血压、心动过缓、恶心呕吐、谵妄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小剂量艾司氯胺酮(0.15 mg/kg)可有效抑制无痛人工流产术中丙泊酚注射痛,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并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可安全用于无痛人工流产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司氯胺酮 丙泊酚 注射痛 人工流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髂腹股沟及髂腹下神经阻滞联合腹直肌鞘阻滞在腹腔镜小儿疝高位结扎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34
6
作者 吴云 金啸 叶松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973-976,共4页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髂腹股沟/髂腹下神经阻滞联合腹直肌鞘阻滞在腹腔镜腹股沟疝囊高位结扎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12月间在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行腹腔镜下腹股沟疝囊高位结扎术的手术患儿5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I级、年龄...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髂腹股沟/髂腹下神经阻滞联合腹直肌鞘阻滞在腹腔镜腹股沟疝囊高位结扎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12月间在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行腹腔镜下腹股沟疝囊高位结扎术的手术患儿5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I级、年龄4~8岁,按随机数余数分组法分为超声组(U组)和骶管神经阻滞组(C组),每组25例,均采用丙泊酚、芬太尼诱导七氟烷维持、喉罩,机控呼吸的麻醉方法。U组两侧4个位点分别行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并注入0.15%罗哌卡因混合液0.1 m L·kg^(-1),C组行骶管神经阻滞并注人相同局麻药0.75 m L·kg^(-1)。采用北美疼痛行为评估量表(CHEOPS)按评分对患儿在术后恢复室(PACU)的不同时间点及回到病房后的每个时间点做术后疼痛评估,统计应用曲马多镇痛病例数,出院前对患儿家长行满意度调查。结果 U组患儿在PACU、回病房后4及8 h的疼痛评分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回病房后需要曲马多镇痛:U组7例;C组6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组患儿家长满意度评分3(2,3)与C组3(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术中及术后均无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对于儿童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超声引导下的髂腹股沟/髂腹下神经阻滞联合腹直肌鞘阻滞能提供和骶管神经阻滞相当的镇痛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髂腹股沟/髂腹下神经阻滞 腹直肌鞘阻滞 小儿疝高位结扎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输血与血液保护研究热点解析 被引量:6
7
作者 卫新 严海雅 +2 位作者 冷玉芳 张卫 杨建军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25-328,共4页
随着手术患者逐年增多,围术期输血与血液保护对于缓解血源紧张、减少输血危害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临床意义。输血与血液保护的目标是通过整合所有可以使用的措施,减少异体血输注,进而改善患者的预后。手术患者是输血的主要人群,麻醉科医师... 随着手术患者逐年增多,围术期输血与血液保护对于缓解血源紧张、减少输血危害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临床意义。输血与血液保护的目标是通过整合所有可以使用的措施,减少异体血输注,进而改善患者的预后。手术患者是输血的主要人群,麻醉科医师是围术期输血与血液保护的主要实施者。本文解析近年来临床上输血与血液保护领域的研究热点,如术前贫血补铁治疗、氨甲环酸的临床应用、老年及新生儿的异体输血、产科及恶性肿瘤手术的自体血回输等,为麻醉科医师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科医师 血液保护 自体血回输 氨甲环酸 恶性肿瘤手术 异体输血 围术期输血 主要实施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芎嗪改善长时间丙泊酚所致遗忘小鼠的记忆能力 被引量:2
