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根际微生物在污染水体植物修复中的作用 被引量:50
1
作者 胡智勇 陆开宏 梁晶晶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5-80,共6页
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水生植物根际微生物在污染水体和湿地修复中的作用研究成果,深入探讨了植物修复的机理。指出水生植物对污染环境的修复主要依赖环境、水生植物和微生物以及三者之间的联合作用,植物和微生物的耦合作用是水生植物... 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水生植物根际微生物在污染水体和湿地修复中的作用研究成果,深入探讨了植物修复的机理。指出水生植物对污染环境的修复主要依赖环境、水生植物和微生物以及三者之间的联合作用,植物和微生物的耦合作用是水生植物应用于水体修复的重要机制。人工湿地对氮的去除主要通过微生物的硝化-反硝化作用途径;根际微生物和植物的联合作用可以改变磷的存在形态,从而加速磷的去除;在有机物和重金属污染环境中,根际微生物通过增强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促进污染物的去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污染 植物修复 根际微生物 作用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底泥微生物活性对蓝藻水华水柱及沉积物间隙水氮磷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12
2
作者 孙芳 郑忠明 +2 位作者 陆开宏 翟海佳 邵路路 《生态科学》 CSCD 2011年第3期217-222,共6页
比较研究了蓝藻水华暴发水体与无蓝藻水华暴发水体的沉积物间隙水NH_4^+-N、NO_3^--N和。PO_4^(3-)-P的垂向分布特征和表层沉积物的微生物活性(FDA)、碱性磷酸酶活性(APA),并对它们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NH_4^+-N含量在... 比较研究了蓝藻水华暴发水体与无蓝藻水华暴发水体的沉积物间隙水NH_4^+-N、NO_3^--N和。PO_4^(3-)-P的垂向分布特征和表层沉积物的微生物活性(FDA)、碱性磷酸酶活性(APA),并对它们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NH_4^+-N含量在两类水体中,都呈现出表层水<底层水<间隙水的趋势,表明其有从沉积物向上覆水体扩散的风险;而PO_4^(3-)-P、NO_3^+-N浓度则呈现表层水>底层水>间隙水的趋势;沉积物有机质(LOI)、APA和FDA活性也都随着深度增加而逐渐降低。APA与FDA活性之间相关性极显著,暗示碱性磷酸酶的分泌主要受微生物活性的影响。间隙水NH_4^+-N含量与表层10 cm内底泥的APA和FDA活性具有极显著正相关性(a=0.01),表明在厌氧环境中,微生物对氮素的分解和矿化作用主要受二者活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营养盐 微生物活性 碱性磷酸酶活性 蓝藻水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模式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养殖池塘沉积物酶活性及其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李越蜀 郑忠明 +3 位作者 翟海佳 华建权 周朝生 陈辉煌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254-1260,共7页
采用现场测定、磷脂脂肪酸(PLFA)法及基质脱氢酶活性测定等方法,对4种不同养殖模式的凡纳滨对虾池塘的水质、沉积物酶活性及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养殖末期,凡纳滨对虾淡水混养和海水混养池塘水质较好,海水集约化... 采用现场测定、磷脂脂肪酸(PLFA)法及基质脱氢酶活性测定等方法,对4种不同养殖模式的凡纳滨对虾池塘的水质、沉积物酶活性及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养殖末期,凡纳滨对虾淡水混养和海水混养池塘水质较好,海水集约化池塘水质最差;其中海水集约化池塘沉积物基质中有机质含量、微生物生物量、微生物活性和酶活性都很高,真菌、G+菌的相对含量则很低。