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胃血管球瘤CT影像学表现和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5
1
作者 蓝文婷 张艳 +1 位作者 赵振亚 杨建峰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718-721,共4页
目的:调查分析胃血管球瘤的CT表现及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7例胃血管球瘤病例的临床资料及CT影像学表现,观察肿瘤的生长位置、大小、数目、形态、生长方式、表面胃黏膜和周围胃壁情况,测量病灶各期的CT值及分析... 目的:调查分析胃血管球瘤的CT表现及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7例胃血管球瘤病例的临床资料及CT影像学表现,观察肿瘤的生长位置、大小、数目、形态、生长方式、表面胃黏膜和周围胃壁情况,测量病灶各期的CT值及分析强化趋势和特点。结果:病灶位于胃窦部6例,位于胃窦与胃大弯交界处1例,均单发,大小均在3 cm以内,腔内生长6例,腔内外混合生长1例。肿瘤平扫密度均匀,均未见出血、坏死及囊变,仅1例出现钙化。增强后,5例动脉期表现为肿瘤周边部轻度絮片状强化,其中1例可见粗大紊乱血管显影,门静脉期均匀显著强化达到峰值,CT值分别为139.25 HU、132.42 HU、146.53 HU、140.36 HU、135.16 HU,延迟期持续强化;2例动脉期表现为均匀显著强化达到峰值分别为138.67 HU、148.36 HU,门脉期呈持续均匀强化,延迟期仍持续强化,但程度较前两期减弱,7例胃壁黏膜光整,均不伴远处及淋巴结转移。结论:胃血管球瘤多发生于中老年女性,胃窦部多见;肿块位于黏膜下,密度均匀,有时可见钙化;动态增强扫描根据病理亚型表现不同强化趋势,呈明显均匀强化,强化峰值与腹主动脉相近的强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血管球瘤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钙化性纤维性肿瘤的影像学特征 被引量:8
2
作者 徐凌斌 朱海东 +1 位作者 杨育生 包杰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98-302,共5页
目的钙化性纤维性肿瘤(CFT)术前诊断正确率较低,本研究旨在探讨CFT在各个部位的影像学特点,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病理诊断为CFT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T与MRI表现,包括肿块大小、密度、信号、强化方式等。所有... 目的钙化性纤维性肿瘤(CFT)术前诊断正确率较低,本研究旨在探讨CFT在各个部位的影像学特点,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病理诊断为CFT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T与MRI表现,包括肿块大小、密度、信号、强化方式等。所有患者行CT检查,其中14例行增强扫描,4例行MRI检查。结果 18例中,17例为单发软组织肿块,1例为多发软组织肿块。17例边界清楚,1例位于实质性脏器的病灶与实质分界相对欠清。CT平扫病灶均呈等或稍高密度,且较均匀,无明显坏死囊变,增强扫描后呈轻度缓慢强化。肿块内可见粗大条状钙化或散在不规则点状钙化。4例MRI表现为T1WI等信号,T2WI等或稍低信号,扩散加权成像呈稍低信号。1例胃黏膜下肿块行超声内镜检查呈中等回声,胃镜检查可见胃黏膜隆起,表面粗糙,但未见明显破坏或糜烂。结论 CFT的影像学特征为:CT平扫呈均匀等、稍高密度,MRI呈等T1等或稍短T2信号,扩散加权成像稍低信号,增强扫描呈渐进性轻度强化或不强化,肿块中心出现粗大条状钙化或散在点状钙化时则比较典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组织肿瘤 纤维瘤 钙质沉着症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病理学 外科 诊断 鉴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患者体型和图像采集模式对经皮冠状动脉造影射线剂量和图像质量的影响研究
3
作者 钱海 张玉琴 +3 位作者 徐艳 胡德兴 岑泽民 楼钶楠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99-603,共5页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造影术中患者体型和图像采集模式对射线剂量和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于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接受择期经皮冠状动脉造影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常规组(男11例,女9例,冠状动脉模式采集图像)...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造影术中患者体型和图像采集模式对射线剂量和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于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接受择期经皮冠状动脉造影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常规组(男11例,女9例,冠状动脉模式采集图像)和低剂量组(男14例,女6例,电生理模式采集图像)。收集患者基本信息、体型数据和各项射线剂量数据,制定图像质量评分表量化评估图像质量。