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4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物技术清洁生产替代高污染化学法制备甲壳素的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14
1
作者 周湘池 刘必谦 +1 位作者 郭春苹 王亚军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17-522,共6页
从虾壳中分离到一株乳杆菌BR-3,研究发现其最佳发酵起始pH为6.50,最佳培养温度为35℃,在此培养温度下达到对数生长期的时间为42h。采用乳杆菌发酵方法,进行了虾壳制备甲壳素的研究,比较了接种量、葡萄糖加入量、发酵时间等因素对产品质... 从虾壳中分离到一株乳杆菌BR-3,研究发现其最佳发酵起始pH为6.50,最佳培养温度为35℃,在此培养温度下达到对数生长期的时间为42h。采用乳杆菌发酵方法,进行了虾壳制备甲壳素的研究,比较了接种量、葡萄糖加入量、发酵时间等因素对产品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接种量为10%、葡萄糖浓度为4.5%、固液比为1︰3、发酵温度为(35±2)℃、发酵时间为3—4d时,平均灰分去除率达95.67%,甲壳素产品灰分含量均小于6%,最低可达1%,产品质量等于或优于传统的酸碱生产方法。发酵液可部分或全部回收,洗涤废水可作下一轮发酵用水,生产废水接近零排放。虾壳乳酸发酵法生产甲壳素是一种清洁生产方法。BR-3培养时间短,培养条件粗放,温度和pH适应范围宽,产酸效率高,残糖少,适合于工业化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杆菌 优化 发酵 虾壳 甲壳素清洁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生物共栖细菌抑藻活性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郑立 韩笑天 +2 位作者 严小军 俞志明 王小如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11-519,共9页
针对我国常见赤潮藻种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及海洋原甲藻(Prorocentrum micans),通过细胞活体荧光测定方法,研究了15株海洋生物共栖细菌对微藻生长的抑制作用,同时,对它们进行了分子生物学鉴定,分析了其系统发生学关系。结... 针对我国常见赤潮藻种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及海洋原甲藻(Prorocentrum micans),通过细胞活体荧光测定方法,研究了15株海洋生物共栖细菌对微藻生长的抑制作用,同时,对它们进行了分子生物学鉴定,分析了其系统发生学关系。结果表明,7株细菌的代谢产物对2种微藻的生长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并表现出一定的选择性,其中3株海洋细菌NJ6-3-2,QD1-2,ATCI02-4的代谢产物对2种赤潮微藻的生长都具有抑制作用。系统发生学分析显示,具有抑藻活性的海洋细菌中有4株(NJ6-3-1,QD1-2,SSN-6,SS6-4)属于-γproteobac-teria分支,另外3株(NJ5-7-1,NJ6-3-2,ATCI02-4)属于Gram+细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细菌 细胞活体荧光 抑藻 系统发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微藻中C3羟基甾醇TMS衍生物EI源质谱规律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缪妙 严小军 +1 位作者 徐继林 侯云丹 《质谱学报》 EI CAS CSCD 2009年第3期139-147,共9页
通过推测甾醇TMS衍生物特殊碎片的质谱裂解规律,结合标准品TMS衍生物的质谱图进行分析。根据质谱特征离子确定甾核的双键数,甲基化程度和侧链上双键数,烷基化程度以及相关的位置。用Bligh-Dyer法提取总脂,V(氯仿)∶V(正己烷)=1∶4的混... 通过推测甾醇TMS衍生物特殊碎片的质谱裂解规律,结合标准品TMS衍生物的质谱图进行分析。根据质谱特征离子确定甾核的双键数,甲基化程度和侧链上双键数,烷基化程度以及相关的位置。用Bligh-Dyer法提取总脂,V(氯仿)∶V(正己烷)=1∶4的混合溶液提取甾醇,BSTFA衍生化,进行气相色谱-质谱分析。应用此研究规律对4种甲藻:共生藻属甲藻(Symbodiniumsp.)、锥状斯克里普藻(Scrippsiella troch-oidea)、海洋原甲藻(Prorocentrum micans)、无纹环沟藻(Gyrodinium instriatum)的甾醇组成进行鉴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甾醇TMS衍生物 EI质谱 甲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交替假单胞菌QD1-2抗肿瘤活性辅酶Q衍生物的分离与结构鉴定 被引量:1
4
作者 陈晓兰 丁立建 何山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021-1025,共5页