主成分分析(PCA)表明:第一主成分主要与脲酶、有机质含量、微生物活性、总PLFA、B/F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9),而与Gram+/Gram-、pH、18:1ω9C/T、单不饱和/支链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r>0.9);第二主成分主要与脱氢酶有显著正相关关系(r>0.8),四种池塘在PCA图中分散开,说明其微生物群落结构及环境状况存在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沉积物 酶活性 PLFA 微生物群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瘤背石磺人工繁育关键技术的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金春华 郑忠明 +1 位作者 华建权 陈汉春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597-600,共4页
研究了瘤背石磺亲体在不同温度、盐度下受精卵的孵化及不同开口饵料、不同附着基对浮游幼虫的培育和附着效果。结果表明,不同饵料对亲体的成活率无显著影响,各组成活率均超过95%;在(27±1)℃、不换水条件下,5、10、15、20、25、30... 研究了瘤背石磺亲体在不同温度、盐度下受精卵的孵化及不同开口饵料、不同附着基对浮游幼虫的培育和附着效果。结果表明,不同饵料对亲体的成活率无显著影响,各组成活率均超过95%;在(27±1)℃、不换水条件下,5、10、15、20、25、30的各盐度组中,以15、20盐度组的孵化率最高,分别为96.4%、95.8%;在盐度15、不换水条件下,(24±1)(、27±1)、(30±1)、(33±1)℃温度组,受精卵产出后至孵化出膜的时间分别需319、297、2862、78 h;采用自制孵化框漂浮式孵化,孵化率高达98%;不同开口饵料试验结果表明,金藻投喂组幼体成活率最高,为87.5%;不同附着基附着培养试验10 d后,悬浮球填料组的成活率最高,达90%,且个体整齐、生长速度快,而铺泥组为43%,不加附着基组仅3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瘤背石磺 幼虫培育 开口饵料 附着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凡纳滨对虾池塘不同混养模式技术的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华建权 郑忠明 +2 位作者 陈辉煌 钱项赞 庞明伟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4年第5期455-457,482,共4页
2010年、2011年利用"南美白对虾疫病政策性互助保险"这一平台,对慈溪市凡纳滨对虾生产进行了全面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1)凡纳滨对虾池塘进行套养鱼类能有效提高对虾产量,降低饲料系数,2010年提高产量0.026 kg/m2;2011年提... 2010年、2011年利用"南美白对虾疫病政策性互助保险"这一平台,对慈溪市凡纳滨对虾生产进行了全面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1)凡纳滨对虾池塘进行套养鱼类能有效提高对虾产量,降低饲料系数,2010年提高产量0.026 kg/m2;2011年提高产量0.029 kg/m2,饲料系数降低21.4%;(2)凡纳滨对虾池塘套养银鲫与鳙鱼模式,凡纳滨对虾池塘套养甲鱼模式其产量与效益均好于其它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混养 产量 饲料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横山水库春季浮游生物RAPD-DNA指纹与物种组成关系分析
6
作者 张清科 杨亮杰 +3 位作者 盛樟 刘涛 范春波 竺俊全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6年第2期34-38,共5页
