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指向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高中地理大单元教学设计——以“产业区位因素”为例 被引量:2
1
作者 李梦凡 李润芳 +2 位作者 乔观民 杨海鸿 白璐玮 《地理教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24,共5页
运用大单元教学落实地理实践力是地理课堂教学研究的热点。本文首先建立大单元教学与地理实践力的内在联系框架,即“以大概念为主线构建知识的逻辑体系,以培养地理实践力为目标达成的教学逻辑”互嵌展开,并以人教版必修《地理2》中“产... 运用大单元教学落实地理实践力是地理课堂教学研究的热点。本文首先建立大单元教学与地理实践力的内在联系框架,即“以大概念为主线构建知识的逻辑体系,以培养地理实践力为目标达成的教学逻辑”互嵌展开,并以人教版必修《地理2》中“产业区位因素”为例呈现大单元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注重“逆向设计、正向达成”,以期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有效落实地理实践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实践力 大单元教学 产业区位因素 高中地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单元视角下高中区域地理教学设计——以“中亚的水环境”为例
2
作者 韩青梅 李加林 《地理教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30-35,共6页
大单元视角下的高中区域地理教学设计旨在打破教材章节限制,将碎片化的地理知识重新整合,构筑起知识间的关联性,并将知识要点融入区域学习中。本文以“中亚的水环境”为例,运用“四步教学法”,即“梳理课标要求,建构内在逻辑”“选取相... 大单元视角下的高中区域地理教学设计旨在打破教材章节限制,将碎片化的地理知识重新整合,构筑起知识间的关联性,并将知识要点融入区域学习中。本文以“中亚的水环境”为例,运用“四步教学法”,即“梳理课标要求,建构内在逻辑”“选取相关区域,融入单元教学”“创设主题情境,设置问题教学”“引导自主建构,关注迁移运用”,引导学生跳出认知囹圄,培育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单元 高中地理 区域地理 中亚 水环境 区域认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I多模态驱动下初任地理教师专业发展路径研究
3
作者 徐浩 刘永超 +3 位作者 张宇 蒋雨琦 李加林 王军 《地理教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9期20-23,共4页
在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背景下,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动态性、空间性和综合性特征,与初任教师实践性知识不足、数字化能力薄弱之间的适配困境日益突出。本研究基于浙江省初任地理教师的实证调研,揭示其普遍面临教学设计静态化、课堂实施碎... 在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背景下,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动态性、空间性和综合性特征,与初任教师实践性知识不足、数字化能力薄弱之间的适配困境日益突出。本研究基于浙江省初任地理教师的实证调研,揭示其普遍面临教学设计静态化、课堂实施碎片化和专业支持缺位化等系统性困境,结合地理教学特有的空间认知抽象性、要素关联复杂性等教学难题,构建AI多模态技术赋能的“教学设计迭代—教学演绎优化—教学效能循证”的发展框架,为教育数字化战略落地提供学科化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I多模态技术 地理教师专业发展 教育数字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波市内河河网再生水补给的水动力分析
4
作者 范梦歌 刘甲春 +1 位作者 毛立娟 范鹏举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7-93,共7页
