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宁波地区农村生活污水产污特征分析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刘中 金树权 罗艳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127-1130,共4页
以世界银行贷款宁波新农村发展项目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子项目为基础,开展宁波地区农村生活用水量、生活污水产生时间和污染物浓度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用水量明显大于按户籍人口计算的人均用水量,特别是山区地区由... 以世界银行贷款宁波新农村发展项目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子项目为基础,开展宁波地区农村生活用水量、生活污水产生时间和污染物浓度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用水量明显大于按户籍人口计算的人均用水量,特别是山区地区由于外出人口较多,按两种口径计算差异较大。农村生活污水为非连续排放,生活用水量在6:00—9:00、11:00—13:00和17:00—21:00出现3个高峰,22:00至次日6:00期间生活用水量基本无排放。平原村庄污水处理设施进水污染物平均浓度高于山区村庄,其中平原村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进水的COD、BOD5、SS、TN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172.4、57.0、55.8、36.4mg/L,山区村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进水的COD、BOD5、SS、TN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141.6、52.8、43.8、24.9m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波地区 农村生活污水 产污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种生态浮床常用水生植物的水质净化能力研究 被引量:17
2
作者 茅孝仁 周金波 《浙江农业科学》 2011年第1期157-159,共3页
选取大聚藻、美人蕉、黄菖蒲和鸢尾等4种生态浮床常用水生植物为研究对象,于2009年2月中旬至6月中旬在室内静水条件对其氮磷吸收和水质净化能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水生植物净增生物量差异较大,变化范围为313.8~1 214.1 g.m-2,净... 选取大聚藻、美人蕉、黄菖蒲和鸢尾等4种生态浮床常用水生植物为研究对象,于2009年2月中旬至6月中旬在室内静水条件对其氮磷吸收和水质净化能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水生植物净增生物量差异较大,变化范围为313.8~1 214.1 g.m-2,净增生物最高的大聚藻是最低黄菖蒲的3.87倍;不同水生植物的氮磷含量差异较小,4种水生植物的含氮量为16.0~26.4 mg.g-1,植株含磷量为1.4~2.4 mg.g-1;不同水生植物的水质净化能力相差较大,4种水生植物的水质氮去除率为38.6%~89.9%,水质磷去除率为29.3%~75.3%。大聚藻和美人蕉可作为优选的生态浮床水生植物,黄菖蒲和鸢尾由于其较强的耐寒性可进行组配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浮床 水生植物 水质净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0种水生植物的氮磷吸收和水质净化能力比较研究 被引量:127
3
作者 金树权 周金波 +3 位作者 朱晓丽 姚永如 蔡国成 陈若霞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571-1575,共5页
选取10种水生植物水罂粟、黄花水龙、大聚藻、香菇草、水芹、大薸、凤眼莲、美人蕉、黄菖蒲和鸢尾等为研究对象,于2009年2月中旬至6月中旬在室内静水条件下对其吸收氮、磷和净化水质的能力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水生植物... 选取10种水生植物水罂粟、黄花水龙、大聚藻、香菇草、水芹、大薸、凤眼莲、美人蕉、黄菖蒲和鸢尾等为研究对象,于2009年2月中旬至6月中旬在室内静水条件下对其吸收氮、磷和净化水质的能力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水生植物的净增生物量差异较大,变化范围为109.9-1 511.1 g.m-2,其中香菇草净增生物量最高,是黄花水龙(最低)的13.7倍;(2)不同水生植物的氮、磷含量差异较小,其氮、磷量变化范围分别为13.67~26.38 mg.g-1和1.16~3.50 mg.g-1;(3)不同水生植物的水质净化能力差异较大,10种水生植物的水质氮、磷去除率范围分别为36.3%~91.8%和23.2%~94.0%,10种水生植物的氮、磷吸收贡献率分别占水质氮、磷去除率的46.3%~77.0%和54.3%~92.7%。水体氮、磷去除率与水生植物净增生物量存在较高相关性,而与植株氮、磷含量不存在相关性,因而氮、磷吸收量而不是植株氮、磷含量应作为水生植物筛选的一个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生植物 氮、磷吸收 水质净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浓度氨氮对4种沉水植物的生长影响比较研究 被引量:17
