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速铣削SKD61模具钢表面完整性与疲劳寿命 被引量:8
1
作者 王义强 韩子渊 +2 位作者 叶国云 张占辉 张志杰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2995-3000,共6页
为探究高速铣削加工中表面完整性对零件疲劳寿命的影响规律,使用圆环面铣刀对SKD61模具钢进行了高速铣削试验,并测定铣削后样件的表面完整性与疲劳寿命,根据表面完整性的量化指标,采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构建疲劳寿命预测模型。研究表明... 为探究高速铣削加工中表面完整性对零件疲劳寿命的影响规律,使用圆环面铣刀对SKD61模具钢进行了高速铣削试验,并测定铣削后样件的表面完整性与疲劳寿命,根据表面完整性的量化指标,采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构建疲劳寿命预测模型。研究表明:铣削加工产生的表面残余压应力能显著延长零件的疲劳寿命。在一定范围内,零件的疲劳寿命分别随表面粗糙度和表面硬度的变化而剧烈变化。将表面完整性和人工神经网络相结合构建的零件疲劳寿命预测模型,其预测值与实测值的误差为2.3%~15.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 高速铣削 表面完整性 疲劳寿命 人工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areto最优解的非对称转向机构双目标优化 被引量:6
2
作者 姚鑫骅 吕茂印 +2 位作者 徐月同 徐冠华 冯振礼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30-337,共8页
根据四向叉车的转向需求,设计适用于四向叉车的非对称转向机构;为了同时提高非对称转向机构纵向和横向转向性能,分别建立非对称转向机构纵向四轮转向和横向两轮转向的转向运动数学模型,并且构建纵向四轮左、右转向非对称性约束;以接近Ac... 根据四向叉车的转向需求,设计适用于四向叉车的非对称转向机构;为了同时提高非对称转向机构纵向和横向转向性能,分别建立非对称转向机构纵向四轮转向和横向两轮转向的转向运动数学模型,并且构建纵向四轮左、右转向非对称性约束;以接近Ackermann理想转向为优化目标,建立非对称转向机构双目标优化函数,采用改进的粒子群优化(PSO)算法求解非对称转向机构双目标优化的Pareto最优解。优化结果分析算例表明纵向和横向转向性能可分别提高32.1%和38.9%,为非对称转向机构优化设计提供有益的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向叉车 非对称转向机构 Ackermann理想转向 双目标优化 粒子群优化算法 PARETO最优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仿生非光滑表面对对磨副的损伤机理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张占辉 王义强 +3 位作者 叶国云 韩子渊 张志杰 骆海波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98-103,共6页
利用激光处理技术在灰铸铁表面加工了4种具有非光滑形态的试样,对比研究非光滑形态对对磨副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非光滑表面对对磨副的损伤机理与光滑试样不同,为非光滑表面凸起对对磨副的微观切削作用。非光滑表面对磨副的磨损质量均... 利用激光处理技术在灰铸铁表面加工了4种具有非光滑形态的试样,对比研究非光滑形态对对磨副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非光滑表面对对磨副的损伤机理与光滑试样不同,为非光滑表面凸起对对磨副的微观切削作用。非光滑表面对磨副的磨损质量均远大于未处理试样的对磨副,以对磨副磨损质量为评价指标,条状、环状、点状和网状对对磨副的损伤作用依次减小,损伤最小的网状对磨副其质量损失仅为等面积比下的条状对磨副的55.66%,在相同的单元体面积比和几乎相同的显微硬度条件下,通过调整单元体的形态可以有效地减轻对对磨副的损伤作用。这是由于不同形态的非光滑表面在磨损过程中的载荷分配机制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擦磨损 非光滑表面 对磨副 仿生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位拣选叉车液压式自主称重系统及其应用 被引量:2
4
作者 王班 王欣杰 +1 位作者 叶国云 傅敏 《机电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636-1640,1646,共6页
针对高位拣选叉车的负载称重及安全作业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液压回路压力测量的高位拣选叉车称重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叉车安全作业中。根据叉车举升工作原理,对比分析了几种叉车称重方式的优点和缺点;对叉车举升货物过程中的系统动力学模... 针对高位拣选叉车的负载称重及安全作业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液压回路压力测量的高位拣选叉车称重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叉车安全作业中。根据叉车举升工作原理,对比分析了几种叉车称重方式的优点和缺点;对叉车举升货物过程中的系统动力学模型进行了理论分析,得到了举升液压缸压力与货物重量的数学关系;给出了包含传感器、主控器、显示仪及通讯链路的叉车称重系统的系统硬件组成;利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得到了叉车称重升系统压力重量曲线;将液压式叉车称重技术与拉线编码器货叉举升高度测量技术相结合,进行了叉车安全作业应用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大负载工况下,采用基于举升液压缸压力测量的叉车称重系统的称重误差限≤3%,在实现负载称重的同时可以保证叉车安全作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位拣选叉车 压力测量 自主称重技术 最小二乘法 安全作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人工蜂群算法的双机器人路径规划分析 被引量:14