2013年4月,对浙江横山水库4个站位12个采样点的浮游生物群落进行了DNA多态性的RAPD指纹分析和种类组成鉴定,并通过聚类分析探讨了DNA指纹拓扑结构与物种组成对应关系。结果表明:筛选出的12条随机引物共获得87条长度在120~1 700 bp的谱... 2013年4月,对浙江横山水库4个站位12个采样点的浮游生物群落进行了DNA多态性的RAPD指纹分析和种类组成鉴定,并通过聚类分析探讨了DNA指纹拓扑结构与物种组成对应关系。结果表明:筛选出的12条随机引物共获得87条长度在120~1 700 bp的谱带,多态率为87.4%;各站位平均有56.2条谱带,其中1号站位下层最多为63条,4号站位中层最少为50条;共观察到64种浮游生物,其中4号站位的上层采样点种类最多为27种,3号站位上层最少为16种,其它各采样点在17~25种不等,12个采样点均出现的种类有曲壳藻、卷曲纤维藻、小球藻、细胶鞘藻和简壳虫。基于物种组成与RAPD的系统聚类分析,可以将12个采样点的浮游生物群落划分为两大类。表明横山水库春季浮游生物群落DNA指纹结构与物种组成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山水库 RAPD DNA指纹结构 浮游生物 物种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横山水库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水质评价 被引量:80
7
作者 杨亮杰 吕光汉 +2 位作者 竺俊全 徐镇 金春华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20-728,共9页
为了解横山水库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水质状况,于2012年5月(春)、7月(夏)、10月(秋)及2013年1月(冬)对该水库的浮游动物及主要水质理化指标进行了调查分析,利用生物多样性指数法和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评价其水质状况。结果共鉴定浮游动... 为了解横山水库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水质状况,于2012年5月(春)、7月(夏)、10月(秋)及2013年1月(冬)对该水库的浮游动物及主要水质理化指标进行了调查分析,利用生物多样性指数法和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评价其水质状况。结果共鉴定浮游动物100种(原生动物47种、轮虫36种、枝角类12种、桡足类5种)。春夏秋季种类组成主要以轮虫和原生动物为主,枝角类与桡足类种类较少;冬季各种类均很少。优势种为王氏似铃壳虫(Tintinnopsis wangi)、淡水简筒虫(Tintinnidium fluviatile)、球形沙壳虫(Difflugia globulosa)、湖生累枝虫(Epistylis lacustris)、裂痕龟纹轮虫(Anuraeopsis fissa)、针簇多肢轮虫(Polyarthra trigla)、裂足臂尾轮虫(Brachionus diversicornis)和等刺异尾轮虫(Trichocerca similis),季节更替明显。浮游动物年均丰度为1460 ind./L,变化范围17—3164 ind./L;年均生物量为1.252 mg/L,变化范围0.042—2.732 mg/L;香农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及丰富度指数(D)年均值分别为2.06、0.68及1.30;全年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值范围33.36—44.15。CCA分析表明,温度及pH等环境因子与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具有明显相关性。水质总体评价显示,横山水库水质处中污染状态、水体处中营养水平,基本符合国家Ⅱ类水的水质标准,但作为饮用水水源地,其水质还需进一步加强管理与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A 浮游动物 群落结构 生物多样性 水质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粉绿狐尾藻和凤眼莲对不同形态氮吸收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22
8
作者 金春华 陆开宏 +3 位作者 胡智勇 谢丽凤 梁晶晶 张春景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75-79,共5页
