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3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洋微藻中C3羟基甾醇TMS衍生物EI源质谱规律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缪妙 严小军 +1 位作者 徐继林 侯云丹 《质谱学报》 EI CAS CSCD 2009年第3期139-147,共9页
通过推测甾醇TMS衍生物特殊碎片的质谱裂解规律,结合标准品TMS衍生物的质谱图进行分析。根据质谱特征离子确定甾核的双键数,甲基化程度和侧链上双键数,烷基化程度以及相关的位置。用Bligh-Dyer法提取总脂,V(氯仿)∶V(正己烷)=1∶4的混... 通过推测甾醇TMS衍生物特殊碎片的质谱裂解规律,结合标准品TMS衍生物的质谱图进行分析。根据质谱特征离子确定甾核的双键数,甲基化程度和侧链上双键数,烷基化程度以及相关的位置。用Bligh-Dyer法提取总脂,V(氯仿)∶V(正己烷)=1∶4的混合溶液提取甾醇,BSTFA衍生化,进行气相色谱-质谱分析。应用此研究规律对4种甲藻:共生藻属甲藻(Symbodiniumsp.)、锥状斯克里普藻(Scrippsiella troch-oidea)、海洋原甲藻(Prorocentrum micans)、无纹环沟藻(Gyrodinium instriatum)的甾醇组成进行鉴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甾醇TMS衍生物 EI质谱 甲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交替假单胞菌QD1-2抗肿瘤活性辅酶Q衍生物的分离与结构鉴定 被引量:1
2
作者 陈晓兰 丁立建 何山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021-1025,共5页
海洋交替假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 rubra QD1-2)是从青岛海域分离筛选出的一株具有抗肿瘤活性的菌株。为了明确海洋交替假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 rubra QD1-2)的抗肿瘤活性成分和结构,利用大孔树脂柱层析、半制备HPLC等分离方法,... 海洋交替假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 rubra QD1-2)是从青岛海域分离筛选出的一株具有抗肿瘤活性的菌株。为了明确海洋交替假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 rubra QD1-2)的抗肿瘤活性成分和结构,利用大孔树脂柱层析、半制备HPLC等分离方法,首次从菌株QD1-2发酵液中分离到了一个单体化合物。通过高分辨率质谱、一维和二维核磁共振波谱等现代波谱技术进行结构鉴定,经测定,分子量为320,分子式为C18H24O5,为辅酶Q2衍生物。最后利用MTT法进行抗肿瘤活性测试,显示了较强的抗肿瘤活性。这一结果揭示了海洋交替假单胞菌产生新颖抗肿瘤化合物巨大的潜力,该属为寻找新型抗肿瘤天然化合物提供了新的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替假单胞菌 结构鉴定 辅酶Q2 抗肿瘤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营养水体中2种水生植物的根际微生物群落特征 被引量:30
3
作者 陆开宏 胡智勇 +1 位作者 梁晶晶 朱津永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508-1515,共8页
选取宁波市城区内河2个营养类型水体日湖(中-富营养类型)和卧彩江(重富营养类型),于2008年8~11月,利用MIDI Sherlock MIS系统和其他传统方法,跟踪监测了2个水体内2种常见水生净化植物粉绿狐尾藻(Myriophyllum aquaticum)、喜旱莲子草(A... 选取宁波市城区内河2个营养类型水体日湖(中-富营养类型)和卧彩江(重富营养类型),于2008年8~11月,利用MIDI Sherlock MIS系统和其他传统方法,跟踪监测了2个水体内2种常见水生净化植物粉绿狐尾藻(Myriophyllum aquaticum)、喜旱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根际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及其季节变化,分析了水体主要水质参数、水体微生物与植物根际微生物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水生植物根际效应显著,不同月份植物根际微生物数量均要显著高于水体环境;植物种类对植物根际微生物影响显著,在日湖水体,狐尾藻根际微生物数量要显著高于喜旱莲子草;在卧彩江,2种植物根际细菌数量无显著差异,放线菌、真菌数量差异显著,植物根际微生物数量与水体环境因子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调查期间,日湖水温、TN、TP、Chla与植物根际微生物数量间均无显著相关,仅COD与喜旱莲子草根际细菌数量显著负相关;在卧彩江,TP与粉绿狐尾藻、喜旱莲子草根际放线菌数量显著负相关,其余水质参数与根际微生物数量均无显著相关.植物根际优势菌种以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微球菌属(Micrococcus)、黄杆菌属(Chryseobacterium)、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等有机物降解微生物为主,环境因素的变化和植物种类的不同也导致了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食酸菌属(Acidovorax)、节杆菌属(Arthrobacter)等特有菌种的出现.