海洋交替假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 rubra QD1-2)是从青岛海域分离筛选出的一株具有抗肿瘤活性的菌株。为了明确海洋交替假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 rubra QD1-2)的抗肿瘤活性成分和结构,利用大孔树脂柱层析、半制备HPLC等分离方法,... 海洋交替假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 rubra QD1-2)是从青岛海域分离筛选出的一株具有抗肿瘤活性的菌株。为了明确海洋交替假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 rubra QD1-2)的抗肿瘤活性成分和结构,利用大孔树脂柱层析、半制备HPLC等分离方法,首次从菌株QD1-2发酵液中分离到了一个单体化合物。通过高分辨率质谱、一维和二维核磁共振波谱等现代波谱技术进行结构鉴定,经测定,分子量为320,分子式为C18H24O5,为辅酶Q2衍生物。最后利用MTT法进行抗肿瘤活性测试,显示了较强的抗肿瘤活性。这一结果揭示了海洋交替假单胞菌产生新颖抗肿瘤化合物巨大的潜力,该属为寻找新型抗肿瘤天然化合物提供了新的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替假单胞菌 结构鉴定 辅酶Q2 抗肿瘤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营养水体中2种水生植物的根际微生物群落特征 被引量:30
5
作者 陆开宏 胡智勇 +1 位作者 梁晶晶 朱津永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508-1515,共8页
选取宁波市城区内河2个营养类型水体日湖(中-富营养类型)和卧彩江(重富营养类型),于2008年8~11月,利用MIDI Sherlock MIS系统和其他传统方法,跟踪监测了2个水体内2种常见水生净化植物粉绿狐尾藻(Myriophyllum aquaticum)、喜旱莲子草(A... 选取宁波市城区内河2个营养类型水体日湖(中-富营养类型)和卧彩江(重富营养类型),于2008年8~11月,利用MIDI Sherlock MIS系统和其他传统方法,跟踪监测了2个水体内2种常见水生净化植物粉绿狐尾藻(Myriophyllum aquaticum)、喜旱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根际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及其季节变化,分析了水体主要水质参数、水体微生物与植物根际微生物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水生植物根际效应显著,不同月份植物根际微生物数量均要显著高于水体环境;植物种类对植物根际微生物影响显著,在日湖水体,狐尾藻根际微生物数量要显著高于喜旱莲子草;在卧彩江,2种植物根际细菌数量无显著差异,放线菌、真菌数量差异显著,植物根际微生物数量与水体环境因子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调查期间,日湖水温、TN、TP、Chla与植物根际微生物数量间均无显著相关,仅COD与喜旱莲子草根际细菌数量显著负相关;在卧彩江,TP与粉绿狐尾藻、喜旱莲子草根际放线菌数量显著负相关,其余水质参数与根际微生物数量均无显著相关.植物根际优势菌种以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微球菌属(Micrococcus)、黄杆菌属(Chryseobacterium)、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等有机物降解微生物为主,环境因素的变化和植物种类的不同也导致了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食酸菌属(Acidovorax)、节杆菌属(Arthrobacter)等特有菌种的出现.对植物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聚类分析表明,除日湖喜旱莲子草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在夏、秋两个季节相似性较高外,其余几个处理的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相似性在21.60%~51.57%.日湖植物根际微生物多样性夏季高于秋季,而卧彩江中夏季低于秋季;日湖中2种植物之间无论夏秋均无显著差异,而在卧彩江,夏季喜旱莲子草要显著高于粉绿狐尾藻,秋季则完全相反,据此说明植物根际微生物多样性受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和植物种类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营养水体 粉绿狐尾藻 喜旱莲子草 根际微生物 群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浒苔中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1
6
作者 金浩良 徐年军 严小军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00-106,共7页
