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软土地区静钻根植桩抗压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
1
作者 龚晓南 罗子昂 +1 位作者 周佳锦 张日红 《岩土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783-1792,共10页
静钻根植桩是一种绿色、环保的植入桩,近年来在中国东部沿海软土地区得到了一些成功应用。然而目前不同类型植入桩规范中计算侧阻时桩身直径的选取标准不同;此外,植入桩的极限侧阻力、极限端阻力取值主要参照预制桩参数予以修正,目前针... 静钻根植桩是一种绿色、环保的植入桩,近年来在中国东部沿海软土地区得到了一些成功应用。然而目前不同类型植入桩规范中计算侧阻时桩身直径的选取标准不同;此外,植入桩的极限侧阻力、极限端阻力取值主要参照预制桩参数予以修正,目前针对修正系数取值的研究较少。基于静钻根植桩的荷载传递机理,结合6组静钻根植桩静载试验数据分析了侧阻计算时静钻根植桩的桩身直径取值标准,随后通过静钻根植桩与钻孔灌注桩的承载力对比,推算出不同类型土体中静钻根植桩的侧阻修正系数;基于33组静钻根植桩静载试验数据,推算出了静钻根植桩的桩端扩大头的端阻修正系数取值。最后通过30组静钻根植桩的现场试验数据验证了所提出静钻根植桩抗压承载力计算公式和推荐计算参数的合理性。研究成果可以为静钻根植桩等植入桩的设计和工程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钻根植桩 抗压承载力 统计分析 桩侧摩阻力 桩端阻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饱和土有限应变弹塑性本构模型研究
2
作者 翁天赐 熊勇林 韩哲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4-103,共10页
在城市地下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土体普遍处于饱和状态,而众多地下工程事故的发生与饱和土体的大变形行为紧密相连,但目前大部分本构模型都建立在小应变条件下。为了深入揭示饱和土体的大变形力学特性,本研究以有限应变理论为基础,结合超... 在城市地下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土体普遍处于饱和状态,而众多地下工程事故的发生与饱和土体的大变形行为紧密相连,但目前大部分本构模型都建立在小应变条件下。为了深入揭示饱和土体的大变形力学特性,本研究以有限应变理论为基础,结合超弹性模型与修正剑桥模型,引入上下负荷屈服面的概念来描述土体的超固结特性和结构性。利用具有数值计算优势的返回映射算法,求解本构模型的非线性响应,并推导出能够加速计算收敛并提高计算精度的一致切线刚度矩阵。在主应力空间内,建立了一个能够同时考虑结构性、超固结特性以及大变形等力学特性的饱和土有限应变弹塑性本构模型。通过对比试验数据与模型计算结果,验证了所提出本构模型的准确性。进一步通过模拟等围压三轴排水剪切试验和三轴固结试验,分别探讨了初始超固结比、初始结构性、超固结控制参数和结构性控制参数对土体力学特性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超固结比增大,土体峰值强度逐渐增大,但最终体变由剪缩转为剪胀行为;(2)随着土体初始结构性的增强,土体的峰值强度显著提高,且应变软化的程度也随之增加;(3)超固结控制参数的增大或结构性控制参数的减小,土体峰值强度均有所提升。研究结果为解决大变形工程中的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变形 超固结 结构性 有限应变 弹塑性 本构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温度影响的宁波软土临界状态参数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祁良 郑荣跃 +1 位作者 陶海冰 刘干斌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9-83,共5页
为探讨温度对土的临界状态参数的影响,开展了不同围压下宁波软黏土温控三轴试验,获得了不同温度下土的M值变化规律,利用ABAQUS对试验进行模拟验证,结果表明:不同温度下土体应力-应变曲线均呈现出较为明显的硬化形态;温度越高,土体破坏... 为探讨温度对土的临界状态参数的影响,开展了不同围压下宁波软黏土温控三轴试验,获得了不同温度下土的M值变化规律,利用ABAQUS对试验进行模拟验证,结果表明:不同温度下土体应力-应变曲线均呈现出较为明显的硬化形态;温度越高,土体破坏时的偏应力越大、剪切产生的孔压越小;不同温度下的有效应力路径曲线相似,且随着温度的升高有效应力路径有一定的扩张;临界状态参数M随温度升高而线性增大;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较为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黏土 温控三轴试验 应力路径 临界状态参数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波土层的流变固结试验及流变模型参数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邓岳保 陈菲 +1 位作者 刘干斌 叶俊能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6-51,共6页