针对宁波市内河水流缓慢、需通过再生水补给和泵闸调度来改善流动性能的问题,基于实测地形数据,构建了宁波市某区域内河河网的二维水动力模型,对不同工程措施及不同泵站联合运行工况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过多管涵和闸板以及水源不... 针对宁波市内河水流缓慢、需通过再生水补给和泵闸调度来改善流动性能的问题,基于实测地形数据,构建了宁波市某区域内河河网的二维水动力模型,对不同工程措施及不同泵站联合运行工况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过多管涵和闸板以及水源不足限制了河道水体交换和整体流动,单纯增加再生水补给量无法有效改善水体流动性;增设1号泵站并对关键河段进行物理改造可显著提高原本静止河段的流速,提升整个水系的流动性,但需关注对不同水质河段的环境和水质的潜在影响;提升泵站排水能力显著提高了河段流速和水位,但缩短了高流速的持续时间;同时开启多个泵站并增加补水量,在大量再生水补给条件下,可显著提高整个河网的流速,尤其在高水位条件下,尽管流速相对较低,补水量的增加仍能有效提升水体流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水 平原河网 水动力分析 闸泵调度 宁波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理空间角度下许昌市暴雨强度与下垫面因子定量分析
5
作者 张寒露 焦迎乐 +3 位作者 祝冰洁 程军蕊 周子晴 尤鹏飞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6-40,共5页
为探究下势面因子对暴雨的影响机制,在ENVI遥感解析和GIS空间分析模块支持下,选取高程、坡度、坡向、距水体距离、植被覆盖度、夜间灯光指数6个因子,采用地理探测器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了许昌市近5年平均暴雨强度空间分布与下垫面因... 为探究下势面因子对暴雨的影响机制,在ENVI遥感解析和GIS空间分析模块支持下,选取高程、坡度、坡向、距水体距离、植被覆盖度、夜间灯光指数6个因子,采用地理探测器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了许昌市近5年平均暴雨强度空间分布与下垫面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随着雨强等级的提高,其在高程大于100 m的分布面积增大;四级雨强区(35~45 mm/d)在植被覆盖度最高处面积占比最低;在距水体100~500、500~1000 m存在跃迁增长区间,夜间灯光指数>5000是一级雨强(0~15 mm/d)和二级雨强(15~25 mm/d)的跃迁增长区间。高程是与暴雨强度相关性最显著的下垫面因子,双因子交互作用增强了各因子对暴雨强度的解释力,解释力较高的组有高程∩植被覆盖度、高程∩坡向、坡向∩距水体距离、坡向∩植被覆盖度。地理加权回归显示不同因子对暴雨强度的影响具有空间分异,既存在正相关关系,也存在负相关关系,从回归系数来看,植被覆盖度对暴雨强度的影响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垫面因子 暴雨强度 空间分布 地理探测器 地理加权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水利发展与治水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其时代价值解析
6
作者 李加林 田鹏 +1 位作者 龚虹波 马仁锋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4-72,共9页
中国拥有悠久的水利发展历史,从大禹治水到现代水利工程,体现了水资源治理与中国文明发展的紧密关系。系统回顾了中国水利发展的历史演变和水资源管理需求的变化,梳理了治水思想的发展脉络,深入探讨了水利发展与治水思想之间的互动关系... 中国拥有悠久的水利发展历史,从大禹治水到现代水利工程,体现了水资源治理与中国文明发展的紧密关系。系统回顾了中国水利发展的历史演变和水资源管理需求的变化,梳理了治水思想的发展脉络,深入探讨了水利发展与治水思想之间的互动关系,并总结了历史治水经验对当代水资源管理的启示。结果表明:中国水利发展经历了7个主要阶段,包括开创与发展阶段、以黄河流域为主的发展期、向江淮流域发展期、黄河流域恢复及江淮持续发展期、以长江流域及其以南为主的发展期、普遍恢复及衰落期以及现代水利全面发展期;水利需求逐步由“安全性需求”向“经济性需求”和“舒适性需求”转变,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多层次需求;治水思想经历了从依存自然、开发利用、过度开发到人与水和谐共生的4个阶段,体现了人类与水资源关系的不断深化与重构。历史经验表明,中国的治水历程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体现了战略思维、科技创新和治理理念的持续演进。现代治水模式逐步由单一的灾害防治转向多方协同治理,推动了水资源的可持续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利发展史 治水思想 治水经验 人水和谐 时代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据图像化的装配式建筑施工安全评价研究
7
作者 宋晓刚 赵东东 严晓东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3715-3724,共10页