浒苔(Enteromorpha)属于绿藻门(Chlorophyta)、石莼目(Ulvales)、石莼科(Ulvaceae),是一类广温、广盐、耐干性的大型海藻,常生长在高、中、低潮带砂砾、岩礁和石沼中。在世界范围内分布于俄罗斯远东海岸、日本群岛、马来群岛... 浒苔(Enteromorpha)属于绿藻门(Chlorophyta)、石莼目(Ulvales)、石莼科(Ulvaceae),是一类广温、广盐、耐干性的大型海藻,常生长在高、中、低潮带砂砾、岩礁和石沼中。在世界范围内分布于俄罗斯远东海岸、日本群岛、马来群岛和欧洲沿岸等海域。在中国各海区均有分布,属黄海、东海海域优势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活性物质 浒苔 马来群岛 东海海域 大型海藻 世界范围 绿藻门 东海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根际微生物在污染水体植物修复中的作用 被引量:50
7
作者 胡智勇 陆开宏 梁晶晶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5-80,共6页
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水生植物根际微生物在污染水体和湿地修复中的作用研究成果,深入探讨了植物修复的机理。指出水生植物对污染环境的修复主要依赖环境、水生植物和微生物以及三者之间的联合作用,植物和微生物的耦合作用是水生植物... 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水生植物根际微生物在污染水体和湿地修复中的作用研究成果,深入探讨了植物修复的机理。指出水生植物对污染环境的修复主要依赖环境、水生植物和微生物以及三者之间的联合作用,植物和微生物的耦合作用是水生植物应用于水体修复的重要机制。人工湿地对氮的去除主要通过微生物的硝化-反硝化作用途径;根际微生物和植物的联合作用可以改变磷的存在形态,从而加速磷的去除;在有机物和重金属污染环境中,根际微生物通过增强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促进污染物的去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污染 植物修复 根际微生物 作用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SCP方法的条件优化与榨菜低盐腌制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11
8
作者 翁佩芳 吴祖芳 +2 位作者 龚业 张锐 沈锡权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61-266,共6页
应用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方法研究榨菜低盐腌制条件下的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变化。研究了凝胶质量浓度、电泳前处理、银染操作条件对SSCP分析方法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凝胶质量浓度为22 g/dL、丙烯酰胺与双丙烯酰胺质量比为29∶1,并加入体... 应用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方法研究榨菜低盐腌制条件下的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变化。研究了凝胶质量浓度、电泳前处理、银染操作条件对SSCP分析方法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凝胶质量浓度为22 g/dL、丙烯酰胺与双丙烯酰胺质量比为29∶1,并加入体积分数6%的甘油,4℃条件下1×TBE缓冲液中250 V电泳18 h,通过强碱性显影液和甲醛作还原剂的银染方法显色,可以获得理想的SSCP图谱。对榨菜低盐腌制不同时期样品的SSCP图谱分析结果,发现在榨菜腌制初期优势菌群为肠膜明串珠菌(Leuconostoc mesenteroides),随后转变为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和短乳杆菌(Lactobacillus brevis)占优势;腌制后期主要存在的优势菌群为植物乳杆菌和Lactobacillus versmoldensis,结合感官分析证实这些优势乳酸菌对保持制品高品质具有功能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榨菜 PCR-SSCP 电泳图谱 条件优化 微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鱼类致病鰤鱼诺卡氏菌(Nocardia seriolae)的LAMP检测技术建立与应用 被引量:19
9
作者 王国良 刘璐 徐益军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7-31,共5页