固结与流变特性及其参数取值研究是软基上结构物长期沉降课题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宁波轨道交通工程的两个典型土层,开展了基于GDS固结仪的流变固结试验,获得了土样的主固结与次固结性状参数。采用Gibson三元件流变模型结合Matlab软件... 固结与流变特性及其参数取值研究是软基上结构物长期沉降课题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宁波轨道交通工程的两个典型土层,开展了基于GDS固结仪的流变固结试验,获得了土样的主固结与次固结性状参数。采用Gibson三元件流变模型结合Matlab软件的拟合功能,得到了土样的三元件流变模型参数。通过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发现宁波软土的次固结过程表现出较明显的非线性。次固结系数C_a与压缩指数C_c近似符合C_a/C_c=0.02±0.01。宁波软土的一维流变过程符合Gibson三元件流变模型规律,且其模量参数和黏滞系数均随固结压力的增大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DS固结仪 流变固结 次固结 流变模型 参数取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置换率散体材料桩-不透水桩组合型复合地基非线性固结解析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孙锦鑫 卢萌盟 刘干斌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421-2436,共16页
为加快固结排水速率并提高地基承载力,组合型复合地基加固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地基改良工程,而目前关于此类复合地基的非线性固结理论研究很少。通过对数模型来描述土体的非线性固结特征,并考虑桩-土压缩模量比随固结的变化,建立了散体材料... 为加快固结排水速率并提高地基承载力,组合型复合地基加固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地基改良工程,而目前关于此类复合地基的非线性固结理论研究很少。通过对数模型来描述土体的非线性固结特征,并考虑桩-土压缩模量比随固结的变化,建立了散体材料桩-不透水桩复合地基非线性固结解析模型。此外,为减小研究高置换率复合地基固结时产生的计算误差,对传统假定进行修正,并引入新的流量连续性关系来考虑散体材料桩的固结变形。综合考虑散体材料桩井阻效应、桩体施工扰动效应和土体内径-竖向渗流,基于等应变假设和达西定律,推导了该模型的固结控制方程及其解析解。通过参数敏感性分析对复合地基非线性固结特性进行研究,分析了不同荷载形式下各参数对固结性状的影响。此外,与现有模型展开比较研究,并与实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该解答的正确性。结果表明:忽略散体材料桩的桩体固结变形会高估复合地基的固结速率,随着桩体置换率的增加,计算误差最大可达10.5%;当压缩指数C_(c)小于渗透指数C_(kh(v))时,不考虑土体的非线性特征会低估地基固结速率;C_(c)/C_(kv)的变化对固结速率的影响很小,与C_(c)/C_(kh)相比可以忽略不计;施工场地布置越密集、桩-土压缩模量比越大、散体材料桩渗透系数越大或扰动区半径越小,均会导致地基固结加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线性固结 复合地基 散体材料桩 不透水桩 地基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表超载对软、硬地层中既有盾构隧道影响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25
6
作者 黄大维 周顺华 +3 位作者 冯青松 李雪 封坤 黄强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42-949,共8页
为了探明地表超载对软、硬地层中既有盾构隧道的影响,通过隧道与地层相互作用的模型试验,对地表超载作用下隧道变形、土压力及土体沉降进行了量测。试验结果分析表明,相同的地表超载作用下,软土地层中的隧道横椭圆变形要大于硬土地层中... 为了探明地表超载对软、硬地层中既有盾构隧道的影响,通过隧道与地层相互作用的模型试验,对地表超载作用下隧道变形、土压力及土体沉降进行了量测。试验结果分析表明,相同的地表超载作用下,软土地层中的隧道横椭圆变形要大于硬土地层中的隧道横椭圆变形。当隧道穿越土层的土体压缩模量较小时,地表超载作用下隧道上覆土层表现为被动土拱土压力;当隧道穿越土层的土体压缩模量较大时则为主动土拱土压力。隧道竖向收敛变形与其穿越土层竖向压缩量之间的关系分析表明,隧道横断面变形刚度与穿越土层的土体压缩模量共同决定隧道上覆土层的沉降状态,从而决定了地表超载对既有盾构隧道的影响。研究成果定性地揭示了软土地区既有盾构隧道在地表超载作用下极易发生变形超限的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超载 盾构隧道 土拱 土压力 收敛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温度下饱和软黏土应力路径试验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黄勇 刘干斌 +3 位作者 祁良 陶海冰 郑荣跃 顾其波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83-87,共5页