8
作者 甘果 袁力勇 +1 位作者 蒋月明 马涛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2年第5期1045-1048,共4页
目的:评估川芎嗪对长时间丙泊酚所致遗忘小鼠的记忆改善效果。方法:昆明种小鼠90只,体重17~25g,雌雄各半。按分层随机区组设计,将小鼠分成6组,分别为:生理盐水组(NS组)、10mg.kg-1丙泊酚组(P10组)、7mg.kg-1川芎嗪组(L7组)、20mg.kg-1... 目的:评估川芎嗪对长时间丙泊酚所致遗忘小鼠的记忆改善效果。方法:昆明种小鼠90只,体重17~25g,雌雄各半。按分层随机区组设计,将小鼠分成6组,分别为:生理盐水组(NS组)、10mg.kg-1丙泊酚组(P10组)、7mg.kg-1川芎嗪组(L7组)、20mg.kg-1川芎嗪组(L20组)、7mg.kg-1川芎嗪+10mg.kg-1丙泊酚组(L7+P10组)、20mg.kg-1川芎嗪+10mg.kg-1丙泊酚组(L20+P10组),每组15只。各组小鼠单独或联合腹腔内注射不同剂量的丙泊酚、川芎嗪、或生理盐水,日1次,连续9天。于实验第10天,即连续给药后第1天,行跳台训练。并于训练后24h、48h及72h,分别测试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结果:(1)小鼠训练后24h、48h测验,与NS组相比,P10组小鼠潜伏期缩短(P<0.05)、错误次数增多(P<0.05);训练后72h测验,P10组小鼠的潜伏期、错误次数与NS组相似(P>0.05);(2)小鼠训练后24h、48h、72h测验,与NS组相比,L7组、L20组小鼠潜伏期、错误次数均相似;(3)小鼠训练后24h、48h测验,与P10组相比,L7+P10组、L20+P10组小鼠均表现为潜伏期延长(P<0.05)、错误次数减少(P<0.05);训练后72h测验,L7+P10组、L20+P10组与P10组的潜伏期、错误次数均相似(P>0.05)。结论:日1次,连续9d,腹腔注射10mg.kg-1丙泊酚可致小鼠遗忘;7mg.kg-1或20mg.kg-1川芎嗪与10mg.kg-1丙泊酚合用,均能有效改善后者所致的小鼠记忆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芎嗪 丙泊酚 遗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咪达唑仑与盐酸戊乙奎醚对小鼠学习记忆获得和巩固及再现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袁力勇 戴体俊 +1 位作者 王霞民 程芳 《医药导报》 CAS 2008年第1期7-10,共4页
目的探讨咪达唑仑(Mid)、盐酸戊乙奎醚(Pen)对小鼠学习记忆的获得、巩固和再现的影响。方法120只昆明种小鼠分成4组,每组30只。分别为M组:给予Mid 1 mg.kg-1;P组:给予Pen 0.2 mg.kg-1;M+P组:给予Mid 1 mg.kg-1+Pen 0.2 mg.kg-1;NS组:给... 目的探讨咪达唑仑(Mid)、盐酸戊乙奎醚(Pen)对小鼠学习记忆的获得、巩固和再现的影响。方法120只昆明种小鼠分成4组,每组30只。分别为M组:给予Mid 1 mg.kg-1;P组:给予Pen 0.2 mg.kg-1;M+P组:给予Mid 1 mg.kg-1+Pen 0.2 mg.kg-1;NS组:给予等量0.9%氯化钠溶液。上述各组再随机分成3个亚组,均为10只,分别参加记忆的获得、巩固和再现实验。另取30只小鼠作阳性对照,每组10只。分别为S组:给予阳性对照药物东莨菪碱2mg.kg-1;SN组:给予亚硝酸钠125 mg.kg-1;A组:给予30%乙醇。所有药物注射容积均为0.1 mL.(10 g)-1。用避暗实验的错误次数和潜伏期作为评估小鼠学习记忆的指标。训练前给药测定药物对小鼠记忆获得的影响:训练前30 min,各组分别腹腔注射Mid、Pen、Mid+Pen或0.9%氯化钠溶液;训练前15 min,S组腹腔注射阳性对照药东莨菪碱。训练后立即给药测定药物对小鼠记忆巩固的影响:各组训练后立即腹腔注射Mid、Pen、Mid+Pen或0.9%氯化钠溶液;SN组训练后立即皮下注射阳性对照药亚硝酸钠。测验前给药测定药物对记忆再现的影响:测验前30 min分别腹腔注射Mid、阳性对照药30%乙醇灌胃;测验前15 min分别腹腔注射Pen或0.9%氯化钠溶液。结果单用Mid或合用Pen对记忆的获得和巩固均有抑制作用,而对记忆的再现无抑制作用;Mid合用Pen与单用Mid比较,虽不加重记忆获得的抑制,却明显抑制记忆的巩固;单用Pen不抑制记忆的获得、巩固和再现。结论Mid和Pen对记忆的抑制作用有利于防止术中知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咪达唑仑 戊乙奎醚 盐酸 学习障碍 记忆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咪达唑仑、盐酸戊乙奎醚对小鼠学习记忆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袁力勇 戴体俊 +1 位作者 王霞民 程芳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523-1527,共5页