5
作者 王郑拓 冯振礼 +2 位作者 叶国云 徐月同 傅建中 《焊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97-100,118,共5页
针对手动液压搬运车车架主焊工序双机器人同步焊接路径规划问题,文中引入虚拟点将多旅行商问题转化为单旅行商问题,选用换位表达编码方式对车架焊缝编码,然后采用基于状态转移策略的人工蜂群算法建立双机器人同步焊接数学模型,仿真求解... 针对手动液压搬运车车架主焊工序双机器人同步焊接路径规划问题,文中引入虚拟点将多旅行商问题转化为单旅行商问题,选用换位表达编码方式对车架焊缝编码,然后采用基于状态转移策略的人工蜂群算法建立双机器人同步焊接数学模型,仿真求解全局最优焊接路径的较好近似解,并与改进的自适应遗传算法以及人工鱼群算法做了仿真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人工蜂群算法不会过早停滞,具有较快收敛速度,较其它两种算法更能缩短焊接工时,基于人工蜂群算法的双机器人路径规划方法能有效解决搬运车车架主焊工序双机器人同步焊接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机器人同步焊接 路径规划 人工蜂群算法 多旅行商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滚压对铝合金表面质量和耐磨性影响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尚方方 周振宇 +4 位作者 朴钟宇 叶国云 叶青云 秦红玲 夏庆超 《液压与气动》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12-122,共11页
使用多珠平面滚压加工刀具对叉车举升液压缸表面实施滚压加工和超声滚压加工。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光学显微镜和显微硬度仪对加工后的试样进行表面三维形貌、金相组织和硬度表征的研究。开发相应的分子动力学模型并对加工前后的试样... 使用多珠平面滚压加工刀具对叉车举升液压缸表面实施滚压加工和超声滚压加工。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光学显微镜和显微硬度仪对加工后的试样进行表面三维形貌、金相组织和硬度表征的研究。开发相应的分子动力学模型并对加工前后的试样进行干摩擦试验,对比研究超声滚压对液压缸铝合金表面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与滚压加工相比,超声滚压加工进一步降低了表面粗糙度。磨损结果表明,超声滚压加工改变了试样表面的微观结构,改变了试样的磨损机制,提升了试样的抗磨损性能,可有效提高液压缸使用寿命,降低泄漏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滚压加工 超声振动辅助 分子动力学 摩擦磨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机套复合浇注系统内外抽芯三板模设计 被引量:9
7
作者 冯振礼 肖国华 《工程塑料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02-107,共6页
针对手机套塑件3个侧面外壁多孔,内壁有扣边、卡槽的结构特点,设计了一副三板模具用于塑件的自动化注塑生产,模具模腔布局为1模1腔,分3次分型打开。使用一种三板点浇口浇注系统与两板侧浇口浇注系统复合组成的浇注系统,避免了单个模腔... 针对手机套塑件3个侧面外壁多孔,内壁有扣边、卡槽的结构特点,设计了一副三板模具用于塑件的自动化注塑生产,模具模腔布局为1模1腔,分3次分型打开。使用一种三板点浇口浇注系统与两板侧浇口浇注系统复合组成的浇注系统,避免了单个模腔在模具中的偏心布置,有效保证了熔料在模腔内充填饱满。使用1个油缸滑块机构用于2个侧面内壁上卡槽和扣边的脱模,使用1个斜顶机构用于1个侧面内壁的扣边的脱模,使用3个斜导柱滑块机构用于外壁及外壁孔的脱模。塑件的最终脱模由斜顶和8根顶针共同顶出而实现。模具结构简单、实用,有较好的设计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浇注系统 三板模 结构设计 注射成型 脱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汽车尾灯灯罩三色成型方法及模具结构设计 被引量:6
8
作者 杨剑萍 肖国华 +1 位作者 冯振礼 陈永刚 《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84-88,110,共6页
针对塑件三色成型的要求,设计了一种双色结构形式的三色注射成型模具。该模具实现塑件三色成型的方法为:在第一色成型子模具中,利用2条独立的热流道,分别对2个独立色相中间体成型腔同步进行充填,先完成三色塑件中2种颜色中间体的注射成... 针对塑件三色成型的要求,设计了一种双色结构形式的三色注射成型模具。该模具实现塑件三色成型的方法为:在第一色成型子模具中,利用2条独立的热流道,分别对2个独立色相中间体成型腔同步进行充填,先完成三色塑件中2种颜色中间体的注射成型。然后,在第二色成型子模具中,利用第3条热流道完成第3种色相中间体成型腔的充填,最终获得完整的三色成型塑件。在双射注塑机的基础上,增加一副垂直料筒机构。此方法能够使三色成型模具转变为两色成型模具,有利于模具结构得到简化,降低模具加工制造成本和操作控制难度。在该模具中,2副1级子模具均使用两板结构形式的热流道两板模,使用顶针+顶块的形式完成塑件的完全脱模。在第一色子模具中,使用2条热流道来同步2个中间塑件的设计方法,能够为双色或多色塑件的成型模具设计提供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色塑件 双色模具 成型方法 注塑 模具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量子行为粒子群的非对称转向机构优化 被引量:1