温度对土的物理力学特性有较大影响,在等温条件下对宁波软黏土开展了增p、等p和减p剪切路径下的温控三轴试验,获得了不同温度、不同应力路径下的应力、孔压、有效应力路径等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土体的应力—应变特性呈现出较为明显的... 温度对土的物理力学特性有较大影响,在等温条件下对宁波软黏土开展了增p、等p和减p剪切路径下的温控三轴试验,获得了不同温度、不同应力路径下的应力、孔压、有效应力路径等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土体的应力—应变特性呈现出较为明显的热硬化特征;温度越高,土体破坏时的偏应力越大,剪切产生的孔压越小,有效应力路径随温度的升高向总应力路径方向发生偏转;减p、等p、增p剪切路径下获得的剪应力峰值依次递增,增p和等p剪切路径下产生正孔压,减p剪切路径下产生负孔压,试样呈现剪胀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黏土 温控三轴试验 应力路径 剪应力峰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温度影响的饱和软黏土累积变形特性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刘干斌 范思婷 +2 位作者 陈斌 陶海冰 叶俊能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238-1245,共8页
通过开展饱和软黏土温控动三轴试验,研究了不同温度作用下土的不排水累积变形、孔压、阻尼比及动弹性模量变化规律,建立了考虑温度、初始静偏应力、围压、超固结比等影响的应变模型,并获得了模型参数与温度的关系。结果表明:温度对土的... 通过开展饱和软黏土温控动三轴试验,研究了不同温度作用下土的不排水累积变形、孔压、阻尼比及动弹性模量变化规律,建立了考虑温度、初始静偏应力、围压、超固结比等影响的应变模型,并获得了模型参数与温度的关系。结果表明:温度对土的累积塑性变形、孔压、阻尼比及动弹性模量有较大影响,土体的累积塑性应变、孔压、阻尼比均随着温度升高而减小,动弹性模量则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大,土体表现出热硬化特征;在不同温度作用下,考虑温度影响的应变模型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较为吻合,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可用于预测同一试验工况下任意温度时土的累积塑性应变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控动三轴试验 温度效应 应变模型 累积塑性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饱和黏土中静压沉桩模型试验及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钱峰 刘干斌 +1 位作者 齐昌广 范高飞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6-61,69,共7页
通过饱和黏土中静压沉桩模型试验,模拟了预制混凝土桩的施工过程,重点监测了孔隙水压力、桩侧土压力、地面隆起量随桩的贯入深度和距桩轴不同距离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沉桩过程中,测点处超孔隙水压力的最大值发生在桩端到达该点上方... 通过饱和黏土中静压沉桩模型试验,模拟了预制混凝土桩的施工过程,重点监测了孔隙水压力、桩侧土压力、地面隆起量随桩的贯入深度和距桩轴不同距离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沉桩过程中,测点处超孔隙水压力的最大值发生在桩端到达该点上方约0.8 d处(d为桩的直径);距桩轴相同距离处,离桩端越近,挤土压力越大;每一级沉桩时地面隆起总量呈指数递减。采用ABAQUS软件对沉桩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并与模型试验结果进行对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饱和黏土 静压沉桩 模型试验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软土基坑开挖后抗拔桩受力特性监测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叶俊能 刘干斌 贾波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2期1228-1231,共4页
