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两种人羊膜细胞的表型鉴定和分化潜能测定(英文) 被引量:4
1
作者 王佳萍 欧阳桂芳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46-153,共8页
本研究旨在分离、培养和表型鉴定两种人羊膜细胞并分析其多向分化潜能。羊膜中可分离出来源于外胚层的羊膜上皮细胞和来源于中胚层的羊膜间充质细胞。用流式细胞术和免疫荧光法对其进行表型鉴定,同时用免疫荧光法分析其多向分化潜能。... 本研究旨在分离、培养和表型鉴定两种人羊膜细胞并分析其多向分化潜能。羊膜中可分离出来源于外胚层的羊膜上皮细胞和来源于中胚层的羊膜间充质细胞。用流式细胞术和免疫荧光法对其进行表型鉴定,同时用免疫荧光法分析其多向分化潜能。结果表明:两种人羊膜细胞阳性表达HLA-A,B,C和间充质干细胞的标志(CD29,CD73,CD44,CD59,CD90,CD105,CH166),不表达造血干细胞的标志(CD31,CD34,CD45,HLA-DR),弱表达协同刺激分子(CD40,CD40L,CD80,CD86),且这些表型的表达量在第3-7代都维持稳定。免疫荧光法显示羊膜上皮细胞表达角蛋白19,不表达波形蛋白,而羊膜间充质细胞则相反。对其多向分化潜能测定显示,羊膜间充质细胞更好地向心肌细胞分化,而羊膜上皮细胞更好地向神经细胞分化。结论:从羊膜中可分离出羊膜上皮细胞和羊膜间充质细胞,两种细胞的表型相似,多向分化潜能却不同。羊膜上皮细胞具有更好的外胚层分化潜能,而羊膜间充质细胞更好地向中胚层分化。此结论对细胞治疗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膜上皮细胞 羊膜间充质细胞 免疫表型 分化潜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硼替佐米和柔红霉素联合应用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KM3的作用(英文)
2
作者 欧阳桂芳 林茂芳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6期1468-1471,共4页
为了研究硼替佐米(bortezomib,Bor)单用及与柔红霉素(daunorubicin,DNR)联合应用对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细胞株KM3细胞的抑制作用,采用MTT法检测Bor单用及与DNR联合应用对KM3细胞的抑制作用,求出其IC50。结果表明:Bor、DNR... 为了研究硼替佐米(bortezomib,Bor)单用及与柔红霉素(daunorubicin,DNR)联合应用对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细胞株KM3细胞的抑制作用,采用MTT法检测Bor单用及与DNR联合应用对KM3细胞的抑制作用,求出其IC50。结果表明:Bor、DNR对KM3细胞生长抑制作用呈浓度依赖性,IC50分别为0.27μmol/L,0.16μmol/L;Bor联合DNR对KM3细胞生长抑制作用明显增强(p<0.05)。结论:在体外,Bor联合DNR对KM3细胞生长抑制有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硼替佐米 柔红霉素 多发性骨髓瘤细胞 KM3细胞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LA-G对人羊膜间充质细胞免疫调节功能的影响
3
作者 王佳萍 欧阳桂芳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5期1325-1328,共4页
人类白细胞抗原G(HLA-G)是一种非经典的HLAⅠ类抗原,具有抑制炎症反应,协助肿瘤细胞逃逸,促使移植物免疫耐受的作用。人羊膜间充质细胞(HAMC)表达和分泌HLA-G,它能参与HAMC的免疫调节功能,抑制NK、T、B细胞的功能,影响树突状细胞(DC)的... 人类白细胞抗原G(HLA-G)是一种非经典的HLAⅠ类抗原,具有抑制炎症反应,协助肿瘤细胞逃逸,促使移植物免疫耐受的作用。人羊膜间充质细胞(HAMC)表达和分泌HLA-G,它能参与HAMC的免疫调节功能,抑制NK、T、B细胞的功能,影响树突状细胞(DC)的活性,为阐述HAMC的免疫抑制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主要综述HLA-G的基因及分子结构,HLA-G在HAMC免疫抑制功能中的可能机制及HLA-G与HAMC、NK、DC、T细胞和B细胞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LA-G 人羊膜间充质细胞 免疫调节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P53突变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染色体核型分析 被引量:9
4
作者 周旭艳 欧阳桂芳 +1 位作者 牧启田 盛立霞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872-876,共5页
目的:探讨伴TP53突变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的临床特征及MDS患者中TP53突变与单体核型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02例初发MDS患者TP53基因的突变情况,比较基因突变组和非突变组的临床特征,并探讨TP53突变与染色体核型尤其是单体核... 目的:探讨伴TP53突变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的临床特征及MDS患者中TP53突变与单体核型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02例初发MDS患者TP53基因的突变情况,比较基因突变组和非突变组的临床特征,并探讨TP53突变与染色体核型尤其是单体核型的关系结果:102例MDS患者中,男性52例,女性50例,中位年龄59.5(23-83)岁,基因TP53突变的检出率为12.7%,突变多发生于MDS伴原始细胞增多亚型患者。与非突变组相比,TP53突变组血红蛋白、血小板水平偏低(P=0.001,P=0.033),而乳酸脱氢酶水平、骨髓原始细胞比例明显偏高(P=0.002,P <0.001),且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血清铁蛋白水平、β2微球蛋白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P53突变患者染色体核型异常发生率为90.9%,其中72.7%为单体核型。TP53基因突变组单体核型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突变组(P <0.001)。TP53突变合并单体核型的MDS患者出现在IPSS-R预后评分系统中预后差及预后极差组。结论:伴TP53突变的MDS患者具有独特的临床特征且单体核型发生率高,总体预后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TP53突变 单体核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