9
作者 吕茂印 徐月同 +1 位作者 叶国云 姚鑫骅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18-223,共6页
针对四向叉车电控式转向系统转向不稳定及过载保护能力差的缺陷,提出适用于四向叉车的液控式非对称转向机构.该机构既能满足四向叉车纵向-横向行驶之间的90°切换,又能有效规避切换过程中的"死点"现象.为了减小转向过程... 针对四向叉车电控式转向系统转向不稳定及过载保护能力差的缺陷,提出适用于四向叉车的液控式非对称转向机构.该机构既能满足四向叉车纵向-横向行驶之间的90°切换,又能有效规避切换过程中的"死点"现象.为了减小转向过程中四向叉车的行驶阻力、轮胎磨损以及横向转向油缸所受的侧偏力,建立非对称转向机构的转向运动数学模型;以接近Ackermann理想转向为优化目标,建立非对称转向机构的优化模型;采用量子行为粒子群优化(QPSO)算法优化非对称转向机构的尺寸以及定位参数.结果表明,优化后的非对称转向机构最小转弯半径减小12.7%,整体性能提高2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向叉车 非对称转向机构 Ackermann理想转向 QPSO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BC算法的非对称转向机构两轮转向优化 被引量:4
10
作者 叶国云 吕茂印 +1 位作者 冯振礼 徐月同 《机械设计》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67-72,共6页
为了减小四向叉车非对称转向机构两轮转向过程中的行驶阻力、轮胎磨损及横向转向油缸所受的侧偏力,建立非对称转向机构两轮转向的运动数学模型,以接近Ackermann理想两轮转向为优化目标,建立非对称转向机构两轮转向的优化模型,采用... 为了减小四向叉车非对称转向机构两轮转向过程中的行驶阻力、轮胎磨损及横向转向油缸所受的侧偏力,建立非对称转向机构两轮转向的运动数学模型,以接近Ackermann理想两轮转向为优化目标,建立非对称转向机构两轮转向的优化模型,采用人工蜂群(ABC)算法优化非对称转向机构的尺寸和定位参数,同时提出将横向转向油缸的右、左油缸有效作用面积比K作为优化参数。仿真结果表明,优化后的非对称转向机构两轮转向的整体性能提高43.7%,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对称转向机构 两轮转向 Ackermann理想转向 人工蜂群(ABC)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轴激光强化机床精度分析及后处理应用
11
作者 郭正才 王义强 +3 位作者 叶国云 袁修华 刘立君 任衍涛 《激光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73-77,共5页
为满足模具行业对激光强化设备的需求,研制了一台多轴激光强化机床。在普通三轴数控机床基体的基础上,对原机床主轴部位进行改进,加入两个旋转轴、激光器及CCD观察系统。采用激光干涉仪对机床运动轴的定位精度和重复定位精度进行测量和... 为满足模具行业对激光强化设备的需求,研制了一台多轴激光强化机床。在普通三轴数控机床基体的基础上,对原机床主轴部位进行改进,加入两个旋转轴、激光器及CCD观察系统。采用激光干涉仪对机床运动轴的定位精度和重复定位精度进行测量和补偿,分析机床各运动轴的运动和激光加工的特点,结合UG NX后处理编辑工具对多轴激光强化机床的后处理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补偿后机床的定位精度不大于0.05mm,重复定位精度为±0.02mm。根据现有模具,运用研制的UG NX后处理进行编程,导入到机床中,实现了激光表面强化处理。这一结果证明了试验激光加工机床及后处理的可行性,对普通机床升级到激光加工设备是有帮助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技术 激光强化机床 UGNX后处理编辑工具 激光干涉仪 模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向堆垛拣选叉车液压集成块仿真优化
12
作者 于浩辉 艾超 +3 位作者 杨明昆 夏庆超 叶国云 傅敏 《液压与气动》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23-131,共9页
在三向堆垛拣选叉车液压系统中,集成块加工直角交叉内部油道时常采用工艺孔,但工艺孔会使油液的外剪切应力发生改变,产生湍流或漩涡流动,增大压力损失及振动噪声。针对此问题,采用ANSYS软件对集成块流道的液流特性进行仿真,探索油液在... 在三向堆垛拣选叉车液压系统中,集成块加工直角交叉内部油道时常采用工艺孔,但工艺孔会使油液的外剪切应力发生改变,产生湍流或漩涡流动,增大压力损失及振动噪声。针对此问题,采用ANSYS软件对集成块流道的液流特性进行仿真,探索油液在集成块内的流动状态和压力损失机理,得到工艺孔直径、长度以及刀尖角腔的长度和方向结构属性对于流道压力损失的影响规律。通过对叉车举升系统液压集成块进行优化仿真,最终实现了平均压力损失降低13.61%的有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向堆垛拣选叉车 液压集成块 液流特性 压力损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