4
作者 周金波 金树权 +2 位作者 包薇红 罗艳 胡杨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4-81,共8页
选取轮叶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苦草(Vallisneria natans)、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小茨藻(Najas minor)4种沉水植物为研究对象,在实验室静态模拟条件下,通过定期测定植物生物量、叶绿素、可溶性糖、过氧化物酶等指... 选取轮叶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苦草(Vallisneria natans)、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小茨藻(Najas minor)4种沉水植物为研究对象,在实验室静态模拟条件下,通过定期测定植物生物量、叶绿素、可溶性糖、过氧化物酶等指标变化,比较研究了不同浓度氨氮对4种沉水植物的生长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本研究条件下,轮叶黑藻、苦草、金鱼藻、小茨藻的氨氮最大适宜浓度和最大耐污浓度分别为2、2、1、0.5 mg·L^(-1)和6、6、4、2 mg·L^(-1)。不同沉水植物的相对生长率均随着水体氨氮浓度的升高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规律,轮叶黑藻、苦草、金鱼藻和小茨藻均在相应的氨氮最大适宜浓度时出现相对生长率最大值,其值分别为1.21、0.94、0.52和0.28。不同沉水植物在相应的氨氮最大适宜浓度范围内,试验期间植物的叶绿素和可溶性糖含量呈现上升趋势,植物的POD活性变化不大;当水体氨氮介于相应的最大适宜浓度和最大耐污浓度之间时,试验期间植物的叶绿素和可溶性糖含量变化规律不明显,植物的POD活性显著高于CK处理;当水体氨氮浓度超过相应的最大耐污浓度时,试验期间沉水植物叶绿素和可溶性糖含量呈下降趋势,植物的POD活性在7~21 d达到最大值,之后开始下降。研究表明,水体氨氮浓度是影响沉水植物生长的限制因素之一,不同沉水植物均存在相应的氨氮最大适宜浓度和最大耐污浓度,相应的低浓度氨氮能促进沉水植物生长,沉水植物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抗逆能力,但过高浓度氨氮会抑制沉水植物生长,甚至导致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水植物 氨氮 生长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活污泥猪粪混合好氧堆肥技术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陈若霞 金树权 +2 位作者 周金波 林斌 王耀德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86-489,共4页
以城市生活污水剩余污泥为主要原料,按3种不同体积比添加猪粪和木屑进行好氧堆肥研究。结果表明,3种处理均能实现剩余污泥的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从堆体温度、pH值和含水率3个指标看,堆肥前期16 d是堆肥的快速反应阶段,第16天后堆... 以城市生活污水剩余污泥为主要原料,按3种不同体积比添加猪粪和木屑进行好氧堆肥研究。结果表明,3种处理均能实现剩余污泥的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从堆体温度、pH值和含水率3个指标看,堆肥前期16 d是堆肥的快速反应阶段,第16天后堆肥基本处于后腐熟阶段。从全氮和种子发芽率指标看,堆体C[V(污泥)︰V(猪粪)︰V(木屑)=55%︰22.5%︰22.5%]的氮损失最少,堆肥腐熟程度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剩余污泥 猪粪 木屑 好氧堆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剩余污泥与木屑·鸡粪·猪粪混合好氧堆肥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周金波 金树权 +2 位作者 陈若霞 姚红燕 王扬军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33期16191-16192,16241,共3页