为降低装配式建筑在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风险,提高施工安全管理水平,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数据图像化的深度学习安全评价方法。首先,从文献研究、事故案例两个方面对装配式建筑施工安全评价指标进行全面识别,并利用调查问卷法对其进行筛选,... 为降低装配式建筑在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风险,提高施工安全管理水平,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数据图像化的深度学习安全评价方法。首先,从文献研究、事故案例两个方面对装配式建筑施工安全评价指标进行全面识别,并利用调查问卷法对其进行筛选,构建装配式建筑施工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其次,利用格拉姆角场(Gramian Angular Fields,GAF)将一维的安全评价数据转换成二维图像数据,增强离散序列特征的表征能力,进而构建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CNN)对二维图像进行识别分类,实现对装配式建筑施工的安全等级的判别。最后,构建几种常见的机器学习评价方法并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评价方法准确率最高,显著优于传统的机器学习方法,可有效实现装配式建筑施工的安全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工程 装配式建筑 施工安全评价 格拉姆角场 卷积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半径曲线段联络通道T接部位振动响应实测研究
8
作者 黄强 卞士海 +2 位作者 马永政 崔正阳 邱波 《噪声与振动控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87-292,297,共7页
联络通道与主隧道交叉部位(“T接部位”)是地铁隧道中对振动响应较为敏感和薄弱的部位。以宁波地铁5号线小半径曲线段隧道为例,对机械法联络通道T接部位和独立隧道分别进行地铁振动测试,揭示联络通道存在对地铁主隧道振动响应的影响。... 联络通道与主隧道交叉部位(“T接部位”)是地铁隧道中对振动响应较为敏感和薄弱的部位。以宁波地铁5号线小半径曲线段隧道为例,对机械法联络通道T接部位和独立隧道分别进行地铁振动测试,揭示联络通道存在对地铁主隧道振动响应的影响。研究表明,T接部位的加速度峰值小于独立隧道,前者的钢轨、道床、隧道壁的竖向加速度峰值比后者分别减少11.42%、40%、34.21%,表明联络通道存在对地铁主隧道振动有减弱作用。小半径段T接部位仍以竖向振动为主,但横向的振动响应很显著,主隧道外侧峰值加速度大于内侧。T接部位的总体加速度振级小于独立隧道,但低频段的1/3倍程加速度振级更大。T接部位以中高频振动为主,钢轨、道床、隧道壁振动主频段中心频率在3 000、2 000、1 000 Hz左右。研究可为机械法联络通道T接部位的环境振动分析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与波 T接部位 联络通道 地铁振动测试 振动加速度 加速度振级 加速度频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裂隙倾角下岩石破坏模式及声发射特征 被引量:2
9
作者 赵乾百 杨天鸿 +3 位作者 张兵 赵永 滕龙 杜时贵 《矿业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3-213,共11页
为了准确识别不同裂隙倾角下岩石声发射特征以及破坏模式,基于离散元数值模拟方法,结合室内单轴压缩实验,构建不同裂隙倾角下非均质岩石的单轴压缩模型。结果表明:裂隙倾角越大,裂隙结构面对岩石试件的劣化效应越小;裂隙结构面尖端及宏... 为了准确识别不同裂隙倾角下岩石声发射特征以及破坏模式,基于离散元数值模拟方法,结合室内单轴压缩实验,构建不同裂隙倾角下非均质岩石的单轴压缩模型。结果表明:裂隙倾角越大,裂隙结构面对岩石试件的劣化效应越小;裂隙结构面尖端及宏观裂纹中心的损伤破裂程度更为严重。岩石试件内部以拉伸破坏为主,裂隙倾角较小时,裂隙结构面尖端的剪切裂纹扩展方向与裂隙倾角近似成90°,并不断向远端发展直至贯穿整个岩石试件;裂隙倾角较大时,裂隙结构尖端的剪切裂隙扩展方向与裂隙倾角近似平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隙倾角 声发射 破坏模式 力学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研学旅行过程性评价体系的建构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倪瑕 周泽甬 +1 位作者 陈柯娜 徐皓 《地理教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3-58,共6页