对植物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聚类分析表明,除日湖喜旱莲子草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在夏、秋两个季节相似性较高外,其余几个处理的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相似性在21.60%~51.57%.日湖植物根际微生物多样性夏季高于秋季,而卧彩江中夏季低于秋季;日湖中2种植物之间无论夏秋均无显著差异,而在卧彩江,夏季喜旱莲子草要显著高于粉绿狐尾藻,秋季则完全相反,据此说明植物根际微生物多样性受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和植物种类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营养水体 粉绿狐尾藻 喜旱莲子草 根际微生物 群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波北仑港冬季浮游细菌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13
4
作者 刘兵 李太武 +3 位作者 苏秀榕 史西志 李登峰 杜莉利 《台湾海峡》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17-222,共6页
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宁波北仑港冬季水体中的浮游细菌多样性进行了研究.提取水样中细菌基因组总DNA,以细菌16S rDNA通用引物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经分子克隆、测序与序列分析,对水样中的细菌建立了16S rDNA克隆文库和系统发生树.结果表... 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宁波北仑港冬季水体中的浮游细菌多样性进行了研究.提取水样中细菌基因组总DNA,以细菌16S rDNA通用引物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经分子克隆、测序与序列分析,对水样中的细菌建立了16S rDNA克隆文库和系统发生树.结果表明,浮游细菌群落具有较高的多样性,34个克隆子分属2个不同的细菌类群,6个克隆子属于未知类群,优势细菌类群为Pro-teobacteria类群(变形菌类群),占80%;细菌优势类群顺序为β-Proteobacteria类群(32.5%)、γ-Proteobacteria类群(25%)、α-Proteobacteria类群(15%)、ε-proteobacteria类群(7.5%)、Firmicutes类群(厚壁菌类群)(5%).这一结果与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港口微生物多样性的报道较为一致.用DNAStar中Clustalw程序从测序的40个克隆子中选出17个OTU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同样表明浮游细菌多样性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仑港 宁波 细菌多样性 16S RD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SCP方法的条件优化与榨菜低盐腌制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11
5
作者 翁佩芳 吴祖芳 +2 位作者 龚业 张锐 沈锡权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61-266,共6页
应用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方法研究榨菜低盐腌制条件下的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变化。研究了凝胶质量浓度、电泳前处理、银染操作条件对SSCP分析方法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凝胶质量浓度为22 g/dL、丙烯酰胺与双丙烯酰胺质量比为29∶1,并加入体... 应用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方法研究榨菜低盐腌制条件下的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变化。研究了凝胶质量浓度、电泳前处理、银染操作条件对SSCP分析方法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凝胶质量浓度为22 g/dL、丙烯酰胺与双丙烯酰胺质量比为29∶1,并加入体积分数6%的甘油,4℃条件下1×TBE缓冲液中250 V电泳18 h,通过强碱性显影液和甲醛作还原剂的银染方法显色,可以获得理想的SSCP图谱。对榨菜低盐腌制不同时期样品的SSCP图谱分析结果,发现在榨菜腌制初期优势菌群为肠膜明串珠菌(Leuconostoc mesenteroides),随后转变为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和短乳杆菌(Lactobacillus brevis)占优势;腌制后期主要存在的优势菌群为植物乳杆菌和Lactobacillus versmoldensis,结合感官分析证实这些优势乳酸菌对保持制品高品质具有功能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榨菜 PCR-SSCP 电泳图谱 条件优化 微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刺参不同养殖模式实验围隔内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通量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郑忠明 董双林 +4 位作者 白培峰 高勤峰 董云伟 秦传新 金波昌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09-214,共6页