采用改进常规耗竭法,研究了粉绿狐尾藻(Myriophyllum aquaticum)、凤眼莲(Eichhornia crassipes)在抑菌和非抑菌两种处理中对NO3-、NH+4吸收的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两种植物对NO3-和NH+4的最大吸收速率(Imax)和亲和力(1/Km)有显著差异... 采用改进常规耗竭法,研究了粉绿狐尾藻(Myriophyllum aquaticum)、凤眼莲(Eichhornia crassipes)在抑菌和非抑菌两种处理中对NO3-、NH+4吸收的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两种植物对NO3-和NH+4的最大吸收速率(Imax)和亲和力(1/Km)有显著差异,凤眼莲对NO3-、N H+4的吸收速率显著高于狐尾藻,说明凤眼莲更适宜用于污染水体养分的去除;不同植物对NO3-、NH+4表现出吸收偏好性,凤眼莲对NO3-有较高的Imax值和亲和力,而狐尾藻对NH+4有较高的Imax值和亲和力;抑菌处理能显著增加凤眼莲对NH4+的吸收速率,NO3-浓度高于1.00 mmol/L时,抑菌处理能显著减小凤眼莲对NO3-的吸收速率,狐尾藻对NO3-、N H4+的吸收未受到抑菌处理的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绿狐尾藻 凤眼莲 吸收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淡水养殖日本鳗鲡肌肉和鱼皮营养分析比较 被引量:36
9
作者 胡园 周朝生 +6 位作者 胡利华 潘齐存 蒋倩倩 吴越 王瑶华 郑伊诺 戴勇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30-739,共10页
为了比较海、淡水养殖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肌肉和鱼皮营养成分差异,采用生物化学方法对海水与淡水养殖日本鳗鲡肌肉和鱼皮的一般营养成分、氨基酸含量、脂肪酸含量和矿物质含量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显示,海、淡水养殖日本鳗鲡... 为了比较海、淡水养殖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肌肉和鱼皮营养成分差异,采用生物化学方法对海水与淡水养殖日本鳗鲡肌肉和鱼皮的一般营养成分、氨基酸含量、脂肪酸含量和矿物质含量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显示,海、淡水养殖日本鳗鲡鱼皮的水分、粗蛋白和灰分含量均显著性低于肌肉(P<0.05),但鱼皮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肌肉(P<0.05)。淡水养殖日本鳗鲡肌肉的粗蛋白含量显著性高于海水养殖日本鳗鲡(P<0.05)。海、淡水养殖日本鳗鲡肌肉总氨基酸含量分别为50.22%和54.10%,鱼皮总氨基酸含量分别为42.56%和45.80%。海、淡水养殖日本鳗鲡鱼皮呈鲜味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显著性高于肌肉(P<0.05)。海、淡水养殖日本鳗鲡肌肉和鱼皮均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65.96%—67.51%),并以单不饱和脂肪酸C18:1n9含量为主(38.64%—44.79%)。海水养殖日本鳗鲡肌肉矿物质元素(Fe、Ca、Cu、Na)和鱼皮矿物质元素(Fe、Mn、Na)的平均含量均显著高于淡水养殖日本鳗鲡(P<0.05),但Zn含量显著低于淡水养殖日本鳗鲡(P<0.05)。研究表明,不同养殖环境的日本鳗鲡肌肉和鱼皮营养成分丰富,淡水养殖日本鳗鲡肌肉和鱼皮的氨基酸含量和脂肪酸组成方面稍优于海水养殖日本鳗鲡,而海水养殖环境日本鳗鲡肌肉和鱼皮的矿物质元素含量得到较高的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鳗鲡 海水养殖 淡水养殖 肌肉 鱼皮 营养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真鲷精子的超低温冻存及DNA损伤的检测 被引量:16
10
作者 魏平 竺俊全 +3 位作者 闫家强 朱艺峰 杨万喜 吴雄飞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049-1055,共7页
因名贵经济鱼类育种或种质资源保存的需要,精子超低温冻存及冻精质量评价的研究已越来越引起研究者的重视。在海产鱼类中,已见对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
关键词 真鲷 精子 超低温冻存 活力 受精率 DNA损伤 单细胞凝胶电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口革囊星虫(Phascolosoma esculenta)胚胎及幼虫发育研究 被引量:18