过程性评价坚持目标与过程并重的价值取向,目的是了解学生在知识掌握、能力发展、方法运用、问题解决和学习过程中的合作交流、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变化,具有诊断、激励和导向作用。本研究基于SOLO分类理论和PTA量表法,以完善地理核心素养... 过程性评价坚持目标与过程并重的价值取向,目的是了解学生在知识掌握、能力发展、方法运用、问题解决和学习过程中的合作交流、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变化,具有诊断、激励和导向作用。本研究基于SOLO分类理论和PTA量表法,以完善地理核心素养的评价为目标,以思维结构评价和表现性评价为方法,构建研学旅行过程性评价的体系框架。本研究以四明山樟水流域协调发展的研学探究活动为例,细化和落实该研学旅行体系框架,使之可操作、可迁移并适合高中生的发展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程性评价 研学旅行 表现性评价 思维结构评价 高中地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镇化背景下太湖平原地区水文极端事件的联合频率变化特征
11
作者 宋琛 王强 +2 位作者 许有鹏 何玉秀 林芷欣 《湖泊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212-2223,共12页
随着气候变化和城镇化影响的加剧,极端复合水文事件频发,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揭示极端水文事件的联合频率特征及其变化机制对水安全保障至关重要。本研究基于联合分布理论分析了太湖平原地区极端雨洪、洪潮和雨潮复合事件的联合频率... 随着气候变化和城镇化影响的加剧,极端复合水文事件频发,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揭示极端水文事件的联合频率特征及其变化机制对水安全保障至关重要。本研究基于联合分布理论分析了太湖平原地区极端雨洪、洪潮和雨潮复合事件的联合频率变化特征,揭示了不同城镇化阶段极端水文事件遭遇概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相比城镇化早期,城镇化高速期极端水位、潮位和降雨等水文要素均有所增加,年最大1日降水增幅达15%以上,年最大1日水位增幅达6%以上;武澄锡虞区各水文要素的均值均大于阳澄淀泖区。武澄锡虞区遭遇极端雨洪复合事件的风险较大,而阳澄淀泖区遭遇极端雨潮和洪潮复合事件的风险相对较大。太湖平原地区极端水文复合事件受到城镇化程度的显著影响,城镇化高速期遭遇复合极端水文事件的概率均增大约2倍,其中武澄锡虞区重现期变化率大于阳澄淀泖区。研究结果可为太湖平原及类似快速城镇化地区的工程水文设计和防洪减灾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流域 极端水文复合事件 频率变化 联合分布函数 城镇化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平原水网区雨洪响应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12
作者 林芷欣 罗爽 +3 位作者 王强 许有鹏 陆苗 林炳青 《水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12-424,共13页
为探究城市化平原水网地区雨洪响应规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以太湖流域的武澄锡虞区为例,基于不同类型城市水网单元水文观测试验,建立了4种雨洪响应特征指标,并对比分析了典型城市水网单元的雨洪响应差异,运用可解释机器学习方法探讨了多... 为探究城市化平原水网地区雨洪响应规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以太湖流域的武澄锡虞区为例,基于不同类型城市水网单元水文观测试验,建立了4种雨洪响应特征指标,并对比分析了典型城市水网单元的雨洪响应差异,运用可解释机器学习方法探讨了多种因素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低河流密度、高不透水面率且处于城市防洪包围工程外的类型区在各等级降雨中具有最高的洪峰水位,同时其雨洪响应过程也最为剧烈;洪水的峰值、量级与动态变化等特征主要受降雨特性和河道前期条件控制,不透水面率对涨水速率存在较大的正向影响,而河网水面率、干流面积长度比等水系特性则在削峰滞洪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结果有助于增进对平原水网地区雨洪响应特征及其影响机理的科学认识,将为防洪减灾与水系保护工作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洪响应特征 次降雨事件 可解释机器学习 平原水网区 太湖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表堆载作用下盾构隧道结构变形规律及安全控制限值 被引量:2