研究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养殖模式对池塘底质的影响,于2007年5~11月间从不同养殖模式实验围隔内采得底泥样并通过实验室培养的方法测定了底泥耗氧率(SOD)及沉积物—水界面的N、P等。结果表明,投饵对SOD影响不显著(P>0.05)... 研究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养殖模式对池塘底质的影响,于2007年5~11月间从不同养殖模式实验围隔内采得底泥样并通过实验室培养的方法测定了底泥耗氧率(SOD)及沉积物—水界面的N、P等。结果表明,投饵对SOD影响不显著(P>0.05),说明本实验条件下投饵没有造成实验围隔底泥中的有机物积累;7月份的SOD与其它月份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大部分模式中沉积物释放溶解性无机磷酸盐(DIP)且不同月份之间的通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不同模式之间的变化较复杂;在硝酸盐(NO3-+NO2-)通量结果中,投饵模式下的平均通量为非投饵模式下通量值的2~3倍,夏季的交换通量为冬季交换通量的2倍;当养殖密度较大时,非投饵模式中沉积物吸收氨氮的通量大于投饵模式中的通量,其它密度下投饵模式中沉积物释放氨氮的通量大于非投饵模式中的通量,并且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通量值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P通量 沉积物——水界面 刺参 底泥呼吸 不同养殖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海洋硅藻不同培养阶段挥发性成分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8
7
作者 陈姣 徐继林 +2 位作者 李艳 周成旭 严小军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49-64,共16页
本文应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威氏海链藻Thalassiosira weissflogii、小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ium、角毛藻Chaetoceros calcitrons 3种硅藻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3种硅藻的培养过程中,其挥发性成... 本文应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威氏海链藻Thalassiosira weissflogii、小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ium、角毛藻Chaetoceros calcitrons 3种硅藻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3种硅藻的培养过程中,其挥发性成分除了壬醛及醇类呈现先增后降的趋势外,大多数不饱和醛类的含量在不断增加,烷烯烃类物质在不断减少,而乙酸乙酯、2-甲基-2-丙酸甲酯这类酯类化合物在角毛藻衰败期会显著富集。通过对代表性饵料硅藻的挥发性成分进行研究,可为海水养殖过程中微藻投喂种类、投喂时机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并为海洋硅藻的进一步开发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硅藻 挥发性成分 培养阶段 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9种海洋硅藻挥发性成分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11
8
作者 陈姣 徐继林 +2 位作者 李艳 周成旭 严小军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4年第2期35-40,共6页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通过SIMCA-P分析软件,对硅藻门下处于生长平台后期的9种海洋硅藻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平台后期硅藻的挥发性成分中,醛类物质的含量和种类占据了很大的优势,壬醛、2,4-辛...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通过SIMCA-P分析软件,对硅藻门下处于生长平台后期的9种海洋硅藻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平台后期硅藻的挥发性成分中,醛类物质的含量和种类占据了很大的优势,壬醛、2,4-辛二烯醛、2-己烯醛、2-壬烯醛、2,4-庚二烯醛等是硅藻挥发性成分的主要构成物质,十四烷、十五烷、1-十五烯、十六烷等烷烃类是硅藻中含量仅次于醛类物质的挥发性成分,3,5-辛烯基-3-酮等短链酮类和1-辛烯基-3-醇是硅藻中含量较高的酮类和醇类物质,9种硅藻中均检测二甲基硫的存在。差异性较大的挥发性物质主要有壬醛、8-十七碳烯、1-戊烯-3-酮、1-己烯-3-醇、2,6-二甲基-苯酚,它们决定了不同的硅藻有着各自不同的风味。研究结果表明这些挥发性物质对硅藻的饵料价值、养殖生物的肉质风味、水环境的异味形成有着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硅藻 挥发性成分 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发刺参的冷冻干燥技术研究 被引量:12