软土地区地下抗浮设计通常采用设置抗拔桩法,但由于场地条件的复杂性,施工完成后抗拔桩内力的发挥情况及坑底孔隙水压力不够明了。采用普通钢筋计和光纤光栅钢筋计对宁波轨道交通1号线福明路站抗拔桩长期内力和底板下孔隙水压力进行监... 软土地区地下抗浮设计通常采用设置抗拔桩法,但由于场地条件的复杂性,施工完成后抗拔桩内力的发挥情况及坑底孔隙水压力不够明了。采用普通钢筋计和光纤光栅钢筋计对宁波轨道交通1号线福明路站抗拔桩长期内力和底板下孔隙水压力进行监测。结果表明:由于光纤光栅钢筋计可剔除温度应力的影响,应用于抗拔桩内力测试比较合理;抗拔桩内力先表现为拉力,后期表现为压力,说明在前期抗拔桩能发挥其抗拔作用,后期则作为抗压桩来抵抗上部结构的压力作用;坑底孔隙水压力随时间的增加呈增大趋势,但增速较缓,水土压力比较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坑 抗拔桩 内力 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波软土盾构隧道施工地表沉降分析 被引量:14
11
作者 顾其波 郑荣跃 +2 位作者 杨芬 刘干斌 黄勇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5-93,共9页
通过对轨道交通1号线望春桥站—泽民站区间盾构施工地表沉降测试,分析了宁波软土盾构隧道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规律,进而采用Peck公式、Celestino法、Vorster法、Sagaseta法、Loganathan&Poulos法、Chi法、Park法、Yoshikoshi法、Verr... 通过对轨道交通1号线望春桥站—泽民站区间盾构施工地表沉降测试,分析了宁波软土盾构隧道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规律,进而采用Peck公式、Celestino法、Vorster法、Sagaseta法、Loganathan&Poulos法、Chi法、Park法、Yoshikoshi法、Verruijt&Booker法、Loganathan法对横向地表沉降,采用Sagaseta法、修正Sagaseta法、Yoshikoshi法、修正Yoshikoshi法对纵向地表沉降分别进行拟合分析,结果表明:在宁波软土地层条件下,监测断面4D范围内的地表沉降发展较快,沉降变化速率较大;Peck公式、Celestino法、Vorster法、Chi法、Yoshikoshi法及Loganathan法对横向地表沉降拟合效果较好,纵向地表沉降宜采用修正Yoshikoshi法和修正Sagaseta法,为宁波以轨道交通盾构隧道施工地表沉降控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构施工 地表沉降 拟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环荷载下饱和重塑黏质粉土的动力特性研究 被引量:9
12
作者 谢琦峰 刘干斌 +2 位作者 范思婷 郑荣跃 郭华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8-83,90,共7页
选取宁波饱和重塑黏质粉土,开展了黏质粉土的动三轴试验,研究了围压、动应力、排水条件、温度及频率等因素对土动力特性的影响,提出了采用相对动应力来分析不同围压、不同动应力下土的累积塑性应变变化规律,并建立了孔压—累积塑性应变... 选取宁波饱和重塑黏质粉土,开展了黏质粉土的动三轴试验,研究了围压、动应力、排水条件、温度及频率等因素对土动力特性的影响,提出了采用相对动应力来分析不同围压、不同动应力下土的累积塑性应变变化规律,并建立了孔压—累积塑性应变关系的经验公式,结果表明:累积塑性应变随着相对动应力的增大而增大;温度越高,累积塑性应变值越小,且相同温度增量(△T=15℃)条件下的累积塑性应变增量也随之减小;建立的孔压-累积塑性应变经验公式可用于长期振动荷载作用后黏质粉土的孔压计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三轴试验 相对动应力 经验公式 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爆炸作用下淤泥质软土的热力响应试验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朱远武 郑荣跃 +2 位作者 刘干斌 魏伟 邓岳保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4期64-70,共7页
针对宁波海相淤泥质软土开展现场模爆试验,获得了不同装药量和埋深条件下软土的孔隙水压力、冲击压力及温度的时程分布和演化规律,揭示了爆炸作用下软土中渗流、应力和温度的耦合现象。试验结果表明:随着药量增大,超静孔隙水压力峰值增... 针对宁波海相淤泥质软土开展现场模爆试验,获得了不同装药量和埋深条件下软土的孔隙水压力、冲击压力及温度的时程分布和演化规律,揭示了爆炸作用下软土中渗流、应力和温度的耦合现象。试验结果表明:随着药量增大,超静孔隙水压力峰值增大,爆炸后数分钟内孔隙水压力消散较快,随后变慢。爆炸后,软土中冲击波向弹性波转化存在一个分界压力,这个分界压力与介质性质有关系,尤其是含气量。温度在软土介质中具有一定的传导时间和上升时间,且在软土介质中的上升较空气中慢。最后,利用相关理论开展计算,并与实测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可以为沿海软土地区地下人防工程设计及地基压密处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土 模爆试验 孔隙水压力 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温度影响的饱和软黏土应变软化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范思婷 刘干斌 +1 位作者 陈斌 叶俊能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6,17,共7页