13
作者 卞荣 吴冰 +2 位作者 孙永军 翁天赐 熊勇林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4-124,共11页
地表堆载是地下盾构隧道管片破损、接缝张开和错台等病害的主要诱因之一,这些病害对盾构隧道的安全运行构成了严峻挑战。以往的研究往往集中于某一特定堆载方式,且在分析时未能充分考虑管片接头间的力学特性。基于此,文章利用ABAQUS有... 地表堆载是地下盾构隧道管片破损、接缝张开和错台等病害的主要诱因之一,这些病害对盾构隧道的安全运行构成了严峻挑战。以往的研究往往集中于某一特定堆载方式,且在分析时未能充分考虑管片接头间的力学特性。基于此,文章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构建了一个包含管片、螺栓和土层的多尺度精细化三维有限元模型。该模型充分考虑了隧道管片和螺栓的材料非线性特性,以及隧道管片与土体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通过对足尺管片加载模型试验进行模拟分析,首先验证了所采用的隧道管片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随后,利用所建立的三维精细化模型,开展了不同堆载荷载大小及其形式(包括中心堆载、半偏心堆载和偏心堆载)对地下管片结构的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1)地表堆载作用下盾构隧道纵向沉降变形呈现非连续性和非均匀性,其中地表堆载范围内隧道的沉降量较大,在堆载的边缘处隧道错台量和张开量较大;(2)综合分析了不同堆载形式下盾构隧道结构变形、张开量及错台量之间的关系,得到了盾构隧道管片张开量与结构变形及收敛率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及所提出的相关公式可为工程施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堆载 盾构隧道 精细化建模 数值模拟 安全限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强型Q460C方钢管间隙N型节点承载力研究
14
作者 叶岳松 赵东平 +1 位作者 王万祯 肖林峰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9-160,共12页
为考察加强构造对N型节点失效机理和承载力的影响规律,对加强节点和基本节点进行了主管轴压静力加载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基本节点的破坏模式为主管上翼缘受拉鼓曲开裂,加强节点破坏模式为加劲板屈曲和覆板焊缝受拉开裂;加强节点的承载力... 为考察加强构造对N型节点失效机理和承载力的影响规律,对加强节点和基本节点进行了主管轴压静力加载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基本节点的破坏模式为主管上翼缘受拉鼓曲开裂,加强节点破坏模式为加劲板屈曲和覆板焊缝受拉开裂;加强节点的承载力较基本节点提高了9.4%~36.5%;增加覆板厚度,可明显提高节点承载力。采用ABAQUS软件对覆板和加劲板加强的Q460C方钢管间隙N型节点进行了有限元参数研究,考察了主管宽厚比γ、主支管厚度比η、主支管宽度比β、受拉支管与主管夹角θ、支管间距与主管宽度比ξ对节点破坏模式、应力分布、主管荷载-位移曲线和覆板焊缝断裂指数I f的影响规律。根据试验和数值模拟结果,提出了覆板和加劲板加强的Q460C方钢管间隙N型节点承载力计算式和构造设计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460C方钢管 N型节点 有限元模拟 承载力计算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次铝灰烧结渣料对高强混凝土力学性能和收缩性能的影响
15
作者 纪璐鑫 马红瑞 +3 位作者 马哲洋 王胜 崔嘉铭 巴明芳 《硅酸盐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2-222,共11页
为了探究二次铝灰烧结渣料的建材化利用途径,开展了不同掺量烧结渣料对C50、C60及C70混凝土力学性能和收缩性能的影响及机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烧结渣料掺量为15%(占总细骨料质量)时C50和C60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均略高于未掺加烧结渣料基... 为了探究二次铝灰烧结渣料的建材化利用途径,开展了不同掺量烧结渣料对C50、C60及C70混凝土力学性能和收缩性能的影响及机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烧结渣料掺量为15%(占总细骨料质量)时C50和C60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均略高于未掺加烧结渣料基准试件,而对C70混凝土而言,不同烧结渣料掺量高强混凝土试件抗压强度均低于未掺加烧结渣料的基准试件,且烧结渣料掺量在10%~15%时,抗压强度的降低幅度最低。