[目的]为明确剩余污泥好氧堆肥的过程参数控制和物料组配比例。[方法]利用剩余污泥与木屑、鸡粪、猪粪按不同体积比例混合进行好氧堆肥研究。[结果]从温度、pH和含水率来看,试验的前4 d是好氧堆肥反应的高峰期,而16 d后基本处于后腐熟阶... [目的]为明确剩余污泥好氧堆肥的过程参数控制和物料组配比例。[方法]利用剩余污泥与木屑、鸡粪、猪粪按不同体积比例混合进行好氧堆肥研究。[结果]从温度、pH和含水率来看,试验的前4 d是好氧堆肥反应的高峰期,而16 d后基本处于后腐熟阶段;从氮素损失量来看,堆肥过程中3个堆体损失率为18.6%~22.8%,其中堆体A保氮效果最好;从种子发芽率来看,堆体B种子发芽率最高,表明该堆体腐熟程度最高。[结论]3种物料组配方案均得到处理效果较好的污泥堆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剩余污泥 木屑 鸡粪 猪粪 好氧堆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波市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调查 被引量:12
7
作者 周金波 汪峰 +1 位作者 楼一鼎 金树权 《浙江农业科学》 2016年第8期1301-1303,共3页
为了探明宁波市土壤重金属污染农田的分布情况,采集宁波市所辖各县市区内农田耕层土壤样品102份,对土壤中汞、砷、铬、镉、铅等5种元素全量进行调查分析,并根据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对检测结果进行单因子和多因子综合污染指数评价。结果显... 为了探明宁波市土壤重金属污染农田的分布情况,采集宁波市所辖各县市区内农田耕层土壤样品102份,对土壤中汞、砷、铬、镉、铅等5种元素全量进行调查分析,并根据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对检测结果进行单因子和多因子综合污染指数评价。结果显示,象山、北仑、余姚的综合污染指数分别为1.37、1.22和1.18,属于轻度污染;宁海和奉化的综合污染指数为0.86和0.84,属于警戒线范围;农田土壤中重金属污染主要是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重金属污染 宁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种有机硅助剂对锐劲特的增效作用研究
8
作者 柴伟纲 谌江华 +1 位作者 孙梅梅 陈若霞 《浙江农业科学》 2009年第2期377-378,共2页
以敏感品系小菜蛾为试验靶标,测定了杰效利、丝润、好湿、SPARTAN、KINETIC等5种不同有机硅助剂对锐劲特的室内毒力和增效作用。结果表明,添加有机硅助剂均有明显增效作用,但5种有机硅助剂的增效作用相互之间没有差异,其增效系数在130.2... 以敏感品系小菜蛾为试验靶标,测定了杰效利、丝润、好湿、SPARTAN、KINETIC等5种不同有机硅助剂对锐劲特的室内毒力和增效作用。结果表明,添加有机硅助剂均有明显增效作用,但5种有机硅助剂的增效作用相互之间没有差异,其增效系数在130.22~143.67之间,其中,杰效利的增效系数最高,为143.67。对锐劲特增效大小的有机硅品种依次是杰效利〉SPARTAN〉KINETIC〉丝润〉好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硅 毒力 增效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波农村地区典型河流氮磷污染特征分析 被引量:10
9
作者 金树权 朱晓丽 +2 位作者 周金波 胡杨 陈若霞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05-108,共4页
根据宁波农村地区四类典型河流(源头地区、农田河流、村镇河流和乡镇企业河流)不同形态氮磷的周年监测结果,结合同期降水量数据,全面分析研究了宁波农村地区河流氮磷污染特征。结果表明:(1)4类典型河流中,NO3--N的平均浓度顺序为农田河... 根据宁波农村地区四类典型河流(源头地区、农田河流、村镇河流和乡镇企业河流)不同形态氮磷的周年监测结果,结合同期降水量数据,全面分析研究了宁波农村地区河流氮磷污染特征。结果表明:(1)4类典型河流中,NO3--N的平均浓度顺序为农田河流>乡镇企业河流>源头地区>村镇河流,NH4+-N、TN、DRP、TP的平均浓度大小顺序均为村镇河流>乡镇企业河流>农田河流>源头地区,其中村镇河流的氮磷污染最严重,NH4+-N和TP有92.7%和65.6%的时间断面为劣Ⅴ类水质。(2)4类典型河流均属于磷限制型河流,可溶态氮磷浓度占总氮磷浓度都较高,尤其是村镇河流中的可溶态氮磷比例最高,占总氮磷比例分别高达80.0%和59.1%。(3)在源头地区和农田河流,TN和TP的平均浓度在枯水期最低,平水期最高;村镇河流和乡镇企业河流TN和TP的平均浓度随着降水量的增大而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波农村地区 河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波地区4种典型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艺污染物去除率比较分析 被引量:9