11
作者 金春华 竺俊全 +1 位作者 许式见 王伟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94-100,共7页
采用人工授精的方法获得受精卵,在人工培育条件下观察了可口革囊星虫胚胎及幼虫发育过程及其盐度和pH对胚胎发育的影响,探究可口革囊星虫胚胎及幼虫发育规律。结果表明,可口革囊星虫胚胎及幼虫发育过程为:受精卵→卵裂→囊胚→原肠胚→... 采用人工授精的方法获得受精卵,在人工培育条件下观察了可口革囊星虫胚胎及幼虫发育过程及其盐度和pH对胚胎发育的影响,探究可口革囊星虫胚胎及幼虫发育规律。结果表明,可口革囊星虫胚胎及幼虫发育过程为:受精卵→卵裂→囊胚→原肠胚→担抡幼虫→海球幼虫→稚虫。在水温28—29℃、盐度23、pH8.1—8.2条件下,受精后7h10min发育到担轮幼虫;受精后45h30min,胚胎发育结束,孵化出海球幼虫;胚胎发育的适宜盐度为17.10—30.15、适宜pH为7.40—8.56;海球幼虫经16—18d培育变态为稚虫。可口革囊星虫担轮幼虫以自身卵黄为营养,浮游生活,具趋光性;海球幼虫早中期浮游生活,具趋光性,后期逐渐转向底栖;稚虫底栖生活,以单细胞藻类及有机碎屑为食。可口革囊星虫幼虫发生模式上属间接发生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口革囊星虫 胚胎与幼虫发育 盐度 P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消化道形态与组织学结构特征及其消化酶活性的研究 被引量:11
12
作者 陈寅儿 郑学斌 +5 位作者 高心明 王景倩 谢庆平 詹炜 楼宝 竺俊全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116-1126,共11页
为了解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消化道结构特点及其功能与食性的相关性,采用解剖、石蜡切片、AB-PAS反应及酶活检测技术,观察研究了小黄鱼消化道的形态及组织学结构、黏液细胞定位及消化酶活性。结果显示:消化道由口咽腔(舌)、... 为了解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消化道结构特点及其功能与食性的相关性,采用解剖、石蜡切片、AB-PAS反应及酶活检测技术,观察研究了小黄鱼消化道的形态及组织学结构、黏液细胞定位及消化酶活性。结果显示:消化道由口咽腔(舌)、食道、胃及肠构成,食道粗短,胃卜型,肠呈“S”型弯曲,肠指数为0.63;舌上皮中分布有味蕾及少量各型黏液细胞。食道、胃及肠均由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及外膜组成;食道含初级及次级突起,分别被覆复层扁平及单层柱状上皮,大量黏液细胞分布于复层上皮内,以Ⅱ型为主。胃内胃腺发达,分布有大量Ⅰ及Ⅱ型黏液细胞;胃中蛋白酶活性较高。肠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上皮层分布有各型黏液细胞,以Ⅱ型为主;肠道肌层厚度、黏膜褶皱高度及黏液细胞总密度由前往后递增;肠道中胰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及碱性磷酸酶活性较高,且后肠高于前、中肠。小黄鱼消化道形态、组织结构及酶活性分布特点与其肉食食性相适应,口咽腔(舌)及食道上皮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胃在蛋白质消化吸收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肠道在蛋白质、脂类、糖类、无机盐等物质的消化吸收方面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 解剖学 组织学 黏液细胞 消化酶 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精子冷冻前后的活力及超微结构变化 被引量:10
13
作者 程顺 闫家强 +3 位作者 竺俊全 姜建湖 吴雄飞 史会来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6-61,共6页