9
作者 苏秀榕 徐静 +1 位作者 向怡卉 董明敏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277-280,共4页
本实验利用电阻法研究了水发刺参的共晶点(-15℃)和共熔点(-13℃),并依此建立了水发刺参的冷冻干燥工艺:厚度在12~15mm的刺参进行-34℃预冻1h,-25℃冻干42~48h,25℃解析6h。该产品的水分含量低于10%,复水率分别达到35%左右,与冷冻干... 本实验利用电阻法研究了水发刺参的共晶点(-15℃)和共熔点(-13℃),并依此建立了水发刺参的冷冻干燥工艺:厚度在12~15mm的刺参进行-34℃预冻1h,-25℃冻干42~48h,25℃解析6h。该产品的水分含量低于10%,复水率分别达到35%左右,与冷冻干燥前相比,刺参增重率达60%~65%。并利用质构仪对冻干刺海参复水后的品质进行了检测,发现冻干刺参复水后,咀嚼性、粘着性、黏性等均降低,但弹性增加,凝聚性与回复性基本保持不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参 共晶点 共熔点 真空冷冻干燥 质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甾醇TMS衍生物EI源质谱规律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缪妙 徐继林 +1 位作者 严小军 侯云丹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S1期59-62,共4页
The mass spectrometric fragmentation of TMS derivatives of sterols was studied and analyzed based on the mass spectrometry of the TMS derivatives of standards.The double bond numbers and the degree of the methylize,al... The mass spectrometric fragmentation of TMS derivatives of sterols was studied and analyzed based on the mass spectrometry of the TMS derivatives of standards.The double bond numbers and the degree of the methylize,alkylize and the related position in the sterol nucleus and the side chains were confirmed by the characteristic ions.Total lipids were extracted using Bligh-Dyer method.Sterols were isolated by solvent partition with chloroform-hexane(1 ∶4,by volume),derivated by BSTFA,and analyzed by GC-MS.The regular pattern was used for identifying the sterols in a dinoflagellate from the Symbodinium s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MS DERIVATIVES of STEROLS MASS SPECTROMETRY Symbodinium s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酸菌的高密度培养及发酵剂保藏技术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7
11
作者 吴祖芳 翁佩芳 楼佳瑜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5-9,共5页
对1株经分离筛选得到的榨菜低盐腌制优良乳酸菌H17进行高密度培养性能研究,以细胞光密度(OD600)为指标,考察了高密度细胞培养的培养基条件、缓冲剂或中和剂对细胞生长的影响;由优化条件得到的培养物作发酵剂,比较了保藏条件对发酵活性... 对1株经分离筛选得到的榨菜低盐腌制优良乳酸菌H17进行高密度培养性能研究,以细胞光密度(OD600)为指标,考察了高密度细胞培养的培养基条件、缓冲剂或中和剂对细胞生长的影响;由优化条件得到的培养物作发酵剂,比较了保藏条件对发酵活性的影响,筛选了冷冻保护剂及其合适的浓度。结果表明,选择基础培养基加5%蕃茄汁、培养温度30℃和Na2CO3为中和剂的条件下培养16h后乳酸菌活菌数最高达到1.14×1010CFU/mL;在生长稳定前期收获菌体,进行冷激处理,以5%蔗糖谷氨酸钠为冷冻保护剂,可提高乳酸菌冻干保存的存活率,达到64.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剂 高密度细胞培养 冷冻保护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彗星试验研究产毒微囊藻喂食暴露对铜锈环棱螺肝细胞DNA的损伤 被引量:4
12
作者 陆开宏 张双玲 +2 位作者 张春景 谢丽凤 梁晶晶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079-1085,共7页