低掺量烧结渣料对高强混凝土峰值应变、极限应变、弹性模量及泊松比的影响不明显,但高掺量烧结渣料影响显著,且对更高强度等级混凝土影响最大;烧结渣料掺量为15%时高强混凝土的总收缩率和自收缩率最低,其中C50、C60及C70混凝土总收缩率相较未掺加烧结渣料的基准试件分别下降29.05%、22.17%和27.88%,自收缩率分别下降15.24%、26.52%和30.56%。因此,烧结渣料掺量为15%时,对高强混凝土的内养护作用和自身强度低的负面作用效果相当,从而使高强混凝土获得适宜的抗压强度和最低收缩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强混凝土 收缩变形 力学性能 应力-应变曲线 二次铝灰 烧结渣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次铝灰烧结渣料磨细粉对改性硫氧镁水泥基材料性能的影响及机理研究
16
作者 崔嘉铭 马红瑞 +3 位作者 马哲洋 纪璐鑫 王胜 巴明芳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154-162,共9页
为了改善改性硫氧镁(Modified magnesium oxysulfate, MMOS)水泥基材料的性能,研究了二次铝灰烧结渣料磨细粉(DF)对MMOS水泥基材料工作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采用XRD、SEM、FTIR、TG等微观测试技术对其影响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 为了改善改性硫氧镁(Modified magnesium oxysulfate, MMOS)水泥基材料的性能,研究了二次铝灰烧结渣料磨细粉(DF)对MMOS水泥基材料工作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采用XRD、SEM、FTIR、TG等微观测试技术对其影响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DF掺量增加,MMOS水泥基材料的工作性能呈增长趋势,当DF掺量在10%以内时,力学性能早期变化不大,后期呈增长趋势,且在低水胶比时力学性能更优。随着养护龄期延长,不同DF掺量的MMOS水泥试样早期力学性能变化不明显,而在后期力学性能显著增长。微观分析表明,过高的DF掺量会延缓水化反应进程,导致水化产物5·1·7相(5Mg(OH)_(2)·MgSO_(4)·7H_(2)O)生成速率降低,从而改善MMOS水泥基材料的工作性能,但会降低其早期力学性能。此外,MMOS水泥基材料中的重金属及有害物质浸出含量指标符合《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弃物技术规范》标准。这为发挥建材领域对二次铝灰的消纳能力,实现其高值资源化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次铝灰烧结渣料磨细粉 改性硫氧镁水泥基材料 工作性能 力学性能 重金属浸出 水化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化对带裂缝混凝土中钢筋腐蚀的影响
17
作者 宋昌坤 张志成 +2 位作者 江乐鑫 李晓珍 柳俊哲 《建筑材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76-282,共7页
为探究碳化作用下带裂缝混凝土中钢筋的腐蚀特征,通过控制裂缝参数,研究了带裂缝硬化水泥浆体的碳化规律,分析了碳化作用下带裂缝硬化水泥浆体中钢筋的腐蚀面积率、失重率和电化学腐蚀参数特征.结果表明:养护早期带裂缝水泥硬化浆体的... 为探究碳化作用下带裂缝混凝土中钢筋的腐蚀特征,通过控制裂缝参数,研究了带裂缝硬化水泥浆体的碳化规律,分析了碳化作用下带裂缝硬化水泥浆体中钢筋的腐蚀面积率、失重率和电化学腐蚀参数特征.结果表明:养护早期带裂缝水泥硬化浆体的裂缝宽度相较于水灰比对钢筋腐蚀的影响更为显著,养护后期裂缝宽度对钢筋腐蚀的影响仍逐渐增加,并占主导地位;碳化作用下带裂缝水泥硬化浆体的Nyquist图存在2个容抗弧,其中低频区容抗弧随着碳化龄期的增加逐渐收缩,钢筋表面双电层的传递电阻降低,钢筋开始脱钝;在一定的裂缝宽度范围内,较小的水灰比可以抑制硬化水泥浆体中的钢筋腐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裂缝混凝土 碳化 裂缝参数 水灰比 钢筋腐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非饱和土水特征曲线预测
18
作者 张夏阳 高游 +1 位作者 于响 何伟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4-109,118,共7页