采用两步降温法超低温冷冻保存大黄鱼精子,并用透射电镜技术研究了精子的超微结构损伤。结果表明,大黄鱼冻精的激活率、运动时间及寿命与鲜精相比无显著差异。鲜精中28.5%的精子形态结构异常,冻精中37%的精子形态结构异常。形态结构正... 采用两步降温法超低温冷冻保存大黄鱼精子,并用透射电镜技术研究了精子的超微结构损伤。结果表明,大黄鱼冻精的激活率、运动时间及寿命与鲜精相比无显著差异。鲜精中28.5%的精子形态结构异常,冻精中37%的精子形态结构异常。形态结构正常的精子表现为质膜与核膜结构完整、无膨胀现象,袖套、轴丝及中心粒结构正常,线粒体形态完整、嵴较发达;形态结构异常的精子表现为质膜破裂、脱落,质膜膨胀,核膜破裂、脱落,核局部受损伤,线粒体膨胀、嵴退化或消失,线粒体移位或脱落。结果显示,以Cortland溶液为稀释液,10%DMSO为抗冻剂,对大黄鱼精子具有较好的抗冻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鱼 精子 超低温冻存 活力 超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唇鱼(Acrossocheilus fasciatus)胚胎及仔、稚鱼的发育 被引量:23
14
作者 姜建湖 张德明 +2 位作者 竺俊全 雷世勇 张玉明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80-287,共8页
采用干法授精方法获得受精卵,在人工培育条件下观察了光唇鱼胚胎及仔、稚鱼发育过程。结果表明,光唇鱼受精卵呈圆球形,沉性、弱粘性。在水温23—25℃下,胚胎发育历时46h45min,经历了胚盘形成、卵裂、囊胚、原肠胚、神经胚、器官形成和... 采用干法授精方法获得受精卵,在人工培育条件下观察了光唇鱼胚胎及仔、稚鱼发育过程。结果表明,光唇鱼受精卵呈圆球形,沉性、弱粘性。在水温23—25℃下,胚胎发育历时46h45min,经历了胚盘形成、卵裂、囊胚、原肠胚、神经胚、器官形成和孵化等阶段。在水温24—27℃下,仔、稚鱼发育历时22d,初孵仔鱼具有较大的卵黄囊,胸鳍原基及肛门原基形成;4日龄仔鱼开口摄食,进入混合营养期;7日龄仔鱼卵黄囊消失,营外源性营养,体侧8条横斑形成,各鳍均已出现,进入晚期仔鱼阶段;14日龄仔鱼各鳍鳍条发育基本完成;16日龄仔鱼鳞片开始出现,进入稚鱼期;22日龄稚鱼全身被鳞,进入幼鱼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唇鱼 胚胎 仔鱼 稚鱼 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源和异源精子诱导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雌核发育的胚胎发育比较及子代SSR遗传标记分析 被引量:7
15
作者 苗亮 王天柱 +4 位作者 李明云 汤先念 王曙 安钦 徐万土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19-424,共6页
以紫外灭活的同源(大黄鱼)精子和未灭活的异源((鱼免)鱼)精子为激活源,采用冷休克处理的方法诱导了大黄鱼雌核发育二倍体,进行胚胎发育和SSR标记分析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异源组的受精率和孵化率高于同源组,但存活率低于同源组;两组中... 以紫外灭活的同源(大黄鱼)精子和未灭活的异源((鱼免)鱼)精子为激活源,采用冷休克处理的方法诱导了大黄鱼雌核发育二倍体,进行胚胎发育和SSR标记分析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异源组的受精率和孵化率高于同源组,但存活率低于同源组;两组中经冷休克处理未能恢复倍性的胚胎发育畸形而陆续死亡,恢复倍性的胚胎在发育程序上均与普通大黄鱼相同,但各阶段出现时间较对照组滞后;SSR分析显示同源组子代中有16.7%出现父本条带,异源组子代均未出现父本条带。以灭活的同源(大黄鱼)精子和未经灭活的异源((鱼免)鱼)精子诱导大黄鱼雌核发育各有优缺点,需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鱼 鱿鱼 雌核发育 胚胎发育 SSR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鱼消化道及肝脏的形态结构特征 被引量:12
16
作者 卢明明 李海燕 +1 位作者 竺俊全 李明云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2年第5期25-28,共4页