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患者胸围越大射线剂量越高,呈正线性相关。低剂量组各项射线剂量数据显著低于常规组(均P<0.01),降低比率为48.51%~60.74%。两组图像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1),图像质量均在良好及以上,符合介入手术要求。结论经皮冠状动脉造影术中射线剂量受患者体型、图像采集模式、曝光时间等多因素综合影响。优化图像采集模式可显著减少射线剂量,同时保证图像质量,保护患者和术者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造影 体型 射线剂量 图像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三维动脉自旋标记、双指数模型弥散加权成像评估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再通后再灌注损伤风险 被引量:10
4
作者 陈峰 王洁 +4 位作者 甘解华 王高燕 卢苗青 赵嘉林 陈勇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210-1214,共5页
目的探讨MR三维动脉自旋标记(3D-ASL)、双指数模型弥散加权成像(DWI)对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脑梗死患者血管再通治疗后再灌注损伤风险的评估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在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接受取栓治疗的36例脑... 目的探讨MR三维动脉自旋标记(3D-ASL)、双指数模型弥散加权成像(DWI)对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脑梗死患者血管再通治疗后再灌注损伤风险的评估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在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接受取栓治疗的36例脑梗死患者。根据术后临床和功能MRI表现,将患者分为高灌注组和无高灌注组。比较不同灌注患者临床特征、脑血流量(CBF)、表观弥散系数(ADC)等参数差异。结果36例患者中无高灌注组22例(61.1%),高灌注组14例(38.9%)。单因素分析显示,无高灌注组患者年龄、术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术后绝对CBF、相对CBF(rCBF)、ADC_(fast)、ADC_(slow)均低于高灌注组(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CBF与ADC_(fast)呈显著正相关(r=0.697,P<0.0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DC_(fast)是预测患者术后高灌注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显示最佳阈值为51.2×10^(-4)mm^(2)/s。结论MR 3D-ASL、双指数DWI技术可较好地评估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再通术后再灌注损伤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动脉自旋标记 脑血流量 双指数模型弥散加权成像 动脉取栓术 再灌注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造影与CT血管成像联合诊断冠状动脉起源异常2例 被引量:4
5
作者 钱海 徐卫峰 +1 位作者 张玉琴 赵健智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02-504,共3页
1病例简介病例1,女,60岁,主诉:反复胸闷10年余,既往高血压病史10年。体格检查:血压111/73 mmHg,心肺无异常。心肌标志物阴性;常规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动态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偶见房性早搏3次。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提示:左心室舒张功能减退... 1病例简介病例1,女,60岁,主诉:反复胸闷10年余,既往高血压病史10年。体格检查:血压111/73 mmHg,心肺无异常。心肌标志物阴性;常规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动态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偶见房性早搏3次。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提示:左心室舒张功能减退,左心室射血分数70%。冠状动脉造影提示左冠状窦未见冠状动脉发出(图1A),左、右冠状动脉共同开口于右冠状窦(图1B),钝缘支近段可见约90%局限性狭窄(图1C),因为钝缘支细小(直径<2 mm),未给予血运重建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起源异常 冠状动脉造影 CT血管成像 病例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面联合进路切除筛窦肿瘤4例 被引量:1
6
作者 谢光天 陈海 +4 位作者 韩义新 沈志森 李幼珍 赵侃 缪光胜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385-386,共2页
关键词 筛窦肿瘤 前颅窝底 颅面联合进路 手术入路 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