目的观察咪达唑仑、盐酸戊乙奎醚单用、合用对小鼠学习记忆的影响。方法80只昆明(KM)小鼠分层随机区组设计,分为咪达唑仑(1mg.kg-1,midazolan,Mid)组、盐酸戊乙奎醚(0.2mg.kg-1,penehyclidine hydrochloride,Pen)组、咪达唑仑+盐酸戊乙... 目的观察咪达唑仑、盐酸戊乙奎醚单用、合用对小鼠学习记忆的影响。方法80只昆明(KM)小鼠分层随机区组设计,分为咪达唑仑(1mg.kg-1,midazolan,Mid)组、盐酸戊乙奎醚(0.2mg.kg-1,penehyclidine hydrochloride,Pen)组、咪达唑仑+盐酸戊乙奎醚(1mg.kg-1Mid+0.2mg.kg-1Pen,Mid+Pen)组及生理盐水(10ml.kg-1,NS)组,每组20只;每组再随机分为测试记忆获得组和巩固组,每组10只。采用避暗实验,以训练前/后给药分别评估药物对小鼠记忆获得或巩固的影响。比较各组避暗实验训练后d1、2、3、4、5、6和7测验所得的潜伏期和错误次数。结果①Mid单用或与Pen合用对记忆的获得和巩固均有抑制作用;②Mid合用Pen与Mid单用相比,不加重对记忆获得的抑制,而明显加重对记忆巩固的抑制,且合用比单用抑制记忆时间长。结论Mid和Pen联合使用,对小鼠学习记忆产生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咪达唑仑 盐酸戊乙奎醚 学习记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鞘内注射p-MPPF对异氟烷镇痛作用的影响
11
作者 马涛 袁力勇 +3 位作者 王丹 戴体俊 郭忠民 张励才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084-1087,共4页
目的探讨异氟烷(isoflurane,Iso)镇痛作用与小鼠脊髓5-HT1A受体的关系。方法昆明种小鼠腹腔注射Iso建立镇痛模型。分别以甩尾法、热板法、醋酸扭体法(15min内)评估小鼠鞘内注射5-HT1A受体拮抗剂p-MPPF(6μg和3μg)对Iso镇痛作用的影响... 目的探讨异氟烷(isoflurane,Iso)镇痛作用与小鼠脊髓5-HT1A受体的关系。方法昆明种小鼠腹腔注射Iso建立镇痛模型。分别以甩尾法、热板法、醋酸扭体法(15min内)评估小鼠鞘内注射5-HT1A受体拮抗剂p-MPPF(6μg和3μg)对Iso镇痛作用的影响。结果单独鞘内注射p-MPPF对小鼠甩尾潜伏期、热板痛阈、扭体次数无影响(P>0.05)。与Iso镇痛组(Iso组)相比,合用药组(Iso+M6组,Iso+M3组)甩尾潜伏期与热板痛阈均缩短(P<0.01或P<0.05);Iso+M6组扭体次数较Iso组增多(P<0.05),Iso+M3组无变化(P>0.05)。结论 Iso体表镇痛作用与激动小鼠脊髓5-HT1A受体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氟烷 镇痛 p-MPPF 5-HT1A受体 甩尾法 热板法 醋酸扭体法 脊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儿腹腔镜手术误伤髂总动脉1例
12
作者 严海雅 王霞民 +1 位作者 余萍 周春波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06年第5期400-400,共1页
关键词 髂动脉/损伤 外科手术 腹腔镜 小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病理性疼痛动物模型的选择与建立 被引量:5
13
作者 殷利军 陈辉 熊利泽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725-730,共6页