采用解剖及石蜡切片显微技术观察了香鱼消化道及肝脏的组织学结构。香鱼消化道由口咽腔、食道、胃及肠构成。口咽腔大且狭长,其底壁前部有一对粘膜褶,两颌边缘着生宽扁梳状齿,腭骨及舌骨具齿,犁骨无齿;舌由基舌骨突出部分覆盖粘膜构成,... 采用解剖及石蜡切片显微技术观察了香鱼消化道及肝脏的组织学结构。香鱼消化道由口咽腔、食道、胃及肠构成。口咽腔大且狭长,其底壁前部有一对粘膜褶,两颌边缘着生宽扁梳状齿,腭骨及舌骨具齿,犁骨无齿;舌由基舌骨突出部分覆盖粘膜构成,舌粘膜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含有较多的杯状细胞和味蕾。食道、胃及肠均由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及外膜构成。食道粘膜层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杯状细胞发达。胃呈V形,由贲门部、胃体部及幽门部组成,胃壁粘膜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贲门部与胃体部的固有层中有胃腺。肠较短,由前、中、后肠构成,肠壁粘膜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其游离面具微绒毛;上皮细胞间有杯状细胞。幽门盲囊有350~400条,其组织学结构与肠相同。肝脏单叶,外被浆膜;肝细胞形态不规则,肝小叶界限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鱼 消化道 肝脏 组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洲黑石斑鱼含肉率及肌肉营养成分分析 被引量:49
17
作者 党冉 竺俊全 邱新志 《海洋学研究》 2010年第2期60-66,共7页
利用常规肌肉营养测试方法,测定分析了美洲黑石斑鱼的含肉率及肌肉营养成分。测定结果显示,美洲黑石斑鱼含肉率平均值为(73.71±1.93)%,肌肉(鲜样)中粗蛋白、粗脂肪、水分和粗灰分含量分别为(19.09±1.34)%,(6.14±1.76)%,(... 利用常规肌肉营养测试方法,测定分析了美洲黑石斑鱼的含肉率及肌肉营养成分。测定结果显示,美洲黑石斑鱼含肉率平均值为(73.71±1.93)%,肌肉(鲜样)中粗蛋白、粗脂肪、水分和粗灰分含量分别为(19.09±1.34)%,(6.14±1.76)%,(71.86±1.58)%和(1.32±0.17)%;美洲黑石斑鱼肌肉中被测出的常见氨基酸(色氨酸未测定)有17种,其中包括7种必需氨基酸、2种半必需氨基酸和8种非必需氨基酸,其氨基酸含量占鲜体质量的百分比分别为(8.27±0.21)%,(1.84±0.08)%和(10.15±0.31)%,17种氨基酸总含量为(20.26±1.13)%(鲜样)。谷氨酸(Glu)含量占鲜体质量的百分比最高,为(3.27±0.16)%,其次是天冬氨酸(Asp)和赖氨酸(Lys),胱氨酸(Cys)含量占鲜体质量的百分比为最低,仅为(0.27±0.01)%。4种鲜味氨基酸含量占干样的(29.32±0.14)%。鲜样的美洲黑石斑鱼必需氨基酸总量占氨基酸总量的比值为40.82%,干样的为40.81%;鲜样的必需氨基酸总量与非必需氨基酸总量的比值为81.48%,干样的为81.43%,其构成符合FAO/WHO的标准。同时计算出的美洲黑石斑鱼肌肉蛋白质氨基酸评分(AAS)均大于1,化学评分(CS)均大于0.7,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达到91.18,高于多数海产经济鱼类,说明它能为人体提供大量必需氨基酸,且其组成接近人体的氨基酸需要量模式。美洲黑石斑鱼肌肉中主要含有16种脂肪酸,其中饱和脂肪酸(SFA)7种,含量占肌肉脂肪酸总量的(38.66±1.22)%;不饱和脂肪酸(UFA)9种,含量占肌肉脂肪酸总量的(61.36±0.98)%,其中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5种,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4种。多不饱和脂肪酸中的人和动物生长发育必需的脂肪酸EPA和DHA含量,分别占总脂肪酸的(9.02±0.59)%和(11.73±0.43)%。-ω3族与-ω6族PUFA总量的比值为5.30。分析表明,美洲黑石斑鱼肌肉含肉率高,含有较多的粗蛋白和粗脂肪,氨基酸总量及鲜味氨基酸含量均较高,是一种优质蛋白源;美洲黑石斑鱼肌肉富含PUFA,尤其是EPA和DHA含量丰富,并且∑n3/∑n6值较高,因而具有较高的食用营养价值和保健功效,是一种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优良养殖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洲黑石斑鱼 含肉率 肌肉 营养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鱼嗜水气单胞菌人工染病后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变化 被引量:6
18