10
作者 周金波 包薇红 +2 位作者 罗艳 李洋 金树权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2017年第5期492-498,共7页
选择宁波地区的A/O一体化、生物滤池、生物转盘和人工湿地等4种典型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艺为研究对象,于2013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开展各工艺终端处理设施的进出水水质跟踪监测,进行各处理工艺的污染物去除率和稳定性比较分析。结果表... 选择宁波地区的A/O一体化、生物滤池、生物转盘和人工湿地等4种典型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艺为研究对象,于2013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开展各工艺终端处理设施的进出水水质跟踪监测,进行各处理工艺的污染物去除率和稳定性比较分析。结果表明,4种处理工艺的COD、BOD_5、SS多年平均去除率大小顺序均为A/O一体化>生物滤池>生物转盘>人工湿地,TN多年平均去除率大小顺序为生物滤池>生物转盘>A/O一体化>人工湿地,其中A/O一体化、生物滤池和生物转盘工艺的COD、BOD_5、TN平均去除率均显著高于人工湿地工艺;A/O一体化、生物滤池和生物转盘工艺随着终端处理设施运行年限的延长,COD、BOD_5、SS、TN去除率均保持稳定,而人工湿地工艺的COD、BOD5、TN去除率均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各处理工艺在低温期(11月—次年4月)和高温期(5月—10月)的SS去除率差异不明显,但各处理工艺的COD、BOD_5、TN去除率在低温期明显低于高温期,其中A/O一体化工艺差异相对较小,生物滤池工艺差异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生活污水 处理工艺 处理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化剩余污泥作草坪基质对草坪生长和土壤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罗艳 舒国铭 +2 位作者 金树权 周金波 任晓景 《浙江农业科学》 2014年第7期1046-1048,共3页
将干化剩余污泥和土壤按不同质量比例混合(干化剩余污泥添加比例分别为0,10%,25%,50%,75%和100%)后作为草坪基质进行马尼拉草坪盆栽试验,分析干化剩余污泥作基质对草坪生长和土壤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马尼拉的生长势随基质中干化剩余... 将干化剩余污泥和土壤按不同质量比例混合(干化剩余污泥添加比例分别为0,10%,25%,50%,75%和100%)后作为草坪基质进行马尼拉草坪盆栽试验,分析干化剩余污泥作基质对草坪生长和土壤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马尼拉的生长势随基质中干化剩余污泥添加比例的提高而增强;马尼拉中Hg的含量与草坪基质的Hg含量存在较高相关性;各处理草坪基质的Cr,Cd和Hg含量随干化剩余污泥添加比例的提高而显著提高,但均未超过污泥园林绿化泥质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化剩余污泥 草坪基质 重金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波地区乡土沉水植物种质资源调查与生境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周金波 金树权 +2 位作者 陈君 李洋 罗艳 《浙江农业科学》 2017年第1期95-97,共3页
2015年6月至2016年5月,在宁波地区的山区和平原25处样地水体进行乡土沉水植物调查,结果共发现轮叶黑藻、苦草、穗状狐尾藻、眼子菜、微齿眼子菜、篦齿眼子菜、小眼子菜、菹草、小茨藻、金鱼藻等5科6属10种乡土沉水植物;乡土沉水植物所... 2015年6月至2016年5月,在宁波地区的山区和平原25处样地水体进行乡土沉水植物调查,结果共发现轮叶黑藻、苦草、穗状狐尾藻、眼子菜、微齿眼子菜、篦齿眼子菜、小眼子菜、菹草、小茨藻、金鱼藻等5科6属10种乡土沉水植物;乡土沉水植物所处区域的水质变化范围较大,水质类别从II类至劣V类均有,沉水植物所处的山区水体水质明显优于平原水体;沉水植物分布区域的底质以砂泥质最多,底质的有机质、全氮、全磷等平均含量大小顺序均为泥质>砂泥质>砂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水植物 种质资源 生境 宁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株高变化对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7
