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与全椎板切除减压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疗效的Meta分析
1
作者 龚元晋 葛挺 +4 位作者 胡佰文 肖进 方煜 范海涛 夏冬冬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75-286,共12页
目的:通过Meta分析评价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laminoplasty,LP)与全椎板切除减压融合术(laminectomy and fusion,LF)治疗多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 目的:通过Meta分析评价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laminoplasty,LP)与全椎板切除减压融合术(laminectomy and fusion,LF)治疗多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等数据库自建库起至2023年6月公开发表的对比LP与LF治疗多节段颈椎OPLL疗效的临床研究。运用Cochrane风险偏倚评估工具和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Newcastle-Ottawa Scale,NOS)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提取相关数据,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末次随访时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较术前的改善率、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较术前的改变值、末次随访时颈椎曲度指数(cervical curvature index,CCI)、颈椎矢状面轴向距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颈椎矢状面活动度(cervical range of motion,CROM)较术前的改变值、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OPLL进展率。整理数据后应用RevMan 5.4及Stata SE 16.0软件完成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2篇文献,包括3篇随机对照研究,9篇队列研究,样本总量1496例,其中LP组患者839例,LF组患者657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时间[WMD=-28.01,95%CI(-36.25,-19.77),P<0.00001]、术中出血量[WMD=-115.09,95%CI(-197.91,-32.27),P=0.006]、末次随访时较术前的CROM改变值[WMD=-7.83,95%CI(-8.10,-7.55),P<0.00001]、术后C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OR=0.32,95%CI(0.21,0.50),P<0.00001]、术后轴性症状发生率[OR=0.44,95%CI(0.28,0.71),P=0.0006]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P组优于LF组。末次随访时较术前的CCI改变值[WMD=-0.75,95%CI(-0.92,-0.58),P<0.00001]、SVA改变值[WMD=5.49,95%CI(5.30,5.68),P<0.00001],术后OPLL进展率[OR=1.76,95%CI(1.26,2.46),P=0.0009],两组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LF组优于LP组。末次随访时较术前的JOA评分改善率[WMD=-1.24,95%CI(-4.02,1.54),P=0.38]、VAS评分改变值[WMD=0.03,95%CI(-0.43,0.49),P=0.89]、NDI改变值[WMD=0.54,95%CI(-0.07,1.14),P=0.08]、术后脑脊液漏发生率[OR=0.58,95%CI(0.24,1.39),P=0.22]、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OR=0.71,95%CI(0.32,1.57),P=0.39]、术后硬膜外血肿发生率[OR=0.37,95%CI(0.06,2.16),P=0.27],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LF和LP两种手术策略均能有效治疗多节段颈椎OPLL、改善患者神经功能。与LF相比,LP创伤小,术后能保留更多的颈椎活动度,且C5神经根麻痹和轴性症状发生率更低,而LF能更好地维持术后颈椎的曲度与稳定性,并延缓骨化物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 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 全椎板切除减压融合术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胫骨后肌腱解剖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楼元达 原帅 +2 位作者 林荣 姚立炜 毛海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47-349,共3页