土水特征曲线(SWCC)是研究非饱和土渗透、强度预测与本构关系的基础。机器学习算法具有高效处理大量数据和特征提取等特点。采用六种机器学习算法(四种集成学习和两种传统机器学习算法)对美国非饱和土数据库中的154条SWCC包含1976个数... 土水特征曲线(SWCC)是研究非饱和土渗透、强度预测与本构关系的基础。机器学习算法具有高效处理大量数据和特征提取等特点。采用六种机器学习算法(四种集成学习和两种传统机器学习算法)对美国非饱和土数据库中的154条SWCC包含1976个数据点进行模拟;并使用四个性能评价指标(R^(2)、EVS、MAE和RMSE)评价算法的性能。选取两种数据输入的方式:对压力水头进行对数处理和未处理两类。结果表明,在两种输入情况下,对LightGBM、XGB、RF和AdaBoost算法的影响很小;但是对GPR和SVM两种传统机器学习算法的影响很大,在未进行对数处理情况下,R2降低明显甚至会出现无法模拟SWCC的情况。此外,LightGBM对SWCC测试集的模拟效果上均优于其他模型,拥有高的趋势评价指标(R2和EVS)和低的误差测量指标(MAE和RMSE);六种算法对SWCC模拟的优劣的排列顺序依次为:LightGBM、GPR、XGB、RF、AdaBoost和SVM。最后,利用已训练好的LightGBM模型对9条不包含在数据库内的SWCC数据进行预测,结果显示LightGBM能够较好地预测非饱和土的土水特性。研究结果对提升不同类型土的SWCC预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饱和土 数据库 土水特征曲线 机器学习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筑物化阶段碳排放快速预测模型对比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孝存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19,F0003,共11页
为研究建筑隐含碳排放强度的快速预测方法,对比现有材料生产、建筑施工及物化阶段预测模型的形式与变量,并基于50个居住和办公建筑样本对不同模型的性能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剔除异常数据后,建筑样本的物化碳排放强度均值为496.2 kgCO... 为研究建筑隐含碳排放强度的快速预测方法,对比现有材料生产、建筑施工及物化阶段预测模型的形式与变量,并基于50个居住和办公建筑样本对不同模型的性能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剔除异常数据后,建筑样本的物化碳排放强度均值为496.2 kgCO_(2) e/m^(2),变异系数为0.333,具有较好的代表性.以建筑层数等简单设计参数为变量的预测模型效果较差,物化碳排放强度与层数的线性相关性较弱,需拓展参数变量以提高方案设计阶段预测模型的准确性.以钢材、混凝土、砌体等基本建材消耗指标或碳排放强度为变量的预测模型,R^(2)可达0.75以上,MAPE不高于15%,能够实现初步设计与施工图设计过程中的高效、可靠预测,为低碳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碳排放 物化阶段 预测模型 统计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竖向电渗法增强桩力学特性分析
20
作者 库光依 卢忆晗 +2 位作者 齐昌广 张智超 崔允亮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9-126,共8页
为研究电渗方向对桩体的优化效果,将传统的水平电渗进行90°翻转形成竖向电渗,并与桩基结合,形成竖向电渗增强桩。通过模型试验,设定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种竖向电渗方向,并设置未电渗的对照组,分析电渗过程中土体含水率、抽水量、... 为研究电渗方向对桩体的优化效果,将传统的水平电渗进行90°翻转形成竖向电渗,并与桩基结合,形成竖向电渗增强桩。通过模型试验,设定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种竖向电渗方向,并设置未电渗的对照组,分析电渗过程中土体含水率、抽水量、土压力、土体沉降及抗剪强度指标的变化规律。并通过静载试验和直剪试验,评估软基处理效果。试验结果表明:(1)竖向电渗显著提高了淤泥质软土的抗剪强度和桩体承载力,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电渗分别使抗剪强度提升273.5%和326.5%,桩体承载力提升183.3%和230.6%;其中,自上而下电渗效果最佳。(2)由于排水速率较快,自上而下电渗组桩周土体沉降快于桩底土体,产生约0.5 kPa的负摩阻力,使得桩周土体沉降大于自下而上电渗组,增幅为41.0%,桩体承载力也相应提高16.7%。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优化电渗方向在桩基加固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竖向电渗增强桩 模型试验 软基处理 抗剪强度 负摩阻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