13
作者 汪峰 谌江华 +6 位作者 孙梅梅 柴伟纲 姚红燕 戴瑶璐 张玉屏 朱德峰 陈若霞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0,共10页
研究常规施肥条件下,甬优系列籼粳杂交水稻株高变化对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以期为甬优系列杂交稻的品种选育和氮素高效管理提供指导。于2016年在浙东沿海单季稻区(象山县泗洲头镇)开展田间小区试验,以高秆型(甬优12和甬优15)、矮秆... 研究常规施肥条件下,甬优系列籼粳杂交水稻株高变化对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以期为甬优系列杂交稻的品种选育和氮素高效管理提供指导。于2016年在浙东沿海单季稻区(象山县泗洲头镇)开展田间小区试验,以高秆型(甬优12和甬优15)、矮秆型(甬优538和甬优1540)和中高秆型(甬优7850和甬优2640)为材料,设置N_0(0 kg·hm^(-2))和N_(270)(270 kg·hm^(-2)) 2种施氮水平,比较不同株高水稻产量和氮素利用率差异。结果表明:不同施肥水平下,水稻产量均表现为甬优7850>甬优2640>甬优538>甬优1540、甬优12>甬优15,产量与最大分蘖数、有效穗呈显著正相关;施氮能显著提高各品种的株高、最大分蘖数和有效穗。不同品种氮肥当季利用率、氮肥农学利用率和偏生产力趋势不同,甬优12和甬优15的氮肥当季利用率分别达37. 4%和36. 4%,显著高于其他品种(<30%),而氮肥偏生产力显著低于甬优7850、甬优2640和甬优538,水稻氮收获指数以甬优12最低,植株中有较多的氮素成为奢侈吸收。施氮处理下,所有水稻品种均出现氮素盈余,甬优1540、甬优538、甬优15和甬优7850氮盈余量均大于60 kg·hm^(-2),显著高于甬优2640和甬优12。因此,在浙东沿海地区常规栽培条件下,高秆型甬优系列水稻品种氮素当季利用率高于矮秆型和中高秆型,但由于生物量大、秸秆"奢侈"吸氮较多,产量反而低于中高秆型和矮秆型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甬优 籼粳杂交稻 株高 水稻产量 氮素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葫芦象甲的寄主专一性及对水葫芦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6
14
作者 陈若霞 叶恭银 +4 位作者 王扬军 古斌权 张春芬 应霞铃 沈健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2005年第2期74-78,共5页
水葫芦象甲10科12种作物的寄主专一性测定结果表明,在选择性和非选择性条件下,该象甲的幼虫在植株间的转移性极差,大多在被测植物上存活2~5d后死亡,成虫则可能因气温等自然条件不同而在被测植物上存活10~62d,幼虫和成虫均不在被测植... 水葫芦象甲10科12种作物的寄主专一性测定结果表明,在选择性和非选择性条件下,该象甲的幼虫在植株间的转移性极差,大多在被测植物上存活2~5d后死亡,成虫则可能因气温等自然条件不同而在被测植物上存活10~62d,幼虫和成虫均不在被测植物上取食、寄生与产卵。象甲的成虫取食水葫芦叶片的正面叶肉、叶柄上部、匍匐枝与花柄表面形成取食斑,产卵于叶柄上中部;幼虫寄生于叶柄海绵组织内,形成向下的寄生通道,并自叶柄基部钻出在根表面纠集根毛化蛹;高龄幼虫对水葫芦的控制作用明显大于成虫和低龄幼虫。象甲对水葫芦的控制作用随其群体量的增加而逐步提高,当成虫和幼虫总量分别低于15,60头/m2时,对水葫芦的控制作用不明显;当成虫和幼虫总量分别超过25,190头/m2时,控制作用明显增强;当成虫和幼虫总量分别超过130,450头/m2时,天敌对水葫芦的控制作用达到顶峰,最终可使水葫芦密度比对照减少52.69%,株高下降67.19%,单株叶片数减少29.42%,最大叶直径减少41.33%,生物量减少64.8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葫芦象甲 寄主专一性 控制作用 水葫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减氮对甬优籼粳杂交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6
15
作者 汪峰 谌江华 +6 位作者 陈若霞 史骏 任少鹏 金树权 姚红燕 朱德峰 戴瑶璐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984-992,共9页