针对鰤鱼诺卡氏菌16S—23SrRNA基因内转录间隔序列,设计了四条LAMP引物,在外内引物浓度比1:8、dNTP浓度0.8—1.2mmol/L、Mg2+浓度10—14mmol/L、反应温度60—65℃、反应时间60min的优化条件下,扩增产物经电泳后呈现特异性的LAMP梯形条带... 针对鰤鱼诺卡氏菌16S—23SrRNA基因内转录间隔序列,设计了四条LAMP引物,在外内引物浓度比1:8、dNTP浓度0.8—1.2mmol/L、Mg2+浓度10—14mmol/L、反应温度60—65℃、反应时间60min的优化条件下,扩增产物经电泳后呈现特异性的LAMP梯形条带,建立的LAMP法具有高灵敏度,达到10-7μg/μlDNA浓度,比常规PCR方法高100倍。将该方法应用于取自养殖场的乌鳢、大黄鱼、黄姑鱼组织样品检测,结果在16份组织样品中有7份检出自然感染的鰤鱼诺卡氏菌,与同步取样品鱼组织的细菌分离、培养检查结果相一致,并显示既能检测发病鱼,又能检出未发病且已感染的病鱼。分析表明,这是一种能快速、简易、特异、敏感的检测鱼类致病鰤鱼诺卡氏菌的诊断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鰤鱼诺卡氏菌 16S-23S RRNA基因 环介导恒温基因扩增检测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模式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养殖池塘沉积物酶活性及其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被引量:6
10
作者 李越蜀 郑忠明 +3 位作者 翟海佳 华建权 周朝生 陈辉煌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254-1260,共7页
采用现场测定、磷脂脂肪酸(PLFA)法及基质脱氢酶活性测定等方法,对4种不同养殖模式的凡纳滨对虾池塘的水质、沉积物酶活性及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养殖末期,凡纳滨对虾淡水混养和海水混养池塘水质较好,海水集约化... 采用现场测定、磷脂脂肪酸(PLFA)法及基质脱氢酶活性测定等方法,对4种不同养殖模式的凡纳滨对虾池塘的水质、沉积物酶活性及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养殖末期,凡纳滨对虾淡水混养和海水混养池塘水质较好,海水集约化池塘水质最差;其中海水集约化池塘沉积物基质中有机质含量、微生物生物量、微生物活性和酶活性都很高,真菌、G+菌的相对含量则很低。主成分分析(PCA)表明:第一主成分主要与脲酶、有机质含量、微生物活性、总PLFA、B/F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9),而与Gram+/Gram-、pH、18:1ω9C/T、单不饱和/支链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r>0.9);第二主成分主要与脱氢酶有显著正相关关系(r>0.8),四种池塘在PCA图中分散开,说明其微生物群落结构及环境状况存在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沉积物 酶活性 PLFA 微生物群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真海带对硒的积累和生物转化 被引量:7
11
作者 郑立 严小军 +3 位作者 孙建 韩笑天 林伟 王小如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19-125,共7页
在海水中添加亚硒酸盐(Na2SeO3)及不同浓度的氮磷营养盐(NaNO3+NaH2PO4),研究海带对硒的积累,通过分离测定海带富硒前后各生化组分的含硒量来探讨硒的生物转化问题.结果表明天然海带含硒量(鲜重)为0.451~0.596μg/g,海... 在海水中添加亚硒酸盐(Na2SeO3)及不同浓度的氮磷营养盐(NaNO3+NaH2PO4),研究海带对硒的积累,通过分离测定海带富硒前后各生化组分的含硒量来探讨硒的生物转化问题.结果表明天然海带含硒量(鲜重)为0.451~0.596μg/g,海带富硒最佳的Na2SeO3浓度为200mg/dm^3,培养56h后的富硒倍率约为50.在天然海带中,硒主要以有机态存在,有机硒占总硒含量的86.22%;在含有200mg/dm^3 Na2SeO3的海水中培养56h后测得海带的总硒为24.481μg/g,其中有机硒含量为16.703μg/g,无机硒为4.714μg/g;在添加氮磷营养盐的含硒海水中,海带的富硒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在适宜的氮磷条件下(150mg/dm^3 NaNO3和25mg/dm^3 NaH2PO4)总硒含量达到33.649μg/g,而无机硒含量基本不变,为4.497μg/g,因此提高部分转化为有机硒,有机硒含量达到24.678μg/g.这说明海带具有通过自身代谢将无机硒转化为有机硒的较强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集 生物转化 海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甾醇TMS衍生物EI源质谱规律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缪妙 徐继林 +1 位作者 严小军 侯云丹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S1期59-62,共4页