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是临床上最常见的难治性慢性疼痛,已成为最具挑战性的公共健康问题之一。由于NP发病率高,致病机制复杂且尚未完全阐明,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和预防策略,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因此,有必... 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是临床上最常见的难治性慢性疼痛,已成为最具挑战性的公共健康问题之一。由于NP发病率高,致病机制复杂且尚未完全阐明,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和预防策略,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深入研究NP的致病机制,为NP的治疗提供更多证据。选择与建立合适的疼痛动物模型是NP机制研究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目前动物模型多根据NP病因进行分类,不利于研究者对动物模型的筛选比较与建模。本文基于神经受损的方式,如单次损伤、持续损伤、全身疾病或药物诱导损伤等,对常见NP模型的动物选择和分类进行总结,以期为NP研究中动物模型的选择与建立提供有益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病理性疼痛 动物模型 痛觉超敏 疼痛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芎嗪对咪达唑仑所致记忆障碍小鼠学习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蒋月明 郭根花 +8 位作者 王树桂 万晶 姚毅 周兴 宋潇 彭飞飞 刘金东 马涛 袁力勇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1年第8期1823-1825,共3页
目的:观察川芎嗪注射液(tetramethylpyrazine,T)对咪达唑仑(midazolam,M)所致记忆障碍小鼠学习功能的影响。方法:将小鼠分为4组:生理盐水组(NS组),咪达唑仑组(M组),川芎嗪50 mg.kg-1+咪达唑仑组(T50+M组),川芎嗪100 mg.kg-1+咪达唑仑组(... 目的:观察川芎嗪注射液(tetramethylpyrazine,T)对咪达唑仑(midazolam,M)所致记忆障碍小鼠学习功能的影响。方法:将小鼠分为4组:生理盐水组(NS组),咪达唑仑组(M组),川芎嗪50 mg.kg-1+咪达唑仑组(T50+M组),川芎嗪100 mg.kg-1+咪达唑仑组(T100+M组)。用避暗实验(step-through test)观察各组24h、48h的潜伏期(latency)和错误次数(error times)。结果:24h,与NS组相比,M组、T50+M组、T100+M组潜伏期明显缩短(P<0.01),错误次数增加(P<0.01或P<0.05);与M组或T50+M组相比,T100+M组错误次数明显增加(P<0.01);48h,与NS组相比,M组潜伏期缩短(P<0.05),错误次数明显增多(P<0.01),T50+M组或T100+M组两项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M组相比,T50+M组错误次数减少(P<0.05)。结论:大剂量川芎嗪能增强咪达唑仑的遗忘作用,24h后却表现出记忆保护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芎嗪 咪达唑仑 避暗实验 学习记忆 遗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侧海马GABA_A受体部分介导丙泊酚致大鼠空间学习记忆障碍 被引量:1
15
作者 冯志惠 袁力勇 +1 位作者 邵永平 戴体俊 《医药导报》 CAS 2010年第8期998-1001,共4页
目的确定丙泊酚(propofol,Pro)致大鼠空间学习记忆障碍与腹侧海马γ-氨基丁酸A(GABAA)受体之间的关系。方法 112只SD大鼠随机分为14组,每组8只。采用Y迷宫法、以所需电击次数作为空间学习、记忆成绩指标,建立腹腔注射(i.p)Pro大鼠空间... 目的确定丙泊酚(propofol,Pro)致大鼠空间学习记忆障碍与腹侧海马γ-氨基丁酸A(GABAA)受体之间的关系。方法 112只SD大鼠随机分为14组,每组8只。采用Y迷宫法、以所需电击次数作为空间学习、记忆成绩指标,建立腹腔注射(i.p)Pro大鼠空间学习记忆障碍模型。大鼠海马置管后,腹侧海马内微量注射GABAA受体特异性拮抗剂荷包牡丹碱(bicuculline,Bic),观察不同剂量Bic(0.125,0.25,0.5mmol·L-1,1μL)对Pro所致空间学习记忆障碍的改善作用。结果 20mg·kg-1Pro可导致大鼠空间学习记忆障碍,与0.9%氯化钠溶液、脂肪乳、5mg·kg-1、10mg·kg-1Pro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随着海马内注射Bic剂量的增加(0.125,0.25,0.5mmol·L-1,1μL),20mg·kg-1Pro大鼠学习及记忆成绩有所改善(P<0.05),但最大剂量Bic组(即0.5mmol·L-1,1μL),仍无法达到溶媒对照组(与脂肪乳+人工脑脊液组比,P<0.05)水平。结论 Pro部分通过腹侧海马的GABAA受体导致大鼠空间学习记忆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泊酚 腹侧海马 Γ-氨基丁酸A受体 学习 记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