于2017—2019年在浙东单季稻区2种类型土壤(象山淡塘泥田和鄞州青紫泥田)上开展定位试验,以4个甬优籼粳杂交稻品种(甬优1540、甬优7850、甬优12、甬优538)和2个常规粳稻品种(宁84和秀水134)为材料,设置HN(农民习惯施氮量,杂交稻折纯N 24... 于2017—2019年在浙东单季稻区2种类型土壤(象山淡塘泥田和鄞州青紫泥田)上开展定位试验,以4个甬优籼粳杂交稻品种(甬优1540、甬优7850、甬优12、甬优538)和2个常规粳稻品种(宁84和秀水134)为材料,设置HN(农民习惯施氮量,杂交稻折纯N 240 kg·hm^(-2)、常规稻折纯N 200 kg·hm^(-2))、MN(在HN基础上减氮17%)、LN(在HN基础上减氮34%)和N0(不施氮对照)4个处理,研究不同处理下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差异。结果表明,水稻产量在2个试验点均随着施氮量的减少而下降,MN处理下象山和鄞州的甬优籼粳杂交稻平均产量分别达10.8 t·hm^(-2)和9.9 t·hm^(-2),仅比HN处理减少1.2%和2.6%,且无显著性差异;与HN相比,MN和LN处理下水稻有效穗在2个试验点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结实率和千粒重在象山试验点增加。相关性分析表明,甬优籼粳杂交稻产量在象山试验点(中等肥力)与有效穗、每穗粒数和高峰苗呈显著(P<0.05)正相关,而在鄞州试验点(高肥力)与有效穗、结实率和成穗率呈显著(P<0.05)正相关。对于中等肥力土壤,不同氮肥处理对甬优籼粳杂交稻的氮肥农学利用率无显著影响,但氮肥农学利用率随着试验年限的增加快速提升,表明在当地试验条件下,如不采取其他技术措施,持续减少氮肥投入存在一定风险。在浙东沿海地区常规单季稻栽培条件下,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上氮肥施用量减少17%可以保证产量,但氮肥减量应综合考虑耕地基础地力、品种特性和肥料利用率等因素的长期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甬优籼粳杂交稻 产量 氮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氮肥运筹模式对稻田田面水氮浓度和水稻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3
16
作者 金树权 陈若霞 +2 位作者 汪峰 姚红燕 谌江华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42-248,共7页
通过构建包括不同氮肥类型、氮肥用量、施肥方式和施肥次数的6种氮肥运筹模式,分析了不同氮肥运筹模式对稻田田面水各形态氮浓度变化和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时期施用缓控释肥和尿素后,总氮和铵态氮浓度均在1天达到峰值,硝态氮... 通过构建包括不同氮肥类型、氮肥用量、施肥方式和施肥次数的6种氮肥运筹模式,分析了不同氮肥运筹模式对稻田田面水各形态氮浓度变化和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时期施用缓控释肥和尿素后,总氮和铵态氮浓度均在1天达到峰值,硝态氮浓度在2~3天达到峰值,之后逐渐下降趋于稳定。铵态氮为各处理施肥后初期的主要氮形态,1天时铵态氮占总氮比例达50.6%~92.8%,而硝态氮仅占3.8%~22.6%。田面水总氮和铵态氮峰值浓度大小与氮肥类型、施用用量和施肥方式均存在相关性,等氮量施用条件下,田面水总氮和铵态氮峰值浓度大小顺序为撒施尿素处理>撒施缓控释肥处理>侧深施缓控释肥处理,在N施用量48 kg/hm^2条件下,撒施尿素处理、撒施缓控释肥处理、侧深施缓控释肥处理的总氮和铵态氮平均峰值浓度分别为38.44,16.44,7.55 mg/L和34.39,13.00,3.82 mg/L。等氮施用量和相同施肥次数条件下,基肥采用侧深施缓控释肥的处理4,5,6比相应的撒施缓控释肥的处理1,2,3的产量分别提高2.8%,3.5%,2.7%。基肥采用侧深施缓控释肥和"一基一穗"2次施肥的处理6的水稻产量,在氮肥总施用量减少30%条件下,仅比基肥采用撒施缓控释肥和"一基一蘖一穗"3次施肥的处理1的水稻产量减少0.3%。侧深施缓控释肥可以有效降低施肥初期田面水铵态氮峰值浓度,从而减少氨挥发和降低径流流失风险,并在一定程度减量条件下不会对水稻产量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管理 田面水 氮浓度 水稻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季低温条件下6种水生植物水质氮、磷净化能力比较 被引量:26
17
作者 周金波 金树权 +1 位作者 姚永如 陈若霞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69-372,共4页
选取大聚藻、香菇草、鸢尾、黄菖蒲、金鱼藻和黑藻等6种水生植物,在静水条件下比较水质氮、磷净化能力。结果显示:(1)大聚藻和香菇草具有较好的生物量增长,鸢尾和黄菖蒲能保持正常生长且生物量有所增长,金鱼藻基本停止生长,黑藻出现部... 选取大聚藻、香菇草、鸢尾、黄菖蒲、金鱼藻和黑藻等6种水生植物,在静水条件下比较水质氮、磷净化能力。结果显示:(1)大聚藻和香菇草具有较好的生物量增长,鸢尾和黄菖蒲能保持正常生长且生物量有所增长,金鱼藻基本停止生长,黑藻出现部分腐烂现象;(2)6种水生植物总氮(TN)、总磷(TP)平均净化率存在较大差异,与无水生植物的空白对照相比,大聚藻、香菇草、鸢尾、黄菖蒲、金鱼藻和黑藻的TN净化增效作用分别为45.7%,39.6%,18.7%,16.4%,6.1%和-4.1%,TP净化增效作用分别为31.1%,30.1%,16.7%,9.9%,3.3%和-2.0%;(3)大聚藻、香菇草可以作为优选水生植物在冬季低温条件下应用于各种生态净水工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季低温条件 水生植物 氮、磷净化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种性信息素对小菜蛾的诱集效果及田间防效 被引量:16