The mass spectrometric fragmentation of TMS derivatives of sterols was studied and analyzed based on the mass spectrometry of the TMS derivatives of standards.The double bond numbers and the degree of the methylize,al... The mass spectrometric fragmentation of TMS derivatives of sterols was studied and analyzed based on the mass spectrometry of the TMS derivatives of standards.The double bond numbers and the degree of the methylize,alkylize and the related position in the sterol nucleus and the side chains were confirmed by the characteristic ions.Total lipids were extracted using Bligh-Dyer method.Sterols were isolated by solvent partition with chloroform-hexane(1 ∶4,by volume),derivated by BSTFA,and analyzed by GC-MS.The regular pattern was used for identifying the sterols in a dinoflagellate from the Symbodinium s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MS DERIVATIVES of STEROLS MASS SPECTROMETRY Symbodinium s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底泥微生物活性对蓝藻水华水柱及沉积物间隙水氮磷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12
13
作者 孙芳 郑忠明 +2 位作者 陆开宏 翟海佳 邵路路 《生态科学》 CSCD 2011年第3期217-222,共6页
比较研究了蓝藻水华暴发水体与无蓝藻水华暴发水体的沉积物间隙水NH_4^+-N、NO_3^--N和。PO_4^(3-)-P的垂向分布特征和表层沉积物的微生物活性(FDA)、碱性磷酸酶活性(APA),并对它们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NH_4^+-N含量在... 比较研究了蓝藻水华暴发水体与无蓝藻水华暴发水体的沉积物间隙水NH_4^+-N、NO_3^--N和。PO_4^(3-)-P的垂向分布特征和表层沉积物的微生物活性(FDA)、碱性磷酸酶活性(APA),并对它们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NH_4^+-N含量在两类水体中,都呈现出表层水<底层水<间隙水的趋势,表明其有从沉积物向上覆水体扩散的风险;而PO_4^(3-)-P、NO_3^+-N浓度则呈现表层水>底层水>间隙水的趋势;沉积物有机质(LOI)、APA和FDA活性也都随着深度增加而逐渐降低。APA与FDA活性之间相关性极显著,暗示碱性磷酸酶的分泌主要受微生物活性的影响。间隙水NH_4^+-N含量与表层10 cm内底泥的APA和FDA活性具有极显著正相关性(a=0.01),表明在厌氧环境中,微生物对氮素的分解和矿化作用主要受二者活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营养盐 微生物活性 碱性磷酸酶活性 蓝藻水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鲐鱼中产组胺菌的分离筛选与生物学特性初步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杨健 吴祖芳 +2 位作者 周秀锦 翁佩芳 李微微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90-193,共4页
利用产组胺菌鉴别培养基,对鲐鱼内脏中产组胺菌进行初步筛选,结合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对分离菌株的产组胺能力进行了确认;并通过菌株的生理生化、形态和16SrDNA基因序列分析对分离得到的菌株进行鉴定;研究了温度和pH对菌株生长和产组... 利用产组胺菌鉴别培养基,对鲐鱼内脏中产组胺菌进行初步筛选,结合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对分离菌株的产组胺能力进行了确认;并通过菌株的生理生化、形态和16SrDNA基因序列分析对分离得到的菌株进行鉴定;研究了温度和pH对菌株生长和产组胺的影响。结果表明,从鲐鱼中初步分离的4株菌(T4、T5、T6和T9)在组胺发酵培养基中能够产生164.1~466.1μg/100mL组胺;经生理生化特性及16SrDNA序列测定为相同菌种,对其中T4菌株进行进化树分析,发现菌株T4与产粘液变形杆菌相似性最高。T4菌株生长和产组胺的最适温度均为20℃,最适pH均为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鲐鱼 产组胺菌 生理生化特性 16SrDNA序列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型底栖动物的生物干扰对沉积环境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15