循环荷载作用下饱和软黏土将产生应变软化现象,通过对宁波饱和软黏土开展温控动三轴试验,研究了温度、频率、初始偏应力、动应力和含水率对土体应变软化的影响,并在试验基础上建立了一个能够考虑温度影响的应变软化模型。结果表明:随着... 循环荷载作用下饱和软黏土将产生应变软化现象,通过对宁波饱和软黏土开展温控动三轴试验,研究了温度、频率、初始偏应力、动应力和含水率对土体应变软化的影响,并在试验基础上建立了一个能够考虑温度影响的应变软化模型。结果表明:随着振动次数、初始偏应力、动应力和含水率的增加,土体软化加快,软化指数逐渐减小;随着频率和温度的提高,土体软化程度降低,软化指数增大;建立的软化模型可以较为合理地描述试验温度、频率、初始偏应力、动应力和含水率对土体应变软化特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控动三轴试验 温度荷载 应变软化 软化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铁列车运行时引起的隧道内振动荷载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黄强 刘干斌 +2 位作者 万灵 朱瑶宏 黄宏伟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209-1218,共10页
地铁环境振动研究首先需要确定隧道内的振动荷载。针对以往采用的解析计算模型确定地铁振动荷载时对列车、轨道、地基各子模型的影响研究不够,基于车辆-轨道-隧道-地基模型对此进行详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考虑轨道不平顺时,列车可以... 地铁环境振动研究首先需要确定隧道内的振动荷载。针对以往采用的解析计算模型确定地铁振动荷载时对列车、轨道、地基各子模型的影响研究不够,基于车辆-轨道-隧道-地基模型对此进行详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考虑轨道不平顺时,列车可以直接简化为移动点荷载,考虑轨道不平顺时,不同列车模型确定的地铁振动荷载差别不大,但轮轨力存在一定差异,列车最好采用整车模型。整体式轨道的地铁振动荷载最大,有砟轨道次之,浮置板轨道最小。浮置板可以有效减少地铁振动荷载的幅值和频率,但随着浮置板长度增加振动荷载趋于恒定。地基模型对地铁振动荷载影响很小,地基可直接简化为Winkler模型。对计算模型中不同子模型的影响进行分析,可为地铁振动荷载的确定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振动荷载 列车模型 轨道类型 地基模型 轨道不平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复杂荷载及井阻非线性时竖井地基固结解析解研究 被引量:16
16
作者 黄朝煊 邓岳保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7-63,77,共8页
根据浙江沿海地区滩涂围垦中的淤泥基础海堤工程设计经验,认为软土工程中竖井地基固结计算需考虑井阻随时间的影响,基于竖井渗透系数随时间指数衰减关系假定,利用竖井地基径向固结理论和等应变假设,并考虑多级线性加载及循环荷载等复杂... 根据浙江沿海地区滩涂围垦中的淤泥基础海堤工程设计经验,认为软土工程中竖井地基固结计算需考虑井阻随时间的影响,基于竖井渗透系数随时间指数衰减关系假定,利用竖井地基径向固结理论和等应变假设,并考虑多级线性加载及循环荷载等复杂荷载作用,重新推导了考虑井阻非线性影响下竖井地基固结解析解,通过与TANG X W等(2000)、Zhu G等(2004)恒定井阻地基固结理论的对比,验证了本文理论的正确性。根据本文理论,通过对比分析,认为线性加载时间越长,竖井地基前期固结速率越慢,与骤加恒载工况差异越显著。在循环荷载作用下,地基固结速率一般介于荷载最大值和荷载最小值的恒载情况之间;且固结度随外荷载的波动而相应地滞后性震荡,竖井渗透系数衰减越快,其震荡越明显,最终趋向于稳定震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向固结理论 井阻非线性 复杂荷载 固结度 解析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固结比对黏土热固结特性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刘铨 邓岳保 +1 位作者 毛伟赟 孔纲强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07-614,共8页