胫骨后肌腱(posterior tibial tendon,PTT)是下肢的稳定装置,对维持足弓和踝关节内后方的动态稳定起重要作用,其收缩可完成足内翻和跖屈^([1])。PTT收缩时,控制中足的跗骨,使前、中、后足相协调,前足内收,抬高内侧纵弓,保护弹簧韧带,并... 胫骨后肌腱(posterior tibial tendon,PTT)是下肢的稳定装置,对维持足弓和踝关节内后方的动态稳定起重要作用,其收缩可完成足内翻和跖屈^([1])。PTT收缩时,控制中足的跗骨,使前、中、后足相协调,前足内收,抬高内侧纵弓,保护弹簧韧带,并支持后足内翻,协助维持内侧纵弓^([2,3])。当PTT功能出现障碍(posterior tibial tendon dysfunction,PTTD),使足内侧纵弓进行性塌陷,前足外展,距下关节、中跗关节活动受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后肌腱 解剖 血液供应 胫骨后肌腱功能障碍 成人获得性扁平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结合4钉固定法治疗两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有限元分析
3
作者 葛挺 胡佰文 +3 位作者 肖进 张峭霖 吴小川 夏冬冬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41-347,共7页
目的探讨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LIF)结合4钉固定法治疗两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的可行性。方法构建并验证L3~S1节段腰椎有限元模型(M0),于M0模型上模拟L3/4及L4/5两节段OLIF手术构建M1模型。在M1模型上附加后路4钉或6钉固定,建立3个4钉固... 目的探讨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LIF)结合4钉固定法治疗两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的可行性。方法构建并验证L3~S1节段腰椎有限元模型(M0),于M0模型上模拟L3/4及L4/5两节段OLIF手术构建M1模型。在M1模型上附加后路4钉或6钉固定,建立3个4钉固定模型(M2~M4)和1个6钉固定模型(M5)。分析不同内固定条件下融合节段和整体活动度以及上终板、融合器、后路钉棒所受应力峰值的变化。结果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及左右旋转6种运动下,与M1模型比较,M2模型L3/4和M3模型L4/5节段活动度增加,M4和M5模型L3/4、L4/5节段活动度明显下降。在不同运动下,M2模型L4上终板von Mises应力峰值最大,M3模型L5上终板von Mises应力峰值最大,M4和M5模型L4及L5上终板von Mises应力峰值较为接近;M2模型L3/4融合器von Mises应力峰值最大,M3模型L4/5融合器von Mises应力峰值最大,M4和M5模型各融合器von Mises应力峰值较为接近;M2~M5模型内固定最大应力峰值较为接近。结论在两节段OLIF手术中,4钉固定可以有效替代6钉固定用于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 有限元模型 椎弓根螺钉 4钉固定 6钉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踝关节外侧韧带解剖学进展 被引量:6
4
作者 谢承志(综述) 毛海蛟(审校)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67-370,共4页
踝关节外侧韧带由距腓前韧带(anterior talofibular ligament,ATFL),跟腓韧带(calcaneofibular ligament,CFL)和距腓后韧带(posterior talofibular ligament,PTFL)构成,对保持踝关节稳定,维持人体日常活动至关重要,但其损伤十分常见,详... 踝关节外侧韧带由距腓前韧带(anterior talofibular ligament,ATFL),跟腓韧带(calcaneofibular ligament,CFL)和距腓后韧带(posterior talofibular ligament,PTFL)构成,对保持踝关节稳定,维持人体日常活动至关重要,但其损伤十分常见,详细研究韧带解剖学特点有助于更准确评估影像学检查和更精确的外科干预。了解ATFL和CFL的解剖分型有助于术中判断韧带损伤情况。ATFLⅡ型和Ⅲ型中,上束最粗、最长,下束最细、最短,明确分型可指导将每束韧带对位缝合,在韧带缺失过多无法修复时应尽量保证上束韧带的修复[1]。测量ATFL和CFL长和宽有助于评估韧带损伤丢失的纤维数量。韧带的长和宽对重建术中移植物的长宽及骨道的直径的选择起参考作用[2]。明确韧带之间的夹角不仅有助于对术中解剖结构瘢痕化或骨性突起不明显时韧带的大致定位,还有助于在关节和应力造影期间评估韧带损伤[3,4]。韧带的骨性附着点对韧带重建移植物的定位及关节镜下微创手术的切口入路提供参考。对于比平均值小或大得多的患者、慢性损伤或既往手术模糊了正常解剖结构时,可用骨性附着点百分比定位使韧带重建移植物的放置更加准确[5,6]。同时韧带骨性附着点对外踝骨折的诊治提供参考[7]。了解韧带之间的连接结构可避免术中损伤弓状纤维而导致加重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8]。对于上述研究的整合能更加立体地了解踝关节外侧韧带解剖学数据,从而为踝关节外侧韧带急性断裂修复术、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重建术以及关节镜下微创修复术治疗踝关节外侧韧带损伤等提供更准确、扎实的解剖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韧带损伤 正常解剖结构 移植物 韧带重建 解剖学基础 解剖学特点 距腓前韧带 外踝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