作者 孙思志 郑忠明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63-268,共6页
沉积物是水体中营养盐的重要蓄积库或释放源,在水生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地位。大型底栖动物由于栖息在水体沉积物表面或中间,其摄食、排泄、挖洞或建立管状洞穴结构等途经会改变底质的间隙率、表面组成、沉积能力以及底质中微生物的数量... 沉积物是水体中营养盐的重要蓄积库或释放源,在水生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地位。大型底栖动物由于栖息在水体沉积物表面或中间,其摄食、排泄、挖洞或建立管状洞穴结构等途经会改变底质的间隙率、表面组成、沉积能力以及底质中微生物的数量和群落结构,刺激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进而影响沉积物中营养盐通量。本文结合国内外的文献资料阐述了大型底栖动物的生物干扰对沉积物物理结构的影响、对底泥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对沉积物硝化、反硝化作用的影响以及对沉积物中有机物稳定性的影响;介绍了大型底栖动物对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通量的影响的研究现状、测定和计算方法,以期更好地预测生物干扰作用对沉积物生物地球化学作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水生生态系统 大型底栖动物 微生物 营养盐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囊藻毒素衍生物的化学酶法合成及活性评价 被引量:2
16
作者 方剑 何魁芳 +3 位作者 季赛 朱鹏 金海晓 严小军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706-713,共8页
微囊藻毒素是一类环七肽蓝藻环肽化合物,目前自然界已发现70多种,其中microcystins-LR型因其独特的化学结构特征以及特异的磷酸酶结合模式,越来越受到药物化学家的关注.但因其天然结构中含有2个稀有氨基酸(Adda和Mdha),这使其化学全合... 微囊藻毒素是一类环七肽蓝藻环肽化合物,目前自然界已发现70多种,其中microcystins-LR型因其独特的化学结构特征以及特异的磷酸酶结合模式,越来越受到药物化学家的关注.但因其天然结构中含有2个稀有氨基酸(Adda和Mdha),这使其化学全合成的难度增加,同时使其具有极高肝脏代谢毒性,严重影响了microcystin-LR作为新型的磷酸酶抑制剂的开发前景.本文以蛋白磷酸酶PP2A特异性抑制活性的micorcystin-LR为模板化合物,通过构效分析和GOLD 5.0分子对接结果,用L-Phe和L-炔丙基甘氨酸分别替代Adda和Mdha,设计出1个结合模式与模板较为一致的micorcystin类似物,并利用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NRPS/PKS生物合成基因簇中TE结构域,在体外成功催化合成.该microcystin类似物的体外蛋白磷酸酶抑制实验显示有一定的抑制效果,虽与microcystin-LR本身还存在一定差距,但该microcystin类似物由于将引起肝脏毒性的主要残基Adda进行了取代,因此可以预见本研究最终合成的microcystin衍生物其对磷酸酶抑制活性降低同时,也将相应的降低对肝脏的毒性.这为开发新的低毒的磷酸酶抑制剂提供了一个新的选择对象,也为今后micorcystin衍生物的合成提供了一个新的合成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囊藻毒素 环肽 生物催化 蛋白磷酸酶抑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腌制苋菜梗的微生物菌群结构及其品质 被引量:1
17
作者 沈锡权 赵永威 +1 位作者 吴祖芳 翁佩芳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86-491,共6页
腌制苋菜梗是浙东传统的特色腌制食品,了解其细菌种群结构并探讨对亚硝酸盐等理化品质的影响,以确保腌制食品的安全性。采用16S rDNA基因克隆文库的方法,对腌制成熟的苋菜梗中细菌组成结构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共检测出了乳杆菌、类香菌、... 腌制苋菜梗是浙东传统的特色腌制食品,了解其细菌种群结构并探讨对亚硝酸盐等理化品质的影响,以确保腌制食品的安全性。采用16S rDNA基因克隆文库的方法,对腌制成熟的苋菜梗中细菌组成结构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共检测出了乳杆菌、类香菌、弓形杆菌等6个菌属,其中乳杆菌属占优势为总数的83.9%。与此同时,测定了腌制苋菜梗体系亚硝酸盐等一些理化指标,腌制成熟时pH值为4.35,盐度为5.5,亚硝酸盐质量分数为3.99mg/kg(未超标),细菌和乳酸菌浓度分别为8.8×106 CFU/mL和1.6×106 CFU/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腌制苋菜梗 16s rdna克隆文库 菌群结构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生物反应器中环境因子对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生长和油脂积累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丛峰 孙雪 +1 位作者 徐年军 蔡西栗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295-1300,共6页