18
作者 皇甫伟国 陈若霞 +5 位作者 王扬军 陆冬青 胡浩峰 姚红燕 孙永涛 周金波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2005年第6期395-397,共3页
4种小菜蛾性信息素的田间诱蛾效果和对小菜蛾防效试验表明,性信息素2号的田间诱蛾效果极显著高于其它3种性信息素,平均日诱蛾量达30.75±1.86头,最高日诱蛾量194.00±8.95头;性信息素应用能使田间小菜蛾种群数量明显下降,与同... 4种小菜蛾性信息素的田间诱蛾效果和对小菜蛾防效试验表明,性信息素2号的田间诱蛾效果极显著高于其它3种性信息素,平均日诱蛾量达30.75±1.86头,最高日诱蛾量194.00±8.95头;性信息素应用能使田间小菜蛾种群数量明显下降,与同类型同生育期正常用药的露地蔬菜相比,性信息素2号对小菜蛾幼虫的田间防效为84.74%,对蛹为79.3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菜蛾 性信息素 诱集效果 田间防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减氮模式下籼粳杂交稻甬优1540的产量和肥料利用率 被引量:6
19
作者 汪峰 谌江华 +4 位作者 陈若霞 史骏 任少鹏 金树权 姚红燕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93-97,共5页
于2019年在浙东单季稻区2种不同类型土壤中开展了不同减氮模式下甬优1540产量和氮素利用率差异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与人工撒施肥处理相比,机械侧深施处理每穗粒数显著提高,稻谷平均增产3.0%~8.2%;氮肥减量20%(192 kg/hm^(2)),撒施条... 于2019年在浙东单季稻区2种不同类型土壤中开展了不同减氮模式下甬优1540产量和氮素利用率差异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与人工撒施肥处理相比,机械侧深施处理每穗粒数显著提高,稻谷平均增产3.0%~8.2%;氮肥减量20%(192 kg/hm^(2)),撒施条件下会导致水稻一定程度减产,但侧深施方式下可以保证水稻稳产并大幅提高氮肥利用率,平均产量达11.8 t/hm^(2),氮肥当季回收率、农学利用率和偏生产力分别达36.9%、15.0 kg/kg和61.7 kg/kg。因此,在浙东地区籼粳杂交稻甬优1540宜推广应用氮肥减量侧深施模式,肥料可为基肥和穗肥2次施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籼粳杂交稻 氮肥减施 产量 氮肥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肥处理对苗木地地表径流氮磷流失的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金树权 陈若霞 +2 位作者 罗艳 姚红燕 周金波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12-416,共5页
针对苗木种植过程中的化肥不合理使用问题,于2013年4月26日—6月23日在浙江省余姚市四明山镇山坡苗木地,利用复合肥和控释肥,分别采用撒施和穴施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苗木地地表径流氮、磷流失的影响,以期为饮用水源地的面源污染控制提供... 针对苗木种植过程中的化肥不合理使用问题,于2013年4月26日—6月23日在浙江省余姚市四明山镇山坡苗木地,利用复合肥和控释肥,分别采用撒施和穴施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苗木地地表径流氮、磷流失的影响,以期为饮用水源地的面源污染控制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施肥后首次降水产生的地表径流中氮、磷浓度均不同程度高于后几次降水,尤以撒施复合肥处理下表现最为明显。试验期间各施肥处理对地表径流中TN,NH+4-N,TP,DRP流失影响依次为:撒施复合肥>穴施复合肥>撒施控释肥>穴施控释肥>对照。施用复合肥时,穴施处理下地表径流中TN,TP浓度显著小于撒施处理;施用控释肥时,穴施和撒施处理下地表径流中TN,TP浓度差异均较小。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成本因素,穴施复合肥和撒施控释肥是山坡苗木地中值得推广的两种施肥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释肥 苗木地 地表径流 氮磷流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