通过开展固结压缩试验,研究了超固结比(OCR)对海相沉积软黏土热固结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加温可能使软土发生沉降或回弹。在OCR较小的情况下,加温将使软黏土产生沉降;OCR越小,温度效应导致的沉降量越大,降温后回弹较少。在OCR较大... 通过开展固结压缩试验,研究了超固结比(OCR)对海相沉积软黏土热固结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加温可能使软土发生沉降或回弹。在OCR较小的情况下,加温将使软黏土产生沉降;OCR越小,温度效应导致的沉降量越大,降温后回弹较少。在OCR较大的情况下,加温将使软土产生膨胀;降温后膨胀可部分恢复,且OCR越大恢复量越大。在此基础上,根据测试结果拟合了考虑OCR影响的热固结经验关系式。该式可用来预测不同应力状态条件下软土应变随温度变化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黏土 热固结 超固结比 经验公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荷载振动模式下软黏土动力特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郑明飞 陈斌 +2 位作者 姚燕明 谢琦峰 张春进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94-500,共7页
针对宁波轨道交通影响范围内的④2层淤泥质黏土开展了不同振动模式下的动三轴试验,获得了单向纯压振动和单向拉压振动模式下的孔压、累积塑形应变和动弹性模量的变化规律,建立了孔压-振动次数、累积塑性应变-振动次数的指数函数关系,结... 针对宁波轨道交通影响范围内的④2层淤泥质黏土开展了不同振动模式下的动三轴试验,获得了单向纯压振动和单向拉压振动模式下的孔压、累积塑形应变和动弹性模量的变化规律,建立了孔压-振动次数、累积塑性应变-振动次数的指数函数关系,结果表明:静偏应力的不同为两种振动模式的本质区别;单向拉压振动下的孔压稳定所需的振动次数较单向纯压振动大,累积塑性应变比单向纯压振动小一个数量级;单向拉压振动产生的弹性应变较单向纯压振动大,动弹性模量则反之;所建立的描述孔压、累积塑性应变与振动次数关系的指数函数能较好地反映孔压、累积塑性应变斜率随振动次数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可以为轨道交通设计和施工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模式 软黏土 累积塑性应变 动孔压 动弹性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热对软土地基真空预压排水固结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1
19
作者 王天园 邓岳保 +1 位作者 毛伟赟 刘铨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62-68,共7页
常规真空预压法在处理超软土地基时耗时较长,且加固效果有限。真空预压联合加热技术是近年来提出的一种新型软基处理技术,但国内相关研究刚刚兴起。针对宁波典型软黏土地基,利用自制的温控模型试验装置,设计并开展了真空预压联合加热与... 常规真空预压法在处理超软土地基时耗时较长,且加固效果有限。真空预压联合加热技术是近年来提出的一种新型软基处理技术,但国内相关研究刚刚兴起。针对宁波典型软黏土地基,利用自制的温控模型试验装置,设计并开展了真空预压联合加热与常规真空预压处理效果的对比研究,细致分析了不同加热温度情况下(常温~80℃)软土地基的温度、孔压和沉降的发展趋势,对比了不同技术加固前后土体的物理力学特性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于常规真空预压法,真空预压联合加热技术能加快固结速率,减小工后沉降,提高软土地基承载力;当加热温度不高时,真空预压法处理效果随温度升高而增强,但这种趋势并非线性增长;当温度达到一定值后,热法联合处置技术的加固效果会衰减,甚至起反作用;通过对固结沉降的反演分析得出,相比于常温情况,40℃、50℃和60℃处理后软土固结系数分别提高30%、35%和5%;从处置效果和经济性出发,加热到40~50℃是热法地基处理技术的较适宜温度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空预压 热排水固结 软土地基 模型试验 温度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饱和粉土中相变能源桩热力响应模型试验研究 被引量:7
20
作者 汤炀 刘干斌 +1 位作者 郑明飞 史世雍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S02期282-290,共9页
长期非稳态的桩土热交换使得桩周土温度不断上升,产生热堆积效应,影响桩土换热效率,甚至也可使能源桩系统失效。为此,利用复合相变材料制备了相变混凝土能源桩,并在饱和粉土中开展了相变桩和普通桩热力响应模型试验,对比研究了相变桩的... 长期非稳态的桩土热交换使得桩周土温度不断上升,产生热堆积效应,影响桩土换热效率,甚至也可使能源桩系统失效。为此,利用复合相变材料制备了相变混凝土能源桩,并在饱和粉土中开展了相变桩和普通桩热力响应模型试验,对比研究了相变桩的桩周温度分布、桩身应力-应变、桩顶位移和桩身换热效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相变桩土热交换方向以径向交换为主,影响区域在2D范围以内,土体温度变化表现出滞后效应;相变桩的桩土温度变化幅度小于普通桩,具有缓解桩周土体热堆积效应的作用;在温度循环过程中,相变桩体累积了不可恢复的塑性应变。经过多次温度循环后,相变桩比普通桩的塑性累积位移更小;在夏季工况相变桩换热功率比普通桩增长约20%,冬季工况两者换热功率基本一致,随着运行时间增加,两者换热效率趋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饱和粉土 相变材料 能源桩 热力响应 模型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