作者 范慧慧 张呈念 +2 位作者 安钦 董徐辉 李明云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280-282,共3页
从患病香鱼的体腔液中分离获得嗜水气单胞菌病原,经培养稀释的菌液,腹腔注射人工感染健康香鱼,出现典型的出血症后,进行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结果发现,病鱼红细胞数量为(1.21±0.08)×1012个/L,血栓细胞数量(189.00±5.... 从患病香鱼的体腔液中分离获得嗜水气单胞菌病原,经培养稀释的菌液,腹腔注射人工感染健康香鱼,出现典型的出血症后,进行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结果发现,病鱼红细胞数量为(1.21±0.08)×1012个/L,血栓细胞数量(189.00±5.19)×1012个/L,较健康香鱼红细胞[(2.41±0.16)×1012个/L]、血栓细胞[(380.0±20.00)×1012个/L]呈极显著降低(P<0.01),血红蛋白含量呈显著减少(P<0.05),而白细胞数量却显著增加(P<0.05)。染病香鱼总蛋白为(47.56±2.63)g/L,健康鱼为(49.23±3.06)g/L,经检验无显著差异;而碱性磷酸酶、Cl-、Ca2+等3项血液生化指标值均呈极显著减少(P<0.01),乳酸脱氢酶呈极显著增加(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水气单胞菌 香鱼 人工感染 血液 生理生化 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唇鱼消化道的形态结构特征 被引量:12
19
作者 罗江波 戴海平 +3 位作者 龙玲利 李海燕 袁思平 竺俊全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3年第6期59-61,65,共4页
采用解剖及石蜡切片显微技术,观察研究了光唇鱼消化道的形态结构特征。消化道由口咽腔、食道、肠构成。口下位、马蹄形,无颌齿,具咽齿,齿式为4/4。舌较小,前端游离,舌粘膜表层为复层鳞状上皮,有较多的杯状细胞和味蕾。食道及肠均由粘膜... 采用解剖及石蜡切片显微技术,观察研究了光唇鱼消化道的形态结构特征。消化道由口咽腔、食道、肠构成。口下位、马蹄形,无颌齿,具咽齿,齿式为4/4。舌较小,前端游离,舌粘膜表层为复层鳞状上皮,有较多的杯状细胞和味蕾。食道及肠均由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及外膜构成。食道内皱襞发达,粘膜层有大量杯状细胞。肠道盘曲,由前、中、后肠组成,肠长/体长为1.84±0.24;前肠管腔较大,中、后肠管腔渐变小;前、中肠皱襞及纹状缘比后肠发达;前肠及后肠杯状细胞较少,中肠杯状细胞较多。光唇鱼消化道的形态结构特征与其食性相适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唇鱼 消化道 组织学 结构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养殖光唇鱼(Acrossocheilus fasciatus)卵巢发育的组织学观察 被引量:11
20
作者 姜建湖 戴海平 +2 位作者 竺俊全 张玉明 雷世勇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48-354,共7页
采用解剖及石蜡切片技术,观察研究了养殖光唇鱼(Acrossocheilus fasciatus)卵巢发育的形态及组织学结构特征。结果表明,第一次性周期内,4—5月龄鱼卵巢处Ⅰ期,内以第Ⅰ时相卵细胞为主;6—18月龄鱼卵巢处Ⅱ期,内以第Ⅱ时相卵母细胞为主,... 采用解剖及石蜡切片技术,观察研究了养殖光唇鱼(Acrossocheilus fasciatus)卵巢发育的形态及组织学结构特征。结果表明,第一次性周期内,4—5月龄鱼卵巢处Ⅰ期,内以第Ⅰ时相卵细胞为主;6—18月龄鱼卵巢处Ⅱ期,内以第Ⅱ时相卵母细胞为主,单层滤泡膜形成;19—20月龄鱼卵巢处Ⅲ期,内以第Ⅲ时相卵母细胞为主,双层滤泡膜及放射带形成,胞质内出现液泡及卵黄粒;21—22月龄鱼卵巢处Ⅳ期,内以第Ⅳ时相卵母细胞为主,胞质内充满卵黄粒;23—24月龄鱼卵巢处Ⅴ期,内以第Ⅴ时相卵母细胞为主,滤泡膜脱落;25月龄鱼卵巢处Ⅵ期,内以空滤泡和第Ⅱ、第Ⅲ时相卵母细胞为主。6—7月为主要产卵期,9月产后卵巢恢复至Ⅱ期,12月进入Ⅲ期,并以该期越冬,4月卵巢重新往前发育。光唇鱼属短期分批产卵类型鱼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唇鱼 卵巢发育 卵母细胞 组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