把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暴露于3组不同成分的微藻悬浮液中[蓝藻组:只投喂产毒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混合藻组:50%四尾柵藻(Scenedesmus quadricanda)+50%产毒铜绿微囊藻;对照组:只投喂四尾柵藻],用酶联免疫检... 把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暴露于3组不同成分的微藻悬浮液中[蓝藻组:只投喂产毒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混合藻组:50%四尾柵藻(Scenedesmus quadricanda)+50%产毒铜绿微囊藻;对照组:只投喂四尾柵藻],用酶联免疫检测法(Enzyme-linked immuno 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藻液和螺肝组织中的藻毒素浓度。结果表明,藻液中包括藻相和水相的总微囊藻毒素(MCs)浓度分别为:蓝藻组(36.34±4.12)μg·L-1;混合藻组(18.69±2.12)μg·L-1;对照组未检出。在喂食暴露的前6h内,混合藻组和蓝藻组螺肝组织中微囊藻毒素含量持续增长,而后出现下降趋势;第12h更换藻液并将微藻浓度调整至初始值后,肝组织中MCs含量又迅速回升。同期螺肝细胞DNA损伤指标彗星尾长(TL)、彗星尾距(TM)和彗星尾部DNA百分含量(Tail DNA%)也随螺肝组织中MCs含量发生相应变化,各项DNA损伤指标均在产毒微囊藻喂食暴露6h时达到最大值,之后,各项指标值有所回落,但第12h更换藻液后,DNA损伤再次加剧。整个实验期间(24h),混合藻组和蓝藻组的DNA损伤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混合藻组均显著高于蓝藻组。说明铜锈环棱螺经产毒微囊藻喂食暴露后,其肝组织细胞的DNA受到损伤,且螺肝组织MCs积累越多,DNA损伤越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囊藻毒素 DNA损伤 彗星试验 铜锈环棱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小型水池中浮游生物数量动态与桃花水母消长的关系 被引量:5
13
作者 徐善良 王丹丽 +1 位作者 苏春分 王丽丽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21-128,共8页
2005年和2006年夏秋季,宁波一消防池中出现信阳桃花水母(Craspedacusta sowerbyi xinyangensis),对池中的浮游生物种类组成及种群数量变动特征进行了研究,并与未出现桃花水母的年份进行了比较分析。共记录浮游植物85种,分属8门53属,以... 2005年和2006年夏秋季,宁波一消防池中出现信阳桃花水母(Craspedacusta sowerbyi xinyangensis),对池中的浮游生物种类组成及种群数量变动特征进行了研究,并与未出现桃花水母的年份进行了比较分析。共记录浮游植物85种,分属8门53属,以绿藻门居优势占种类总数的42.35%,优势种为蓝、绿藻门的小球藻(Chorella vulgaris)、银灰平裂藻(Merismo pedia glauca)和不定微囊藻(Microcystis incerta);浮游动物记录44种属,原生动物和轮虫占绝对优势,分别占种类总数的47.74%和45.45%,优势种为多肢轮虫(Polyarthra sp.)。浮游植物丰度值高峰出现在11月为14065.60×104ind/L,蓝藻丰度居首位占61.05%;浮游动物丰度呈现5月和11月两个高峰,5月最高达5580ind/L,7月最低为900ind/L;原生动物和轮虫的丰度分别占总丰度的48.28%和43.92%,桡足类只占7.73%,生物量以轮虫最大。轮虫和桡足类数量在桃花水母出现前均达到高峰;桃花水母出现盛期轮虫丰度最低;桃花水母消失后再度回升;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桃花水母三者处于动态平衡。桃花水母出现前至出现中期的4—8月份,池水为"寡污-中富营养类型"水质;水母出现末期及消失后的9—11月,发展为"中污-极富营养类型"水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桃花水母 浮游生物 丰度 生物量 水质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环海水养鱼系统中pH值调节技术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齐闯 徐善良 +3 位作者 邵波 刘飞 程亮 熊梦祎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2年第4期39-42,共4页
分别采用NaHCO3、Na2CO3和NaOH 3种碱性试剂,3种添加方式调节循环海水养殖系统中水样的pH值。结果表明:从NaHCO3、Na2CO3和NaOH相应的滴定曲线确定突跃点pH值分别为7.25±0.04,7.22±0.01,7.11±0.01;发现添加714m g/L的NaH... 分别采用NaHCO3、Na2CO3和NaOH 3种碱性试剂,3种添加方式调节循环海水养殖系统中水样的pH值。结果表明:从NaHCO3、Na2CO3和NaOH相应的滴定曲线确定突跃点pH值分别为7.25±0.04,7.22±0.01,7.11±0.01;发现添加714m g/L的NaHCO3可以有效提高并稳定水体的pH值,调节效果优于另两种碱试剂;"一次性"、"分四次"和"连续性"3种添加方式中,以"连续性"添加的水体pH值上升最平缓。要使循环海水的pH值维持在7.20~8.00之间,应在突跃点pH值7.22前夕,用连续添加的方式加入NaHCO3试剂,周期约为15~19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海水 养殖系统 PH值 碱性试剂 NAHCO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除草剂百草枯对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摄食和实验种群动态的影响 被引量:5