采用气升式光生物反应器培养系统,进行了通气速率、氮浓度、Fe3+浓度、IAA浓度、CO2补充量等环境因子对蛋白核小球藻生长和油脂积累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通气速率为2.0L/min时小球藻的生长速率和油脂产量最大分别为6.17mg/(L·d)和... 采用气升式光生物反应器培养系统,进行了通气速率、氮浓度、Fe3+浓度、IAA浓度、CO2补充量等环境因子对蛋白核小球藻生长和油脂积累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通气速率为2.0L/min时小球藻的生长速率和油脂产量最大分别为6.17mg/(L·d)和1.77mg/(L·d);实验范围内氮浓度对小球藻油脂产量影响规律性不强;Fe3+浓度为0.1mmol/L时小球藻的生长速率最大为7.29mg/(L·d),Fe3+浓度为1.0mmol/L时小球藻油脂产量最高为2.54mg/(L·d);IAA浓度为1.0mg/L时小球藻的生长速率为7.47mg/(L·d),油脂产量为2.89mg/(L·d),二者都达到最大值;CO2补充量为6000mL/d时小球藻的生长速率最大为9.88mg/(L·d),补充量为4000mL/d时小球藻油脂产量最高为3.86mg/(L·d)。经过条件优化,小球藻油脂产量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核小球藻 光生物反应器 环境因子 生长速率 油脂积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锈环棱螺生物扰动对“蓝藻水华”水体底泥及其间隙水中碳、氮、磷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8
19
作者 吕敬 郑忠明 +1 位作者 陆开宏 孙思志 《生态科学》 CSCD 2010年第6期538-542,共5页
实验室内建立小型模拟生态系统,根据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的密度设置了3个处理组和1个对照组.结果显示:铜锈环棱螺对底泥0~0.5 cm及0.5~2 cm有机质影响较明显,显著降低了底泥中的C:P.处理组3和处理组2间隙水NH4+-N含... 实验室内建立小型模拟生态系统,根据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的密度设置了3个处理组和1个对照组.结果显示:铜锈环棱螺对底泥0~0.5 cm及0.5~2 cm有机质影响较明显,显著降低了底泥中的C:P.处理组3和处理组2间隙水NH4+-N含量分别在底泥0~0.5cm及0.5~2 cm深度和对照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间隙水中NO2--N+NO3--N的变化较复杂,处理组NO2--N+NO3--N含量在0~0.5 cm,0.5~2cm及2~4cm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间隙水中DIP含量随底泥深度先增后减,在2~4 cm处含量达最大,DIP含量在0.5~2 cm深度处理组与对照组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铜锈环棱螺生物干扰增加了底泥表层有机质的含量,同时降低了其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锈环棱螺 蓝藻水华 沉积物 有机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带藻际微生物抗菌活性及其多样性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褚椒江 朱鹏 严小军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972-979,共8页
从浙江台州海域健康海带、病烂海带(Laminaria japonica)及其周围海水中分离纯化海带藻际微生物,利用双层琼脂扩散法对获得的菌株进行抗菌活性筛选,比较活性菌株与来源的相关性,并对具有抗菌活性的菌株进行16S rRNA系统发生学分析。结... 从浙江台州海域健康海带、病烂海带(Laminaria japonica)及其周围海水中分离纯化海带藻际微生物,利用双层琼脂扩散法对获得的菌株进行抗菌活性筛选,比较活性菌株与来源的相关性,并对具有抗菌活性的菌株进行16S rRNA系统发生学分析。结果显示,在分离的143株海带藻际微生物中,有42株细菌具有抗菌活性,其中来源于健康海带和海水的活性菌株比例(35%和29%)大于来源于病烂海带的细菌(23%)。对其中16株具有广谱抗菌活性的菌株进行的16S rRNA系统发生学分析显示,分别属于Pseudoalteromonas、Rahnella、Donghaeana、Bacillus和Exiguobacterium 5个属。为从藻际微环境的微生物多样性入手了解海带病烂机制以及寻找新的抗菌药物提供研究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带 藻际 抗菌活性 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