15
作者 谢志浩 屠燕萍 +1 位作者 俞泓伶 郑琴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99-304,共6页
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除草剂百草枯对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的摄食和种群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百草枯对褶皱臂尾轮虫的24hLC50为9.17mg/L,对褶皱臂尾轮虫的摄食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实验浓度下褶皱臂尾轮虫对小球藻... 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除草剂百草枯对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的摄食和种群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百草枯对褶皱臂尾轮虫的24hLC50为9.17mg/L,对褶皱臂尾轮虫的摄食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实验浓度下褶皱臂尾轮虫对小球藻的滤水率和摄食率随百草枯浓度的增加先下降后升高。百草枯对褶皱臂尾轮虫种群动态影响显著,使轮虫的胚胎发育时间、繁殖前期和繁殖后期延长,繁殖期和平均寿命缩短,产卵量和繁殖率降低。轮虫的净生殖率和世代时间均低于对照,不同百草枯浓度下轮虫能够维持一定的种群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草枯 褶皱臂尾轮虫 摄食 种群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PCR-RFLP技术对鲫鱼6个不同品系的鉴定 被引量:7
16
作者 庄怡 刘必谦 唐杰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44-149,共6页
采用PCR-RFLP方法分析鲫鱼不同品系mtDNA ND3/ND4L/ND4基因片段,对野鲫、异育银鲫、红鲫、白鲫、彩鲫及金鱼的基因片段进行测序,测序结果用RESearch-version1.0软件对限制性内切酶特异性位点进行分析,最终选择MvaⅠ核酸限制性内切酶对... 采用PCR-RFLP方法分析鲫鱼不同品系mtDNA ND3/ND4L/ND4基因片段,对野鲫、异育银鲫、红鲫、白鲫、彩鲫及金鱼的基因片段进行测序,测序结果用RESearch-version1.0软件对限制性内切酶特异性位点进行分析,最终选择MvaⅠ核酸限制性内切酶对目的基因片段进行酶切,同时引入鲤鱼作为外类群,构建了系统树。酶切结果分析表明,基于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能快速而准确地区分鲫鱼的4个不同品系,首次提出异育银鲫和浙江地区野鲫(河鲫鱼)在mtDNAND3/ND4L/ND4基因上的分子鉴定法,为物种鉴定提供了一定的理论研究基础。但野鲫、金鱼、彩鲫的基因序列两两只有一个碱基的差异,相似度接近100%,用酶切软件(RESearch-version1.0)进行分析后未能找到区别三者的限制性内切酶位点,这一结果也验证了关于金鱼、彩鲫起源于野鲫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鲫鱼 品系 线粒体DNA PCR-RFLP 物种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种海洋微藻β-葡聚糖的累积特征及其免疫活性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田甜 周成旭 +2 位作者 刘宝宁 陈海敏 严小军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88-192,共5页
跟踪检测6种海洋微藻在生长过程中单位细胞β-葡聚糖的含量变化,分析其累积时期、累积速率以及提取制备的得率和纯度,并对几种微藻来源的β-葡聚糖进行免疫活性检测。结果表明:β-葡聚糖在微藻种群增殖的平台期累积量最大,不同种类的微... 跟踪检测6种海洋微藻在生长过程中单位细胞β-葡聚糖的含量变化,分析其累积时期、累积速率以及提取制备的得率和纯度,并对几种微藻来源的β-葡聚糖进行免疫活性检测。结果表明:β-葡聚糖在微藻种群增殖的平台期累积量最大,不同种类的微藻细胞累积β-葡聚糖能力差异较大。假微型海链藻(Thalassiosira pseudonana)具有较大的累积速率、提取制备得率以及较大的免疫活性。6种海洋微藻来源的β-葡聚糖都显示比酵母来源的β-葡聚糖免疫活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微藻 Β-葡聚糖 累积效率 提取率 免疫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株新分离海洋硅藻总脂和脂肪酸组成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高秀芝 蒋霞敏 +2 位作者 张泽凌 叶丽 孙志鹏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4年第1期60-63,81,共5页
从浙江渔山列岛、朱家尖海域拖网采集浮游植物,采用平板分离法和水滴分离法分离、纯化出5株硅藻,用MAV培养基进行培养,采用Bligh—Dyer法和气相色谱-质谱法,对5株海洋硅藻的总脂及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在水温17—2... 从浙江渔山列岛、朱家尖海域拖网采集浮游植物,采用平板分离法和水滴分离法分离、纯化出5株硅藻,用MAV培养基进行培养,采用Bligh—Dyer法和气相色谱-质谱法,对5株海洋硅藻的总脂及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在水温17—25℃,盐度25,自然光照,不充气培养条件下,5株海洋硅藻的总脂含量为15.14%-28.07%,除成对海链藻(Thalassiosirabinata)外,大龙骨藻(Tropidoneismaxima)、咖啡双眉藻(Amphoracoffeaeformis)、曼氏骨奈藻SM-2012—1(Skeletonemamunzelii)、曼氏骨条藻SM-2012-2(Skeletonemamunzelii)的总脂含量均超过其干重的20%。除咖啡双眉藻的20:4n_6含量高于20:5n4外,其它4株硅藻的20:5n.3在脂肪酸组成中含量较高,达22.04%-27.74%;5株硅藻中C18系列脂肪酸含量较低,为0.13%-7.6%;咖啡双眉藻除外的其它4株硅藻均舍有一定量的22:6n-3(2.40%-3.45%)。最终选出大龙骨藻(Tropidoneis maxima)、曼氏骨条藻SM-2012-1(Skeletonemamunzelii)、曼氏骨条藻SM-2012-2(Skeletonemamunzelii)具有开发的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微藻 分离 总脂 脂肪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型底栖动物的生物干扰对沉积环境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19
作者 孙思志 郑忠明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63-268,共6页
沉积物是水体中营养盐的重要蓄积库或释放源,在水生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地位。大型底栖动物由于栖息在水体沉积物表面或中间,其摄食、排泄、挖洞或建立管状洞穴结构等途经会改变底质的间隙率、表面组成、沉积能力以及底质中微生物的数量... 沉积物是水体中营养盐的重要蓄积库或释放源,在水生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地位。大型底栖动物由于栖息在水体沉积物表面或中间,其摄食、排泄、挖洞或建立管状洞穴结构等途经会改变底质的间隙率、表面组成、沉积能力以及底质中微生物的数量和群落结构,刺激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进而影响沉积物中营养盐通量。本文结合国内外的文献资料阐述了大型底栖动物的生物干扰对沉积物物理结构的影响、对底泥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对沉积物硝化、反硝化作用的影响以及对沉积物中有机物稳定性的影响;介绍了大型底栖动物对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通量的影响的研究现状、测定和计算方法,以期更好地预测生物干扰作用对沉积物生物地球化学作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水生生态系统 大型底栖动物 微生物 营养盐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囊藻毒素衍生物的化学酶法合成及活性评价 被引量:2
20
作者 方剑 何魁芳 +3 位作者 季赛 朱鹏 金海晓 严小军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706-713,共8页
微囊藻毒素是一类环七肽蓝藻环肽化合物,目前自然界已发现70多种,其中microcystins-LR型因其独特的化学结构特征以及特异的磷酸酶结合模式,越来越受到药物化学家的关注.但因其天然结构中含有2个稀有氨基酸(Adda和Mdha),这使其化学全合... 微囊藻毒素是一类环七肽蓝藻环肽化合物,目前自然界已发现70多种,其中microcystins-LR型因其独特的化学结构特征以及特异的磷酸酶结合模式,越来越受到药物化学家的关注.但因其天然结构中含有2个稀有氨基酸(Adda和Mdha),这使其化学全合成的难度增加,同时使其具有极高肝脏代谢毒性,严重影响了microcystin-LR作为新型的磷酸酶抑制剂的开发前景.本文以蛋白磷酸酶PP2A特异性抑制活性的micorcystin-LR为模板化合物,通过构效分析和GOLD 5.0分子对接结果,用L-Phe和L-炔丙基甘氨酸分别替代Adda和Mdha,设计出1个结合模式与模板较为一致的micorcystin类似物,并利用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NRPS/PKS生物合成基因簇中TE结构域,在体外成功催化合成.该microcystin类似物的体外蛋白磷酸酶抑制实验显示有一定的抑制效果,虽与microcystin-LR本身还存在一定差距,但该microcystin类似物由于将引起肝脏毒性的主要残基Adda进行了取代,因此可以预见本研究最终合成的microcystin衍生物其对磷酸酶抑制活性降低同时,也将相应的降低对肝脏的毒性.这为开发新的低毒的磷酸酶抑制剂提供了一个新的选择对象,也为今后micorcystin衍生物的合成提供了一个新的合成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囊藻毒素 环肽 生物催化 蛋白磷酸酶抑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